阿巴贡人物分析精编版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作者:杨广东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6年第15期【例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杨子荣向前行匪礼。
座山雕(突然地)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宝塔镇河妖!众金刚么哈?么哈?杨子荣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座山雕脸红什么?杨子荣精神焕发!座山雕怎么又黄啦?[众匪持刀枪逼近杨子荣。
杨子荣(镇静地)哈哈哈哈!防冷涂的蜡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1.阿喀琉斯形象: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
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
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
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
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
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
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
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

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篇一: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完整word版)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

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纵观欧洲文学发展的轨迹,汇集名目繁多的吝啬鬼群像,其中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尔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
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小说《欧也尼· 葛朗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
他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
他家财万贯,但开销节省,每顿饭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亲自定量分发。
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要女儿吃清水面包;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他置之不理。
“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
”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阿巴贡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也译作《悭吝人》)里的主人公,他嗜钱如命,悭吝万分,为了达到发财的目的,不顾家庭子女、伦理道德去放高利贷,绞尽脑汁去侵吞别人的财产;为了无限止地贪求金钱,他变得极度的贪婪和吝啬。
他把人家还他的5万法郎埋在花园里,还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偷走。
年近50岁的昂赛米老爷答应娶他女儿不要赔嫁费,阿巴贡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便宜,于是不顾女儿的爱情,答应了这桩婚事。
他想请人吃饭,当厨子说得多花点钱时,他就急得大叫:“真见鬼,老是钱!”他告诉厨子是请八位或十位客人,不过只照八位预备就行,八人够吃的十人吃也行。
而当厨子说出准备八人吃的菜肴时,他又急得大喊:“见鬼啦!这个,请满城的人吃都够了。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两个戏剧文学形象,两个小说主人公。
这四个吝啬鬼形象虽然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创造,却都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而表现了内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极度相似——惊人的贪婪和吝啬。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吝啬鬼们的绝对欲念,是他们生活的惟一目标,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意识和行为。
除了受共同的本性支配外,四大吝啬鬼都以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行事。
●凶狠刻毒的夏洛克。
夏洛克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初期,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旧式高利贷资产者。
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惟目的。
为此,他的个性表现为最残忍的凶狠刻毒,完全丧失了“人性”,与友谊、慈爱无关,成为魔鬼的化身。
他虽然拥有大量财宝,但不仅自己拒绝一切享受,还不给仆人饱饭吃,迫使仆人不得不另找主人;他从来不给女儿任何享乐,反叫她死守家门,不得外出一步,逼得女儿离家出走后,他想到的只是“我的银钱”,恶毒地诅咒亲生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巴萨尼奧的婚事,向夏洛克暂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居心回测地与安东尼奥签订份到期不还钱就从借者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血腥“借约”。
谁知借期已满,安东尼奥因故未能还钱。
凶狠狡猾的夏洛克告到法庭,并拒绝公爵与众人“慈悲为怀”的劝告,表示“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立即宣判,照约割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果断的鲍西娅粉碎了他的阴谋诡计,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可悲下场。
他想谋害别人性命,却“活活要了他的命”。
莎士比亚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活画了夏洛克凶狠刻毒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现实邪恶力量的胜利。
●贪婪狡猾的阿巴公。
17世纪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剥削仍是发财致富的一大捷径,阿巴公恰好看中了这一点。
阿巴公与贾仁——吝啬鬼典型形象的比较分析

作者: 区品圣
出版物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2-68页
主题词: 阿巴公;贾仁;看钱奴;喜剧作品;元杂剧作家;冤家债主;郑廷玉;周荣祖;元杂剧选注;社会黑暗
摘要:<正> 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公,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典型形象,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悉。
元杂剧作家郑廷玉的《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的主人公贾仁,也是一个吝啬鬼典型形象,就其吝啬程度以及剧作通过这一形象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批判而言,贾仁不仅毫不逊色于阿巴公,而且可说是更胜一筹。
然而人们对贾仁却相当陌生。
同是喜剧作品中的吝啬鬼典型形象,他们的差异何在?各自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为什么阿巴公名扬四海而贾仁即便在本国也默默无闻?这就是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样两个人物的比较分析而进行探讨的问题。
外国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

外国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一般认为有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俄国作家果戈理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这四大吝啬鬼所作所为令人啼笑皆非,但又有所不同,现作简要分析如下:1.夏洛克他是贪婪、残忍的高利贷者的形象,贪婪吝啬、冷酷自私、凶狠残忍。
可是夏洛克又是一个基督教社会里的犹太人,受到基督徒的歧视和欺侮。
莎士比亚从人文主义出发,又同情夏洛克所受的种族和宗教歧视。
这样,莎士比亚并没有把他写成一个简单的恶棍,而是塑造成一个鲜明的典型形象。
2.阿巴贡他也是靠一个放高利贷发财的商人,为了无限制地贪求金钱,他变得极度贪婪和吝啬。
剧本中有他许多嗜钱如命近乎荒诞的情节,如在女儿、儿子都有意中人的情况下,为了省下嫁妆和婚礼,要女儿嫁给有钱的爵爷老头,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自己想不花钱娶一个年轻姑娘,这个姑娘正是儿子的情人。
他放债心狠手辣,不仅要收极高的利息,还要搭部分破铜烂铁的实物充当现款等等。
莫里哀成功地塑造了阿巴贡这个极端贪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不仅揭露了高利贷者的丑恶本质,而且突出地反映了金钱对人的腐蚀作用,它启示人们:当对金钱的贪求成为极端的欲望时,人们正常的感情和理智会受到多么可怕的危害。
莫里哀对他的揭露,比起莎士比亚对夏洛克的批判,程度上要深得多。
3.葛朗台他千方百计地聚敛钱财,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商。
在发财致富方面要比夏洛克、阿巴贡这些高利贷者要“高明”一些。
商业投机和高利盘剥是他的主要手段,他还参加证券交易,已懂得在流通中求得资本的增值。
但他惜钱如命,与阿巴贡很相似,对他人对自己都十分苛刻。
他用钱来衡量一切,把金钱看成是人生的目的和幸福所在,看到金子眼就放光,临死前还企图抓住为他作临终祈祷的神父的镀金十字架,并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吝啬鬼》阿巴贡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史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吝啬鬼》这本书,还给我们看了一下《吝啬鬼》的视频。
老师介绍的十分有趣,几个视频片段也都十分的精彩,让我萌生了去看看这本著名的喜剧的想法。
《吝啬鬼》又译为《悭吝人》,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
里哀的著名作品,可以与《伪君子》、《唐璜》齐名。
《伪君子》是揭
露批判虚伪的封建教会的杰作,《唐璜》是嘲笑讥讽腐朽的封建贵族
的力作,而《吝啬鬼》则是揭开贪婪自私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卓作”。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放高利贷的老鳏夫,认为“世上的东西,就数钱可贵”。
他虽然拥有万贯家财,但是“一见人伸手,就浑身抽搐”,似乎被人挖掉了五脏六腑。
由此可见他有多么爱钱。
在这种信念下,他早早失去母亲的一对儿女也没能得到他的关爱,他对待自己的儿女十分的苛刻。
平时在生活中阿巴贡都不给自己的孩子置办体面的衣服,他的儿女已经到了谈对象的年龄,对外表自然会比较注意,此外,一个成年人手中总不能没有一点钱的。
可是他就是不给自己的孩子多少钱,逼得他的儿子还要向自己的朋友借钱买衣服。
多么讽刺,一个富翁的孩子还要向别人借钱买一身衣服。
除此以外,文中还有很多情节凸显了阿巴贡的吝啬。
为了不花一文钱,以及获得一笔可观的嫁妆,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为了不用陪嫁,他要女儿嫁给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自己也打算娶一个年轻可爱的姑娘却不花分文。
他不给儿子钱花,逼得儿子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为了省几个菜钱,他把吃素的斋期延长一倍,让厨师用八个人
的饭菜招待十个客人。
为了省一点马料,他半夜亲自去偷喂马的荞麦而遭到马夫的痛打。
即使仆人的衣服很破烂、很脏了,他也想尽办法掩盖过去,又要不花钱又要有面子……
当然,即使阿巴贡十分的吝啬,但他也是要求享受的。
喜剧真实地描写了阿巴贡身上“积累欲”和“享受欲”之间的冲突。
阿巴贡他不仅需要马车夫、厨师、女仆,也要请客喝酒,而且年逾花甲,仍希图女色,看中了年轻美貌的玛丽亚娜。
这是他享受欲的体现,但是这一切享受都不能威胁到他的积累。
阿巴贡打算宴请女儿的订婚对象—昂赛米老爷,以及他自己的订婚对象—玛丽亚娜。
于是召集了全家人安排活计。
他派格罗特婆婆打扫卫生,并管理空酒瓶,警告她若丢失一个半个得扣工钱;派两个男仆擦洗酒杯和给客人斟酒,吩咐酒要多掺水,并且要等客人口渴想喝时再斟,至于仆人身上破烂脏污的衣服就想办法掩饰;派爱丽丝照管席上撤下来的东西,不要让仆人给糟蹋了,并招待玛丽亚娜;告诉厨师雅克大师傅他要邀请八至十个客人,不过只照着八位预备就行,八人够吃的十人吃也行,最重要的是要多准备些诸如什锦烂肉块等大家不爱吃,可一吃就饱的东西;末了,阿巴贡又分派兼马车夫的雅克大师傅去刷洗马车,把马套好准备上集市。
这可叫雅克大师傅叫苦不迭:那几匹马因为不做事,阿巴贡就实行严格的节食,一个个都憔悴的不成样子,怎么拖得动车?最后管家瓦赖尔出主意说请街坊比卡尔来赶车,气得雅克直骂他是马屁精。
这个场景十分的可笑,他拥有的财富很多,但他就是不舍得花。
自己拥有仆人、厨师兼马车夫,再拥有一个不用花钱的妻子,就已是他享受的极限了,真是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啊!以下的一个情节更能体现他在享受欲与积累欲的冲突中,选择了积累。
阿巴贡在花园中藏了一箱银币,因为他与自己的儿子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玛丽亚娜,两人的矛盾冲突难以调和。
仆人拉弗莱斯选择帮助他的儿子,于是将阿巴贡藏在花园里的钱箱偷了给他的儿子,失去箱子的阿巴贡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叫法官,叫天老爷,哭号:“我那可怜的钱啊!”“我的亲爱的朋友啊!”“我要死啦”。
它生动地表明阿巴贡爱钱已超过爱惜生命,已达到入魔发狂的程度。
最后在法庭上,他的儿子克雷央特以一万银币要挟他,让阿巴贡在要玛丽亚娜还是要一万银币之间进行选择时,阿巴贡宁可放弃玛丽亚娜。
资产阶级的本质就是贪婪的剥削,喜剧尖锐地揭露与鞭笞了阿巴贡重利盘剥的贪婪本质,他放债的手段狡黠,心肠更是狠毒。
阿巴贡的儿子在走投无路之下,通过西蒙师傅借15000法朗的高利贷。
放债人即阿巴贡并不知道借贷的是他的儿子,他开的条件十分苛刻。
起先他假惺惺地说:“为求良心上没有丝毫负担起见,情愿只收5厘利息。
”但又接着说,自己手头并无款,需要转借,利息是2分。
这样转弯抹角的结果,利息高达2分5厘。
他还丧尽天良地声明,只付1万2千法郎的现款,其余的用衣服、什物、首饰折付。
其实这折付部分充其量只值600法郎,而且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这些破旧东
西显然是债户们被逼得倾家荡产时被阿巴贡攫为己有的。
最后要
给钱的时候阿巴贡才知道要跟他借款的是他的儿子,那场景不知有多滑稽可笑。
作者莫里哀擅长塑造概括性很强的艺术形象:集中写好人物的某一特征,某一欲念,从而突出人物的个性。
阿巴贡的形象就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的典型。
这样的写作方法使得阿巴贡的形象鲜明,但稍显单薄,近于批评家所说的“扁形人物”。
喜剧的故事曲折,情节复杂,矛盾集中,结构巧妙,富有情趣。
作者在这出戏剧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以儿女婚嫁为致富手段的守财奴的丑恶面貌。
作者通过阿巴贡这个人物形象,嘲讽了资产阶级,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我十分喜欢《吝啬鬼》这个喜剧,首先来说就是十分的好笑,让我看了忍不住捧腹大笑。
其次作者通过一出喜剧嘲讽了资产阶级,勇于突破了当时以悲剧为主的时代,他的创新精神和反叛精神让我十分的佩服。
不管在哪个时代,都需要创新的人,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