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活力“课堂”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有活力的“课堂”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农村小学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新课程素质教育曙光,特别是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激活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程。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呢?

一、精活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精而活的阅读教学、能够促使并保证每一个学生认真地阅读,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为学生自觉读书、独立钻研、潜心学习提供条件,以培养他们的能力。如在学习精读课文,深刻理解词义句意的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用词造句的比较,从字里行间发现意在其中的新观点、新认识,这也是读懂课文,培养创造能力的一种新途径。如学古诗《暮江吟》就可以紧紧抓住“铺”字,首先将它和“照”字进行对比,“照”无法描绘出夕阳从地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而“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近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同时,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充分领会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另如运用课文某些句、段启发学生进行模仿,或展开想象,进行扩充、补述、按照事情的发展和结尾,这也

是学生思维独立性、创造性得以培养的又一途径,如教学《荔枝》一文,结尾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感情,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是艺术空白点,意义模糊点、想象丰富点、情感充沛点。老师可启发学生联系上文进行合理推想,激活想象力,引发情感共鸣。推想的内容可以是:作者年年看到荔枝,想起了什么事?想说什么话?想表达什么情感?然后让学生根据推想,想象几句作者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写下来互相交流。这样,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碰撞,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转换角色,确立主体地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式的

变革,它要求教师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由于在课前先让学生超前预习,充分做好了学习新课的准备,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教者可以放手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这样既避免了用一连串问

题牵着学生走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表达,学生个个情绪饱满、踊跃发言,积极争辩,学得兴趣盎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告诉我们,学生读懂了许多内容,有些甚至是老师想不到的,教者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并

不是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是老师在一旁通过“点拨”,升华学生的学习所得;通过“评价”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引导学生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为了节省课堂时间,避免学生提太多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教者应注意在课堂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质疑,再由小组长或代表总结提出本组合作学习后无法解决的问题。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解放了学生的嘴,人人参与讨论,所以课堂气氛既融洽又热烈。最后同学们把问题的焦点放在了“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老师不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联系全文、结合挂图,展开小组讨论,最后达到共识: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能让鸟幸福生活的地方,因此没有加引号。学生通过共同探讨,难题得以解决,此时个个心理充满了自豪和喜悦。这样,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人人都成为课堂舞台中的“主角”,有效地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加强实践,培养探究精神

《课标》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说明语文教学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

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习语文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课内语文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语文能能力去探究社会,认识生活,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使课堂的教学和课外的实践相结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到社区清除“牛皮癣”;到污水处参观等。然后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表达,一篇篇富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诞生了。如《绿地的哭诉》、《环境与生活》、《保护地球母亲》、《节约用水保护资源》等。另外,在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又一途径。如在教学《西门豹》一课,笔者觉得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情节比较集中,适合学生们的表演。于是,教者可以让学生仔细钻研课本,把剧本焦点放在“了解情况”和“惩治首恶”上,并能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角色分工,表演时还依照自己的理解,加入适当想象的情节。如扮演官绅头子的学生,在“西门豹”到来的时候,连忙迎上去,用衣袖给“西门豹”擦汗,并连声说:“西大人,您热吧?辛苦,辛苦……”这样,通过一系列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更重要得使社会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能进行精而活的教学,转换学生的角色、加强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

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真正“活而学”、“勤而学”,成为全面发展、开拓创新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