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合集下载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分析一、城镇体系规划的层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以及县级市)城镇体系规划二、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0—2020)1、城镇化水平(总人口与城镇人口基数为“五普”前数据)1998年30.4%2005年38%2010年43%2015年47%2020年52%2、城镇发展总方针(一个推进,两个加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3、城镇体系总体空间结构逐步形成由东部沿海、长江沿岸、京广铁路沿线、新欧亚大陆桥、俄罗斯—中国西部—东南亚大陆桥构成的“中”字型城市空间轴带骨架,由国际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密集区镶嵌其中的多层次、开放式、高效能的国家城镇体系。

形成全国三纵两横交通主骨架的城镇空间发展轴●国家一级轴线•三纵:沿海岸线(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京广铁路(南、北联系)包兰—宝成—成昆铁路沿线(西部地带大动脉)•两横:长江沿线(东部和西南地区的联系)陇海—兰新铁路(联系东部和西北地区)●国家二级轴线•京沪—沪杭甬铁路沿线•哈大、京沈铁路沿线•京九铁路沿线4、国家一级中心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东北城市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以沈阳为中心城市,大连、哈尔滨为副中心城市。

·华北城市经济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四省(区)。

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济南、青岛为副中心城市。

·西北城市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

西安为中心城市,兰州、乌鲁木齐为副中心城市。

·华东城市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浙江、安徽三省。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操作化维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同时又与地方在执行层面上直接关联,对地方的发展建设实践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所以,本文对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未来展望一、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1、产业规划时期(1949年-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以产业布局,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布局为主导逻辑,一切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规划层次以国家总体规划为主。

具体来讲,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仿苏阶段”,这一阶段的沿海区域规划主要参考苏联经验,因城建厂,围绕厂、围绕城、围绕工业布局来开展规划部署。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当时的中央一直维持着备战的预估,将我国的沿海地区作为战时的战略缓冲带来考虑。

当时,虽然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凭借其工业基础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看来,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处于附属地位。

1958-1963年为“冒进阶段”,在“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国经济进行整体调整,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基本没有实质性的部署工作,只是跟随产业布局,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尝试修补城市化冒进带来的后遗症。

1964-1977年为“三线建设阶段”,此时中国面临着较大的战争风险,所以全国上下推进“山、散、洞”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国沿海城市的工业部署被抽离出来移向内陆。

为了抵御核打击,也为了缓解粮食紧缺,逆向城市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人口被尽量分散地“平铺”在沿海地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趋于停滞,已基本无区域规划可言。

再加上接下来的“十年动乱”,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活动近乎停顿。

总体来讲,在产业规划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围绕重工业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点状铺开。

在战争风险的威胁之下,沿海地区时常陷入“弃作纵深”的窘境,在全国整体规划中处于边缘地位。

贵州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上升到国家战略

贵州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上升到国家战略

贵州跨越式发展如何才能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多级发展、齐头并进之势。

为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且处于边缘的贵州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亟需选择正确路径,即将贵州的发展纳入全国发展大局,将贵州跨越式发展方式上升到国家战略。

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全国区域经济逐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贵州加快发展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

今年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国家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正在研究制定当中。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加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新突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全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但是,随着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和东部沿海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发展在空间上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阻碍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由于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地区间发展的差距在短期内不仅难以缩小,甚至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为此,在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国家批准成立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之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2020年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随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展开。

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底,国家批准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多个经济区。

2008年下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遭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数以万计的进城农民工返乡,城市经济放缓,并蔓延到内陆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压力骤然加大。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5.12.26•【文号】国发[2005]44号•【施行日期】2005.12.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组图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组图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组图中国网 时间: 2009-04-22 发表评论>>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导言 (1)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目标 (2)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1.4 技术路线 (3)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3.5 城镇规模结构 (29)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4.2 城镇空间布局 (36)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5.1 综合交通设施 (47)5.2 市政基础设施 (57)5.3 社会基础设施 (60)5.4 公共安全体系 (62)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6.1 生态保护 (63)6.2 环境治理 (64)第七章规划实施 (65)名词解释 (66)大都市连绵区 (66)城镇群 (66)全球职能城市 (66)区域中心城市 (67)门户城市 (67)老工业基地城市 (67)矿业(资源型)城市 (67)历史文化名城 (67)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1.1 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 规划目标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1)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2)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技术路线重视前提条件分析。

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

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

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1)经济全球化(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2003 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 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会较大水平提高。

(3)国家产业发展前景(4)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5)小康社会的目标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1)自然生态条件(2)土地资源条件(3)水资源(4)油气资源条件(5)矿产资源条件(6)环境条件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1)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区域发展不平衡(2)城镇空间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但准城镇化人口大量存在(3)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镇化态势显现,需要区域空间发展的指导(4)城乡规划作用显现,区域协调有待加强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1)人口发展趋势(2)城镇化发展趋势判断3.2 城镇化总体策略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以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对经济要素的配置作用,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健康城镇化。

根据东、中、西和东北不同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城镇化策略和城镇发展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根据城镇化总体策略将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区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0 个省级行政区和港澳台地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 6 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西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12 个省级行政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三个省级行政区。

3.4 城镇化水平预测(1)全国总人口预测(2)全国城镇化水平预测(3)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预测(4)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化水平预测(5)省会、计划单列市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6)流动人口预测3.5 城镇规模结构(1)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人口):我国市辖区人口超过1000 万的巨型城市2010年有上海、北京、重庆、天津4 个直辖市;2020 年将增加武汉、广州2 个,共达到6 个,分别分布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中部、西部地区的国家战略层次的中心区域位置。

全国城市规模结构预测(市辖区非农业人口):2003 年我国超过250 万人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南京、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11 个。

2010年新增大连、长春、杭州、济南、青岛、深圳、石家庄、太原、郑州、长沙、昆明11 个。

2020年再新增宁波、厦门、合肥、福州、南昌、南宁、贵阳、兰州、乌鲁木齐9 个,共到31 个。

其中,超过500 万人的城市2010 年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深圳、广州9 个,2020 年新增长春、哈尔滨、济南、成都、西安5 个,共达到14 个。

超过1000 万人的城市2010 年有北京、上海;2020 年新增天津、重庆、广州,共达到5 个。

有潜力超过1000 万人的城市是武汉(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规模结构预测(3)省会、副省级城市规模预测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1)以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连绵区和城镇群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更多的城镇与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网络。

(2)以加强我国的多边合作能力为目标,加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门户城市发展;同时加强跨国界地区(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图们江地区)的专项合作。

(3)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联系东中西各区域的城镇轴带建设,培育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

(4)以构筑和谐社会为目标,防止落后地区城镇的边缘化,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积极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的健康转型;积极扶持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功能多样化。

(5)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为目标,保护好区域自然、人文资源,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促进风景旅游城市发展。

(6)以促进城乡统筹为目标,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加强小城镇为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水平和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基本服务能力;加强小城镇道路交通和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动力,强化旅游、商贸等专业职能;加强沿海大都市连绵区内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空间整合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 城镇空间布局(1)空间结构结合城镇空间发展现状、国家产业发展趋势、对外开放格局、区域协调政策,采用“多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培育具有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意义的五个核心地区和三个门户城市,构建加强区域协作的沿海城镇带和六条城镇发展轴,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网络状、开放型的城镇空间结构。

“多中心”是指三个大都市连绵区和十三个城镇群。

五个核心地区是指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镇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城镇群。

他们是国家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龙头,也是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地区。

三个门户城市是指哈尔滨(东北)、乌鲁木齐(西北)、昆明(西南)三个门户城市,是国家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能力,建设陆路对外通道的重要支点。

沿海城镇带是指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城镇发展地区。

是推进东部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

六轴是指南北向的京广发展轴(含京九线)、京-呼-包-银-兰(包括西宁)-成-昆-北部湾发展轴、哈大发展轴;东西向的长江发展轴、陇海-兰新发展轴、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发展轴(2)重要类型城市重要类型城市是指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全球职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特殊职能和特殊类型的城市,如门户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矿业(资源)型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全球职能城市。

类城市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这类城市有可能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

主要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

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发展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