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简介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宋教仁

第四讲  宋教仁

人物简介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推为龙头,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

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

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

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后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

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

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

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

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年)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

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宋教仁·课件

宋教仁·课件
作用。袁的心中杀宋之意萌生。在随后 举行的国会两院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且,宋教仁到处发表 演说,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言论风采,倾动一时。这时 袁世凯杀宋之心也就定了。 宋教仁这时已是众望所归,他如到北 京,根据约法组织内阁是任何力量都 没法阻止的。其时大选获胜,他组织 政党内阁,制约袁世凯,实现民主的 时光已经指日可待。甚至临终前他还 致电袁世凯寄予殷切的期望,章士钊 说他是“至死不悟”,他对袁世凯所 代表的中国根深蒂固的专制力量实在 是认识不足。“中山与克强,仅在民元八、九月间,与袁有过短时期的接触, 他们对袁不能深知,自在意中。宋教仁比孙、黄年事更轻,阅世更浅,读书 也不够深入,以为只要一部“约法”,一个在国会拥有多数议席的“党”, 藉着“责任内阁”的空名,便可以对付袁氏而有余,这岂不是书生之见?” (左舜生《黄兴评传》)
宋教仁从政生涯

遇刺身亡:袁世凯深深感到了 宋教仁和国民党对他的威胁, 先是试图拉拢宋教仁,还在陆 徵祥辞去内阁总理时,就曾请 宋担任内阁总理,条件是放弃 政党内阁的主张,被坚决拒绝; 继而用金钱贿赂,也未成功。民国元年(1912年)10月18 日,宋教仁南下省亲。沿途,他广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表明与专制独裁势不两立的态度。民国二年(1913年)3月 上旬,宋刚抵上海,便接到袁世凯发出的“即日赴京,商决 要政”的急电。3月20日晚10时,宋拟由沪乘火车去北京。 宋与送行的黄晓、于右任、廖仲恺等人一一握别,正要上火 车,被刺客开枪射中,22日凌晨,宋与世长辞,年仅32岁。
宋教仁从政生涯
归国从政:宣统二年 (1910年)春,宋教仁提 出转移革命重心。年底,从 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 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 “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 革命的文章。次年7月,宋 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 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 任总务干事。他亲自或派人 来往于上海、两湖各地,推 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革命进 程,间接促成武昌起义。

宋教仁出生及伟大事迹及遇刺真相

宋教仁出生及伟大事迹及遇刺真相

宋教仁遇刺真相
结论
宋教仁遇刺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具有重 要的意义。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证据的缺乏,该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它对于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宋教仁遇刺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 变革。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多 方面的证据和研究
1913年,宋教仁参与了国会选举 ,并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 之一。他在选举中积极为国民党 争取多数席位,并为国民党的胜 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选举结束 后,他成为了国民党的主要发言 人之一,并积极推动国民党的政 治议程
宋教仁的伟大事迹
遇刺身亡
然而,宋教仁的生涯被不幸中断。1913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刺杀事件 震惊了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刺杀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宋教仁 的遇刺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 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 命宗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宋教仁遇刺真相
反袁势力是幕后黑手?
另一种观点认为,反袁势力可能是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幕后黑手。一些人认为,宋教仁在当 时是全国最著名的革命领袖之一,他的政治理念与袁世凯存在冲突。因此,反袁势力可能 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以削弱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没有任何 确凿的证据证明反袁势力与刺杀事件有关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听了宋教仁的想法后,应夔
丞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 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最终大家不欢而散,陈其
美和应夔丞对宋教仁的痛恨加深。在随后的几天里,陈应两人商议对策,
宋教仁3月20日遇刺身亡。应夔丞深知兼任总理的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害怕 宋教仁抢夺他的位置,就通过他的秘书洪述祖骗取来自赵秉钧的密电密 信。起初的目的只是邀功请赏,后来这些密电密信便成了充当了嫁祸于 袁世凯的文字证据。
从宋教仁遇刺想开
• 革命党内部矛盾重重
• “窫窳末朝,在东南海上有一条探骊大舟,船主本有双胞兄弟二人, 生于乙巳,同根并蒂,各成一队,桅上分别悬了「同」、「光」两字 旗,各聚奇兵,本是相濡以沫,不分伯仲。可是,一船终归难容二蛟, 「光」字旗日渐离航叛道,「同」字旗又向来自诩朱帆正樯。两边的 人虽为同源,却龃龉不断。”

50万元收买宋教仁不成,怀恨在心。
2013-12-8
二说 陈其美
陈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 字英士,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早期政治人 物,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 同为孙文的左右股肱,后遭暗杀身亡。弟陈 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其业 有两子,陈果夫及陈立夫,二人由陈其美引 介于蒋中正,与蒋中正关系密切,后来兄弟 俱成为国民党内大员,主管党务,被广称为 CC系。陈其美与蒋中正关系密切,为蒋中 正结义之兄,将蒋中正引荐于孙文。孙中山 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于宋案另有看法,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
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 有嫌疑。陈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杀的。袁克文撰写的《辛丙秘苑》

宋教仁

宋教仁

宋教仁思想
主张:责任内阁制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 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 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 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名言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 侠对联 定志而勉之 天下无不可成之事——摘自宋 教仁日记
宋教仁——有关典故
1913年3月20日 年 月 日 国民党要员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 实际负责主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的宋教仁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要员宋教仁 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人刺死。 宋教仁(1882一1913),湖南桃源人。 1904年2月参与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加 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2年任南 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同年8月同盟会 改组 为国民党,任代理事长。 被刺身亡的宋教仁先生
宋教仁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宋教仁遇刺时的在场人物
黄兴
于右任 黄兴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 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 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
陈其美 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 兄,将蒋介石引介给孙中山。于1916年遇刺。
生平纪年
1903年 11月4日 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 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1904年2月25日 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 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1905年 8月 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 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 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 1911年 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 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10日 武 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 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 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 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 事,主持同盟会工作 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 并任代理理事长。 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中华民国国会压 倒性多数席次。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

桃源三杰人物介绍桃源三杰•1、宋教仁 (1882~1913)••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882年4月5日出生于……•2、覃振 (1885~1947)••覃振(1885-1947)字理鸣,原名道让,桃源县建宁乡大田村(今马鬃岭罗家店)人。

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先驱。

1885年3月22日出生于桃源县大田乡一小康家庭。

清末就读于漳江书院。

与同学宋教仁、胡瑛议论时局,志同情合,后被誉为“桃源三杰”。

曾任同盟会总部评议员、武昌首义湘桂联军督战官。

民国时期……•3、胡瑛 (1886~1933)••胡瑛(1886—1933)字经武。

原籍浙江绍兴,寄居湖南桃源。

山东军政府都督。

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外交部长。

1912年1月20日由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山东军政府都督,两个月后辞职。

后被袁世凯收买,参与组织“筹安会”,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袁复辟帝制失败后,避居湖南桃源……•[第1页]人物导航•救国会七君子•刺袁三杰•现代三圣•武成王庙六十四将•汉园三诗人•三国二十四名将•中国近代十大名将•黎氏八骏•近现代中国十大文化名人•旧上海十大美女•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99年颁发)。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

“宋教仁被刺案”百年祭打开文本图片集距今100年前,1913年3月2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年仅31岁。

宋教仁死于非命,国失栋梁,党损精英,社会进程顿挫,唯历史为之添页。

宋公罹难之因,非仇非情非劫非乱亦非误,而是毙命于“政见”或者“党争”,可以统一为“国杀”。

因为其政治理想和使之得以实现的能力,他的“宪政之梦”,为当国者和期望当国者所不容,所恨所嫉所痛下黑手。

当国者,大总统袁世凯;那期望当国者?这个谜案,困扰至今。

一宋教仁生于1882年4月5日,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6岁进入私塾读书,1901年中秀才。

1902年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在校期间,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1903年8月结识黄兴,成为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亦归湖南。

1904年2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

11月,黄宋等计划在长沙进行反清起义,但事泄未遂,宋教仁于12月13日潜抵日本。

1905年6月,入读日本法政大学。

8月,支持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并任其司法部检事长,成为主要领导人。

1906年宋教仁曾一度回中国,企图在东三省建立反清政治力量,但不久就再次去日本。

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做了有力证据。

1907年,黄兴赴安南(今越南)谋举事,荐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一切机密。

1910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1911年,在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港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的准备工作。

7月,与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促进长江中下游各地革命势力的发展。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军政府抗击北洋军并做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生于1913年,逝世于2010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麦积山上》、《八十年代散文诗选》、《文学艺术论文集》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坚守着一种忠贞专一的爱情观,这是他一生的信条。

宋教仁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家里的经济负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他从小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和义务感。

这种责任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之后,他直到70岁才与母亲分离。

在母亲的陪伴下,宋教仁的生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熏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宋教仁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忠贞专一。

他一生中只谈过一次恋爱,并将此人视为终身伴侣。

他在《麦积山上》中写到:“人生爱情应该是一种承诺,不是一种好奇和滥情。

”他认为,爱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恋和忠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道德上的修养。

在他看来,爱情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需要信仰、责任和约束力。

宋教仁认为,爱情的忠贞专一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反复强调忠贞专一的重要性。

例如《对月》中写到:“绝对忠于自己的爱情,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坚贞过人的崇高。

这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一道闪光。

”在60年代的中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许多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和婚外恋等现象开始出现。

但是,宋教仁始终不动摇他的爱情信仰,在这个混沌和动荡的时代,他坚信忠贞专一的爱情是一种正义和价值的代表。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爱情不但是个体精神的归宿,也是社会文化对人类进行舒适整体精神治疗的胜于药物的良方。

”在爱情的选择上,宋教仁的要求很高,他认为爱情需要精神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在他谈恋爱时,他追求的并不是对方的外貌和财富,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在他看来,爱情需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之上,这是一种长久和稳定的关系。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忠贞的爱情才是婚姻关系的源泉,这种忠贞,不是一味地自我欣赏,而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对方的长处,体谅对方的短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教仁简介
篇一:个人简介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

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

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

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

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

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

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

1904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与当时湖南著名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会晤。

三人互倾肝胆,共商起义大计,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常德、衡山等五路同时举事,黄兴被推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任正副总指挥。

接着,他为长沙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派杨笃生、宋教仁、陈天华等分赴上海、武昌、江西,联络革命党人和新军、巡防营策应起义,黄兴在长沙总持
一切。

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

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并悬赏缉捕黄兴和刘揆一、宋教仁等人。

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

这样,黄兴就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生平;
孙中山(1866—1925年),翠亨村人,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

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五世祖于明代中叶迁居香山县,十四世祖殿朝公始定居翠亨村。

自小就参与家中农业辅助劳动,自谓本“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

其家无田产,佃二亩半高租田耕种,难以糊口,其父达成还在村中打更报时。

孙中山6岁时便上山打柴牧牛,到溪涧捕鱼虾,随外祖父到海边打蚝,还到邻村三合会人办的武馆偷学拳术,故从小就养成勤劳勇敢的精神。

10岁时始进村塾求学,聪颖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