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爱情是人们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一段感情的重要指标。
而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更是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坚持。
在这个充满诱惑和选择的世界里,能够对爱情保持忠诚和专一,不仅需要内心的坚定与契合,更需要一种对伴侣的责任心和承诺。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常常会让人们在感情路上迷失方向,产生不专一的想法和行为。
有些人会因为新鲜感而不断追寻新的爱情体验,有些人则是因为个人私心而无法真正对爱情去专心专一。
这种不忠诚和专一的行为无疑会对感情造成巨大的伤害,最终导致爱情破裂和失去信任。
宋教仁与妻子杨淑妃相识于年少时,当时杨淑妃还只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而宋教仁已经是一个才俊出众的文人。
宋教仁对杨淑妃的爱情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在文学创作之余,和杨淑妃共度甜蜜的时光。
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却靠着对爱情的专一和对信念的执着,走过了许多困难的日子。
他们共同面对了生活的压力和风雨,但他们从未离开过对彼此的爱。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不仅表现在与妻子之间,也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把对爱情的思考和体验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爱情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青楼梦》,这是一本以歌妓情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宋教仁细腻地描绘了歌妓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专一的肯定和赞美。
宋教仁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坚持对爱情的忠诚专一,这种品质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是他对社会的回报和承担。
他从未因为名声和地位而背叛过自己的妻子,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与珍惜,为后世留下了教诲和启示。
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并不容易,需要一颗坚定的心和对伴侣的真挚承诺。
只有坚守身边的爱情,才能体味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真谛。
正如宋教仁所说:“一生所爱,就应保持忠诚坚定,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
”他的忠贞专一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执着和坚守,更是一种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宋教仁最初的流亡生活

宋教仁最初的流亡生活【民国往事系列04】1904年12月13日,一艘自上海开来的客轮驶抵日本东京码头,从这艘船上下来的旅客有相当一部分是新来的留日学生,夹杂在人群之中的年轻而瘦削的宋教仁,显得毫不起眼。
初抵日本,宋教仁内心之中微微有些兴奋。
虽然,他对这个近年来侵略中国的头号大敌,难有好感可言,但是,他也明白,在日本,比在中国,更能够具体感受和体认到当时世界的潮流。
因此,他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生活,隐隐有些期待。
然而,初临此地的宋教仁,可以说是举目无亲,茕茕孑立,又差不多算是身无分文,接下来的日子对他难免会是一番考验。
好在他还有一身过人的才华。
还好在当时的中国留日学生颇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先来的人照顾后来者,早已是不成文的规矩。
宋教仁刚一下船,迎面而来的就是许多前来迎接新人的东京中国留学生。
更让宋教仁感觉欣喜的是,他在人群中遇见了同乡兼同学、先来一年的李和生。
这对于人地生疏的宋教仁,不能不说是一件幸运的事。
事实上,在日本的最初一段时间,他得自于李和生的助力,的确不小。
安顿下来后,宋教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首先,他要尽快地学会日语,以便能够进入日本学校求学;其次,他要广泛地接触东京留学生,好继续他的“大买卖”。
以后的历史表明,这两个问题都难不倒宋教仁,在新的环境中宋教仁如鱼得水,很快就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中崭露头角。
创办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是宋教仁留日期间,做下的第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也正是参与并主导《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创办,让年轻的宋教仁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虽然此前宋教仁已经追随黄兴,干了一票大买卖,但是当时“华兴会”在全国的影响还很小,年轻望浅的宋教仁也不具有广泛的人脉,因此,他在全国的革命党人中还很难算得上是一号人物。
来到东京后,伴随着《二十世纪之支那》的创办,宋教仁广泛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
同时由于以他为主编撰的《二十世纪之支那》,虽然只出了两期,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成为了当时革命党人中最具影响的一份刊物,并被确定为不久之后成立的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后因故改名《民报》),宋教仁的影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年仅23岁,就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之一。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

无愧于世:宋教仁的君子之道作者:钟发喜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23期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一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清正廉洁,无私无畏。
其为人处世,堪称楷模。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20世纪初,宋教仁因参与华兴会组织反清革命,遭到清政府通缉而流亡日本,并化名宋鍊取得官费留学生资格。
1906年5月11日,驻日公使杨枢召见宋教仁询问:“有湖南人说宋鍊就是宋教仁,是吗?”宋教仁辩称:“不是,宋鍊和宋教仁是两个人。
”杨公使便说:“要同乡会干事来证实你不是宋教仁方好。
”从使馆出来路遇同乡宋海南,宋教仁告之有人密报和使馆质疑详情,请其到使馆作证,以免节外生枝。
两人当即便到使馆说明情况,消除了公使的怀疑。
这是不得已而偶为之的使诈,谁知事后,宋教仁深感不安。
在当天日记中,他对自己的“狡诈”进行了深刻反思。
尽管宋教仁家贫,留学生官费是他当时的主要生活来源,但思之再三,宋教仁最终还是致信继任公使胡惟德(1908年—1910年任清政府驻日公使):“恳请胡公即将此官费挖除,并革去留学生之名。
”同时向驻日公使馆缴回了留学生官费领用卡。
宋教仁待人特别热心,见人有难,总要想方设法予以救助。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是宋教仁的处世准则。
1906年2月初,革命党人胡瑛准备回国,要宋教仁资助些路费,宋教仁当时手头没钱,答应尽量想办法,胡瑛却误以为推托。
2月27日,胡瑛启程回国,与宋教仁不辞而别。
宋教仁从友人处得知后,急忙赶到车站,送了10元钱给胡做盘缠。
1907年1月23日,宋教仁得知胡瑛在武汉被捕,即与孙中山等商议营救,又找同乡同学筹款救助。
2月4日,宋教仁接到湖南同乡旷若谷在长崎来电,言其随黄兴组织革命活动,现已身无分文,被困长崎,请速电汇30元救急。
宋教仁为救胡瑛已倾其所有,无奈找到孙中山,而孙中山也是两手空空,最后宋教仁找友人何小柳借得30元,赶急电汇给了旷若谷。
当晚刘式南又来找宋教仁,说革命党人李善良,在扬州被捕,想找宋教仁借点钱发电报救李善良,可身无分文的宋教仁无法解决,非常难过。
近代史期终论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摘要宋教仁虽然生于平凡之家,却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一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抒写着他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他的革命历程在这一天终止了:民国二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次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虽然身死,但他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
关键词宋教仁、思想、革命、捐躯、挽联正文引文——辛亥革命先烈是一大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首先觉醒的先辈爱国志士。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决然抛家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活动。
在清朝政府的捉拿及镇压下,先烈们不畏生死、百折不挠,四方奔走组织各种起义与反抗活动。
他们追求的革命理想,正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复兴中华”一样,要使我们民族统一强大,民众安享幸福生活。
许多辛亥先烈革命一生,牺牲后默默无闻,甚至连一抔黄土尚不可寻觅。
他们伟大的精神和人格,是中华后代学习的典范。
1913年3月21日,上海《民立报》在新闻栏重要位置,一则以《可骇之暗杀案》为题的新闻震惊全国:年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到狙击!次日,年仅31岁的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这更勾起了我们对革命辛亥先烈的缅怀。
平凡出身宋教仁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当年,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不平凡的革命历程1904年宋教仁到日本求学,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当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他筹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

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第一篇: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纪念民主政治先驱宋教仁今天是民主政治家宋教仁先生遇刺102周年,特发文纪念之。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
出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人之一。
宋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纯粹政党政治,实现责任内阁制的政治家,认为只有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医生”。
他由于极力推崇议会制度,当时政坛上有人给他取了个绰号为“议会迷”。
宋1901年,中秀才。
1902年,他赴武昌投考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普通中学堂(现华中师范大学),被录为第一。
后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
1903年11月4日,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
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1905年8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主张“南北共和”,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8月11日,联合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于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并任代理理事长(理事长为孙文,当时没有出席)。
但在国民党新党章中,规定不接收女党员。
在国民党成立会议上,当说到新党章中规定不吸收女党员时,坐在台下的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冲上主席台,揪住主持改组工作的宋教仁,结结实实地打了宋教仁一记耳光;宋教仁没有还手。
组建国民党后,宋即以公开政党身份,改变同盟会及国民党的地下革命党传统,实现党内民主,领导开展竞选,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获国会压倒性多数席次。
宋教仁的思想主张

宋教仁的思想主张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他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主张原因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有论者认为孙宋二人向来不睦,宋不愿看到孙任总统后大权独揽,而坚持责任内阁制而对其进行掣肘。
但是,从当时的情形看,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着防范袁世凯的意图。
因为当时革命党高层已经商定,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赞成共和,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就要拱手让与袁世凯。
宋教仁对袁世凯素无好感,不相信袁世凯真心赞成民主共和,而当时革命党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使“总统命令,不特须阁员副署,并须由内阁起草,使总统处于无责任之地位,以保其安全焉。
” 当时,举袁世凯为总统几乎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若实行总统制,政权则掌握在袁世凯手中;若实行责任内阁制,政权将集中于内阁,革命党人还有机会通过议会竞选来控制内阁。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另一个原因是想借此排除旧官僚在新 ... 中的势力。
他曾说:“现在组织临时 ... ,肇造共和政体,要不是由我们党人负起责任,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就不足以谈政治的改革。
旧官僚模棱两可,畏首畏尾,那里可以跟他们谈革命,讲民主?‘以涂附涂,未见其有济也’。
我认为组织 ... 之初,应该全用革命党员,不用旧官僚。
” 宋教仁深知,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必须保证革命党人在 ... 中的绝对领导权。
可是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有很多在旧官僚、立宪派人的控制之下。
对此宋教仁很不甘心,在组织临时中央 ... 初期,他还采取措施试图削弱黎元洪的影响。
他希望凭借责任内阁制,将中央 ... 的实际权力牢牢掌握在革命党手中。
公开阐释宋教仁开始公开地有针对性地抨击时政和阐释他的政治观点,应当始自1905年。
由此至武昌起义爆发,他先在日本留学,后归国任《民立报》主笔,公开发表了大量文章,批评时政,分析国际形势。
其时清 ... 正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预备立宪”,在不危及当权者统治权的前提下进行小心翼翼的改革。
《宋教仁》心得体会

《宋教仁》心得体会在宋教仁逝世百年之后,他的故居与常德会战抗日战士合墓一并列入湖南十四大红色旅游景点。
那么宋教仁曾经究竟做出了伟大的事迹呢,让我们通过《宋教仁》故事的心得体会来了解。
范文一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的思想也早已被我们淡忘。
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里永远缺乏忏悔、缺乏反省,因此先行者的教诲总是被我们一再遗忘,历史总是重蹈覆辙。
这是我们的悲哀,是全民族的悲哀。
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先生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
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痛苦的是一个宋教仁倒下了,并没有什么千万个宋教仁站起来,优秀的人物总是只出现一次,只有败类常常重复出现,只有庸人可以批量复制。
重温宋教仁的宪政思想,更加为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悲的是我们失去了一个走向民主的大好机会,这样的机会是难得再度出现的;怜的是一个不知道爱护自己的优秀分子的民族,终究是无法真正站立起来的;恨的是袁世凯们总是占据着这个民族的优势地位,他们从来就不放过宋教仁们。
而今袁世凯们,多少大大小小的军阀、官僚都已化为粪土,只有宋教仁依然站立在历史的风尘中,默默地凝望着我们。
宋教仁东渡日本时只有20来岁,在那里他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宪政观念。
在同盟会中没有其他人曾经象他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翻译有关的著作,所以他是一个在革命时代就极为注重建设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国蓝图的主要设计者,实在是不过分。
仅据他1906年的日记记载,这一年他翻译的著作就有《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各国警察制度》、《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美国制度概要》、《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德国官制》、《普鲁士王国官制》等10来种。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翻开近代历史,最令人敬佩的是无数为中国救亡图存独立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先烈们,其中宋教仁以其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光荣身份令人格外瞩目。
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倔强瘦弱留着八字胡的湖南桃源人严肃的面孔,没有人会忘记1913年上海沪宁车站枪声大作中轰然倒下的身影。
那一刻,无数人在在震惊中愤怒呼喊将凶手绳之以法,那一刻,无数人簇拥而至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关怀,让历史重新回到百年之前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
1882年,宋教仁生于湖南桃源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他6岁入私塾,10岁丧父,家境更入困境,但其母“志励柏操”,在她主持下,宋教仁继续读书。
十八岁时,进入桃源漳江书院,次年,考取秀才,母亲得知,却劝他要心怀天下,不要以此为限。
1903年,宋教仁进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当时国内外学界中拒俄运动如火如荼,宋教仁受其感染,爱国思想急剧膨胀。
后遇黄兴在两湖书院宣传革命排满学说,宋教仁对其十分钦佩,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吕大森等人先后成立了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活动。
是年乃慈禧七十大寿,华兴会决定年底在湖南长沙、岳阳等地发动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后因长沙事泄,宋教仁逃亡日本。
在日本,宋教仁先后入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
东京是当时中国爱国志士和革命党人荟萃之地,在那里,宋教仁眼界大开,他积极的参加集会结社,潜心研究国家政体和民主政治理论,翻译了许多国家有关宪法、官制、财政制度等方面的书籍,并公开发表了《汉族侵略史》、《清太后之宪政说》等许多宣传革命排满、民主宪政的文章,正是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宋教仁民主宪政的理论基础。
1905年1月,宋教仁发起创立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宣扬爱国主义。
8月,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和章程起草人之一。
同盟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宋教仁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宋教仁和白逾桓前往东北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动东北“马侠”武装起义失败后回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大学材料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2011—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
教师:李忠伟(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报告人:温名山
宋教仁的内心世界
在我看来,宋教仁先生的内心世界的唯一信念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宪政的现代国家,这个信念影响了他一生的行为。
宋教仁生于1882年,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四岁入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但很小就表现出对清朝的不满。
据史料记载,每到傍晚放学回家,他就把同学召集到村外的草地上玩军事游戏,让身体较弱的同学扮演“清朝贵族”,自己则带领身体强壮的做平民,结果总是以“清朝贵族”的失败而告终。
1894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12岁的宋教仁愤而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宋教仁先生从小就萌生了对清朝专制政府的不满。
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
190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萌发了实行革命,推翻专制皇帝,建立一个民众当家做主之新国家的思想。
1904年,宋教仁和黄兴等人在长沙创立中国内地第一个反清华兴会。
同年,筹划起义,不幸事泄,宋教仁被迫逃往日本。
次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开始系统地研习西方的政治和法律,正是这段时期的学习,使宋教仁的政治思想变得成熟了。
其中很大的一个体现是,宋教仁经过对日本、欧洲、美国等国政治过程的研究,他得出结论,也许在革命成功以后,对革命有功的革命党人有可能推行专制独裁,革命以后要立即颁布宪法,进行选举,实行民主。
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一曰效法葡、土之中
央革命,密联北方军队,更以东北马匪为援,一鼓取京城,尔后鼎定全国,此为上策。
二曰于长江各省潜伏兵力,俟时并举,创立政府,北伐中原,此为中策。
三曰于边疆要塞密组机关,一朝大举,逐次进逼,徐图攻取,此为下策。
革命党人讨论以后,觉得上策太难,而下策证明已经失败了,因此只有中策为尚。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第二天,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对于革命党人来说,要使之成为一个民主共和的合法政权,最重要的就是颁布一部治国之法,一个月后,宋教仁起草并公布了中国第一部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这个约法规定了人人平等的权利,体现了民主、立宪、共和的思想。
后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是以此为蓝本的。
1912年8月,宋教仁联合五个党派,以同盟会为核心,组成中国国民党。
在次年3月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压倒性多数席位,由于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2岁。
宋教仁先生一生为救国之道而上下求索,他被易中天先生称为真正懂得共和精髓的人,这一点从《建党伟业》他在会议上的讲话我深有体会到,他说:“孙先生辞职之前已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这就打好了基础,换个总统决定不了民国的命运,政党政治才是根本,我们让出的不过是个虚位而已,只要我们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政党内阁得以组建,先生们,总统不过是个摆设,是个象征。
”他不仅是真正懂得共和的精髓,而且还为共和身体力行-------“为了共和,他联合五党组成国民党,竞选议席;为了共和,他坚持政党内阁,拒不接受袁世凯的任命;为了共和,他与过去的政敌梁启超相约‘你上台,我愿在野相助,我执政,请你善意监督’。
最后,为了共和,他献出了年仅三十二岁的生命。
宋教仁先生为中国民主宪政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是永垂不朽的;他为中国民主宪政所作的探索和努力,是万古长青的”(1)。
因而,正如我所说,宋教仁先生的内心世界唯一的信念就是通过革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宪政的现代国家。
虽然这个理想宋教仁先生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但是他为中国民主宪政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使得民主共和宪政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
(愿作报告)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第四章),1998 。
(1)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0页。
2、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4到7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4、夏双刃,《民国史﹒宋教仁传》,天涯网,/publicforum/content/no05/1/21421.shtml ,2005。
5、视频,《辛亥百年宋教仁:民主宪政的先行者》,播视网,
/1870539.html
6、电影,《建党伟业》,2011。
(1)易中天,《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