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案
第四讲 宋教仁

人物简介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推为龙头,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
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
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
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后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
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
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
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
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年)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
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党营销--以“宋教仁案”为考察点

可 依 , 作 为 衡 量 公 共 领 域 的 重 要 尺 度 的
媒体 也 就进 入 一个 体制 化 的新 时代 。平
心而 论 , 视 晚清 的报 刊 , 时 报 人的舆 检 其 论空 间 , 不 比北洋 及南京 政府 时期小 。 并 “ 政 ” 有 力地推 动 了 中国经 济现 新 还
预 备 立 宪 期 间 朝 廷 颁 布 的 《 清 印 大
刷物 专 律 》1o 年 ) 《 清报 律 》10 (96 和 大 (98 年 ) 被 视 为 中 国 最 早 的 新 闻 法 , 虽 说 是 “ 早 ” 但在 至13 最 , 9 7年 中 国 颁 布 并 实 际 执 行的7 新 闻法 中 , 却 是 “ 较完 备 、 部 它 比 比 较 合 理 、 较 开 明 ” 法 规 。 因 为 有 法 比 的
作 了 一 次 前 所 未 有 的 松 绑 。国 体 、 体 虽 政
未 改 变 ,但 因 越 来 越 多 的 新 型 知 识 分 子
会 的力量失 衡 中轰然 崩塌 的 。
清 亡 民 兴 , 《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因 中 的 颁 布 及 实 施 所 带 的 社 会 巨 变 是 多 方 面
代 化 的 进 程 。 交 通 的 现 代 化 及 城 市 化 也
版 界 的 精 英 人 物 铆 足 了 劲 ,将 有 关 新 知
的 出 版 物 大 量 投 放 市 场 , 文 化 市 场 一 下 子 激 活 了 。 文 化 产 品 的 制 造 与 消 费 似 乎
取 得 了 非 凡 的 成 绩 。 主 要 城 市 的 空 正
清 末 公 共 领 域 的 扩 大 ,正 在 悄 悄 地 而 又 快 速 地 打 破 原 先 社 会 与 国 家 间 的 力
袁世凯拨款修墓,却被讹传为凶手 谋杀宋教仁的真正凶手是陈其美

袁世凯拨款修墓,却被讹传为凶手谋杀宋教仁的真正凶手是陈
其美
张耀杰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我新近出版的《谁谋杀了宋教仁》一书,是七八年来穿越历史反复寻访的一项成果,其间既有苦思冥想的难解困惑,也有意料之外的快乐发现。
在我看来,中华民国的创建,是各派力量反复较量的结果,其缔造者很难锁定为某个人或某个党【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张耀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谋杀案,却无凶手:王尔德的“美”“丑”观 [J], 孙宜学
2.蓝脚鲣鸟:捕鱼高手和谋杀同胞的凶手 [J], 荣楠楠;Joanne Goldby(图)
3.没有证据,只有利害宋教仁案究竟谁是凶手 [J], 纪彭;
4.宋教仁遇刺案凶手再讨论 [J], 梁宇
5.谁是真正的凶手?——小小说《凶手》解读 [J], 杨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PPT课件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民国军政府
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 而失败
第二次护 法运动
为了恢复《临时约 法》和国会
1920年底,他在广 州重组军政府, 1922年5月北伐
因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 动叛乱而失败
属于北洋军阀地方派系的是滇系、桂系。
北 洋 军 阀 割 据 示 意 图
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依据材料,说说北洋军阀混战对中国社会 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农村劳动力减少,田地荒芜,影响了农村的生 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兵员军费大幅度增加,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课堂小结
导火线:宋教仁遇刺身亡
北 二次革命
袁世凯祭天
三.护国战争 1.准备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蔡锷离
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 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 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 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 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1.1912年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是( C)
A.孙中山
B.李烈钧
C.宋教仁
D.黄兴
2.袁世凯为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作出了哪些“努
力”( D)
①解散国民党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规定总统可以连任
④接受“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
护 国 战 争 形 势 示 意 图
护国战争爆发的地区是昆明
四.军阀割据
军阀派系
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 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宋教仁血案及其政治风潮

作者: 饶怀民
出版物刊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01-105页
主题词: 宋教仁;袁世凯;革命党人;孙中山;二次革命;国民党;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血案;北京政府
摘要: <正> 宋教仁血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奇案。
在号称“民国”的时代,身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主使其爪牙刺杀了政治大家、前农林总长宋教仁。
宋案既破,作为神奸巨蠹的袁世凯确安之若素,在他的庇护下,曾几何时,其他主凶竟至一度逍遥法外,是案久悬未决。
然而,宋教仁血案却象一剂清醒剂,使革命党人从迷惘中惊醒,以宋案为契机,终于掀起了“二次革命”。
随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宣告结束,因而使宋案成为具有重大转折的历史大事件,毫无疑问,研究这桩血案,对于探讨民初政局确是大有裨益的。
宋教仁

宋教仁的革命道路与宋教仁案的关系摘要:宋教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并且对于中国未来的道路有着自己的规划,因此他坚持自己的主张无视后来者袁世凯。
于是揭开了一场知识分子与政治家的争斗,最终以宋教仁的被杀告终。
关键词:宋教仁、革命、政治目的正文:一、宋教仁的革命之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反清革命之道路。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在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
该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
宣统二年(1910)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
是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武昌起义成功后,宋教仁从地方政权建设人手,起草《鄂州约法》,经审定,随即由军政府颁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制宪法性质文件,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精神。
在实行总统制和内阁制问题上与孙中山发生分歧,孙中山主张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
他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山所接受。
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草案为蓝本的。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后,宋教仁成为同盟会实际上的主持人,他加快了组织大党的步伐。
1912年8月25日,以同盟会为核心、联合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派等党派,组成中国国民党,召开成立大会。
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龙源期刊网
民初宋教仁遇刺案探疑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04期
宋教仁遇刺是民初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以往的著述中,袁世凯阴谋策划刺朱的说法几成定论。
但此说存在不少疑点,从宏观政治形势上看,袁世凯未必愿意刺杀宋教仁;根据具体证据,刺宋是会党头目应夔丞主动提出并策划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动,袁世凯、赵秉钧是否知情只能存疑。
参与推翻清朝的各派势力在民初成为分享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彼此虽有矛盾,但并不会轻率冒险决裂,唯独会党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被排斥于权力格局之外,心怀不满并积极寻找出路,其行为方式又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成为民初社会中的破坏性因素。
会党力量有限,常常依附于其他势力,这样其暴力活动在各势力间起到了激化矛盾的作用,最终加速了合作局面的瓦解和大规模内战的爆发。
辛亥人物——宋教仁 ppt

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办的同 盟会机关刊物: 原名 《二十世纪之支那》 后改名 《民报》
宋教仁:
(1882~1913年),字遁初,亦作钝初,号渔父,1882 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香冲一个地主家庭。 1886年,宋教仁开始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儒家思 想教育。12岁时,父亲去世。1899年,进入桃源漳江 书院。1901年,奉母命参加童生试,中秀才。1902年 冬天,他到武昌投考文普通学堂,录取为第一名。 1903年11月,参加黄兴等组织的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 的秘密会议。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宋教 仁被举为副会长。根据黄兴的提议,宋教仁回到武昌, 参与组织科学补习所,7月科学补习所成立,宋教仁被 推为文书。从此,宋教仁便由革命思想的酝酿走上了实 地革命的道路。 1904年长沙起义失败后,宋教仁于 11月21日到达上海。12月5日,在朋友的帮助下,东渡 日本。1905年1月,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办《二十世 纪之支那》,自任总庶务,负责组织与联系事项。7月 30日,他应孙中山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 议。紧接着,他与同志们发起召开了留日学生欢迎孙中 山大会,他担任大会主席,致欢迎词。8月20日,同盟 会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为同盟会湖 南分会副会长。随后,《二十世纪之支那》成为同盟会 的机关刊物,后改为《民报》,仍推宋教仁担当庶务。 1906年2月,宋教仁改名宋炼入早稻田大学留学生部预 科学习。期间,他每天努力学习,课余时间埋头书案, 查阅资料,撰写文章或从事英文与日文的翻译。1907 年初,黄兴回国筹备武装起义,宋教仁代理同盟会的庶 务,协助孙中山主持同盟会的日常工作。
宋教仁很重视立法工作,很快就起 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组织法》,仍然主张内阁制,并被孙中 山所接受。以后出台的《临时约法》, 就是以宋教仁的《鄂州约法》和该宪法 草案为蓝本的 。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 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 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 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教仁案
宋教仁被刺案又称“宋案”,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政治血案,它直接引发了国民党反抗袁世凯独裁专制统治的“二次革命”。
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也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04年与黄兴等创立华兴会,后往日本学习政法,1905年入同盟会,1912年元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局局长。
他为了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法制建设,按孙中山的要求参与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名震一时。
在南北议和中,他主张与袁世凯妥协,尽早结束革命。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宋教仁进入唐绍仪内阁任农林总长。
唐绍仪试图负起内阁总理的责任,在施政方面并不想事事听命于总统府,被袁世凯所不容,故愤而辞职。
唐绍仪内阁的倒台,引起一部分同盟会员的不满,他们认为原因在于“此次内阁,本非政党政见既不同,猜疑嫌忌,难以和衷共济”,遂使责任内阁“徒托空言”。
宋教仁也认为,只有保证内阁的职权,才能防止总统独裁专制,与总统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的贯彻。
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是袁世凯始终企图控制操纵内阁,因此当务之急是实行政党内阁制,只有由议会中多数党领袖来组阁,才能有效地抵制袁世凯的独裁行径。
从此,宋教仁成为责任内阁制的积极宣传者和热情倡导者。
要建立一个与总统权力制衡的责任内阁制,就必须把内阁建立在拥有政治势力的政党基础之上。
为达到建立政党内阁的目的,宋教仁不顾一些同盟会会员的反对,以“朝野合作,新旧合作”相号召,于1912年8月以同盟会为基干,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合并成立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后,积极投入第一届国会的选举竞争中去。
宋教仁从1912年10月离京南下,为国民党争取国会选举胜利,他每到一处,都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鼓吹建立国民党内阁。
参众两院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了压倒性优势,获得参众两院392个席位,其他政党合起来仅占223席。
两院选举结果对袁世凯是一个沉重打击,国民党若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将会置他于无权的地位。
最初他想用五十万元来收买宋教仁,遭拒后,决定采用暗杀手段,并以此对国民党实施毁灭性打击,扫除独裁专制路上的障碍。
袁世凯命令其爪牙,正处在国务总理任上的赵秉钧全面策划刺杀计划,务必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赵秉钧躲在幕后指挥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具体经办刺杀宋教仁事宜。
洪述祖找到上海流氓头子应贵馨,让他物色杀手。
应马上举荐了流氓军痞武士英,并为其寻觅了两个帮手。
经过周密策划,赵秉钧等人决定在上海车站伺机下手,用毒弹射杀宋教仁。
第一届正式国会定于1913年4月8日在北京开幕,袁世凯几次催促宋教仁北上“共商国事”,于是宋教仁决定3月20日乘车出发北上。
就在宋教仁临行之前,上海已有传言有人要杀宋教仁。
有人告诉宋袁世凯恐有加害阴谋,劝宋教仁暂时不要北上,但宋教仁毫不畏惧,一如既往。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多钟,宋教仁在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北站议员招待所,准备乘11点特别快车前往南京,转而北上。
10点40分,宋教仁等人走到检票处,突然三颗子弹从背后向宋教仁射来,宋教仁当即中弹倒地,刺客又连开二枪,趁着一片混乱逃跑了。
宋教仁立即被送往医院,但因伤势过重,于22日凌晨去世,年仅31岁。
宋教仁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国事,要求他的同志在他死后“总要往前做”,并授意黄兴代拟给袁世凯的电报,陈述自己中弹经过及革命生涯,希望袁世凯“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之死引起举国震惊,一时舆论大哗,几乎所有在位、在野的政治人物都对此作出了自己的反应。
袁世凯也装模作样地要“立悬重赏,限期破获,按法重办。
”“宋案”的侦破工作进展迅速,不到三天便告破案。
宋教仁死后第二天,直接凶手应贵馨、武士英
就相继被捕。
搜查证据,才发现其中大有文章,在应、武的背后还大有人在。
首先浮出水面的是洪述祖,其人是袁世凯政府中的内务部秘书。
然后,又发现了他后面的人竟是总理赵秉钧,赵的背后才是真正的主谋──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宋案真相的披露,血的事实终于使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认清了袁世凯的假共和、真专制的丑恶面目,对袁世凯的种种幻想破灭了。
他们愤怒之余,开始重新考虑对付袁世凯的策略。
宋教仁之死是一幕历史悲剧,他对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凶残缺乏认识,把国民党争夺权力的胜利希望寄托在合法的议会斗争上,没有看到,只有资产阶级真正地掌握了政权,才能切实实行共和政体,当时国民党与袁世凯的斗争已不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了。
宋教仁的悲剧绝非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这种悲剧根源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和软弱性,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得到软弱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