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生平
第四讲 宋教仁

人物简介宋教仁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田桐、吴昆等人议论时政,畅谈革命,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30岁寿宴为名,推为龙头,光绪三十年12月13日,宋教仁到达日本。
刚安顿下来,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首先,他筹创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三十一年6月出版。
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宋以同盟会司法部检事长身份兼该报撰述。
是年6月,宋教仁进入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次年2月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本打算升入本科,后因生病而辍学。
光绪三十三年春,宋教仁潜返辽宁安东,筹建同盟会辽东支部,联络东北“马侠”李逢春等人,策划在沈阳发动武装起义,事泄,潜回东京。
在东北活动期间,获悉日本企图吞并“间岛”的阴谋,他暂时放下革命联络工作,在日本友人片山潜的帮助下,打入日本从事阴谋组织活动的组织长白山会,冒着生命危险,侦获该会大量假证据。
回东京后,他又查阅大量典籍,很快写出《间岛问题》一书,论证间岛及延吉地区自周秦即属中国领土。
日本政府侦知此事,以五千巨金索购书稿,未遂。
转递清政府,如获拱璧,清政府对日谈判,凭此书的有力论据而获胜。
宣统二年(1910年)春,长江中下游流域革命力量骤增,宋教仁提出相应转移革命重心。
年底,从日本返抵上海,于右任聘任他为《民主报》主笔,他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
次年7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宋教仁出生及伟大事迹及遇刺真相

宋教仁遇刺真相
结论
宋教仁遇刺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具有重 要的意义。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证据的缺乏,该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它对于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宋教仁遇刺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 变革。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要多 方面的证据和研究
1913年,宋教仁参与了国会选举 ,并成为了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 之一。他在选举中积极为国民党 争取多数席位,并为国民党的胜 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选举结束 后,他成为了国民党的主要发言 人之一,并积极推动国民党的政 治议程
宋教仁的伟大事迹
遇刺身亡
然而,宋教仁的生涯被不幸中断。1913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刺杀事件 震惊了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刺杀事件的真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宋教仁 的遇刺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 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 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 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 命宗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
宋教仁遇刺真相
反袁势力是幕后黑手?
另一种观点认为,反袁势力可能是宋教仁遇刺事件的幕后黑手。一些人认为,宋教仁在当 时是全国最著名的革命领袖之一,他的政治理念与袁世凯存在冲突。因此,反袁势力可能 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以削弱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然而,这种观点也存在争议,因为没有任何 确凿的证据证明反袁势力与刺杀事件有关
宋教仁

宋教仁说:“我只有大公无党一个办法!”,听了宋教仁的想法后,应夔
丞骂宋教仁是叛党,并企图当场杀害宋教仁,但被在场的人劝阻,宋教 仁见此举动,便说:“死无惧,志不可夺”,最终大家不欢而散,陈其
美和应夔丞对宋教仁的痛恨加深。在随后的几天里,陈应两人商议对策,
宋教仁3月20日遇刺身亡。应夔丞深知兼任总理的内务部总长赵秉钧害怕 宋教仁抢夺他的位置,就通过他的秘书洪述祖骗取来自赵秉钧的密电密 信。起初的目的只是邀功请赏,后来这些密电密信便成了充当了嫁祸于 袁世凯的文字证据。
从宋教仁遇刺想开
• 革命党内部矛盾重重
• “窫窳末朝,在东南海上有一条探骊大舟,船主本有双胞兄弟二人, 生于乙巳,同根并蒂,各成一队,桅上分别悬了「同」、「光」两字 旗,各聚奇兵,本是相濡以沫,不分伯仲。可是,一船终归难容二蛟, 「光」字旗日渐离航叛道,「同」字旗又向来自诩朱帆正樯。两边的 人虽为同源,却龃龉不断。”
•
50万元收买宋教仁不成,怀恨在心。
2013-12-8
二说 陈其美
陈其美(1878年1月17日-1916年5月18日), 字英士,浙江吴兴人。中华民国早期政治人 物,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 同为孙文的左右股肱,后遭暗杀身亡。弟陈 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其业 有两子,陈果夫及陈立夫,二人由陈其美引 介于蒋中正,与蒋中正关系密切,后来兄弟 俱成为国民党内大员,主管党务,被广称为 CC系。陈其美与蒋中正关系密切,为蒋中 正结义之兄,将蒋中正引荐于孙文。孙中山 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一直以来都有人对于宋案另有看法,认为宋教仁是国民党内部权力
斗争的牺牲品——对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帮大头目、国民党元老陈其美颇 有嫌疑。陈其美最后也是在上海被暗杀的。袁克文撰写的《辛丙秘苑》
宋教仁

图左为死后正冠遗体照, 图左为死后正冠遗体照,图右为病 床遗体照
宋教仁葬礼 由孙中山主持
宋教仁墓碑 位于今上海闸北公园
•
宋教仁先生之墓”的石碑 宋墓呈半球形,立有“宋教仁先生之墓 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象征先 墓呈半球形,立有 宋教仁先生之墓 的石碑。墓顶塑一展翅雄鹰, 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 烈革命的凌云之志,四周遍植龙柏,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墓前方立有宋教 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渔父 仁先生的石雕像,作支坐侧思状,下为石座,石座上有章太炎的阳篆 渔父” 渔父 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 先生之死 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 先生之死, 二字,于右任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 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 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嗟嗟九泉之泪,天下 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呜呼! 白话文翻译如下 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 白话文翻译如下: 呜呼!”白话文翻译如下:先生的死,全天下的人都感到惋惜。先生的行为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又要如何记载呢。照实写下吧?实写有人会杀了我 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 。扭曲事实写出来吧?这样连天都要杀我。哀叹你在九泉之下的泪水,天下 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 人流出的鲜血,我所写的墓志,都将成为那国贼的铁证。我把它刻在空山的 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 石碑中,期待将来有一部好的史书,将史实刻在各位的心中,将证据永存于 天地。叹息! 天地。叹息!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翻开近代历史,最令人敬佩的是无数为中国救亡图存独立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先烈们,其中宋教仁以其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光荣身份令人格外瞩目。
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倔强瘦弱留着八字胡的湖南桃源人严肃的面孔,没有人会忘记1913年上海沪宁车站枪声大作中轰然倒下的身影。
那一刻,无数人在在震惊中愤怒呼喊将凶手绳之以法,那一刻,无数人簇拥而至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关怀,让历史重新回到百年之前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
1882年,宋教仁生于湖南桃源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他6岁入私塾,10岁丧父,家境更入困境,但其母“志励柏操”,在她主持下,宋教仁继续读书。
十八岁时,进入桃源漳江书院,次年,考取秀才,母亲得知,却劝他要心怀天下,不要以此为限。
1903年,宋教仁进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当时国内外学界中拒俄运动如火如荼,宋教仁受其感染,爱国思想急剧膨胀。
后遇黄兴在两湖书院宣传革命排满学说,宋教仁对其十分钦佩,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吕大森等人先后成立了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活动。
是年乃慈禧七十大寿,华兴会决定年底在湖南长沙、岳阳等地发动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后因长沙事泄,宋教仁逃亡日本。
在日本,宋教仁先后入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
东京是当时中国爱国志士和革命党人荟萃之地,在那里,宋教仁眼界大开,他积极的参加集会结社,潜心研究国家政体和民主政治理论,翻译了许多国家有关宪法、官制、财政制度等方面的书籍,并公开发表了《汉族侵略史》、《清太后之宪政说》等许多宣传革命排满、民主宪政的文章,正是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宋教仁民主宪政的理论基础。
1905年1月,宋教仁发起创立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宣扬爱国主义。
8月,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和章程起草人之一。
同盟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宋教仁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宋教仁和白逾桓前往东北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动东北“马侠”武装起义失败后回国。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

宋教仁:对爱情的忠贞专一宋教仁,生于1913年,逝世于2010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麦积山上》、《八十年代散文诗选》、《文学艺术论文集》等。
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坚守着一种忠贞专一的爱情观,这是他一生的信条。
宋教仁的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他家里的经济负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他从小就感受到了深深的责任和义务感。
这种责任感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他成年之后,他直到70岁才与母亲分离。
在母亲的陪伴下,宋教仁的生命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熏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宋教仁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忠贞专一。
他一生中只谈过一次恋爱,并将此人视为终身伴侣。
他在《麦积山上》中写到:“人生爱情应该是一种承诺,不是一种好奇和滥情。
”他认为,爱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依恋和忠诚,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高度和道德上的修养。
在他看来,爱情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需要信仰、责任和约束力。
宋教仁认为,爱情的忠贞专一是一个人品格的体现。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反复强调忠贞专一的重要性。
例如《对月》中写到:“绝对忠于自己的爱情,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坚贞过人的崇高。
这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脆弱的、也是最坚强的一道闪光。
”在60年代的中国,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许多人的婚姻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婚和婚外恋等现象开始出现。
但是,宋教仁始终不动摇他的爱情信仰,在这个混沌和动荡的时代,他坚信忠贞专一的爱情是一种正义和价值的代表。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爱情不但是个体精神的归宿,也是社会文化对人类进行舒适整体精神治疗的胜于药物的良方。
”在爱情的选择上,宋教仁的要求很高,他认为爱情需要精神的默契和心灵的契合。
在他谈恋爱时,他追求的并不是对方的外貌和财富,而是对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素养。
在他看来,爱情需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和信任之上,这是一种长久和稳定的关系。
他在《人文精神与爱情》中写到:“忠贞的爱情才是婚姻关系的源泉,这种忠贞,不是一味地自我欣赏,而是要全方位地关注对方的长处,体谅对方的短处。
宋教仁

宋教仁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且于经济领域亦不乏见地。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就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的 发展以及财税政策、外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金融机构的完善与金融市场的培育,国税、地税的分开征管与分配,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宋教仁曾任唐绍仪内 阁农林部长一职,他在任期间“制定了奖励开垦、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立农业金融机构、开发农业学校和农 事试验场、筹设牛种场、改良渔业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宋教仁还不排斥外债,虽然他知道大量的外债会导致亡国,但是他认为只要保持外债均势,就能避免惨剧。 并且,宋教仁还根据形势,提出了制日联美的均势外债方案。然而,由于外债的用途、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均 势外债的策略难以发挥作用。
宋教仁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与其政治思想分不开。他认为“教育必须为政治革命的利益服 务,用革命的教育来动员群众同情和参加政治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宋教仁任制法院院长,颁发了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并主持创办了江汉大学。他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 的教育强国主张,以及一整套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发展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改良论”。
其二,在近代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如果说是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那么,也可以这样认为,是宋教仁创 建了国民党。当时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就曾指出:“宋君此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必有不可磨 灭者。”蔡元培也说,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建为国民党,是宋 教仁“百计联络”的结果,是宋教仁而非他人......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评价宋教仁?

宋教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宋教仁?>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
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投身民主革命和民主政治建设,并从中传播西方政党观念,组建政党,推行政党政治,虽在民初过分注重议会竞选,却也不可藉此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与孙中山等同时代人比较,认为宋教仁是民初政党政治身体力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
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吴相湘认为,宋教仁一方面努力推进民主政治,同时更力言中国绝不能引用共产主义,且明白指出中国如实行共产主义之种种不幸恶果;因而坚决主张国家社会政策。
胡汉民则认为:“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
”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谈及宪政历史时,还对宋教仁有过贡献的《临时约法》作了历史的肯定,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因此,关于宪政和宋教仁从事宪政活动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无庸置疑的。
开启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历史,不是宋教仁的过错,而应是他的重大历史功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被任命 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一部宪法草案《中 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 4月27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 7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辞去农林总长之职。 7月21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 事,主持同盟会工作 8月25日成立国民党,当选为理事, 并任代理理事长。 1913年领导国民党获中华民国国会压 倒性多数席次。
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1)、早期生涯
宋教仁6岁进入私塾读书,17岁升入桃源漳江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考入武昌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 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并走上了 反清革命之道路。是年8月,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 此成为挚友。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 昌,回到长沙。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 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光绪三十年(1904年) 二月,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 任会长,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12月13日,宋教仁抵达 日本,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 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宣传革命的文章。1911年7月, 与谭人凤、陈其美等在上海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邀请或 派人来往于上海、长江中下游各地,促进革命势力的发展。
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三、个人评析
(1)、宋教仁首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同盟 会中部总会目标在于鼓吹湖广新军的觉醒, 间接促成了武昌起义。宋教仁曾提议革命的 上中下三策:上策京师起义、中策长江起义、 下策边疆起义。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般都 属于下策中的边疆起义。黄花岗之役后,同 盟会人心涣散。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乃毅然在 上海另起炉灶,独立执行中策,成立中国同 盟会中部总会,以共进会与文学社为基础, 在两湖新军间鼓吹革命,于是乃有武昌起义 之成功。
(3)、宋教仁对于内阁制的倡议与实践。袁 世凯当上民国总统后,孙中山被选为国民党 的理事长,旋赴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而 主导国内国民党的宋教仁路线,则是在体制 内,以内阁制来架空袁世凯。如果当时袁世 凯能明察当代潮流,放手让宋教仁组阁,则 中国华盛顿或民国“国父”之名,无疑非他 莫属。而整个中华民国史,或就将此改写。 不幸的是:宋教仁的内阁制主张,站在袁世 凯的立场而言,是强人所难,直接抵触了袁 世凯“一人天下”的期待,欲是,被刺,革 命党发动二次革命;开启了中国此后一连串 政治、军事的混乱。
宋教仁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图左为死后正冠遗体照,图右为病 床遗体照
宋教仁葬礼 由孙中山主持
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三、后世评析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 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 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 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 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3)、遇刺身亡及遗言
民国2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 自上海动身赴北京。如果按照当时的 形势,他必然成为责任内阁的阁揆。 宋教仁搭火车赴北京(见袁世凯), 走至车站入口的剪票处,宋刚伸手去 取收票员剪过的车票,突然一声枪 响,宋教仁腰部中枪。宋在病榻上曾 托黄兴代拟一电,向袁世凯讲述自己 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 3月22日清晨,宋病势恶化,双手 发冷,目睛仰翻,嘴里说:“我们要集 中全国力量一致对外。”宋教仁断气是 在3月22日午前4时,于23日午后3时 大殓。
同盟会会员证
《民立报》
华兴会发起人合影,第一 排右二为宋教仁
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2)、民国成立后
民国二年2月1日,宋教仁自桃源起身,经长沙、汉口沿江 东下;嗣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视察党务。彼时国民党 选战大胜、党员士气高昂,宋氏政治前途如日初升,所至 之处,欢迎会上无不人山人海,宋亦随地推广宪政理念, 其要旨是产生纯粹的政党政治,由国会多数党领袖任内阁 总理,负起政治责任,组成责任内阁;由此先制宪,再依 法选举总统。
生平纪年
1903年 11月4日 偕黄兴,刘揆一、陈天华、 章士钊共同成立华兴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12月13日, 宋教仁抵达日本,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 成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 1904年2月25日 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 立,选黄兴任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 1905年 8月 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 盟会,并当任其司法部检事长;将《二十 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 1911年 宋教仁到上海组织反清运动,赴香 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0月10日 武 昌起义爆发后,10月28日与黄兴一同抵达 武昌,参加革命政府的法律工作,参与起 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 11月13日离开武昌,赴上海。 12月初抵达南京
宋教仁
小组成员 电商一班 王稚艳 蒋伊婧 肖丹菁 郝静 肖琪
研究思路
一、宋教仁生平简介及经历 二、宋教仁相关重大历史事件 三、宋教仁及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对宋教仁的评析
人物简介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 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 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 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 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 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主要成就:创办华兴会 代表作品:《宋教仁集》,《宋 渔父日记》,《间岛问题》等 宋教仁是国民党实际创始人,三 元首之一。(另两位: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思想
主张:责任内阁制 认为:内阁不善而可以 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 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 之,必致动摇国本
宋教仁名言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 侠对联 定志而勉之 天下无不可成之事——摘自宋 教仁日记
(2)、民国成立后,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其他小党合并, 成立国民党。当时孙中山主张同盟会仍然为地下革命组织, 随时准备继续革命。宋教仁则主张将同盟会公开化,以堂 堂政党之阵势、用光明正大之手段,藉选举取得政权。宋 教仁路线不仅获得了同盟会多数之支持,并且继续与其他 小党合并,终于组成国民党,而在国会大选中取得了多数。 这个“国民党”,不同于一九二四年孙中山主导的联俄容 共后的中国国民党,实乃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民主 政党。许多后来著名的民主人士如张东荪、沈钧儒、徐傅 霖、罗文干、石志泉等,都是当时这个国民党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