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合集下载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
人居环境评分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居住环境质量的工具,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标准:
1.空气质量:
●PM2.5和PM10浓度:颗粒物浓度低的环境评分较
高。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SO2、NO2、CO等)浓度:浓
度低的环境评分较高。

2.水质:
●饮用水安全:水源的安全性和水质的清洁度。

●水体污染: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污染状况。

3.噪音水平:
●噪音强度:日间和夜间的噪音水平。

●噪音来源:是否有持续性、高强度的噪音源。

4.绿化和公园:
●绿化覆盖率: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公共绿地和公园的可达性:居民是否容易到达公共
绿地和公园。

5.交通状况:
●交通拥堵:道路交通的流畅状况。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和覆盖范围。

6.生活设施:
●生活便利性:超市、医院、学校等生活设施的距离
和数量。

●公共服务:邮局、银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用性。

7.社区环境:
●安全性:犯罪率低和公共安全管理好的社区评分较
高。

●社区活动:丰富的社区文化和娱乐活动。

8.环保意识和行为:
●垃圾分类和回收: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实际
行为。

●节能减排: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的意识和行为。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分,以了解居住环境的质量并提出改进建议。

不同地区和社区的评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西宁市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分析

西宁市城区人居环境质量客观评价分析

要: 以西 宁 市 城 区 作 为 研究 对象 , 索 西 部 高 原 城 市 人 居 环 境 质 量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建 立 , 用 改进 后 的 熵 值 法 探 运
对 西 宁 市城 X20 0 7 的人 居环 境 质 量 进 行 客观 的综 合 评 价 和 分 析 , 对 西 宁 市 城 区 人居 环 境 建 设 提 出 了合 理 0020年 并
保数据 的完整性 。
1 . 指 标 体 系 的构 建 2
展 起来 的一 门综 合性 学科群 。它 以包括 乡村 、 镇 、 集 城 市等在 内的所 有人 类聚居 环境 为研 究 对象 ,着重
研 究人 与环境之 间的相 互关 系 。同时它强 调把人 类
由于每个城 市 的 自然历史 条件 、经济 社会发 展

1 2・ 2
马 文 亮 。 汉 明 : 宁 市 城 区人 居 环 境 质 量 客 观 评 价 分 析 段 西
13 研 究 方境 质 量 发展 水 平分 析
2 1 西 宁 市 城 区 人 居 环 境 质 量 综 合 分 析 .
从 当前 对城 市 人居 环境 综 合 评价 的研 究来 看 ,
化建议。 关 键 词 : 居 环境 质量 ; 值 法 ; 观 评 价 ; 宁 市 人 熵 客 西 中图 分 类 号 : 8 0 X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 8 ( 0 0 0 — t 2 0 l7 一 90 2 1 )6 0 2 — 3
人 居环 境科 学是2 世纪 下半 叶在 国际上逐渐 发 0
噪声 达标 区覆盖 率,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建成 区绿化
城 市 生 态 环 境 覆 盖 率 .工 业 废 水 排 放 达 标 率 ,工 业 固 废 综 合 利 用 率 , 均 公 共 绿 地 面积 , 林绿 地 面 积 人 园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池州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宜人的气候环境而备受推崇。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是对池州市生活环境的一次客观评估,也是对池州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气候、自然环境、空气质量、城市规划等方面对池州市的人居环境进行评价,为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池州市——一个气候舒适、宜居的城市。

一、气候环境池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湿润,冬季温和干燥,春秋交替明显。

全年较为湿润,降水充沛,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

夏季最高气温一般在35℃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在0℃左右。

由于地处山区,气温变化较大,中午和晚上的温差较大。

但是由于高海拔地势,夏天气温不会过热,湿度较大,风景优美。

池州市的气候环境非常舒适,无论是夏季避暑还是冬季避寒,都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二、自然环境池州市地处大别山余脉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有马鬃山风景区、九华山、歙县齐云山、青阳县大蒲山等著名景点,风景区众多,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氧吧”。

尤其是九华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山高水长,风景绝美。

加之梅山、石台县的自然景观,池州市的自然环境可以说是一流的,让人有了翻山越岭的冲动。

三、空气质量随着全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池州市对空气质量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根据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池州市空气质量整体良好,大部分时间是在良好、优良水平,只是在冬季的部分时段会出现轻度污染。

而据实地走访得知,池州市的大部分地区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居住和养生。

四、城市规划池州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是非常高的,无论是气候、自然环境、空气质量还是城市规划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优越的特点。

池州市的人居环境不仅适宜居住,还充满了文化气息,成为了很多人梦想的理想之地。

希望池州市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方案

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方案

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方案概述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工作及其发生关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是一个包容、和谐、健康的生存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已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对于人居环境的评价与改善方案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方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居环境评定的方法和标准。

星级评定标准一、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的评定标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自然环境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

在评选空气质量时,应该考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的浓度,以及空气中的氧含量等因素。

2.水环境水环境涉及到水的质量和水体的生态环境等方面。

3.土地环境土地环境指的是土壤的质量和土地的利用状况等因素。

二、人造环境人造环境主要是指城市中建筑物、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在人造环境中评定星级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建筑物质量建筑物质量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环保等方面。

2.交通设施交通设施主要考虑到自行车、汽车、公交车等的行车秩序、安全以及便捷度等方面。

3.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学校、医院、公园、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情况、质量和数量等因素。

星级评定标准等级划分根据上述评定标准的不同要求,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标准等级划分如下:影响因素划分人居环境影响因素划分标准自然环境星级评定人造环境星级评定星级评定标准等级划分星级评定标准等级划分标准一星只符合基本要求二星符合较高的环保、卫生、舒适性等方面三星符合较高的环保、卫生、舒适性等方面,同时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四星符合一定文化内涵、舒适度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五星符合非常高的环保、卫生、文化内涵、舒适度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结语人居环境星级评定方案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改善的有效方法。

通过准确的评定标准和合理的星级等级划分,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开远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

开远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

开远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开远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边疆重镇,地处北纬24°42’,东经103°25’。

开远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是评价一个地区居住条件的重要指标,下面将就开远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

一、气候特点开远市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下列特点:1. 春季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春季气候温和,气温适中,风和日丽,是适宜游玩和居住的季节。

此时的阳光明媚,气温适宜,非常适合户外活动和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

2. 夏季炎热潮湿,需注意防暑降温夏季的开远市气候较为炎热,气温高,多雨,湿度较大,需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并及时补充水分。

3. 秋季气候宜人,环境舒适秋季气候适宜,气温适中,空气清新,是适宜出行和旅游的季节,也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4. 冬季寒冷干燥,需注意保暖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较低,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此时的开远市虽然气候寒冷,但是落日余晖下的景色依然迷人,值得一观。

二、人居环境1. 自然环境优美开远市山水环绕,自然景观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

城市中有多处公园和休闲广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2. 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开远市的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便利,市区内道路宽阔,交通秩序井然。

各类基础设施、商业设施齐全,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社区环境整洁开远市的社区环境整洁,居民生活环境良好,各类公共设施、绿化带和健身设施等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为市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气候舒适度分析综合以上所述,开远市的气候舒适度整体较高。

春秋季节气候宜人,适宜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夏季虽然炎热,但室内设施完备,可有效避暑;冬季寒冷干燥,但城市内各种设施齐全,生活舒适。

人居环境方面,开远市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环境整洁,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人居环境评价一、引言城市规划设计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提高城市空间质量和居住环境,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域,优化城市交通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而人居环境评价则是对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性、评价指标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性人居环境评价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可以帮助规划者和设计师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果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评价,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其次,人居环境评价可以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通过评价,可以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从而选择最佳方案。

最后,人居环境评价可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透明度和参与性。

通过评价的结果,居民可以了解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并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增加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认同感。

三、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人居环境评价的指标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和可操作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1. 空气质量:评估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可以通过监测站点和模型模拟来评价。

2. 水质和水资源:评估城市供水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包括水源地的保护、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等。

3. 噪音和振动:评估城市中的噪音和振动水平,包括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噪音。

4. 绿地和景观:评估城市中的绿地覆盖率和景观质量,包括公园、花园、绿化带等。

5. 交通和交通设施:评估城市的交通状况和交通设施的满意度,包括道路拥堵、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等。

6. 社区设施:评估城市社区中的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7. 居住条件:评估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包括住房面积、采光和通风等。

8. 社会环境:评估城市社区的安全性和社会治安状况。

以上指标只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及评价指标体系1.1城市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Doxiadis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他认为人居环境“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包括从简单的遮蔽物到巨大的城市等各种类型的聚落”。

我国明确提出“人居环境”一词仅有10余年,提出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所接受和运用。

但到目前为止,人居环境尚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总体来说,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的简称,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成果。

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现在人类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王鸣等将城市人居环境划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两类[4];陈启明认为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6]。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不断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成为每个城市的迫切任务。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论来说,指标体系固然越多越好,但是过多的指标会带来不必要的繁琐,因而我们往往只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当中。

但是,为了做到针对性又不失全面性,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

本文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层次性和精简性的构建原则上应用了较为合理、可行的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之后,进一步综合评价地域的自然生态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需求状况,确定具体可得性指标体系用于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分析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结果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是了解城市居民生活状况、满足需求、优化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分析一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的结果,从不同维度出发,深入剖析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现状。

一、居住环境在调查中,居住环境被认为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较为满意。

他们普遍认为城市的居住区域安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然而,少数被调查的居民对噪音污染、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等问题提出了不满意的意见。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该关注这些问题,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居住体验。

二、交通状况交通状况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交通状况感到满意。

他们认为交通网络覆盖面广,交通出行便捷。

然而,也有少数居民抱怨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不便等问题。

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对交通拥堵问题的改善力度,提高公共交通运营的质量,推动绿色出行方式的普及,以提升城市居民的交通体验。

三、教育和医疗资源教育和医疗是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教育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大多数居民对教育质量较为满意。

然而,由于学校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居民对教育公平性有所质疑。

在医疗资源方面,大多数城市居民认为医疗机构质量较高,就医便捷。

但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等新兴服务的普及程度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发展。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分配,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发展,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和医疗需求。

四、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居民对文化娱乐设施的满意度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居民对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城市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景点,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然而,也有少数居民对文化设施的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了不满意见。

因此,城市规划者应注重提升文化娱乐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文化生活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本文从城市的尺度出发,以西安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基本概念的剖析和城市人居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城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为优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

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

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
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

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户籍人口764.25万人。

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三环道路内的建成区范围。

其三环范围内空间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同功能区聚集不同产业;聚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差异性较大。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

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

本文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个大类评价指标,15个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见表1)。

表1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在对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通过对已知的指标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出结论。

首先,应确定评价模型。

为使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可采用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评价综合指数;
Nj—第j个指标的指数;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Σ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应确定各因子的评价值和权重。

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数Q。

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若Q≥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1则表明低于评价标准。

4.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步骤,通过计算得出西安城区的人居环境指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评价结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标为基准(即以2002年的指标为“1”),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不具备量纲。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再计算出2002—2007年间历年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的增长率和同时期GDP的增长率(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得分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2002—2007)
4.3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得分平均增长率是4.69%,而相应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3.18%,明显高于人居环境得分增长率,这说明这期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长仍稍稍滞后经济的发展速度。

整体来看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

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率都为负,相应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较高,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较滞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为代价,所以导致这种结果。

五.建议与讨论
1)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应该加快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要落实在居住区这一尺度上。

强化城市居住区的主导功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在发展需求的人居场所。

3)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绿化覆盖率。

结束语: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大系统,本文仅考虑到影响西安城区人居环境的部分指标,即只是对人居硬环境进行评价,并没有对人居软环境经行评价,所以文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谢让志.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1997(3): 38-40.
[3] 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1999(6): 15-20.
[4] 赵涛,郑新奇.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77-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