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划分

层序划分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或盆地收缩时古风化面,如鄂尔多斯地区山西组和太原组之间的界面为构造应力转换

面,也是沉积突变面,由海相向陆相沉积的转换面,它是划分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界

面。

II级层序界面为也可能为不整合面,基本上是由于明显的湖平面(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不整合面,它是由一种地区性的构造运动或沉积突变界面,该类不整合在盆地

不同的部位表现为不同性质,在盆地边缘表现为陆上间断、或侵蚀面,在盆地内部可

能为连续沉积。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之间界面,在盆地边缘为侵蚀不整合,为II级不

整合面。在盆地内部为连续沉积,如苦深井-定探1井一带地区为连续沉积。II级不整

合面是建立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础。

III级层序界面为较小规模的的湖平面(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不整合面,它是由一种局部性的侵蚀或沉积突变界面,该类界面在盆地不同的部位表现为不同性质。在盆地

边缘表现为陆上间断,或侵蚀面,在盆地内部为连续沉积。

1.2层序地层学模式的建立

到选择何种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这

些方法有:以Vail[1]为代表的以不整合面

为边界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方法,

Galloway[2]为代表的以最大水泛面为边界

的层序划分方法和Cross[3]的高分辨层序

地层学方法。我国学者发展了层序地层

学,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陆相层序地

层学方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

中吴因业[4]提出了湖泊环境层序地层学,

湖沼层序地层学和河流层序地层学,他指出:湖沼层序地层以煤层作为湖沼层序地层

图3山西组河流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

Figure2Sequencestratigraphicdivisionofriver sedimentarysysteminKabuqisection

学的边界,而河流层序地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多个层序的叠加;这些研究表明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复杂性。

不论是岩性对比,还是利用不同的层序地层分析方法,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只能说,某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可能更接近于实际,而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和难题。如利用岩性的相似性对比,仅考虑一个因素;而Vail 的层序地层学同时考虑地层叠加样式等;高分辨率层序既考虑岩性、地层叠加样式,同时考虑了基准面的变化、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和非沉积作用。因此说高分辨率层序学分析方法考虑更全面一些。

如采用Cross 的方法对河流沉积体系进行基准面旋回划分,其层序地层的边界为不整合面或河流下切冲刷面,而重要的初始水泛面和最大水泛面难以确定,邓宏文在对高可容空间河道基准面旋回划分时,把最大水泛面定在煤层之上、或决口扇、河间洼地之下。

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和各种不同研究方法基础上,对山西组-下石盒子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2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层序划分

在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由于地势平坦,水体比较浅,即使基准面下降不大,也可能造成大范围的基准面位于地表之下,遭受剥蚀。反之,即使基准面上升不大,也可能造成盆地水体迅速扩张,沉积范围扩大。因此,在鄂尔多斯地区西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见图

3)。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仅仅在盆地中心发育,沉积范围较小,这是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所独有的特点,也是以河流沉积为主的盆地所具有的特点。邓宏文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东部的榆林气田指出在盆地近缘的位置,短期旋回发育不全,表现为缺失某一短期旋回,或缺失短期旋回的某一个部分。我们发现鄂尔多斯地区西部,在盆地近缘的位置,仅发育上升半旋回,下降半旋回不发育,其原因有两个,其一,由于基准面快速下降,造成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发育极少或确实没有发育,以侵蚀作用为主。其

二,被上部河流侵蚀掉了。因此,我们很难发现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而在盆地的中心,仅发育下降半旋回。这是因为,基准面下降期间,盆地沉积范围迅速缩小,沉积物被带到盆地中心,而表现为清晰的下降半旋回,而在盆地扩张期盆地中心接受沉积较少,或无沉积作用,上升半旋回不发育。

2.1山西组层序地层划分:

山西组由3个短期旋回组成,组成一个基准面上升的半旋回,如呼鲁斯太剖面,下部的2个短期上升半旋回,由三角洲平原组成,上部的一个短周期上升半旋回由三角洲前缘组成,共同组成1个中期上升半旋回。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不发育。苦深1井表现的最为清楚,山西组由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1个中期上升半旋回组成。中部环14也表现同样的特征。但南部二道沟与北部有所不同,下部的2个短期上升半旋回由含煤地层组成,上部的一个短周期上升半旋回由砂岩为主要的沉积物组成,三个短期上升半旋回组成1个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比较完整旋回。表明盆地西南部基准面下降要早于北部。

2.2下石盒子组:

根据露头剖面研究结果,可以划分为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除了盆地中部如卢参1井表现为较为完整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外,大部分表现为不完整的旋回,仅发育上升半旋回。由于下石盒子组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组成了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到了下石盒子组沉积末期,第6短期基准面旋回不发育或被上部冲刷侵蚀,沉积厚度不等,有的地方较薄(见图4)。

由于盆地内以河流沉积以及相伴生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三角洲前缘不发育。即使发育三角洲前缘,也是洪水期沉积产物为主,发育牵引流和重力流混合作用的产物,如定探1井和苦深1井。苦深1井下石盒子组第4短基准面旋回由三角洲前缘组成,沉积物为灰色、灰黑色的泥质含砾粗砂岩、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等,含有较高的有机质。这种沉积分选极差,泥质含量高,具有洪水作用沉积性质。

本地区沉积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上升基准面旋回发育,而下降基准面旋回不发育,表明基准面旋回下降速度较快,没有接受沉积,以无沉积作用或侵蚀作用为主。只是在基准面上升期间才接受沉积。从基准面升降反映基底构造运动的方式以快速上升和缓慢下降的方式运动。

3基准面旋回、可容空间与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

在我们研究鄂尔多斯地区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时,发现基准面上升半旋回较发育,而下降半旋回不发育,这是因为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为低可容空间。最小A/S附近的小规模地层旋回具有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不对称性,即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发育,而下降半旋回不发育。反应了最小A/S条件下,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很难保存下来。他们以相互叠置的河道砂岩底部侵蚀面为特征。

在低可容空间旋回的顶部,古土壤层常见,但一般很薄,发育差;所以我们可常见到高伽玛值。古土壤中的残留沉积构造和结构表明,多数低可容空间的土壤层是由前期的湖相或洪泛平原沉积物改造而成,成为变余土壤(邓宏文,2002)。

基准面旋回、可容空间与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受构造、沉积物供给、气候的控制。在研究区当构造相对上升时,基准面下降,并没有发现沉积物大规模的进积序列,而基准面上降的旋回十分发育;可能与气候有关,当气候变得相对干燥时,水量供应减少,而由河流带入盆地的沉积物减少,或者很少,这时基准面下降的半旋回仅在盆地中心沉积,大部分区域内基准面下降的半旋回不发育或缺失;当气候变得潮湿,雨量充足,河流复活,就会把大量的沉积物带入盆地,形成基准面上升的旋回,同时会在基准面上升的旋回的底部形成厚层砂体,在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底部多由河道砂体组成,如果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与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底边界重合时,就会形成厚层砂体,山西组底部的北岔沟砂岩和石盒子底部骆驼脖子砂体就表现了这种特征。气候变化可能起到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结论

(1)鄂尔多斯地区西部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以河流沉积体系为主导沉积,采用Cross 的方法进行高分辨层序地层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是可行的。

(2)山西组可以划分为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下石盒子组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发育上升半旋回,而下降半旋回不发育。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与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底边界重合时,就会形成厚层砂体,山西组底部的北岔沟砂岩和石盒子底部骆驼脖子砂体就表现了这种特征。

(3)基准面旋回、可容空间与沉积体系的配置关系受构造、沉积物供给、气候的控制。气候变化可能起到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系统的层次划分

第二章系统的层次划分 1.简述 N层的应用软件系统,由于其众多的优点,已经成为典型的软件系统架构,也已经为广大开发人员所熟知。在一个典型的三层应用软件系统中,应用系统 通常被划分成以下三个层次:数据库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界面层。如下图 (图2.1)所示: 图2.1 其中,应用服务层集中了系统的业务逻辑的处理,因此,可以说是应用软 件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软件系统的健壮性、灵活性、可重用性、可升级性和可 维护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良好架 构的应用服务层,是应用软件开发者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应用服务层的设计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通常还需要对应用服务层 作进一步的职能分析和层次细分。很多开发者在构建应用服务层的时候,把数 据库操纵、业务逻辑处理甚至界面显示夹杂在一起,或者,把业务逻辑处理等 同于数据库操纵,等等,这些,都是有缺陷的做法。我们将就在这个方面进行 设计时可采用的方案进行一些探讨。 在一个分布式应用系统中,整个系统会部署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上,如上面 所示的三层体系,用户界面和应用服务器可能在不同的设备上,这就涉及到不 同机器之间的通信问题,也就是层间的通信和交互问题。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可 以用于分布式远程访问的技术,如CORBA,在Java平台上,我们还有Java RMI、EJB,在Windows平台上,从DCOM到COM+,再到.Net下的Web Service和.Net Remoting等。如何选用合适的远程访问技术,也是我们在系统 框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为了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本文也会讨论一些比较流行的系统架构,例如 J2EE架构,以及JDO,然后,我们会讨论Websharp在这个方面的一些设计 理念。 2.设计的原则和评判标准 同软件工程的原则一样,应用服务层的设计,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就 是高内聚和低耦合。软件分层的本来目的,就是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而高内聚和低耦合正是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尽量降低系统各个 部分之间的耦合度,是应用服务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第四纪含水层划分与对比中的应用 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是目前困扰水文地质学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根源在于对含水砂层的沉积相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以及缺乏高精度的地层格架作为基础。本文以河北省滹沱河山前平原为例,将沉积学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河流相含水层的划分与对比研究中。 以钻孔岩芯、粒度分析、释光年龄等资料为基础,在详细划分单孔沉积相、识别各钻孔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基础上,进行孔间多级次地层旋回等时对比, 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第四系层序地层格架,理清了第四纪冲洪积-河 流相砂体的分布规律,并对研究区含(隔)水层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开展不同空间尺度河流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平原区第四纪含(隔)水层划分的适用性。 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含水层(组)的进一步科学划分提供依据,也为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工作基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地层岩性、年龄数据、孢粉数据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重点钻孔ZD08-1第四纪年代地层格架。 全新统底界埋深5.49m,上更新统底界埋深32.68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 66.08m,下更新统(第四系)底界埋深157.04m。明确该孔第四纪以来主要包括冲 洪积扇和辫状河流两种沉积相类型。 (2)通过岩芯剖面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建立了ZD08-1孔第四纪地层层序。该孔第四系共识别出20个超短期旋回、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

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底部层序界面为钻孔第四系底界,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层序界面为中更新统底界。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相转换面处于冲积扇相向辫状河流相转变的位置。 (3)基于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孔间地层对比,建立了滹沱河山前平原沿河剖面(正定-藁城)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整个第四纪时期,研究区处于一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控制之下,旋回总体厚度呈现从山前到平原由薄变厚的趋势。 受太行山构造抬升及NNE向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区在第四纪时期长期基准面以上升为主,覆盖了约210万年的沉积地层,中更新世中期之后,长期基准面开始下降并延续至今。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框架内,沿河剖面的各钻孔在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级次上均可进行逐一对比。 (4)在沿河剖面的第四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第四纪以来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短期基准面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换面附近,砂体发育程度及透水性能相对较好。 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砂体发育程度好,下降半旋回则相对较差。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控制下的砂体沉积环境沿剖面从西向东发生如下演变过程:MSC1由冲洪积扇相转变为辫状河道;MSC2早期由冲洪积扇转变为辫状河道再转变为曲流河道,晚期则由辫状河道转变为曲流河道。 (5)滹沱河山前平原在第四系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5个含水层。由上到下依次为第Ⅰ含水层、第Ⅱ含水层、第Ⅲ含水层、第Ⅳ含水层、第Ⅴ含水层。 其中,第Ⅰ、Ⅱ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Ⅰ含水层组,第Ⅲ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Ⅱ含水层组,第Ⅳ、Ⅴ含水层对应于前人划分的第Ⅲ含水层组,而前人

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

§2路面结构及其层次划分 一.路面断面 路拱平均坡度: 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 厂拌沥青碎石等:石砌路面:2-3% 碎石,砾石路面:土路:3-4% 二.层次划分和作用 1.面层: 面层是直接同行车和大气接触的表面层次,它承受较大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的浸蚀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同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而且应当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 修筑面层所用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沥青很凝土、沥青碎(砾)石混合料、砂砾或碎石掺上或不掺土的混合料以及块料等。 2.基层:

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上基层是路画结构中的承重层,它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遭受大气因素的影响虽然比面层小,但是仍然有可能经受地下水和通过面层渗入雨水,所以基层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基层表面虽不直接供车辆行驶,但仍然要求有较好的平整度,这是保证面层平整性的基本条件。 修筑基层的材料主要有各种结合料(如石灰、水泥或沥青等)稳定土或稳定碎(砾)石、贫水泥混凝土、天然砂砾、各种碎石或砾石、片石、块石或圆石,各种工业废渣(如煤渣、粉煤灰、矿渣、石灰渣等)和土、砂、石所组成的混合料等。 3.垫层: 垫层介于路基与基层之间,它的功能是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土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车辆荷载应力加以扩散,以减小土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能。 修筑垫层的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水稳定性利隔温性能要好。常用的垫层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松散粒料,如砂、砾石、炉渣等组成的透水性垫层;另一类是用水泥或石灰稳定土等修筑的稳定类垫层。

怎么给文章正确的划分层次

怎么给文章正确的划分层次? 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 这里所说的“文章”,可以是语段,也可以是整篇文章。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_黄彦庆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黄彦庆(1980),男,2002年大学毕业,博士生,现主要从事层序地层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自旋回作用的探讨 黄彦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张尚锋,张昌民,汤 军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要]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造成的特殊粗碎屑岩层 段在我国东西部的含油气盆地地层中经常可以见到,自旋回作用在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湖盆水体较浅、 基准面缓慢升降等情况下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较大。自旋回作用的研究可以在避免高分辨率层序划分 误区、验证层序对比的正确性、对具有事件沉积性质的沉积环境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寻找特 殊储集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旋回;异旋回;储层预测 [中图分类号]T E121 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06)02000603 高分辨率层序摆脱了海平面升降对地层层序的控制,适用于我国的陆相含油气盆地[1~4],在进行 地层对比[5~7]、油气勘探阶段的储层预测和生储盖发育规律研究[8~9]等方面,逐渐得到地质学家和油田地质工作者的广泛认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在基准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导致基准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4,8],即以外界因素控制基准面旋回层序。在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由于基准面很低,侵蚀区范围很大,侵蚀作用强烈,能够形成厚层粗碎屑岩。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剥蚀区范围减小,砂体逐渐变薄,粒度变细,到了最大洪泛面位置,以发育泥岩为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如辽河盆地西部洼陷双208井沙河街组的扇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6]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湖泛面附近,形成了比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含砾砂岩粒度更粗、对下部地层冲刷更强烈的厚层砂砾岩体,这种现象不仅在东部沉积盆地中可见,在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中常见;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含油层段可见多套层厚砂体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发育。分析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只能是比基准面上升初期更加强烈的水动力条件,即河道水动力的大小,是下面要讨论的自旋回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不仅要考虑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等外部因素控制下的基准面变化,同时自旋回因素亦应该受到重视。 1 自旋回作用分析 对地层层序的形成机制有 自旋回 和 异旋回 两种观点[9]。自旋回作用强调搬运和沉积碎屑物质的流体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作用。自旋回作用一般表现为:河流自身水动力的强弱变化,较强持久的水动力能够形成较粗较厚的碎屑岩层;河流的摆动;水流形成下粗上细的砂体等。自旋回作用不具有规律性,例如由于特殊原因使下山体跨塌或泥石流等,造成的物源变的充分;或洪水事件的出现,水动力反常的突然增强等。异旋回作用具有规律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强调异旋回作用对地层层序的控制,但是自旋回作用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在层序地层中必然留下痕迹和记录。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以下4种情况下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时要考虑自旋回作用。 1)事件沉积作用为主的环境,如水下冲积扇;或具事件沉积作用的环境,如山前冲积扇和山前直接入湖的扇三角洲环境。这些环境紧靠物源,冲积扇远离湖盆,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受基底沉降和气候等异旋回作用的控制较小,搬运和沉积粗碎屑的水流水动力变化具有突发性,且变化频率较高,这种自旋回作用对沉积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配起了很大作用。 6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年4月 第28卷 第2期 Journal of Oil and Gas Technology (J JPI) Apr 2006 Vol 28 No 2

多重地层的划分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

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位基本可以对比。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进一步划分三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小区),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卷(V o lum e )22,期(N um ber )4,总(To tal )90矿 物岩 石   页(Pages )66-74,2002,12,(D ec ,2002) J M I N ERAL PETROL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郑荣才, 文华国, 梁西文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 【摘 要】 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C 2b )、太原组(P 1t )、山西组(P 1s )和下石盒子组(P 1x s )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和62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别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地层格架;并讨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结构;叠加样式;等时地层格架;天然气藏 中图分类号:T E 121.3,T E 1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872(2002)04-0066-09 收稿日期:2002-09-02 作者简介:郑荣才,男,5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学专业,研究方向: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1 0 引 言 鄂尔多斯晚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北部的海相沉 积,始于晚石炭世本溪期,之后海域逐渐扩大并延续到早二叠世太原期。至早二叠世山西期,随着北方阴山古陆和北西侧的贺兰山古陆逐步抬升,自北向南输入的陆源屑物逐渐增多,而南部秦岭和大别山古陆缓慢下沉,导致海水由北向南退出,在北高南低的缓倾斜古地形背景上,经历了陆表海环境向过渡环境和大陆环境转化的沉积演化过程,并在大型河流2三角洲沉积体系自北向南的进积充填过程中,本溪组(C 2b )、山西组(P 1s )、太原组(P 1t )和下石盒子组(P 2x s )中形成以煤层、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为烃源岩,潮道、三角洲和河流砂体为储层,洪泛平原泥岩为盖层的多套生、储、盖组合,以及众多的大、中型, 乃至特大型天然气藏[1~4],为我国“西气东输工程” 重要的基地之一。有关该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与气藏的关系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积累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提出较多的层序划分方案,如:陈世悦将本溪组至上石盒子组划分为4个 级层序和26个 级层序[5];钟蓉将本溪组至山西组划分为4个 级层序和14个 级层序[6];陈洪德和刘文均等将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划分为5个准 级层序和19个 级层序[2];邓宏文和曹爱武等将山西组划分为一个长期3个中期旋回层序[7];而翟爱军和邓宏文等则将本溪组至上盒子组划分为一个长期3个中期旋回层序[8],此研究鉴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的时间跨度大(C 2b 至P 2s 约55M a ),海、陆相地层均有发育,而地层厚度较薄,以及多级次的沉积旋回性非常清晰等特点,拟采用C ro ss A T 倡导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为指导[9],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分享 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 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1 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 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 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1.4 古喀斯特作用面

地层划分

地史与大地构造 一、地史 (一)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又称为地质时代,是指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层的形成)发生的时代和年龄,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地质事件发生距今的实际年数,称为绝对地质年代。二是指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 1、绝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代,又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单位以百万年计。它是依据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的比例,用衰变常数(半衰期)进行计算和确定。 2、相对地质年代 相对地质年代是依据地层形成的顺序和生物演化规律的原理来划分和确定,分别叫做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 (1)地层层序律 沉积物的形成是由下而上一层一层的叠置起来的,先沉积的在下面,后沉积地在上面,沉积岩层这种正常的层序关系,反映了沉积历

史的先后,具有下老上新的相对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解决地层归属及不同地区地层时代对比问题。 沉积岩的正常层序 (2)生物层序律 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而且生物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也就说任何一种生物一经灭绝,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对不再重复出现,同时生物演化的历史,又使生物不断适应生活环境的过程。在不同环境的地质历史时期,必定有不同的生物种属和生物群,所以地质年代越老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低级简单,地质年代新的地层,保存的生物化石越高级复杂,称为生物层序律。利用生物层序律就可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归属和不同地区地

层时代的对比问题。 生物演化系谱 3、地质年代表 通过对全世界各地区地层剖面的划分和对比,综合岩石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生物研究资料,结合我国实际,将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按从新到老的顺序,进行系统性的排列,编制而成的年表,称为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表的内容包括了地质年代划分的顺序、名称、代号和绝对年龄,以及历次重大构造运动和生物演化规律。它简明扼要地反映了地壳发展的主要特征,便于地质工作对比应用。 (二)地层单位

大学层次划分

大学层次划分 大学层次划分是大学各项办学指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面了解大学综合实力的快速通道,是考生和家长择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利用大学层次划分报考大学,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处理较多的信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大学层次划分不是万能的。考生和家长除了参考大学层次划分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和方式,全面了解感兴趣的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再结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和专业。 本人综合考虑国家重视程度和学校的综合实力,将全国共2631所普通高等学校所学校分为十四个层次。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层次划分,考生和家长需要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方面的几个重大工程。 第一个重大工程是“985工程”,是指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以此时间和事件为背景,教育部开展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命名为“985工程”。教育部自1999年起,开始实施“985工程”,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985工程”名单,作为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目前,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 第二个重大工程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简称“985平台”,自2006年开始启动,是国务院在高 等教育系统实施的国家工程之一,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提升行业特色型大学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实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目前,全国共有40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 第三个重大工程是“211工程”,是指是我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211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是建国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目前,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高校(含39所985工程高校),另外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因此实际211工程高校为116所。 “985工程”、“985平台”与“211工程”同为教育科研振兴项目,但“985工程”取其深,“985平台”取其精,“211工程”则取其广。“985工程”高校主要是国内一流的知名高校,在多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冲击世界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实力。这些大学是以打造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目标。“985平台”高校都是行业特色型大学,都拥有1-2个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这些大学是以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群为建设目标。“211工程”中除了39所985工程高校外,还包括77所实力较强的重点高校,其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覆盖范围十分广泛。 985工程大学、985平台大学、211工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脊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一流的管理,大都集中在这里,尽管其学校数量只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不到10%,但是科研经费,重点学科的比例,却占了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90%以上。 下面就以985工程、985平台、211工程这三大工程为基础来讲述大学层次划分。 目前,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大学,这39所学校称得上是中国一流大学,其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是国家优先发展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它们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两所大学,多项办学指标都居全国大学榜首,在“985工程”最初实施之时,仅确认北大和清华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将这2所学校定位为第一档次高校。报考这两所学校的考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力。 第二层次是7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分别是: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7所大学连同北大、清华都是1999 年就被确定的首批“985 工程”建设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为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这9所中国大陆名牌高校于2009年10月结盟,诞生了我国首个顶尖大学联盟——九校联盟(C9)。因此,将这7所学校定位为第二层高校。仅就本科生培养质量来看,上述7所大学基本上处于同一个水平。对于分数略低于清华北大的考生,应争取被这7所大学录取,特别是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地域因素,录取分数线与其他几所学校相比,会低一些。被上述7所大学录取,将受到国内最好的本科教育。

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意义与原则

119 1?油层间非均质性的地质特性主要表现1.1?储层性质的不同 油田纵向上会存在很多储油层,一些储集层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在储集层岩性的差异,目前各类岩性的地层都可称为储集层。而各种岩性形成的储集层中的储集空间和渗流孔道差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类储集空间内的油层,其各个油层的渗透率也存在较大差异,而油层间渗透率的不同将直接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1.2?储集层之间油水关系不同 田开发中,油气水的关系有的非常简单,有的却很复杂,常因油水关系的作用将油藏定性为相应名称,如存在底水、边水的油藏、存在气顶的油藏和纯油藏等。 1.3?油藏驱动方式的不同 油藏驱动大致可分为水驱、弹性能驱动、溶解气驱动、气顶驱动和重力驱动等驱动方式,如同一油田的不同油层或者不同区块都可能存在多种驱动方式,所以在油田的实际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油藏自身性质充分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发。 1.4?油层油气水性质的差异 由于不同油层中的原油黏度和油层压力系统存在差异,针对这种性质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要合理地划分开发层系,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影响效果降至最低。 2?开发层系划分的意义 通过合理的划分开发层系,才能把特征相似的油层进行组合,然后利用同一套生产井网进行有效的开发,由于油田中各个油层纵向上的沉积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性,导致油层特性也不相同,在开发过程中会出现层间矛盾。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将特征相似的油层组合在一起,使用同一套井网进行开采,既可以缓解层间矛盾,还能够充分发挥油层的生产能力,所以合理地划分开发层系对实现油田的稳产高产和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多油层油田中,纵向上存在的多个油层不能在同一种开采工艺下都发挥最大作用,而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采用分层注水和分层开采的方式,目的是使各个油层都能均匀吸水,而目前所拥有的分层开采技术还不能达到逐层分开的效果,所以必须对性质相近的油层进行合理划分组合,这样才能发挥采油工艺的最大效果,发挥各油层的作 用,提高采油速度,最终实现油田经济效益最大化。 3?开发层系划分的原则 开发层系划分的目的就是将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到一块,然后采用同一套井网进行开采,所以在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性质相近的油层组合主要是为了减少开采过程中的层间矛盾,油层性质相近主要表现为,油藏的沉积条件相似,油层的渗透率相似。一般情况下,常以油层作为组合开发层系的基本单元,目前有的油田通过砂岩组的特征划分开发层系。 2)每个开发层系都应具有充足的油气储量,不同开发层系之间应具有良好的隔层,防止层系之间串通和相互干扰,而同一套开发层系中的压力系统、油水边界及原油性质应相似,在现有条件下,对不同的开发层系通常采用分层开采工艺,但在层系划分是不易过细,以便减少多余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3)当储集层岩性差异较大、油层渗透率差异较大、油层的压力系统不统一且驱动方式不同等情况下,各个油层不能采用同一套开发层系进行开发。 4?开发层系调整 对于拥有多油层的油藏,在注水条件下不能够使用同一套井网进行开发,所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要将其划分为多个开发层系,针对各个层系的特性使用不同的井网开发方式。已经划分好的开发层系由于长期开发,其内部会产生新的注采平衡,而为了对油层更加合理的开发,又需要进一步对原有的开发层系进行划分,一种是原开发层系进一步细分,另一种是把原来相邻的开发层系中的开发效果较差的油层组合进去,从新形成一组新的开发层系,在开发层系的调整过程中要强调经济效益的重要性,避免对无效益的开发层系进行重新划分。 5?结束语 油田综合开发必须依靠合理的层系划分,通过对层系划分的原则和意义的深入了解,进一步确定层系划分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地位,确保油田达到较好的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1]郎兆新.油藏工程基础[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1[2]黎文清,李世安.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3]达克.油藏工程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油田开发层系的划分意义与原则 张帆?赵丹凤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油层具有非均质性会对多油层油田的开发部署和开采效果造成重大影响,采用合理的方式划分开发层系能够有效的解决多油层油田的非均质性。 关键词:开发层系?油层?非均质性 The?significance?and?principle?of?the?division?of?oil?field?development?strata Zhang?Fan?,Zhao?Danfeng Yanchang Oil ?eld Company ,Shanxi 716000 Abstract:The?heterogeneity?of?the?oil?layer?has?a?great?influence?on?the?development?and?deployment?of?the?multi?oil?reservoir?and?the?exploitation?effect.?The?rational?way?of?dividing?the?development?layer?can?effectively?solve?the?heterogeneity?of?the?oil?field. Keywords:development?layer;oil?layer;heterogeneity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及方向 摘要:本文介绍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当下的基本情况,并从陆相和海相方面分析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分析如今的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指正,从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层序界面的成因分类、层序充填动力学的兴起几个方面对海相层序地层学进行阐述,评述了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研究现状、研究进展、研究方向 1、层序地层学的沿革及基本思想 层序地层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Riee大学VailP R及其在Exxon公司卡特研究中心的同行Mitchum RM和Sargree JB等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地层学分支科学[1]。Vail提出的层序地层学认为: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全球海平面升降,并提出它是研究一套由侵蚀面或无沉积面、或与之相当的不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限制在一定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石关系,从而体现了成因地层学本质。并且Vail 等提出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并定义:层序是一个成因上相关、内部相对整合连续的地层单元,其顶、底被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所限定。由于层序界面的等时性和层序内沉积的连续性,使层序体现了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双重属性。现已被广大地学工作者所认可,且以蓬勃之势发展起来,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和盆地分析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 2、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2.1 陆相地层学研究现状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作为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方面,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就成为了源于海相沉积研究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发展史上的一大亮点。目前,国外均已大规模地运用传统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美国Cross(1994)提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是近年来新掘起的层序地层学新学派,该理论传入我国后,在我国陆相盆地储层预测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陆相盆地的储层预测精度。 陆相层序的研究中,中国学者据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陆相沉积体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早期被介绍到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探讨大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特别是顾家裕,建立了陆相坳陷盆地层序模式及陆相断陷盆地中陡坡型和缓坡型两类地层层序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有用的理论指导。由于陆相沉积物可容纳空间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没有内在直接联系,陆相层序地层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模式。但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应用,陆相湖泊、沙漠以及河流相的层序地层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2.2 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在海相层序研究方面[17], Christopher和Kendall等(1989)一起研究了全球海平面变化,Scoot、Weimer、Richard和Vail(1991)等研究了墨西哥湾沿岸、阿拉伯东南早白垩世的海平面变化,加拿大北极群岛三叠纪的海平面变化事件,修订Exxon曲线并对侏罗纪海平面变化进行重新评价。总之,与海平面变化相结合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是Vail等学者的杰出贡献,为全球性海平面变化及海相地层的全球性对比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为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了证据。目前,利用计算机手段对可容空间变化进行模拟,以此揭示层序变化的原因,为层序地层学的定量化研究作出了贡献。目前,海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 目前盆山耦合及盆山转换成为揭示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和前沿思想生长点。沉积地质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把盆地和造山带之间的结构型式结合

高分辨层序级别的划分及研究意义

高分辨层序级别的划分及研究意义 摘要:由于经典层序学理论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且高分辨率地层学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就需要对高分辨层序级别进行有效划分,本文对此作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高分辨率地层学;层序级别;层序旋回 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Vail”经典层序学理论(Vail,1987)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层序分析,而高分辨率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在陆相层序分析和油气勘探开发中适用性和有效性则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接受。综合近几年来众多研究成果,结合Cross提出的基准面回旋的概念范畴、级次划分和等时对比原则,认为所谓“高分辨率”的实质系指对不同级次地层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和等时对比的高精度时间辨率,即高分辨率的时间——地层单元划分。 一、界面的级别、成因类型及识别标志 层序是指以底、顶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界的、内部叠置有序的一套沉积组合,因此,层序地层分析中界面的识别是划分层序和确定层序成因类型的依据。目前有关层序划分最具代表的方案主要有三种:其一以EXXON公司“Vail”学派为代表,以不整合面或相关整合面为层序边界;其二以Galloway(1989)为代表,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其三则以Johnson等(1985)所强调的地表不整合面或海侵不整合面为界的沉积层序。与上述层序划分方案有所不同的是,Cross倡导的层序划分取决于海平面变化、构造沉降、沉积负荷、沉积通量和沉积地形等综合因素制约的基准面升降过程,一个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充填序列即为一个成因层序单元,界面对应于基准面下降的最低点位置,它既可以位于沉积界面之上(相关整合面),也可以位于沉积界面之下(不整合面或冲刷面),由界面限定的旋回级次取决于地层基准面旋回周期的长短。 1.区域性构造运动形成的超覆不整合界面(Ⅰ级界面) 构造不整合界面都为典型的Ⅰ类层序界面,其成因与区域构造运动,特别是与板块运动有关。因此,Ⅰ级层序界面通常限定了整个原型盆地性质和沉积充填序列。 2.区域性构造升降运动形成的不整合界面(Ⅱ级界面) 此类界面出现在原型盆地的各个沉积充填演化序列之间,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应,其成因与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应力场转换有关,因此该类界面的分布范围遍及整个盆地和对应构造演化各阶段的平行不整合面,具较大幅度的穿时性。 3.大型冲刷间断界面(Ⅲ级界面) 大多数区域性湖(或海)退作用形成的界面属于Ⅲ级界面,其成因与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次级构造活动强度周期性幕式变化有关,与之相关的界面主要表现为上、下地层呈大型冲刷接触的岩性、岩相突变关系,虽然在盆地范围内往往具有低幅穿时界面性质,但仍具有重要的等时对比意义。 4.结构转变界面(Ⅳ级界面) 这类界面多发育在剖面结构又粗—细—粗的正向粒序结构到逆向粒序结构的转换点位置,界面形式主要表现为间歇暴露面、较大规模的侵蚀冲刷面和与之相关的整合面,其成因主要与天文因素中10万年级的偏心率周期气候波动引起的基准面升降与物质供给变化有关,但往往亦受到局部构造活动的控制。 5.间歇暴露面与相关整合界面(Ⅴ级界面) 此类界面发育在较短期的旋回层序中,主要表现为多个韵律式叠覆的退积—进积式沉积组合,或连续叠加的进积式和退积式沉积组合中的相转换面,界面形式主要表现为局部发育的沉积体系中具有较好的等时对比意义。成因主要与天文因素中万年级的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作业-郑教材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读书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石千峰组沉积特征及沉积-层序模式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学号:2012010129 姓名:刘钟森 授课老师:郑荣才

一、前言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富含天然 气的大型叠合盆地,经过20多年 的勘探实践,不仅生气范围广、 强度大,而且含气层位多、气藏 类型丰富(付金华等,2000)。先 后在下古生界以及上古生界太原 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都发现 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气藏。近年来 随着天然气勘探的进一步深入, 2000年首次在榆17井石千峰组地 层中获得了工业性气流。此后, 先后发现了神8井区、盟5井区 石千峰组气藏,这一发现打破了 图1 研究区区域位置及基本资料点图 上石盒子组以上地层中无天然气 藏的历史,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杨华等,2004;张清等,2005;闫小雄等,2005;李振宏等,2005)。同时,众多学者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沉积相、层序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已作过大量的详细研究,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对上二叠统石千峰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正是鉴于上述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选择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南起后洼、北至石咀山,西起青铜峡东坻苏里格庙)(图1)石千峰组为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区西北、西南部深井、汝箕沟等7条野外剖面(图1),系统展开综合的基础地质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上古生界砂岩气藏勘探寻找新的勘探区带与层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石千峰组发育特征 上二叠统石千峰组最早于1922年那琳创名于山西太原市西山石千峰山,称石千峰系,原始定义为:发育于太原石千峰山、关头村一带,石盒子组以上的巧克力色、暗红色砂岩层,包括:1)银杏植物带;2)石膏泥灰岩带;3)砂岩带三部分。1924年又将银杏植物带下移归石盒子系。1934年潘钟祥将延长组以下的红色砂岩、泥岩系地层统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