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菁蓝性质

合集下载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酞菁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续)

TT- T7 相互作用形成聚集体,相 反 ,在 非 周 边 a - 位 基 )苯酚,在 碳 酸 钾 存 在 下 于 DMF介质中亲核取
(a -ZnTSPf) 的光谱中没有发现聚集作用,吸电子 代反应,制 备 3- [2,4, 6 - 三 (N,N- 二甲基氨基
磺酸取代基阻碍了聚集体的形成,显著地稳定了最 甲基)苯 氧 基 ] 邻 苯 二 甲 腈 化ຫໍສະໝຸດ 合 物 (3) 9so3-
a-ZnTSPc
(3-ZnTSPc
Vol. 58 N o .:
染料与染色 DYESTUFFS A N D C O L O R A T I O N
第 58卷第3 期
吸 收 、荧光光谱数据表明周边位置四个磺酸基 的 取 代 锌 酖 菁 季 铵 化 衍 生 物 的 制 备 。通 过 3 - 硝
锌 酞 菁 P-位 (p -ZnTSPc) 通过疏水性的锌酞菁环 基邻苯二甲腈与2,4, 6 - 彐 (N, N- 二甲基氨基甲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1 1 7 9 ( 2 0 2 1 ) 0 3 - 0 1 - 1 2
(接上期) 3. 2 制 备 酞 菁 衍 生 物 的 途 径
为 研 究 分 子 结 构 与 光 敏 特 性 的 关 系 ,改 进 光 敏 剂 的 应 用 特 性 ,通 常 制 备 不 同 的 金 属 酞 菁 的 取 代 衍 生 物 包 括 两 个 途 径 :在 金 属 酞 菁 环 的 周 边 或 非 周 边 位置引人取代基,以及在分子轴向引入特定取代基 形成配位体或络合物. 3. 2. 1 在酞菁环的周边或非周边引人取代基
染料与染色V 〇l.58 No. 3
NC CN
周春隆
酞挣类功能性颜料结构及应用特性

酞菁蓝147-14-8

酞菁蓝147-14-8

https:// 2/4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 0.0001 hPa (< 0.0001 mmHg) at 20 °C (68 °F)
l) 相对蒸气密度
无数据资料
m) 相对密度
无数据资料
n) 溶解性 / 水溶性 乙醇-不溶性
7 安全操作与储存
7.1 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
在有粉尘生成的地方,提供合适的排风设备。
7.2 安全储存的条件,包括任何不兼容性
贮存在阴凉处。使容器保持密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
7.3 特定用途
无数据资料
8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8.1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常规的工业卫生操作。 人身保护设备 眼/面保护 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美国)或EN166(欧盟)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部。 皮肤保护 戴手套取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376标准。 身体保护 根据危险物质的类型,浓度和量,以及特定的工作场所选择身体保护措施。, 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度和数量来选择。 呼吸系统防护 不需要保护呼吸。如需防护粉尘损害,请使用N95型(US)或P1型(EN143)防尘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1.1 产品标识符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 酞菁蓝 CAS No.: 147-14-8 别名: C.I.颜料蓝15;铜钛菁;酞菁蓝(α-型);酞菁蓝B;颜料蓝15/颜料蓝B;颜料蓝15;酞菁铜(II);

酞菁蓝生产工艺

酞菁蓝生产工艺

酞菁蓝生产工艺
酞菁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染料、颜料和墨水等领域的重要有机颜料,具有鲜艳的蓝色色泽和良好的耐候性。

以下是酞菁蓝的生产工艺:
一、原料准备:
1. 酚醛酞菁蓝原料;
2. 氯化铜或其他催化剂;
3. 有机溶剂,如甲醇或二甲苯。

二、反应步骤:
1. 将酚醛酞菁蓝原料与氯化铜(或其他催化剂)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反应釜中。

2. 向反应釜中加入足够的有机溶剂,使反应混合物能够充分溶解。

3. 启动加热设备,将反应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通常约为80-120°C),并进行持续搅拌。

4. 在反应过程中,逐渐加入氧气或空气气体,以促进酞菁蓝形成反应的进行。

催化剂有助于加速反应进行。

5. 反应时间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具体时间根据实验结果确定。

6. 当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和通气,让反应混合物自然冷却至室温。

三、产品提取和精制:
1. 将反应混合物倒入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分离。

酞菁蓝颜料会与溶剂相分离,可收集上层液体。

2. 对上层液体进行浓缩和冷沉淀处理,使酞菁蓝沉淀出来。

3. 将沉淀物进行洗涤和过滤,以去除杂质。

4. 对洗涤后的酞菁蓝进行干燥处理,使其含水量降到合适的范围。

5. 经过以上步骤得到的产品即为初步提炼出的酞菁蓝颜料,进一步可进行精细提炼和包装。

以上是酞菁蓝的生产工艺,该工艺简单、有效,能够高效地合成出优质的酞菁蓝颜料。

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和过程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此外,应加强产品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措施,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实验九 酞菁蓝B的合成综述 顾玲

实验九  酞菁蓝B的合成综述   顾玲

实验九酞菁蓝B的合成综述化学化工 08(2) 顾玲 08233210一、药品简介1.产品的性能酞菁蓝B为带红光深蓝的粉末,是不稳定的α型铜酞菁颜料。

不溶于水、乙醇和烃类;溶于浓硫酸呈橄榄色溶液,稀释后呈蓝色沉淀。

色泽鲜艳,给色量高,分散性强,耐晒、耐热,性能优良,其着色力为普鲁士蓝的数倍,拜青的20余倍。

2.产品用途酞菁蓝主要用于印刷油墨、油漆、水彩和油彩颜料,以及涂料印花、橡胶、塑料制品等的着色。

二、合成1、酞菁蓝粗粉的生产工艺工业酞菁蓝生产方法分为固相法和溶剂法两种,由于固相法生产酞菁蓝传热传质效果差,物料难于充分混合,而且系统内的温度不均匀,导致产品收率低,质量差,色泽不鲜艳,并且难于实现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而溶剂法生产酞菁蓝克服了上述缺点而被更广泛地应用。

溶剂法生产酞菁蓝有邻苯二腈法和苯酐尿素法两种。

目前国内外酞菁蓝生产厂家主要采取苯酐尿素法生产,此法生产酞菁蓝所用的溶剂主要有三氯苯、硝基苯及烷基苯。

较多的厂家主要用三氯苯为溶剂生产酞菁蓝,但是三氯苯毒性比较大,特别是生产的酞菁蓝含致癌物质三氯联苯,影响产品的使用安全性。

而采用毒性较低的烷基苯为溶剂的二步加压法生产酞菁蓝,是一套比较完善的酞菁蓝生产系统。

二步加压反应系统是一种密闭带循环的反应系统,这种反应系统是由英国帝国化学公司采用的两段反应系统演变而成的。

二步反应系统的第一步是苯酐与尿素或氨气反应生成邻苯二甲酰亚胺,第二步是由邻苯二甲酰亚胺在催化剂和氯化亚铜或氯化铜共存下缩合反应成酞菁蓝。

反应完毕后物料直接移入真空干燥器在负压下分离出烷基苯,溶剂回收循环使用。

反应生成的酞菁蓝含量只有85%左右,须再经过酸煮、碱煮和水洗后,即得含量98%以上的酞菁蓝粗粉。

而酞菁蓝粗粉还不具备颜料的各种特殊性能,必须经过颜料化后才具有各种使用性能。

2、酞菁蓝的颜料化及应用性能颜料化是颜料粗品通过适当的工艺方法,调整颜料粒子的大小(如对于小粒子可以用溶剂处理使其进一步成长,对于粒子过大的可用粉碎、分散或添加助剂来减少凝聚作用) ;改变粒子结晶状态,使之达到适宜颜料用的程度。

酞青蓝B介绍

酞青蓝B介绍

酞青蓝B介绍酞青蓝B 介绍1. 5109酞菁蓝B普标应⽤范围:PE,PP,EVA,POM,PVC,橡胶,PS应⽤数据:索引号:P.B.15:0,⾊光:艳丽红光蓝,耐温220度,耐光6级,耐迁移性4级,⽤量0.02%应⽤标准:1、法国塑料⼯业标准(FPL);2、⽇本PVC协会的卫⽣标准(JHPA);3、⽇本聚烯烃协会的卫⽣标准(JHOSPA);4、德国标准(BgVV);5、欧洲塑料⽣产商协会标准(APME AP89/1);6、美国CONEG 和欧洲94/62 EC标准。

储存⽅式:置阴凉⼲燥处规格:25公⽄/袋2.5201酞菁蓝B⾼标应⽤范围:PE,PP,EVA,POM,PVC,橡胶,PS应⽤数据:索引号:P.B.15:0,⾊光:艳丽红光蓝,耐温240度,耐光6级,耐迁移性5级,⽤量0.02%应⽤标准:1、法国塑料⼯业标准(FPL);2、⽇本PVC协会的卫⽣标准(JHPA);3、⽇本聚烯烃协会的卫⽣标准(JHOSPA);4、德国标准(BgVV);5、欧洲塑料⽣产商协会标准(APME AP89/1);6、美国CONEG 和欧洲94/62 EC标准。

储存⽅式:置阴凉⼲燥处规格:25公⽄/袋3.1502酞菁蓝B精品应⽤范围:PE,PP,EVA,POM,PVC,橡胶,PS应⽤数据:索引号:P.B.15:0,⾊光:艳丽红光蓝,耐温260度,耐光7级,耐迁移性5级,⽤量0.02%应⽤标准:1、法国塑料⼯业标准(FPL);2、⽇本PVC协会的卫⽣标准(JHPA);3、⽇本聚烯烃协会的卫⽣标准(JHOSPA);4、德国标准(BgVV);5、欧洲塑料⽣产商协会标准(APME AP89/1);6、美国CONEG 和欧洲94/62 EC标准。

储存⽅式:置阴凉⼲燥处规格:25公⽄/包4.9501酞菁蓝B(双乐)应⽤范围:PE,PP,EVA,POM,PVC,橡胶,PS应⽤数据:索引号:P.B.15:0,⾊光:艳丽红光蓝,耐温220度,耐光6级,耐迁移性4级,⽤量0.02%应⽤标准:1、法国塑料⼯业标准(FPL);2、⽇本PVC协会的卫⽣标准(JHPA);3、⽇本聚烯烃协会的卫⽣标准(JHOSPA);4、德国标准(BgVV);5、欧洲塑料⽣产商协会标准(APME AP89/1);6、美国CONEG 和欧洲94/62 EC标准。

铜酞菁(酞菁蓝,酞菁绿)颜料分子结构与晶型的概括

铜酞菁(酞菁蓝,酞菁绿)颜料分子结构与晶型的概括

铜酞菁(酞菁蓝,酞菁绿)颜料分⼦结构与晶型的概括铜酞菁颜料的分⼦结构是什么?铜酞菁颜料的颜料晶型是什么?铜酞菁颜料的分⼦结构与晶型有什么重要意义?今天颜料⼩哥颜料⼩哥就给⼤家将⼀下关于《铜酞菁分⼦结构与晶型的概括》,以供⼤家学习参考。

⼀、铜酞菁颜料的分⼦结构酞菁分⼦由18个π电⼦的环状轮烯构成共轭发⾊体系,4个异吲哚啉结合成⼀个正⽅形的多环分⼦,⾦属原⼦位于平⾯分⼦的对称中⼼。

由于分⼦的共轭作⽤,4个与⾦属相连形成共价,配位键的原⼦价在本质上是等同的。

莱州彩之源颜料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产:永固红F3RK、永固红F5RK、耐晒艳红2BP、⽴索尔洋红4BP、永固黄2G、永固黄HR、永固黄HGR、永固桔黄G、酞菁蓝BGS、酞菁绿G、永固紫RL等有机颜料。

测定结果表明,酞菁中⼼间隙半径为0.135nm,如果中⼼⾦属原⼦半径接近此数值,如Cu为0.123nm,Fe为0.127nm,Co为0.125nm,则由它们⽣成的⾦属酞菁最为稳定;反之远离此数值时,则该⾦属容易脱除。

酞菁分⼦中电⼦密度的分布表明分⼦具有平⾯性,四个苯环很少有变形,⽽且16个圆中,N—C结合长度⼏乎是相等的)对于⽆⾦属酞菁为0.134nm,镍酞菁为0.138nm),中⼼的四个氮原⼦也近乎处于正四边形的顶点,其⾯积对于MfPC为0.265nm×0.276nm;NiPc为0.265nm×0.260nm。

⼆、铜酞菁颜料的晶型酞菁许多⾦属络合物具有同质异晶特性,属于单斜晶系。

不同晶型铜酞菁,直接影响其应⽤性能,众所周知α—型CuPc属于热⼒学不稳定型,粒径⼩(0.5-0.1um),为红光蓝⾊,但在有机溶剂(甲苯、⼆甲苯)中及涂料的展⾊料中容易产⽣因晶型成长⽽转变的β—型,变为绿光蓝⾊。

其中β—型CuPc呈绿光蓝⾊,为稳定晶型,粒径较α—型CuPc要⼤些,多为针(棒)状的结晶。

莱州彩之源颜料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产:永固红F3RK、永固红F5RK、耐晒艳红2BP、⽴索尔洋红4BP、永固黄2G、永固黄HR、永固黄HGR、永固桔黄G、酞菁蓝BGS、酞菁绿G、永固紫RL等有机颜料。

铜酞菁颜料成份分析

铜酞菁颜料成份分析

铜酞菁颜料成份分析
在铜酞菁的四个苯环上引入16个氯原子则生成铜酞菁的多氯化物,称酞菁绿。

酞菁颜料为多晶型化合物。

酞菁颜料具有优异、全面的牢度性能,特别是耐晒、耐热性,同时不溶于任何溶剂,具有极鲜艳的颜色,是当前高级颜料中成本最低的一类。

酞菁可与铜、钻、镍等金属生成水溶性的稳定络合物。

其与铜生成的酮酞菁具有非常鲜艳的蓝色,称酞菁蓝。

在铜酞菁的四个苯环上引入16个氯原子则生成铜酞菁的多氯化物,称酞菁绿。

酞菁颜料为多晶型化合物,其中α、β型较为常见。

其稳定性各不相同,β型较α型为稳定。

当结晶由α型向β型转化时,其结晶粒子常增大,而着色力降低。

由于着色力高的往往是α型,所以一般商品颜料多为α型。

对色光而言,酞菁蓝α型为红光,β型为青光。

酞菁颜料具有优异、全面的牢度性能,特别是耐晒、耐热性,同时不溶于任何溶剂,具有极鲜艳的颜色,是当前高级颜料中成本最低的一类。

1。

铜酞菁的生产工艺设计

铜酞菁的生产工艺设计

一目标化合物的概述1. 产品名称、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铜酞菁的分子式为C32H16CuN8,相对分子质量为574。

铜酞菁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高达400℃[3],其化学结构:铜酞菁又名粗酞菁蓝,是生产酞菁蓝B、酞菁蓝BGs、酞菁绿、直接耐晒翠蓝等多种颜料、染料产品的基本原料,是重要的有机颜料中间体.酞菁蓝具有鲜艳的蓝色,高度的着色力和优良的牢度,耐光、耐热、耐酸碱、耐有机溶剂等稳定性极好的特点,广泛用于涂料、油墨、油漆、橡胶、塑料等方面,此外,在半导体、原子能、激光等工业中也有特殊的用途[1]。

二、目标化合物已有合成线路简介目前生产铜酞菁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邻苯二腈法[6]和苯酐尿素法.前者是用邻苯二腈和铜盐,在触媒作用与饱和氨气的环境中加热得到;后者是以苯酐、尿素、氯化亚铜、钼酸铵等为原料加热制得,苯酐尿素法又有固相法[1]和液相法[7、9].液相法是将原料溶解在三氯化苯等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固相法是将原料加热至140℃熔化后再装入金属盘内在240~260℃下反应4-5h制得。

现在在原有的方法上通过改进有几个不同的方法。

料浆法即采用加入少量溶剂和固体垫底物生产铜酞菁的生产工艺,结合了固相法和溶剂法的优点[6]。

溶剂油法是以溶剂油和煤油代替溶剂法中三氯苯[8]。

其中,溶剂油无毒、无异味,化学性质稳定,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大气、地表不会造成污染,极微量的残留物质中不存在致癌物质,而且资源丰富,成本低;因此溶剂油完全可以代替现在生产所用的三氯苯或硝基苯,它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好溶剂。

干法合成铜酞菁工艺是继烘焙法、固相法、溶剂法之后的又一合成铜酞菁的新型生产方法[17]。

通过选用快速紊流混合及素流反应等专用设备和装置,提高传热传质效率,增加反应质点接触和碰撞机率,达到提高反应效率和铜酞菁合成品纯度之效果。

一.邻苯二腈法铜酞菁的制备:称量计算量的邻苯二腈、氢氧化铜和酞菁在一定量的乙二醇中混和,先在100。

C反应2 h,然后在160℃反应5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料——使油墨具有色彩。 连接料——充当色料的载体(两者相混,印刷时从印版转印到 承印物上,形成干燥的墨膜) 助剂——调节墨的色调、粘性、流动性、干燥性、印刷适性
油墨的分类
根据印版的种类: 平印油墨、凸印油墨、凹印油墨、网印油墨 根据油墨的干燥方式: 挥发干燥型、渗透干燥型、氧化结膜型、热固干燥型、光固干燥型 等
油墨
颜料的吸油量 将100g颜料全部润湿成浆状时所需的油量,用g/100g表示。 (吸油不是渗透到粒子内部,而是润湿表面) 粒子越小,吸油量越大,还与粒子的形状有关。油墨粘度与连接 料粘度及包在连接料外面的颜料粒子的流动性有关,颜料吸油好, 油墨流动性也好,稳定性好。吸油差的易堆版、乳化。
颜料的耐抗性 颜料在特定环境下,日晒、高温、酸、碱等下,不发生化学物理 变化,保持原色的抵抗能力。 无机颜料的耐抗性比有机颜料好。
油墨
颜料的遮盖力 指颜料遮盖底色,使它不再显透的能力,它是透明度的相 反表示。 颜料折射率/连接料折射率=1 颜料为透明 颜料不透明,显示了遮盖力 遮盖力还取决于对光的吸收程度与分散度。
>1
颜料的密度 g/cm3,对油墨的稳定性及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油墨的 遮盖力很大程度取决于颜料的体积, 而不是质量,故颜料的密度也称视比容。 颜料粒子越细,表面积越大,分散度越高,遮盖力越好,体系越稳定。
汉 莎 黄 联 苯 胺 黄
色源类颜料
色源类颜料
汉莎黄


性质:艳黄色棒状粒子。密度1.27~1.49g/cm3。
熔点256~257℃。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苯。在浓硫酸 中呈金黄色,稀释后呈黄色沉淀。在浓硝酸中 不变化。邻硝基对甲苯胺重氮化,与乙酰乙酰 苯胺偶合,经必要的后处理制得。主要用于油 漆、油墨、橡胶及文教用品的着色及涂料印花。
油墨及其样本
4.1 油墨的组成与分类
色料 颜料
无机颜料 有机颜料 水溶性、油溶性、醇 溶性染料
染料
主剂 油 墨
连结料 干燥性调整剂
植物油、矿物油、有机溶 剂、水、天然树脂、合成 树脂、沥青等
助剂
流动性调整剂 色调调整剂 其他助剂
撤粘剂、稀释剂、增稠剂、冲 淡剂、增塑剂和表面活性剂等
油墨
各重要组分的作用
颜料的着色力 指着色效果的强弱(色强度) 着色力与分散度有关,决定于自身的晶体结构及光学特性。 着色力 冲淡被测颜料到一定程度所用的白色颜料 与 冲淡标准颜料 到一定程度所用白色颜料量之比的百分数表示。 着色力=被测颜料所用白色墨量/标准颜料所用白色墨量 ×100% 着色力值越大,着色力越强墨
第五讲
油墨
油墨的发展简史
从最早期用木材烧成炭再与树胶均匀的混合干燥制成墨,
后来出现水性墨、油性墨、纳米油墨、无水胶印油墨、彩色喷印油 墨和UV油墨等,油墨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今后油墨的研究发展方向是: ①水基型绿色油墨; ②无溶剂型光固化环保油墨; ③适应不同新机型的特种环保油墨; ④引入纳米材料形成减量、高性能的油墨。
联苯胺黄

性质:淡黄色粉末。熔点 317~322℃。密度1.12~ 1.63g/cm3。不溶于水。微 溶于乙醇。在浓硫酸中为红 光橙色,稀释后为棕黄色沉 淀。遇浓硝酸呈黄棕色。 3,3′-二氯联苯胺重氮化后与 乙酰乙酰苯胺偶合制得。添 加助剂可制备不同特性的联 苯胺黄G。用于油墨油漆、橡 胶、塑料制品的着色及涂料 印花。
油墨
金光红
立索尔红
色源类颜料
色源类颜料
金光红
红色粉状,微溶于水、乙醇和 10%氢氧化钠热溶液,不溶于苯 和丙酮,在浓硫酸中呈樱桃红色, 稀释后呈棕红色沉淀、遇浓烧碱 液呈砖红色沉淀、遇氢氧化钾的 醇酸液呈深棕光红色,其水溶液 遇盐酸呈红色沉淀。
有机颜料
无机颜料
油墨
1.颜料的理化指标与要求
颜料的分散度 指颗粒大小,粒径越小,分散度越高。 油墨中颜料颗粒的大小绝不能超过墨膜厚,否则会影响色泽。 颜料表面积应当为10 ~100㎡/g之间。因为分散度与比表面积成正比, 颜料越细、表面积越大、吸墨量越大,与连接料亲和性越好,油墨光泽 性、稳定性、遮盖力、着色性越好。
油墨
2.颜料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颜料的化学性质:自身极性、反应活性、酸碱性等。 碱性颜料与连接料混合时遇到酸性物质就反应,导致油墨黏度变化, 或沉淀、凝固等。 颜料极性会使它与连接料相溶性好,分散达均匀。 颜料的结构 影响 光照射后的稳定性,在颜色上发生变化,影响印刷 效果。 颜料的表面性质如浸润性可直接影响油墨对承印物的初期粘着性。
3.无机颜料
•组成:单质、金属氧化物、无机盐、络合物等 •结构特征:即无机颜料中具有一些 离子基——发色团,如:铬酸盐 CrO42- 、硫化物S2- 、氧化铁Fe2+ 、Fe3+ 、铁蓝 [亚鉄氰化钾] •特点:染色鲜艳、遮盖力强、耐抗性好、价廉。 但其中含有Cr、Pb,不利于环境与人体健康,逐步被有机颜料代替。
油墨
4.1.1 色料
色料分成颜料和染料
颜料:不溶于水、油、有机溶剂(仅使物体的表面染色, 油墨大多使用这种) 染料:溶于水、油、有机溶剂(使物体全部染色)
颜料
染料
油墨
•颜料:微细颗粒物质,形状多为球、棒、层状,粒径约为10-7 ~ • 10-5m, 在微米级。可均匀分散于介质中是悬浮状态,但 • 不溶于介质。 有机颜料(以分子结构分):酞菁颜料、偶氮颜料 (以分子聚集状态分):色淀颜料、色原颜料和颜料性染料 无机颜料包括炭黑、铬黄、铁蓝、钛白粉、锌钡白、金属颜料等
3.无机颜料
油墨
(1)白色颜料
钛 白 锌钡白 BaSO4 。ZnS
氧 化 锌
3.无机颜料
油墨
铅 铬 黄
(2)黄色颜料
PbO PbCrO4 PbSO4
(3)蓝色颜料
铁蓝
(4)黑色颜料C
炭 黑
亚鉄氰化钾 普鲁士蓝
4.有机颜料
油墨
色源类颜料是用金属盐或酸类将水溶性染料制成不溶性的有机颜料的 统称。包括偶氮类、酞菁类、硝基类、亚硝基类、还原类等 色淀类颜料是用氢氧化铝 [Al(OH)3]、硫酸钡(BaSO4)、铝钡白等 作无机载体,将有机染料沉淀其上而成颜料的统称。 即:水溶性染料/不溶载体 包括普通、耐晒、茜素类等 有机颜料具有发色基团、助色基团,并具有一定的分子排列方向。 (1)偶氮类颜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