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合集下载

名词语序在古代与现代汉语中的差异

名词语序在古代与现代汉语中的差异

名词语序在古代与现代汉语中的差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名词语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差异以及它们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语序古代汉语中的名词语序通常为主谓宾的结构。

这意味着主语(名词)位于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紧随其后,而宾语(名词)则放在句尾。

这种语序在古代文献中非常常见。

例如:- "山川府邑之士,舍生取义,不顾身家。

"(出自《红楼梦》)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语序现代汉语中的名词语序一般为主宾谓的结构。

这意味着主语(名词)位于句子的开头,宾语(名词)紧随其后,而谓语(动词)放在句尾。

这种语序在日常对话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例如:- "他去了图书馆。

"名词语序差异的影响名词语序的差异会对句子的重点和语气产生影响。

在古代汉语中,主语通常处于句子开头,凸显了主体的重要性。

而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常常位于句子开头,使得句子更加直接和简洁。

此外,名词语序差异还会影响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位置。

在古代汉语中,修饰成分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之前。

而在现代汉语中,修饰成分则通常位于被修饰名词之后。

这些差异让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各具特色,也展示了汉语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变化。

结论名词语序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常使用主谓宾的结构,而现代汉语常使用主宾谓的结构。

这些差异影响了句子的重点和语气,以及修饰成分的位置。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古代和现代汉语。

以上是对名词语序在古代与现代汉语中的差异的讨论。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

古文语序知识点古代汉语有着独特的语序特点,与现代汉语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古文语序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文语序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易于理解和应用的实例。

一、主谓宾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语的常见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

这个语序与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宾语+谓语”有所不同。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草木依依,百般生长”,这里的主语“草木”位于句首,谓语“依依”位于主语之后,宾语“百般生长”位于句尾。

而在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会说“草木百般生长,依依”。

二、倒装语序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倒装语序来表示强调或改变句子的语气。

在倒装语序中,谓语动词通常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位于谓语之后。

例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中的倒装语序使得动词“来”和“去”更加突出。

三、主谓并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汉语中主谓语序是可以并列的。

这意味着在一个句子中可以有多个主语和谓语。

例如,在《史记》中,有一句“奏议未许,或已许而不行”,这里的“奏议未许”和“或已许而不行”两个谓语并列,共同修饰主语。

四、状语位置古代汉语中的状语位置通常比较灵活,一般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这与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出现在句末的习惯不同。

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状语“自远方来”位于主谓之间,与主语“有朋”和谓语“不亦乐乎”紧密相连。

五、通假字和词序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即通用的汉字,但读音与现代汉字不同)以及词序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在阅读古代文献时,要注意词语的读音和语义上的差异。

这些通假字和特定的词序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因此,在学习古文时,我们需要对这些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

综上所述,古文语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包括主谓宾语语序、倒装语序、主谓并列语序、状语位置以及通假字和词序的使用。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逐渐熟悉和掌握这些古文语序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献的魅力。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

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研究与分析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它往往使用倒装、重叠等复杂的语序结构。

因此,研究古代汉语的语序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且对现代汉语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语序古代汉语的主谓宾语存在很多种语序,有固定的“主谓宾”、“主宾谓”、“宾主谓”、“宾谓主”和“谓主宾”等语序。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在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且常常交换位置,形成语序的变化。

例如,“我喝水”可以表达成“水我喝”,“她教我唱歌”可以表达成“我唱歌她教”。

古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不会改变句子的意思,但它会给句子带来不同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这种语感和情感色彩常被用于修辞手法中。

例如,“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里主谓宾的顺序是固定的,但在其中的“天下有情人”和“终成眷属”之间交叉放置,使得整个句子更有力量感,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二、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除了主谓宾语序的变化,古代汉语还常常采用倒装语序,即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例如,“日月葵花相映红”中的“相映红”就是一个倒装语序,它把谓语动词放在了宾语之前。

古代汉语的倒装语序不仅会改变句子的语感和情感色彩,还常常用于表示强调和反问。

例如,“大意不逊,小意不及”这句话便是通过倒装语序来进行强调。

三、古代汉语的重叠语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语序,就是重叠语序。

这种语序是通过把相同的词重复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的。

例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的“精”和“细”就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

重叠语序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它可以被用于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方面,从而产生丰富的语言韵味和修辞效果。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话中的“参差”和“左右”都是通过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使得整个句子更加优美和生动。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序结构是非常复杂的,但它同样也是非常有魅力的。

通过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并从中获取启发,发展现代汉语。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

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

“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

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

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

”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

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

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

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

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

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

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

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

古今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笔记

古今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笔记

古今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笔记嘿呀,咱这就开始记录古今汉语语法修辞的笔记啦!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咱先唠唠这语法上的变化哈。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那可是有不少差别嘞。

比如说,词类活用这事儿,在古代汉语里那叫一个常见。

像名词活用为动词,“沛公军霸上”,这里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的意思,可在这儿就活用作动词,变成“驻军、驻扎”啦。

这在现代汉语里可就很少见这种用法咯。

再说说句式吧。

古代汉语有好多特殊句式呢。

像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吾知之”,可在一些情况下就会变成“知之吾”这样宾语跑到动词前面的句式。

比如说“何陋之有”,其实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通过这种宾语前置的方式,能起到强调的作用,让表达更有劲儿。

还有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是”来表示判断哦。

像“陈胜者,阳城人也”,就是通过“……者,……也”这样的句式来表示判断的。

而现代汉语就直接用“是”啦,像“陈胜是阳城人”,简单明了。

二、古今汉语修辞的不同。

修辞这方面,古今汉语也各有各的特色哈。

古代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那可不少。

就说比喻吧,古人用起来那叫一个妙。

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银河,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那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而且古人用比喻的时候,常常会用一些比较典雅、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让句子更有韵味。

再看看对偶。

古代汉语里的对偶那是相当讲究的。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而且意境也很和谐。

这种对偶的修辞手法,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对称美。

而现代汉语呢,修辞也很丰富。

像夸张,“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教室的安静。

还有拟人,“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把秋天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它人的动作和情感,让句子更生动形象啦。

三、古今汉语语法修辞变化的原因。

为啥古今汉语的语法修辞会有这么多变化呢?这其中啊,有好多原因。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语言自然也要跟着变咯。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

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点》一、古今汉语的定义汉语是一种以汉字为书写形式、以拼音为辅助书写形式的语言。

它有话语形式、文字书写形式、翻译形式和文字转化为书面呈现。

这里汉语的古今比拟,是指从古代直至现代,汉语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形式与书面表达的语言、形式的变化与发展。

二、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1. 古代汉语采用词序古汉语采用的是典型的SVO(主语、谓语、宾语)语序,其中S(主语)在句子中处于居首,谓语(V)位列其中,宾语(O)多位列在句末,这种语序主要是为了强调主语,使句子有更强的认知定力。

如:“孔子讲道”,可以缩写成“孔子讲”。

2. 现代汉语采用结构词序现代汉语主要采用的是SOV(主语、谓语、动宾)和SVOO(主语、谓语、动宾、定语)两种结构,其中S代表主语,V位列句子中,OO则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尾。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的主要语序有SVO、SOV和SVOO三种,主要是SVO在古代,SOV 和SVOO在现代使用。

三、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1. 便于表达的变化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的语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汉语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意思,使句子更加容易被听者或读者理解。

例如:“他买了一部手机”,这句话中买是S,手机是O,买以及手机是逆序排列,这么说很容易把意思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

2. 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另外,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也使得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使说话人可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语序,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从句子“请你看那部电影”可以看出,当动词请位于句子开头,表示比较客气的语气;当句子中的动词看处于句首,表示口语中常用的命令或邀请等解请语气。

综上所述,古今汉语语序的变化主要在于使得汉语更加便于表达意思以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丰富。

古今汉语的语序不仅是为了情景的合理,更是表达意义的准确。

古今汉语语序的变迁

古今汉语语序的变迁

古今汉语语序的变迁古代汉语语序在古代汉语中,语序多为主谓宾结构。

即主语位于句子的开头,接着是谓语动词,最后是宾语。

例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悦乎?”(《论语》)在这个句子中,主语“子曰”位于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学而时之”紧随其后,宾语“不亦悦乎”则放在句子的末尾。

古代汉语中主语位于句首的语序被认为是一种倒装的现象,主要出于强调的需要。

这种语序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突出了主语的重要性。

现代汉语语序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更多地采用主谓宾的顺序。

例如:我喜欢吃水果。

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我”位于句子的开头,谓语动词“喜欢”紧随其后,宾语“吃水果”放在最后。

现代汉语的语序变化主要是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包括西方语言和其他汉藏语系的语言。

这些语言普遍采用主谓宾的语序,因此在与这些语言的交流中,汉语也逐渐发展出了这种语序。

变迁原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序的变迁可以归因于多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文化交流:随着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增加,汉语逐渐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导致语序的变化。

2. 口语化:现代汉语更加注重口语表达,为了简化句子结构和提高语言流畅度,主谓宾的语序更为常见。

3. 教育体制:现代汉语的教育体制更加重视实用性和交流效果,主谓宾的语序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总结而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变迁。

古代汉语更多采用主谓宾的倒装语序,而现代汉语更注重主谓宾顺序。

这些变化会受到文化交流、口语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变迁的原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一、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和文字、词汇等相比,古今汉语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同的地方很多。

从词类方面看,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能够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或者能够和别的词组合短语的词就是实词;反之,只表示句子中多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表示句子的语气的词就是虚词。

实词大多通过词汇意义起作用。

虚词大多是通过语法意义起作用。

当然,实词和虚词都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是虚词以表现语法意义为主。

这些特征,在古今汉语中都得以鲜明的表现。

所谓词的语法意义,指的是词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意义。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一般把他们的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态词、代词、数量词等,把虚词分为连词、助词、介词、叹词等。

《马氏文通》中把“词”成为“字”,还有其他许多学者也是这样称谓的,如清代学者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中都是这样称谓的。

把“词”看作“字”,和汉语的特点密不可分。

作为表意文字,字既是表音单位,又是表意单位,有些字有数个不同的读音,每个字在特定的语境中只能读一个音。

字有不同的写法,但在一种场合,只能写一种字体。

大多数字有独立的表意功能。

古代汉语中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

现代汉语中虽然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但字和词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句子成分方面来看,现代汉语句子中的主干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枝叶成分定语、补语、状语,在古代汉语中都存在。

因此文言文的句子成分,与白话文一样,也分为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独立成分三大类。

这些成分的特点和划分,古今汉语中大同小异。

总体上看,古今汉语语法一脉相承,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普遍词类活用指某类词跟它通常的意义都不一样。

从语义上讲,它应该属于一种词义的引申,但与一般词义引申不同。

一般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是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语言运用中的常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
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
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
(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
(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
(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古代汉语中如:
(1)唯敌是求。

(《左传?僖公十五年》)
(2)唯才是举。

(《求贤令》)
关于现代汉语宾语前置的问题,语法界颇有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应给予承认,而有些学者却对此持否定态度。

并论述了宾语前置出现的情况:
1、宾语靠介词“把、将、连、对”等的帮助用在动词前面。

如:
(1)我们一定要把敌人消灭掉。

(2)我们要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3)他连饭都顾不得了。

上例中“敌人”、“无产阶级事业”、“饭”、“那些……的人”,“暂拟系统”认为是宾语前置,但多数语法工作者认为不是,而是“主――状(由介词结构充当的)――谓”的格式,本文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介词短语的基本用途是作状语修饰动词的,如果把‘把、将、连、对’等看作语法标志,就不应该将其看作介词,而“暂拟系统”仍将其看为介词,是前后矛盾的。

对于不借助其他词语,宾语直接前置于句首的,如“饭,他负责;菜,你联系;酒,
我解决。

”有学者认为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在此,本文认为应看成是受事主语句。

2、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常用副词“也、都”等配合。

如:
(1)我哪儿也不去。

(2)他什么都会,真是一个能干的人。

3、宾语前边是“一”,后边有表示否定的副词“不”或“没”,构成“一……不(没)”的格式。

如:
(1)我一个人都不认得。

(2)山上一户人家也没有。

4、有些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全句是列举的形式,分句的宾语也能用在动词的前面。

如:
我上海也去过,天津也去过,几个大城市都去过。

以上2、3、4所引各例句,有些学者认为是“主――谓(主谓词组充当)”的格式,本文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这类句子同其他主谓谓语句的格式基本上一样,全句的主语同后面主谓谓语之间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按照谓语的内部结构也应该归入主谓谓语句。

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讲到变式句时,只将变式句分为两类:(1)主谓倒装(2)定语状语后置[4]。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移到中心语的前面。

古代汉语为了突出定语,或是为了使语言更流畅,往往把数量词和形容词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

如:
(1)武王有臣三千而一心。

(《管子?法禁》)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而关于现代汉语的定语后置,语法界观点不一。

如: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常式是‘荷塘四面,长着蓊蓊郁郁的许多树。

’”
骆小所认为:
但是邵敬敏认为:既然‘X的’结构完全可以作谓语,而把它解释为后置定语,又将带来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唯一可取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看作是承前省略的主语的形容词谓语句,在此,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定语或表示一种补充的语气,也可将形容词定语后置,但后置的定语均独立于中心语之外,且带助词“的”。

三、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叫做谓语前置(又叫倒装句)。

古代汉语谓语前置主要出现在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一般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

如:
(1)子耶,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
(2)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3)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例(1)为疑问句谓语前置,可译为“是您吗,说伐莒大人?”例(2)为感叹句谓语前置,可译为“伟大啊,尧做国君!”例(3)为祈使句谓语前置,可译为“努力吧,将士们!”
现代汉语中也有谓语前置的现象。

如:
快去,你!
由此看来,谓语前置不是古汉语特有的现象,只是古汉语中多一些罢了。

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对于谓语前置的界定,各家观点不一。

如:
奔腾吧!长江!
张弓把该句看作“主语谓语的倒装句”,但邢福义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呼应语是用来呼唤人物或回答别人呼唤的独立成分。

……并且呼应语有时看起来像主语,其实不然,因为这种句子还可以补出一个主语。

四、状语后置
古代汉语为了突出状语或押韵的需要,有时也将状语后置。

如:
幽寻得此地,讵有一人曾?(《韦给事山君》)
现代汉语为了突出状语或表示一种补充的语气,有时也将状语后置,但后置的状语均独立于中心语之外。

如:
你把药按时送到,千万千万。

我吃过饭了,已经。

关于古今汉语语序方面的异同之处,学术界还存在着诸多争议,有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达成共识。

本文着重通过对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学术界在古今语序方面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