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李白》——友情篇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友情篇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概的意思。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
生:我从《送友人》中读到一个重情重意的李白。
生: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东流去,而青山却依然留驻。
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朋友之间浓浓的真情。
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谁也喜欢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师生相机纠错)
课程系统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学生带着感情,读诗
预习
追寻李白——理想篇
诗人写送别友人,却在诗中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在这首诗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在深情的朗读一下?
小结: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堂小结:
李白一生游历,好入名山,广交朋友。虽胸怀抱负,却历经坎坷,但仍不失大鹏之志,生活的沧桑只是更丰富了他的人生感悟,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请大家做好预习。
学生
李白的诗学过很多,但对李白的了解还是很欠缺,未有系统学习,有待于加强。
追寻李白之友情篇

《追寻李白之友情篇》教学设计设计者:振头小学东里小学东良厢小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霭、郭、兹、萧、郎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3.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象诗中描写的新颖别致的送别场景,体会诗中游子意、故人情,从而更深入的认识李白其人。
(二)策略与方法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教师准备: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四)课时数: 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前四首古诗我们跟随李白一同去游历了名山古城。
其实李白不光游历广泛,同时还交友广泛,他的朋友上至文人墨客,下至农民、矿工。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白,体会他与朋友之间的真情实意。
谈谈学过哪些关于朋友的诗,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诗人的诗句,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小组互相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把你的想法写在旁边。
师生交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句诗,看似是对环境的描写,在离别时提起,却将自己与朋友的感情喻情山水之中,好似是,山依着水,水恋着城,然后水毕竟要流去,而山却依然留驻,将自己与朋友的惜别之情隐喻于山水之中。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去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追寻李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
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
1、读正确流利。
2、指名朗读。
(师生相机正音)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A、《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
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
“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
.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
年少:李白自称。
B、《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C、《行路难》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单元主旨]单元定位在“追寻李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立体地认识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
单元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
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友情诗篇中让我们认识的是一位有情有意,不拘小节的鲜活李白;理想诗篇中则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到李白的率真与傲骨,贯穿一生的理想与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友情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追寻李白————山水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能够有感情朗诵李白的四首山水诗。
B、能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资料与课后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C、体会李白抒写山水诗的表达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胆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古诗的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能够自己借助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从中感受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对一代诗仙,我们并不陌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儿时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识。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友情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友情的真挚和执着;(2)学会珍惜友谊,传递正能量;(3)激发学生对李白诗歌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 了解李白的生平背景及其友情观。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2. 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美;3. 培养学生对友情的认识和珍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品;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李白诗歌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2)学生分享对李白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学生圈画出诗歌中的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解答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含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体会李白对友情的真挚;(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白友情观的重要性;(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珍惜友谊。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李白友情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李白与友人的故事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李白的友情观;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4.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
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五年级语文追寻李白友情篇教案设计2. 学科:语文3. 年级:五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掌握李白的生平简介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诗歌中的友情情怀,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品质;(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李白诗歌的特点;(3)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把握;(2)欣赏李白诗歌中的意境美;(3)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李白的生平简介资料;(2)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诗歌作品;(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时安排:第1课时:了解李白生平简介,学习诗歌《赠汪伦》第2课时:学习诗歌《庐山谣》,总结李白诗歌特点3.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李白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李白与友情的相关故事;(2)学习诗歌《赠汪伦》: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歌表达的友情情感;(3)背诵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背诵;(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追寻李白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课外阅读教学设计李白,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的风格,富有浪漫主义情怀而著称。
作为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李白课外阅读的教学设计,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堂追寻李白课外阅读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课前导入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可以选择一首李白的名篇作为开场诗,通过诵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美丽意象和富有力量的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主题,并与他们共同探讨李白的艺术特点。
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入李白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通过讲解李白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诗歌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引入李白的经典作品,以及相关的艺术赏析。
可以选择几首代表作进行详细分析,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语言和韵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为了加深学生对李白作品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互动性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写作任务。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深入思考和共同探索李白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白作品,进行朗诵或者演绎,通过表演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总结性的环节,让学生回顾他们在本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展开自由的讨论和表达。
同时,可以布置一个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成一篇小论文或者日记。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总结李白课外阅读的经验和收获。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追寻李白的课外阅读中充分感受到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的学习和交流,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追寻李白——友情篇》教学设计

《追寻李白——友情篇》教学设计《追寻李白——友情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诗中六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体会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让同学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育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培育同学搜集信息的力量、自主学习的力量以及想象思维的力量。
5、体会诗人与伴侣之间真挚的情意,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潇洒的形象有更深刻的熟悉,从而树立主动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学会诗中的生字,积累词语,能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让同学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育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
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潇洒的形象有更深刻的熟悉。
;课前预备:;1、搜集有关李白的材料。
2、熟读诗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 追寻着一代诗仙李白的脚印,我们感受到了他开朗高远的共性,在一日可还的千里江陵,在手可摘星辰的危楼之上,我们体会到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
李白一生游历、广交伴侣,他有情有意,坦诚率直.你们知道他有哪些抒发与伴侣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伴侣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初读三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谁来把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
谁也喜爱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
(师生相机纠错)三、借助资料、解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解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也许的意思。
2、小组争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相互沟通。
A、《送友人》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围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今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始终走到那夜郎以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
李白惜别友人,情牵友人,思寄友人,他把真挚的情感借助“浮云、落日、明月、古树”等景物尽情抒发,从他的这些作品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预设点:
1.《送友人》。
生:我从《送友人》中读到一个重情重意的李白。
师:李白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蕴涵在了哪些诗句当中呢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佳地在略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沙丘城下寄杜甫》。
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使我来到了这个地方使我尝尽了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每晚陪伴我的,只有那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风吹叶动之声。一个人独自喝着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自聆听齐歌,又如何能安慰寂
(5)诗人写送别友人,却在诗中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你认为这些景物描写在这首诗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不能带着你的体会再深情地朗读一下
(6)小结: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我们再从他其余的两首诗中来品味一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题目“闻”“遥”的意思是什么,从题目中体会到了什么(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情牵友人的李白。)
挚跃然眼前。)
(4)请让大家带着你的体会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吧
(5)小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友谊,却演绎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是唐代两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两个伟大的文学家,洛阳相会使他们产生了亲如兄弟般的友谊,二人互相寄赠的诗篇至今景,体会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
(2)从诗歌中哪些地方你能读到李白对杜甫深切的思念之情呢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诗人的自问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而友人离去后“我”不“高卧”又能如何呢这正把诗人那种友爱的欢快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和苦闷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三、借助资料、注释,了解诗意,初建画面。
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
借助我们查找的资料和课后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诗歌大概的意思。
2.小组讨论。
指名说诗歌大意。
3.全班
(1)《送友人》。
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漂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生:(1)“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山依着城,水恋着城,水毕竟要东流去,而青山却依然留驻。(此处表面在写景,却依然景中有情。)
(2)“孤蓬万里征”一句中,“孤”字更强调了分离之后的孤独。(这里既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又巧妙地用“浮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从这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而对于“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鲁酒、齐歌”都不能让他消愁,无法让他忘忧。
(写出了一个因思念友人而愁思难解的李白。)
(4)“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让我们想到了如同在送别孟浩然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般的意境,友情如水绵延不绝。
里看到一个被离情愁肠萦绕着的李白。)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日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写出了李白不堪忍受分离,但却并不悲伤的内心感受。)
(5)李白和杜甫被称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之间的友谊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杜甫在很多诗里面都表达了对李白诗才的钦佩与尊重。(出示课件《春日忆李白》)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诗也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6)拓展:你们还搜集到了李白哪些寄托与友人之间情感的诗歌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
追寻着一代诗仙李白的足迹,我们感受到了他开朗高远的个性,在一日可还的千里江陵,在手可摘星辰的危楼之上,我们体会到了他浪漫主义的诗风。李白一生游历、广交朋友,他有情有意,坦诚率直。你们知道他有哪些抒发与朋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吗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闻道龙标过五溪”仅仅是说王昌龄左迁龙标要经过五条溪吗体会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尽是悲痛之意。)
(3)此时的李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个字最能体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自古以来,以明月寄托愁思的诗歌很多,而在李白的诗中更是随处可见。李白爱月,此处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李白对朋友情感的真
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追寻李白》——友情篇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陈小凤
成 员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6个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3.体会李白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诗中的生字,积累词语,能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
2.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品读诗歌,培养语感,并体会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进而对李白重情重义、豪爽酒脱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与朋友的交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和情谊
课
后
反
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去感受李白与朋友之间浓浓的真情。
二、初读三首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谁来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谁也喜欢这首诗,也来试着读一读(师生相机纠错。)
五、从李白这几首寄友人的诗中,你领略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仙李白
六、小结。
李白一生游历,好入名山,广交朋友。虽胸怀抱负,却历经坎坷,但仍不失大鹏之志,生活的沧桑只是更丰富了他的人生感悟,丰富了他诗歌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请大家做好预习。
板
书
设
计
追寻李白 《送友人》
——友情篇 《沙丘城下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