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二轮《数形结合》公开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数形结合》公开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数形结合》公开课教案

华侨中学高三数学(理科)第二轮复习专题:数形结合思想教学地点:厦门一中集美分校高三(4)班

授课教师:华侨中学王磊2016.03.24

【思想方法概述】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它常用来研究方程根的情况,讨论函数

的值域(最值)及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对这类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数形结合特别有效.从2015年的高考题来看,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预测2016年高考中,仍然会沿用以往的命题思路,借助各种函数的图象和方程的曲线为载体,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考题形式上,不但有小题,还会有解答题,在考查的数量上,会有多个小题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复习中应提高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意识,画图不能太草,要善于用特殊数或特殊点来精确确定图形间的位置关系.

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等价性原则.在数形结合时,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的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

题将会出现漏洞.有时,由于图形的局限性,不能完整的表现数的一般性,这时图形的性

质只能是一种直观而浅显的说明,要注意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2)双方性原则.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

问题进行几何分析容易出错.

(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具体运用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

和是否有利;二要选择好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三要挖掘隐含

条件,准确界定参变量的取值范围,特别是运用函数图象时应设法选择动直线与定二次曲

线.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试题中主要有以下六个常考点

(1)集合的运算及Venn图;

(2)函数及其图象;

(3)数列通项及求和公式的函数特征及函数图象; (4)方程(多指二元方程)及方程的曲线;

(5)对于研究距离、角或面积的问题,可直接从几何图形入手进行求解即可; (6)对于研究函数、方程或不等式(最值)的

问题,可通过函数的图象求解(函数

的零点、顶点是关键点),做好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

4.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高考数学试题的一种常用方法与技巧,特别是在解选择题、填空题时发挥着奇特功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解题能力和速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画出函数图象,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2)用图象法讨

论方程(特别是含参数的方程)的解的个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要把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看作是两个函数的表达式(有时可能先作适当调整,以便于作图),然后作出两个函数的图象,由图求解;

(3)在解答题中数形结合思想是探究解题的思路时使用的,不可使用形的直观代替相关的计算和推理论证.

【例题1】. 【2015课标全国Ⅰ理15】若,x y 满足约束条件10

040

x x y x y -≥??

-≤??+-≤?

,则y x 的最大值

为 .

【变式】设点P (,)x y 为圆221x y +=上的动点.

(1) 求22(2)(1)x y +++的取值范围 (2)求x y -的取值范围; (3)求1

2

y x ++的取值范围

【规律方法】

如果参数、代数式的结构蕴含着明显的几何特征,一般考虑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即所谓的几何法求解,比较常见的对应有:

(1)y =kx +b 中k 表示直线的斜率,b 表示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2)b -n a -m

表示坐标平面上两点(a ,b),(m ,n)连线的斜率. (3)(a -m )2+(b -n )2表示坐标平面上两点(a ,b),(m ,n)之间的距离.

只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再掌握常见的数与形的对应类型,就一定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数形

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题2】已知0 1.a <<则方程|||log |x a a x =的实根个数为

【变式】已知关于x 的方程m x x =+-542

有四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m 的取

值范围为

【规律与总结】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图象的直观性获得解题思路,以形辅数。

【例题3】(2015课标全国Ⅰ理10)已知抛物线C :x y 82

=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P 是l 上一点,Q 是直线PF 与C 得一个焦点,若4=,则=QF ( ) A. 27 B. 3 C. 2

5

D. 2

【规律与总结】1、抛物线的定义;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3、向量共线;4、数形结合

【变式】已知P 为抛物线y 2=4x 上的一个动点,Q 为圆x 2+(y -4)2=1上一个动点,那么点P 到点Q 的距离与点P 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之和最小值是( ) A .5 B .8 C.17-1 D.5+2

【课时练习】

1.设函数?????-=-2112)(x

x f x 00>≤x x ,若1)(0>x f ,则0x 的取值范围是( ) (A )(1-,1) (B )(1-,∞+)

(C )(∞-,2-)?(0,∞+) (D )(∞-,1-)?(1,∞+)

2.设命题甲:03<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函数f (x )=ax 3+bx 2+cx +d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 .a >0,b <0,c >0,d >0

B .a >0,b <0,c <0,d >0

C .a <0,b <0,c <0,d >0

D .a >0,b >0,c >0,d <0

4.如图,函数f (x )的图象为折线ACB ,则不等式f (x )≥log 2(x +1)的解集是( )

A .{x |-1<x ≤0}

B .{x |-1≤x ≤1}

C .{x |-1<x ≤1}

D .{x |-1<x ≤2}

5.【2015高考广东,理6】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

?

??≤≤≤≤≥+2031854y x y x 则y x z 23+=的最小

值为( ) A .

531 B. 6 C. 5

23 D. 4 6. 【2015高考新课标2,理11】已知A ,B 为双曲线E 的左,右顶点,点M 在E 上,?ABM 为等腰三角形,且顶角为120°,则E 的离心率为( ) A

.2 C

7.(2016届高三·洛阳四校联考)已知y =f (x )为偶函数,当x ≥0时,f (x )=-x 2

+2x ,则满足f (f (a ))=1

2

的实数a 的个数为( )

A.8 B.6

C.4

D.2

8.当x ∈(1,2)时,(x -1)2<log a x 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9.已知x ,y 满足条件x 216+y 2

25=1,求y -3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0.

函数y =___________.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解斜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巩固对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分析、演绎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面积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斜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回顾: 1.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 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变式一:sin 2a A R =、sin 2b B R =、sin 2c C R = 变式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1.2、余弦定理及其变形; 余弦定理:2 2 2 2cos a b c bc A =+-,变式:222 cos 2b c a A bc +-=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 cos 2a c b B ac +-= 2 2 2 2cos c a b ab C =+-。 222 cos 2a b c C ab +-= 1.3、面积公式 二:例题分析: 1、正弦定理 (1)在△ABC 中,已知 ,则 sin B= ( ) (2)在△ABC 中,若a = 2 ,b =0 30A = , 则B 等于60?或120? 111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4,303 a b A ===?

2、余弦定理 (1)在△ABC 中,满足 ,则A = 60° (2)已知△ABC 的周长为9,且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osC 的值为 A .4 1 - B .41 C .3 2 - D . 3 2 3、三角形解的个数 (1)在△ABC 中,已知 , 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C ) A.一解 B.两解 C.无解 D.不能确定 (2)△ABC 中,∠A ,∠B 的对边分别为a ,b ,且∠A=60°,4,6== b a ,那么 满 足条件的△ABC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 4、判断三角形形状 (1)若c C b B a A cos cos sin = =则△ABC 为( ) A .等边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 D .有一个内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2)关于x 的方程02 cos cos cos 2 2=-??-C B A x x 有一个根为1,则△AB 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1)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 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2) 10105/4/o C v v B AB o 某渔船在航行中遇险发出呼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向角为北偏东45,距离海里的处,渔船沿着方位角为的方向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艇舰立即以海里小时的速度前去营救。设艇舰在处与渔船相遇,求方向的方位角的正弦值 18,20,150a b A ===?222a b c bc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概率与统计 高考要求 概率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新增的随机变量这部分内容要充分注意一些重要概念的实际意义,理解概率处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重难点归纳 本章内容分为概率初步和随机变量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和独立重复实验第二部分包括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涉及的思维方法观察与试验、分析与综合、一般化与特殊化主要思维形式有逻辑思维、聚合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有一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率数如下 [10,15]4 [30,35)9 [15,20)5 [35,40)8 [20,25)10 [40,45)3 [25,30)11 (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含累积频率); (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累积频率的分布图的画法

知识依托频率、累积频率的概念以及频率分布表、直方图和累积频率分布图的画法 错解分析解答本题时,计算容易出现失误,且要注意频率分布与累积频率分布的区别 技巧与方法本题关键在于掌握三种表格的区别与联系 解 (1)由所给数据,计算得如下频率分布表 数据段频数频率累积频率 [10,15) 4 0.08 0.08 [15,20) 5 0.10 0.18 [20,25)10 0.20 0.38 [25,30)11 0.22 0.60 [30,35)9 0.18 0.78 [35,40)8 0.16 0.94 [40,45) 3 0.06 1 总计50 1 (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累积频率分布图如下

最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数学教案:精品全套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 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 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 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7.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

等差数列及其前n 项和(二) 什邡中学数学组 廖美 重点: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难点:①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证明或者判定等差数列; ②证明或者判定过程中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化简. 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掌握简单的等差数列的证明与判定方法. 相关知识点: 1.证明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2.判定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d n d a a n d a a n n n n )(2()1(11≥=-≥=--+或为常数) ②等差中项法: )2(2)1(21112≥=+≥=+-+++n a a a n a a a n n n n n n 或 ③通项公式法:是常数)b a b an a n ,(+= ④前n 项和公式法:是常数)b a bn an S n ,(2+= 例1.在数列{}n a 中,),2.(12,53*11N n n a a a n n ∈≥-==-,数列{}n b 满足1 1-=n n a b )(*N n ∈ (1) 求证:数列{}n b 是等差数列; (2) 求数列{}n a 中的最大项和最小项,并说明理由.

训练1.(01天津,2)设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2 n S n =,则{}n a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训练2.数列{}n a 中,),2(112.1,2*1 121N n n a a a a a n n n ∈≥+===-+, 则其通项公式为=n a _________. 训练3.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31=a ,点),(1+n n S S 在直线11+++= n x n n y ()*N n ∈上. (1)求证:数列? ???? ?n S n 是等差数列; (2)求n S .

[精品]新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优质课教案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分类讨论思想 高考要求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根据所研究对象的性质差异,分各种不同的情况予以分析解决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及很强的综合性,树立分类讨论思想,应注重理解和掌握分类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做到“确定对象的全体,明确分类的标准,分层别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分析讨论” 重难点归纳 分类讨论思想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问题分类、求解,要特别注意分类必须满足互斥、无漏、最简的原则分类讨论常见的依据是 1由概念内涵分类如绝对值、直线的斜率、指数对数函数、直线与平面的夹角等定义包含了分类 2由公式条件分类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极限的计算、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中图形的分类等 3由实际意义分类如排列、组合、概率中较常见,但不明显、有些应用问题也需分类讨论 在学习中也要注意优化策略,有时利用转化策略,如反证法、补集法、变更多元法、数形结合法等简化甚至避开讨论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a n }是首项为2,公比为2 1的等比数列,S n 为它的前n 项和 (1)用S n 表示S n +1; (2)是否存在自然数c 和k ,使得21>--+c S c S k k 成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不等式知识以及探索和论证存在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解决本题依据不等式的分析法转化,放缩、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数列的基本性质 错解分析 第2问中不等式的等价转化为学生的易错点,不能确定出k k S c S <<-223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探索性题型,是高考试题的热点题型 在探讨第2问的解法时,采取优化结论的策略,并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即对双参数k ,c 轮流分类讨论,从而获得答案 解 (1)由S n =4(1–n 21),得221)2 11(411+=-=++n n n S S ,(n ∈N *) (2)要使21>--+c S c S k k ,只要0)223(<---k k S c S c 因为4)211(4<-=k k S 所以0212)223(>-=--k k k S S S ,(k ∈N *)故只要23S k –2<c <S k ,(k ∈N *) 因为S k +1>S k ,(k ∈N *) ① 所以23S k –2≥2 3S 1–2=1 又S k <4,故要使①成立,c 只能取2或3 当c =2时,因为S 1=2,所以当k =1时,c <S k 不成立,从而①不

高中数学《指数函数(一)》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指数函数(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自觉、灵活地应用其性质(单调性、底数变化图像的变化规律、中介值)比较大小。 过程与方法: (1). 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 观察、猜想、归纳、概括的能力。 (2). 从数和形两方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分 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直 观、严谨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学习规律,认识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 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2). 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底数a对图像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概念引入: 1. 某种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以此类推,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是什么? 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剩余质量约是原来的12 ,设该物质的初始质量为1,经过x 年后的剩余质量为y ,你能写出,x y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1. 2()x y x N +=∈ 2. 1()()2x y x N +=∈ 上述两个函数都是正整数指数函数,但在实际问题中指数不一定都是正整数,比如在实例(2)中,我们除了关心1年、2年、3年后该物质的剩余量外,还想知道3个月、一年半后该物质的剩余量,这就需要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进行扩充,结合指数概念的的扩充,我们也可以将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扩充至全体实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新的函数——指数函数。 一般地,函数(01x y a a a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R ∈。 结合指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规定01a a >≠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你能举出指数函数的例子吗? 练习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1)3x y -= (2)2y x = (3)23x y += (4)(2)x y =-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三数学课题:数学归纳法(公开课讲解)

课题:数学归纳法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规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时,“归纳奠基”与“归纳递推”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而关键的第二步,其本质是证明一个递推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归纳法是用有限步骤解决无限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归纳、猜想、证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是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的了解,关键是弄清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P 71中的例1.在数列{a n }中,a 1=1,a n+1= n n a a +1(n ∈N+),先计算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n 的公式. 生:a 2=21,a 3=31,a 4=41.由此得到:a n =n 1(n ∈N +). 问题2:通过计算下面式子,你能猜出()()121531--++-+-n n 的结果吗?证明你的结论? ________97531________ 7531_______531_______ 31=-+-+-=+-+-=-+-=+- 生:上面四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2,-3,4,-5,因此猜想: ()()()n n n n 1121531-=--++-+- (*) 怎样证明它呢? 问题3:我们先从多米诺骨牌游戏说起,这是一种码放骨牌的游戏,码放时保证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也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由于第一块骨牌倒下,就可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可以导至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都能全部倒下。 (二)、研探新知 原理分析:问题3:可以看出,使所有骨牌都倒下的条件有两个: (1) 第一块骨牌倒下; (2) 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 可以看出,条件(2)事实上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当第k 块倒下时,相邻的第k+1块也倒下。这样只要第1块骨牌倒下,其他所有的骨牌就能够相继倒下。事实上,无论有多少块骨牌,只要保证(1)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高一数学组公开课总结 本次公开课参与教师有李红,许勇,吕春艳,初雯,听课教师为高一数学组全部教师。 课题为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总结如下: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函数单调性的本质是利用解析的方法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如何 将图形特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刻画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另一难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 一次接触代数证明,如何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并完成规范的书面表达.围绕以上两个难点,各位老师各有所长,具有以下特点 优点: 1、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将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如:学生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认识,学生对“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的理解;②运用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如:对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的讨论. 2、重视学生发现的过程.如:充分暴露学生将函数图象(形)的特征转化为函数值(数)的特征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在正、反两个方面探讨活动中,学生认知结构升华、发现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过程.通过对定义的解读、巩固,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运用定义. 4、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通过对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足: 1从教的角度评析这节课都很到位,但从学的视角去评价就会发现:教师为了营造轻松愉快 的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过于心切,总想尽快地“直奔主题”把主要内容教 授给学生后进行习题训练;而让学生经历实践,然后通过探讨等得出概念的过程却在师生间的简单问答中滑过,学生的思维情绪始 终处于压抑状态,使得教学无法向纵深发展,知识目标的完成受到影响,学生必要的能力得不 到良好训练,学习情感得不到有效激发。 2课件操作不够熟练, 3细节问题,时间问题有待提高 高中数学公开课总结 2017-03-31 12:05 | #2楼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教务处的具体指导下,本组教师群策群力,团结进取,在教学教 研方面做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 课型: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 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苏教版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圆的方程”的综合课. 2、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它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之一.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既复习了前面刚学过的直线与圆的方程,又为今后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它虽然是解析几何中较为简单的内容,但有着广泛的应用,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显示了事物从静态到动态的运动过程,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较为复杂的问题明了化.教案的简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高三数学一轮复习课、扬州市优秀公开课,并获一等奖. 关键字:位置关系、广义几何法、狭义几何法、代数法. 参赛者简介: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高邮市中青年专家,高邮市劳动模范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代数法和几何法解决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差异,明确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地位,并能应用几何法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几何法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中的应用.

高三数学公开课教案

含山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学公开课(高三数学) 授课教师:钱 则 虎 授课班级:高三(文) 授课时间:2011-10-27 导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 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 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 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 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我们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 若运动的汽车位移S 与时间t 的关系是2()1t S t =+,求: (1)在(o t ,o t 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求在o t t =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知识点回顾与疏理: 1、导数的概念: 1)、函数y=)(x f 在0x x =处的导数: 归纳:一般的,定义在区间(a ,b )上的函数)(x f ,)(b a x o ,∈,当x ?无限趋近于0时,x x f x x f x y o o ?-?+=??)()(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A ,则称)(x f 在o x x =处可导,

并称A 为)(x f 在o x x =处的导数,记作)('o x f 或o x x x f =|)(';其中)('o x f =00()()lim lim o o x x f x x f x y x x ?→?→+?-?=??。 2)、导函数:'()f x = 00()()lim lim x x f x x f x y x x ?→?→+?-?=?? 2、导数的几何意义: )(x f 在0x x =处的导数(值)就是)(x f 在点(0x ,0y )处的切线斜率。 在(0x ,0y )处的切线方程为:y-0y =) ('o x f (x-0x )。 3、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1)0)(='C (C 为常数) 2) 1()x x ααα-'= (α为常数) 3)()ln (01)x x a a a a a '=>≠, 3′) x x e )(e =' 4)a a 11(log x)log e (01)x xlna a a '==>≠,且 4′) x 1)(lnx =' 5) cosx )(sinx =' 6)sinx )(cosx -=' 4、导数运算法则: 1)[]()()''()'()f x g x f x g x ±=± 2)[]()()''()()()'()f x g x f x g x f x g x =+ 3)'2()'()()()'()(()0)()()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g x ??-=≠ ??? 三、例题选讲 例1、在曲线2y x x =+上取一点P (1,2)及临近点Q (1+x ?,2+y ?), 那么 y x ??为 (考察平均变化率实际应用,为求导数做铺垫)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优质教案7:2.1 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设计

2.1 函数及其表示 一.课标要求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5.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二.命题走向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重点,其中函数思想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问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从近几年来看,对本部分内容的考察形势稳中求变,向着更灵活的的方向发展,对于函数的概念及表示多以下面的形式出现:通过具体问题(几何问题、实际应用题)找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再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进而研究函数性质,寻求问题的结果。 高考对函数概念与表示考察是以选择或填空为主,以解答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本节知识作为工具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命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三.要点精讲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1)“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2)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1)解决一切函数问题必须认真确定该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定义域包含三种形式:

高三数学第二轮《数形结合》公开课教案

华侨中学高三数学(理科)第二轮复习专题:数形结合思想教学地点:厦门一中集美分校高三(4)班 授课教师:华侨中学王磊2016.03.24 【思想方法概述】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它常用来研究方程根的情况,讨论函数 的值域(最值)及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对这类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数形结合特别有效.从2015年的高考题来看,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预测2016年高考中,仍然会沿用以往的命题思路,借助各种函数的图象和方程的曲线为载体,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考题形式上,不但有小题,还会有解答题,在考查的数量上,会有多个小题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复习中应提高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意识,画图不能太草,要善于用特殊数或特殊点来精确确定图形间的位置关系. 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2.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三个原则: (1)等价性原则.在数形结合时,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的转换必须是等价的,否则解 题将会出现漏洞.有时,由于图形的局限性,不能完整的表现数的一般性,这时图形的性 质只能是一种直观而浅显的说明,要注意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2)双方性原则.既要进行几何直观分析,又要进行相应的代数抽象探求,仅对代数 问题进行几何分析容易出错. (3)简单性原则.不要为了“数形结合”而数形结合.具体运用时,一要考虑是否可行 和是否有利;二要选择好突破口,恰当设参、用参、建立关系、做好转化;三要挖掘隐含 条件,准确界定参变量的取值范围,特别是运用函数图象时应设法选择动直线与定二次曲 线. 3.数形结合思想在高考试题中主要有以下六个常考点 (1)集合的运算及Venn图; (2)函数及其图象;

最新人教版高三数学(文)第一轮复习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公开课教学设计

函的单调性与最值 一、 知识梳:(阅读教材必修1第27页—第32页) 1.对于给定区间D 上的函)(x f ,对于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12,x x ,当12x x <时, 都有12()()f x f x <,那么就说)(x f 在区间D 上是增函; 当12x x <时,都有 12()()f x f x >, 则称)(x f 是区间D 上减函. 2.判断函单调性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 (2)导法: (3)利用复合函的单调性; (4) 图象法. 3.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1212()()()0x x f x f x -->?[]b a x f x x x f x f ,)(0)()(2 121在?>--上是增函;[]1212()()()0x x f x f x --'x f ,则)(x f 为增函;如果0)(<'x f ,则)(x f 为减函. 5.如果)(x f 和)(x g 都是增(或减)函,则在公共定义域内是)()(x g x f +增(或减)函; )(x f 增)(x g 减,则)()(x g x f -是增函;)(x f 减)(x g 增,则差函)()(x g x f -是减函. 6.基本初等函的单调性 (1)一次函y kx b =+. 当0k >在(),-∞+∞上是增函;当0k <在(),-∞+∞上是减函 (2)二次函2(0)y ax bx c a =++≠. 当0a >在,2b a ??-∞- ???上是减函;在,2b a ??-+∞???? 上是增函; 当0a <在,2b a ??-∞- ???上是增函;在,2b a ??-+∞???? 上是减函; (3)反比例函(0)k y k x =≠.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2排列与组合 1.2.1 排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并能利用排列和排列数公式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将简单的计数问题划归为排列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化归”思想的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排列、排列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利用排列和排列数公式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请同学们回顾两个原理的内容,并谈一谈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和联系。 活动成果: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有k类方案,由第1类方案有n1种方法可以完成,由第2类方案有n2种方法可以完成,……由第k类方案有nk种方法可以完成。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1+n2+……+nk种不同的方法。 2.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可分为K个步骤,完成第1步有n1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2步有n2种不同的方法,……,完成第K步有nK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作共有n1×n2×……×nk种不同方法. 3.相同点:都是探究“完成一件事情所用不同方法总数”的计数原理。 不同点:强调分类(不重不漏),类与类之间相互独立,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能独立的完成这件事。强调分步(步骤完整,前一步方法的选择不能影响到后一步方法的选择),步与步之间相互关联,只有

每一步依次完成后才能完成这件事。 设计意图:复习两个原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2:下面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否给这一类计数问题找到一种简便的计数方法呢?(可利用已学习的计数原理解决) 1.从安丰中学高三(18)班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2名,一名担任班长,一名担任副班长 ,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从1,2,3,4这4个数字中,每次取3个排成一个三位数,共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3.从a 、b 、c 、d 、e 5个字母中,任取4个按顺序排成一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活动成果: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 (m≤n,m,n N *∈)个元素(被取的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板书课题) 【师】123和321是同一个排列吗?两个相同的排列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一、元素完全相同 二、元素的排列顺序也相同 【师】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排列和排列数的不同:“一个排列”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 排成一列,不是数;“排列数”是指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所以符号m n A 只表示排列数,而不表示具体的排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总结概括出排列和排列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师】由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发现 , ,你能否得出2n A ,3,m n n A A (m n ≤)的 意义和数值呢? 活动成果:2(1)n A n n =-,3(1)(2)n A n n n =--,(1)(2)(1)(,,)m n A n n n n m m n N m n *=---+∈≤ (说明公式的特点和最后一个因数的由来)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出排列数公式。 【师】板书排列数公式(1)(2)(1)(,,)m n A n n n n m m n N m n *=---+∈≤,特别地,n个不同元素全部取 出的一个排列,叫做n个元素的一个全排列,这时公式中的m=n,即有 (1)(2)21n n A n n n n =--?=! (叫做n 的阶乘),另外我们规定0!=1,所以(1)(2)(1)m n A n n n n m =---+=()!!n n m -=n n n m n m A A -- 23326A =?=3443224A =??=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册教案】 教育精品资料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名师教学视频全册播放 第一章算法初步??????????????11.1算法与程序框图???????????????2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共3课时) 1.1.1 算法的概念(第1课时) 【课程标准】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法的概念与特点; 2.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算法概念以及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难点】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教学过程】 一、序言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 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所有领域. 那么,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 同时,算法有利于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没有出现算法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在数学教学中已经渗透了大量的算法思想,如四则运算的过程、求解方程的步骤等等,完成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程序化的步骤,这就是算法的思想. 二、实例分析 例1: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 解:第一步:把水注入电锅; 第二步:打开电源把水烧开; 第三步:把烧开的水注入热水瓶. (以上算法是解决某一问题的程序或步骤)

高三数学一论复习基本不等式公开课

授课内容:基本不等式授课班级:高三七班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17周(周三上午第1节)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基本不等式及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解题策略的构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本不等式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基本不等式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变形应用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基本不等式是求最值问题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学生在运用过程中“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应用条件一方面容易被忽略,另一方面某些问题看似不符合前面的三个条件,但经过适当的变形,又可以转化成运用基本不等式的类型,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高三复习课中,结合学生实际编制了教案,力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设计说明: 1.设计课前导学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主预习的学习习惯。 2.设计答疑解惑环节旨在结合学生自主预习中找出的疑惑点,更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的疑惑。 3.设计回顾反思环节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规律方法,逐步养成解题后反思的学习习惯。 课前导学(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一、基本不等式ab≤a+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 几何背景:半径不小于半弦(右图) 二、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a 2+ b 2≥2ab (a ,b ∈R ); b a +a b ≥2(a ,b 同号). 2)2(b a ab +≤(a ,b ∈R ); 222)2 (2b a b a +≥+(a ,b ∈R ). 三、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设a >0,b >0,则a ,b 的算术平均数为a +b 2,几何平均数为ab ,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四、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已知x >0,y >0,则: (1)如果积x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 +y 有最小值是2p .(简记:积定和最小) (2)如果和x +y 是定值p ,那么当且仅当x =y 时,xy 有最大值是p 24 .(简记:和定积最大) 例题讲解:教材90页基础自测1、2、5题 考点二第一题 练习:教材92页第1题和第3题 小结: 1.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就是“一正——各项均为正;二定——积或和为定值;三相等——等号能否取得”,若忽略了某个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2.对于公式a +b ≥2ab ,2)2 (b a ab +≤,要弄清它们的作用和使用条件及内在联系,两个公式也体现了ab 和a +b 的转化关系. 3.运用公式解题时,既要掌握公式的正用,也要注意公式的逆用,例如a 2+b 2≥2ab 逆用就是ab ≤a 2+b 22;a +b 2≥ab (a ,b >0)逆用就是ab ≤? ?? ??a +b 22(a ,b >0)等.还要注意“添、拆项”技巧和公式等号成立的条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