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1.2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 (2)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三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蚯蚓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兔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动物栖息地的保护1、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1-2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年级班级使用时间使用人一、学习目标1、运用比较分析地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好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好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自主学习(一)趣味导读——蜗牛的唾液牙齿不仅是动物最有效的进食器官,它同时得到了自然界所赐予的技术支持。
蜗牛的食物有一些体型较大的软体动物,它们都有硬壳保护身体,蜗牛若单靠齿舌在硬壳上凿个小洞要耗时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且齿舌会被磨坏,这样,蜗牛的秘密武器——唾液就派上了用场。
它的唾液如同浓度为4%的硫酸溶液,完全可以对猎物的外壳进行酥软处理,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用齿舌将其硬壳打上一个洞。
从中吸食猎物的血肉之躯,这种化学武器丝毫不亚于牙齿的“攻坚”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阅读课本P2-11,完成下列填空)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适应的一些特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兔的体毛光滑柔软,有_______作用,用______呼吸。
3、兔的心脏分成四个腔: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血液循环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
5、恒温动物包含_______类和________类。
八年级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 人教新课标版周第3 课时年级初二年级课题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备课备课人授课模式四环式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蚯蚓的活动,说出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核心贴士请同学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认识自然规律,观察动物时要有先后顺序。
蚯蚓的首尾相似,不易区分,但如果你知道它的前端离环带近,就容易区分了。
学习活动安排一、自学环节1、知识自检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具有一下四方面特点:(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
(2)陆地动物不受水浮力的作用,一般具有()和()的器官,用于()、()、()、()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 )、()的各种()器官,比如()和()。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和(),能够对()及时作出反应。
2、自我探究(有条件的同学回家自主完成)(1)蚯蚓生活在()的()的土壤中,通过( )的配合使身体蠕动,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的()来完成。
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进行()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进行()。
(3)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
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
蚯蚓的运动是通过肌肉和()的配合来完成的。
(4)蚯蚓不能保持(),因此只能生活在()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二、交流环节(5′)组内交流自学的结果,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三、展示环节(10′-15′)1、展示自检内容。
2、展示组内探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四、巩固环节(10′):对上一节及本节的基本内容加以巩固,学生间互考。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

八年级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2、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3、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学习重点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差别,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学习过程:(备注栏内请老师们补充复备情况,请同学们补充课堂笔记)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和方法备注一、明确目标巩固旧知:1、鱼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特点有哪些?2、海豚、鲸鱼、海豹等为什么不属于鱼类?学习目标:1、能从水陆环境的差别出发,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2、从蚯蚓的形态特征出发,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导入:二、自主学习1、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有何不同?比较项目浮力氧存在状态湿度温差环境的复杂性陆地环境水域环境2、为了适应陆地生活,陆地生物有哪些相适应的特点?还记得上节课的知识吗?学习目标已经具体化了,你预备达到哪些目标呢?请带着问题,认真阅读书本!去书中找找宝藏吧!找到之后要标注胜利的红旗哦……3、什么是环节动物?蚯蚓有哪些生活习性?三、合作探究1、陆地生活的动物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他们有哪些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提示:从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差别出发,根据人体的特征解决特征。
2、蚯蚓的形态特征:⑴观察它的体形,看身体是否分节,并思考对其生活有何意义?⑵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是否感觉有黏液?⑶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节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看有许多小突起,可能是什么?有何意义?⑷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3、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提示:请从运动的速度、身体的粗细和长度变化分析)若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四、展示提升1、各小组上台展示。
小组分工合作,要求有板书,讲解人员分析到位,具有聚焦效果。
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

生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察,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4、使学生能够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通过对兔的观察,阐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水、陆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2、通过对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二、学习重难点重、难点: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3、阐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5、观察兔的形态结构,总结兔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6、、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三、课前准备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或;昆虫具有。
2、由于陆地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陆地生活的动物具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和。
3、陆地生活的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1)有防止散失的结构;(2)有支持和的器官;(3)有能在中呼吸的,位于身体的呼吸器官;(4)有发达的器官和系统。
4、蚯蚓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征是:蚯蚓体表有黏液,身体由许多组成,靠近身体端有环带;蚯蚓腹部有刚毛,刚毛在蚯蚓运动中起作用;蚯蚓靠进行呼吸。
四、合作探究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保持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3、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五、课堂检测1、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完成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是()A、湿润的体表B、口C、肺D、环带2、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能迅速前进,而在光滑的玻璃上几乎不能前进,其原因()A、蚯蚓不能在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B、玻璃板上摩擦力大C、玻璃板不能黏住蚯蚓的身体D、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3、蚯蚓能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 ( )A、蚯蚓能吃腐烂的有机物B、蚯蚓的身体含有大量蛋白质C、蚯蚓能使土壤通气D、蚯蚓粪便中含有大量的N、P、K六、我的收获。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教学设计 (2)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降水类型》十分钟片段教学设计长沙市北雅中学杨光唐一、基本说明1模块初中地理2年级七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四章第二节5学时数 10分钟片段教学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
(2)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能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哪一种降水类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课前提供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使用说明、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主学习任务、知识呈现、诊断评价、课后反思几个学习环节先自主学习,尝试完成课文活动及练习,检测自己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深刻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及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能联系家乡的实际,体验到水资源的珍贵性;从中领悟和培养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降水的形成条件及三种主要降水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2、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降水是组成气候的主要要素之一,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强,鉴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降水教材也只选讲有关最基础的知识,而其中的主要降水类型,教材讲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降水的测量方法,由于是十分钟片段教学,本节课只选将了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
因此本节课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平台。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难点:①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掌握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及成因。
(3)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活动及学案的设计。
学生:预习教材,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环节。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2)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蚯蚓的饲养与观看,使学生能阐明蚯蚓适应陆生环境的形状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
2.使学生能概述环节动物的要紧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仿照蚯蚓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2.通过蚯蚓的饲养活动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观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看,体验观看的欢乐和观看到结果的成功欢乐心情。
情感目标1.通过饲养蚯蚓使学生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2.实验完毕,将蚯蚓放归自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应该尊重其他种生物的生存权力。
●教学重点1.阐明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环节动物的要紧特点。
●教学难点蚯蚓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谈话式、启发引导式、演示式。
●教具预备1.教师预备:〔1〕蚯蚓形状结构、生活习性的教学录像或教学软件;其他的环节动物的录像资料或教学软件。
〔2〕放大镜、棉花、清水。
2.学生预备:〔1〕课前两周〔或更长时刻〕饲养并观看蚯蚓的生活习性和形状结构。
〔2〕玻璃板、糙纸,饲养装置〔取无色透亮塑料筒或玻璃缸〕。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检查学生教具,直截了当导入新课教学]采纳直截了当导入式。
第一要求各小组拿出自备的教具以便于教师检查或调整。
检查过程中,关于实验装置制作优秀,有创新的小组要给予夸奖,同时,教师还应将合理的实验装置在全班演示,以便于学生课下交流。
教师分发实验器材。
然后采纳谈话式请各小组将饲养蚯蚓这段时刻观看到的现象、想到的或用其他方式查询到的关于蚯蚓方面的知识与全班进行一下汇报交流。
师生可做如下活动:教师:同学们已对蚯蚓进行了两周左右的饲养和观看。
现在,咱们依旧用老方法,从第1组到第12组,按顺序向全班汇报交流饲养和观看实验情形。
第1组:我们组观看到蚯蚓的体色是暗红色的,整个躯体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在躯体前端还有一个像指环一样的结构……第2组:我们发觉蚯蚓白天钻在土壤里,晚上才出来觅食,它把大点的腐烂树叶拖进洞中,但排出来粪便却像土一样……第3组:我们组还查阅了资料,明白了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第一,蚯蚓能钻洞松土,肥沃土壤;第二,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能吃,是我们的食物;第三,蚯蚓还能处理有机废料,是清洁工的好朋友;第四,蚯蚓还能够作养殖行业的饲料,是养殖工人的好朋友……第4组:我们组观看到…………待小组汇报交流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观看。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导学案(2)新人教版.DOC5、1、2 陆地生活的动物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记住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说出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培养热爱动物的情感,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4、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仔细观察。
【重点难点】兔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P16-19,黑笔勾画重点内容,疑点以红笔标出,老师课堂检查反馈。
2、全体同学独立、认真、规范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用红笔标注疑点。
3、小组长以身作则,督促组员认真阅读课本并完成导学案,并给与适当评价。
【自主学习】1、兔:(1)外部形态:体表被毛,有作用,具有四肢,前肢与后肢比较,发达,适于。
(2)结构及生理:兔用呼吸;心脏腔,血液循环包括和两条循环途径;家兔的体温,属于动物。
消化道中有发达的,这是与它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它有发达的及遍布全身的,所以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2、体温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可以通过自身的而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动物。
3、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_______种。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和。
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动物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
所以保动物,重要的是保护它们的。
【合作探究】5、观察活兔及课本P16图“兔的牙齿和狼的牙齿”、“家兔的内部结构”完成讨论题1、2、3、4。
6、尝试归纳兔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特点。
【当堂训练】7、生活在海洋中的灰鲸以胎生的方式生育小灰鲸,用乳汁哺育小灰鲸,灰鲸属于()A、变温动物B、特殊的鱼C、陆生动物D、哺乳动物8、家兔的消化道适于其植食性生活的结构特点是()A、消化道长,盲肠不发达B、消化道短,盲肠发达C、消化道长,盲肠发达D、消化道短,盲肠不发达9、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是因为()A、恒温动物消耗的氧气多B、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多C、恒温动物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D、恒温动物需要的能量少10、将下列左边的动物名称与右边相对应的运动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5.1.2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NO 0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阐明蚯蚓在
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能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比较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不同,比较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的
不同;能观察和饲养蚯蚓。
3.情感目标:通过饲养蚯蚓认识到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提高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重难点
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使用说明
1.自学课本P12-16、勾画重点并完成导学问题、课前两周开始饲养观察蚯蚓;
2.小组合作共赢(5分钟)
3.准备展示(5分钟);
4.分组展示,老师追问引导(20分钟);
5.巩固落实(5分钟);
6.课堂检测(5分钟)。
一、自主学习(导学问题)
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或;昆虫具有。
2、由于陆地环境复杂多变,所以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于和。
3、陆地生活的动物与环境适应的特点:(1)有防止散失的结构;(2)有支持和的器官;(3)有能在呼吸的,位于身体的呼吸器官;(4)有发达的器官和系统。
4、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其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是:蚯蚓体表有黏液,身体由许多组成,靠近身体端有环带;蚯蚓腹部有刚毛,刚毛在蚯蚓运动中起作用;蚯蚓靠进行呼吸。
蚯蚓和、都是环节动物。
二、合作探究:
1、比较陆地环境与水域环境的不同?(提示:含水量、浮力、含氧状态、环境变化、温差等方面)
2、归纳陆生动物对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提示:保水、运动、呼吸、对环境反应、适应温差等方面)
三、讨论交流:探究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对桌先进行“一对一”分层讨论并将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标注好。
2.组内互相请教。
原则:B层请教A层,C层请教B层或A层,A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共同讨论吸取BC 层的意见。
小组长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做好疑难问题记录。
3、体形的观察:蚯蚓的身体呈色、形,由许多状的体节组成。
靠近环带的一端为身体的端,另一端为端。
4、体表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蚯蚓腹面每个体节的中央。
用手触摸蚯蚓的身体表面。
蚯蚓的体表(干燥、湿润),触摸时感觉(光滑、粗糙),原因是有(刚毛、纤毛)的存在。
5、环带的观察:环带位于身体的(前、后)端,颜色较(深、浅),质地(光滑、粗糙)。
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有(多少)节体节。
6、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怎样?蚯蚓参与运动的结构有哪些?
7、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8、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展示点评(20分钟)
1.点评时要脱稿,面朝同学,表达要流畅自然,落落大方。
2.当点评结束,要问一下同学们:谁还有补充?并给予掌声鼓励。
3.具体评价:(1)展示正确,满分3分,依次是2分、1分。
(2)补充一次并且正确得1分。
(3)新提出问题:每次得2分。
五、小结及巩固记忆(5分钟)
要求:1.总结自己一节课学到了什么(一次一分):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疯狂记忆基础知识。
(BC层同学记牢基础知识,A层同学可以完成部分附加题)
六、课堂检测(5分钟)
()1、肺对于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十分重要,下列动物不用肺呼吸的是
A、昆虫
B、海鸥
C、海豚
D、海龟
()2、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能迅速前进,而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几乎不能前进,其原因是
A、蚯蚓不能在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
B、玻璃板上摩擦力大
()3.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是
①身体呈长圆柱形②身体分节③具有刚毛④体表具有粘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下列哪项不是蚯蚓对人类益处的叙述
A.能改良土壤并能提高土壤的肥力B.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C.可利用它处理有机废物(如垃圾)D.它可上食皑土下饮黄泉
()5.蚯蚓的环带靠近它的
A.前端B.后端C.中部D.前、后端各一个
()6.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不久便会死亡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动物,怕光B.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C.血液循环不通畅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7.蚯蚓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
蚯蚓_____天在土壤中穴居,______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叶。
8.下图示蚯蚓一端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注明各部分名称: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2)此图表示蚯蚓的__________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此端对触摸刺激的反应__________,对光线刺激的反应__________。
9.环带位于蚯蚓身体的__________部,颜色较__________,质地__________;蚯蚓向前运动时,身体__________固定,身体__________变__________,向前伸长,然后身体的__________固定,身体的__________变__________,后部向前移动。
把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其运动情况,蚯蚓__________向前运动,速度__________,原因是刚毛__________起到固定作用。
用手轻触蚯蚓身体各部,观察它的反应,蚯蚓身
体__________收缩,触动不同部位,反应__________,蚯蚓对刺激的反应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