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学主张(18分)89'

合集下载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诗论观点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诗论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了
许多独特的诗论观点,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观点:。

1.诗以“道”为本。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通过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道德修养和人生观念,表达人性的高度达成与普遍完美的艺术形式。

因此,一篇优秀的诗歌必须有一个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2.诗歌应该注重表现思想感情。

黄庭坚认为,“人心本古今一路”,
因此,诗歌应该深入表现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世界,传达出人性的本质。

同时,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根基,赋予诗歌生命力和表现力。

3.所有的艺术都应当追求“真”、“善”、“美”。

黄庭坚认为,所
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注重真实、善良和美丽,通过给人以美的愉悦和善的
激励,以达到精神和心灵的提升和享受。

4.诗歌应该注重语言表现力。

黄庭坚认为,诗歌是语言艺术的一种,
因此,诗歌的艺术高度与表现力应该在语言形式上得到体现。

诗歌应该注
重语言音韵、修辞技巧以及词语的组合运用,能够使读者在表面意义之外
领会到意思深远的内涵。

5.诗歌应当注重个性特点。

黄庭坚认为,所有的艺术都应该有其个性、特点和风格,这也是诗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在表达个性和特
点方面应该有所注重,不应盲目追求“神仙式”的境界和风格。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黄庭坚

黄庭坚
一、诗歌理论主张: 诗歌理论张:
1、看重诗人的学养,强调养性、读书 、看重诗人的学养,强调养性、
治经之法,不独网其文章,谈说义理而已, “治经之法,不独网其文章,谈说义理而已, 一言一句,借以养心治性。 一言一句,借以养心治性。” 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学而知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 “学而知本者,盖可以求师友于书册矣。”
二、诗歌内容特色: 诗歌内容特色:
1、直接涉及现实的: 、直接涉及现实的: 《寄黄几复》 寄黄几复》 2、侧重表现自我的: 、侧重表现自我的: 登快阁》 《登快阁》
三、“山谷体”特色: 山谷体”特色:
1、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富有思致理趣,耐人寻绎回味。 2、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 、章法细密,线索深藏,转折急陡, 起结无端。 起结无端。 3、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 、讲究句法、字法,长于点化锻造, 下语奇警,引人惊异。 下语奇警,引人惊异。 4、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语言色泽洗净铅华,独标隽旨。 5、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 、诗风瘦硬峭拔,兼有老朴沉雄, 浏亮芊绵的特色。 浏亮芊绵的特色。
2、力主独创 : “文章最忌随人后” 、 文章最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 “自成一家始逼真” 3、切忌尘俗,即脱俗 、切忌尘俗, 4、讲求法度和诗艺 : 、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强调诗歌的文学功能,但不赞成发挥诗歌 、强调诗歌的文学功能, 的直接刺世的作用,而看重诗歌娱悦性情、 的直接刺世的作用,而看重诗歌娱悦性情、 陶写襟怀、潜移默化的薰沐功能。 陶写襟怀、潜移默化的薰沐功能。
四、江西诗派
江西诗社宗派图》 吕本中 《江西诗社宗派图》 “一祖三宗”: 一祖三宗” 一祖三宗 杜甫 黄庭坚、陈师道、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背景道学家把文学理论上的一些基本问题给搅乱了,这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文学创作上的情理关系作出错误的论断,强调说理而否定抒情,提倡言志而反对缘情。

2.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关系、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道学家表现了突出的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片面性,否定了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

3.在文学观念上复归到古代文学和非文学混同为一的状态,抹杀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4.否定了文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把它变成了抽象的心性义理图解,使之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把文学和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隔离开了。

二、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黄庭坚在思想上明显地受到当时理学的影响。

黄庭坚是文学家而不是道学家,在对待文和道的关系上,他是重视和肯定文学的独立性及其价值的,但受儒家正统和理学思想的影响较深。

三、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主要特点1.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2.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所说的“理”,主要有两层意思:(1)它有类似于苏轼所说“文理自然”之理的意思,指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把握了这种“理”,文辞的运用也就能流畅自如、恰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即所谓“理得而辞顺”。

(2)它虽不是专指理学家抽象的义理之理,但有道理之理、亦即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点之理的意思。

3.“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4.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无论从那一层意思说,“理”的来源都是 在学问,黄庭坚特别强调文学家要有精深 广博的学问,认为这是使文章“理得而辞 顺”的关键。
“词意高胜,要在学问中来尔。” ——黄庭坚《论作诗文 》
以精博的学问为基础
从强调文学的深厚广博出发,他把学习前人 作品作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与王立之帖》说: “若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 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之处,讲学之后,然后 下笔。” 强调必须在学古中化出新意,并创造出自己 特有的风格,而不是因袭模仿古人。《题谢敞王 博喻》说: “文章最忌随人后”
他在《胡宗元诗集序》中,赞扬其诗“兴托高远则附于 《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 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云:“诗者,人之情性也, 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在《答洪 驹父书》中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 其轨可也。” 他认为诗歌创作要含蓄蕴藉,而不能过分直露,“怒邻 坐骂”、“讪谤侵陵”“以快一朝之忿”不符合诗歌的艺术 特点,并非诗之本旨。
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以精博的学问为基 础
“以理为主” 黄庭坚认为文学创作成败的关键,在有无精 深广博的学问和能否做到“以理为主” 黄庭坚此处所说的“理“,主要有两层意思: 其一:指文学作品内在的逻辑发展规律。把 握了这种“理”,文辞的运用也就能流畅自如、恰 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即所谓“理 得而辞顺”。 其二:指作品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念观点之 理。
皎然《诗式》云:偷语最为钝贼,其次偷意, 其次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 于阃域中之手。吾示赏俊,从其漏网。
金代王若虚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 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 黠者耳。”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并非没有积极的一面

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诗歌风格

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诗歌风格黄庭坚,字鲁直,一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享有很高的声誉。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黄庭坚诗歌风格,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宋人范温《潜溪诗眼》引黄庭坚的话:“文章必谨布置。

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

”宋诗本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

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村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

“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我们读黄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者的思路好象突然断了,上下两句,前后两段接不上榫,这正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镜头一下子转换,场面突然改变,但其中还是有人内在联系的,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想象补足它。

这样,文学就更简炼,诗意也更会蓄。

(二)讲究修辞造句。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

喜欢造拗句。

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ネ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

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

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

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三)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对偶,唐人已下过很多功夫,唐诗中有不少工整精美、脍炙人口的对句,宋人想突过它,只得另立新法,别出新意。

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

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黄庭坚自己本身并没有系统的诗歌方面的理论著作,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散见于他的一些书信、诗话之中。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是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诗歌写作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写诗,当然,它也隐含了一种对于诗歌文本构成的阐释。

黄庭坚的这些诗歌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写作出发,并以写作者的体验为依据的,它回答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

而“互文性”理论则是在研究和阅读了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文本构成理论,它是一种在对于诗歌的阐释和批评中提出的理论。

因此研究“互文性”理论的学者每每说,文本无非是互文,一个文本存在于和其它文本的关系之中。

它回答的是一首诗歌的构成及其与其它诗歌的关系问题。

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同,但二者却存在一种呼应的关系,有诸多的暗合之处。

黄庭坚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方面显示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指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谈到诗歌的学习问题,人们大都说李白的诗不可以学,而杜甫的诗可学;苏轼的诗不可以学,而黄庭坚的诗可学。

这是一种大致上的印象,可是却也道出了关于诗歌创作的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性:是以才气(或者严羽的“妙悟”)为诗还是“以学问为诗”?黄庭坚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倾向于后者的,但是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在“才力”和“学问”之间,还是显示了其独特的看法。

他的诗歌理论涉及到的实质是诗歌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文内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以及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

黄庭坚及以黄庭坚为宗的江西诗派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学习和借鉴前人。

这样看来,他们的诗歌文本就更多的含有了前人诗歌文本的影子。

无论是在句法上,还是在诗意上,他们这种对前人的祖述都是有意而为之。

引用、化用、典故、戏拟等是他们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

这样,他们学习前人的诗歌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赏识或者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是要与自己诗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

黄庭坚的创作主张

黄庭坚的创作主张

黄庭坚的创作主张黄庭坚的创作主张导语: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除了诗之外,下面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黄庭坚的创作主张是什么吧。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

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

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

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

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

《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

绍圣时新党章□、蔡卞等用事,迫害元□旧臣,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他的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

“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次韵杨明叔见饯》),可看作他的自我写照。

他身临逆境。

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传》)。

一生承受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禅学也濡染较深。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冷斋夜话》还载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创作纲领”,曾对后来作者发生过消极影响。

其实,“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

而在谈论点铁成金的那封信中他还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目錄
乙部、宋古文運動 (1)古文運動至宋復興的背景 (2)宋古文運動的發展概況 (3)宋古文運動的意義 (4)歐陽修的散文風格 丙部、宋詞
(1)晚唐、五化詞的題材、體制和風格 頁27
3
頁21 頁23 頁25 頁26
目錄
(2)溫庭筠詞的特色 (3)李煜詞的特色 (4)宋詞的興盛原因 (5)北宋詞壇的發展概況 (6)南宋詞壇的發展概況 (7)柳永詞的特色 (8)蘇軾詞的特色 (9)周邦彥詞的特色 頁28 頁29 頁30 頁31 頁34 頁38 頁40 頁42
11
黃庭堅的詩學主張(89 ’) 1.主張無一字無來處,故喜用典故
2.脫胎換骨 3.拗句拗律 4.去陳反俗 5.好奇尚硬
12
黃庭堅的詩學主張的評價(89 ’)
1.主張獨創語言,反對庸俗,有正面的意義;
2.過於講求形式與技巧,流於形式主義;
3.脫胎換骨,易成為模擬剽竊
4.務求新奇,引致矯揉造作; 5.喜用奇事怪典,因而艱澀隱晦;
17
(3)愛國詩結合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具有豐富的想像和熱烈的感情。 (4)農村詩則平淡真純、古樸自然
(5)閒適詩則見其粹美圓潤的特色来自3.語言清新錘鍊,圓轉流暢
4.擅長各類詩體
18
范成大的詩歌風格
1.內容豐富 (1)早期:反映累暗現實、表現愛國精神 (2)後期:抒寫隱居生活 2. 風格多樣化 (1)部分詩歌受江西詩派影響,時有奇字奇韻, 有生硬之處。 (2)社會詩受白居易的影響,風格平淡通俗。 (3)吸取各家之長,不過工穩過餘,神韻不足。
2. 風格多樣化 (1)以才學為詩--想像奇特、表現細膩、用典切 當、善於布局 (2)結合議論、寫景、抒情於一體
15
(3)善用比喻修辭 (4)博大圓潤的風格 3.語言精鍊,時見幽默之語
4.各體皆工,尤長於古體和七言歌行,七 律和七絕亦有出色的之作。
16
陸游的詩歌風格
1.內容豐富 (1)表現愛國思想 (2)農村生活的作品 (3)閒適詩 2. 風格多樣化 (1)早期受江西詩派影響,注意詞采技巧。中期 形成雄渾蒼勁、汪洋恣肆之風。後期詩風趨 向平淡質樸。 (2)集各家之大成
3.江湖派/劉克莊/劉遇/戴復古/方岳等,亦頗有名。 4.有反對江西詩派者:如姜夔,其詩頗清新;又如四靈 派/永嘉派,喜鍛鍊字句,詩徑較狹。
10
江西詩派的形成
1. 始創人為黃庭堅,詩風別樹一格,且有 自己的創作態度和理論,逐成一派。
2. 承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及蘇軾等人 反西崑工作。 3. 黃庭堅提出詩學主張,得道學家支持。 4. 正式的確立始於北宋末年呂本中的《江 西詩社宗派圖》及方回《瀛奎律髓》的 倡議。
24
宋代古文運動的意義 1.阻遏纖巧綺靡的文風的流行 2.文道合一 3.建立古文的正統地位,影響直至清末。 4.反對艱澀怪僻,建立了平易流暢的文章 風格,使散文更具表達力及生命力。
3.尊皇攘夷與哲理風氣的興起
22
宋代古文運動的發展概況(90‘) 第一階段 鼓吹者:石介、柳開、孫復、穆修、王禹偁 主 張:明道/尊韓 致用 重散體 反西崑
23
第二階段: 領導者:歐陽修 主 張:主張文道並重,先道後文。 除理論外,還有優秀的作品 支持者:梅曉臣、蘇舜欽、王安石、蘇洵、 蘇軾、蘇轍、曾鞏
4
目錄
(10)李清照詞的特色 (12)辛棄疾詞的特色 (13)姜夔詞的特色 丁部、宋話本小說 (1)宋話本小說的興起原因 頁44 頁45 頁47
頁49
(2)宋話本小說在形式上、內容及語言上的特點 頁50
(3)宋話本小說對反世文學的影響
頁53
5
宋詩特色(96‘)
1. 2. 3. 4. 5. 6. 7. 8. 生澀枯淡 富於理趣 好發議論 情韻不足 散文化 取材廣 乏邊塞豪雄之作(相對唐詩而言) 少哀艷纏綿之作(相對軗詞而言)
6.力盤硬語,短於言情;
13
黃庭堅的詩歌風格
1.內容貧乏
(1)表現自我形象
(2)品評藝術 (3)詠物詩
2.風格奇硬
(1)立意曲深,起結無端,出人意表
(2)善於脫胎換骨、點鐵成金 (3)好用拗句拗律 (4)主張無一字無來處,故喜用典故 (5)瘦硬奇崛的詩風
14
蘇軾的詩歌風格
1.內容豐富 (1)表現自我個性 (2)反映現實、批評朝政 (3)歌詠自然景物 (4)品評藝術之作 (5)描寫民情風俗
6
9. 以意勝,貴深折透闢,美在骨氣 10. 過於炫耀才學,字字講究來歷,喜歡搬 弄典故,失卻雍容渾厚之美,有損意境 11. 求新、求奇、求細、求透 12. 缺少天真興致
7
北宋詩的發展概況
1.初年流行西崑體,代表人物有楊億、劉筠、錢 惟演,重對偶、用典故、尚纖巧、主妍華。 2.歐陽修出,使詩風變為平易清新/他以文為詩, 詩風平易流暢。 3.其詩友中,以梅曉臣、蘇舜欽較著名。 4.歐之門下,王安石之詩風,壯年則豪壯雄奇, 晚年則閑適平淡。
8
5.蘇軾之詩,波瀾壯闊,變化多端、健筆 超曠、豪放不羈。
6.蘇之門下,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好奇 尚硬,講究奪胎換骨,提倡拗體。 7.陳師道及陳與義亦為江西詩派之重要人 物。
9
南宋詩的發展概況
1.陸游,壯年多憂國憂時之作,詩風豪宕奔放, 晚年歸隱田園,詩風閑適恬淡。 2.楊萬里、范成大、尤袤,與陸齊名;楊詩平易 自然,范詩清新樸素。
19
3. 用語工穩,但略多佛家語,詞彙生硬
4.古體、七絕皆有出色的表現
20
古文運動至宋而復興的背景(90’)
1.韓、柳後唐代散文衰落:
李翱過於重道,然其文不足以繼續領導 風氣 皇甫湜使散文走上怪僻艱澀之途
21
2.宋初文風綺靡
宋初文人,多寫歌功頌德,華而不實的 駢文 宋真宗時,西崑體派重視雕章麗句 李商隱,溫庭筠等人,專事雕章琢句, 六朝文風又盛行起來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 中國文學科 資訊科技教材
中七級 中國文學史
單元七 宋代文學史
設計:張偉蓉老師
日期:二零零一年十月 1
目錄
甲部、宋詩 (1)宋詩的特色 (2)北宋詩的發展概況 (3)南宋詩的發展概況 (4)江西詩派的形成 (5)黃庭堅的詩學主張及評價 (6)黃庭堅的詩歌風格 (7)蘇軾的詩歌風格 (8)陸游的詩歌風格 (9)范成大的詩歌風格 頁6 頁8 頁10 頁11 頁12 頁14 頁15 頁17 頁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