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五编 第五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宋代文学4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 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 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书》
三、富于人文意趣的诗歌
黄庭坚诗文人气和书卷气极浓,文人意象密
集,高雅不俗,多用典故,多用拗体,风格 生新廉悍,奇峭瘦硬。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登快阁》
首二句叙事,为全诗定调。次二句写所见所闻之景, 景中又交待了季节和时间。境界阔大,动中寓静。 五六两句叙事,流露出失意无聊之情。末二句抒情 述志,表达主题。 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看作者的 思想情趣。 上句说时无知音,孤单寂寞。下句言失意无聊,只 有见美酒才开怀。表达作者坚持高尚的处世标准,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情趣。
黄庭坚《寄黄几复》
一二句表面看来很平常,实际暗用了《左传》僖公 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的典故,和衡山回 雁峰雁不南飞的故事。三、四句纯粹以名词性意象 对映,在一寒一暖的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快乐和 别后的孤单。五、六句再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家徒四壁立”的典故写 他的贫寒,再反用《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 知为良医”的成语,感叹他久沉下僚。前句二平五 仄,给人以逼促之感。最后再借想象描绘一幅凄凉 图景。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生平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 洪州分宁人。为苏轼门生、 密友,旧党失势后接连被 贬,死于宜州贬所。
二、“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点铁成金”是指借用前人诗 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 点化,推陈出新; “夺胎换骨”是指师承前人的 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 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 士,彭城人。一生贫寒,为人执拗刚直,官 终秘书省正字。
第五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此为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
❖ 江西诗派的演变
❖ 1、内容的变化,靖康之难后,忧国忧时成为 表现的主要内容;
❖ 2、诗歌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有徐俯的“中 的”论,韩驹的“饱参”论;吕本中的“活 法”论;
❖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 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 也。”(《夏均父集序》)
❖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 “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 诨。”(见《王直方诗话》)意即运用出乎 意料的转折,以意脉的突然断裂而产生艺术 张力。
❖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
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黄庭坚
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 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 换骨”,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
❖ 第三,黄庭坚在“以才学为诗”方面变本加
厉,他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 事用典,广征博引,甚至用了不少冷僻的典 故和稀见的字面。
❖ 第四,声律奇峭,黄庭坚为力矫西昆体声调
圆熟柔弱之弊,好用拗律,押险韵,拗峭奇 崛;在字句方面,黄庭坚为创意出奇,相当 重视练字造句,音节打破常规,好造硬语, 用奇字,力避陈、熟。
❖ 3、诗歌风格由生新瘦硬向轻快圆美转变,代 表人物为吕本中。
❖ 思考与练习
❖ 1 解释:
❖ “点铁成金”、“山谷体”、江西诗派、 “一祖三宗”。
❖ 2 背诵、抄写《登快阁》、《寄黄几复》、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 3 试述黄庭坚的诗歌主张。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ppt课件.ppt

句中不用动词系连,纯粹以名词性意象对映,在一寒一暖的 景象中写出往年相聚的快乐和别后的孤单。 ❖ 五、六句再转写黄几复的处境,先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家徒四壁立”的典故写他的贫寒,再反用《左传》定公 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的成语,感叹他久沉下僚。 “拗” 给人以逼促之感。 ❖ 最后借想象描绘一幅凄凉图景,并暗用了李贺《南园》“文 章何处哭秋风”的诗意,表现自己的不平。 ❖ 二、特点: ❖ 语言过分艰奥、句法和章法过分生硬 ;多用典故
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
黄庭坚的诗
五、影响:树立典范,受推崇而促成江西诗派 形成 1、典范性: 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 诗坛的美学风范; 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 便于别人仿效; 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 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 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
黄庭坚的诗
2、形成流派: 黄庭坚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一个以
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3、流派得名: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4、元代方回《瀛奎律髓》: 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重要作家-陈师道
❖ 一、生平:
(3)发展拗句、拗律的体制 ❖ 2、求深务奇,意境生新瘦硬 ❖ 三、成就突出,形成 了“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
❖ 1.用拗句,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 ❖ 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
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 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 ❖ 2.用典:援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以故为新” 。 ❖ 是山谷体求创新的重要方面,是“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 ❖ 3、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 公开主张诗歌可以“打诨” ,他将诗的娱乐特性发挥到很 高的水平 ❖ 四、有晦涩生硬之弊: ❖ “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第五编第五章 江西诗派

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
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 峰阶段。 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 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 诗派。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
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 “苏黄”。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
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诗人们宁静的书斋生 活,整个诗坛震惊了,代表诗坛风气的江 西诗派因此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诗人们纷纷用诗歌记录这场事变。
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上也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开始不断地创新,在这个 演变过程中,最具有革新精神的首推吕本 中的“活法”之说。
吕本中 (1084—1145),是后期江西诗派最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
打破常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 平仄和谐而流行圆熟的声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
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 它最典 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同时, “山 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 点。
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
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 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 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 的人文意蕴。
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鲜明的艺术个性。他
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 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第5章黄庭坚和江西诗派ppt课件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二)句法生新与拗律险韵 黄庭坚讲究诗歌的语言技巧,强调要仔细琢磨古人 文“意”,他推崇“句中有眼”,即是为了更好地 理解、传达言外之意。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 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 派开山之祖,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一、诗学渊源 陈师道对黄庭坚极为推崇,他学习黄诗章法,在上 下句之间有极大的跳跃性,同时重视杜甫的锤炼功 夫。陈师道学杜甫、黄庭坚、韩愈、孟郊等人之长, 而有融会,有创造,有推陈出新,形成了“陈师道 体”。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黄庭坚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一、生平作品(p72)、(p42)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
黄庭坚出身于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黄庶有诗名,著《伐檀集》,专学杜甫、韩愈;舅父李常是有名的藏书家,为他自小博览群书提供了优越条件。
苏门四学士之一。
后两度被贬,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享年61岁。
现存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诗集注》等。
黄庭坚在宋代诗坛上占著着重要地位,与苏轼并称“苏黄”,原因:a.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b.诗歌本身成就很大1900多首;c.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二、诗歌理论1、他论诗以杜甫为宗。
以学杜来反对学习西昆体;专力学习杜诗的形式技巧。
如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
2、主张创新。
“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3、在创作方法上,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无一字无来处”具体方法:A.“夺胎换骨”。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释.惠洪《冷斋夜话》引“夺胎”:将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加以发展,使之更加深刻化,造成自己的意境。
“换骨”:是将前人的诗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意同而语异。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万死投荒十二年”。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刘禹锡:遥望洞庭湖翠水,白银盘里一青螺。
《颜徒贫乐斋二首》:“小山作友朋,义重子舆桑。
香草当姬妾,不须珠翠妆。
”卢仝:草石是亲情。
B.“点铁成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四、山谷体的内涵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 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 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如“煎成车 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声绕羊肠” 声绕羊肠”(《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 )、“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韵》)、“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 (《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 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 规。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 圆熟的声调。 圆熟的声调。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二、丰富的人文意象 三、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四、山谷体的内涵 五、晚年诗返朴归真
一、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字鲁直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23岁进士及第后 岁进士及第后, 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23岁进士及第后, 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 )、太和 在叶县(今属河南)、太和(今属江西)等地做了17 年的低级官员。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 年的低级官员。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 流民叹》 和谢公定征南谣》 如《流民叹》、《和谢公定征南谣》等,抨击时弊相当 尖锐。 尖锐。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 元丰八年(1085)旧党执政后,黄庭坚来到汴京任职于 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 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 馆阁,参加编写《神宗实录》,自此成为苏轼的密友, 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 从哲宗绍圣元年(1094)开始,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 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 )、戎州 也受到迫害,先后被贬谪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戎州 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 ),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 (今四川宜宾),最后卒于荒远的宜州(今属广西)贬 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 所。黄庭坚被贬的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 狱。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 慨为主。 慨为主。
第5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2.黄庭坚主动对存养功夫的探求,他存养的目的就 是修养心体性体,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求做圣人 积累功夫。黄庭坚的心性存养,宗旨与儒者提倡的 修身、事功等主张相一致,他学习道、佛修养心性 的方法,是为实践心性而采取的手段。
3.黄庭坚认同的存养途径的多方面的。他特别重视 从传统儒学经典中摄取存养的方法;从道家学说中 体悟出以修心作为存养功夫的重要性,“有体无 情”,不惹外在的是非,又以佛教的止观之法来修 心,以之实现存养的目的,保持心体性体的纯洁无 暇。
二、创作成就 江西诗派人群总体来说继承多、创新少,大部分人 缺乏杰出的才力和深刻的思想,只在诗歌句法、用 事等创作形式方面下功夫,而对诗歌的内容、主题 等缺少必要关注,更缺乏黄庭坚对哲理的深刻把握 与自觉融合文道的意识,创作成就有限。江西诗派 成就突出者就只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 中、曾幾等五人。
(二)风格特点 1.陈师道诗歌各体皆擅,咏物诗细腻形象,写景诗 生动细致,语言简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 2.精于炼字造句,追求简、工、丰,试图以最简洁 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注重压缩他人诗句来入诗。
(三)影响 陈师道生前已具文坛盛名,苏轼、黄庭坚对其诗歌 多加称赞。陈师道对后世的影响虽不及欧阳修、苏 轼等人,但其自成风格的“陈师道体”对后世影响 很大。
3.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体现出返璞归真的倾向, 意境清新,语言流畅,呈现出平淡质朴、精光内敛 的老成境界。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三)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 1.黄庭坚词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其一继承 《花间集》的传统,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伤 离怨别;其二是代表了黄庭坚词成就与风格的雅词, 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表现人生的际遇和感 慨,以及哲理思考。一些黄词着力抒发作者虽遭贬 谪仍傲岸豪健、达观放旷的胸怀,豪情中也常流露 出落寞孤寂,折射出心灵深处积淀的人生创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渊明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
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二、句法生新与拗律险韵
▪ 黄庭坚注重在句中炼字,尤其在动词的选用上追求新警。 ▪ “秋水粘天不自多”(《赠陈师道》)
▪ “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次韵张询斋中晚春》)
▪ 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他有意识地打破音节常规,如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 文通》)等,矫健奇峭。
一、黄庭坚的心性存养
▪ 黄庭坚思想十分复杂,儒道释三家思想都对他有深刻影响, 而儒家思想占据主流,但他是以圆融的态度来对待三家思想 而力图兼容并包,整合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的。 ▪ 黄庭坚对心体的研究与体认较之北宋那些著名的理学家尚缺 少深度,他更为注重对存养功夫的探求。黄庭坚的存养目的
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修养心体性体。他之所以强调存养,
▪ 二十五位作家中,多人都受过黄庭坚指点,或者与黄庭坚有
交往。
一、诗学主张
▪ “江西诗派”诗人尊崇杜甫、黄庭坚。 ▪ 江西诗派诗人对黄庭坚诗歌的推崇,主要是重视黄诗创作的
技巧、技法,而对黄庭坚重视心性存养、注重“以诗求道”
等诗学主张有所忽视。因此,“江西诗派”过于强调诗歌的 求新、奇巧,特别是在句法、诗律、用典等方面的刻意经营,
道,子去何当归。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百亩未为多, 数口可无饥。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送内》)
▪ 陈师道一生多在地方上做一些闲散之官,但不乏关注政治之作。 ▪ 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柟栌枫柞樟。青金黄玉丹砂良,兽皮鸟羽不足当。 异人间出骇四方,严王陈李司马扬。一翁二季对相望,奇宝横道骥伏箱。
▪ 黄庭坚借鉴杜甫等人的七律变体而加以发展,尤重对仗的变 化。黄诗的对仗常常变幻莫测,或一气贯注,或迥不相属, 或如骏马注坡,语句流畅而逸出格律;或如车走羊肠,语法 艰涩而意脉可寻。
▪ 除了七律的对仗外,黄庭坚其他诗体的句法变化也是丰富多 彩的。他的诗,常常故意打破诗歌惯有的节奏停顿,造成奇 拗口的效果。
第五章 黄庭坚 与江西诗派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黄庭坚的思想个性 ▪ 第二节 “黄庭坚体”诗词
▪ 第三节 陈 师 道
▪ 第四节 江 西 诗 派
第一节
黄庭坚的思想个性
▪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 涪翁,洪州分宁人。与张耒、 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 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 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 称“苏黄”。
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
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但使本根在,弃捐 果何伤。(《古诗上苏子瞻》)
二、句法生新与拗律险韵
▪ 黄庭坚讲究诗歌的语言技巧。具体到句法创新上,黄庭坚既 学习杜甫、韩愈“无一字无来处”,又向禅宗思想“点铁成 金”、“夺胎换骨”、“翻案”技巧等学习。 ▪ 诗意无穷,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少陵、
▪ 治平四年(1067),黄庭坚中进士后,任汝州叶县尉。熙宁五 年(1072)正月,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在此期间,他与苏轼订 交,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元丰八年(1085)黄庭坚以秘书省
校书郎被召。元祐三年(1088)参与撰修《神宗实录》,除著
作佐郎、集贤校理。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改元绍圣, 黄庭坚被劾修史失实,贬为涪州别驾,先后安置于黔州(今四川 彭水)、戎州(今四川宜宾)。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 被召还,后流寓荆州,又因《承天院塔记》一文获罪,被编管于 宜州(今属广西),卒于流放地。
其目的便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求做圣人积累功夫。
二、黄庭坚的“求道”与“求理”
▪ 黄庭坚的求道与求理,在现存文献中的记载是比较丰富的。 他总是试图从中发现有助于其心性存养的“理”,而不是从 单纯的审美意蕴中去观照对象的美感。 ▪ 他的求理与求道,又是与其心性存养相联系的。作为求理而 言,黄庭坚也与他同时代的理学家一样,试图以自然理性来
(《江西诗派小序》)
二、创作成就
▪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而后,虽然人数较多,但成就突出者只有 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吕本中、曾几等五人,其他作者 或因才力有限,或存世作品较少,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 ▪ 除了“活法”理论之外,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 ▪ 吕本中力图综合苏、黄两家的诗学精神。他的诗既继承了黄 庭坚的很多字法、句法以及思想内蕴,也表现出对苏轼诗歌 章法结构的有意识地学习。
往往导致诗境破碎、句意失当等弊病。
▪ 吕本中“活法”理论的出现,是对江西诗派诗人学黄弊端的 自觉救正。 ▪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 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 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谢
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
第四节
江 西 诗 派
▪ 南宋初期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诗派之 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芻、饶节、僧祖可、 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
沖之、江端本、杨符、谢过、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
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等二十五人,江西诗派的名称从此确 立。
谁其识者有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小郤盛之白玉堂,典谟颂雅用所长。
度越周汉登虞唐,千载之下有素王。平陈郑毛视荒荒,後生不作诸老亡。 文体变化未可量,万口一律如吃羌。妖狐幻人犬陆梁,虎豹郤走逢牛羊。 上帝惠顾祓不祥,天门夜下龙虎章。前驱吴回後炎皇,绛旗丹毂朱冠裳。
从以甲胄万鬼行,乘风纵燎无留藏。天高地下日月光,授公以柄扶病伤。
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戏,
与郎扶玉山。
▪ 代表黄庭坚词成就与风格的是他的雅词。黄庭坚有些词作着 力抒发虽遭贬谪而仍傲岸豪健、达观放旷的胸怀。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澳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鸥。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诵仙何处,无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红宽。抵恐花深里, 红露湿人衣。
士如稻苗待公秧,临流不渡公为航。如大医王治膏肓,外证已解中尚强。 探囊一试黄昏汤,一洗十年新学肠。老生塞口不敢尝,向来狂杀今尚狂, 请公别试囊中方。(《赠二苏公》)
▪ 写景咏物之作为陈师道诗歌之最,且各种文体均善,咏物细 腻形象,写景生动细致,语言简雅,色彩明丽,意境优美。 ▪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兴,天留忆戴公。
▪ 黄庭坚的诗在结构上的安排也往往出人意料。他的诗,经常 有意省略过渡性词句,从一个情境跳到另一个情境。
三、以诗为词与雅俗并存
▪ 黄庭坚词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其一是继承《花间》 的传统,以词抒写男女间的相思爱恋之情、伤离怨别之绪, 一些词已涉色情;其二是突破了词的“艳科”藩篱,表现人 生的际遇和感慨,乃至哲理的思考。 ▪ 烹茶留客驻金鞍,目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愁
朝廷举行郊祀典礼,陈师道寒疾
而死,年四十九岁。
一、陈师道诗学渊源
▪ 陈师道对黄庭坚极为推崇 ▪ 陈师道重视学习杜诗的锤炼功夫。
二、陈师道的诗歌成就
▪ 从题材内容来看,陈师道诗歌,多写个人身世际遇。 ▪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儿女
岂不怀,母老妹已笄。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关河万里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
黄鹂四五声。(《三衢道中》)
思考题:
▪ 1. 试论黄庭坚诗文中的思想复杂性及其文学表现。 ▪ 2. 试论黄庭坚诗歌观及其哲理与诗歌的会通性。 ▪ 3. 试论黄庭坚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 4. 谈谈对黄庭坚诗歌用典方法及其对拓展诗歌意境作用的理解。 ▪ 5. 比较黄庭坚诗歌与词体创作的不同。 ▪ 6. 比较苏轼、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不同。
▪ 金兵南渡后,曾几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曾几通过 对吕本中的“活法”的实践,形成了自己轻快活泼、清淡流畅的 风格。其诗用语自然,无奇字僻文;少用典故,自然妥帖;声调
委婉,音节和谐,呈现出轻快流动之风。
▪ 不逐春风去,仍当夏日长。一双还一只,能白或能黄。恋恋
不能已。翩翩空自狂。计功归实用,终自愧蜂房。(《蛱蝶》)
一、因诗求道与存养心性
▪ 黄庭坚有把写诗当作其求道亦即践履其心性观的倾向,他以为诗歌是克 治存养的手段,诗歌在这里是为了表达“道机禅观转万物”所用,而不 仅仅是“言志抒怀”。 ▪ 他在选择物象时,重视挖掘事物之间关系所蕴涵的“理”,来表达其诗 歌主旨。 ▪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孤芳忌皎洁,
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白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第三节
陈
师
道
▪ 陈师道(1053—1102)字无已, 又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人, 自幼好学,十六岁以文谒曾巩, 为巩所重。元祐四年,因“擅去 官次”见苏轼而改颍州教授。元 符三年,除棣州州学教授。第二 年授秘书省正字。建中靖国元年,
论证道德理性的合理存在,又以道德理性作为求理的最终归
属。
第二节 “黄庭坚体”诗词
▪ 黄庭坚诗词集中表现了宋人另辟蹊径的文化创新精神。 ▪ 他在诗歌语言形式方面总结出一整套与唐诗抗衡的翻新出奇的艺 术手段,形成了以生新瘦硬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了 宋代诗人对探索诗歌发展路程的反省及纠偏救弊的努力,与苏轼 一起树立了宋诗的不朽范式。 ▪ 在词体创作上,黄庭坚拓展了词体的题材、内容,举凡儒释道哲 思、尘世欢爱欲望、狎妓放狂体验等杂陈其中,构成了黄词的主 要方面。
▪ 曾几(1085—1166),字吉甫, 号茶山居士,赣州人。其从学于 江西诗派人韩驹,并以韩驹弟子 自居,可知江西诗风对对其诗歌 创作有很深的影响。曾几前期的 诗歌大部分为抒发个人情怀之作, 多似江西诗法,刻意炼字、务求 生新,学黄庭坚七律体诗歌。据 统计,曾几《茶山集》中共有 146首七律,其中约有1/3是拗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