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

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是宋代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他们后来又被称为这个诗派的“三宗”,江西诗派主张宗法杜甫,方回“一祖三宗” (《瀛奎律髓》)反对西昆体的诗风。

这个诗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语言技巧方面“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求“无一字无来处”的主张。

⏹“夺胎换骨”—惠洪《冷斋夜话》: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白居易:“峡猿亦无意,陇水复何情,为到愁人耳,皆为断肠声。

”黄庭坚:“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第二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生平⏹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山谷集》⏹1、家传:⏹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2、交游⏹苏黄⏹“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 (《题乐毅论后》)。

⏹关于黄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为诗,……山谷用工尤为深刻。

”⏹黄庭坚诗的主要成就就是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具体表现在:A、诗歌的章法多曲折而少平铺直叙。

B、善于择用出奇制胜的修辞手段,尤其是善用比喻。

C、重视句法结构的出奇变化、字句的锤炼、押险韵和作拗拗句,形成一种瘦硬、险峭的风格。

黄诗的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被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则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趋于平淡⏹《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预关。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1.北宋后期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

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

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

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

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

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

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

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

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江西省,由一群诗人组成。

江西诗派被视为中国现代诗歌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其成员以自由、开放的创作风格和探索性的艺术形式而著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严重限制了文学创作的自由度。

然而,江西省却是“象牙塔”式的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为江西诗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诗人积极地参与了当时兴起的“反热讽喻”运动,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创作的渴望。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1. 自由探索:江西诗派的成员倡导自由探索的创作理念,鼓励诗人以开放的思想和宽广的视野探索现实和文化,并且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他们不局限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现代诗歌的创作空间。

2. 纵横: 江西诗派的诗人倾向于运用纵横格的写作方式,即使一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章,并且在整体结构上呈现出纵横交错的风格。

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章句压缩和诗句串联的形式,给予了诗歌更自由灵活的表达空间。

3. 唯美主义:江西诗派诗人在写作中追求美的感受和自由的表达,他们崇尚诗歌的美学价值,注重篇章的语言音象美和与读者情感的共鸣。

这种诗歌追求美的精神和表达方式,给予诗歌以纯粹而深邃的内涵。

4. 思想自由:江西诗派的诗人们思想开放、锐敏,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现实矛盾,对权威与典章的审视持怀疑态度。

江西诗派的诗人追求真实、自由的表达,表现了一种抒发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空间。

5. 杂文化:江西诗派的成员除了写诗之外,还以杂文文体为主要形式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杂文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杂文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更直接、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地传递诗人的心声。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一、知识点:1.元祐时期:陈衍认为宋哲宗元祐时期(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活跃于诗坛的北宋后期)是整个古代诗歌史的三个黄金时代之一。

(另外两个分别是“开元”、“元和”)2.江西诗派: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3.苏黄: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4.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5.山谷体:黄庭坚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其典型特征是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

但“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所以当时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6.黄庭坚自编诗集《退听堂集》,把早年所作的涉及时政或抨击时弊的诗都删去了。

黄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目前存於《山谷诗外集补》中。

二、大题:1.黄庭坚的创作道路:(1)进士及第后的17年低级官员生活——这段时期内的黄诗比较关注社会现实,抨击时弊相当尖锐。

(2)旧党执政后,黄庭坚任职于馆阁,参与编写《神宗实录》,常与苏轼等人唱和,诗的内容则以书斋生活为主。

(3)旧党重又失势,黄庭坚被贬謫。

直接原因是《神宗实录》引起的文字狱。

惊悸之余,黄庭坚作诗较少,内容则以抒写人生感慨为主。

2.诗歌特色:(1)就题材范围而言,黄庭坚诗没有显著的特点。

大多是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的诗。

(2)黄诗的特点是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①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

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蕴。

如黄诗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禽鸟鱼虫这些自然意象。

又如黄诗中茶成为文人雅致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的由来

[键入文字]
“江西诗派”的由来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振图》,把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罗列其中,称为“宗派”,又以黄庭坚为宗祖。

因为黄庭坚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以称他们为“江西诗派”。

这一名称也就被历代沿用直至现在。

江西诗派虽然冠有“江西”二字,但这一派中的诗人并不全是江西人。

吕本中列出的
二十五人中,陈师道是彭城人,潘大观、潘大临是黄冈人,王直方是开封人,等等。

只是因为这一批诗人都学黄庭坚,形成了大体相似的创作倾向,所以才称之为“江西诗派”。

也就是说,江西诗派中“派”是指诗的风格流派,不是地方派别。

诗派的出现及江西诗派的命名,当然不是偶然的。

早在唐朝,张为作《诗人主客图》,就以白居易等六人为不同的宗主,每一主下又有升堂、入室、及门等不同等第,这虽然还没有“宗派”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将诗人分了“派”。

诗歌创作在北宋晚期,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波澜富而句律疏”。

以苏东坡为代表;一种是“锻炼精而情性远”,黄庭坚是代表。

苏派才华横溢,一般人学不到;黄派多在字词上下工夫,学起来易见成效。

所以当时学苏东坡的少,学黄庭坚的多。

学黄的人多了,影响就大了。

于是形成了一个“派”。

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是有成就的一个流派。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指的是中国文坛上一支以江西地区为中心的诗歌创作群体。

诗派的形成和发展,与江西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诗人们的创作理念密切相关。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首先要从地理环境入手。

江西,位于中国的东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这样的地理环境为江西诗派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江西的山水之美、湖泊之多以及独特的时令气候,成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和触动心灵的力量。

他们描写了江西的秀丽山河、幽静田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痴迷和敬畏之情。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还涉及到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江西素有“文化大省”的美誉,这里孕育了众多的文人雅士。

在古代,江西是著名的文化重镇,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包括文天祥、杨度、邓剡等等。

江西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江西诗派的形成提供了沃土。

诗人们常常通过借鉴古人的经典作品,融入江西的地方风情,传承和发扬了江西的文化基因。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还要从诗人的创作理念方面来分析。

江西诗派的诗人们追求自然和真实的诗歌表达,他们注重感受和体悟生活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诗作中的表达方式。

诗派的创作主题广泛,既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也有对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共生。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对生命、爱情、人生哲理等诸多主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江西诗派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呼唤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不仅限于上述的方面,还需要考虑到每个诗人个体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江西诗派的诗人们,存在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有的偏向于抒情,有的偏向于写实,有的偏向于超现实主义。

他们对音韵、格律、押韵等诗的艺术形式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追求。

这样的差异,丰富了江西诗派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独具特色的创作力量。

通过对江西诗派的名词解释,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江西诗派的形成背景、发展轨迹以及诗人们的创作风格。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有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位诗人。

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一个重要流派,主要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等三人。

江西诗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是这一诗派形成的主导力量;陈师道的诗歌创作是对黄庭坚的发展,他不仅继承了黄庭坚的诗风,而且在诗歌内容方面取得了更高的造诣,成为这一诗派最重要的代表;陈与义的诗歌创作是江西诗派的结束,其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七律上,尤其以《菩萨蛮》为最,是江西诗派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一祖三宗”的传统观念,强调宗法关系,自诩“正宗”。

但由于江西诗派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并没有象当时另一个著名的诗歌流派西昆派那样形成排他性的宗派门户。

当时,“苏黄”、“苏陈”两大诗派并立,各有区别又互相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随着五大家族的衰落和江西诗派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一些新的思想逐渐被江西诗派诗人所接受。

陈师道所倡导的“无我之境”和“平淡之境”的理论,张耒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也”,以及黄庭坚提出的“诗有别才”的见解,都丰富了江西诗派的理论主张。

此外,江西诗派诸人还用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且提出了词要“别是一家”的主张。

江西诗派“尚意”、“崇雅”的美学主张,使词从音乐的附庸而独立,走上文学舞台,具备了文学体裁的特点。

“一祖三宗”的理论为后世文人所接受。

他们把“师承苏黄”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认为不能违背“祖意”。

他们所说的“祖意”,是指苏轼。

北宋中叶的苏轼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很高,为江西诗派所尊奉,于是,他便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

从南宋末年到清初的大部分诗人,都属于江西诗派。

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洪亮吉、王夫之等。

虽然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但与黄庭坚并非师生关系。

黄庭坚的诗集《山谷全集》共收录其诗二百七十余首,但其诗歌只占《山谷全集》的四分之一。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返回
陈与义学习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及沉郁 壮阔的风格,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曾几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南宋其他诗人受到江西诗派影响大多是以 他二人为中介的。
返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于五言诗,平淡中 真实的写出对家人亲友 的关怀。
陈诗简洁精炼,质朴 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 深长,创造了“朴拙” 的艺术风格。
返回
“江西诗派”指以黄 庭坚、陈师道等为首的 诗派。 宋末,江西诗派“一 祖三宗”之说。
返回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 文字技巧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南宋之 后,他的诗风轻快圆美,在理论上提出“活法”说。
章节概貌
黄庭坚的诗歌
陈师道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
江西诗派的演变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宋元祐后期,作诗极讲法度, 题材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成为 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北宋末南宋 初,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
返回
黄庭坚在文学创作上 “脱胎换骨”,“以俗为 雅,以故为新”。 黄诗特点是文人气和 书卷气浓厚。
返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诗派的文学理论与主张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 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 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 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 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比较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 的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 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 诗歌。
吕本中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
1、诗学观点 (1)学习杜、黄,试取李、苏求平易圆 活。 (2)同时又试图借禅宗的所谓“活 法”——不拘一格、不强调规定程式的自 心体验——避免诗歌中板滞僵硬的现象。 2、诗歌创作 (1)写景诗韵味最浓,清新可诵 (2)爱国之作、曾幾 1、未入图谱,实为江西巨擘 2、创作: (1)求变学吕而轻快清新 (2)感时伤世,近杜而悲凉 二、陈与义 (一)生平 (二)诗学主张: 1、崇杜甫而忌俗,求创新而戒用事(江西诗风) 2、学杜诗“韵格”,博取他派,形成“新体” (三)诗歌创作: 1、前期学黄陈(师道)咏物写景抒写情怀,更新颖精巧、自然清 丽 2、后期学杜甫感怀世变、苍凉悲愤而引人注目
江西诗派总结
1.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他 们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 2.其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3.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 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4.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 一、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二、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 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 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黄庭坚的创作理论
一、宣扬“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 强调诗歌应抒写性情,应以道德修养为其根本,反对讪谤怒骂。 二、确立杜甫的典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以故为新”诗法 1、确立杜甫地位 论诗以杜甫为宗,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 精神,而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2、提出循序渐进“以故为新”的诗法: 写诗步骤: 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 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 前人而自成一家 创作方法:以故为新(p128) 强调以才学为诗,并把学诗概括为两种方法: “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 (1)点铁成金: 从古代著作中提炼人们不常用的俗语、成语来构造诗句,用以代替那些被人 们滥用了的词藻和句式。 (2)夺胎换骨: 袭用前人的诗境而用自己的语言出之;就前人的诗意加以引申发掘。(即 “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冷斋 夜话》卷一引)
江西诗派的发展
宏观上,江西诗派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阶段: 1、产生期,其代表人物是黄庭坚、陈师道。他们 并未自称江西诗派,只不过他们的创作理论与创 作时间都成了后代的楷模,被奉为派别之宗罢了。 2、确立与扩展期,代表人物是吕本中、曾几、陈 与义等,虽未列入二十五人得宗派图,但他们承 前启后,体现着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是正宗 典型的江西诗派。 3、余波期,期影响波及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 人,但他们都始从江西诗派入而终不由江西诗派 出,江西诗派的影响到此宣告结束。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发 展
学院:文学院10级2班 姓名:陆娴 学号:1001020229
江西诗派的形成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 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 诗的艺术特征。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 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 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 为学习典范。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 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 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 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 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 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