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有法之法_看山谷诗学_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08-16
[作者简介] 沈叶(1981-),女,江苏无锡人,浙江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第6卷第5期2005年10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 ty(Social Science Edi tion)Vol.6No.5Oct.2005
从 有法之法 看山谷诗学
!!!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
沈 叶
(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其诗歌创作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论述其 有法之法 的理论内涵,并着重探讨其中的 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 及读书用事的主张,认为黄庭坚的 有法 最终目的是达到 无法 ,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 黄庭坚; 有法之法;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755(2005)05-0092-03 江西诗派是宋诗中最大的一个流派。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历来为人所重视。
∀后村诗话#云: 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主。
[1]∀诗林广记#云: 山谷自黔州以来,句法尤高,笔力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已。
[2]说 一人而已 未免夸张,但也可见世人对黄庭坚的推崇。
而黄庭坚在诗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诗歌理论所决定的。
其诗歌理论主张也被视为是江西诗派的主要创作纲领,影响深远,历代文学评论者对其褒贬不一。
本篇仅就黄庭坚诗法主张中的几个方面来谈谈其影响与意义。
一 有法之法!!!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诗史自风骚以来,直到唐诗达到顶峰,都是一种自然的创造行为。
如同苏轼在其∀江行唱和集序#中所总结的: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 他主张∃无意于嘉乃嘉%,认为∃无意为文%高于∃有意为文%,∃自然%胜于∃人工%等等。
[3]在黄庭坚之前的诗歌史几乎是 无法之法 的时代,苏轼的这种诗学观点代表了绝大多数文人的风尚,也是几千年来中国诗文的传统。
譬如唐人诗歌,如严羽所说,其妙处如同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是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的,是排斥逻辑思维、排斥法则的。
无疑,古典诗歌美学更为接近诗歌的本质属性。
但是,由于古典诗歌发展到唐诗已经臻于完善,而诗歌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要求创新。
同时,北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手工业的逐步繁荣,社会生活的日趋世俗化,也从背景上要求着诗歌的革命式的巨变。
诗歌
创作不可避免地要逐渐走向社会化、大众化、通俗化。
诗人的社会身份也不可避免地由上层贵族或文人雅士沦落为一种职业,一种文人谋生的手段,不可避免地走向职业化、商品化。
[4]诗歌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精神的改变都要求着诗歌创作要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黄庭坚提出的 有法之法 的诗学主张无疑触到了时代的脉搏,站在了时代的最高点。
他提出的 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 等具体的作诗法则,着实使整个诗坛为之震动。
诗人们希望能很快掌握作诗的技巧,像是学徒学手艺一样,而不是像古人般通过日积月累、十年寒窗才能成为诗人。
对于大多数平庸的学习者来说,他们不具备李白、苏轼那样的才气,也不具备辛弃疾、陆游那样的政治抱负和才干,更缺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的精神,因此,他们在经历了传统的那种 不能不为之 、 气盛言宜 式作诗方法的教育后,再听到法则式的方式,就不能不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黄庭坚的法则理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单从效果上来说,他使学习者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立竿见影地按照法则来创作诗歌。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一时之间天下翕然响应的奇观,不难理解黄庭坚对于后人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中国诗坛由不讲求法则,崇尚直觉,到黄庭坚为肇始的江西诗派的崇尚理性,讲求法则,既是诗歌创作变化的反映,也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结果。
历史的选择把黄庭坚推到诗坛的前台,使 有法之法 在诗歌文学史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在黄庭坚后,词坛出现了姜白石式的职业词人,诗坛则出现了更为下层的职业诗人团体江湖诗派,同时诗法灯传、金针度人、讲求法则也就成为了南宋之后的时尚,特别是中兴之后的时尚。
黄庭坚正是这些现象的鼻祖,他的 有法之法 也随着历史而源远流长。
二 点铁成金 、 夺胎换骨 中的创新精神
黄庭坚的 有法之法有很多,其中尤以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最为有名。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5]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6]一般认为 点铁成金是师前人之辞, 夺胎换骨是师前人之意。
但无论师辞还是师意,目的都在于 以故为新。
正如黄庭坚所说: 闲居当读∀左传#、∀国语#、∀楚词#、∀庄子#、∀韩非#,欲下笔略体古人用意曲折处,久之乃能自铸伟词。
黄庭坚提倡师法古人,但师古并不泥古,师古是手段,出新才是目标。
他在这方面有许多其他的著名言论: 听他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 着鞭莫落人后,百年风转蓬科,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遇真, 文章最忌随人后。
但历代评论家有很多不理解黄庭坚师法古人中的创新意识,把它讥之为向后看的 保守心态。
[7]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最为论家所诟病,金人王若虚竟讥之为 剽窃之黠者耳,这恐怕是因为对黄庭坚的诗论缺乏全面的检讨,不知其尚有 不为牛后、 自铸伟词的抱负,或视而不见。
或对于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本身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不知道黄庭坚思想逻辑之重心是在 成金,是在 换骨。
黄庭坚的 点、 夺只是揭示了一条艺术规律,是公开了古今诗人的不言之秘,并非 以末为本,以流代源。
曹操∀短歌行#中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皆是∀诗经#中的成句;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乃是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化用;王维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楚辞&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反用;杜甫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源于∀孟子&尽心上#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国历代诗人都有借鉴前人诗句之时,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家也不能免。
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字眼放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诗歌创作不在于出新辞、出新句,重要的是在于有新意。
既能推陈出新,又何必拘泥于外相呢?清代袁枚在∀续诗品#中说: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
吐故吸新,其庶几乎?继承与创新就像是人体的呼吸一样, 故是 新
的基础, 新是 故的替代。
黄庭坚本人的诗歌创作正是其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
的实践。
欧阳修 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高声到黄庭坚笔下就变成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更为精炼紧凑;杜牧 平生五色线,原补舜衣裳被引为 公有胸中五色线,平生补衮用功深,五言变为七言,意韵更丰富了。
又如黄诗∀睡鸭# 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照镜不成双出自南朝徐陵的∀鸳鸯赋#,是整句不动地使用。
南宋任渊认为 山谷非蹈袭者,以徐陵弱,故为点窜以示学者耳。
有时候,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句式篇章中出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晏几道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就是出自五代翁宏的诗句,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没有晏几道的再运用,也许这颗珍珠就会永远地尘封于诗史的库藏之中而不被关注。
黄庭坚说的 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是一种具有独特创新意识的法则,对前人的句法、句律、典故、艺术之法加以熟参,以心悟人,化为我用。
这里以诗歌的 意喻 胎,以诗歌的 语喻 骨,不变其 意而造新 语就叫 换骨法;变化其 意而用原 语形容之,就叫做 夺胎法。
这是一种融合自身思想的审美创造。
黄庭坚的 有法是指以心驭法,不为法役,做到 有法入而 无法出。
他遵法重法而又反对为法所缚,求脱不得,所谓∃方圆自付尔,规矩为疮疣%,∃为人自缚非天黥%。
他批评王观复作诗∃左准绳右规矩%而不能∃从容中玉佩之音%。
可见黄庭坚论法而意不在法,而是在超越法的∃无法%,即活法。
[8]这里的活法就是一种创新意识。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言, 山谷论诗始于法而终于神,是 一方面要学杜,学其∃钩深入神;一方面又要宗陶,取其∃和光同尘%。
于杜则学其法,于陶则取其超于法。
得于法而后工,超于法而后妙。
转古语皆为我家物,黄庭坚在∀云巢诗序#中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其法则的 一言以蔽之。
三 读书、用事与自然天成的联系
黄庭坚对于读书是十分强调的,这方面言论甚多。
如 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 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博极群书,取之左右逢其源、 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 其为至者,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耳。
黄庭坚的目光凝视于书本的知识世界,凝视于前人作品中的技巧神韵。
他认为多读书是一切 有法之法的前提和基础。
作诗讲求传统,讲求继承与突破,胸中无万卷书,笔下又何来 求新求奇?诗歌创作的本质是不断创新,没有继承又何来创新? 新与 旧是相对的概念,没有 旧也就无所谓 新了。
况且人非天才,从书本中获得艺术营养是提升自己欣赏品味与创造能力的捷径,古来圣贤谁不是胸藏万卷!黄庭坚的多读书论从本质上来说是很正确的,问题只是在于如何读书。
历代许多论者都认为黄庭坚的读书论只求技巧形式而忽视了诗歌最珍贵的东西!!!思想神韵。
其实,黄庭坚的读书论是非常重视思想境界的。
他在∀与王观复书#中写到: 此病亦只是读书未精博耳。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
∋∋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至于被后人大肆渲染的雕琢、锻炼只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一种手段。
只是熟读作品、掌握技巧之后,才能力图摆脱具体的技巧和前人作品的束缚,进入自由无待的化境,两者相辅相成,又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
多读书是用事的基础。
明人王鏊有 诗好用事,自庾信始,其后流为西昆体,又为江西派,至宋末极矣之语。
其实,西昆派与江西派的用事是不同的。
西昆讲究用事但不讲究怎样用事,以至有将李义山撕扯破碎之诮。
[9]也就是说,面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西昆体的诗人像是暴发户一样,不知道应该怎样去享用这笔财富,结果或是叠床架屋,或是雕琢过
93
第5期 沈 叶:从 有法之法看山谷诗学!!!浅谈江西诗派黄庭坚的诗学主张
重,欲雅反俗了。
就像一个少女,由元白时代的天然本色,到西昆时代懂得了化妆,显然是一个进步。
但是,初次面对妆台施粉黛,她还不懂得应该 淡扫蛾眉,难免施粉过重,反而遮掩了自己的天生丽质。
到了黄庭坚的江西派,经历了诗文革新运动对于平淡自然艺术的高扬,她们自然懂得了要有化妆的法则技巧,而且懂得了要化得不露痕迹,要在平淡自然的基础上化妆。
所以江西诗派的用事,尤其是黄庭坚本人的用事是与他的读书论、他的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创作目的相一致的,是 有法之法与自然天成的和谐统一。
用事得当,能起到 历史的比喻[10]的作用,它将历史的变成了现实的,他人的托寄为自我的,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方式的意象,弥补了 以文为诗、 以议论为诗的不使用自然山水意象之后的某种失重,达到了一种 信手拈来俱天成的艺术效果。
黄庭坚论诗,提倡 有法之法,强调读书用事,似乎给人以雕琢的印象,从而得出了黄庭坚宋诗梅欧以来的平易诗风的结论,并认为这是 剽窃,是倒退,是 反动。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黄庭坚的审美追求是在平淡基础上的 点铁成金,是在 夺胎换骨之后的浑然天成,是一种 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南宋]蔡正孙.诗林广记[A].常振国.豫章先生传
[C].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黄鸣奋.论苏轼的文艺心理观[M].北京:海峡文艺出
版社,1987.108-147.
[4] 吕肖奂.从法度到活法[J].复旦学报,1995,(6):85-
92.
[5] 黄豫章.答洪驹父书[A].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九)
[C].∀四部丛刊#本.
[6]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A].记黄语四库全书&子部&杂
家类&冷斋夜话[C].
[7] 黄庭坚.黄文节公全集&正集(卷25)[A].四部丛刊
[C].
[8] 束景南.黄庭坚的 心法[J].浙江大学学报,2003,(6):
80-87.
[9] 张思齐.求新求变与道教传统[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1,(3):84-90.
[10] 查清华.不问兴致辩[J].九江师专学报,1996,(3):85
-92.
On Shangu%s Poetics Theory,from his Named Phrase the method of having method
SHENG Ye
(Zhe j iang University,H ang z hou310027,China)
Abstract: As the real founder of the Jiangxi sect,Huang T ingjian%s poetics theory had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T 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intension of his theory,especially on touching gold and turn it into iron Duo tai huan gu and opinion of reading.Huan g Tingjian%s poetics theory on having method was ai med to no method.This has the special value and meani ng.
Key words: Huang T ingjian; the method of having method; touching gold and turn it i nto i ron; thoroughly remould oneself on changing embryo and bone
94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