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10课(老师版) (1)

导学案10课(老师版) (1)
导学案10课(老师版) (1)

10. 论语十则

课题论语十则课型略读课时 1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反复品读文中的名言警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文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预习学

1.先反复默读课文,再反复朗读课文,争取课前背诵全文。

2.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上课的时候细心听讲,做好笔记。

4.认真完成课后巩固练习。

1.走近作者

孔子,名,字。时期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和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辑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的著作,对后代社会影响很大,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关于《论语》

课文所选十则,实为十章。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包括1、2、3、4、5章;(2)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1、5、6、7、8、9、10章;(3)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

1.识记文中的名言警句,文言实词及重要句子的翻译。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对文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内容的体会。

识一、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论.()语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4.吾日三省.()吾身

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

7.诲女.()知之乎8.是知.()也

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加点词句意思。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⑴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三.省: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思而不学则殆.: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⑺诲女.知之乎:⑻是知.也:

⑼松柏之后凋.:⑽其.恕乎:

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理解探究

1. 课文写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分别有哪些?作者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上分别强调了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温故而知新”的?

3.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引故事,导新课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

(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了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问题才让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的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好学钻研,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多么真诚坦荡的胸怀啊!

提问:你觉得孔子在学习方面的态度是怎样的?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否从原文找一个句子作答?

(待学生回答后,屏幕展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学习的秘诀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孔子入手,突出孔子的地位,再从孔子身上引与学习态度有关的故事,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新课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作铺垫。)

二、读课文,会文意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句读。

⑴论.lún语⑵不亦说.yuè乎⑶人不知而不愠.yùn

⑷吾日三省.xǐng吾身⑸学而不思则罔.wǎng

⑹思而不学则殆.dài ⑺诲女.rǔ知之乎⑻是知.zhì也

2.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学生反复默读课文,结合注解,小组合作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⑴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

⑶三.省:⑷学而不思则罔.:

⑸思而不学则殆.: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⑺诲女.知之乎:⑻是知.也:

⑼松柏之后凋.:⑽其.恕乎:

⑾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屏幕显示答案)

4.学生分小组提出字句翻译上的疑问,同学之间互相解答,教师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在初步朗读和默读感知的基础上,明确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并由学生提出字句理解的疑难,共同探讨解决,为接下来探讨论语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做准备。)

三、品句子,习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一则,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方法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则让我想到了刚上课时老师讲的孔子被七岁孩子拦

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从师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

都要注意学习,正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学问学问就是连学带问,只

学不问不叫学问;又联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取长补短

这些成语。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体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

观做准备。)

四、齐抢答,长

知识

⑴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古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⑷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只要他有一技之长,就应向他学习。《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著名的格言。

⑸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⑹古人把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当成一种增进知识的精神享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请用《论语》中有一句话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这个环节主要用于加深他们对课文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远拓展,悟深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思考并完成1、2两个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明确: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孔子和墨子文章选段的阅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看法。)

六、结课文,留作业

小结: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让我们本着诚实谦虚、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采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读《论语》的其它篇章,你一定会找出更多的智慧,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田,伴我们成长。

作业:

1.积累、巩固重点文言字词;

2.推荐阅读《论语·学而》的其他章节。

3.以《孔子,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随笔。

附: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态度:诚实谦虚实事求是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10.《论语十则》学生用书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自省.(xǐng)⑵传.(chuán)不习乎⑶必有我师焉.(yān)

⑷弘.(hóng)毅⑸诲.(huì)女知之乎⑹其恕.(shù)乎

2.比较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同一字词的不同意思。

⑴知: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是知.也(通“智”,表聪明)

⑵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连接主语和谓语,不译)

⑶以:可以.为师矣(凭借)仁以.为己任(把)

⑷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诲女知之.乎(代词,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⑸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之为.知之(就是)仁以为.己任(作为)

⑹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的)其.恕乎(大概)

二、课内精读

1.在《<论语>十则》里,孔子提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三个。(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择善而从,死而后已(答对三个即可)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三、考点指津(2010年吉林省中考题,选文和习题部分有改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1分)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C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人不知而不愠D.任重而道远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2010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

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4.请写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2分)

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疑惑)。”回答即可。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下列对文中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里面一定会有我的老师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说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C.“温故而知新”是说每天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D.“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是说我每天要三次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检查。

第一课鸦片战争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上党区三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组集体备课导学案[来源主备人崔海军复备人:审批人:学生姓名: 年级 班组 课题:第1课鸦片战争 课时: 1 年月日 1、知道: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及图;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3、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习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学习难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的影响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求暴露区(二次备课)一、自主学习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阅读教材1——2页,思考以下问题。 1、标题中的“烟”是指什么?它是什么东西? 2、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来源:学*科*网Z*X*X*K] 3.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他在何时何地销烟? 4、林则徐为何不“烧烟”? 5.虎门销烟有何意义? 6.你认为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教材P3—4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思考如下

回答: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和结束的标志分别什么? 3、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三>、阅读教材P4—5页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思考如下回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对中国主权有何危害?其历史地位如何? 2、《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有哪些? [来源:学&科&网]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和当今毒品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危害,谈谈为什么要远离毒品。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3、鸦片战争中,中国被只有几十艘兵船、几千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三、学生交流展示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完整word版)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导学案

珠海新世纪学校 编制人:高阳 备课签字: 包科领导签字: 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Administrator 志于道 据于德 游于艺 成于学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意义,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初步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感知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时间、国家机构、首都、代国歌、国旗、公元纪年等),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通过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预习案】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一)背景: 革命即将胜利。 (二)召开: 1949年9月在 举行。 (三)会议通过的主要决议: 1.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 》。 2.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 ;北平为首都,改名为 ;采用 纪年;以 《 》为代国歌; 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 。 3.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二、开国大典: 1.准备: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内容见课本P5)。 2.举行: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 隆重举行。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它宣告了 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 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 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 。 三、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 、 、 、和 的 国民党残余军队,很快就扫清了各地残敌。 2.时间: 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除 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点一: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 (1)“三年以来” “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 材料二: 开国大典 (2)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史学家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 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 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 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李普 《开国大典》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

《第9课:改革开放》导学案 孙平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2、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3、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我学习 1、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目,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 2、学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一目,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回答如下问题: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3、学习“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目,回答如下问题: 1、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重点。 2、总结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方面内容:(不要照抄课本内容)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时间、措施: 二、小组讨论 1、有人说我国当今的开放,允许国外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导致了外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侵略,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2、议一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后,生产都大大发展了,为什么?(提示:可以从管理体制改变、生产经营权转换、分配形式变化、科技进步等方面讨论) 三、自我总结 四、自我检测 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在:a“文革”结束之初b中国共产党“八大”之后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经济特区建立之后 2、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a.国有企业 b.农村 c.机关 d.学校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 2.掌握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3.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 4.掌握鸦片战争的过程。 5.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对鸦片输入危害、战争原因等分析)。 2.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包含鸦片走私、危害及销烟)。 2.中英《南京条约》(包含鸦片战争、条约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方法

1.归纳法。像鸦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条约》的影响等内容,都需用到此法。 2.讲述法。对鸦片战争的过程等内容,可以用讲述法来解决。 3.分析法。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情况及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等,可用此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炮子谣》(节选) 清o陈澧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呜呼!太平无事吃鸦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里讲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民众吸食,造成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恶劣影响,一个主题便是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那么,鸦片又是如何进入中国的?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中国政府态度如何?等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第二课 第1课时 男生女生(导学案)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二课 第1课时男生女生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男生女生生理特征及性别角色的差异。 2.了解男生女生各自的优势及双方的互补性。 二、自主预习 1. 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表明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 看法。 2.男生女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对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变化,我们应平静而欣 然地接受。 3.不同性别的个体虽然有差别,但是我们不应因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而,也不应自 己某一方面的欠缺而。 三、合作探究 小刚的青春日记 我想,每个班都有男生,也有女生。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性格、长相都不一样,还有就是每个班的男女生有个共同点——合不来!男生常笑女生死记硬背,因为我们觉得这样做是多余的,还不如用来玩。但我们背地里却又很佩服女生的用功,懂得珍惜时间!女生常说男生爱耍小聪明,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会强出头,可心眼里却承认男生爱思考,会动脑,只不过这种思考欠周密!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小刚对男生女生的评价。 (2)从男生或女生的角度,谈谈你眼中的男生女生。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有答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辛亥革命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导学案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A.萍浏澧起义 B.浙皖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1课 导学案修正稿(琼)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导航】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谁?生活在什么地方? 2、你怎样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类人猿? 3、你来推理一下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已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5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除了最早的元谋人外,在北京地区还先后生活过两个远古居民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 方面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头部模样 火的使用 劳动工具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组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远古居民为什么要群居生活? ②什麽是氏族? 三、拓展延伸: ①、教材第6页的动脑筋 ②、远古居民的社会组织由北京人的原始人群到山顶洞人的氏族,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梳理结构:试着用1、2、3三个数字总结本节知识点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你可不要落后哟! 相信你 是最棒

五、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 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 期? 【当堂反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用心爱心专心

2019-2020学年[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导学案+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老王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 1、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老王》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2.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相关资料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攥.()着滞.()笨 伛.()偻骷髅 ..()()眼翳.()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取dì() huánɡ()恐 tā()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探究】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无答案)

第1课鸦片战争的五步导学案 一、明确任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记住<<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鸦片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化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祖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三)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二、自习学习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_____________ 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 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 ___________ 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 私___________ 。 2、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________________ 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收缴的鸦片在_______________ 海滩被当众销毁。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人民禁 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 _________ 年______ 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工,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 提督___________ 战死。 4、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 ___________________ 率众抵抗,力竭牺牲。8月初,英军到达______________ 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约_ _______________ 。主要内容有开放_________________ 、、、、五处为通商口岸;割 _______________ 给英国;赔款______________ 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 纳| |,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6、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得的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权利。 7、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签订了中美___________________ 和中法_______________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______ 。鸦片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的开端。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针对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 2、战争结局如何? (三)<<南京条约>> 的签订 1、签订时间?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还有哪几个国家同国签订了哪几个条约? 四、展示交流 1、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语文园地》第一课导学案.doc

《语文园地》第一课时导学案 设计者:丛台区广安小学冯玲玲 学习目标: 1.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积累一些传统习俗及其寓意。 学习重点: 1.分清内容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的好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交流平台” 1.我能读通顺“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画出读懂的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我 的感受是 。 2. 我还知道文章也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3. 如果我来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我会从以以下几方面来介绍 重点介绍简单介绍 我这样写的原因是: 二、走进“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运用 1.我能读通顺句子,比较句中加点的词语我发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入与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 语。 (1)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 动,八达岭长城(),南锣鼓巷(),什刹海()。

(2)花园里,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热情的杜 鹃花(),美丽的海棠(),到处花香醉人。 (二)习俗寓意 1.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说说下面两种习俗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还知道下面的习俗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最新资料推荐------------------------------------------------------ 四年级英语上册第9课导学案 Lesson 9 How many horses can you see?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学习元音音标/?u/ /au/ 和辅音音标//,能拼读含这些音标的单词。 2、能听懂、会说、会认读以下单词: house, horse, beside, six,cow,eleven,twelve,thirteen, fifteen,并能根据中文拼写出英文。 3、能听、说、认以下单词: over, goat,不要求书写。 4、能听懂、会说以下句子: How many cows can you see? I can see eleven cows. Not thirteen, but fifteen. 并能用来进行会话。 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检查 A.自由对话: 叫若干名学生站起来,用以前学过的交际用语自由对话。 B.复习前几课所学音标: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含这些音的单词的音标,让学生拼读。 C.复习含/?u/ /au/ 和//音的单词: 教师出示下列单词,让学生读一读: go, no, so, home, nose, close, old, cold, now, brown,three和 thank 等。 1 / 5

二、导入新课 A.学习音标/?u/ /au/ 和//。 o, oa ow, ou th / ?u / / au / // B. 注音标、读单词: Listen, point and read. -o-, -oa- / ?u / -ow-, -ou-/ ?: / -th-// nose/n?uz/ cow /kau/ three/ri:/ coat/k?ut/ house/haus/ teeth/ti: / 三、操练 A. 操练音标: 教师出示一些音标让学生读。 B. 辨音练习。 C. 对照朗读: 将单词与音标对照,朗读下列单词: hope sold thank now hole told thing how hose snow down smoke know think 四、 根据音标拼读生词。 五、家庭作业做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A.听写单词: 教师读下列音标,让学生听音写出单词及其词义。 B.朗读音标: 朗读含/?u/ /au/ 和//音的单词的音标。 二、导入新课 A.学习生词: 在黑板上写上生词并在后面注上词义,逐个领读几遍,然后将 中文词义擦掉,再让学生朗读并说出词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有答案)

第9课对外开放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知道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 3.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 【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学习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汕头、 4个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引进、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年,开放了14个。 (2)1985年,把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 (3)1988年增设经济特区。 (4)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5)1992年,相继开放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4.形成了“———”的、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 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为我国参与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

三、练习巩固 1.下列城市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①深圳②珠海③汕头④上海⑤厦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孙中山毛泽东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已经发 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上海浦东开发区 D.海南经济特区 4.云南省属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5.为了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于何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A.1991年1月 B.2001年1月 C.1991年12月 D.2001年12月 6.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哪个城市?经济特区是哪年开始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几个?它“特殊”在什么地方?经济特区起到了什么作用?到目前,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 鸦片战争》 赛课导学案_2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课,主要分为“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个子目。“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主要讲的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扩展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但通过正当贸易,英国处于明显出超的不利局面,于是英国往中国贩卖鸦片,以牟取暴利。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鸦片严重的危害性,清政府决定派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主要讲的是英国借机于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于是中英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学生兴趣较强。由于中国近代史离现代时间更加近,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其次,从本课开始,中国即将进入被压迫的历史时期,初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告诫学生理性爱国,落后会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独立自主,爱国应该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最后,教师要结合当时的世界历史来教授本课,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理性地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