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校本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 描述细胞的结构,并理解各部分的功能;
2. 了解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教学活动:
1. 观察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比较它们的结构差异;
2.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细胞的图像,让学生辨认其中的结构;
3. 组织细胞模型:学生分组制作细胞模型,用以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
4. 演示视频:播放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视频,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5. 小组讨论:讨论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评估方法:
1. 观察实验结果;
2. 细胞模型的制作;
3. 参与小组讨论;
4. 课堂练习和问答。

教学资源:
1. 显微镜;
2. 不同类型细胞的标本;
3. 细胞结构的图片资料;
4. 细胞模型制作材料;
5. 视频资源。

拓展活动:
1. 参观生物实验室,观察和学习更多有关细胞的实验方法;
2. 阅读生物学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有关细胞的知识;
3. 自主设计实验,探索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清晰地描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对细胞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有何认识;
3. 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初中生物实验校本教材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校本教材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校本教材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呼吸反应,了解生物体的呼吸作用过程。

实验材料:酵母菌、玻璃试管、蔗糖溶液、装有水的试剂瓶、玻璃棒、小玻璃器皿、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小团酵母菌放入小玻璃器皿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2. 取一个玻璃试管,将装有水的试剂瓶颈对准试管口,将试管倒立放入水中,确保试管口与水接触。

3. 快速将酵母菌和蔗糖溶液混合液倒入试管中,注意不要让液体溅到试管外面。

4. 观察试管中液体变化,并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过程。

5. 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原理: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蔗糖分解产生能量,并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在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后,酵母菌开始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使试管中的液体产生气泡。

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需小心,避免液体溅到身体或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3. 实验过程中如有不适应,请及时向老师求助。

教学亮点: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呼吸作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拓展应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他生物体的呼吸作用过程,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类
3. 细胞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理解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细胞有哪些分类?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进行的?
3.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生命周期。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对细胞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图片
2. 显微镜及生物玻片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观察记录
2. 练习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胞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功能及生命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生物实验课教案(精选4篇)

生物实验课教案(精选4篇)

生物实验课教案(精选4篇)生物实验课篇1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

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淀粉遇碘变蓝六、实验过程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

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物实验课教案篇2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教学目标:
1.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生物基本概念
1. 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生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
3. 细胞结构和功能
4. 遗传学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生物实验技能
1. 实验室安全规范
2. 实验设计和步骤
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实验报告写作要点
第三部分: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1. 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2. 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验证
3. 数据采集和分析
4. 结论和意义
教学活动:
1. 听课和讨论
2. 实验操作和观察
3. 小组合作项目
4. 实地考察和调查
5. 学生报告展示
评价方式:
1. 课堂参与和表现
2.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3. 作业和小组项目
4. 考试和期末报告
教学资源:
1. 教科书和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生物学期刊和资料
4. 学术论坛和科学网站
教学环境:
1. 实验室和讲堂
2. 电子设备和多媒体教学
3. 图书馆和实地考察地点
4. 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交流
课程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生物学教学,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了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科研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举例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竞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等方面。
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安排
步骤 1. 确定竞赛的目的和主题; 2. 制定详细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实验操作技能竞赛活动安排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提交方案; 4. 对提交的方案进行筛选和评审;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竞赛; 6. 对竞赛结果进行总结和表彰。
化和生理需求。
03
实验技能培养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基于科学理论,遵循科学方法 ,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照原则
为了排除干扰因素,需要设置对照组,以 便更好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应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 要研究的变量,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重复原则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03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
措施来保护环境。
05
实践活动安排
实地考察或参观活动安排
目的
通过实地考察或参观,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学的应用和实际环境中的生物 现象。
举例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保护区、农业示范基地或生物科技企业,了解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农作物种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
评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 握程度,可以通过作业、 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 估。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 评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自我评价及改进措施提
01 教学内容评价
对所教授的生物知识进行评价 ,包括难易度、实用性等方面 。

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生物校本课程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细胞结构与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的组成和功能。

3. 能够描述和解释细胞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换。

教学重点:1. 细胞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 细胞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换。

教学难点:1. 理解细胞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换。

2. 掌握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

2. 细胞结构模型或图片。

3. 实验材料和设备。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细胞结构的图片或模型,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导入(10分钟):通过简短的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展开(2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细胞器进行研究,并制作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需要介绍所选择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并给出一个例子。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分享所学到的知识。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细胞膜的渗透性。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细胞膜的重要性和功能。

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讲解和答疑。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代谢过程和能量转换,并提醒学生下节课将探索这一主题。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学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细胞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表现。

2. 练习册上的练习题完成情况。

3.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实验校本课程教案【篇一:高二生物校本课程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糖类代谢,识记脂类和蛋白质代谢,掌握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维持人体健康,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重点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

教学难点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葡萄糖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氨基酸转换过程;脱氨基过程;思考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启发式教学发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课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屏显思考题。

1.食物中的葡萄糖代谢途径有几条?回答:①分解成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②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③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二.新课:(一)脂质的代谢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1) 脂质主要包括哪几种物质?(2)食物中的脂肪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怎么变化?2.学生回答:①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②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③转变成糖元等。

3.教师总结并点拨4.学生讨论探究:人体内血脂增高会患病吗?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过渡:在细胞内含量只比水少,占细胞干重50%以上的化合物是什么?(回答:蛋白质。

)(二)蛋白质代谢1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什么?(回答上:植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

)经消化最终分解成什么?(回答:氨基酸。

)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到全身各组织细胞,首先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和一些特殊蛋白质。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组织蛋白质和特殊蛋白质的名称吗?(回答: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酶、胰岛素等。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回答: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后是否永远不变呢?(回答:否。

)讲述:有些蛋白质合成速度非常快,如老鼠的肝脏被部分切除后,可在10~20天恢复原样,组成人肝脏的蛋白和血浆蛋白大约10天更新一半。

提问: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氨基转换作用。

)、屏显氨基转换过程图并讲述。

结论: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

讲述:谷丙转氨酶(gpt)在肝脏中含量最多,当肝脏发生病变时,gpt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医生把化验血液中的gpt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回答:脱氨基作用。

)提问:你能记得氨基酸的通式吗?(回答: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屏显脱氨基过程图并讲述。

]结论:通过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

提问:氨基可转变成什么?(回答:尿素。

)主要在哪里转变?(回答:肝脏。

)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是什么?(回答:排尿,排汗。

)不含氮部分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实例:用氨基酸饲养饥饿的动物,发现肝糖元含量升高,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肝糖元。

)用氨基酸饲养动物,发现体内存积脂肪,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脂肪。

)小结:(略。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大营养物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的代谢过程,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三)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2学生阅读:p71的该部分内容。

教师指导:列出如下提纲:(1)在同一细胞内“三大代谢”是同时进行的还是依一定顺序进行?(2)糖类如何转变成氨基酸?为什么不能转变成必需的氨基酸?(3)蛋白质如何转变成糖类?(4)糖类在什么情况下转变为脂肪?(5)在正常情况下,三大营养物质为人和动物提供能量的生理顺序是怎的?学生回答:(1)同时进行。

(2)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

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不能转变成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等,转化为糖类。

(4)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5)糖类——脂肪——蛋白质。

提问:同一细胞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什么?(回答: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说明:①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一般不能转化为氨基酸,而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中可以转化。

②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例如,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③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

例如,正常情况下,糖是供能的主要物质,但糖供应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由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都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反之减少。

)小结: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制约是机体对生存条件,特别是对食物状况的适应,这就是生命系统能动性的表现。

学生讨论:(1)用谷类食物喂养鸡鸭,鸡鸭能迅速肥育的原因是什么?(2)只以肥肉养狗,经测定其体内血糖含量基本稳定。

为什么?(3)以瘦肉分别饲养健康狗和患病狗,发现健康狗的体重增加,患病狗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分析其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谷物中糖在鸡鸭体内转变成了脂肪。

(2)肥肉中的脂肪在狗体内转变成了葡萄糖。

(3)瘦肉主要是蛋白质,经过狗的消化吸收,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了相应的转化。

转变脂肪3师生归纳:在同学们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诱导大家得出如下结论:(板书)可以三大营养物质之间转化需要教师强调:三大代谢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新陈代谢过程(要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趁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之际,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化关系图表(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讨论、试画)。

教师评价:对准确规范者给以表扬;对偏差错误者给予启发;对下面同学画对者给予鼓励,不对给予提示、纠正。

师生归纳:(板书)教师强调:(1)中间产物在转化中的重要性。

(2)酶和atp在转化中的必要性。

(3)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科学性。

教师概括:根据学生对以上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的叙述,查漏补缺、改错纠编,并概括性地指出“三大代谢”的共性。

(1)直接利用,建造组织。

(2)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3)转化合成其他物质(四)质代谢与人类健康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1.人体中的血糖怎样保持稳定?人体血糖的正常值是多糖的症状及解决办法?糖尿病人的糖从哪流失?讲述并回答:①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②80~120 mg/dl。

③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惊厥、昏迷;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④糖从尿中排出。

学生回答:分别请四位同学依次作答,若有困难,教师启发并激励评价。

合作探究:教师演示:出示题例投影片[例1]人在饥饿吃了油条,经消化、吸收、供能后,其主要的终产物是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由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泌尿等排出体外。

学生讨论:(1)油条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2)这些物质的代谢终产物是什么?(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哪些?4师生归纳:(1)油条的主要营养物质有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2)淀粉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脂肪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尿素。

(3)co2和一部分h2o由呼吸排出体外;一部分h2o由皮肤形成汗液经出汗排出体外;大部分水和全部的尿素经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答案要点:co2 h2o 呼吸出汗教师演示:出示题例投影片[例2]一个内分泌正常的非遗传肥胖病患者的患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教师指导:这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热门问题,特别是女同学爱吃零食,而且多为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又不喜欢运动,想健美、想苗条吗?多想想。

学生讨论:(1)肥胖的本质是什么?(2)能转变为脂肪的物质有哪些?(3)脂肪主要储存在何处?(4)控制饮食的目的是什么?(5)提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1)脂肪过多;(2)糖类、蛋白质;(3)皮下、大网膜、肠系膜;(4)减少脂肪的最终来源;(5)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师生归纳: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多方面的详细分析,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特别注意不能挫伤某些“胖”学生的自尊心),共同总结出肥胖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肥胖原因:(1)多吃少动,食物供过于求。

(2)食物中脂肪的成分增多。

(3)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也可以转化成脂肪而储存。

预防措施:控制饮食,加强锻练。

教师强调: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除大家分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内分泌活动失调和遗传等多方面原因。

若咱们同学或亲人、朋友有此之嫌者,万不可盲目减肥,应先检查后行动。

三、总结: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四、作业:1.动物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在组织内降低含量的物质可能是( )a.糖元b.氨基酸c.血糖d.脂肪答案:c2.下列关于人体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5【篇二:《身边的生物科学》校本课程】身边的生物科学龙城中学张秀华目录课程介绍3引言4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5 第二课时:第二节玉米和健康8 第三课时:第三节多吃蔬菜10 第四课时:第四节水果种种 13 第五课时:第五节公鸡为什么能及时报晓? 16 第六课时:第六节狗鼻子嗅觉灵敏 19 第七课时:第七节蚊子叮人 21 第八课时:第八节馒头和酒酿 24 第九课时:第九节藕断丝连 27【课程名称】身边的生物科学【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课程资源】新编【主持开发】张秀华【学习对象】高一学生【课时安排】9课时。

【场地设备】教室、实验室、农田、超市【课程说明】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