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闸设计规范(试行)(SD133—84)
农田水利工程监理通用实施细则

监理通用实施细则前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指大、中、小沟及渠系配套建筑物,含盖桥、涵、闸、站、机电井、防渗渠、机耕路等。
其规模较小,因此有关工程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技术要求,除参照国家标准、水利部有关规范、规程外,主要遵照省水利厅1996年编制的“省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施工细则”执行,并参照省水利厅1992年编制的“江苏省水利基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参照建筑工程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检查、验收。
水泵、电机等设备都是定型产品,按照有关部门的产品规定要求执行。
参照的有关细则、规范、规程和标准如下:(1)省水利基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2)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D184—86)(3)水闸施工规范(SL27—91)(4)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2)(6)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DJ338-89)(试行)(7)水工砼试验规程(SD105—82)(8)水工砼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9)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D1 84—86) (试行)(10)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11)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12)砖石工程施工和验收规程(GBJ123-88)(13)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J301-74)(14)建筑工程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15)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16)建筑工程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203—84)(17)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18)建筑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94)(19)电机基本技术要求(GB755-87)(20)泵站技术规范(SD204-86)(21)低压电器基本标准(GBl497-79)(2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3)公路桥涵设计规范(JOJ023—85)(2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2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l8-84)1 土方工程施工、施工技术要求围堰施工筑围堰土料应选用粘土或壤土,内外坡比为1:2—1:3,筑围堰时应踩坯进土,围堰顶比施工期水位高出至少1米,围堰顶宽不宜小于2米,交通频繁地点或根据交通要求加宽,沙土地区围堰应加大断面。
水闸设计规范 SL265-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2001-02-28发布2001-04-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SL 265-2001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2001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的通知水国科[2001]62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以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闸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代替SD133-84).本标准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设字(1995)0037号"关于开展《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修订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规局技[1997]7号"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修订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对SD133-84,(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修订.修订后的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主要包括下列技术内容:---水闸的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水闸的闸址选择和总体布置;---水闸的水力设计和防渗排水设计;---水闸的结构设计;---水闸的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水闸的观测设计等.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拓宽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在各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山区,丘陵区水闸及建于岩石地基上水闸设计的若干规定;---增加了有关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对有关水闸闸址选择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增加了有关水闸枢纽布置的规定,并对有关水闸闸室结构,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和两岸连接结构等选型布置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闸室胸墙结构,冻胀土地基上和地震区的水闸结构,垂直防渗体和排水设施,大型多孔水闸消能防冲设施的选型布置等);---对有关水闸闸孔总净宽计算,消能防冲设施的设计计算和闸门控制运用方式的拟定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以堰上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和系数表,消力池深度和底板厚度的计算公式等,增加了以流速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上游护底首端的河床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和跌坎面流式消能计算公式等);---对有关闸基渗透压力计算,闸基抗渗稳定性验算,滤层设计和永久缝止水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岩石地基上水闸闸基防渗帷幕和排水孔设计的规定以及岩石地基上闸基渗透压力计算公式等);---对有关水闸荷载计算及组合,闸室和岸墙,翼墙的稳定计算,结构应力分析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荷载类别及荷载组合表,闸室底板应力分析中对底板自重和边荷载的取值等,增加了水闸结构对材料的要求,土压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上闸室抗滑稳定计算公式,闸室检修时抗浮稳定计算公式和岩石地基上翼墙抗倾覆稳定计算公式等);---对有关岩土分类及其试验方法,水闸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地基沉降计算和地基处理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土的分类方法和水闸地基沉降计算公式等,增加了岩石分类方法,岩石与碎石土地基允许承载力指标,计算土质地基允许承载力的汉森公式,土质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的处理方法和土质地基强力夯实处理方法等);---对有关水闸观测项目的设置,观测设施的布置,观测方法的拟定和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规范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登毅张平易许宗喜吴明全袁文健目次1 总则2 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2 洪水标准3 闸址选择4 总体布置4.1 枢纽布置4.2 闸室布置4.3 防渗排水布置4.4 消能防冲布置4.5 两岸联接布置5 水力设计6 防渗排水设计7 结构设计7.1 一般规定7.2 荷载计算及组合7.3 闸室稳定计算7.4 岸墙,翼墙稳定计算7.5 结构应力分析8 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8.1 一般规定8.2 地基整体稳定计算8.3 地基沉降计算8.4 地基处理设计9 观测设计附录A 闸孔总净宽计算附录B 消能防冲计算附录C 渗透压力计算附录D 土压力计算附录E 浪压力计算附录f 岩土分类附录G 土质地基划分附录H 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附录J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本规范的用词和用语说明1 总则1.0.1 为了适应水闸工程建设的需要,统一水闸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水闸设计水平,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实用耐久,管理方便,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大,中型水闸设计.大,中型水闸的加固,改建设计以及小型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对于特殊重要的大型水闸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1.0.3 水闸设计应认真搜集和整理各项基本资料.选用的基本资料应准确可靠,满足设计要求.1.0.4 水闸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广泛吸取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1.0.5 水闸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1.1 平原区水闸枢纽工程应根据水闸最大过闸流量及其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划分等别,其等别应按表2.1.1确定.规模巨大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水闸枢纽工程,其等别应经论证后报主管部门批准确定.注:当按表列最大过闸流量及防护对象重要性分别确定的等别不同时,工程等别应经综合分析确定.2.1.2 水闸枢纽中的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所属枢纽工程等别,作用和重要性划分级别,其级别应按表2.1.2确定.表2.1.2 水闸枢纽建筑物级别划分永久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运行期间使用的建筑物.主要建筑物指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指失事后不致造成下游灾害或对工程效益影响不大并易于修复的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建筑物.2.1.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级别可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及水闸自身的重要性按表2.1.2确定.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别应按国家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1.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级别可按现行的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2.1.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级别.2.1.6 对失事后造成巨大损失或严重影响,或采用实践经验较少的新型结构的2~5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提高一级设计;对失事后造成损失不大或影响较小的1~4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降低一级设计.2.2洪水标准2.2.1 平原区水闸的洪水标准应根据所在河流流域防洪规划规定的防洪任务,以近期防洪目标为主,并考虑远景发展要求,按表2.2.1所列标准综合分析确定.2.2.2 挡潮闸的设计潮水标准应按表2.2.2确定.兼有排涝任务的挡潮闸,其设计排涝标准可按表2.2.4确定.表2.2.2 挡潮闸设计潮水标准注:若确定的设计潮水位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时,应以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作为校核潮水标准.2.2.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与所属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一致.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按国家现行的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2.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按表2.2.4确定.表2.2.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设计洪水标准注:灌排渠系上的水闸校核洪水标准,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2.2.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防洪(挡潮)标准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防洪(挡潮)标准.2.2.6 按本规范2.1.6条规定提高或降低一级设计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可按提高或降低后的级别确定.2.2.7 平原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的洪水标准应与该水闸洪水标准一致,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山区,丘陵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可按表2.2.7确定,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当泄放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允许消能防冲设施出现局部破坏,但必须不危及水闸闸室安全,且易于修复,不致长期影响工程运行.2.2.8 4,5级临时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根据其结构类别按表2.2.8的规定幅度,结合风险度综合分析合理选定.对失事后果严重的重要工程,应考虑遭遇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3 闸址选择3.0.1 闸址应根据水闸的功能,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潮汐,泥沙,冻土,冰情,施工,管理,周围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3.0.2 闸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稳定,岩土坚实和地下水水位较低的地点.闸址宜优先选用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地基,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3.0.3 节制闸或泄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势相对稳定的河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选择在弯曲河段裁弯取直的新开河道上.3.0.4 进水闸,分水闸或分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岸基本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但分洪闸闸址不宜选择在险工堤段和被保护重要城镇的下游堤段.3.0.5 排水闸(排涝闸)或泄水闸(退水闸)闸址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出水通畅处,排水闸(排涝闸)闸址且宜选择在靠近主要涝区和容泄区的老堤堤线上.3.0.6 挡潮闸闸址宜选择在岸线和岸坡稳定的潮汐河口附近,且闸址泓滩冲淤变化较小,上游河道有足够的蓄水容积的地点.3.0.7 若在多支流汇合口下游河道上建闸,选定的闸址与汇合口之间宜有一定的距离.3.0.8 若在平原河网地区交叉河口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宜在距离交叉河口较远处.3.0.9 若在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与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的距离不宜太近.3.0.10 选择闸址应考虑材料来源,对外交通,施工导流,场地布置,基坑排水,施工水电供应等条件.3.0.11 选择闸址应考虑水闸建成后工程管理维修和防汛抢险等条件.3.0.12 选择闸址还应考虑下列要求:---占用土地及拆迁房屋少;---尽量利用周围已有公路,航运,动力,通信等公用设施;---有利于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开展综合经营.4 总体布置4.1 枢纽布置4.1.1 水闸枢纽布置应根据闸址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该枢纽中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运用要求等确定,做到紧凑合理,协调美观,组成整体效益最大的有机联合体.4.1.2 节制闸或泄洪闸的轴线宜与河道中心线正交,其上,下游河道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水闸进口处水面宽度.位于弯曲河段的泄洪闸,宜布置在河道深泓部位.4.1.3 进水闸或分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30°,其上游引河(渠)长度不宜过长.位于弯曲河(渠)段的进水闸或分水闸,宜布置在靠近河(渠)道深泓的岸边.分洪闸的中心线宜正对河道主流方向.4.1.4 排水闸或泄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60°,其下游引河(渠)宜短而直,引河(渠)轴线方向宜避开常年大风向.4.1.5 滨湖水闸的轴线宜与上游来水方向正交.当上,下游水面较宽阔时,可根据需要设一定长度的导水堤.4.1.6 水闸枢纽中的船闸,泵站或水电站宜靠岸布置,但船闸不宜与泵站或水电站布置在同一岸侧.船闸,泵站或水电站与水闸的相对位置,应能保证满足水闸通畅泄水及各建筑物安全运行的要求.4.1.7 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枢纽,应在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的相邻位置设冲沙闸(排沙闸)或泄洪冲沙闸,并应注意解决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处可能产生的泥沙淤堵问题.4.1.8 上,下游平水机会较多,且有一般通航要求的水闸,可设置通航孔.通航孔位置应根据过闸安全和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9 上,下游水位差不大,且有一般过木要求的水闸,可设置过木孔或在岸边设过木道.过木孔或岸边过木道位置应根据水流条件和漂木特点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10 经常有水流下泄,且有过鱼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鱼道下泄水流宜与河道水流斜交,其出口位置不宜紧靠泄洪闸.4.1.11 平原区上游有余水可以利用,且有发电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在边闸孔内设置可移式发电装置.4.1.12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枢纽布置,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模型试验范围应包括水闸上,下游可能产生冲淤的河段.4.2 闸室布置4.2.1 水闸闸室布置应根据水闸挡水,泄水条件和运行要求,结合考虑地形,地质等因素,做到结构安全可靠,布置紧凑合理,施工方便,运用灵活,经济美观.4.2.2 闸室结构可根据泄流特点和运行要求,选用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或双层式等结构型式.整个闸室结构的重心应尽可能与闸室底板中心相接近,且偏高水位一侧.1 闸槛高程较高,挡水高度较小的水闸,可采用开敞式;泄洪闸或分洪闸宜采用开敞式;有排冰,过木或通航要求的水闸,应采用开敞式.2 闸槛高程较低,挡水高度较大的水闸,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挡水水位高于泄水运用水位,或闸上水位变幅较大,且有限制过闸单宽流量要求的水闸,也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3 要求面层溢流和底层泄流的水闸,可采用双层式;软弱地基上的水闸,也可采用双层式.4.2.3 开敞式闸室结构可根据地基条件及受力情况等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涵洞式和双层式闸室结构不宜采用分离式.4.2.4 水闸闸顶高程应根据挡水和泄水两种运用情况确定.挡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水闸正常蓄水位(或最高挡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泄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水闸安全超高下限值见表4.2.4.表4.2.4 水闸安全超高下限值(m)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闸顶高程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堤顶高程.闸顶高程的确定,还应考虑下列因素:---软弱地基上闸基沉降的影响;---多泥沙河流上,下游河道变化引起水位升高或降低的影响;---防洪(挡潮)堤上水闸两侧堤顶可能加高的影响等.4.2.5 闸槛高程应根据河(渠)底高程,水流,泥沙,闸址地形,地质,闸的施工,运行等条件,结合选用的堰型,门型及闸孔总净宽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建造在复式河床上的水闸,当闸基为岩石或坚硬的粘性土时,可选用高,低闸槛的布置型式,但必须妥善布置防渗排水设施.4.2.6 闸孔总净宽应根据泄流特点,下游河床地质条件和安全泄流的要求,结合闸孔孔径和孔数的选用,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2.7 闸孔孔径应根据闸的地基条件,运用要求,闸门结构型式,启闭机容量,以及闸门的制作,运输,安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选用的闸孔孔径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74-95)《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闸门孔口尺寸系列标准.闸孔孔数少于8孔时,宜采用单数孔.4.2.8 闸室底板型式应根据地基,泄流等条件选用平底板,低堰底板或折线底板.1 一般情况下,闸室底板宜采用平底板;在松软地基上且荷载较大时,也可采用箱式平底板.2 当需要限制单宽流量而闸底建基高程不能抬高,或因地基表层松软需要降低闸底建基高程,或在多泥沙河流上有拦沙要求时,可采用低堰底板.3 在坚实或中等坚实地基上,当闸室高度不大,但上,下游河(渠)底高差较大时,可采用折线底板,其后部可作为消力池的一部分.4.2.9 闸室底板厚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作用荷载及闸孔净宽等因素,经计算并结合构造要求确定.4.2.10 闸室底板顺水流向长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布置要求,以满足闸室整体稳定和地基允许承载力为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2.11 闸室结构垂直水流向分段长度(即顺水流向永久缝的缝距)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构造特点,结合考虑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定.对坚实地基上或采用桩基的水闸,可在闸室底板上或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对软弱地基上或地震区的水闸,宜在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岩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20m,土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35m.当分段长度超过本条规定数值时,宜作技术论证.永久缝的构造型式可采用铅直贯通缝,斜搭接缝或齿形搭接缝,缝宽可采用2~3cm.4.2.12 闸墩结构型式应根据闸室结构抗滑稳定性和闸墩纵向刚度要求确定,一般宜采用实体式.闸墩的外形轮廓设计应能满足过闸水流平顺,侧向收缩小,过流能力大的要求.上游墩头可采用半圆形,下游墩头宜采用流线形.4.2.13 闸墩厚度应根据闸孔孔径,受力条件,结构构造要求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平面闸门闸墩门槽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4.2.14 工作闸门门槽应设在闸墩水流较平顺部位,其宽深比宜取1.6~1.8.根据管理维修需要设置的检修闸门门槽,其与工作闸门门槽之间的净距离不宜小于1.5m. 当设有两道检修闸门门槽时,闸墩和底板必须满足检修期的结构强度要求.4.2.15 边闸墩的选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 4.2.12~4.2.14条的规定.兼作岸墙的边闸墩还应考虑承受侧向土压力的作用,其厚度应根据结构抗滑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需要计算确定.4.2.16 闸门结构的选型布置应根据其受力情况,控制运用要求,制作,运输,安装,维修条件等,结合闸室结构布置合理选定.1 挡水高度和闸孔孔径均较大,需由闸门控制泄水的水闸宜采用弧形闸门.2 当永久缝设置在闸室底板上时,宜采用平面闸门;如采用弧形闸门时,必须考虑闸墩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对闸门强度,止水和启闭的影响.3 受涌浪或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挡潮闸,宜采用平面闸门,且闸门面板宜布置在迎潮侧.4 有排冰或过木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平面闸门或下卧式弧形闸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采用下卧式弧形闸门.5 有通航或抗震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升卧式平面闸门或双扉式平面闸门.6 检修闸门应采用平面闸门或叠梁式闸门.4.2.17 露顶式闸门顶部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有0.3~0.5m的超高.4.2.18 启闭机型式可根据门型,尺寸及其运用条件等因素选定.选用启闭机的启闭力应等于或大于计算启闭力,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41-93《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启闭机系列标准.当多孔闸门启闭频繁或要求短时间内全部均匀开启时,每孔应设一台固定式启闭机.4.2.19 闸室胸墙结构可根据闸孔孔径大小和泄水要求选用板式或板梁式.孔径小于或等于6m时可采用板式,孔径大于6m时宜采用板梁式.胸墙顶宜与闸顶齐平.胸墙底高程应根据孔口泄流量要求计算确定.胸墙上游面底部宜做成流线形.胸墙厚度应根据受力条件和边界支承情况计算确定.对于受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水闸,胸墙上应留有足够的排气孔.胸墙与闸墩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闸室地基,温度变化条件,闸室结构横向刚度和构造要求等采用简支式或固支式.当永久缝设置在底板上时,不应采用固支式.4.2.20 闸室上部工作桥,检修便桥,交通桥可根据闸孔孔径,闸门启闭机型式及容量,设计荷载标准等分别选用板式,梁板式或板拱式,其与闸墩的连接型式应与底板分缝位置及胸墙支承型式统一考虑.有条件时,可采用预制构件,现场吊装.工作桥的支承结构可根据其高度及纵向刚度选用实体式或刚架式.工作桥,检修便桥和交通桥的梁(板)底高程均应高出最高洪水位0.5m以上;若有流冰,应高出流冰面以上0.2m.4.2.21 松软地基上的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相邻分部工程的基底压力差小;3 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不均匀沉降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适当增加底板长度和埋置深度.4.2.22 冻胀性地基上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整体性强,刚度大;2 Ⅲ级冻涨土地基上的1,2,3级水闸和Ⅳ,Ⅴ级冻涨土地基上的各级水闸,其基础埋深不小于基础设计冻深;3 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减小闸室底部与冻涨土的接触面积;4 在满足防渗,防冲和水流衔接条件的情况下,缩短进出口长度;5 适当减小冬季暴露的大,中型水闸铺盖,消力池底板等底部结构的分块尺寸.4.2.23 地震区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降低工作桥排架高度,减轻其顶部重量,并加强排架柱与闸墩和桥面结构的抗剪连接;3 在闸墩上分缝,并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变形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加强地基与闸室底板的连接,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5 适当降低边墩(岸墙)后的填土高度,减少附加荷载;6 上游防渗铺盖采用混凝土结构,并适当布筋.4.3 防渗排水布置4.3.1 水闸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闸基地质条件和水闸上,下游水位差等因素,结合闸室,消能防冲和两岸连接布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3.2 均质土地基上的水闸闸基轮廓线应根据选用的防渗排水设施,经合理布置确定.在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拟定的闸基防渗长度应满足公式(4.3.2)要求:L=CΔH (4.3.2)式中L---闸基防渗长度,即闸基轮廓线防渗部分水平段和垂直段长度的总和(m);ΔH---上,下游水位差(m);C---允许渗径系数值,见表4.3.2.当闸基设板桩时,可采用表4.3.2中所列规定值的小值.注:地基土分类见本规范附录f.4.3.3 当闸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闸室上游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或粘土铺盖,或土工膜防渗铺盖,闸室下游护坦底部应设滤层.粘土铺盖的渗透系数应比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小100倍以上.4.3.4 当闸基为较薄的壤土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除应符合本规范4.3.3条的规定外,尚应验算覆盖土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必要时可在闸室下游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井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4.3.5 当闸基为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闸室上游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钢筋混凝土板桩,水泥砂浆帷幕,高压喷射灌浆帷幕,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垂直防渗结构等)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防渗体宜布置在闸室底板的上游端.在地震区粉细砂地基上,闸室底板下布置的垂直防渗体宜构成四周封闭的形式.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必须设置级配良好的滤层.4.3.6 当闸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闸室底板上游端宜设置截水槽或防渗墙,闸室下游渗流出口处应设滤层.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相对不透水层深度不应小于1.0m.。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SD133—84)

第 3.0.1 条 水闸的总体布置应做到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运用方便、安全可靠,在节 约的原则下,注意美观。
水闸系由闸室和上下游连接段等部分组成,参见图 3.0.1。(见书末)。
第一节 闸室布置
第 3.1.1 条 闸室结构一般有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等,应按其运用要求、水流流态、 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选用。
第二章 闸址选择
第 2.0.1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水闸的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泥 沙、施工、管理和其它方面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 2.0.2 条 闸址宜选择在坚硬、紧密的天然地基上,尽量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 第 2.0.3 条 闸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选择在水流流态平顺及河床、岸坡稳定的河段。 节制闸(包括泄洪闸)宜选择在河段顺直或裁弯取直的地点。 进水闸或分洪闸宜选择在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 排涝闸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和出水通畅处。 挡潮闸宜选择在海岸稳定的海口附近,上游宜有冲淤水源。 第 2.0.4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施工导流、场地布置、材料来源,交通运输、基坑排水、 施工供水及电源等条件。 第 2.0.5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建成后便于管理运用、养护修理和防汛抢险。 第 2.0.6 条 闸址选择还应考虑下列要求: 1.拆迁房屋及占用土地少; 2.尽量结合公路桥梁; 3.有利于环境保护; 4.有利于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 第 2.0.7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枢纽工程性质及综合利用要求,统一考虑水闸与枢纽其它 建筑物的合理布置。 第 2.0.8 条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闸址选择,应有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第 3.3.6 条 当水闸的水头较大,且河床及岸坡为地质构造条件较好的坚硬岩体时,可 采用挑流式消能。
第 3.3.7 条 在夹有较大砾石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设消力池,可采用抗冲耐磨 的斜坡护坦与下游河道联接,末端应设防冲墙。
龙河闸设计说明书样本

龙河闸设计说明书水工0016班臧德善-4-29第一章: 工程概况§1—1资料分析一、建龙河节制闸的意义龙河节制闸位于江苏省龙河入米湖的入口处, 为米湖控制线的配套工程之一, 主要作用是龙河流域降暴雨时, 圩区洪水抽排至龙河经该闸排入米湖; 当米湖汛期水位高时, 开启该闸使米湖一部分洪水经龙河入江起分洪作用; 灌溉时节, 关闸蓄水用龙河水灌溉农田, 如果龙河水位低于米湖水位则开闸引入湖水灌溉。
因此, 该闸具有分洪、排涝、灌溉的作用。
二、地形、地质、气象资料龙河的断面尺寸为底宽25米、河底高程-0.5米, 边坡1:2.5,堤顶高程5.0米。
米湖堤顶高程为7.0米, 最高蓄洪水位5.5米时吹程1.5Km, 风速V=24m/s, 平均水深7米, 水域宽阔。
土壤内磨擦角Φ=11゜, 粘聚力C≈29KN/m2。
三、设计标准该闸为3级水工建筑物, 闸上公路桥为汽—10级标准车。
最大挡水位: 米湖5.5米, 龙河3.8米, 此时相应分洪流量90m3/s。
反向挡水水位: 米湖2.17, 龙河南3.0。
排涝水位: 米湖2.74, 龙河南2.85米, 相应排涝流量84 m3/s。
回填土设计干密度R=15N/m3, 控制含水量W=25%。
d四、其它资料设计另建一座6米宽船闸用于通航与该闸配合使用。
规划二期将龙河河底高程降至-1.0米, 以利降底龙河流域田间地下水位, 同时便利通航。
五、资料分析根据地形、地质条件, 该闸址选在龙河与米湖的入口处, 与龙河正交, 基础不需要处理, 但设计闸底板时应考虑二期将龙河河底高程降至-1.0米的因素。
该闸运用为双向挡水, 在闸门和上下游消能设计时要考虑。
该闸施工时, 在闸址上下游填筑土坝围堰, 排干积水后即可进行基础施工。
§1—2 工程概况该闸采用铪开敞式结构, 共3孔, 每孔净宽5米。
闸室部分长11.3米, 底板高程为-0.5米, 为铪整体结构, 平底宽顶堰型式, 厚1米( 两边齿槽深0.8米) , 中墩及边墩厚均为1米, 为方便交通, 闸室下游( 龙河侧) 设4米宽交通桥。
水闸设计大纲

水闸设计大纲目次1 引言 (1)2 编制依据文件和规范 (1)2.1 有关本工程的主要文件 (1)2.2 主要设计规范 (1)3 基本资料 (1)3.1 工程等别与建筑物级别 (1)3.2 洪水标准 (2)3.4 泥沙 (2)3.5 气象 (2)3.5.1 气温 (2)3.5.2 风速与吹程 (3)3.5.3 降雨量 (3)3.5.4 最大冻土深度 cm。
(3)3.5.5 无霜期:多年平均 d。
(3)3.6 地形资料 (3)3.7 地震烈度 (3)3.8 地质资料 (3)3.8.1 地质概况 (3)3.8.2 工程地质资料 (3)3.8.3 水文地质资料 (4)3.9 交通 (4)3.9.1 闸上交通桥的荷载标准 (5)3.9.2 桥面宽度 (5)3.10 水工模型试验资料 (5)3.11 边墩和翼墙后回填料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5) (5)3.12 主要材料特性参数 (5)3.12.1 各部位混凝土的标号 (5)3.12.2 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弹模及热学参数,见表7。
(5)3.12.3 钢筋的设计强度和弹性模量,见表8。
(6)3.12.4 浆砌石体特性参数 (6)4 工程布置 (6)4.1 闸的轴线位置 (6)4.2 闸室布置 (7)4.2.1 弧形闸门水闸闸室布置 (7)4.2.2 平面闸门闸室布置 (7)4.3 防渗排水布置 (7)4.4 消能防冲布置 (7)4.4.1 底流式消能防冲布置 (7)4.5 两岸联接布置 (8)5 水力设计 (8)5.1 水闸的过水能力核算 (8)5.2 消能防冲设施设计 (8)5.3 拟定闸的控制运用方式 (8)6 闸室稳定计算 (8)6.1 荷载计算 (8)6.1.1 基本荷载 (8)6.1.2 特殊荷载 (9)6.2 荷载组合 (9)6.2.1 荷载基本组合 (10)6.2.2 荷载特殊组合 (10)6.3 闸室稳定计算 (10)6.3.1 确定计算单元 (10)6.3.2 稳定计算 (10)7 结构设计 (11)7.1 闸底板结构计算 (11)7.1.1 闸底板的结构型式 (11)7.1.2 闸底板内力计算 (11)7.1.3 闸底板配筋计算 (13)7.1.4 闸底板抗裂计算 (13)7.2 闸墩结构计算 (13)7.2.1 闸墩的结构型式 (13)7.2.2 弧形闸门实体闸墩结构计算 (13)7.2.3 平面闸门实体闸墩结构计算 (14)7.2.4 闸墩抗裂计算 (15)7.3 其它结构设计 (15)7.3.1 上下游翼墙 (15)7.3.2 其它结构 (15)8 地基设计 (16)8.1 天然地基设计计算 (16)8.1.1 验算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16)8.1.2 地基的稳定性计算 (16)8.1.3 地基沉降计算 (16)8.2 闸基处理 (17)8.2.1 垫层法处理水闸浅层基础 (18)8.2.2 钻孔桩基础设计 (18)9 观测设计 (20)10 专题研究 (必要时) (20)11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20)1 引言水闸工程位于省市(县)以km处。
水闸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2001-02-28发布2001-04-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闸设计规范Desidn specification for sluiceSL 265-2001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施行日期:2001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的通知水国科[2001]62号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以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为主编单位修订的《水闸设计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并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水闸设计规范》SL 265-2001(代替SD133-84).本标准自2001年4月1日起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主持部门,并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规设字(1995)0037号"关于开展《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修订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规局技[1997]7号"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修订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通知",对SD133-84,(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修订.修订后的SL 265-2001《水闸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主要包括下列技术内容:---水闸的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水闸的闸址选择和总体布置;---水闸的水力设计和防渗排水设计;---水闸的结构设计;---水闸的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水闸的观测设计等.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拓宽了原规范的适用范围,在各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山区,丘陵区水闸及建于岩石地基上水闸设计的若干规定;---增加了有关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对有关水闸闸址选择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增加了有关水闸枢纽布置的规定,并对有关水闸闸室结构,防渗排水设施,消能防冲设施和两岸连接结构等选型布置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闸室胸墙结构,冻胀土地基上和地震区的水闸结构,垂直防渗体和排水设施,大型多孔水闸消能防冲设施的选型布置等);---对有关水闸闸孔总净宽计算,消能防冲设施的设计计算和闸门控制运用方式的拟定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以堰上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和系数表,消力池深度和底板厚度的计算公式等,增加了以流速水头为主要因素的闸孔总净宽计算公式,上游护底首端的河床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和跌坎面流式消能计算公式等);---对有关闸基渗透压力计算,闸基抗渗稳定性验算,滤层设计和永久缝止水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增加了岩石地基上水闸闸基防渗帷幕和排水孔设计的规定以及岩石地基上闸基渗透压力计算公式等);---对有关水闸荷载计算及组合,闸室和岸墙,翼墙的稳定计算,结构应力分析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荷载类别及荷载组合表,闸室底板应力分析中对底板自重和边荷载的取值等,增加了水闸结构对材料的要求,土压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上闸室抗滑稳定计算公式,闸室检修时抗浮稳定计算公式和岩石地基上翼墙抗倾覆稳定计算公式等);---对有关岩土分类及其试验方法,水闸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地基沉降计算和地基处理设计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包括修改了土的分类方法和水闸地基沉降计算公式等,增加了岩石分类方法,岩石与碎石土地基允许承载力指标,计算土质地基允许承载力的汉森公式,土质地基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岩石地基的处理方法和土质地基强力夯实处理方法等);---对有关水闸观测项目的设置,观测设施的布置,观测方法的拟定和整理分析观测资料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订.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规范主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水利部四川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登毅张平易许宗喜吴明全袁文健目次1 总则2 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2 洪水标准3 闸址选择4 总体布置4.1 枢纽布置4.2 闸室布置4.3 防渗排水布置4.4 消能防冲布置4.5 两岸联接布置5 水力设计6 防渗排水设计7 结构设计7.1 一般规定7.2 荷载计算及组合7.3 闸室稳定计算7.4 岸墙,翼墙稳定计算7.5 结构应力分析8 地基计算及处理设计8.1 一般规定8.2 地基整体稳定计算8.3 地基沉降计算8.4 地基处理设计9 观测设计附录A 闸孔总净宽计算附录B 消能防冲计算附录C 渗透压力计算附录D 土压力计算附录E 浪压力计算附录f 岩土分类附录G 土质地基划分附录H 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附录J 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本规范的用词和用语说明1 总则1.0.1 为了适应水闸工程建设的需要,统一水闸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提高水闸设计水平,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实用耐久,管理方便,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的大,中型水闸设计.大,中型水闸的加固,改建设计以及小型水闸设计可参照使用.对于特殊重要的大型水闸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1.0.3 水闸设计应认真搜集和整理各项基本资料.选用的基本资料应准确可靠,满足设计要求.1.0.4 水闸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广泛吸取工程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1.0.5 水闸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2 水闸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2.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2.1.1 平原区水闸枢纽工程应根据水闸最大过闸流量及其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划分等别,其等别应按表2.1.1确定.规模巨大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的水闸枢纽工程,其等别应经论证后报主管部门批准确定.注:当按表列最大过闸流量及防护对象重要性分别确定的等别不同时,工程等别应经综合分析确定.2.1.2 水闸枢纽中的水工建筑物应根据其所属枢纽工程等别,作用和重要性划分级别,其级别应按表2.1.2确定.表2.1.2 水闸枢纽建筑物级别划分永久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运行期间使用的建筑物.主要建筑物指失事后将造成下游灾害或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建筑物.次要建筑物指失事后不致造成下游灾害或对工程效益影响不大并易于修复的建筑物.临时性建筑物指枢纽工程施工期间使用的建筑物.2.1.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级别可根据所属枢纽工程的等别及水闸自身的重要性按表2.1.2确定.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别应按国家现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1.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级别可按现行的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确定.2.1.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级别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级别.2.1.6 对失事后造成巨大损失或严重影响,或采用实践经验较少的新型结构的2~5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提高一级设计;对失事后造成损失不大或影响较小的1~4级主要建筑物,经论证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可降低一级设计.2.2洪水标准2.2.1 平原区水闸的洪水标准应根据所在河流流域防洪规划规定的防洪任务,以近期防洪目标为主,并考虑远景发展要求,按表2.2.1所列标准综合分析确定.2.2.2 挡潮闸的设计潮水标准应按表2.2.2确定.兼有排涝任务的挡潮闸,其设计排涝标准可按表2.2.4确定.表2.2.2 挡潮闸设计潮水标准注:若确定的设计潮水位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时,应以当地历史最高潮水位作为校核潮水标准.2.2.3 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与所属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一致.山区,丘陵区水利水电枢纽中永久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按国家现行的SL 252-2000的规定确定.2.2.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应按表2.2.4确定.表2.2.4 灌排渠系上的水闸设计洪水标准注:灌排渠系上的水闸校核洪水标准,可视具体情况和需要研究确定.2.2.5 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防洪(挡潮)标准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的防洪(挡潮)标准.2.2.6 按本规范2.1.6条规定提高或降低一级设计的水闸,其洪水标准可按提高或降低后的级别确定.2.2.7 平原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的洪水标准应与该水闸洪水标准一致,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山区,丘陵区水闸闸下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可按表2.2.7确定,并应考虑泄放小于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当泄放超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的流量时,允许消能防冲设施出现局部破坏,但必须不危及水闸闸室安全,且易于修复,不致长期影响工程运行.2.2.8 4,5级临时性建筑物的洪水标准应根据其结构类别按表2.2.8的规定幅度,结合风险度综合分析合理选定.对失事后果严重的重要工程,应考虑遭遇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措施.3 闸址选择3.0.1 闸址应根据水闸的功能,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潮汐,泥沙,冻土,冰情,施工,管理,周围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3.0.2 闸址宜选择在地形开阔,岸坡稳定,岩土坚实和地下水水位较低的地点.闸址宜优先选用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地基,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3.0.3 节制闸或泄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道顺直,河势相对稳定的河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也可选择在弯曲河段裁弯取直的新开河道上.3.0.4 进水闸,分水闸或分洪闸闸址宜选择在河岸基本稳定的顺直河段或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但分洪闸闸址不宜选择在险工堤段和被保护重要城镇的下游堤段.3.0.5 排水闸(排涝闸)或泄水闸(退水闸)闸址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出水通畅处,排水闸(排涝闸)闸址且宜选择在靠近主要涝区和容泄区的老堤堤线上.3.0.6 挡潮闸闸址宜选择在岸线和岸坡稳定的潮汐河口附近,且闸址泓滩冲淤变化较小,上游河道有足够的蓄水容积的地点.3.0.7 若在多支流汇合口下游河道上建闸,选定的闸址与汇合口之间宜有一定的距离.3.0.8 若在平原河网地区交叉河口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宜在距离交叉河口较远处.3.0.9 若在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附近建闸,选定的闸址与铁路桥或Ⅰ,Ⅱ级公路桥的距离不宜太近.3.0.10 选择闸址应考虑材料来源,对外交通,施工导流,场地布置,基坑排水,施工水电供应等条件.3.0.11 选择闸址应考虑水闸建成后工程管理维修和防汛抢险等条件.3.0.12 选择闸址还应考虑下列要求:---占用土地及拆迁房屋少;---尽量利用周围已有公路,航运,动力,通信等公用设施;---有利于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开展综合经营.4 总体布置4.1 枢纽布置4.1.1 水闸枢纽布置应根据闸址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该枢纽中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运用要求等确定,做到紧凑合理,协调美观,组成整体效益最大的有机联合体.4.1.2 节制闸或泄洪闸的轴线宜与河道中心线正交,其上,下游河道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水闸进口处水面宽度.位于弯曲河段的泄洪闸,宜布置在河道深泓部位.4.1.3 进水闸或分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30°,其上游引河(渠)长度不宜过长.位于弯曲河(渠)段的进水闸或分水闸,宜布置在靠近河(渠)道深泓的岸边.分洪闸的中心线宜正对河道主流方向.4.1.4 排水闸或泄水闸的中心线与河(渠)道中心线的交角不宜超过60°,其下游引河(渠)宜短而直,引河(渠)轴线方向宜避开常年大风向.4.1.5 滨湖水闸的轴线宜与上游来水方向正交.当上,下游水面较宽阔时,可根据需要设一定长度的导水堤.4.1.6 水闸枢纽中的船闸,泵站或水电站宜靠岸布置,但船闸不宜与泵站或水电站布置在同一岸侧.船闸,泵站或水电站与水闸的相对位置,应能保证满足水闸通畅泄水及各建筑物安全运行的要求.4.1.7 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枢纽,应在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的相邻位置设冲沙闸(排沙闸)或泄洪冲沙闸,并应注意解决进水闸进水口或其他取水建筑物取水口处可能产生的泥沙淤堵问题.4.1.8 上,下游平水机会较多,且有一般通航要求的水闸,可设置通航孔.通航孔位置应根据过闸安全和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9 上,下游水位差不大,且有一般过木要求的水闸,可设置过木孔或在岸边设过木道.过木孔或岸边过木道位置应根据水流条件和漂木特点确定,但不宜紧靠泵站或水电站.4.1.10 经常有水流下泄,且有过鱼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鱼道下泄水流宜与河道水流斜交,其出口位置不宜紧靠泄洪闸.4.1.11 平原区上游有余水可以利用,且有发电要求的水闸,可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在边闸孔内设置可移式发电装置.4.1.12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枢纽布置,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模型试验范围应包括水闸上,下游可能产生冲淤的河段.4.2 闸室布置4.2.1 水闸闸室布置应根据水闸挡水,泄水条件和运行要求,结合考虑地形,地质等因素,做到结构安全可靠,布置紧凑合理,施工方便,运用灵活,经济美观.4.2.2 闸室结构可根据泄流特点和运行要求,选用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或双层式等结构型式.整个闸室结构的重心应尽可能与闸室底板中心相接近,且偏高水位一侧.1 闸槛高程较高,挡水高度较小的水闸,可采用开敞式;泄洪闸或分洪闸宜采用开敞式;有排冰,过木或通航要求的水闸,应采用开敞式.2 闸槛高程较低,挡水高度较大的水闸,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挡水水位高于泄水运用水位,或闸上水位变幅较大,且有限制过闸单宽流量要求的水闸,也可采用胸墙式或涵洞式.3 要求面层溢流和底层泄流的水闸,可采用双层式;软弱地基上的水闸,也可采用双层式.4.2.3 开敞式闸室结构可根据地基条件及受力情况等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涵洞式和双层式闸室结构不宜采用分离式.4.2.4 水闸闸顶高程应根据挡水和泄水两种运用情况确定.挡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水闸正常蓄水位(或最高挡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泄水时,闸顶高程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与相应安全超高值之和.水闸安全超高下限值见表4.2.4.表4.2.4 水闸安全超高下限值(m)位于防洪(挡潮)堤上的水闸,其闸顶高程不得低于防洪(挡潮)堤堤顶高程.闸顶高程的确定,还应考虑下列因素:---软弱地基上闸基沉降的影响;---多泥沙河流上,下游河道变化引起水位升高或降低的影响;---防洪(挡潮)堤上水闸两侧堤顶可能加高的影响等.4.2.5 闸槛高程应根据河(渠)底高程,水流,泥沙,闸址地形,地质,闸的施工,运行等条件,结合选用的堰型,门型及闸孔总净宽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建造在复式河床上的水闸,当闸基为岩石或坚硬的粘性土时,可选用高,低闸槛的布置型式,但必须妥善布置防渗排水设施.4.2.6 闸孔总净宽应根据泄流特点,下游河床地质条件和安全泄流的要求,结合闸孔孔径和孔数的选用,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4.2.7 闸孔孔径应根据闸的地基条件,运用要求,闸门结构型式,启闭机容量,以及闸门的制作,运输,安装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选用的闸孔孔径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74-95)《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所规定的闸门孔口尺寸系列标准.闸孔孔数少于8孔时,宜采用单数孔.4.2.8 闸室底板型式应根据地基,泄流等条件选用平底板,低堰底板或折线底板.1 一般情况下,闸室底板宜采用平底板;在松软地基上且荷载较大时,也可采用箱式平底板.2 当需要限制单宽流量而闸底建基高程不能抬高,或因地基表层松软需要降低闸底建基高程,或在多泥沙河流上有拦沙要求时,可采用低堰底板.3 在坚实或中等坚实地基上,当闸室高度不大,但上,下游河(渠)底高差较大时,可采用折线底板,其后部可作为消力池的一部分.4.2.9 闸室底板厚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作用荷载及闸孔净宽等因素,经计算并结合构造要求确定.4.2.10 闸室底板顺水流向长度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布置要求,以满足闸室整体稳定和地基允许承载力为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2.11 闸室结构垂直水流向分段长度(即顺水流向永久缝的缝距)应根据闸室地基条件和结构构造特点,结合考虑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定.对坚实地基上或采用桩基的水闸,可在闸室底板上或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对软弱地基上或地震区的水闸,宜在闸墩中间设缝分段.岩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20m,土基上的分段长度不宜超过35m.当分段长度超过本条规定数值时,宜作技术论证.永久缝的构造型式可采用铅直贯通缝,斜搭接缝或齿形搭接缝,缝宽可采用2~3cm.4.2.12 闸墩结构型式应根据闸室结构抗滑稳定性和闸墩纵向刚度要求确定,一般宜采用实体式.闸墩的外形轮廓设计应能满足过闸水流平顺,侧向收缩小,过流能力大的要求.上游墩头可采用半圆形,下游墩头宜采用流线形.4.2.13 闸墩厚度应根据闸孔孔径,受力条件,结构构造要求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平面闸门闸墩门槽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4.2.14 工作闸门门槽应设在闸墩水流较平顺部位,其宽深比宜取1.6~1.8.根据管理维修需要设置的检修闸门门槽,其与工作闸门门槽之间的净距离不宜小于1.5m. 当设有两道检修闸门门槽时,闸墩和底板必须满足检修期的结构强度要求.4.2.15 边闸墩的选型布置应符合本规范 4.2.12~4.2.14条的规定.兼作岸墙的边闸墩还应考虑承受侧向土压力的作用,其厚度应根据结构抗滑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需要计算确定.4.2.16 闸门结构的选型布置应根据其受力情况,控制运用要求,制作,运输,安装,维修条件等,结合闸室结构布置合理选定.1 挡水高度和闸孔孔径均较大,需由闸门控制泄水的水闸宜采用弧形闸门.2 当永久缝设置在闸室底板上时,宜采用平面闸门;如采用弧形闸门时,必须考虑闸墩间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对闸门强度,止水和启闭的影响.3 受涌浪或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挡潮闸,宜采用平面闸门,且闸门面板宜布置在迎潮侧.4 有排冰或过木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平面闸门或下卧式弧形闸门;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采用下卧式弧形闸门.5 有通航或抗震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升卧式平面闸门或双扉式平面闸门.6 检修闸门应采用平面闸门或叠梁式闸门.4.2.17 露顶式闸门顶部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有0.3~0.5m的超高.4.2.18 启闭机型式可根据门型,尺寸及其运用条件等因素选定.选用启闭机的启闭力应等于或大于计算启闭力,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SL 41-93《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启闭机系列标准.当多孔闸门启闭频繁或要求短时间内全部均匀开启时,每孔应设一台固定式启闭机.4.2.19 闸室胸墙结构可根据闸孔孔径大小和泄水要求选用板式或板梁式.孔径小于或等于6m时可采用板式,孔径大于6m时宜采用板梁式.胸墙顶宜与闸顶齐平.胸墙底高程应根据孔口泄流量要求计算确定.胸墙上游面底部宜做成流线形.胸墙厚度应根据受力条件和边界支承情况计算确定.对于受风浪冲击力较大的水闸,胸墙上应留有足够的排气孔.胸墙与闸墩的连接方式可根据闸室地基,温度变化条件,闸室结构横向刚度和构造要求等采用简支式或固支式.当永久缝设置在底板上时,不应采用固支式.4.2.20 闸室上部工作桥,检修便桥,交通桥可根据闸孔孔径,闸门启闭机型式及容量,设计荷载标准等分别选用板式,梁板式或板拱式,其与闸墩的连接型式应与底板分缝位置及胸墙支承型式统一考虑.有条件时,可采用预制构件,现场吊装.工作桥的支承结构可根据其高度及纵向刚度选用实体式或刚架式.工作桥,检修便桥和交通桥的梁(板)底高程均应高出最高洪水位0.5m以上;若有流冰,应高出流冰面以上0.2m.4.2.21 松软地基上的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相邻分部工程的基底压力差小;3 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不均匀沉降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适当增加底板长度和埋置深度.4.2.22 冻胀性地基上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整体性强,刚度大;2 Ⅲ级冻涨土地基上的1,2,3级水闸和Ⅳ,Ⅴ级冻涨土地基上的各级水闸,其基础埋深不小于基础设计冻深;3 在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减小闸室底部与冻涨土的接触面积;4 在满足防渗,防冲和水流衔接条件的情况下,缩短进出口长度;5 适当减小冬季暴露的大,中型水闸铺盖,消力池底板等底部结构的分块尺寸.4.2.23 地震区水闸结构选型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闸室结构布置匀称,重量轻,整体性强,刚度大;2 降低工作桥排架高度,减轻其顶部重量,并加强排架柱与闸墩和桥面结构的抗剪连接;3 在闸墩上分缝,并选用耐久,能适应较大变形的止水型式和材料;4 加强地基与闸室底板的连接,并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5 适当降低边墩(岸墙)后的填土高度,减少附加荷载;6 上游防渗铺盖采用混凝土结构,并适当布筋.4.3 防渗排水布置4.3.1 水闸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闸基地质条件和水闸上,下游水位差等因素,结合闸室,消能防冲和两岸连接布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4.3.2 均质土地基上的水闸闸基轮廓线应根据选用的防渗排水设施,经合理布置确定.在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拟定的闸基防渗长度应满足公式(4.3.2)要求:L=CΔH (4.3.2)式中L---闸基防渗长度,即闸基轮廓线防渗部分水平段和垂直段长度的总和(m);ΔH---上,下游水位差(m);C---允许渗径系数值,见表4.3.2.当闸基设板桩时,可采用表4.3.2中所列规定值的小值.注:地基土分类见本规范附录f.4.3.3 当闸基为中壤土,轻壤土或重砂壤土时,闸室上游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或粘土铺盖,或土工膜防渗铺盖,闸室下游护坦底部应设滤层.粘土铺盖的渗透系数应比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小100倍以上.4.3.4 当闸基为较薄的壤土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透水层时,除应符合本规范4.3.3条的规定外,尚应验算覆盖土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必要时可在闸室下游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井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4.3.5 当闸基为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时,闸室上游宜采用铺盖和垂直防渗体(钢筋混凝土板桩,水泥砂浆帷幕,高压喷射灌浆帷幕,混凝土防渗墙,土工膜垂直防渗结构等)相结合的布置形式.垂直防渗体宜布置在闸室底板的上游端.在地震区粉细砂地基上,闸室底板下布置的垂直防渗体宜构成四周封闭的形式.粉土,粉细砂,轻砂壤土或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应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必须设置级配良好的滤层.4.3.6 当闸基为较薄的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其下卧层为深厚的相对不透水层时,闸室底板上游端宜设置截水槽或防渗墙,闸室下游渗流出口处应设滤层.截水槽或防渗墙嵌入相对不透水层深度不应小于1.0m.。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SD133—84编制说明组织编写部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编部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前言《水闸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系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8)建发设字第562号通知的要求,由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编制工作。
本编制说明主要编写人员:沈潜民,陈登毅,程美中。
编制本规范的主要目的是,总结我国水闸工程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提高水闸设计技术水平,统一设计标准,以适应我国建设事业的需要。
本规范的编制工作自1980 年1 月开始,经过编写提纲、第一稿、送审稿和报批稿四个阶段,于1983 年9 月完成。
在编制过程中,曾就规范的编写提纲和规范第一稿邀请华东水利学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江苏省内有关单位参加,组织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讨论。
同时,除了对江苏省40 余座大、中型水闸工程进行调查外,还前往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河北、辽宁、四川等省,走访30 个有关设计、科研、教学、施工和管理单位,调查29 座大、中型水闸工程,举行41 次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
此外,还通过函调的方式,收到了16 个单位和个人寄来的工程技术资料和书面意见。
在上述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982 年6 月提出本规范送审稿。
1982 年9 月19 日至28日在江苏省邗江县瓜洲闸管理所,由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持召开了《水闸设计规范》(送审稿)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35 个单位共46 位代表。
会议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了详细的审查。
会后根据会议提出的修改稿及会前收到的27 个单位和个人寄来的书面意见,经过修改,于1983 年2 月初步提出本规范报批稿。
1983 年5 月24 日至31 日在江苏省邗江县瓜洲闸管理所,由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主持召开了《水闸设计规范》(报批稿)审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5 个单位共23 位代表。
会议对本规范报批稿作了较详细的审查。
会后根据代表们提出的意见,作了若干处的修改和补充,于1983 年9 月正式提出本规范报批稿报部。
水工建筑物水闸课程设计

目录一、基本设计资料 ----------------------------------- 11、基本概述资料----------------------------------- 12、水流量资料------------------------------------- 13、闸基土质资料----------------------------------- 24、其他资料--------------------------------------- 25、水闸设计标准----------------------------------- 2二、闸址选择 ----------------------------------------------------------------------- 3三、总体枢纽布置 --------------------------------------------------------------- 31、拦河闸的布置----------------------------------- 32、闸室段的布置----------------------------------- 33、上游连接段的布置--------------------------------34、下游连接段的布置--------------------------------4四、水力计算 ----------------------------------------------------------------------- 41、闸孔设计-------------------------------------- 42、消能防冲设计---------------------------------- 73、海漫设计---------------------------------------9五、防渗排水设计 -------------------------------------------------------------- 101、地下轮廓设计--------------------------------- 102 、防渗计算------------------------------------- 11六、闸室的布置与稳定分析------------------------ 151、闸室结构布置--------------------------------- 152、荷载及其组合--------------------------------- 183、闸室稳定计算--------------------------------- 23七、闸室结构设计 --------------------------------- 251、闸墩设计------------------------------------- 252、底板结构设计--------------------------------- 25八、基础处理 -------------------------------------- 29九、主要参考文献---------------------------------- 30一、基本设计资料1、基本概述资料本工程是西通河灌区第一级抽水站的拦河闸,其主要任务是拦蓄西通河的河水,抬高水位满足抽水灌溉的需要,洪水期能够宣泄洪水,保证两岸农田不被洪水淹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闸址选择
第 2.0.1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水闸的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泥 沙、施工、管理和其它方面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第 2.0.2 条 闸址宜选择在坚硬、紧密的天然地基上,尽量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 第 2.0.3 条 闸址应选择在水流流态平顺及河床、岸坡稳定的河段。 节制闸(包括泄洪闸)宜选择在河段顺直或裁弯取直的地点。 进水闸或分洪闸宜选择在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 排涝闸宜选择在地势低洼和出水通畅处。 挡潮闸宜选择在海岸稳定的海口附近,上游宜有冲淤水源。 第 2.0.4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施工导流、场地布置、材料来源,交通运输、基坑排水、 施工供水及电源等条件。 第 2.0.5 条 闸址选择应考虑建成后便于管理运用、养护修理和防汛抢险。 第 2.0.6 条 闸址选择还应考虑下列要求: 1.拆迁房屋及占用土地少; 2.尽量结合公路桥梁; 3.有利于环境保护; 4.有利于管理单位的综合经营。 第 2.0.7 条 闸址选择应根据枢纽工程性质及综合利用要求,统一考虑水闸与枢纽其它 建筑物的合理布置。 第 2.0.8 条 水流流态复杂的大型水闸闸址选择,应有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第 1.0.4 条 水闸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详图两个阶段。 水闸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对前期初选的闸址和枢纽布置,经过勘察、试验和研究,进 一步论证选定。 2.确定水闸设计的等级标准。 3.通过计算和方案比较,拟定工程总体布置、地基处理方案、结构型式、主要尺寸和运 用要求。 4.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概算。 水闸施工详图阶段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地基及结构的施工详图设计。 2.拟定工程控制运用和综合经营管理的有关规定。 3.配合施工单位编制施工措施设计和预算。 4.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对施工详图进行修改或补充。 对于涉及面广、地基较差、技术复杂的大型水闸,根据需要编制专题报告或技术设计。 第 1.0.5 条 水闸设计,应认真搜集、研究和掌握建闸地点的各项基本资料(包括水文、 气象、泥沙、地形、地质、地震烈度、试验、综合利用要求、施工和运用条件、以及河流规 划等)。没有必要的基本资料,不得进行设计。
第 3.3.6 条 当水闸的水头较大,且河床及岸坡为地质构造条件较好的坚硬岩体时,可 采用挑流式消能。
第 3.3.7 条 在夹有较大砾石的多泥沙河流上的水闸,不宜设消力池,可采用抗冲耐磨 的斜坡护坦与下游河道联接,末端应设防冲墙。
上部结构宜采用预制吊装构件。 第 3.1.14 条 上下游平水机会较多的水闸,且有一般通航要求时,可设置通航孔。通航 孔的净宽、水深和净空应与有关部门研究确定。 通航孔的位置应根据过闸安全和管理方便的原则确定。 第 3.1.15 条 有过木要求(过木时上、下游水位差不大)的水闸可设置过木孔。过木孔的 净宽和净空应根据过木的需要确定。 过木孔的位置应根据水流条件和漂木的特点确定。 第 3.1.16 条 有过鱼要求的水闸应尽量结合岸墙和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鱼道的宽度、 水深、纵坡和流速应根据过闸鱼类的习性,通过试验研究确定。
第三节 消能防冲布置
第 3.3.1 条 消能防冲布置应根据地基情况、水力条件以及闸门控制运用方式等因素确防冲槽(或防冲墙)的布置应根据各自控制的水力条件确定。 第 3.3.2 条 消力池斜坡段的坡度,不应陡于 1∶3。消力池的尾槛宜采用实体槛;当尾 水较浅时,可采用齿形槛。 第 3.3.3 条 消力墩、分水槛等辅助消能工的设置,应能改善水流条件,提高消能效即 用于大型水闸时,其布置和尺寸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第 3.3.4 条 当上游水位与闸后河底高差较大且尾水深度较浅时,宜采用多级消能型式。 第 3.3.5 条 当下游河道有足够的水深,且变化较小,河床及岸坡抗冲能力较强时,可 采用面流式消能。
第二节 防渗排水布置
第 3.2.1 条 防渗排水布置应根据闸基地质条件和水闸上下游水位差等因素,结合闸室、 消能和两岸布置综合考虑,构成完整的防渗排水系统。
拟定闸基防渗长度的方法参见附录一。 第 3.2.2 条 中、轻壤土地基可在闸室上游设置钢筋混凝土或粘土铺盖(铺盖的渗透系数 要求比地基土的渗透系数小 100 倍以上),在闸室下游应设反滤层和排水孔。 第 3.2.3 条 粉砂、极细砂、轻粉质砂壤土地基宜采用铺盖和板桩(或防渗墙)相结合的布 置形式。板桩宜布置在闸底板的上游端。在粉砂地基上,闸底板下的板桩布置宜构成四周封 闭的形式。 粉砂、极细砂、轻粉质砂壤土地基除保证渗流平均坡降和出逸坡降小于允许值外,在渗 流出口处(包括两岸侧向渗流的出口处)必须设置经过筛选级配良好的反滤层。 第 3.2.4 条 当砂性土层或砂砾石层较薄,其下有相对不透水层时,可在上游侧设截水 槽或板桩。截水槽或板桩嵌入不透水层深度应不小于 1.0m。下游渗流出口处应设反滤层。 当砂砾岩层较厚时,可采用铺盖和悬挂式防渗墙相结合的布置形式。下游渗流出口处应 设反滤层。 第 3.2.5 条 当下卧层为相对透水层时,应验算覆盖层抗渗、抗浮的稳定性。必要时, 可在闸室下游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减压井。 第 3.2.6 条 岩石地基根据防渗需要可在闸室底板上游端设灌浆帷幕,其后设排水设施。 第 3.2.7 条 闸室底板的上下游端宜设置齿墙,以增强地基抗渗和闸室抗滑的能力。 第 3.2.8 条 承受双向水头的水闸,其防渗排水布置应以水位差较大的一向为主,合理 选择双向布置形式。 第 3.2.9 条 侧向防渗排水布置(包括刺墙、板桩、排水井等)应根据上下游水位和墙后土 质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综合考虑,并应与闸基的防渗排水布置相适应。 第 3.2.10 条 钢筋混凝土铺盖应设永久缝,缝距可采用 10~20m;靠近翼墙的铺盖缝断 宜采用小值。铺盖厚度一般采用 0.4~0.6m。 第 3.2.11 条 粘土铺盖的厚度应根据水力坡降允许值计算确定,前端一般采用 0.6~ 0.8m,逐渐向后加厚。铺盖上面应加设保护层。
对于修建在冻胀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粘土等特殊地基上的水闸设计,还应符合 有关规定。
第 1.0.3 条 水闸设计应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 程地质勘察规范》、《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和《土 工试验规程》等标准、规范和规程的有关要求。地震区的水闸设计还应符合《水工建筑物抗 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第三章 总体布置
第 3.0.1 条 水闸的总体布置应做到结构简单、布置合理、运用方便、安全可靠,在节 约的原则下,注意美观。
水闸系由闸室和上下游连接段等部分组成,参见图 3.0.1。(见书末)。
第一节 闸室布置
第 3.1.1 条 闸室结构一般有开敞式、胸墙式、涵洞式等,应按其运用要求、水流流态、 地形、地质等条件,合理选用。
水闸设计规范(试行) SD133—84
组织编写部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主 编 部 门: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批 准 部 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 试 行 日 期:1984 年 12 月 31 日
水利电力部 关于颁发《水闸设计规范》
(试行)的通知
(84)水电水规字第 132 号
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78)建发设字第 562 号通知,我部委托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 院编制了《水闸设计规范》SD133—84。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经多次审 查讨论,征求了国内有关单位的意见。现批准《水闸设计规范》颁发试行。
表 3.1.2 安全超高下限值表 单位:m
闸顶高程的确定,还需考虑下列因素:
1.在有泥沙沉积的河(渠)道上,应考虑泥沙沉积后水位有可能抬高的影响; 2.对于挡潮闸应考虑关闸潮位壅高的影响; 3.修建在软弱地基上的水闸应考虑地基沉降的影响; 4.防洪大堤上的水闸闸顶高程应不低于两侧堤顶高程。 第 3.1.3 条 开敞式水闸的闸门顶高应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挡水位以上至少 0.3m。 第 3.1.4 条 闸槛高程应综合考虑水流、地形、地质、施工等条件,结合堰型和门型选 择,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复式河床上的水闸,当地基为岩石或坚硬的粘性土时,可考虑采用高、低闸槛的布置型 式。 第 3.1.5 条 闸室的总净宽必须根据在允许的单宽流量条件下,能安全通过设计和校核 流量的要求确定。闸室的总宽度,应与上下游河(渠)道相适应。 闸孔的孔径应根据水闸使用要求、闸门型式以及工程投资等因素,并参照闸门系列要求 选用。 大型水闸宜采用 8m 以上的孔径。闸孔孔数较少时,宜采用单数孔。 第 3.1.6 条 松软地基上水闸结构布置和选型应注意下列各点: 1.采用整体性强和刚性大的轻型结构; 2.结构布置匀称,在各种计算荷载情况下,基底压力偏心距小; 3.相邻分部工程的基底压力差小; 4.分块尺寸较小,止水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性好; 5.适当增加底板长度和砌置深度; 6.减小水流引起的震动; 第 3.1.7 条 闸室的底板型式,有平底板、低堰底板、折线底板和反拱底板等。 1.在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上或地震区,宜采用整体式平底板。 在坚硬、紧密的地基上可采用分离式平底板。 在松软地基上或地震区且闸孔孔径较大时,宜采用桩基的分离式平底板。 在松软地基上,也可采用箱式平底板。 2.当上下游河底高差较大必须限制单宽流量;或由于地基表层松软需要降低闸底面高程; 或有拦沙要求时,可采用低堰底板。 3.在坚硬、紧密或中等坚硬、紧密的地基上,当闸室高度不大且上下游河(渠)底高差较大 时,可采用折线底板。 4.在坚硬或中等坚硬的地基上可采用反拱底板,但必须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在地震区或 在大型水闸工程中采用反拱底板时,应作论证。 第 3.1.8 条 各种型式的底板,在布置上均必须考虑边荷载的影响。 第 3.1.9 条 闸室钢筋混凝土底板顺水流向的永久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的缝距不宜大 于 20m(岩基)或 30m(土基)。缝距超过上列数值时,应作论证。 第 3.1.10 条 闸门和启闭机的设计应做到安全可靠,运用灵活。其型式应根据闸门受力 条件、控制运用要求和闸室结构布置等因素选定。 1.挡水高度较高,孔径较大,需用闸门控制泄水的水闸宜采用弧形门; 2.有排冰、过木等要求的水闸,宜采用大孔径的平面门或下卧式的弧形门; 3.当采用分离式底板时,宜采用平面门。如采用弧形门,必须根据地基情况考虑闸墩间 的不均匀沉降对闸门强度、止水和启闭的影响; 4.涌潮冲击力较大的挡潮闸宜采用平面门; 5.检修闸门宜采用平面门; 6.当闸门启闭频繁或要求全部闸孔同时开启时,每孔应设一台启闭机;当采用移动式启 闭机时,应有技术经济论证。 第 3.1.11 条 闸墩外形轮廓设计应使过闸水流平顺,侧向收缩小,过水能力大。 闸墩门槽处最小厚度应根据结构强度和刚度的需要确定,但不宜小于 0.5m。 第 3.1.12 条 闸墩应根据需要设检修闸门槽和检修便桥。 当设有两道检修闸门槽时,检修时期闸墩和底板的强度必须满足要求。 第 3.1.13 条 闸室上部结构(如胸墙、工作桥、公路桥、检修便桥等)的布置以及与闸墩 的联接型式应与底板分缝位置统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