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论与魏晋思潮_黄雁鸿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非常多,我们遴选出其中主要的四家进行讲解、学习。
这四家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
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

中国历代文论选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整理(1)先秦两汉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源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合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言志”就是用诗来表达心理面的东西。
具体内涵不断的发展变化。
内涵:(1)“诗以言志”发端和“情志合一”的确认。
在先秦起初的“诗以言志”中,人们眼中的诗,大多数是作为“用”的诗,而不是用来创作诗。
朱自清在《诗言志》一文中把“诗言志”分为四个方面:一、献诗陈志,二、赋诗言志,三、教诗明志,四、作诗言志现都只是对《诗经》文本的运用。
这样,最初形态的“诗以言志”,在具体的运用中,不妨称之为“以言志”“诗以言志”是“用诗”“引诗”。
(2)《诗大序》中明确的提出作诗与言志之间的关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从中可以看出《诗大序》承认诗歌是抒情(3)诗言志”的政教功能所表现的集体之志的情感。
“诗言志”的原始内涵并非只为“志”,而是含情的“志”。
因为“诗言志”原初状态本身指向并不确定,他既可指原始的个体自然情性,也可指受道德节制而具有教化功能的社会集体之志。
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诗论中核心是放在“言志”这一层面上的,而这个“志”是更偏向于政治集体之志,淡化个人自然之情的。
(3)由群体情志向诗言个体情志的转变。
到了汉末的动乱,儒家的思想受到质疑。
这就促使人们对社会制度、传统伦理与个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促成了个人意识的觉醒。
加之汉代的人物清议,魏晋人物的品藻,使人们不断发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才情、风貌的美,而对这些的充分肯定,就是对人的个体情志的充分肯定。
此外魏晋玄学反对礼教对人情感的约束,提倡顺应自然,魏晋玄学的哲学观念由政教功利的诗学向审美诗学的过渡。
魏晋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文学的觉醒”,也可以说诗人的觉醒时期。
正是在这个儒家思想衰退、异端思想兴盛的活跃期,各种文学观念开始自觉形成,文学创作也更加强调抒发人的性情。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现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现作者:马晓坤来源:《人文杂志》2008年第02期内容提要:魏晋时期,才性、情理、性情等命题是玄学清谈的重要内容。
而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影响了魏晋士人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魏晋士人理想人格的内涵:第一,重才智,轻性行;第二,肯定“情之所衷,正在我辈”,第三,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不是任情恣性,而是“性其情”,即抑情顺理,以理遣情。
虽然个体不可能完全实现理想人格,但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可以无限接近这一境界。
关键词魏晋士人理想人格才性五情以理遣情〔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2-0128-05《世说新语》上承东汉桓灵之世,下讫南朝刘宋之初,通过一个个故事片断再现了魏晋士人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士人群体形象。
他们张扬个性,恃才使气,以体认玄虚,遗落世情为高,相对于注重社会价值的前辈们,他们更关注于个体精神的逍遥抱一,风流得意。
本文选取“理想人格”的角度,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当时思想背景来解析他们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现,希望由此更深入地探究其精神生活与心理特征。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旨在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与自身)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素质。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而理想人格则是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范型,它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价值标准。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思想界也呈现玄、佛、道多元发展的兴盛状态,作为载体与传播者,魏晋士人的思想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那么,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推崇与实践的理想人格如何呢?才性之辨——重才智,轻性行汉魏之时,才性之辨是名理学家探讨的重要命题。
才指个体才学智慧;而性谓本性或天性。
何晏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时说:“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25、金圣叹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
26、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篇中。
27、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是选文的标准。
28、《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29、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论_人物志_才性论_对_文心雕龙_的影响_贾奋然

从刘劭论“才性”到刘勰论“体性”,标志着汉魏以来的才性论从哲学、政治学、玄 学、美学层面开始向文学审美论转化。随着文章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文人的地位 的逐渐提高,关于作家的创作才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际上,刘劭《人物志》对“人 流之业”的十二种人才类型的区分中已经论述到了与文章写作有关的才能,诸如“文章”、 “儒学”、“口辨”。刘劭曰:“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这已经精要地概论了文章 写作才能的特点。但刘劭毕竟是将重点放在议论各类治国人才的特点,而所谓“文章” 之才只是治国才能一类,因而没能对之进行细致的区分和辨析,但刘劭对于“偏材”的 讨论已经极大地启发了后人关于文章写作中的创作才性论的关注。在刘勰系统讨论文章 写作中的“体性”问题之前,曹丕已经提出了“文气说”,首次将文章写作与作家个性 紧密联系起来。《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 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② 曹丕在此所谓“气”是指“体气”而言,即作家独特的先天禀赋,这是自然赋予的独特 才能,不能力强而致,也非后天习染所成,故虽父子兄弟不能相传。这与刘劭关于才性 论的界定一致,淡化了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德行,凸显了属于个体独一无二的先天才性 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可说是一种创作主体个性解放或主体觉醒的先声。
① [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排印本。 ② [魏] 徐干:《中论》,《汉魏丛书》本。 ③ 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见《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5 页。 ④ [魏]刘劭:《人物志》,《汉魏丛书》本。本文关于《人物志》的文字皆出于此本,恕后文不再 一一注释。 ⑤ 刘劭:《人物志》中的“偏材”,可通“偏才”。
《人物志》“才性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物志》“才性论”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人物志》“才性论”研究背景介绍:《人物志》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本论述人物创作的随笔集,共分为人物志、文心雕龙两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其中,人物志部分是关于人物创作的理论论述,主要包括“才性”“气节”等概念,融会了历代文学才性说的精华,被称为“人唯有志于道,才乃常足”的经典。
研究目的:通过对《人物志》中“才性”这一概念的探讨和研究,揭示其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启示和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1. 对《人物志》中“才性”概念的起源、定义、特点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探究其内涵和意义。
2. 系统阐述《人物志》“才性论”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包括其对文学思潮、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贡献。
3. 通过对现代文学创作中“才性”概念的考察和实践,探讨其应用价值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才性”概念在文学领域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研究意义:1. 对《人物志》中“才性”概念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唐代文学中人物塑造的理论,为对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2. 通过对“才性”概念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分析和实践,可以发掘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为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和指导。
3. 本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文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预期结果:通过对《人物志》中“才性”概念的深度探讨和研究,将得出以下预期结果:1. 对“才性”概念的内涵和含义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梳理。
2. 揭示《人物志》“才性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及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3. 探索“才性”概念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举措。
4. 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物志》“才性论”的理论内涵第三章:《人物志》“才性论”对唐代文学的影响第四章:“才性”概念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第五章:结论和展望参考文献:1. 刘勰. 文心雕龙[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 田松,《人物志》中的《大学》影响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6,(03):170-17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和发展,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文学趋势和思潮。
一、文学趋势1. 风雅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雅之风盛行。
这种文学趋势具有崇尚自然、文学追求独特、精深、有味、多变等特点。
例如,《琅琊榜》《洛阳伽蓝记》等以描写人物、抒发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
2. 士人文学士人文学是以“士”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这些士人文学家主要通过对社会现实、政治局势的反映及对生命的认识和抒发来形成自己的文学特色。
代表作品如《世说新语》《齐民要术》等。
3. 佛教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兴起,佛教文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佛教文学以宣传佛教思想和教义为主题,例如《法华经》《楞伽经》《涅槃经》等。
4. 诗文文学诗歌和散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二、文学思潮1. 玄学思潮玄学思潮是一个注重哲学思辨的文学思潮。
玄学主要关注人生的本质问题,追求道德、智慧和精神上的指引。
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等。
2. 造化思潮造化思潮是另一个流行的文学思潮,其强调人活在大自然中的思想。
著名的《山海经》《广雅》和《释名》等,都是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期望和对万物万理的探究。
3. 道教思潮道教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非常流行。
隋朝的道家学家颜师古被称为“守夜道人”或“长夜子”,他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刻体现了道教的精神和哲学思想,例如《道德真经》和《正一派道证了义》等。
4. 佛教思潮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成为了重要的信仰,而且对文学思潮也有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华严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和《弥勒下生经》等。
总的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趋势和思潮五花八门,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多元化的文化态势。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且对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仍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人论到文论:魏晋“才性之辨”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

人论到文论:魏晋“才性之辨”与《文心雕龙》的理论建构徐梅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4)005
【摘要】“才性之辨”是魏晋玄学的重要论题.不同时期人们对才、性以及才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与定位各异,才性之辨经历了由以性统才、注重人之德行到“唯才是举”、重视人之才智、彰显人之个性的发展过程.才性之辨的才性观、人物品鉴方法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文心雕龙》之理论建构影响深刻.刘勰品鉴文学的“体性”论、鉴赏文学的“六观”法、剖析文风的“八体”说,与才性之辨都存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页数】6页(P117-122)
【作者】徐梅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魏晋才性观与人化批评 [J], 朱忠元;刘朝霞
2.文道、才性与心术——《文心雕龙》几个理论命题及其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J], 张健
3.钟会才性观嬗变与魏晋易代士人的信念危机——对"钟会之叛"和魏晋易代政治局势的一种考察 [J], 钟思远
4.“才”“性”之辨——程颐人性思想新论 [J], 唐纪宇
5.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J], 张传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性论与魏晋思潮黄雁鸿提要本文以魏初刘劭所著5人物志6中品评人物的标准,与魏晋思潮中/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0的思想作一评比,以探讨5人物志6中审美标准对魏晋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关键词五行建安风骨才性论正始玄风一才性论与魏晋思潮所属中国哲学思想发展至魏晋,可说跨进了一个新的领域。
首先是对于美的定义,已从传统的道德枷锁中解脱,面对客体;因此,产生文学上所谓文、笔之辨。
同样,在人性及个人潜能创造力的来源上,发展出一套才性系统,把思想表现与个人特质结合,并配以阴阳五行之性,组成魏晋玄学中讲究体性、名理的基础。
由于才性论在此时期中如此重要,很多人以之作为魏晋思想的一部分,亦有学者当作是源头及中心所在。
魏初刘劭的5人物志6,不但开品评人物之风,其评论标准,又以天赋之所禀受、阴阳五行之于人性的影响作依归。
在这个时代,对人性的讨论跳出了以往单纯从道德、善恶判别人性的樊篱,重新以美学的观点,对人的才性或情性的种种姿态做品鉴论述。
所品鉴的人性或情性是才质的,故称为才性,从而使/天才0这一于先秦时期淹没于大量集体创作之中的独特个体得以彰显。
对于5人物志6中鉴定人物品位的依据,后世哲学大家各有其不同看法,现列举几位名家的说法,并提出本文研讨之方向。
(1)劳思光的说法劳思光先生在5中国哲学史#魏晋玄学6一节中,把魏晋思想分为/才性派0及/名理派0两部分:魏晋清谈之士,早期较重于谈论/才性0,品评人物;稍后则又喜讨论形上学问题,其范围大抵依托易经或老庄之书,间亦涉及儒学其它典籍,于是遂有/名理0一派。
¹劳先生以刘劭5人物志6为/才性派0的中心,并把魏晋初期品评人物的风尚(如陈寿5三国志6诸传,许劭评人等)归类于/才性0时期;而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着重于老庄之学,或以5易经6等经典作清谈,并向另一方向发展之道家理论归为/名理0一派,是魏晋玄学后期的思想大势。
那个时代的思想,已摆脱了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枷锁,不再以超越人性、有着完美品行的/圣人0作楷模,对贤才的要求也不再是泯灭人性的高尚德行。
德才之间,反以才高为重。
由于董仲舒的气化宇宙论为这个时期留下了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石,影响了当时的理论家,所以在品评人物时,以天才和禀赋作为品评标准。
因此魏晋是个才气纵横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个性最能得到张扬和发挥的时代。
依上所言,劳先生认为/才性0之说是魏晋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名理0之说共同组成魏晋玄学。
(2)牟宗三的说法牟宗三先生以为魏晋的思想由/玄学0与/佛学0组成¹,玄学又由/才性名理0及/玄学名理0相辅而成。
所谓/才性名理0,不但以刘劭5人物志6为代表,而且竹林七贤之生活情趣,或是人格上审美判断标准的厘定,也是/才性名理0的范围,以刘劭的5人物志6作开端。
由于5隋书#经籍志6将之列为名家类,故/才性名理0属名家或形名学。
/才性名理0对于人格上的美学原理与艺术境界,又培养出具清逸、风流、自在等性格特色之名士,及名士清谈之/玄学名理0现象。
可见/玄学名理0乃才性名理之发展及转型,亦即由名家转为名士的思想方式。
牟先生说:魏晋的玄学,通常亦称清谈、名理。
但说到清谈,名理,则又不单指玄学一面而言。
像5人物志6那样的著作,像竹林七贤那样的生活情调,亦通包括在内,,。
º继才性名理而言,才性之同合离异,而与正始名士互相辉映,才性一支乃转为老庄之玄学。
»牟先生进一步提出玄学及佛学终能发展,相承而展魏晋思想风貌,乃有一根本学术泉源之作用与支持,这一泉源,正为才性之说:看从魏初才性名理,到正始王弼何晏之玄学名理,盛谈老庄,以及那个时代朝野士大夫之生活情调与夫所以能与佛教水乳交融而吸收消化佛教之故,必有一个学术精神上的基本原理,或人之精神生活上某种精神原理,为其支持点。
这个支持点,我们可以5人物志6作了解的开端线索,,¼由此可言,牟先生以为/才性论0是魏晋思潮的开端,更是整个思想的中心及根源,魏晋玄学的发展与成型,莫不深受/才性论0之影响。
(3)唐君毅的说法在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中,唐君毅先生以为/才性论0是中国哲学人性论之客观的分解,乃传统思想理论的转型:由孟子性善、荀子性恶或告子生之谓性这种以主观价值判断转变为以五行作标准的客观知性判断。
此/始于形体,终于德行0之观人之材性之历程,即一自外观人,以达于其底之一历程。
刘劭之人物志,即缘之以论此人性之表现各方面,,亦代表此客观的论人性之观点,,½¹º»¼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44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67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第43页。
牟宗三5才性与玄理6,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43页。
再者,/才性论0成一品鉴人物风气,人物性格超脱于礼俗规范,促成/名士0类型成立。
其超拔行事的作风,俨然成文人追求之典型,成不羁放达之人物,所谓/高层次个性者0,而此个性之人又展现一套全然超脱于世俗的清谈之学(或玄学)。
名士的个性/乃天生可不作任何对外对内之反抗,而唯以一真正之栖神玄远之心,表现其在世俗与自己之一切格套之外之我性、个性。
此即归于直接以体无致虚,为表现我之我性、个性、-我之为一绝对无二.或-我之独,之一思想形态。
0¹浅白而言就是独一无二的天才。
(4)本文探讨之方向综观劳、牟、唐三氏论点,虽然有所差别,但仍突显了/才性论0在魏晋思潮的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思想,在先秦为一形态,汉魏晋又一截然不同之形态。
其转折点在于汉儒以阴阳五行之说融入其天命观中,成为汉代哲学之独特现象:气化宇宙论。
/才性论0之组成基础,亦是阴阳五行,故/才性论0是汉代哲学之顺承及转变。
顺承者,以阴阳特质作禀性标准;转型者,乃人性论至此成一新格局。
如唐先生所言,此时品评人物之风致使个性化开始,不同层次的个性造就不同形式的思想模式。
故建安风骨、正始玄风,莫不因受才性论之影响而成。
本文欲先探求才性论的基本理论及特质(此以刘劭5人物志6立论),进而看此人性理论如何在魏晋思潮中大展雄风,成为思想根源及中心所在。
因此,本文不但就才性论本身而言,更要研讨才性论对魏晋思潮产生之影响。
二 才性论探源(1)汉代的气化思想如前所述,才性论的产生,与汉代特殊的气化观念关系靡浅。
尤其宇宙论,因汉代对/天0的观念已脱离先秦儒家道之天或道家自然之天的主体性,一变而成讲究阴阳、五行甚至四时的气化之天,此一气化宇宙论一直发展至魏初,形成/才性论0理论的基础。
汉代的天人关系渗入更多的阴阳之说,诸如: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
故众正之所积,其福无不及也。
众邪之所积,其祸无不逮也º。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天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¼上述引言,已看出人禀阴阳之气而生的刍型。
且看5人物志6论人性之成: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½从而可见,5人物志6中对于人特质所禀,与5吕氏春秋6、5淮南子6及董仲舒所言的天人关系非常相近。
不同的是,5人物志6更深一层地分析阴阳五行之性,配合各种不同特性的人¹º»¼董仲舒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
董仲舒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6。
5吕氏春秋#明理篇6。
唐君毅5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6,第99页。
性表现,把/才0这一概念厘定为人本质之优劣的代表词,建立在气化的阴阳之说中。
此点,王充的性命之说更深远地影响了5才性论6的思想方向。
(2)王充的性命论王充对于性及命,都是站在同一水平上论之。
其性命论的特殊之处,乃所谓的/用气为性,性感命定0;/人生受性则受命矣。
性命俱禀,同时俱得。
非先禀性,后乃受命也0。
¹王充以为/性之所禀,乃气而就0。
若上溯其根源,可说是/元一之气0,此相当于阴阳以上之-太一.。
-太一.是终极的存在,所秉之气,为混然一体。
而人之/性0有所不同(如善恶、贪仁),命亦迥异(如聪慧与愚钝),就是人禀就之气有强弱、厚薄、清浊之不同:人禀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
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
人之善恶,共一元气。
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故夫临事知愚,操行清浊,性与才也。
º王充论性命,皆以气为终极根源,不同于孟子性善、荀子性恶之以为人自主所生,故善、恶皆可以人力致之。
但王充以气为性,气之所含固不可变,与儒家可以道德主体心来改变性命之主张截然不同。
此一无善无恶、善恶两倾»的人性论,正说明了王充以气言性的特点。
而刘劭的5人物志6,则在人性的分野上,不但以气作分类,更进一步以阴阳五行之气而言人性。
依其立论所持,王充性命论无疑是才性论的早期模型。
(3)刘劭5人物志6所作结论魏初刘劭作5人物志6,把传统的人性论从善恶、道德观念转变成为以美学观点客观分析人之才性,以情或情性来论人性。
蔡仁厚先生认为才性论特征有二:1)用以说明人之差别性或特殊性。
2)此差别皆是生命之天定者,由此可以说明人格价值之不等于天才之实。
¼5人物志6作为/魏晋才性论0之开端及代表,当然具有深厚的学术与时代意义。
时代意义,在于其承先启后,上承汉代气化思想及王充性命论,下开人物品鉴之风气。
其学术意义,则在其造就了两种超然于世的文士形象:名士与天才。
名士乃就其生活情调而言之,天才则以其精神思维特出者。
其中云: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
其中质、性、形就是构成才性的主要元素。
而造就才性者,则是汉代的阴阳、五行之气化哲学。
对于才性所禀,又以质量衡之:凡人之品质,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资,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½其中不但有五材,亦有五德、五质、五常,皆以五行论之,故知5人物志6论才性,亦是客观的以/气0这一特殊概念所分析。
¹º»¼刘劭5人物志#九征篇6。
蔡仁厚5中国哲学史大纲6,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99页。
王充5论衡#命禄6。
王充5论衡#初禀6。
三 才性论之/才05人物志6既以品鉴人物为能,其评鉴标准如何?既建立才性系统,何许之人始可称之为有/才0?/才0如何而至?5九征篇6中由九征(神、精、筋、骨、气、色、仪、容、吾)以得知人的各种性格(即本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缓急),此乃泛论人性所共有者。
但人不但有共才,还有偏才及兼才,才之所偏,即所禀气之不同,造就成思想上突出之天才。
那么,如何去判定/才0之所重?刘劭把人的才性标准判定于一点上:/凡人之品质,以中和为贵0。
人质性谐和浑融,表现不偏不倚者,谓之中和。
5人物志6最上等之人为圣人,圣人之表现,即谓/中和之质者0。
聪明者,阴阳之精。
阴阳精和,则中睿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