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思考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百年反思

且 逐 步走 上 民主 与法 治 的轨道 ,我 们 应该 更 加 尊 重前 贤 追求 民 主法 治 的真 诚努 力 ,从 他 们 留下 的经 验 教
训 中 吸 取 智 慧 ,走 出 政 治 体 制 改 革
祷? 北 妒 攀 i . 蓉 巍 . N 薄 棼 ; 蓼 c 统 这 种 披 着 五 权 宪 法 外 衣 的威 权瞥 治跏 , 瓣 干 蓉 鬈 露 黔 — 二 留 贬嚣 币 燕 ; 嚣 大{ 蠢
此话 不 错亦 非 虚 ,但 这次 革 命也 仅 议 会 、 政 党 政 治 的 弊 端 ,将 考 试 权
从 行 政 权 分 出 ,监 察 权 从 立 法 权 中
共 和 的第 一步 。就 以孙 中 山 自己为
分 出 五权 宪法 的创 建 寄予很 高 互 制衡 。国 民党 内外 三 民主义 、五 期 望 ,曾经 明确 揭 示 : “ 以三 民主 权 宪法 的服膺 者也 并 非都 是 虚应 故 义 为立 国之本 原 ,五权 宪 法为 制 度 者 不多 ,应 之 者甚 少 ,连 孙 中山 自 事 ,其 中确实 有 些 忠贞 之 士满 心期 向 民主 与 法 制 的进 步 道 路 。但 是 ,
经 济 、文化 ,乃至 促进 少 数 民族 内
部社 会 革 新等方 面 都取 得 举 世 瞩 目 的辉煌 成绩 。但 是 ,在 民族认 同与 民族 团结 方面仍然存 在着若 干问题 , 仍 然需 要从 历 史到 现状 进 行 系统 地 梳理与 总结 。
国家体制框 架 。概括起 来 ,无非 是 :
●■
黪纪念辛亥革 O 周年 命1O
心 与 祖 国 ,与 受 苦 民众 联 结 在 一 起 , 结 在 一 起 。 他 把 祖 国 命 运 放 在 世 界
追寻历史的足迹——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说 , 辛亥革命 解放“ 贱民”男子剪辫 , ; 女子放足 ; 止种植和吸食鸦 片; 禁 提
又是失 败 的 。
倡科学 、 反对迷信 ; 等等。这些措施 , 使社会一时出现 了生机 勃勃的景象 , 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
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 了重要条件。 辛亥时期 的
在 孙 主权 , 属于国民全体” 的内容 。 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 之统 一 。” 另外 的文件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山先 生还 强调 只有实 现 国 内
才能“ 和衷共济 , 丕兴实业 , 促进教育 , 推广东 没有立即实现 , 但至少在法律上 、 观念上得 到了认可, 成为绝 各民族的平等 , 维持世界之和平 。” 这些认识 和举措 , 是以往历代 大多数人 的共识 ,其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 响是十分巨大 、 十 球之商务, 在 分深远的。辛亥革命 以后 , 任何形式的专制独裁统治都无例 封建政权所从未有过 的,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大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追求 的目标 。 认清辛亥革命失败 的一面, 可以使人们进一步 了解 中国 革命 志士们 , 只要推 翻了封建专制 主义 的统治 , 中国一 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 就像孙 中山先生晚年所说 :革命 尚 “ 他们一方面深信 , 未成功 , 同志仍须努力。” 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 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 “ 异常之速度 ”在短期内“ , 迎头赶 上” 甚至超过西方 国家 ; 一方 面通 过发展经济 , 努力改善 民 训的基础上 , 探索新 的道路 , 进行艰苦斗争 , 才能实现民族独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 为了振兴实业 , 立和人 民解放 、 国家富强和人 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不过 , 如果 生 ,为人民谋福祉” 法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去考察 , 我 成立实业 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 于工商业发展 的政策 、 使 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 , 具体分析它怎样 令 , 当时的经济发展 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高潮 。民国初 年, 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 、 规模 、 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 为 中 国的进 步打 开 了闸 门。 教育事业 、 新闻出版事业 、 医疗事业等也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封建君主专制制 晚清几十年 的总和 , 这就为 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 了重要 度被推 翻 , 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 了一个皇帝 , 更在于在两 都有 了明显的进步 。 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 一是 条件 。 过去被认为至高无 上、 神圣不可侵犯 的专制独裁政治 , 被宣 辛亥革命为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 出了积极贡献。在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辛亥革命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正值晚清时期,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加剧,民众普遍贫困,而权贵阶层却日益暴富。
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成为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催生社会动荡,只有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公平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辛亥革命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的强烈欲望。
当年,中国民众面对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内外压力的双重打击,他们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口号,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力军,只有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才能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再次,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探索与建设。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和困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同时还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改革措施的有力实施。
最后,辛亥革命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战火硝烟过去百年,我们应该审视历史的进程,总结经验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思考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不能依靠革命和战争的方式,而是应该通过和平的改革和稳定的发展来实现。
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积极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
总结而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思考。
从揭示社会矛盾、显示民众解放欲望、引发现代国家探索与建设,再到提供历史的教训与启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觑。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而言,我们应该汲取辛亥革命的教训,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以和平的方式推动国家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心得体会2篇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心得体会2篇100年前,中国大地上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下面结合辛亥革命谈谈我的体会。
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走进了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缅怀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封建帝制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复国运动,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馆址为中华民国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全由红砖红瓦雕砌而成,武汉人称之为红楼,又尊崇为“民国之门”。
馆内收藏的上千万件辛亥革命历史文物和历史资料图片,把辛亥革命的全貌显示的淋漓尽致。
从中,我们似乎听到辛亥革命起义的号角声,闻到爱国战争的炮火硝烟,看到了一代爱国者在救国道路上的奋斗,震撼于他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誓与强敌奋战到底的气概,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的英姿,和炙热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情怀......勾勒出一幕幕令人动容的画面。
沿着革命先烈的遗迹,我们渐渐地翻开了历史的书页。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
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辛亥革命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
朱德同志在他的诗作中赞颂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给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
他的“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抒发了参加辛亥革命的一代革命者倾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通过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历史变迁,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通过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历史变迁,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寄希望统治者自身改革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它们的改革是不会触及到制度问题的(洋务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民富裕,而是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千秋万代)。
各种改革都失败了,只有辛亥革命成功了,创建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共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民争取来的。
共和创建后还要经历各种形形色色的专制势力的反扑,甚至是漫长的反扑成功。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对于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勇敢担当历史责任,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
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
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
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
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关于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总结

关于辛亥革命心得体会总结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
它不仅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也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切体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教益。
一、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重要性辛亥革命的爆发,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不无关系。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列强的压迫和剥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鲁迅先生说:“在那从来没有民主制度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革命。
”这句话表明,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来发泄。
因此,在辛亥革命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让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和帝国主义的控制,必须进行彻底的革命,建立独立、民主的新中国。
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性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历史上世界上任何一处都无有轨电车、汽车、电影和剧院,在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这些都已经发展起来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正式启动。
辛亥革命在带来政治上的改变的同时,带来了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大量变革。
三、民众智慧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凝聚了广大民众的力量,这是革命成功的关键。
辛亥革命的领袖和中坚力量都来自于民间,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主意识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智慧加上自己的实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民智慧。
因此,辛亥革命表明,民族复兴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力量,必须以民众为中心,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四、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必要性辛亥革命中,中国的英雄们对西方现代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及对于现代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接受,这对于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文明的追求,大量国内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也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这充分说明,中国必须积极地与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进行交流合作,才能推动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因为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态,更是改变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思想观念。
虽然事隔百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了,它也早已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朵寻常的浪花,所以不管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我们都不应该将它忘记,因为那一重要的时刻,早已成了永恒。
我们穿越历史,回顾过去,除了怀有一种缅怀的心情,也是为了在历史的隧道中捡拾碎片,点缀我们的将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
对个人而言,经常回顾过去,回首身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能从中吸取到某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以便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好工作。
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经常回顾历史,总结历史,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想更好的面向未来,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也只能是以史为鉴,当然也能以别国的发展为鉴,但是不能一味的摸爬滚打,还美其名曰“探索”。
我们必须清楚,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效率已经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能有太多的停滞。
这就像是两个人赛跑,如果别人都冲出去半段路了,你才慢吞吞的反应过来,那肯定是很难跟上的了。
所以基于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这个飞速前进着的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我们慢慢探索发展之道了,我们必须找出一条既快捷又行之有效的出路,找出一个能够让自己快速发展和强大起来的方法。
只有这样,中国才不至于再次落伍,我们已经遭受过一次很沉重的打击了,到今天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确切的说,应该不是隐隐作痛,而是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我们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中华民族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
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也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这就是百年之后还提辛亥革命的原因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论结果是怎样的,里面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并引起深入的思考,该借鉴的借鉴,该学习的学习。
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冷思考

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冷思考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社会各界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思考及反应,研究方法是网络资源浏览。
关键词:思考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跨越百年之后让我们再回首那些为辛亥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革命人士,我们就会说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孙中山——在100年前风雨飘摇的中国,孙中山及其战友一直在通过大无畏的流血方式付诸实践。
他曾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为了创建一个大同世界、独立国家,为了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他革命的一生,包括创建同盟会、建立临时政府、护法运动、联俄联共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些理想而进行的大胆尝试。
他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掀起一系列救国革命运动。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黄兴——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一般认为,孙中山是思想家、先行者,黄兴是实干家。
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
他出生入死多回,最终积劳成疾而中年逝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
革命时虽然与孙中山有所分歧,但并未夺权而是甘心居次席,鼎力相助之。
由于他的派系人马在北伐后备受忽略,其生前的重大贡献、理念和计划也长期被搁置。
直到199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重新重视黄兴的功业。
章太炎曾高度赞扬黄兴为“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百年思考: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 2011年09月20日08:16 新华网内容提要●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
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怎样实现的?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启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
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根据这些条约,它们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封建统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方面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掠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
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漆树芬在1926年出版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
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
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如果要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来回答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反抗”,“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
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事实上,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辛亥革命以前,这种斗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面前,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和民众勇敢地拿起武器,进行顽强的抵抗,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不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还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如此。
但由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这些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二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欺凌和压迫,拿起原始武器,直接对封建统治阶级或帝国主义展开武装斗争。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两个运动最终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血腥镇压下惨遭失败。
三是戊戌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前后,维新派总结了清王朝推行洋务运动、企图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成功做法和失败教训,决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对中国的封建政治进行大胆改革,发动了戊戌变法。
但这些改革举措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变法活动仅仅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夭折。
这三个方面的斗争,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虽然这些斗争都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但总体来说都还只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为它们都只是在个别方面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势力,还没有能够提出较为系统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只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才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先生在成立兴中会的时候,就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先生又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崇高理想,特别是明确提出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政治理念,把民主主义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
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
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
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
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
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
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
早在同盟会时期,革命派就提出“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在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先生特地要求加上“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内容。
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十分深远的。
辛亥革命以后,任何形式的专制独裁统治都无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追根溯源,不能不说同上面提到的政治思想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落到了袁世凯手里,辛亥革命的政治成果却并没有完全丧失。
辛亥革命不仅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而且促进了人们民主意识的极大提高,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人们在道德观念、社会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革命活动本身就是对许多陈腐观念的巨大冲击和涤荡。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又大力革除封建陋习,提倡社会新风。
如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等。
这些措施,使社会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
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他们一方面深信,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异常之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民国初年,现代工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范围还是影响上都大大超过晚清几十年的总和,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就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派曾提出过“反满”的口号。
这个口号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实质还是反对以满族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独裁政权,而不是反对满族这个民族。
到了清王朝覆亡后,革命派就立即高举民族平等的大旗,强调消除民族畛域、促进民族和睦。
孙中山先生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在另外的文件中,孙中山先生还强调只有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才能“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推广东球之商务,维持世界之和平。
”这些认识和举措,是以往历代封建政权所从未有过的,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
辛亥革命导致的思想解放,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学说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辛亥革命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的破灭,促使人们在怀疑和失望中另觅新路,为选择社会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有一部分是积极参加辛亥革命甚至在同盟会时期就担负重要领导责任的、有一部分是受到辛亥革命重大影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干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