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

合集下载

情绪对注意选择性的影响: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

情绪对注意选择性的影响: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

注意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的大脑无法加工全部信息,只能从众多刺激信息中选择我们感兴趣的、重要的信息作为进一步加工处理的对象,即注意的选择性[1]。

这种注意瓶颈既体现在空间方位上对知觉对象的选择性加工,又体现在以时间序列呈现的对象的选择性加工上。

注意偏向(Attention Bias)[2-4]和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5-7]就分别是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热点。

注意偏向(Attention Bias)指人们在接收外界信息时,因对某些特定的信息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出现的选择性注意[8]。

而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AB )[5]是指,快速序列呈现不同刺激,被试能正确识别第一个刺激(T1)的前提下,当第二个刺激(T2)出现在第一个刺激(T1)后200ms-500ms 内,被试对第二个刺激报告的正确率显著降低的现象。

其中,两目标中间间隔的这200-500ms 的时间段被称为注意瞬脱窗口。

它反映了选择性注意时间有限性,是人脑对加工连续出现的快速刺激时的注意盲点。

注意瞬脱现象是由Broadbent 和Broadbent [9]在1987年发现的。

他们使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呈现了单词流,单词流中包含了两个目标刺激(白色大写字母)和分心物刺激(黑色小写字母),被试能正确识别第一个刺激(T1),但是,当第二个刺激(T2)出现在第一个刺激(T1)后500ms 内时,对第二个刺激(T2)的识别率显著降低。

1注意偏向和注意瞬脱的实验研究范式1.1情绪Stroop 任务给被试呈现一些彩色的词语,词语的词性可以是中性、积极、消极,要求被试忽略词语本身的词性只报告词语的颜色,如果被试报告情绪词语(积极词语、消极词语)颜色的时间长于报告中性词语颜色的时间,表明个体受到了情绪词语本身的词性(积极、消极)的干扰,因此说明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认知控制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认知控制能力不足,无法维持对 目标的注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或 干扰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神经机制 探索注意瞬脱范式的认知过程 设计注意瞬脱范式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
跨学科研究:将注意瞬脱范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提出者:美国心 理学家John R. Anderson
提出时间:20世 纪80年代
注意瞬脱范式的提出: 由心理学家John R. Anderson在1974 年提出
注意瞬脱范式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得到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的完善: 在21世纪初,心理 学家们对注意瞬脱范 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 善和改进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 医疗领域: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认知功能 体育领域: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 军事领域: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提高作战效率
注意瞬脱现象:指在短时间内,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现象
实验方法:通过呈现两个刺激,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来判断注意力的转移情况
注意瞬脱范式的应用: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用于研究注意力、记 忆、决策等认知过程。
注意瞬脱范式是 认知心理学领域 的一个重要概念
提出背景:为了 解决传统注意理 论无法解释的现 象
临床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教育领域: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学 习效果等 企业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企业,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改善团队 协作等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比较六种注意的认知理论

比较六种留意的认知理论之相礼和热创作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提出;根据双耳分听实验;阐明:神经零碎在加工信息容量的方面是无限制的,不成能对全部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经过各种感觉通道进着迷经零碎时,要先过一个过滤机制.只要一部分信息可以经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先过滤后加工)即: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双耳分听与一样平常生存;阐明:当信息经过过滤器安装时,不被留意或非跟随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散.分歧刺激的激活阈限是分歧的.(先减弱再加工)如:人的名字,对人的阈限低,容易激活.在喧哗的环境里,我们仍容易听到别人叫本人的名字.
3.后期选择理论:全部输出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之前就曾经得到了充分分析.(先分析后过滤或衰减)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提出;(都对)选择过程在分歧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5.认知资源理论:分歧的认知活动对留意提出的要求是分歧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义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多,反之.如对于一个纯熟司机来说,开车是检容易的事儿,因而占用的认知资源少,可以在开车之余聊天.
6.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认识操纵加工):在认知资源理论的根底上,谢夫林等提出;人类的认知理论分为两类.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限定,不必要留意,自动化进行的(发生快不受其他加工影响);而认识操纵加工受认知资源限定(必要留意的介入)认识操纵加工经长久练习后可转换为自动化加工。

注意瞬脱研究 论文 (心理学本科论文)

注意瞬脱研究 论文 (心理学本科论文)

摘要:Broadbent在1987年首先发现注意瞬脱现象。

1992年,Raymond等人发展了RSVP 范式,从实验的角度研究了注意瞬脱现象。

目前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有两种理论:干扰模型和两阶段模型,占主导地位的是两阶段模型。

根据两阶段模型的解释,工作记忆在注意瞬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T1刺激占用了个体的工作记忆,使得T2刺激无法及时的进入工作记忆,才导致T2刺激被随后的掩蔽刺激所干扰,导致T2刺激被遗忘,从而形成了注意瞬脱现象。

本研究从增加呈现的刺激和任务来考查工作记忆对于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刺激呈现的增多和认知操作任务的增加呈现出的对注意瞬脱影响是不同的。

在证实了Chun 和Potter的两阶段理论的同时也发现操作任务对于注意瞬脱现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注意瞬脱;两阶段理论;工作记忆;刺激与任务Exploratory research to the Two StageModel of Attentional BlinkUndergraduate : hua kunSupervisor : chen hanAbstract: Broadbent first found Attentional Blink in 1987. In1992, Raymond developed RSVP Paradigm, and investigated the Phenomenon of Attentional Blink experimentally. At Present,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ories that can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Attentional Blink ,one of which is called Interference Model, and the other is called Two Stage Model. And Two Stage Model has a leading status. According to Two stage model, working Mem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tentional blink. It is because T1 stimulus occupied individual’s working memory that T2 stimulus cannon en ter into Working Memo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ttentional Blink. It is because T1 stimulus occupied individual’s Working Memory that T2 stimulus cannon enter into Working Memory and This process induce that T2 stimulus is interfered by the succulent mask stimulus And T2 stimulus is forget. This research will check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king Memory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by add displayed stimulus and task. With the more and more Stimulus and tasks , influence of the Working Memory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Appeared different form. This research not only certificate Chun和Potter’s Tow stage model theory, but also discover adding the task have great impact to the Attentional Blink ,so Working memory can well explain this result.Key words:Attentional Blink;Two Stage Model theory;Working Memory; Stimulus and task目录摘要:......................................................................................................................................... - 1 - Abstract:........................................................................................................................................ - 2 - 目录......................................................................................................................................... - 3 - 1前言.............................................................................................................................................. - 4 - 1.1文献综述.................................................................................................................................. - 4 - 1.2对注意瞬脱现象的解释.......................................................................................................... - 6 - 1.3 工作记忆容量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 8 - 1.4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10 -1.5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 12 -2.实验........................................................................................................................................... - 13 - 2.1实验一.................................................................................................................................... - 13 - 2.2实验二.................................................................................................................................... - 17 - 3讨论............................................................................................................................................ - 21 -3.1注意知觉阶段对注意瞬脱的影响........................................................................................ - 21 - 3.2 工作记忆容量与注意瞬脱的关系....................................................................................... - 22 - 3.3结论........................................................................................................................................ - 24 - 4总结与展望................................................................................................................................ - 24 -4.1总结........................................................................................................................................ - 24 - 4.2研究展望................................................................................................................................ - 25 - 参考文献:..................................................................................................................................... - 28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70年代以前,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初期,用信息加工过程,大量刺激信息在通道中竞争性通过的瓶颈现象( Bottleneck)类比注意过程,将这种注意理论称之为瓶颈理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采用滤波实验方案(Filtering paradigm)或双刺激方案(Double stimu-lation paradigm),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觉通道对被试呈现大量字、词,在记忆负荷下,测定反应的正确率。

这类实验积累的事实表明,选择性注意妨碍或降低对未注意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据此,把注意看成大量的刺激信息在单一通道竞争过程中,发挥选择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种选择作用发生在知觉信息加工的早期,故又称之为注意的早期选择模型(Early-selective model)。

与这种模型相对应的是晚期选择模型(Late-selective model),认为注意的选择作用发生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决策过程,即在产生知觉以后和给出反应之前,注意发生重要作用。

克尔(B. Kerr,1973)把这两种注意模型融合为一体,提出了单一有限容量的中枢处理器模型(Asingle limited-capacity central processor,LCCP),认为在同一瞬间,只能很好地进行一种心理活动,其他心理活动或次级作业任务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

LCCP可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传递刺激、反应决策或形成假设,但在某一瞬间只能完成一项,多项任务只能分时地串行进行。

所以,这是一类有容量限制的有意注意(Con-scious artention)。

波斯纳和斯奈德(1975)提出:除了这种有意识的注意过程之外,还存在一种无意识的自动激活过程。

卡纳曼(D.Kahneman)和持雷斯曼(1984)将这类过程按自动性程度分为3类:(1) 强自动性知觉过程,既不为分散注意所妨碍,也不力集中注意所增强;(2) 部分自动性过程,虽然它能在分散注意时完成,但集中注意力可使作业成绩更好;(3) 偶然的自动性过程,一般需要注意参与,但有意不注意时也能正常进行下去。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注意瞬脱的疲劳效应原作者:Jun I.Kawahara·Hirotsune Sato 姓名:刘靓专业:心理学学号: 2013010109一、研究背景以前有观点认为,注意力和情绪状态是有紧密联系的,消极的情绪和较狭窄注意范围相联系,相反的,较积极的情绪和宽阔的注意范围相联系。

新进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与情绪状态的联系是有选择的。

注意力资源部署受很多因素影响,内部状态影响认知系统的执行能力,情绪状态属于内部状态,因而影响注意力的部署。

在测定人的感觉阈限的时候发现,常有一些非感觉的因素,如动机、情绪、期望、疲劳等,影响人对信号微弱变化的检测能力,这些因素称为反映的倾向性。

(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98页)二、相关要点注意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注意瞬脱很短的时间内呈现两个目标刺激,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正确报告率显著下降的现象。

注意瞬脱的影响因素任务因素目标因素空间因素认知状态任务因素从注意瞬脱研究开始到现在,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采用的部分报告法作为任务,因为部分报告的反映更敏感,研究者往往都侧重于研究影响注意瞬脱的因素和机制。

(陈宏,王苏妍 2012)目标因素注意瞬脱的材料改变也就是目标性质的改变,早期研究主要以字母、数字为主,后期逐渐发展,扩展到词和图片的研究,,注意瞬脱的的研究范围。

通过操作目标间语义关系可以研究语义启动机制和注意瞬脱是第二个刺激的加工程度,,从而帮助研究者解释注意瞬脱的语义加工机制语义加工机制。

(陈宏,王苏妍 2012)空间因素周小林等(2007)通过实验研究外周空间线索能否促进能否促进知觉表征进入工作系统,和观察线索的信息性对该促进作用时间进程的影响。

实验采用注意瞬脱和空间线索结合的实验范式,通过实验证明外周线索的促进效应在瞬脱期间内显著大于瞬脱期间外,非信息性线索和信息性线索分别在较短和较长的线索-目标间隔下起促进效应。

(张德玄,邵丽萍,周晓林 2007)认知状态认知状态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是注意瞬脱研究领域中一个特殊的内容,认知状态对选择性注意时间特性的影响同样可以引向注意其它方面的研究,如对返回抑制、无意识盲的影响等。

成人注意瞬脱理论研究述评

成人注意瞬脱理论研究述评

成人注意瞬脱理论研究述评【摘要】文章从注意瞬脱现象的发现入手,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注意瞬脱理论。

分别对前期的抑制模型、干扰理论、瓶颈理论和近期的全工作区模型、推动反弹理论、并行情节类型、串行表征模型、注意级联模型和螺旋认知模型进行研究述评。

最后对现阶段注意瞬脱理论进行简单比较。

【关键词】注意瞬脱;注意机制;RSVP学习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过程,注意是伴随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仔细观察、积极记忆、正确思维、创造性想象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许多高校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容易出现“记不住”、“学不通”、“用不了”等现象,在排除记忆、学习方法等因素外,可能是因为注意品质造成的,因为注意对视觉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呈现丰富的课堂知识的同时,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注意负担,从而造成注意瞬脱现象。

因此,本文综述以往文献资料,评述成人注意瞬脱现象的理论及机制,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提升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一、注意瞬脱的发现1987年Broadbent 和 Broadbent(1987)首次报告发现注意瞬脱现象。

当他们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实验中呈现包含有两个类型或是大小写字母构成的目标刺激时,被试对前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会影响紧随的另一个单词的准确辨认。

1992年Raymond,Shapiro 和 Arnell对该实验进行了重要扩展,认为观察到的目标处理赤字是一种注意力限制而不是一种感觉限制。

在他们的实验中,黑色的字母刺激以100毫秒/项目的速率出现,被试需要报告单一的白色目标刺激(T1)和检测存在/不存在的字母“X”(T2)。

Raymond等人发现当刺激出现在T1出现后的半秒内,如果T1中报告正确,T2效果将会受损。

同时,在忽视T1时,T2效果会得到强烈改善。

这一结果表明,实验效果是由注意力限制而不是感觉限制的,他们将其命名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 AB)。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

注意的认知理论与神经机制一、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选择功能:①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把注意看成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②衰减理论(attenuation theory)——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特瑞斯曼Treisman)③后期选择理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

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后期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④多阶段选择理论——在前面几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的主张: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①认知资源(cognitive capacity)理论——试图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②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ing)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自动化加工是自动化进行的、不受认知资源限制和不需要注意的加工;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二、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的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同活动。

朝向反射(orientating reflex)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它是注意最初级的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水平和觉醒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7–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7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张 明 王凌云(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 130024)摘 要 综述了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1)高级中枢加工瓶颈形成的两阶段模型、中枢干扰理论、TLC 假设和注意的延迟投入假设;(2)目标选择的控制瓶颈形成的输入过滤器与目标模板假说;(3)同时类型系列标记模型。

最后从瓶颈理论在整个注意瞬脱理论中的片面性和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性两方面剖析了瓶颈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 注意瞬脱;瓶颈理论;目标选择;注意定势分类号 B842.3同一时间进入人们视线的信息很多,由于注意系统容量的有限性,对某个视觉刺激的选择性注意使得对其他未注意刺激产生功能性盲视。

当注意没有指向可见的视觉刺激时经常觉察不到刺激,这种现象称作变化知盲(Simons & Levin, 1997);而当观察者在注意其他的物体时注意不到未预料到的突出的显著的刺激的现象,叫做非注意盲(Simons, 2000)。

以上这两种认知上的局限性都是功能盲。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 )是在研究注意的时程问题时发现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功能盲。

Raymond ,Shapiro 和Arnell (1992)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报告一系列黑色字母中出现的白色字母,并报告是否觉察到了一个黑色的X ,结果发现当黑色X 呈现在白色字母之后180~450ms 之间时,与只报告黑色X 的条件相比,对黑色X 的觉察正确率降低,Raymond 等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注意瞬脱。

注意瞬脱多采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RSVP )范式,要求被试在一系列无关刺激(分心物)中对其中的两个目标刺激(第一个目标为T1,第二个目标为T2)进行识别,发现当两个目标呈现的时间间隔在200~500ms 时,对T2的识别正确率下降。

解释注意瞬脱现象的理论很多,各个理论之间存在一定争论,随着注意瞬脱中新的现象的发现,研究者对理论进行修正或者提出新的理论,以期更广泛解释所发生的更多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8-03-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717)( 30700229)资助。

通讯作者:张明,E-mail:zhangm@1 高级中枢能力有限产生注意瞬脱注意瞬脱作为一种功能盲现象反映了注意时间动态上一种基本的认知局限,即人类视觉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加工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

Raymond 等(1992)最早提出的注意门径模型(attentional gate model )将注意瞬脱归因于为了避免确认T1时受到随后项目干扰而将注意的门关闭,因此与T1在时间上很接近的T2(时间间隔在200~500ms 之间)被关在门外,此时注意瞬间脱离,知觉加工暂停。

这个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即使在瞬脱期间,项目仍可进行知觉加工,甚至达到语义水平(Luck, V ogel, & Shapiro, 1996),因此很多理论认为注意瞬脱发生在T2知觉加工之后(Chun & Potter, 1995; Zuvic, Visser, & Di Lollo, 2000)。

Broadbent 认为,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对于在同一时间或短时间内进入的多个项目,只能有选择的让某一个或某些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所以T2报告的损害也即注意瞬脱的产生就源于这种加工能力有限形成的瓶颈。

这个瓶颈限制了对某个项目或某种中枢操作在其他信息占用中枢资源时进行的加工,造成了注意瞬脱现象中时间接近的两个项目的系列加工,以及由于加工T1而造成的T2加工的延迟。

1.1 两阶段模型两阶段模型是对注意瞬脱产生的最一般解释。

这个模型指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RSVP 信息流中的所有项目都得到最初加工,对T1、T2两个目标进行报告的需求使T1、T2转移并巩固进入第二阶段,这与短时记忆有关。

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所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只允许加工一个项目T1,或者可能再加工一两个分心物,-8- 心理科学进展 2009年留给T2的资源就很少了,只有等到T1加工完毕,才能加工T2,也就导致了对T2报告正确率的下降,即出现了注意瞬脱现象(Chun & Potter, 1995)。

两阶段模型中包括两个重要的假设:当阶段二正忙于加工时,T2被延迟在阶段一;T2被延迟时容易被随后呈现的刺激所掩蔽(Zuvic et al., 2000)。

根据两阶段模型推论得出,T2被延迟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随后的项目所掩蔽,而延长T2被延迟时间的方法之一是加大T1任务难度。

T1任务越难,加工T1消耗的资源相应越多,加工的时间就越长,对T2的加工延迟时间就越长,注意瞬脱效应越大,即T1的任务难度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

这一推论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假设T1报告的正确率反映T1难度的前提下,通过改变T1难度来探讨T1难度与注意瞬脱大小的关系,但一系列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Christmann & Leuthold, 2004)。

Visser (2007)研究发现这不一致的结果源于在T1之后是否呈现掩蔽,只有T1之后没有掩蔽时,T1的难度才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

而掩蔽正是通过加大T1的难度从而延长T1的加工时间来影响注意瞬脱的大小的(Seiffert & Di Lollo, 1997)。

两阶段模型中对项目的加工包括平行加工和系列加工两个阶段,注意瞬脱产生于系列加工阶段的阐述被普遍接受,这一模型得到很多实证支持,直到现在仍有研究者致力于两阶段模型的完善。

但对于目标与分心物相似,两个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对注意瞬脱的影响,这个模型并不能作出很好的解释。

而对于注意瞬脱中两个目标连续呈现出现的T2报告正确率不受到损害的现象也只能通过补充理论——注意门径来不及关闭来进行解释。

1.2 中枢干扰理论中枢干扰理论也认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即第一阶段对所有的项目均进行最初的加工,这之后一部分信息消失,另一部分选择进入第二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信息被巩固进入短时记忆,巩固阶段容量有限,T1、T2只能进行系列加工,即加工完毕T1后再加工T2。

与两阶段模型相同的是注意瞬脱的产生都认为短时记忆巩固阶段的容量有限性瓶颈使T1、T2进行系列加工;与两阶段模型不同的是,两阶段模型认为瓶颈只出现在巩固阶段,而中枢干扰模型认为瓶颈也存在于反应选择阶段。

Jolicoeur和他的同事们(Jolicoeur, 1998, 1999; Jolicoeur & Dell'Acqua, 1998; Arnell & Jolicoeur, 1999)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中枢干扰理论认为注意瞬脱现象的本质是由一个容量极端有限、把信息编入短期记忆的短期合并(STC, Short- term Consolidation)的特定信息处理阶段的延迟造成的。

根据这一理论至少有反应选择、短期合并、心理旋转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这四个操作需要中枢处理。

而在同一时间,神经中枢只能进行其中一种操作,所以当需要如上操作之一的中枢处理正在进行时,其他需要中枢处理的操作就必须等待。

而那些不需要进行中枢处理的操作可以同上述中枢处理过程同步进行,如对分心物的感觉编码和知觉编码过程就可以与目标的反应选择同步进行。

依据这个理论,如果延长其中的某一个中枢处理的时间,如延长对T1的中枢加工,T2被加工延迟的时间就更长,即会产生更大的注意瞬脱。

而延长T1的中枢加工时间的一种方式就是增大T1的难度,而实验证明T1难度如T1的任务负载可以调节注意瞬脱的大小和时间(Catherine & Jolicoeur, 2007)。

中枢干扰理论与两阶段模型一样都认为对项目的加工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平行加工阶段和系列加工阶段,注意瞬脱的产生是第二加工阶段的瓶颈造成的。

而且能够同时解释T1的难度对注意瞬脱大小的影响。

但这两个瓶颈并不相同,前者是容量有限性的瓶颈造成项目加工的系列性,即对项目的巩固加工的延迟发生在两个项目之间;后者是中枢控制能力有限瓶颈造成的某一中枢处理的延迟,即一种中枢处理只能等到前一种中枢处理完成后才能够进行。

从某种程度上说两阶段模型应该是中枢干扰模型的一种,瓶颈只发生在短时记忆巩固阶段。

1.3 控制的暂时消失假设在研究注意瞬脱的这10多年里,对注意瞬脱背后的加工局限性的本质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发展到最近形成了两个关于注意瞬脱产生原因的假设:由Di Lollo, Kawahara, Ghorashi和Enns (2005)提出的控制的暂时消失假设(temporary loss of control,TLC)和由Nieuwenstein, Chun, Lubbe 和Hooge(2005)提出的延迟投入假设(the delayed engagement of attention)。

这两个假设都源于当T2呈现前的分心物与目标有共同特征时能够提高T2报告的正确率即可减小注意瞬脱效应这一发现,用这两个假设解释了关于对T2进行线索化的问题。

近期有关注意瞬脱的研究表明,注意转换是注意瞬脱产生的一个决定条件,注意转换是以目标为第17卷第1期注意瞬脱的瓶颈理论-9-定向的加工,包括重构视觉系统以适应输入刺激的特征和属性,进而进行任务的报告。

这种构形由高级脑区如前额叶通过信号来进行内源性的控制,这些信号主要来自中央处理器。

Di Lollo等(2005)便从注意转换的这种实质出发,依据中央处理器的控制功能的有限性提出了控制的暂时消失模型。

他认为注意瞬脱的产生不是有限的注意资源只能加工T1不能很好的加工T2,而是在识别T1的加工过程中知觉控制的暂时消失造成的。

TLC模型提出两个关键假设:首先,在中央处理器不断发出合适的控制信号时,系统建构成一个输入过滤器,只允许目标刺激通过,而把分心物过滤掉。

RSVP信息流中最先呈现的分心物不会使系统的构形发生外源性的改变,直到第一个目标出现时,中央处理器将控制投入到目标的加工与反应计划上,不再发出需要的控制信号,这时控制机制的功能性干扰导致了注意的缺失。

第二个假设是,在内源性控制信号消失时,系统的构形受随后出现项目的外源性控制,即T1后第一个位置的项目。

如果这一项目与T1是同一类别,它将与当前系统的构形匹配,获得进一步的加工,同时使系统不改变。

如果T1+1位置项目与T1不是同一类别,它将引发系统外源性的改变,因此不再有利于T1定义的类别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