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4武昌九曲亭记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练习:14武昌九曲亭记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晲..终日睥睨:斜着眼看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乘渔舟乱流..而南乱流:横渡江水解析:选A。

迁:左迁(贬职)之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解析:选B。

A.席: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C.幅巾: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D.庐: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解析:选B。

B项,①说的是寺院的名字。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解析:选A。

是苏轼自己不觉得到齐安很久了。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7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答案

17答司马谏议书清平乐王安国①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②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③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30-1076),字平甫,安石之弟。

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历官至秘阁校理。

王安石被罢相后,王安国也被放归田里。

《全宋词》存词三首。

②宫锦:宫中特制的锦缎,比喻落花。

③小怜:北齐后主冯淑妃名小怜,善弹琵琶。

此处泛指歌女。

【赏析】原题作“春晚”。

此词咏春。

词的上片采用卷帘写法。

起首以莺语留春难,谓春之难留。

不说人留春,却说莺留春,构思新巧。

“满地”二句采用卷帘写法,先写春花残落,用美好宫锦被污损作比,痛惜之情可见。

再写落红遍城是因为昨夜南园里刮风下雨。

这种写法,更突出惜花惜春的心情。

下片“小怜”二句写春在琵琶弦上,春在多情人梦中,值得人留恋。

“不肯”二句仍是卷帘写法,写不肯入画堂朱户的是春风中的杨花。

作者惜春伤春,何尝没有个人身世之慨?谭献《谭评词辨》中说:“‘满地’二句,倒装见笔力;末二句见其品格之高。

”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探寻背景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知政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作者轶事王安石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12留 侯 论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12留 侯 论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3.作者轶事 苏轼生前,其散文就广为流传。他死后,著作虽因其政治
上属于“元祐党人”而一度遭禁毁,但至南宋高宗时,苏文又 大为盛行。陆游说:“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 而蜀士尤盛。 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莱 羹。’”(《老学庵笔记》卷八)到孝宗时,更形成“人传元祐之 学,家有眉山之书”的盛况(《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制》)。明代茅 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包括了三苏文钞,也是士人们争 相诵习的重要选本。苏轼的随笔小品为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所 师法,以实践其“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在清代袁枚、郑板 桥的散文中也可感受到苏轼的影响。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秦皇、项籍、 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第二段写荆轲、聂政 是正面衬托,写出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第三段写郑伯肉袒牵 羊和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 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第四段写秦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 能忍。第五段写高祖是先正面后反面衬托张良的能忍。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苏轼散文三篇
5.文言句式 ①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______判__断__句__。______ ②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__判__断__句__。___ ③勾践之困于会稽:___________被__动__句__兼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 ④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_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 ⑤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___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_____ ⑥而命以仆妾之役:______状__语__后__置__句__。___________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全套PPT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全套PPT课件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怀念之深。三个“邪” 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 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 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 来表示作者的质疑,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 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 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 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 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 业其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 可知矣.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 愧疚之意。
9、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 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 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 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 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 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 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 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 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 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 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 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 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 腑之言。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 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D (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
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D
连词,表修饰关系)
❖(5)徜徉(cháng yá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6)相劳:相互慰问。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 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 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 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 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 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 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 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 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 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②适⎩⎪⎨⎪⎧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以⎩⎪⎨⎪⎧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Word版含答案

5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赏析】这是李白天宝十二年(753)游宣城时所作的一首离别诗。

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发愤懑开头;以写秋景点题,接着评论古人,最后表示要与黑暗现实决绝。

全诗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激昂奔放,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是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

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1.探寻背景此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当时韦中立是位青年学子,潭州刺史韦彪之孙。

柳、韦二人早在长安时就有交往,柳被贬永州后,韦曾自京赴永州向他求教,回京后仍有书信来往,本文便是他们往来书信中的一篇。

柳宗元回信首先说明自己不愿为人师的原因,是怕引起“群怪聚骂”“召闹取怒”的严重后果,陷于更加困苦的境地。

同时对不重师道的社会流弊,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有力的抨击,指出人们不重师道是由于尊重师道的优良传统久已断绝,因而人们少见多怪,如同“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一般。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2送李愿归盘谷序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2送李愿归盘谷序
第十八页,共41页。
7.名句默写 ①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盘之中,____________。盘之土,____________。盘之泉, ________。盘之阻,____________? ③膏吾车兮秣吾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坐茂树以终日 濯清泉以自洁 ②维子之宫 可以稼 可濯可沿 谁争子所 ③从子于盘兮 终吾生以徜徉
第十三页,共41页。
②隐者之所盘.旋. 古义:__徘_徊__(p_ái_h_uá_i)_,_逗_留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多_指__物_在_高__空_中__来_回_(_lá_ih_u_í)_飞_行_。_________ ③是有.命.焉 古义:_____命_中__注z_h定_ù_(dm_ìn_ìng_g)。_z_h_ōn_g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有_生_命__。__________ ④奔走于形.势.之途 古义:______权_势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目_前_的__情_况_。_____________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 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 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做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 后扎排、放排时,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 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 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动宾倒装。
④车服不维,刀锯不加: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页,共41页。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是那些生不逢时的大丈夫所能做的,我就是这样做 的。 ②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它们,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 到啊! ③直到老死才罢休,在为人处世上这种人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轼唱和之作尤多。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

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

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

”意境闲澹,情趣悠远。

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

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

如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些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1.字音陂陁..(pō)(tuó) 徜徉..(chán ɡ)(yán ɡ) 林麓.(lù) 睥睨..(pì)(nì) 褰.裳(qiān) 撷.林卉(xié) 2.辨形组词①⎩⎪⎨⎪⎧陂(陂陀)坡(山坡) ②⎩⎪⎨⎪⎧密(秘密)蜜(甜蜜) ③⎩⎪⎨⎪⎧枥(枥树)沥(滴沥) ④⎩⎪⎨⎪⎧萧(萧条)潇(潇洒) ⑤⎩⎪⎨⎪⎧幅(条幅)辐(辐辏) ⑥⎩⎪⎨⎪⎧伥(为虎作伥)怅(怅然若失) 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无责于.外:表被动,被。

②西曰.西山:是。

③斥.其所据:开拓,扩大。

④乘渔舟乱.流而南:横渡。

⑤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

⑥林麓向背..:向阳与背阴。

⑦皆效.于左右:显示,呈现。

⑧辄睥睨..终日:斜着眼看。

4.文学文化常识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著有《栾城集》。

一、初步感知1.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栎”,树名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稍”,稍微2.古今异义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古义:向阳和背阴。

今义:拥护和反对。

②乘渔舟乱流..而南古义:横渡江水。

今义:流水方向不一,纵横交错。

3.一词多义①其⎩⎪⎨⎪⎧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指示代词,代时间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指示代词,仪树②适⎩⎪⎨⎪⎧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到……去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恰好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动词,到……去,与“所”字组成名词性词组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满足,畅快③以⎩⎪⎨⎪⎧以.此居齐安三年连词,因为不可加以.斤斧介词,用④于⎩⎪⎨⎪⎧子瞻迁于.齐安到,往皆效于.左右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名词用作动词,裹着幅巾。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

④倚怪石,荫.茂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荫蔽。

5.文言句式①其旁古木数十:定语后置句。

②惟其无愧于中:状语后置句。

③行于松柏之间:状语后置句。

④无责于外: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因此(苏轼)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久。

②苏轼每到树下,就整天盯着看。

③只要心中无愧,又不受外人指责,就姑且寓居在此。

7.名句默写①盖天下之乐无穷,________。

②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答案:①而以适意为悦②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③倚怪石荫茂木二、深层探究1.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该怎样解释?“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贬官之意;苏轼当时正过着谪居生活,但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杖策载酒,寄情山水。

而这个“迁”字更反映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个性特点和追求“适意而悦”的人生境界。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的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游历之乐。

3.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是从人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刻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是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方面来刻画的。

4.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虽题为“九曲亭记”,但全文是围绕“适意而悦”这个中心来表现苏轼的旷达胸怀和乐观性情的。

首段写苏轼在谪居生活中常杖策载酒,渡江游览武昌诸山的情景,为下文作铺垫,而末段为回忆青年时期的苏轼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从而透露出苏轼“适意而悦”的内涵。

5.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足以说明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

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的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缺少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

三、整体鉴赏在本文中,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

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

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

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

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

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

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