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7课《秋声赋》练习.
秋声赋练习答案知识点整理

《秋声赋》备课人:陈丽娟复备人:查潇霄审核人:戚二祥基础练习1. 填空。
(1)欧阳修,字永叔,号___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___,北宋著名文学家、________家,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他很注意提拔奖掖后进,“三苏”(即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曾巩皆出其门下,是“_____________”中的重要作家。
其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非凡,具有平实自然、婉转流畅的艺术风格。
著有《______________》并编写了两部史书:《__________》(与宋祁合著)、《新五代史》。
(2)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以四字、六字的句子相间成文,故世称“__________”。
在发展过程中骈文形成了自己的文体特色:一是四六对偶,二是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四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衔枚.疾走( )(2)乃其一气之余烈( )(3)有动于中.( )(4)欲与草木而争荣.(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3.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B.木遭之而.叶脱酌贪泉而.觉爽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盖夫秋之.为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选出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百忧感.其心感.时花溅泪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劝君莫惜.金缕衣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6.下列语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一项是( )A.胡为而来哉? B.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37《秋声赋》随堂练习

第7课秋声赋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就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铮.铮(cōnɡ 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答案 C解析A项“悚”读sǒnɡ。
B项“霏”读fēi。
D项“湃”读pài。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就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答案 C解析但:只。
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 、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答案 D解析 D 项为定语后置句。
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就是( )A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就是指“银河”。
B 、“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就是主管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C 、“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与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 、“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 答案 C解析 “南方”改为“西方”。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就是( )A 、⎩⎨⎧ 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 B 、⎩⎨⎧ 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 C 、⎩⎨⎧ 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 D 、⎩⎨⎧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答案 C解析 C 项不能/没有人。
《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秋声赋》的课后练习和答案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那么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余曰一作:予曰)“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1.以下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悚然(sǒnɡ) 萧飒(fēnɡ)淅沥(xī lì)B.栗冽(lìn liè) 吹拂(fú) 肃杀(sù)C.杀戮(lù) 戕贼(qiānɡ) 黟然(mò)D.飘泊(bó) 丘墟(xū) 渥然(wò)2.以下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那么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以下加点词语。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秋声赋 学案 (4)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秋声赋 学案 一、语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将要 B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敛:收,聚 C .草拂.之而色变 拂:掠过,拂拭 D .悚然..而听之悚然:惊惧的样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悚然而.听之木遭之而.叶脱 B.⎩⎪⎨⎪⎧其.触于物也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C.⎩⎪⎨⎪⎧ 盖夫秋之.为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又兵象也,于.行用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C .黟然黑者为星星.. D .凄凄切切,呼号愤发..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 .如波涛夜.惊 B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C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D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5.下列句子在句式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此秋声也B .是谓天地之义气C .夫秋,刑官也D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二、文本阅读阅读《秋声赋》全文,回答6~12题。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 B .烟霏云敛.敛:收,聚C .物过盛而杀. 杀:杀死D .必摇.其精摇:摇落,损耗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原旷其.盈视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B.⎩⎪⎨⎪⎧木遭之而.叶脱 物既老而.悲伤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D.⎩⎪⎨⎪⎧又如赴敌之.兵如助余之.叹息8.“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修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 ① ;(限8字) ② ;(限13字) ③。
(限10字)(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

《秋声赋》练习和答案《秋声赋》练习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萧飒淅沥B.栗冽吹拂肃杀C.杀戮戕贼黟然D.飘泊丘墟渥然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礼上往来秋高气爽皎洁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惨淡烟霏C.挺而走险卓有成效寂寥葱茏D.丰富多彩贻笑大方凄切针贬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常以身翼蔽沛公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5.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6.有人认为童子是个蒙昧无知的孩子,他对于主人要求“汝出视之”只是敷衍了事,亦不能应答主人的问话,只知“垂头而睡”,在文中出现只是用于陪衬欧阳子的形象;也有人认为童子天真无邪,既无“百忧感其心”,亦无“万事劳其形”,更无忧思“动于中”,所以是作者倡导的人生境界。
你怎么看?7.对于《秋声赋》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8.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9.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秋声赋练习

秋声赋练习《秋声赋》同步训练一、知识点训练(一) 古今异义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天高日晶..而听之 B.其容清明C.凄凄切切,呼号奋.发.D.物既老而悲伤..(二)通假字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意萧条,山川寂寥B.佳木葱茏而可悦C.物过盛而当杀D.忽奔腾而砰湃(三)实词含义3.下面句中加点的“疾”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小毛病)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憎恶)C.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机会)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4.下列加点的“兵”字,解释错误的一项为()A.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B.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士兵)C.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士兵)D.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军队)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
B.烟霏.云敛霏:飞散。
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
D.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果实(四)虚词用法6.下列各句中加点“于”的解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B.天之于.物,春生秋实C.乃设九宾礼于.庭D.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7.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夷则为.七月之律A.常以肃杀而为.心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8.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例:木遭之而.叶脱A.酌贪泉而.觉爽B.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蟹六跪而.二螯 D.而.母立于兹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D.①初淅沥以.萧飒②奈何以非金石之质(五) 词类活用10. 下列句子不属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常以身翼蔽沛公B.百忧感其心C. 丰草绿缛而争茂D. 欧阳子方夜读书11.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万事劳其形B.星月皎洁,明河在天C.盖夫秋之为状也D.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六)特殊句式12.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古之人不余欺也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胡为乎来哉13.下列句子与例句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夫秋,刑官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七)文言文翻译14.下列句子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句是()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译文(含赏析)导语:《秋声赋》作于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文章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情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原文: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我惊惧地听着,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惊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在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hǒnɡ)淅.沥(xī)萧飒.(sà) 铮.铮(cōnɡzhēnɡ)B.号.令(hào) 惨.淡(cǎn)慄.冽(lì) 烟霏.云敛(fěi)C.针砭.(biān) 绿缛.(rù)黟.然(yī ) 呼号.愤发(háo)D.戕.贼(qiānɡ) 砰湃.(bài )渥.然(wò) 佳木葱茏.(lón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子方.夜读书方:正在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C.但.闻人马之行声但:但是D.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弥漫3.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判断句)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状语后置句)C.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宾语前置句)4.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一句中的“明河”就是指“银河”。
B.“夫秋,刑官也”一句中的“刑官”就是执掌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C.“商声主西方之音”,我国古代乐理将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与四时和方位相配,其中商属秋,为南方。
D.“星星”指“点点白发”,语出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悚然而.听之吾尝终日而.思矣B.惟物之.灵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C.童子莫.对以为莫.己若D.念谁为.之戕贼谁为.大王为此计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初”“忽”写出声音的变化,后又连设三喻,以风雨声、波涛声、人马声状摹秋声,生动形象。
B.第二段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秋之为状”,既清爽可爱,又冷峭可畏。
第三段“夫秋”以下,将自然与人事联系起来,说明盛衰生死虽属常理,但毕竟令人悲伤,流露出哀怨之情。
C.第四段转而为抒情。
草木无情无欲,尚且飘零;人有“百忧”“万事”,更易衰老。
“而况”以下又进一层说,极言忧劳之有害。
D.第五段写童子难识作者滔滔宏论,而“虫声唧唧”似解其意。
结语饶有余韵。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B.烟霏.云敛霏:弥漫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密D.物既老而悲伤..悲伤:伤心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慄冽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9.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欧阳子方夜.读书B.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C.春.生秋实D.如波涛夜.惊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9分)自欢喜台拾级而升,凡.九折,尽三百余级,始登毗卢顶。
顶上为寺一百二十,丹碧错落,嵌入岩际。
庵寺皆精绝,莳.花种竹,如江南人家别墅,时牡丹正开,院院红馥,沾薰游裾。
寺僧争设供,山肴野菜,新摘便煮,芳香脆美。
独不解饮茶,点黄苓芽代,气韵亦佳。
夜宿喜庵方丈,共榻者王则之、黄昭素也,昭素鼻息如雷,予一夜不得眠。
毗卢顶之右,有陡泉、望海峰。
左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极高,一老僧说峰后有云水洞,甚奇邃。
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诸公两手扶杖,短衣楚楚,相顾失笑。
至山腰少憩,则所谓一百二十寺者,一一可指数。
予已上摘星岭,仰视峰顶,陡绝摩天,回顾不见诸公,独憩峭壁下。
一物攀萝疾走.,捷若猿猱,至则面目黧黑,瘦削如鬼。
予不觉心动,毛发悚竖,讯之.僧也。
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
予尾之行,入小洞中,石床冰冷,跌坐少顷。
僧供黄芽汤,予啜罢,留钱而.去,亦不解揖送。
诸公登岭,皆称倦矣,呼酒各满引。
黄昭素题名石壁。
蛇行食顷,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
入洞数丈,有一穴甚狭,若瓮口。
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至此始篝火,一望无际,方纵脚行数十步,又忽闭塞。
度此则.堆琼积玉,荡摇心魂,不复似人间矣。
有黄龙白龙悬壁上,又有大龙池,龙盘踞池畔,爪牙露张。
卧佛、石狮、石烛,皆逼真。
层叠虚豁,宛然飞阁。
僧取石左右击撞,或类钟声,或类鼓声。
突然起立者,名曰须弥。
烛.之不见顶。
又有小雪山、大雪山,寒乳飞洒,四时若雪。
其他形似之属,不可尽记。
大抵皆石乳滴沥数千年,积累所成。
僮仆至此,皆惶惑大叫。
予恐惊起龙神,亟呵止不得,则令诵佛号。
篝火垂尽,惆怅而返。
将出洞,命仆敲取石一片,正可作砚山。
每出示客,客莫不惊叹为过昆山灵壁也。
(选自明袁宗道《袁宗道集》,有删改)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凡.九折,尽三百余级 凡:总共 B .莳.花种竹 莳:栽种 C .一物攀萝疾走.走:行走 D .烛.之不见顶 烛:用烛火照着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讯之.僧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 凡四五升降,乃.达洞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留钱而.去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度此则.堆琼积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是一篇游记,重点写了两处景色,其一写从欢喜台登毗卢顶,其二写云水洞。
B .文章描写云水洞奇观时,刻画细致真切;文中穿插着描写了僧人的生活情景.更显示出此地多佛寺的特色。
C .毗卢顶上的寺庙精美众多,寺僧多将新摘下的山肴野菜直接煮食。
当然,这里也有不好的地方,一是寺僧不懂得饮茶,二是晚上要睡冰冷的石床。
D .文章中穿插记述了遇苦行僧、洞中僧敲石头以及童仆惶惑大叫等情节.使这篇游记更加生动有趣。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观代汉语。
(10分)(1)余遂脱巾褫衣,导诸公行。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不甚了了,但指其住处。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一穴甚狭,若瓮口。
同游虽至羸者,亦须头腰贴地,乃得入穴。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8分)15.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分)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使文段前后内容连贯,句式、修辞方法相同。
(4分)给生命一个微笑,无论你是伫立在成功的顶峰,还是________,无论你是在为爱而陶醉,还是________。
给生命一个微笑,微笑着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只不过他们把痛苦锤炼成绚丽的诗行;微笑着的人________,只不过________。
给生命一个微笑,我们便拥有了人生中无可比拟的美丽和洒脱。
五、随堂练笔(40分)17.请以“花鸟市场见闻”为题,运用绘声绘色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知能优化演练1.C 2.C 3.D 4.C 5.C 6.B7.D8.C9.B10.(1)这是秋天的声音,它是怎样发出来的?(2)秋天衰败零落的原因,是秋风的余威(造成的)啊。
11.【解析】选C。
“走”应翻译为“跑”。
12.【解析】选B。
A.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B.副词,才;C.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D.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就/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13.【解析】选C。
原文并没有说寺僧不懂得饮茶,且睡石床的是黑脸僧。
14.(1)我于是摘掉头巾脱去外衣,引导其他人前去。
(得分点:遂、褫、导)(2)他说话不是很清楚,只是给我指了指他的住处。
(得分点:语、了了、但)(3)有一个洞穴非常狭窄,像坛子口。
一同游玩的即使是最瘦弱的人,也需要头腰都贴在地上才能够进得去。
(得分点:狭、若、虽、羸)【参考译文】从欢喜台沿台阶向上,总共经过九折,三百多级台阶,才登上毗卢顶。
顶上建有一百二十座寺庙,各种色彩交错缤纷,嵌入岩石中间。
庵寺都精美绝伦,栽种着各种花卉及竹子,好像江南人家的别墅。
此时正值牡丹盛开,寺院又红又香,沾染熏香了游人的衣服。
寺僧争着摆设供案,山肴野菜,新摘下的就直接煮食,吃起来芳香脆美。
唯独不能饮茶,冲泡黄苓芽代替,味道也很好。
夜晚住在寺院方丈室,共睡一床的还有王则之、黄昭素。
昭素鼾声如雷,我一夜不能入睡。
毗卢顶的右边有陡泉、望海峰,左边有大小摘星峰。
大摘星峰很高,一个老僧人说山峰后有一个云水洞,十分奇异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