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解说词

合集下载

文学常识6 魏晋风度

文学常识6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1.魏晋风度:魏晋名士所具有的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崇尚的生活方式。

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2.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4.玄宗:《老子》《庄子》。

二、正始文学1.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

代表人物:正始名士(何晏、王弼、夏侯玄)、竹林名士(竹林七贤)。

2.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3.嵇康:竹林七贤精神领袖。

(1)《释私论》:“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2)《广陵散》: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4.阮籍:“正始之音”的代表。

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5.刘伶:“醉侯”,刘伶醉酒。

《酒德颂》。

(酒品牌“刘伶醉”)6.王戎: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1)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不取道旁李。

(2)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王戎卖李。

7.阮咸: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

乐器“阮咸”因阮咸擅长演奏而得名。

三、太康文学1.太康:晋武帝司马炎年号。

代表人物: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张载、张协(张载之弟)、张亢(张载之弟);二陆:陆机、陆云(陆机之弟);两潘:潘岳、潘尼(潘岳之侄);一左:左思。

3.陆机:东吴陆逊之孙,太康之英。

(1)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才华横溢。

锺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陆:陆机。

潘:潘岳)王勃《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2)华亭鹤唳: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李白《行路难》诗之三:“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华亭鹤唳:陆机。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乃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亦称魏晋风流。

它作为门阀士族意识形态的人格表现,以成为魏晋时期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他们研究“容止”,提倡“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另外,他们言词高妙,精神超俗,“托怀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欢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

魏晋风度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三是清谈误国。

然而,若进行历史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魏晋风度”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

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它与东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标志发展而来的价值观念一脉相通;而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上,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

在药、酒、姿容、玄谈的外表后面,蕴含着对自身价值思考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

漂亮的形式(姿容飘逸)和内在的精神(智慧和忧伤)结合,成为魏晋风度的美学典型。

在哲学上,玄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哲学的危机,魏晋玄学是东汉以来思想和社会历程的必然结果。

东汉后期政治的腐败,使儒生们从对汉家煌煌大业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正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怀疑。

从党锢之祸开始,到魏晋司马氏争权,在这一百多年的血雨腥风中,人们进行了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探索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的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

魏晋风度ppt课件

魏晋风度ppt课件

南朝
两晋南北朝(220—589) 5
儒家思想 “忠臣不侍二主”
6
九品中正制
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 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 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 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 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 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 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
一、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因为社会黑暗,动荡不安, 从而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晋书·阮籍传》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
士少全者。”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北 方
东魏
汉蜀
南 方

北朝
东魏
北魏 学十科网 六国
西晋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20
修饰容貌,以“形”传“神”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 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 象。……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备之色, 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刘劭《人物志》)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 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世说新语·容止》)
21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 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 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世说新语·任 诞》)
17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魏晋风度知识详解(全)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论语 先进翻译及赏析

魏晋风度知识详解(全)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论语 先进翻译及赏析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真善美新时期的
显赫代表。
哲学和文艺的新中心
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成为哲学和文艺 的中心。 人物品评标准的迁移。 文艺美学的评判标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语言艺术:言不尽意。
1、经学的僵化与儒学的衰落
两汉经学的理论核心,是政治上的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哲学上的气一元论,“五德始终”说与 “天人感应”观所构成的宇宙论 经学,是指儒家经典《易》、《书》、《诗》、 《礼》、《乐》、《春秋》等《六经》之学。因 《乐》早已佚失,实际只有《五经》之学。 经学成为官方哲学且具有神秘主义神学倾向,琐碎 且驳杂,思想界只有学术而没有思想,迷信而庸俗, 必然走向衰落。 儒家礼教亦遭到贬损。
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评论著作南朝齐、梁的 艺术理论家谢赫所著的绘画论。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完整的绘画六法论: 一 气韵生动是也 二 骨法用笔是也 三 应物象形是也 四 随类赋彩是也 五 经营位置是也 六 传移模写是也
东晋画坛“三绝”顾恺之
晋人的“人格的唯美主义”和友谊的重 视,培养成为一种高级社交文化如“竹 林之游,兰亭禊集”等。玄理的辩论和 人物的品藻是这社交的主要内容。因此 谈吐措词的隽妙,空前绝后。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 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二子 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 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理性的第二次发现
魏晋时代的背景——战争与政权的更迭。 经学的崩溃与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 魏晋玄学的重新认识。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 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 教、文艺等等,都经历了转折。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 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国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 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 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 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 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 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 占住了舞台的中心,中国 前期封建社会正式揭幕。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二、文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
汉代的文学是宫廷的玩物。 魏晋时期文学价值与地位的变化。 魏晋以至南朝: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 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 理的探求、文集的汇编。
文学创作:玄Leabharlann 诗到山水诗,文学形式积累创造 了格律、语汇、修辞、音韵上的种处财富。 文学批评:重文采辞章。
艺术的自觉
哲学和文艺的新中心
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成为哲学和文艺 的中心。 人物品评标准的迁移。 文艺美学的评判标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语言艺术:言不尽意。
北 魏 浮 雕 耕 作 图
北 魏 泥 塑 人 像
砖 刻 浮 北 朝 ) 生 活 (南 会 社 雕
砖刻浮雕仕女出游图(南北朝)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局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 道桑麻长,我土日已广,常恐秋霜至,零落 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 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巅。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 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阮籍与陶潜的比较
阮籍
沉湎酒中 具有较高的阀阅地位 感叹更为尖锐沉重,非 常苦闷 对社会人生有空漠之感
陶潜
超脱尘世 没有阀阅地位 感叹较为平和,找到了 生活快乐和心灵慰藉的 较好途径 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平凡 之美
绘画与书法注意研讨自身的创作规律和审美 形式。
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汉隶变而为真、行、草、楷,笔意、体势、结构、 章法的丰富与变化。
司 马 金 龙 墓 碑 拓 片 (北 魏 )
平 复 帖 ( 西 晋 陆 机 )
王 羲 之 《奉 橘 帖 》
王 羲 之 《鸭 头 丸 帖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精彩摘录
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 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一切重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一般地说都会出现两次,这是黑格尔告诉我们的。而且,正如后来马克思 之所补充:第一次是作为悲剧,第二次是作为笑剧。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江山
世界杯
易中天
易主
魏晋
中原
人物
风度
易中天
时代 时代
全线崩溃
中华史
名士
人与自然
价值观真 真假假
英雄
弦琴
奸贼
内容摘要
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这是怎样的风度?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 庸俗,真实又虚伪,这是怎样的时代?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华,这是怎样的变故?畸形的独 立,病态的自由,虚无的真实,脆弱的美,这是怎样的追求?中华的历史为什么注定有此一劫?魏晋在历史上的 地位究竟如何?这些难解之谜留给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 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
谢谢观看
4
谁的东晋
5
全线崩溃
1
英雄与奸贼
2
叛臣王敦
3
政客王导
4
枭雄桓温
5
宰相谢安
1
名士派
2

魏晋风度的内涵

魏晋风度的内涵
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 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 “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 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 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 深池。”殷曰:“咄咄逼人!”仲堪眇目故也。
——《世说新语》
而返。
——《世说新语》
修饰容貌,以“形”传“神
任诞放达
任真——活得要有个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 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 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 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 遂见青眼。”
○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日:“嘻!杀父 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 帝日:“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 可乎?”籍日:“禽兽知母而不知父, 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 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伴随魏晋玄 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 表里,是指魏晋士人的个性气质、 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 止、趣味、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 在表现。
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冯友兰《论风流》
玄心
01 玄远之心
妙赏
03 美的感悟
洞见
旨深言约 02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 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 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 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 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 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 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 见戴?”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政乱频仍 魏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觉时期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司马氏借名教专权滥刑,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老 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来对抗以六经为思想基础的“名教”, 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也是如此。

公园263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

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藉此豁免他的死刑,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能爱惜名士、刀下留人。

太学生的请愿,没有阻止屠刀落下,这位名士陨落后,《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众多古书一次又一次提及他的名字,后世学者、文人、画家对他更是高山仰止,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个人就是嵇康。

以嵇康为代表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魏晋风度每到夜半时分,洛阳城内总是回荡着这古朴而神秘的琴声,它怨恨凄恻如幽冥鬼神,风雨亭亭似戈矛纵横。

弹琴的人就是魏晋时期的大名士——嵇康。

相传,嵇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一位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并且叮嘱嵇康绝不传于他人,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仪的主人。

古书上说,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因才华出众,嵇康年少时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

他虽然官拜中散大夫却无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间。

在距洛阳一白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然盘桓、抚琴长啸。

与他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无一例外名闻京师,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人称“竹林七贤”。

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身着褒衣博、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坦胸露背,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

竹林七贤的共同爱好是饮酒,酒几乎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阮籍喝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

有记载,刘伶饮酒一旦上了兴致,会在家中脱衣裸体,放达自乐,登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为什么饮酒之风此时如此盛行呢?这其中,既有对生命强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统治者对士人当然是拉拢,拉拢不了当然就是杀,所以当时有所谓的一日之间名士减半的这样一种说法。

正始元年,少主曹芳即位,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

曹氏与司马两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

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控制了京都。

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前后被杀者多达数千人,天下震动。

从此以后,司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残酷政治斗争带来的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

梁满仓:一些知识分子呢有意的就避开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去到竹林、到一方净土,去韬光养晦。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描绘竹林七贤的稀世珍宝——南朝画像砖。

这是画像砖的拓片。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就此研究了多年,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代表人物。

嵇康为曹魏姻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七贤的出处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

只有竹林这片净土,稍稍可以遮蔽腥风血雨。

仔细看来,除了竹林七贤以外,画面还多了一个人,与坐姿散漫、赤脚露腿的七贤完全不同。

这位与七贤同处一室的人,名叫荣启期,是春期时代的隐士。

他为什么会和相隔近千年之久的魏晋名士作竹林之游呢?龚良:他的思想行为跟竹林七贤其实一脉相承的,是原来中原地区比较多的就是传统的儒教和礼教,非常崇尚就是玄学和清谈。

相传荣启期非常精通音律、博学多才,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

年老以后,常常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自得其乐,他与七贤同属“士”这个阶层。

“士”是西周等级社会秩序下的最后一级贵族,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彼岸变动中,士阶层瓦解,社会身份已经非常复杂,他们虽然不再是贵族,但仍然保留着“士”的称呼,保留着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技艺的传统,构成当时的知识群体。

“士”在军事上可任作战骨干,政治上任中下级官吏,文化上又学得古今知识,他们中的不少人有毅力、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往往把这种知识群体称为“士”。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南朝的画家们把荣启期与七贤并列正式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即未能得志之士的某种心境。

到了汉代,随着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儒士们的言行建议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儒士逐渐构成主要的知识群体,并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中的很多人秉承儒家思想,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东汉末年,朝纲大坏,儒家士大夫不满现状,通过品评人物来推荐人才,来批评时政,被称为“清议”。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继承了士大夫们的清议之风,孔融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破坏纲纪、倒行逆施,士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挺身而出,批评曹操的倒行逆施。

公元208年,大名士孔融被曹操以大逆不道的罪名满门抄斩。

楼劲:因为曹操绝对不能让这种不合作、不支持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否则他所设下的所有事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无法成功。

所以,杀孔融,我觉得是在这个问题上是具有象征意义。

原来是同一个阵营的人,原来也是要被杀的。

政治的残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原。

曹魏时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批名士,倚重老子、庄子和《易经》为文献骨架,会通儒、道,开创了玄学思想。

他们追问本与末、有与无、体与用、性与情、形与神,名教与自然等天人之际的各种问题。

因该说玄学家是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投入这场讨论的。

他们借用清谈的形式围绕着这些问题所发表的各种看法,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冷静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社会存在的热烈追求。

借助玄学与清谈,士大夫既能保持高尚的气节,又能担负起士的责任。

然而理想与现实难以两全,随着曹氏、司马两大集团斗争日趋白热化,士人已经无法置身事外,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继续支持曹魏皇室,一是转而投靠司马氏,出身上等士族的钟会就是依附司马氏的受益者。

钟会是曹魏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you)之子,自幼才华横溢。

他只比嵇康小两岁,却折服于竹林名士嵇康的风采,钟会写了篇《四本论》,讨论人的才能、秉性的异同、离合问题,他希望得到嵇康的肯定,钟会怀抱文章来到嵇康的家门口,又犹豫起来。

于是,在户外远远地将文章掷入,转身就急急忙忙跑了。

楼劲:他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立,所以他把自己的《四本论》往嵇康的,隔着窗户往里一扔就跑了,所以说明他们有共同关心的问题、有惺惺相惜的一面,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确实是对立的。

而钟会本身是跟司马氏在密室当中策划如何夺权、如何取代曹氏政权的人物。

此时,司马氏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凌铄王室。

尽管如此,直性狭中的嵇康却依然选择了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

俗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年届七十的洛阳老人已经打了一辈子的铁,在他看来,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

据《晋书》记载,嵇康也是一位打铁高手,每至红炉高烧、烈焰飞腾,慷慨的琴声与嵇康的铮铮铁骨相互碰撞,回荡在竹林里。

这一天,嵇康正抡着大锤打铁,钟会来了。

这位曹魏谋士虽已是司马昭的宠臣,但他仍然想结交这位竹林名士。

然而嵇康根本不理睬这位朝廷红人,独自扬锤打铁旁若无人,把钟会整个晾在一边。

两人沉默僵持良久,只听见铿铿锵锵的打铁声,直到钟会忍不住转身要走,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不甘示弱,回敬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位玄学家的交锋似高手对决,一招之间兔起鹊落、胜负立判,这段对话就此成为经典。

千年以后似乎还能闻到当时盛极一时的玄学气息。

楼劲:玄学极大地推进了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使得我们在理论上的彻底性、理性化的程度、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大地提高。

因为他是用当时他们认为最标准的解释来做解释,那么这种程度我们今天可以很负责任的来断定,也即是说,当时在思考、思维路径上,在思维结论上所达到的水平,显然是领先于群体。

当时名士们一起研究玄理的活动,叫做“清谈”。

嵇康领衔的竹林七贤大多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谈玄高手。

他们都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

嵇康认为呢,要“越”,超越这个名教而直认自然,自然是人的本性,很明确的有政治态度。

这个政治态度,就是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因为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名教。

什么叫名教,就是“以名立教”。

要立各种各样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作为教化。

“越名教而任自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现实,随着司马氏集团加快篡魏步伐,开始对天下名士进行招安。

迫于形势,昔日参与林下之游的名士一个个离开了竹林,回到了朝廷。

阮籍当起了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依然在酣醉中度日;山涛凭借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平步青云、仕途坦荡。

公元261年,原本担任吏部郎的山涛马上要再次升迁,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山涛想起了昔日竹林的朋友——嵇康,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既可以显示司马集团对名士的包容,又可以让嵇康体面地走出竹林。

寒冬过后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山涛的引荐在花瓣的飘落中有了明确答案。

山涛字巨源,在这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了最严厉的辞藻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和立场。

嵇康所绝交的并非针对山涛个人,而是山涛所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

信中所写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更是一种时代的呐喊和抗争。

傅刚:因为他这一个口号,等于是明确地提出了和司马氏集团进行决裂的一个口号。

像商汤造了夏桀的反,周五王是伐纣的。

那么周公呢,推行圣王这套政治理念的。

那么这样一些圣王的所谓功德被嵇康看起来,他说我是菲薄的我认为这些都不对,叫“非汤武而薄周孔”。

连同孔子一道进行鄙薄。

所以这就等于向司马氏集团,你所宣扬的东西我都是反对的,我不支持你,所以这个口号对司马氏集团想篡夺曹魏,当然就造成了一个极大的困扰,一个阻碍。

一封绝交书,让嵇康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了。

云台山下的竹林里,再也听不到七贤把酒言欢、清谈玄理的声音,只剩下嵇康打铁弹琴的萧索淡漠。

嵇康选择了自我放逐,在自然山水之间,他走的越来越远。

这一期间,他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他写了一片音乐理论文章“声无哀乐论”,对于魏晋清谈影响颇大。

嵇康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观的存在。

人的哀乐之情遇和声而发,和声起媒介作用。

楼劲: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音本身它并不是,它就跟宇宙之理一样,它本身没有喜和怒、没有哀和乐,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加给它的,他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依然是跟它的自然就是名教,合乎天理的东西就是真理,依然是跟他的这个东西连在一起。

所以他在政治上的取向依然是跟他的崇尚自然,要求名教来服从自然这样一种政治立场联系到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