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六年级下册第七课

合集下载

六下语文第七课

六下语文第七课

六下语文第七课学习目标1. 了解梗概,学会从主要内容中抓住主要人物。

2. 品读“精彩篇章”,学习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

3. 分析人物,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课前准备1. 了解作者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谈话引入:你们在童年时曾经有过什么梦想?你们最崇拜的人是谁?2. 进入新课:马克·吐温的童年和我们一样,都充满梦想和希望。

然而,马克·吐温的童年却是与众不同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马克·吐温的童年,感受一下他的快乐和烦恼。

二、阅读梗概,整体感知1. 提出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后,你能简要复述汤姆·索亚历险故事的内容吗?2. 默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3. 汇报交流。

4. 浏览全文,想想汤姆·索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 指名交流,引导同学们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

6. 你还知道《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作品的其他方面吗?7. 小结:梗概部分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它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想对这部外国文学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还可以去阅读原著。

8. 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请同学们猜猜看,汤姆·索亚在姨妈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呢?那么,在贝基眼里,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说)书中的贝基和汤姆是小学同学,因为一次郊游,贝基和汤姆及其他小伙伴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他们感到快乐无比,在无意中目睹了印第安人乔嫁祸波特,然后又亲眼看见乔杀死了医生鲁滨逊并将财宝抢走的全过程。

因为怕乔的报复,他们都没敢出庭作证,波特被错判了刑。

故事的最后在汤姆的帮助下,波特逃了出来,终于为波特洗了冤。

后来因为担心印第安人乔的报复和贝基一起离家出走,最终找到了真正的宝藏。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汤姆和哈克贝利成了富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藏。

这些内容在原著中都有精彩描述,你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原著读读。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

部编⼈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部编⼈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段,了解⼤意。

2.过程与⽅法:激发学⽣阅读原著的愿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由的性格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段组成。

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币。

轻松、幽默⽽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的特点。

浪漫有趣,有惊⽆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的地⽅。

三、教学重点激发学⽣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教学难点本⽂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读外国⽂学作品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收集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六、教学过程⼀、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的兴趣1、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学⼤师马克·吐温的四⼤名著之⼀,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PPT22、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说家。

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深⼗⼆英尺”。

马克·吐温的第⼀篇引⼈注意的短篇⼩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的幽默作家。

后来他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密西西⽐河上的⽣涯》和《哈克贝⾥·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PPT3⼆、阅读梗概,了解⼩说内容1、词语理解PPT4萌⽣:萌发。

⽆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

凶悍:凶暴强悍。

游⼿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批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批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批注
一、多音字汇总
【笼】①lóng(笼子)(鸡笼)②lǒng(笼罩)(笼统)
【相】①xiāng(互相)(相传)②xiàng(照相)(相貌)
二、词语解释
1、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2、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3、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4、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5、口吻: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

6、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8、滔滔不绝:指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9、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10、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三、近义词汇总
祈求——祈祷搜寻——寻找疲劳——疲惫
宽阔——辽阔喧嚷——喧哗讲述——叙述
摸索——探索诚心诚意——真心实意
四、反义词汇总
绝望——希望喧嚷——安静热切——冷漠
宽阔——狭窄悲伤——欢喜荒唐——合理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遵守——违反。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笔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笔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笔记人教版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Lizier《列子汤反问》,故事彰显了两小儿擅于观测,勇于回答,骂人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_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_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认知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不好吗?提问说道:“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指出太阳刚出的时候距人将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距人离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道你的科学知识渊博呢?《学弈》全文翻译:弈秋就是全国的打牌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打牌,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授课,心里却一直想著天上存有天鹅必须飞过来,想拉弓乘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自学,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研习得不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不好吗?说道: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全文翻译:有一天,孔子至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论不已,便反问就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指出太阳刚出的时候距人离些,而中午时必须将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道:“太阳刚出的时候存有夏日的感觉,至了中午却像是把头塞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将近的时候感觉冷而离的时候感觉肥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道:“谁说道你的科学知识渊博呢?”匆匆1.《匆匆》的作者就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除了《蓝》、《背影》。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选文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课文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

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

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

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马克·吐温(1835-1910)(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百万英镑》《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之一。

作品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

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人物介绍:汤姆·索亚本小说的主人公。

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七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七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七课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僧(sēng):和尚。

例如“僧人”。

- 缰(jiāng):缰绳,拴牲口的绳子。

- 噬(shì):咬。

如“吞噬”。

- 琼(qióng):美玉,泛指精美的东西。

“琼浆”。

- 獠(liáo):面貌凶恶。

“青面獠牙”。

2. 多音字。

- 藏:- cáng(躲藏、收藏)。

例句:他把宝贝藏(cáng)在了一个隐蔽的地方。

- zàng(西藏、宝藏)。

例句:西藏(zàng)是个美丽的地方,有着许多宝藏(zàng)。

3. 词语理解。

-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在文中指藏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文中用来形容观众看藏戏表演时的反应。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 开头(1 - 3自然段)- 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 以三个连续的问句开篇:“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这三个问句形成排比,强调了藏戏的独特之处,引出下文对藏戏的具体介绍。

2. 中间(4 - 17自然段)- 讲述藏戏的形成过程(4 - 7自然段)-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他是藏戏的开山鼻祖,当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人们过江困难。

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他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组织了能歌善舞的七兄妹,形成了藏戏的雏形。

- 介绍藏戏的艺术特色(8 - 17自然段)- 面具特点(8 - 11自然段)- 面具颜色多样,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等。

面具的形状也各具特色,有善者的面具、恶者的面具等。

- 舞台特点(12 - 14自然段)- 藏戏没有固定的舞台,只要有观众就行。

演出时,艺人们可以在广场、草原等任何地方表演,与观众的距离很近。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课文梳理 知识点

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课文梳理 知识点

7.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材分析:选文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

课文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

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

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

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马克·吐温(1835-1910)(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

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被誉为“ 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百万英镑》《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之一。

作品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

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

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

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人物介绍:汤姆·索亚本小说的主人公。

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优质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优质课件
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的时间 都在神智昏迷地乱说。人家都说听见她呼喊 她的孩子,看见她抬起头来,侧耳倾听一分 钟之久,然后疲惫地呻吟一声,垂下头去, 那情形实在令人伤心。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 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交流:失去亲人是何等的难受,此时萨 契尔太太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果不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 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作家睡 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 提前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的工作。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 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 虽然他的财富不多,却无损他的高超幽默、 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
➢ 说说文中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 文中除了汤姆外还出现了哪些人物?
深入文本
➢ 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 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品 一品。
汤姆和贝奇在山洞中迷了路,人们都认 为他们已经找不回来了。萨契尔太太和波莉 阿姨陷入了悲痛和绝望之中,请你找一找, 并读一读描写她们的语句你觉得汤姆是个怎 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找 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猜测心理:萨契尔太太一边呻吟着一边 垂下头,这一次次充满希望地抬起头,这一 次次又极度失望地垂下头,可见她心里对于 失去亲人是多么的难受啊!
描写波莉阿姨的句子:
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 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阅读课文,找一找,迷路的汤姆和贝奇 是怎么一步步脱离险境的?
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 说服贝奇——爬出洞口——进行呼救—— 安全脱险
_h_á_o_(呼号)
词语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教材分析课文一讲的是吐尔迪送给艾赛提一只小白兔作为生日礼物,引起了艾赛提对学习养好小白兔的兴趣。

课文二讲述了作者去荔枝林里看到的小蜜蜂一直在不辞辛苦地酿蜜,它们奉献很多,但是索取却很少,从而赞扬了一直在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一的对话进行自由表达,掌握文中的表达方式。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方式,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4.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并能模仿其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学习效率,总结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通过关键词、句来理清文章的线索。

3.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那些一直在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奉献很多,但是索取很少,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词语的用法。

对课文一和课文二的理解。

2.教学难点:本课两个句型的用法。

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查找、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学法:小组合作、读课文等方式。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2.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词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独立读词语、写词语。

培养独立组词和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读词语。

2.教学难点:用生字组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听儿歌《小白兔》:“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你们知道小白兔吗?板书: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四、学习生字。

(1)瓣:左中右结构,瓜字旁。

本义指花瓣,也用来指物体自然的分成或破碎后分成的部分。

如:花瓣、豆瓣、蒜瓣、三瓣嘴、摔成几瓣等。

比较:辨、辩。

(2)促: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足。

意思是催、推动。

如:促进、促使、催促等。

比较:捉。

(3)骼:左右结构,骨字旁,右边是各。

组词骨骼,意思是人和动物体内或体外硬的组织。

(4)隐:左右结构,左耳旁,右边是急。

意思是隐藏不露,藏在深处的。

如:隐藏、隐蔽、隐身、隐含等。

五、学习词语。

(1)促进:动词。

表示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

如:促进发展、促进工作、互相促进等。

例句:比赛促进了大家的友谊。

(2)新陈代谢:成语。

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也指新事物不断产生发展,代替旧的事物。

陈:陈旧的;代:替换;谢:凋谢,衰亡。

例句: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

(3)发育:动词。

指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如:生长发育、正在发育、发育缓慢等。

例句: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

(4)隐隐:形容词。

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如:隐隐约约、隐隐可见、隐隐作痛等。

例句:歌声从远处隐隐传来。

/我隐隐听见她们在说悄悄话。

(5)密密麻麻:形容词。

意思是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如:密密麻麻的字、密密麻麻的蚂蚁等。

反义词:稀稀拉拉。

例句:你写的字密密麻麻的,我看不清楚。

/街上到处都是人,密密麻麻的。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生字和生词?学生自己总结。

七、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熟读课文一。

(2)熟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书面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各5遍。

板书设计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课文一1、生字:瓣、促、骼、隐2、词语:促进、新陈代谢、发育、隐隐、密密麻麻课时反思:第二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重点句型的用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和回答问题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及句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以及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一的理解。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板书: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

五、指定学生读课文,并翻译,老师给予帮助。

六、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吐尔迪给表弟艾赛提送了什么生日礼物?2.小白兔长得什么样?3.小白兔喜欢吃什么?4.让小白兔吃好、吃饱外,还要注意什么?5.怎样才能促进小白兔骨骼生长发育呢?6.喂养小白兔要注意什么?7.艾赛提认为喂养小白兔容易吗?七、重点句型(1)最初我打算送你书的,可后来一想,你还从来没有养过小动物呢,所以就买了它。

“后来”,时间名词,表示过去的某段时间之后。

例句:我们三年前见过面,后来就没见过他了。

(2)其实,喂养小白兔不太难,它只吃植物。

“其实”,副词,表示“实际情况”。

一般用于两个分句之间,前一个分句表示最初打算,后一个分句表示实际情况。

例句:我以为古丽仙没有来,其实她早就坐在那儿了。

/阿里木以为这道题很难,其实很简单。

八、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让学生做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九、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作小结,之后老师进行总结。

十、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背诵课文一。

(2)预习课文二。

2.书面作业:(1)抄写课文一。

板书设计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课文一重点句型:(1)最初我打算送你书的,可后来一想,你还从来没有养过小动物呢,所以就买了它。

(2)其实,喂养小白兔不太难,它只吃植物。

课时反思:第三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2.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词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独立读词语、写词语。

培养独立组词和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准确读音和意思。

2.教学难点:用重点词语造句。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小燕子》)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动物呢?板书: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四、学习生字。

(1)厦:半包围结构,厂字旁,下边是夏。

比较:夏。

(2)沸:左右结构,三点水旁,右边是弗。

如:沸腾、沸点、沸热等。

比较:佛、拂等。

(3)揭:左右结构,提手旁。

意思是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

如:揭开、揭露、揭示等。

比较:竭、渴等。

(4)蠕:左右结构,虫字旁。

组词:蠕动。

(5)割:左右结构,利刀旁,左边是害。

意思是用刀截断。

如:刀割、割开、割舍等。

比较:瞎、辖。

(6)颤:左右结构,页字旁。

指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如:颤抖、颤动、颤音等。

比较:檀。

五、学习词语。

(1)揭:动词。

指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

如:揭起盖头、揭伤疤等。

例句:新郎把新娘的红盖头揭开了。

/这个秘密被他揭开了。

(2)计较:动词、形容词。

意思是计算比较。

如:计较得失、爱计较、不要计较等。

例句:古丽娜爱帮助别人,从不计较得失。

/她是一个爱计较的人。

(3)不禁:副词。

意思是抑制不住、禁不住。

如:不禁大叫、不禁笑了等。

例句: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不禁笑了。

/他讲的故事很有趣,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4)颤:动词。

本意指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如:房子颤、腿打颤等。

例句:我激动得双手直颤。

/加尔肯冻得浑身打颤。

(5)无所求:动词。

指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要求。

如:别无所求。

例句:只要全家平安就好,我别无所求。

/他一直在默默奉献,对别人无所求。

(6)不辞辛苦:动词。

指不怕辛苦做某事。

例句:老师不辞辛苦来家里看我。

/温总理不辞辛苦地去灾区看望大家。

(7)实际:形容词。

指合乎事实的。

如:符合实际、实际生活、很实际等。

例句:你的这种想法很实际。

/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

老师在讲解词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法,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的生字和词语,并用生字组词和词语造句。

七、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熟读课文二。

(2)熟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书面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各5遍。

板书设计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课文二1、生字:厦、沸、揭、蠕、割、颤2、词语:揭、计较、不禁、颤、无所求、不辞辛苦、实际课时反思:第四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和回答问题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懂得那些一直在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奉献很多,但是索取很少,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和生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第七课可爱的小蜜蜂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

五、指定学生读课文,并翻译,老师给予帮助。

六、朗读课文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完成熟读课文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意思。

课文熟读后,小组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自己提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如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l)荔枝林里的养蜂场有一个什么名字?为什么?(2)走进“养蜂大厦”,作者看见了什么情景?(3)养蜂员为什么要小心地揭开一个个木头蜂箱?(4)养蜂员老梁认为蜜蜂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5)蜜蜂的寿命是多长?(6)作者的心为什么不禁一颤?(7)作者望着远远的田野,看见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七、按自然段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八、让学生分段,并总结段意,老师加以补充。

第一段:(第1自然段)在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作者看到蜜蜂在飞来飞去地忙碌着。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在养蜂员老梁的介绍下,作者了解到蜜蜂的习性并为之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