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简介
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和保护

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和保护DNA条形码是20世纪初由加拿大科学家保罗·海贺所提出的一项技术。
它利用物种个体细胞中线粒体的COI基因区域编码,将基因数据与物种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基于DNA序列的物种鉴别技术。
随着生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和保护也成为了热门的研究领域。
如何进行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呢?其实很简单。
首先,需要对所研究的物种进行采样,并取其线粒体COI基因区域的DNA样本。
然后,需要选取一组COI引物,对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和测序。
最后,将所得的DNA序列与已知的菌种DNA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所研究物种的物种信息,进而实现物种鉴定。
使用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技术有哪些好处呢?首先,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检验植物样本的物种真实性。
有时候,虽然植物的名称看上去是正确的,但实际上却属于其他物种,这就会导致很多误解和错误。
使用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技术可以排除这种情况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植物样本的可靠性。
其次,通过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技术,可以减少植物标本和样本的消耗。
在过去的实践中,植物学家在记录植物标本和样本时,需要搜集大量信息,涉及很多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意外损坏标本和样本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而采用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技术,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该技术只需要取得一小片植物组织,并进行DNA提取、PCR扩增等后续处理即可,不需要大量的植物组织和标本,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上降低标本和组织的损坏率,保证植物样本的使用寿命。
基于DNA条形码的植物物种鉴定技术对植物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一些植物物种面临着严重的灭绝威胁,基于DNA条形码的鉴定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它们。
例如,了解海南木兰、珍珠贝母等植物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信息,可以有助于研究其生态环境、分布区域和种群大小等信息,进而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保护植物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差异进行物种鉴定和分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动
植物物种鉴定、食品安全追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中药材作为传统药材,其真伪和
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DNA条形码技术可以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可靠的方法来鉴定
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中药材的物种鉴定。
中药材的名称和外观特征往往是相似的,而且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中药材可能存在着形态上的差异,从而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对中药材进行快速鉴定,通过对其基因组的特定区域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可以比较DNA序列的异同来鉴定中药材的物种。
这种方法相对传统的形
态学鉴定方法来说更加快速、准确,并且可以通过与公开数据库比对来验证鉴定结果的正
确性。
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材的地理来源鉴定。
中药材的品质和功效与其产地关
系密切,不同地区和不同种植条件下的中药材可能存在着化学成分上的差异。
利用DNA条
形码技术可以通过对中药材基因组的比对分析来确定其地理来源,从而实现对中药材产地
的快速鉴定。
这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地理产地认证具有重要意义。
DNA条形码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种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
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同时可以对中药材中的混淆品种进行鉴定,还可以用于中药材的
地理来源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是中药材鉴定领域中一种很有潜力的新技术。
菊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及叶绿体基因组研究

菊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及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DNA条形码技术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在植物分类、鉴定以及遗传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菊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及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DNA条形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菊科植物分类中的优势与局限性。
随后,本文将重点阐述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特点,及其在菊科药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菊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为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关注菊科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和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菊科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全面、系统的参考,促进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二、材料与方法为了全面研究菊科药用植物的DNA条形码及叶绿体基因组,我们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种菊科药用植物样本。
这些样本的采集遵循了相关的采集标准和保护规定,确保了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同时,我们也记录了每个样本的详细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生长状况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采用改良的CTAB法(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对收集的植物样本进行DNA提取。
该方法能够高效地从植物组织中提取出高质量的DNA。
提取后的DNA经过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等步骤进行纯化,以确保DNA的纯净度和完整性。
选用rbcL和matK两个基因片段作为DNA条形码的分析对象。
这两个基因片段在菊科植物中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和稳定性,适合用于物种鉴定和分类研究。
通过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等步骤,我们分析了每个样本的DNA条形码信息,并构建了基于这些信息的系统发育树。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选取的代表性样本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测序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和组装后,我们得到了每个样本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
DNA条码技术帮助鉴别野生动植物前身及原产地

DNA条码技术帮助鉴别野生动植物前身及原产地随着全球物种面临灭绝和非法贸易问题的加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需求变得迫切。
传统的动物和植物识别方法费时费力,繁琐复杂。
为了更快速、准确地鉴别野生动植物及其原产地,科学家们开发了DNA条码技术。
该技术利用生物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工具,使得保护野生动植物成为可能。
DNA条码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鉴定技术。
在该技术中,科学家们选择一段特定的DNA序列作为“条码”,这段DNA序列能在各种生物物种中保持高度保守。
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将样本中的DNA提取出来,并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目标DNA片段,再将目标DNA片段进行测序。
一旦DNA序列得到测定,可以与现有的DNA条码数据库进行比对。
这样,就能够快速鉴定物种的身份,同时也能够推测物种的原产地。
DNA条码技术在鉴定野生动植物身份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常情况下,DNA条码可以唯一地鉴定物种,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动物或植物。
当我们有了DNA条码数据库,我们可以通过与数据库中已知DNA条码比对来鉴定某个物种。
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检测非法贸易和走私活动,还可以对原产地进行评估和鉴定,保护地方特有物种并保持生态平衡。
DNA条码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的监测和追踪。
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非法活动如走私和非法捕猎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过程。
使用DNA条码技术,我们可以对非法贸易进行监测,帮助执法人员识别非法交易的物种。
此外,DNA条码技术还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追踪这些物种的工具,以了解它们的家族和亲缘关系。
DNA条码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野生动植物的起源和迁移。
通过比对DNA条码数据库中的样本,我们可以确定物种的起源地和迁移路线。
这对于研究动植物的进化历史、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非常有意义。
DNA条码技术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鉴定野生动植物方面。
它还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利用野生资源和物种保护的工作。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动植物物种鉴定研究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动植物物种鉴定研究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不断加剧,动植物物种保护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的物种鉴定方法对于某些物种而言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鉴定复杂物种时。
这时候,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鉴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DNA条形码可被定义为一段长度相对较短的DNA序列,它能够足够识别物种间的差异,从而实现物种的精准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原理DNA条形码技术的核心在于,选择一个相对保守的DNA序列区域,它在同一分类群中的差异较小,在不同分类群中的差异较大。
常用的DNA序列区域包括核糖体RNA的18S、ITS、28S、COI、matK等。
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进行样品的采集和样品中DNA的提取。
然后,通过PCR扩增目标DNA序列,随后DNA测序以得到具体的序列,最后使用基于比对、聚类、树状图等算法的分析方法,对鉴定结果进行准确性的判断。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物种鉴定技术,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物种鉴定具有以下优势:1. 精准度高:通过DNA条形码,可以实现对物种的高精准度鉴定,避免了传统鉴定方法的误判和混淆。
2. 高效性:DNA条形码技术实现了对大规模样品的快速自动化处理,极大提高了鉴定效率。
3. 可靠性好: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鉴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保证了鉴定数据的可靠性。
4. 无损鉴定:DNA条形码技术能够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进行样品鉴定,减少了对样品的破坏和浪费。
DNA条形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各种成功的案例。
例如,在动物保护领域,DNA条形码技术可对非法的野生动物贸易进行监控。
例如,以国内常见的熊掌为例,传统的鉴定方法存在很大的NGS假阳性误判率。
但通过使用基于DNA条形码的方法,可大幅度减少这样的误判率,实现对熊掌的精准鉴定。
在植物保护领域,DNA条形码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随着濒危植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保护关键物种变得尤为重要。
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在品种鉴定中的应用一、引言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基于DNA序列的新型鉴定技术,通过特定的DNA序列区域来鉴定和区分不同的物种。
近年来,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在品种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应用案例以及优势等方面,探讨其在植物品种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二、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原理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的DNA序列区域来区分物种。
这个DNA序列区域被称为DNA条形码,通常是植物基因组中高度变异的DNA片段。
通过对这个DNA条形码进行测序和比对,可以获得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信息,进而实现对不同物种的鉴定和区分。
三、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案例1. 品种鉴定: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帮助鉴定不同植物品种,特别对于形态特征相似的品种,通过DNA条形码的比对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鉴定。
2. 反洗种:植物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于鉴定市场上的植物产品是否为原产地品种,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3. 种质鉴定:对于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来说,植物DNA条形码技术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比对种质资源的DNA条形码,鉴定其种属信息和遗传差异,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1. 高通量: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快速、高通量地进行大规模样品的鉴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 高保真度:DNA条形码是植物基因组中高度变异的DNA片段,其遗传信息的保真度较高,可以准确地反映物种之间的遗传差异。
3. 高鉴定率:相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在鉴定准确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形态特征相似的品种。
五、总结植物DNA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鉴定技术,在植物品种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不同植物品种,为植物科研、种质保护和市场监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推广,相信植物DNA条形码技术在未来的品种鉴定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植物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植物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植物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是对植物基因组的理解和植物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植物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种群遗传结构以及植物的演化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遗传变异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 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差异来识别和鉴定植物物种的方法。
通过对植物的特定DNA区域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中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可以准确地鉴定植物物种。
DNA条形码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鉴定已知物种,还可以用于发现新的物种和物种间的遗传差异。
2. SNP分析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变异研究方法。
SNP是指在DNA中单个碱基发生变异的现象,常常与植物的性状变异和适应性有关。
通过对多个植物个体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可以发现SNP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而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
3. SSR分析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析是一种利用特定DNA序列的重复单位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的方法。
SSR序列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而且具有高度的多态性。
通过对多个植物个体的DNA样本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凝胶电泳等技术进行分离和检测,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长度的SSR片段,从而研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4. AFLP分析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析是一种基于PCR扩增的遗传指纹技术。
通过对植物DNA样本进行特定的PCR扩增反应,然后利用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检测,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长度的DNA片段,用于研究植物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
AFLP 分析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高通量性,被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
5. 基因组测序基因组测序是一种全面了解植物基因组的研究手段。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_闫化学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_闫化学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的DNA序列来进行物种鉴定的新技术。
它通过鉴定和分析物种的特定DNA序列,实现了对物种的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物种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然而在植物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植物种的DNA条形码技术的开发与优化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
由于植物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存在一定的挑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多个基因组区域的DNA片段进行分析,以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物种识别和系统演化中的应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植物物种进行DNA条形码分析,可以不仅可以准确鉴定植物物种,还可以研究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演化。
例如,研究者通过对植物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了一些植物物种之间的细微差异和演化关系。
这些研究对于植物系统分类和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进化中的研究也开始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通过对植物物种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研究植物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种群演化和迁移。
例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植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与地理环境和栖息地状况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种群演化和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信DNA条形码技术将在植物科研和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植物物种鉴定、系统演化、遗传结构和商品鉴定等提供更多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DNA条形码
摘要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标准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在物种内的特异性和种间的多样性而创建的一种新的生物身份识别系统, 从而实现对物种的快速自动鉴定。
尽管这一技术在理论上和具体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争论, 但DNA条形码概念自2003年由加拿大分类学家Paul Hebert首次提出后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在动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所采用的标准片段是线粒体COl基因中约650 bp长的一段。
然而在植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目前尚处于对所提议的各片段比较和评价阶段,还未获得一致的标准片段。
由于植物中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较慢,因此条形码片段主要在叶绿体基因组上进行选择,被提议的编码基因片段主要有rpoB,rpoC1,matK,rbcL,UPA,非编码区片段有trnH-psbA,atpF-atpH,psbK-psbl,此外还有核基因ITS。
关键词DNA条形码,物种识别,ITS, matK, 形态分类学,植物DNA条形码, rbcL, trnH-psbA,DNA barcoding,DNA barcode,plant DNA barcoding
期刊或会议
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由研究条形码的学者、专家所组成的国际性组织。
2008年2月在昆明召开“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战略研讨会”。
会议邀请十余名国外顶级专家以及国内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知名学者,就DNA条形码的研究技术、策略和进展以及条形码管理发表演讲。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科技部领导和近150名国内外专业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9年,为了明确中国生命条形码研究的发展战略,部署与生命条形码相关的各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承办的“生命条码联盟(CBOL,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中国会议”近日召开。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建立国内的生命条形码合作平台,保持独立性并体现特色,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国际进行接轨合作。
大会旨在引进国际上生命条形码发展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成功经验,扩大与世界各国在生命条形码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并指导我国生命条形码发展进程。
PLOS:公共科学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简称PLoS)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组成的非营利机构,致力于把世界上科学和医学的文献作为免费资源向公众开放。
2003年,PLoS作出一个非营利科学医学发布的决定,为科学家和医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其中会发布他们最重要的作品。
在这个开放资源的模式下,PLoS期刊直接在网上可以看到,免费使用,之后再发布或使用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按创作共享注明出处授权条款的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即可。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分子生物学期刊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与生态学或进化的趋势相关的期刊
数据库
ArBOLd:主要收录DNA条形码相关文献的数据库
NCBI:NCBI数据库介绍如下
Nucleotide
该数据库由国际核苷酸序列数据库成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GenBank、日本DNA数据库(DDBJ)和英国Hinxton Hall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数据库(EMBL)三部分数据组成。
这三个组织联合组成国际核苷酸序列数据库协作体,每天交换各自数据库中的新增序列记录实现数据共享。
其中的序列数据也通过与基因组序列数据库(GSDB)合作获取;专利序列数据通过与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国际专利局合作获取。
Genome
即基因组数据库,提供了多种基因组、完全染色体、Contiged序列图谱以及一体化基因物理图谱。
Structures
即结构数据库或称分子模型数据库(MMDB),包含来自X线晶体学和三维结构的实验数据。
MMDB的数据从PDB(Protein Data Bank)获得。
NCBI已经将结构数据交叉链接到书目信息、序列数据库和NCBI的Taxonomy中运用NCBI的3D结构浏览器和Cn3D,可以很容易地从Entrez获得分子的分子结构间相互作用的图像。
Taxonomy
即生物学门类数据库,可以按生物学门类进行检索或浏览其核苷酸序列、蛋白质序列、结构等。
PopSet
包含研究一个人群、一个种系发生或描述人群变化的一组组联合序列。
PopSet既包含核酸序列数据又包含蛋白质序列数据。
Entrez功能强大,在于它的大多数记录可相互链接,既可在同一数据库内链接,也可在数据库之间进行链接。
当运用BLAST软件比较某氨基酸或DNA序列与库中其他氨基酸或DNA序列差异即进行相似性检索时,则会涉及到蛋白质库或核苷酸库的库内链接。
库间链接发生在核苷酸数据库内的记录与PubMed库中已发表序列的引文间的链接,或蛋白质序列记录与核苷酸序列库中编码它的核苷酸序列间的链接。
NCBI数据库检索
NCBI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很简单,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检索词间默认逻辑关系为AND,检索规则基本同PubMed。
图2是显示检索结果页面。
可以通过下拉菜单选择记录的显示格式,通常选择GenBank Report格式或FASTA Report格式。
当选择GenBank Report格式后,屏幕显示较完整的基因记录,其内容包括:基因位点(Locus)、基因定义(Definition)、基因存取号(Accession)、核酸编号(NID )、关键词(Keywords)、来源(Source)、组织分类(Organism)、参考文献(Reference)、著者(Author)、题目(Title)、期刊Journal)、Medline存取号(Medline)、序列特征(Features)、基因(Gene)、CDS(cDNA)、等位基因(Allele) 对等的肽(Mat-Peptide )、计算碱基数(Base Count)、原序列(Origin)。
而FASTA Report格式仅包括检出序列的简要特征描述。
●OMIM 孟德尔遗传学(OMIM)数据库是人类基因和基因疾病的目录数据库。
该数据库包括原文信息、图片和参考信息,同时还可以链接到Entrez系统MEDLIN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和序列信息。
主页如图3所示。
BLAST相似性检索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是用于序列相似性检索的一个重要数据库,是区分基因和基因特征的工具。
该软件能在15秒内完成整个DNA数据库的序列检索。
BLAST记录的相关度有明确的统计学解释,以便更容易地将相关记录与随机的数据库记录相区分。
在NCBI主页的左工具条中,点击BLAST图标,即进入BLAST主页。
BLAST 主页提供了几种BLAST检索软件。
其中BLAST2.0是一种新的BLAST检索工具,它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改进,运行速度更快,灵敏度更高,同时具有Gapped BLAST 和PSI-BLAST两种软件的新功能。
Gapped BLAST 允许在对准的序列中引入空位(碱基缺失或插入),引入空位(Gaps)意味着在比较两个相关序列时不会出现中断(Break)现象。
这些空位对准的记分系统更能反映相关序列的类似程度。
PSI-BLAST的全称是Position-Specific Iterated BALST,即特殊位置重复BLAST,它提供了自动、易用的概貌(Profile)检索,是查找序列同源的有效工具。
、The Barcode of Life Data Systems (BOLD)
国内研究前沿
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高连明):是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牵头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项目———“依托种质资源库的植物DNA条形码研究”2010年度会议于2010年8月12~13日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功召开。
来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中国医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兰州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8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6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华南植物园(颜海飞、宁淑萍):研究领域侧重于华南地区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