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来源
成语起源

此外,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名言的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再如“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吹毛求疵”、“后来居上”、“一刻千金”、“轻车熟路”、“循循善诱”“当仁不让”“出类拔萃”等等。
<2>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语
这种成语在群众口头上普遍运用,广为流传,浅显、通俗,接近口语,生活气息很浓,例如
例如:“狼子野心”最初见于《左传&S226;宣四年)):春秋时,楚人子良生子越椒,其貌如虎,哭声似狼。子良之兄子文认为是不祥之兆,留着他将来必定使敖氏灭族。他说:“谚曰:‘狼予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xù)乎!”意恩是,这小子是狼,怎可养大他呢! 后来越椒长大,果然发动叛乱,以致全家被杀绝。这里的“谚曰”也说明“狼予野心”早在《左传》以前就存在了。
汉语言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但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有案可稽的书面,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典籍文章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这类成语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下面就对成语的不同来源做简单的说明。
四字成语来源及解释

四字成语来源及解释功成名就成语释疑:功:功业。
就:达到。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旗开得胜成语释疑: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成语释疑: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成语释疑: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拔苗助长二、来源于历史故事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
例如: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破釜沉舟完璧归赵望梅止渴三顾茅庐三、来源于古书成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
例如: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
例如: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
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②千夫所指一《汉书·王嘉传》:“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处《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
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成语来源

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成语来源成语是汉语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凝练而生动地传达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典故和历史事件。
在本文中,我将浅谈古代文学中的成语来源。
一、《红楼梦》中的成语《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其中很多成语都来源于这部作品。
例如,“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源自《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被描述为才情出众,被形容为“才高八斗”。
另一个例子是“情同手足”,这个成语来自于贾宝玉对自己表妹林黛玉的深厚情谊,他们的感情被形容为“情同手足”。
二、《西游记》中的成语《西游记》是另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取经之旅。
这部作品中也有很多成语的来源。
例如,“猴子捞月”这个成语来自于孙悟空的形象,他曾经试图捞取月亮,但最终失败了。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地追求不可能的事物。
另一个例子是“如鱼得水”,这个成语源自于《西游记》中的鱼精,它在水中活动自如,被形容为“如鱼得水”。
三、唐诗宋词中的成语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很多成语也来源于这些经典之作。
例如,“花好月圆”这个成语来自于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他用这个成语形容了秋天的美景。
另一个例子是“千山万水”,这个成语源自于唐代杜甫的《登高》诗,他用这个成语形容了他旅途中的艰辛和困难。
四、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古代寓言故事也为成语的来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例如,“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来自于《庄子·外物》中的寓言故事,它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没有见识和经验。
另一个例子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源自于《列子·天瑞》中的寓言故事,它形容一个人过分担心无关紧要的事情。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作品是成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红楼梦》、《西游记》、唐诗宋词以及古代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为成语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VS
详细描述
例如成语“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心中 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有 充分的准备和信心。其中“心中有完整的 竹子形象”是原意,“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是引申出的新含义。
03
成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来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04
成语的运用
文学作品
1 2
丰富语言表现力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丰富语言的表达,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使用成语,文学作品可以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营造意境
成语的运用有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出自《吕氏春秋》,形容自欺欺人、 不顾事实的行为。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形容多此一举、弄 巧成拙的行为。
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意志坚定、不畏艰难的精神。
夸父逐日
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形容人追求目标、不畏艰险的决心。
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形容人悲痛欲绝、情感真挚。
国际化发展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成语被翻译成外文,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 语言财富。
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机构致力于成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 过各种方式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

语文课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中华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在语文课上,了解中华成语的来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通过举例等方式,介绍几个经典的中华成语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爱屋及乌成语“爱屋及乌”起源于《战国策·魏策四十一》记载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战国时期的魏国相国田文,特别爱惜自己的房屋,每次修缮都下大力气。
有一次,他家的屋顶有只乌鸦停在上面。
田文虽然非常讨厌乌鸦,但是出于对房屋的爱护,他不忍心把乌鸦赶走。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某个对象的喜爱,同时也渗透着一种爱护之情。
二、画蛇添足成语“画蛇添足”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
故事中,齐国人有一个善画蛇的人,他画得非常逼真。
有一天,他看到一条真蛇正在草地上爬行,他觉得这条蛇还是不够完美,于是他用画笔给蛇画上了腿。
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用来形容做一些多余而无益的事情。
三、对牛弹琴成语“对牛弹琴”的故事源于魏晋时期。
故事中,曹操有一次在家里弹琴,当时家里只有牛听见了,于是曹操就对牛弹琴,但是对面的人都以为他疯了。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对于没有智慧和领悟能力的人讲解深奥的道理,是毫无意义的。
四、亡羊补牢成语“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的一则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一只羊赶丢了,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将羊圈重新修补好。
之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失过。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事情出了问题或失误后,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五、守株待兔成语“守株待兔”的故事来自《孟子·公孙丑上》。
故事中,孟子告诉人们一个农夫偶然发现,他在田地边修树时,有只兔子从他眼前跑过,而自己旁边的一根树树枝刺破了兔子的一只脚。
农夫以为只要他守在这里,兔子会再次经过树旁以致抓住。
这个故事寓意人们只注重于运气而缺乏实际努力。
以上介绍了几个中华成语的来源及故事背后的寓意,这些成语都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发展。
起初,古人没有书面文字,只能依靠口头传播来保存和传承知识和智慧。
由于古人的观察和思考,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被广为流传,并逐渐形成了成语。
成语的起源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来源:
1. 原生成语:一部分成语是从古代的民间谚语、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演化而来的,这些成语反映了古人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例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就有“没
齿难忘”的故事,被后人引申为“铭记在心,永不忘记”的意思。
2. 文学成语:古代文人在创作诗词、文章等文学作品时,通过巧妙运用语言,创造了许多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后来这些词语逐渐被固定为成语。
这些成语往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例如,"身世淹淹"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至论》。
3. 典故成语:一些成语源于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和典故讲述了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作为教育材料广泛传播。
这些成语通常有着明确的寓意和教育意义,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语汇。
例如,《左传》中的“杯弓蛇影”,后来被引申为“杞人忧天”,形容人多疑或过分担心。
总之,成语的起源多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文学创作和典籍故事等方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例如】: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假设“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构造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 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炽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来源》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龙车中心校税文平设计理念:成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上去朗朗上口;而成语故事则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无论哪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可是孩子们却不知道成语不仅仅来源于故事,它还有很多出处。
教学内容:
1.阅读历史故事《唇亡齿寒》
2.阅读《成语的来源》的相关文章。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归纳出成语都来源于哪里。
2.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教学准备:组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游戏导入: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成语接龙》,看谁接的成语最多。
师出示成语“惊弓之鸟”,孩子们接成语。
2.师:游戏虽然好玩,但你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背后的故事。
3.知道群文阅读吗?(群,就是聚集在一起。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聚集在一起阅读、学习)我们先来读一则小故事。
二、示范阅读《唇亡齿寒》
1.自由阅读。
思考: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虞国为什么会灭亡?虢国和虞国是什么关系呢?
2.读完这篇短文,你想说点什么?(生反馈,注意引导:虢国和虞国的关系就好比我们身体的谁和谁的关系?
3.小结:唇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这个故事教育了后来的很多人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利害密要相关。
三、阅读《成语的来源》的相关文章
1.要求:阅阅读《成语的来源》的相关文章,然后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几个小故事再次细细品味,归纳成语来源于哪里。
2.完成表格。
(出示多媒体)
3.汇报交流成语的来源,并说说成语意义和成语的来源有什么关系。
4.如何正确使用成语。
四、推荐阅读——《中国成语故事》
五、小结:不同的成语,不同的来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但成语却给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在民间文化的熏陶中,如果我们坚持开展成语教学,必然会使我国这一文学宝库里璀灿的明珠--成语延续下去,以更高的姿态代代相传、享誉世界,发挥它更大的作用!走出课堂、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