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生理、神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2. 动物行为分类- 个体行为:指个体动物的行为,如觅食、休息、求偶等。
-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领地争夺、群体活动等。
3.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行为的调节。
- 遗传因素:动物行为往往受遗传因素影响,如基因控制的行为特征。
-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
4. 动物行为的导向机制- 生物钟:动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受生物钟调节。
- 外界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导致特定行为的产生。
- 内部动机:动物的内部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其行为的表现。
5.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环境:动物通过行为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 繁殖策略:动物的行为可以影响其繁殖策略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群体生存: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6.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 实验法: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变量,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 模拟法: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动物行为过程。
7. 动物行为的应用领域- 畜牧养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提高畜禽养殖的技术和效益。
- 动物保护:了解动物行为,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类行为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探究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相似与否,深化对人类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涉及观察、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来。
例如,鸟类的筑巢、蜘蛛的织网等。
学习行为与本能行为相对的是学习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
学习行为包括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模仿等。
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基因决定了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
环境因素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食物的可用性、栖息地的条件、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社会因素在群居动物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例如,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会影响每只狼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通常是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北极狐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雪地中隐蔽,而斑马的条纹可能有助于迷惑捕食者。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下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顺序。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实验,以确定特定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改变食物的位置来研究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来探究行为的进化和功能。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比如确定迁徙路线和繁殖季节。
动物福利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需求,可以改善动物园和养殖场的动物福利条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行为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加和谐的共存方式。
结语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多方面交叉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

生物学中的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
它关注动物的行动,包括寻找食物、繁殖、社交和逃避捕食者等方面。
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生态和进化,并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有所启发。
一、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和历史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野生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和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原则和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
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动机、学习、进化和遗传等方面。
动物行为学起源于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才形成现代动物行为学。
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科纳德·罗伦兹和尼科拉斯·提因伯根等人的工作。
他们通过对鸭子、鸽子和蜜蜂等动物的观察,明确了动物行为与进化和适应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内因行为和外因行为。
内因行为是指由动物自身的生理机制驱动,例如睡眠、觅食和交配等。
外因行为是指受到外界刺激驱动的行为,例如逃避捕食者、觅食以及寻找栖息地等。
此外,动物行为还可以根据动物行为的目的、表现形式和适应性来进行分类。
根据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求偶行为、求偶闹剧、防卫行为等;根据表现形式来分类,可以分为运动行为、觅食行为、休息行为等;根据适应性来分类,可以分为适应行为和非适应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包括实地观察、实验室研究和模型建立等。
实地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室研究则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和重复观察,来研究其行为背后的机制和原因。
模型建立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它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来模拟和预测动物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动物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动物行为学的应用动物行为学对于生态学、环境保护和人类行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一、行为的定义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
也可以说,行为是动作和动作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作。
二、为什么要研究动物行为人们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心行为是动物适应生态环境的方式,动物行为是人类了解动物进化的途径行为与动物的意识和心理密切相关,行为是意识和心理的外部表现有害动物的防治有益动物的利用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兽医工作者诊断疾病的重要性-诊断反常现象-检查和治疗动物-向群众解释动物的行为以及治疗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有助于把有关的疾病减少到最小程度对动物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意义-繁殖和饲养牲畜-提高生产率-对行为遗传力的估计-在生产管理中取得最令人满意的进展三、行为研究的起源现代动物行为学有3个来源:医学解剖和生理研究、生物进化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四、行为学的形成行为学、比较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几乎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行为学研究集中探讨自然界与特定物种有关的动物行为——行为的进化和形态比较心理学家侧重于应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去研究学习行为——探讨人类的行为内在控制神经生物学家热衷于研究神经形态的即时、直接效应五、动物行为研究的现状20世纪50年代,Tinbergen提出了4个著名的关于动物行为研究问题:-生理机制怎样调节动物的行为;-这些机制在动物个体水平上如何发育;-行为特征的适应价值在哪里;-在进化历史上这些行为特征是如何出现并变化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行为研究主要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行为终极的进化生态原因-行为直接的神经生理原因目前行为学研究有以下4个主要特点:-设计实验,研究动物的行为生态机制-寻找理论模式-发展综合理论-应用高新技术九、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鸟为什么孵卵?答案将依提问的不同侧重点而有所不同,大致有如下4种提问的方法:-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孵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鸟上)-鸟为什么孵卵?(侧重点在为什么上)第1个提问强调鸟为什么孵卵,而不是孵一块石头或一朵花,回答这一提问时必须表明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对诱发亲鸟的孵卵行为有着重要的刺激作用,这是从外部刺激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在研究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

火鸡只能通过刍鸡的叫声才表现为抚育行为,对刍鸡的外貌和 活动则不予理睬。即便是一个安装了能发出刍鸡的叫声的小型 发声器的走样模型,也能引起火鸡的抚育行为。如果把雌火鸡 的听觉器官破坏掉,当刍鸡从蛋壳中孵出时,火鸡会把刍鸡杀 死。
雄性刺鱼的侵犯行为主要是由同性个体侧下部的鲜艳颜色诱发 的,而雄性刺鱼的形状,大小和体表特征对于诱发侵犯行为则 很少起作用。
例:单食性或寡食性的寄生动物常常只对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
主身上发出的信息(如气味、特定形态等)发生反应,这样才 能保证它们顺利找到特定的寄主。
②侧抑制,不把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如果一个感觉细
胞因刺激发生了兴奋,当它传递这种兴奋的同时能够减弱,甚 至能够防止相邻的感觉细胞发生兴奋
中枢筛选:对接受到的刺激做出选择性接受
(2)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 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 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 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 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 消耗
外围过滤:①对信息无感受能力:动物感受器只
能感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 围过滤具特异性或专一性。
例:很多夜蛾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通
常不需要再吃食物,对它们来说,唯一的使命是寻找雌蛾交尾。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唯一刺激就是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它们的 嗅觉器官已经特化到只对这种单一的刺激起反应的程度。
五、动物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其他有关领域,涵盖了描述动物行为,解释其动机,探究动物习得及其适应性,比较不同物种行为差异,以及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有自然史研究者、实验室研究者、和自然主义者,都在进行动物行为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去研究动物,以及动物们之间通过行为所进行的互动。
这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实验性的,也有自然史的。
实验性的动物行为学者通常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试图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的。
自然史的动物行为学者则采用观察性方法,观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它们的环境中的动态机制。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放牧动物的行为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范例。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被认为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活动。
不同物种的外在行为放牧动物也是非常有趣的研究,比如羚羊的调整行为,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物种的占有行为,即某些物种会通过占据某类资源,如栖息地,暂时避免其他物种的入侵。
人类也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行为学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关于社会行为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态度,群体反应,行为的进化方式以及智能的发展,一些有趣的研究也在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学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同时往往也同时考虑了交叉学科的因素。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此可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充满了未解之谜,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索。
最后,动物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共性,以及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这门学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及其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可以从这些研究当中获取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并能有效地应对今天持续不断的环境问题。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行为机制和行为适应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和进化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行为和学习行为。
固有行为是指动物天生具备的行为模式,不需要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如鸟类的筑巢行为和蜜蜂的蜜采行为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通过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行为方式,包括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
二、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动物自身的生理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调控,如激素的作用和基因的表达等。
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食物的可获得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动物的行为表现。
三、动物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
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合作、竞争和互惠等行为模式。
例如,狮子的群体狩猎和蜜蜂的分工合作都是动物社会行为的典型例子。
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社会结构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动物迁徙行为动物迁徙是指动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季节性长距离移动。
迁徙行为在许多动物种群中都有普遍存在,如鸟类的迁徙和鲸鱼的迁徙等。
动物迁徙的研究可以揭示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机制。
五、动物沟通行为动物通过声音、姿势、气味和视觉等方式进行沟通。
动物沟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机制。
例如,鸟类的歌唱行为和狗的尾巴摇摆都是动物沟通行为的典型例子。
六、动物行为的进化动物行为的进化是指动物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行为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动物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进化行为学是动物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动物行为与进化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殖行为
性选择:在两性潜在生殖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其中一性就成为另一性追求的稀缺资源,生殖潜力大 的为配偶展开竞争,而被争夺的一方表现有选择性。 在繁殖过程中动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动作或活 动。一般而言,这一行为链分为求偶、交配、亲代抚 育三个阶段。
1)求偶行为 动物的求偶、婚配行为表现形式多样。求偶动物经常会做 出一些奇特的动作,展示鲜亮羽毛和发出复杂声音。比如生活 在非洲的一种旗翼夜鹰,在繁殖季节,雄鸟两只翅膀各长出一 根长达60厘米的羽毛,斜竖在身体后上方,很像一对旗帜,它 是用来引诱雌鸟的,交尾后旗翼便立即折断。 (2)交配和配偶关系 鸟类和哺乳类在非繁殖季节以鸣叫、呼唤、相互整理羽毛 等亲密动作来维持配偶关系 (3)亲代抚育 亲代抚育并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亲代抚育通常是两性都参与,但雌性承担的工作比雄性 多,有时完全由雌性承担,在极个别情况下完全由雄性承担。
3、动物社会生活与通讯 社会性指同一物种的很多个体组成群体并在这些 个体之间实行一定程度的合作,这些合作从无脊椎动 物到灵长动物的各种动物分类单元中广泛存在。
社会生活的好处: 1)减少环境或气候造成的损害
2)防御捕食者
3)群居动物比独居更容易找到配偶
4)觅食成功率高
5)保护资源抵制同种或异种个体的资源竞争 6)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一雄多雌的婚配体制 保卫妻妾群的一雄多雌:雌性动物生活在一个永久 性的群体里,雄性个体就会独占和保卫一个妻妾群。 保卫资源的一雄多雌:雄性个体借助于保卫一个领 域,在其上含有雌性个体必需的资源从而实现一雄 多雌。 竞争式的一雄多雌: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早的找到和 接近有性爱能力的雌性动物。 求偶场式的一雄多雌:在传统场地,雌性动物挑选 配偶,交配后就走开。
动物的通讯方式
(1) 视觉通讯:萤火虫、黑翅豆娘翅末端的白班、 雄鸟鲜艳的羽毛等 优点:快速、易于定位、信息量大; 缺点:传递距离短、不能有障碍物 (2) 听觉通讯:鸟类、兽类、昆虫报警、宣扬领 地、炫耀、求偶等 优点:传播距离远,特别是在水中;不受 障碍物影响;不受光线影响:最适合夜间通讯 缺点:易受干扰;易受天敌监听
9、刺激的积累 很多行为不仅被一个刺激所释放,而且可以被多 个刺激释放。这些刺激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结合 起来发挥作用,他们彼此之间可以促进和弥补。这种 现象叫刺激的积累。
11、超常刺激
超常刺激指比一个正常刺激更能有效地释放动 物某一特定行为的刺激。
例如,银鸥喜欢孵化涂上蓝、黄或者红色,而 且比正常大一点的蛋。雏银鸥更喜欢啄击末端尖细 具有3个白环的细棒。 某些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出现超常刺激,例如某 些巢寄生和社会寄生的动物,如杜鹃雏鸟的嘴裂斑 纹比寄主雏鸟的醒目,能更有效地释放喂食反应。 寄生蚂蚁巢穴的甲虫幼虫的皮肤分泌物能释放蚂蚁 的抚育行为。
外周过滤具有两种形式:第一、动物感觉器官 有不同的感受能力。这种感觉能力的差异和动物的 生活方式相适应,并且具有种的特异性;第二、侧 抑制,如果一个感觉细胞因刺激兴奋,其传递兴奋 时可减弱、防止其相邻细胞发生兴奋。 外周过滤对刺激过滤不足,需要中枢过滤对刺激 进行再过滤。例如丘脑的一些细胞只对血糖浓度的 改变这一刺激敏感。
种间释放着在拟态和共生中比较常见,例如,共生 中的清洁鱼。此外,不同鸟类之间报警叫声较为相似也 属于种间释放着。
关键刺激和释放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是在种内和种 间传递信息,而是在于这种信息的传递使一方受益还是 双方都受益。
8、信号刺激
信号刺激指能代表发出刺激的整个主体的刺激。 例如,对于雄欧鸲和雄刺鱼来说,红色刺激常常代表 着同种入侵者,雌火鸡根据雏火鸡的叫声来辨认后代, 小鸟对于蛾、蝶类的眼斑这种信号刺激有强烈的回避 等。
(3) 嗅觉通讯 — 化学通讯: 鹿、狼、啮齿动物用于领域标记的各种 信息素;雌蚕蛾的性信息素等 优点:可绕过障碍物;持续时间长;传递 范围大;种的特异性 缺点:传递速度慢
(4) 触觉通讯:蜜蜂侦察蜂的舞蹈;蜘蛛求爱 (“拨弦”— 拨动网丝);灵长类的梳理行为 等 优点缺点:与其他较难比较,需要直接接 触
6、关键刺激
关键刺激是动物释放某一反应所必需的刺激。关键 刺激可以是单一信息,也可以是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起来 的复合信息。例如火鸡根据猛禽所特有的短颈、长尾的 特征来识别他们。
用纸卡模型测试地面鸟类(火鸡)的逃跑反应
7、释放者、种间释放着
释放者指种内个体间的信息传递,这种信息传递实 际上是信息的相互交换,对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有 好处。例如种内的求偶中,对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的,通 信效率的提高对双方都有好处,最著名的就是孔雀开屏, 雄性鲜艳的羽毛等。
可传递蜜源的距离 和方位:
1)五十米以内圆圈 舞;五十米以外八 字舞。 2)八字舞中摆尾舞 的频率表示距离
3)八字舞中间直线 和垂线的夹角表示 蜜源与太阳的夹角。
蜜蜂通过舞蹈传递蜜源地的方位
(5) 电通讯 视觉差、无法进行视觉通讯环境中的动物 热带浑浊水域中的鱼类(电鳗); 电场 — 感知障碍物、敌、友
威吓
不能迅速逃跑的动物往往采用威吓的手段进行防 御。如蛾类后翅上的大眼斑吓跑小鸟,蟾蜍收到攻击 身体膨胀等。 转移攻击者的攻击部位
例如当捕食者接近鸟巢,亲鸟装受伤把捕食者吸 引远离鸟巢;动物身体上的小眼斑、假头、假触角等 吸引捕食者的攻击,保护要害部位;海蛞蝓鲜红的乳 突、蜥蜴断尾等诱使捕食者攻击可牺牲和有刺激性的 部位也是转移攻击部位的一种方式。
12、固定行为型
固定行为型按一定时空顺序进行的肌肉收缩活动, 表现为一定的运动形式并能达到某种生物学目的。
例如灰雁回收蛋,织巢鸟编织巢,青蛙伸舌捕飞虫, 蜘蛛织网,蜜蜂筑巢等都是固定行为型。 13、本能和学习
本能是指先天具有,由刺激引起的反应。
例如,泥蜂筑巢、养育后代等复杂的行为。
本能对于那些寿命短和缺乏亲代抚育的动物具有 明显的适应意义。
趋性是靠近或离开一个刺激源的定向运动。其 方向是通过动物体的长轴直接指向刺激源。 趋性根据刺激的类型可以分为:趋光性、趋地 性、趋湿性、趋触性、趋流性等。
甲虫的趋光性机制
横定向跟趋性比较接近,它总与刺激源保持一定 的角度而不是直接向着刺激源或者离开刺激源。 但不一定涉及动物的运动,例如昆虫的背光反应 和腹光反应。仰泳蝽保持背部朝下游泳和划蝽保持背 部朝上的游泳姿势。 与运动有关的横定向常见的是光罗盘反应。
5、生物节律与定向行为
动物的活动或者运动适应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变化 而发生有节律的变动,称节律性行为 生物内在节律和生物钟的特征: •对环境温度变化极不敏感
•生物钟不受代谢毒素或抑制剂的影响
•生物节律即使在缺少环境诱因时也能自我保持
•生物节律可被环境中的定时因素所启动和重新启动
生物节律的类型
日节律
折衷行为 动物在同一时刻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但两种不同的行为动机在体内发生冲突,导致动物 表现出折衷行为。 例如,鸭子既想接近食物又想避开拿食物的人, 所以伸长脖子够食物,脚却尽量往后。三刺鱼保卫 领域时极富侵犯性,但有掺杂害怕的成分。
豚鼠的折衷行为
5、刺激过滤
动物通过感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选择、过滤 信息,因此可将刺激过滤分为外周过滤和中枢过滤。
4、领域行为
被动物所占有和保卫的空间或区域。在此范围内 含有占有者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并且不允许其他个体 侵入,这种行为和现象就叫做领域行为和领域性
特征: 1)领域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其大小可因时间和生态条件的不 同有所调整; 2)领域是受领域占有者积极保卫的; 3)领域的使用是具有排他性的。 类型(不能截然分开,但仍有参考价值): 生殖和取食领域: 生殖领域: 群体营巢领域; 求偶和交配领域:只在求偶和交配用,如动物的求偶场。
二、动物行为学中的基本概念
1、动性、趋性、横定向 动性是指动物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所作的 随机的、不定向的活动,其强度随诱发刺激强 度变化而变化。这种运动的结果使得动物总是 趋向于有利的刺激源而避开不利的刺激源。 在昆虫和无脊椎 动物中比较常见,例 如涡虫的怕光,主要 是靠动性来趋利避害 的。
昆虫动性运动轨迹
蚂蚁横定向 飞蛾选择近距离光源定向的飞行轨迹
2、释放行为的刺激阈值和空放行为 动物的行为是靠外界刺激释放的,所谓阈值, 就是指释放一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最小刺激强度。 在反射活动里面,它的阈值大小是不变的。在复杂 行为里面,它释放行为阈值是变化的,是受到环境 条件和动物生理状况影响的。 在极端条件下,阈值降低可以导致行为自发进 行,称空放行为。 3、行为反应的疲劳现象 当特定刺激多次引起行为释放后或特定行为多 次释放后,可以引起疲劳现象。
(6)震动通讯: 水黾击水求偶信号,鼹鼠的震动通讯等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 (1)亲缘选择型:借助于对亲属提供帮助而增加自己对 未来世代的贡献。 因为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共占同一基因的概率就 越高。(基因的自私性) (2)互惠合作型:双方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净收益。(合 作关系) (3)行为操纵型:如杜鹃的巢寄生 (彻底的利他) (4)相互回报型:双方都得到好处。如吸血蝠哺血;灵 长类的结盟
拟态
一种动物从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 食的动物而得到得到好处,这种防御方式叫拟态。
两种有毒的物种彼此相互模仿,共同分担捕食动 物学习期间的死亡率,两者都得到好处。这种拟态叫 做缪勒拟态。 一种无毒的模仿有毒的物种,这种拟态叫贝茨拟 态。 次级防御包括回缩、逃遁、威吓、假死、转移的攻 击者的攻击部位、反击、臀斑和尾部信号、激怒反 应、报警信号及迷惑捕食者等。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为动物提供全部所需资源的领域要比只为满足动物生殖需要
的领域面积要大 领域的大小同资源状况有关 食物密度越大,所需领域面积也就越大 食物的营养质量对领域面积的大小也有关 种内和种间竞争对领域的大小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