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选读翻译 维多利亚时期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中英文对照)

Part one: English LiteratureChapter1 The Renaissance period(14世纪至十七世纪中叶)文艺复兴1. Humanism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naissance.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
2. the Greek and Rom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on such a conception that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
3. Renaissance humanists found in then classics a justification to exalt human nature and came to se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glorious creatures capabl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perfection, and that the world they inhabited was theirs not to despise but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enjoy.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崇高的生命,人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而且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
4. Thomas More, Christopher Marlowe and William Shakespeare are the bes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nglish humanists.托马斯.摩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The Victorian Period (维多利亚时期)

• The Victorian age was also a great one for non-fictional prose.
orian value; Irish question (爱尔兰的问题);bad working
condition ; In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 Karl Marx’s theory (卡尔·马克思理论);
unsettling of Religious belief (令人不安的宗教信仰)
• American Notes 《美国札记》(1842) • Martin Chuzzlewit 《马丁·瞿述伟》(1843) • Dombey and Son 《董贝父子》(1848) • David Copperfield 《大卫·科波菲尔》(1852)
Features of Dickens’ Novels 狄更斯文学创作的特色
Sharp social criticism. 尖锐的社会批评
Gentle humanitarian. 温和的人道主义
vivid outward portrayal 生动的人物塑造
Humorous and Pungent irony 幽默辛辣的讽刺
Reform bill (改革法案)of 1832; Chartist Movement(宪章运动).
Mid-Victorian period: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relative stability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教材翻译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教材的中文翻译第一部分:英国文学上古及中世纪英国文学简介自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英伦三岛遭遇过三次外族入侵。
岛上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此后古罗马人、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及法国诺曼底公爵纷至沓来,在英伦三岛各领风骚若干年。
古罗马人的入侵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远的影响,而后两者则不同了。
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将日尔曼族语言及文化根植在岛上,而诺曼底人则带来了地中海文明的清新浪潮,所谓地中海文明包括希腊文化,罗马的法律,以及基督教。
正是这两次外族入侵所附带的文化影响为日后英国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富足的源泉。
英国文学史的上古时期起于大约公元450年,止于1066年,即诺曼征服的那一年。
这一时期定盎格鲁一萨克森文明兴盛的时期。
这些日尔曼族部落来自北欧,带来了盎格鲁一萨克森语言,也就是现代英语的原形基础,除此之外,还带来了特别的诗歌传统。
他们的诗歌神韵中集合了粗狂豪勇的气度及悲情哀挽的风格。
总体来讲,流传至今的英国上古诗歌可分为两大类:宗教诗和世俗诗。
宗教诗的主题大多以《圣经》为基础。
比如《创世纪甲本》与《创世纪乙本》以及《出埃及记》都源于《圣经》的《旧约全书》;而《十字架之梦》则以《新约全书》为典故。
在《十字架之梦》这首诗中,耶稣基督被刻画成一位青年战士,勇往直前,拥抱死亡与胜利,而那善良的十字架自身则承受起基督所有的苦难与重负。
除了这些宗教诗歌,上古的英格兰诗人还创作了伟大的民族史诗《贝尔武夫》以及其它众多的短篇抒情诗。
这些世俗诗歌中虽然没有基督教教义,但它们唤起了盎格鲁一萨克森人对环境的严酷及人类命运的不幸的感知。
其中《流浪者,狄奥尔》、《航海者》和《妻子的抱怨》是当时世俗诗中的佼佼者。
诗文中的语气和基调深受北海恶劣气候的影响,生活惨淡无望,诗人的口气中带出大量宿命论的成份,尽管同时也显得勇敢而坚定。
《贝尔武夫》,英国上古诗歌的典型,在今天被誉为盎格鲁一萨克森的民族史诗。
尽管如此,诗中主人公及背景都与英国无关,这首叙事诗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北欧斯堪狄那维亚半岛。
The Victorian Age英国文学维多利亚时期

Queen Elizabeth & Queen Victoria
1st, on the thron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2nd, England developed rapidly both poli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3rd, literature flourished
维多利亚女王性格鲜明,秉性真挚。她忠于职守,具有治国之才; 她不仅把时光消磨在工作上,也消磨在为家务操劳上;她忠于自己的丈 夫,对子女要求严格,成为一代楷模。她的不懈努力,不仅使英国的文 学,艺术、科学昌盛,经济繁荣,英国的生活方式(如英国贵族的下午 茶)也从那时候开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追逐仿效的对象。“维多利亚 时代”被许多英国人所怀念。
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象征着一个时代。在维多利亚统治期间,英 国国民空前团结,英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不断壮大发展。这是女 王给英国人留下的最好遗产,也是对她一生政绩最有力的评价。极少有 坐上帝位的女人,能像维多利亚一样,如此出色地完成了女王的职责, 同时又拥有如此平凡的作为女人的幸福。她统治的时期,特别是1851 年以后,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她在位的六十余年正值英 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 期,英国极度强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科学、艺术都有很大的发展, 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成熟,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 象征。
1837年,18岁的女王维多利亚登基,新女王在继位之前的日记中写 道:既然上帝把我置于这个国家的王位上,我将尽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尚年轻,可能在许多方面缺乏经验,但我肯定,几乎无人像我这样怀 着为国为民的良好意愿和真切希望。女王充分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她在 其一生中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因此深受国民的爱戴;她还是 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又是良母,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也是优秀的一家主妇。她自己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 感。在许多国人眼中,她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漫长的63年在位时期 则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顶峰。维多利亚在位时期,被称作“维多利亚时 代”,在英国所有国王中,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 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 个时代的表率。
英美文学选读-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1) Features of the Victorian Literature Victorian literature, as a product of its age, naturally took on its quality of magnitude & diversity. It was many-sided & complex, & reflected both romantically & realistically the great changes that were going on in people''s life & thought. Great writers & great works abounded. (2) Features of Victorian novels In this period, the novel became the most widely read & the most vital & challenging 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thought. While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of the 18th-century realist novel, novelists in this period carried their duty forwar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society & the defense of the mass. Although writing from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 with different techniques, they shared one thing in common, that is, they were all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common people. They were angry at the inhuman social institutions, the decaying social morality as represented by the money-worship & Utilitarianism & the widespread misery, poverty & injustice. Their truthful depiction of people''s life & bitter & strong criticism of the society had done much in awakening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to the social problems & in the actual improvement of the society. Victorian literature, in general, truthfully represents the reality & spirit of the age. The high-spirited vitality, the down-to-earth earnestness, the good-natured humor & unbounded imagination are all unprecedented. In almost every genre it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ming century, where its spirits, values & experiments are to witness their bumper harvest.
英美文学选读作者和作品对照

Areopagitica论出版自由
Chapter 2新古典主义时期
I.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天路历程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罪人头目的赫免
The Life and Death of Mr. Badman拜德门先生生死录
Cavalry Crossing a Ford
Song of Myself
草叶集
名主展望
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
骑兵过河
自我之歌
Herman Melville
赫尔曼.麦尔维尔
Bartleby, The Scrivner
The Confidence Man
Billy Budd
Moby Dick
巴特尔比
自信者
The Merry Wise of Windsor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Two Tragedies:
Romeo and Juliet罗米欧与朱丽叶
Julius Caesar凯撒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Antony and Cleopatra安东尼与克里佩特拉
Troilus and Cressida, and Coriolanus特洛伊勒斯与克利西达
比利.巴德
莫比.迪克
Mark Twain
马克.吐温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 维多利亚时期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
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
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
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
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
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
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
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
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
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
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
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
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
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维多利亚时代The Victorian Age

Factory Children
• • • Mill owners said that they had to keep their prices down. That was why workers' hours had to be long, and wages low. Women and children got lower wages than men, so the owners employed a lot of women and children. Children as young as six or seven worked up to fourteen hours a day in the mills. Their pay was about three shillings (15p) a week. Many were killed or injured by the moving parts of the machines they had to clean. Others were maimed by a foreman's fist or strap. Sadly, many of them were forced to work by their own parents. Their fathers were out of work, and the family needed the few shillings that they could earn. Some decent employers paid their workers a fair wage. Some even built good houses for them, and ran schools for their children. Some mill-owners took part in a movement for factory reform. Most mill-owners were against the reformers, though. They said that shorter hours for children would put up their costs, and bring them to ruin. Mill-owners did not obey Parliament's first acts cutting mill hours. But an act passed in 1833 said that inspectors would enforce the law. The act banned all children under nine from cotton mills. Children over nine were allowed to work, but there were strict controls on their hours. By 1847, ten hours per day was the limit for boys and all female worker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第四章维多利亚时期从时间上讲,维多利亚文学时期恰好与维多利亚女王1836年至1901年执政期相吻合,这一时段是英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段。
维多利亚执行初期,英国面临着飞速的经济发展及严重的社会问题。
1832年改革法案通过后,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家,不久,大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
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但在这繁荣与财富下掩盖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与不幸,为了谋生连妇女和儿童都要受雇到艰险肮脏的工厂矿山去卖苦力。
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终于引发了1836至1848年著名的英国宪章运动。
工人阶级团结一致推出《人民宪章》,要求政府保障人权,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
运动席卷了几乎所有城市。
这次运动尽管在1848年衰落下去,但却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接下来的20年,英国相对繁荣稳定。
中产阶级的生活显示出有前途、受尊敬、很富有的特点。
人民整体也追求一种热情、自尊、谦逊、爱国的民族精神,而维多利亚女王也正是这些品格的榜样。
这时道德与常理这些被浪漫主义时代遗弃多年的主题,又回到了文学主流中来。
但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大英帝国与维多利亚价值观都逐渐走向衰落。
在海外英国虽然还是最大的殖民者,有着不可敌胜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它的领袖地位已经开始面临正在崛起的德国的挑战,与美国的竞争也伤害了英国的经贸垄断地位。
国内的爱尔兰民族问题悬而未决,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打破了辉格党与托利党之间的政治制衡。
维多利亚价值观在世纪末失去了光彩,原先谦和、体面的生活方式也被放纵与挥霍所取代。
这种世纪末伤感在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与沃尔特·培特(1839-1894)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这些唯美主义文学家都极力推崇"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
在意识形态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打破了人们过去坚定的宗教信仰,宗教大厦开始坍塌。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与《人类的进化》(1871)都是动摇了传统信仰的理论基。
诗人丁尼生在长诗《悼念》中就明确表述了自己对宗教与上帝的怀疑。
另一方面,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实用的检验方可定其价值,由于物质进一步战胜精神。
《圣经》与《福音书》等宗教经典都被认为是过时的迷信,或干脆也要接受实用主义的检验。
这些观念都使得资本家进一步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不再有精神道德上的顾虑。
狄更斯、卡利尔、拉斯金及许许多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极力批驳实用拜金主义,尤其是它对文化道德的贬低及对人类情感的漠然。
维多利亚文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带有宏大与多样性的特点。
它是多侧面而且复杂的从各个角度,包括浪漫的与现实的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各种巨大变化,这个时代也诞生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文学巨人。
这个时期,小说广泛流行,繁荣发展。
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
这些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方面重新倡导18世纪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又肩负起批判社会,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
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为不人道的社会机构、堕落的社会道德、拜金主义的盛行及大面积的贫困与不公深感愤慨。
他们作品中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对社会制度的无情批判唤醒了公众对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在19世纪末还出现了一位勇敢的女性小说家乔治·埃略特与一个不仅揭露批判社会丑恶现象,还大胆向维多利亚传统道德观发起攻击的文学家哈代。
维多利亚时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
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他们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评述、宗教论文、散文及各种主题的演讲稿,同时他们将英国的散文与文学评论发展到一个新高点。
当时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有卡利尔的《法国革命》(1837)与《宪章主义》(1840),麦考利的《英国历史》(1849-1861)拉斯金的五卷《现代画家》(1843一1860)及哈克斯雷的部分演讲稿。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
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
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现实与精神。
其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活力,脚踏实地的精神,善意的幽默与无羁无绊的丰富联想都是空前的。
在所有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作品都为新世纪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第五章现代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都有长足的发展,物质财富大量增加。
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便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
由此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大英帝国,使人民倍受其苦。
战后的经济萧条与精神失落使人民看清了资本主义背后的罪恶面孔。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大幅度地摧垮了大英帝国,人民伤亡,经济倒退,殖民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也纷纷独立。
日不落帝国终于日薄西山了。
这一系列巨变在西欧产生了百花争放般的各家哲学思想。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斗争中的无产资级指明了道路。
达尔文的进化论打击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适者生存"说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殖民主义与沙文主义。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完全更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
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改变了人们对人性的认识。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反理性哲学强调了人的意愿与直觉的重要性。
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后,尼采更进一步地反叛理性主义与基督教精神,推崇强权与霸权。
亨利·伯格森在前人基础上创立了非理性哲学,强调创造力、直觉、非理性与无意识。
这些非理性哲学对英国现代派作家影响极为深远。
现代主义起源于怀疑论和对资本主义的幻想破灭。
一次大战的毁灭性灾难摧垮了人们对维多利亚道德标准的信奉。
新兴的非理性哲学与科技进步促使作家们对人性与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探'索。
19世纪晚期法国的象征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的诞生。
一次大战后,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潮流都产生了:表现主义(强调自我表现,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颓废派文艺〉、意象主义以及意识流等等。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些潮流汇聚成一场浩大的现代主义变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美。
这场运动中的杰出人物有卡夫卡、毕加索、庞德、韦伯恩,T·S·埃略特、乔依斯及弗洛尼亚·沃尔夫。
三十年代现代主义受到一定扼制。
但二战后,另一种形式的现实主义,即后现代主义,比如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及黑色幽默,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理论基础便是存在主义所讲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则是巨大的痛苦。
”现代主义以非理性哲学和精神分析原理作为理论基础。
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便是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被扭曲的、渐渐疏远的、病态的关系。
现代派作家更注重描写个人而非公众,强调主观而非客观。
他们都十分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时间比实际时间显得更为重要。
他们的作品中过去、现在、未来都混合在一起在某个人的意识中同时出现。
现代主义从各方面看都是对现实主义的反叛。
它摒弃理性,而理性是现实主义的根基;它排斥永恒的客观的物质世界,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源泉;通过倡导对文学新形式、新手法的自由试验,现代主义淡化了几乎所有传统的文学元素,如故事、情节、角色、按时间顺序的陈述等等,而这些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
这样一来,现代主义作品常被称为反小说,反诗歌与反戏剧。
20世纪的英文诗歌成就非凡。
世纪初的托马斯·哈代及年轻一代的战时诗人都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哈代在自己的诗歌与小说中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罪恶的极度厌恶。
一战时期的诗人们真实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无理。
庞德、埃略特与叶芝成熟的诗作标志着现实诗歌的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反叛维多利亚传统诗歌主题与形式的革命。
现代主义诗人们反对无病呻吟的浪漫与激情,提倡创作的新思想。
如使用日常百姓的语言,开创新的音韵格律,允许自由选题,并将粗确清晰、准确的形象引人诗歌。
三十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经济危机、失业、以及纳粹的诞生。
面对这种严峻的社会环境,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向左翼,因而这一时期称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其间的许多年轻诗人都在作品中展示了激进的政治热情及对法西斯的严正抗议。
五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歌又开始回潮。
一代新人再次发起"运动",提倡理性、道义与传统的文学形式,公开反对现代主义思潮。
六十年代没有出现诗歌变革运动。
诗人与读者的选择趋于多样化。
诗人们也愈发注重个人风格而并非什么潮流。
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小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延续,但这些作品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揭露与批判力度在广与深两方面都有所减弱。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约翰·高尔斯华绥、H·G ·韦尔斯及阿诺得·贝奈特。
高尔斯华绥的弗尔塞特小说三部曲是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揭露了腐败的资本主义世界。
H·G ·韦尔斯在他的社会讽刺小说中对"人物"的抱负与挫折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