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1-2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高二人教A版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人教版数学高二人教A版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小结

章末小结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运用合情推理时,要认识到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证明是相互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索,提出猜想;最后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验证.观察下图中各正方形图案,每条边上有n(n≥2)个点,第n个图案中圆点的总数是S n.••••,••••••••,••••••••••••,…n=2,S2=4;n=3,S3=8;n=4,S4=12;…,按此规律,推出S n 与n的关系式为________.解析:依图的构造规律可以看出: S 2=2×4-4, S 3=3×4-4,S 4=4×4-4(正方形四个顶点重复计算一次,应减去). …猜想:S n =4n -4(n ≥2,n ∈N *). 答案:S n =4n -4(n ≥2,n ∈N *)若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且a n >0,则有数列b n =na 1·a 2·…·a n (n ∈N *)也为等比数列,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数列{c n }是等差数列,则有d n =________也是等差数列.解析:类比猜想可得d n =c 1+c 2+…+c n n 也成等差数列,若设等差数列{c n }的公差为x ,则d n =c 1+c 2+…+c n n=nc 1+n (n -1)2xn=c 1+(n -1)·x2.可见{d n }是一个以c 1为首项,x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故猜想是正确的.答案:c 1+c 2+…+c nn已知函数f (x )=x 13-x -135,g (x )=x 13+x -135.(1)证明f (x )是奇函数,并求f (x )的单调区间;(2)分别计算f (4)-5f (2)·g (2)和f (9)-5f (3)·g (3)的值,由此概括出涉及函数f (x )和g (x )的对所有不等于零的实数x 都成立的一个等式,并加以证明.(1)证明:函数f (x )的定义域(-∞,0)∪(0,+∞)关于原点对称,又f (-x )=(-x )13-(-x )-135=-x 13-x -135=-f (x ),∴f (x )是奇函数.任取x 1,x 2∈(0,+∞),设x 1<x 2, f (x 1)-f (x 2)=x 131-x -1315-x 132-x -1325=15(x 131-x 132)⎝ ⎛⎭⎪⎫1+1x 131·x 132. ∵x 131-x 132<0,1+1x 131·x 132>0,∴f (x 1)-f (x 2)<0.∴f (x )在(0,+∞)上单调递增.∴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和(0,+∞).(2)解析:计算得f (4)-5f (2)·g (2)=0,f (9)-5f (3)·g (3)=0.由此概括出对所有不等于零的实数x 有 f (x 2)-5f (x )·g (x )=0. ∵f (x 2)-5f (x )·g (x )=x 23-x -235-5·x 13-x -135·x 13+x -135=15(x 23-x -23)-15(x 23-x -23)=0, ∴该等式成立.点评:问题(1)的大前提为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定义.问题(2)实际上是合情推理在高考中的体现,有一定的创新性.►变式训练1.已知数列{a n }的相邻两项a 2k -1,a 2k 是关于x 的方程x 2-(3k +2k )x +3k ·2k =0的两个根且a 2k -1≤a 2k (k =1,2,3,…).(1)求a 1,a 3,a 5,a 7及a 2n (n ≥4),不必证明; (2)求数列{a n }的前2n 项和S 2n .解析:(1)方程x 2-(3k +2k )x +3k ·2k =0的两根为x 1=3k ,x 2=2k . 当k =1时,x 1=3,x 2=2,∴a 1=2; 当k =2时,x 1=6,x 2=4,∴a 3=4; 当k =3时,x 1=9,x 2=8,∴a 5=8; 当k =4时,x 1=12,x 2=16,∴a 7=12.∵当n ≥4时,2n >3n , ∴a 2n =2n (n ≥4). (2)S 2n =a 1+a 2+…+a 2n=(3+6+9+…+3n )+(2+22+…+2n ) =3n 2+3n 2+2n +1-2.直接证明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从解题的切入点的角度细分,直接证明方法可具体分为:比较法、代换法、放缩法、判别式法、构造函数法等.应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时,必须首先想到从哪里开始起步,分析法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困难,在实际证明问题时,应当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综合起来使用.设a >0,b >0,a +b =1,求证:1a +1b +1ab ≥8.证明:证法一(综合法) ∵a >0,b >0,a +b =1,∴1=a +b ≥2ab ,ab ≤12,ab ≤14,∴1ab≥4. 又1a +1b =(a +b )⎝ ⎛⎭⎪⎫1a +1b =2+b a +ab ≥4, ∴1a +1b +1ab≥8.证法二(分析法) ∵a >0,b >0,a +b =1, ∴要证1a +1b +1ab≥8,只需证⎝ ⎛⎭⎪⎫1a +1b +a +b ab ≥8,即证⎝ ⎛⎭⎪⎫1a +1b +⎝ ⎛⎭⎪⎫1b +1a ≥8,即证1a +1b ≥4,即证a +b a +a +b b ≥4,即证b a +ab≥2.由基本不等式可知,当a >0,b >0时,b a +ab ≥2成立,∴原不等式成立.如图,正方形ABCD 和四边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 ∥AC ,AB =2,CE =EF =1.(1)求证:AF ∥平面BDE ; (2)求证:CF ⊥平面BDE . 证明:(1)设AC 与BD 交于点G . ∵EF ∥AG ,且EF =1, AG =12AC =1,∴四边形AGEF 为平行四边形. ∴AF ∥EG .∵EG ⊂平面BDE ,AF ⊄平面BDE , ∴AF ∥平面BDE .(2)连接FG ,∵EF ∥CG ,EF =CG =1,且CE =1, ∴四边形CEFG 为菱形,∴CF ⊥EG .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BD ⊥AC .又∵平面ACEF ⊥平面ABCD ,且平面ACEF ∩平面ABCD =AC , ∴BD ⊥平面ACEF ,∴CF ⊥BD .又BD ∩EG =G . ∴CF ⊥平面BDE .►变式训练2.在等差数列{a n }中,首项a 1=1,数列{b n }满足b n =⎝ ⎛⎭⎪⎫12a n,且b 1·b 2·b 3=164.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求证:a 1b 1+a 2b 2+…+a n b n <2.(1)解析: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因为a 1=1,b n =⎝ ⎛⎭⎪⎫12a n,所以b 1=12,b 2=⎝ ⎛⎭⎪⎫121+d ,b 3=⎝ ⎛⎭⎪⎫121+2d .由b 1b 2b 3=164,解得d =1,所以a n =1+(n -1)·1=n .(2)证明:由(1)得b n =⎝ ⎛⎭⎪⎫12n.设T n =a 1b 1+a 2b 2+…+a n b n =1×12+2×⎝ ⎛⎭⎪⎫122+3×⎝ ⎛⎭⎪⎫123+…+n ·⎝ ⎛⎭⎪⎫12n ,①则12T n =1×⎝ ⎛⎭⎪⎫122+2×⎝ ⎛⎭⎪⎫123+3×⎝ ⎛⎭⎪⎫124+…+n ·⎝ ⎛⎭⎪⎫12n +1.②①-②得12T n =12+⎝ ⎛⎭⎪⎫122+⎝ ⎛⎭⎪⎫123+…+⎝ ⎛⎭⎪⎫12n -n ·⎝ ⎛⎭⎪⎫12n +1.所以T n =2×12⎣⎢⎡⎦⎥⎤1-⎝ ⎛⎭⎪⎫12n 1-12-2n ·⎝ ⎛⎭⎪⎫12n +1=2-12n -1-n2n ,又因为2-12n -1-n2n <2,所以a 1b 1+a 2b 2+…+a n b n <2.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性质以及利用综合法证题的过程. 反证法反证法的理论基础是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从逻辑的角度看,命题:“若p 则q ”的否定是“若p 则¬q ”由此进行推理,如果发生矛盾,那么就说明“若p 则¬q ”为假,从而可以导出“若p 则q ”为真,从而达到证明的目的,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在高考题中也经常出现,它所反映出的“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

(教师用书)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章末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1-2

(教师用书)高中数学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章末归纳提升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1-2

如图 2-3(1),在三角形 ABC 中,AB⊥AC,若 AD⊥BC, 则 AB2=BD· BC;若类比该命题,如图 2-3(2),三棱锥 A- BCD 中,AD⊥平面 ABC,若 A 点在三角形 BCD 所在平面内 的射影为 M,则可以得到什么命题?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并加 以证明.
(1) 图 2-3
2 2 2 ∴S2 + S + S = S 1 2 3 4. 2 2 2 【答案】 S2 1+S2+S3=S4
在如下数表中,已知每行、每列中的数都成等差数列,
那么位于表中的第 n 行第 n+1 列的数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中数表知:第 n 行中的项分别为
n,2n,3n, …, 组成一等差数列, 所以第 n 行第 n+1 列的数是: n2+n. 【答案】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平行于平面内一条直线,则直线与此 平面平行, EF⊄平面 BCD,BD⊂平面 BCD,EF∥BD, 小前提 EF∥平面 BCD. 结论 大前提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常见 的归纳推理题目主要涉及两个类型:数的归纳和形的归纳, 其求解思路如下: (1)通过观察个别对象发现某些相同性质; (2)由相同性质猜想得出一般性结论. 需特别注意一点,由归纳猜想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常 需要严格的推理证明.
(2013· 南昌高二检测) 在平面上,我们如果用一 条直线去截正方形的一个角, 那么截下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若将该直角三角形按图标出边长 a,b,c,则由勾股定理有: a2+b2=c2.设想把正方形换成正方体,把截线换成如图 2-1 的截面,这时从正方体上截下三条侧棱两两垂直的三棱锥 O -LMN,如果用 S1,S2,S3 表示三个侧面面积,S4 表示截面 面积,那么你类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2课件: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高二数学人教A版选修1-2课件: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综合法证明数学问题是“执因索果”,而分析法则是“执果索因”,二者一正一反,各有特点,综合法的特点是表述 简单条理清楚,分析法则便于解题思路的探寻.
2.分析法与综合法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即用分析法探寻解题思路,而用综合法书写过程,即“两头凑”,可使问题便 于解决.
专题一
专题二
【例1】 已知数列 归纳出Sn的计算公式.
8× 1 12 × 32
,
8× 32×
252,…,(2…������,-S1n为)82其×(2前������������n+项1的)2和, ,计算S1,S2,S3,S4,观察计算结果,并
思路分析:通过计算S1,S2,S3,S4的取值,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有:都是分数,分母为奇数的平方,分子比分母少1,据
ABCD
中,������������������������'
+
������������ ������������'
+
������������ ������������'
+
������������������������' =4-������������-������������������+������������-������������������������������-+������������������������������-������������������ +������������-������������������ =4-������������������������--������������������������������������ =3.

2019-2020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同步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1_2

2019-2020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章末复习同步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1_2

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 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 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 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明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 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
本课结束
关系式为__f(_n_)_=__n_3.
解析 由于1=13,3+5=8=23, 7+9+11=27=33,13+15+17+19=64=43,…,猜想第n组内各数之和 f(n)与组的编号数n的关系式为f(n)=n3.
解析 答案
反思与感悟 (1)归纳推理中有很大一部分题目是数列内容,通过观察给 定的规律,得到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问题中的常见类型. (2)类比推理重在考查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题目一般情况下较为新颖,也 有一定的探索性.
证明
反思与感悟 根据待证不等式的结构特点构造函数,将此问题转化为函数 问题,再利用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跟踪训练2 设a,b是两个正实数,且a≠b,求证:a3+b3>a2b+ab2. 证明 要证a3+b3>a2b+ab2成立,即需证(a+b)(a2-ab+b2)>ab(a+b) 成立, 即需证a2-ab+b2>ab成立. 只需证a2-2ab+b2>0成立, 即需证(a-b)2>0成立. 而由已知条件可知,a≠b,所以a-b≠0, 所以(a-b)2>0显然成立. 即a3+b3>a2b+ab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章末复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会用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方法证明问题.
内容索引
知识梳理 题型探究 达标检测
知识梳理
1.合情推理 (1)归纳推理:由部分 到 整体 、由 个别到 一般 的推理. (2)类比推理:由特殊 到 特殊的推理.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 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 们统称为合情推理. 2.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由 一般到 特殊的推理.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_小结(8)

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_小结(8)

件:
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


(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两个充要条件)
1.两组相对侧面分别平行; 2.一组相对侧面平行且全 等;
3.对角线交于一点; 4.底面是平行四边形.
例5. 类比平面内直角三角形的勾股 定理,试给出空间中四面体性质的猜 想.
1.C=90° 2.3条边的长度a,b,c. 3.2条直角边a,b和斜边c.
(1)整数是自然数, -3是整数,
-3是自然数;
(2)无理1(数0.333是) 无限小数,
3
11 3
(
0.333
)
是无限小数,
3
1 是无理数.
3
演绎推理错误的主要原因 (1)大前提不成立; (2)小前提不符合大前提的条件
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 理;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 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1)大前提 已知的一般原理; M是P,
(2)小前提 (3)结论
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S是M, 根据一般原理,对特 所以,S是P。 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2)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大致如下 图所示:
强调:类比推理不象归纳推理 那样局限于同类事物, 同时,类 比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富于想 像,因而也就更具有创造性.
动手练一练:



1.观察图中 和 的个数,猜想第n 个图形中 和 的个数
2.试求第几个图中 和 的个数相等
练习: 1.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
(1) 1,5,9,13,17,
☆用集合论的观点看,三段论的依据是:若集 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 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A选修1-2课件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人A选修1-2课件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

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
一步证明.
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
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
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
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
章末复习提升
4
3.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 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 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 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 证法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 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
章末复习提升
11
例 2 已知 a>0,求证: a2+a12- 2≥a+1a-2.
证明 要证 a2+a12- 2≥a+a1-2,
只需证 a2+a12+2≥a+a1+ 2.
∵a>0,故只需证
a2+a12+22≥a+a1+ 22,
即 a2+a12+4 a2+a12+4≥a2+2+a12+2 2a+a1+2,
CF∩EF=F.
EF∥AD, 因为
AD⊥BD,
又因为CB=CD,F为BD的中点,
所以 EF⊥BD.
所以CF⊥BD.所以平面EFC⊥平面BCD.
章末复习提升
15
题型三 反证法 如果一个命题的结论难以直接证明时,可以考虑反证法.通过反 设已知条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矛盾,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 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它所反映出的“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 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反证法主要证明:否定性、唯一性命题; 至多、至少型问题;几何问题.

数学:2[1].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合情推理》PPT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1-2)

数学:2[1].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合情推理》PPT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1-2)

2
1
3
解;设an表示移动n块金属片时的移动次数. 当n=1时,a1=1 当n=2时,a2= 3 猜想 an= 2n -1 当n=3时,a3= 7 当n=4时,a4= 15
2
1
3
歌德巴赫猜想的提出过程: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 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 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 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几个特点;
1.归纳是依据特殊现象推断一般现象,因而,由归纳 所得的结论超越了前提所包容的范围. 2.归纳是依据若干已知的、没有穷尽的现象推断尚 属未知的现象,因而结论具有猜测性. 3.归纳的前提是特殊的情况,因而归纳是立足于观 察、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之上. 归纳是立足于观察、经验、实验和对有限资料分 析的基础上.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需证明
这就是著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 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 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 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 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 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 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 待数学家的努力。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 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 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到了 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

新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1-2课件: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1

新版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1-2课件: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1
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PA⊥CD. ∵AC⊥CD,PA∩AC=A,∴CD⊥平面PAC. 而AE⊂平面PAC,∴CD⊥AE.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点,∴AE⊥PC.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变式训练3】 如图,三角形PDC所在的平面与长方形ABCD所 在的平面垂直,PD=PC=4,AB=6,BC=3.
典例透析
(1)证明:BC∥平面PDA; (2)证明:BC⊥PD; (3)求点C到平面PDA的距离. (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所以BC∥AD. 因为BC⊄平面PDA,AD⊂平面PDA,所以BC∥平面PDA.

1)(������∈N*,n≥2),求证: 1 为等差数列.
������������
分析:(1)类比题目所给等式得到 Sn+1 与 an+1 之间的关系式→两式相减→说明{an}是等比数列
(2)利用(1)中的公比
q
得到
f(m)→化简式子
bn=
3 2
������
(bn-1)→证明
1 ������������
两式相减,得Sn=n·2n-1×20-1×21-…-1×2n-1=n·2n-2n+1=2n(n-1)+1.
典例透析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利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例 2】 已知 a,b,c 是正实数,且 a+b+c=1. 求证:(1)a2+b2+c2≥13 ; (2) ������ + ������ + ������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法2:∵a、b、c为 不相等正数 ,且abc = 1,
1 1 1 ∴ a+ b+ c = + + bc ca ab 1 1 1 1 1 1 + + + b c + c a + a b = 1 + 1 +1. < 2 2 2 a b c
1 1 1 ∴ a + b + c < + + 成立. a b c
二.分析法
例:已知a > 5,求证 :
• • • • • • • •
a -5 - a -3 <
证明: a -5 - a -3 < a -2 - a 要证 只需证 a - 5 a < a - 2 + a - 3 只需证 a(a - 5)< (a - 2)(a - 3) 只需证 a(a - 5)<(a - 2)(a - 3) 只需证 0 < 6 0 < 6 成立. 因为 所以 a - 5 - a - 3 < a - 2 - a 成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业:
1: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 不过同一点, 证明这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f(n)=(n2+n+2)/2个区域.
问题:如图;已知L1、L2 是异面直线且
A、B∈ L1,C、D∈ L2,,
求证;AC,SD也是异面直线.
C D
L1
a
L2
A
B
五.归纳、类比、猜想、证明
例:在各项为正的数列{a n }中,数列的前n项 1 1 和s n 满足s n = (a n + ) 2 an (1)求a1、a 2、a 3; (2)由(1)猜想到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例:平面内有n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 不过同一点,证明交点的个数f(n)等于n(n-1)/2. 证:(1)当n=2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1个,又 f(2)=2•(2-1)/2=1,因此,当n=2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2)时命题成立,就是说,平面内满足 题设的任何k条直线的交点个数f(k)等于k(k-1)/2. 以下来考虑平面内有k+1条直线的情况.任取其中 的1条直线,记作l.由归纳假设,除l以外的其他k 条直线的交点个数f(k)等于k(k-1)/2. 另外,因为已知任何两条直线不平行,所以直线l 必与平面内其他k条直线都相交,有k个交点.
第二章 推理与证 明复习小结
知识结构
合情推理 推理 推 理 与 证 明 证明 间接证明 演绎推理 比较法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直接证明
综合法 分析法 反证法
数学归纳法
一.综合法
例.已知a、b、c 为不相等正数 ,且abc = 1, 1 1 1 证求 :a + b + c < + + . a b c
1 1 1 ∴ + + = bc + ca + ab a b c
证 法1:∵ a、b、c 为 不相等正 数 ,且abc = 1,
bc + ca ca + ab ab + bc = + + 2 2 2
>
abc +
2
a bc +
2
ab c =
2
a + b + c.
1 1 1 ∴ a + b + c < + + 成立. a b c
例.已知a、b、c 为 不相等正数 ,且abc = 1, 1 1 1 证求 :a + b + c < + + . a b c
a - 2 - a.
问题一:
三:反证法
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注:1.结论中的有且只有(有且仅有)形式出现, 是唯一性问题,常用反证法 2.有且只有的反面包含1)不存在;2)至少两个.
问题二:求证一元二次方程至多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
注:所谓至多有两个,就是不可能有三个,要 证“至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只要证明 它的反面“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根”不成立即 可.
又因为已知任何三条直线不过同一点,所以上面的k 个交点两两不相同,且与平面内其他的k(k-1)/2个 交点也两两不相同. 从而平面内交点的个数是 k(k-1)/2+k=k[(k-1)+2]/2 =(k+1)[(k+1)-1]/2. 这就是说,当n=k+1时,k+1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 f(k+1)=(k+1)[(k+1)-1]/2. 根据(1)、(2)可知,命题对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都成 立. 说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重难点是处理好当 n=k+1时利用假设结合几何知识证明命题成立.
注:在上例的题设条件下还可以有如下二个结论: (1)设这n条直线互相分割成f(n)条线段或射线, ---则: f(n)=n2. (2)这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n2+n+2)/2个区域. 练习1:凸n边形有f(n)条对角线,则凸n+1边形的对角线 ------的条数f(n+1)=f(n)+_________. n-1 练习2:设有通过一点的k个平面,其中任何三个平面或 三个以上的平面不共有一条直线,这k个平面将 空间分成f(k)个区域,则k+1个平面将空间分成 f(k+1)=f(k)+__________个区域. 2k
例:有下列各式: 1 1> , 2 1 1 1+ + > 1, 2 3 1 1 1 1 1 1 3 1+ + + + + + > , 2 3 4 5 6 7 2 1 1 1 1 1 1 1 1+ + + + + + + + > 2 2 3 4 5 6 7 15 你能得到怎样的一般不等式,并加以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