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微惯性姿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优化设计技术

MEMS微惯性姿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优化设计技术
MEMS微惯性姿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优化设计技术

环境价值评估案例

云南典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计量 ——以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西双版纳勐腊自然保护区为例,引用多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结果,参照森林资源调查、水利、气象等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 利用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对其生产木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改良土壤效益、改善小气候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减轻水旱灾效益、游憩效益、保护野生生物效益、防治病虫害效益等10种主要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进行计量,为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政策研究及云南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计量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 for Mengla Nature Reserve in Xishuangban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perennial measurem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from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water conservancy and meteorologic departments,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ecosystem service benefits of Mengla Nature Reserve in Yunnan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en benefits are calculated including forest productio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melioration, micro-climate improvement, air purification, flood and drought abating, forest recreation, wild living things protection and plant diseases prevention. All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e Reserve,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and the mode selec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Xishuangbanna; Nature Reserve; ecosystem services; benefits; assessment 前言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它生产生活原料,更主要的是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和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有机多样性,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形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其内涵可以包括物质的合成与生产、涵养水源、持水保土、净化空气、降解有毒有害物质、调节气候、产生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减轻自然灾害等。人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1]。 虽然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已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识到雅典人对森林的破坏导致了水土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综述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 汽车是露天行驶的交通工具,汽车在户外使用时,会受到高温、低温、湿度、光照、气压、雨雪、风沙等气候环境的影响和长期作用,不仅会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性能的正常发挥,严重时可使汽车功能失效,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形成隐患。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汽车企业为了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使汽车能够适应全球各种气候环境条件,进而提升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全球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大力开展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确保其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是贯穿于汽车研制、定型、生产和使用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汽车环境适应性设计的基础和有效手段。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可以发现汽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或防护措施,提高汽车的环境适应能力。本文主要介绍了汽车气候老化试验、地区环境适应性试验、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实验室模拟环境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项目,以及汽车环境试验仿真技术,并对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1 汽车环境适应性概述 1.1 汽车环境适应性 GJB 4239《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中,将环境适应性定义为:装备(产品)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定功能和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是装备(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 汽车的环境适应性主要与其选用的材料和总成及零部件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所采取的耐环境措施等有关。一旦汽车完成生产定型,其环境适应性也就基本固定。由于不同环境对汽车影响的机理与作用不同,准确表述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比较困难。环境适应性要求一般在汽车研制要求、产品定位中予以明确,通常只能对某一类环境提出定量与定性要求,一般要求汽车在一定的环境因素强度下不受损坏或能正常工作,其各项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1.2 气候环境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从北往南纬度跨度较大,从东往西海拔高度相差也较大。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我国多样的气候特征,而且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汽车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功能、性能和寿命均会受到影响。长期研究表明,影响汽车环境适应性能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气温、湿度、气压、太阳光(辐射)和风沙尘等。表1为典型气候环境因素对汽车的影响。 表1 气候环境因素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影响典型故障 高温加热效应材料性能改变、结构强度减弱、总成与零部件过热、润滑与密封失效 低温结冰、脆化、物理收缩发动机起动困难,材料变脆、硬化、失去弹性,磨损增大、密封失效 湿热吸收湿气、锈蚀金属表面腐蚀,材料变质,电强度和绝缘电阻降低、电气性能下降 低气压低气压效应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热平衡性能、排放性能下降,起动困难,工作不稳,密封失效,电气设备性能下降 太阳辐射加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材料膨胀、破裂、老化、脆化,绝缘失效、密封失效,材料软化发粘沙尘磨损、堵塞磨损增大,机械卡死,过滤器堵塞,电气性能变化,密封性能下降 盐雾化学反应、锈蚀、腐蚀机械强度下降、电化腐蚀、电气性能变化、材料腐蚀 雨水降落、扑击和渗透效应发动机熄火,侵蚀表面,电气设备失灵,加速金属表面腐蚀 2 汽车环境适应性试验的类型

生物对环境地适应性

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环境的 适应性能力 一、什么叫生物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下面是几种典型适应性的实例: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

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还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据有人研究,鸟类被黄蜂螫一次,会记忆几个月,当它们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地避开。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了。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

环境适应性大纲

编号:xxxx 环境适应性大纲与分析 xxxxxxxx 页脚内容4

签署页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标审:日期: 会签:日期: 批准:日期:

1、范围 1.1 主体内容 本大纲规定了环境适应性工作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以及环境适应性评价等。 1.2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xxxxx寿命周期内的研制、生产阶段,环境适应性大纲的编制、实施和检查。 2、引用文件 GJB150A-2009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3、编制依据 《xxxxx技术协议》; 4、一般要求 4.1环境适应性工作目的 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以满足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应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开展环境适应性工作,确定合理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并以合理的费用确保装备满足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4.2 环境适应性工作基本原则和要求 4.2.1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并将环境适应性设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4.2.2环境适应性工作与产品整机和系统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 4.2.3采用成熟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控制新技术、新工艺、新器材在产品中所占得比例,并分析类似产品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a)一是采取改善环境或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b)二是采用耐环境能力强的结构、材料和工艺。 4.2.4加强对研制、生产过程中安全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环境适应性评审; 4.2.5产品设计应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

4.3 环境适应性工作计划 按产品研制计划要求,产品研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确定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样品研制阶段、设计定型阶段。环境适应性工作计划见表4。 5、详细要求 5.1 项目确定阶段 由项目组长,依据产品合同和技术协议书提出要求,进行收集、整理同类产品环境适应性要求和设计技术方案,进行本产品的任务论证和环境适应性论证,也可以合并到方案论证中同时进行,并形成任务论证报告或环境适应性论证报告。 5.2 方案设计阶段 5.2.1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案 由项目组长编制环境适应性方案设计报告,一般可以与产品方案设计报告同时进行,需要时,也可单独进行。 5.2.2 编制大纲 由项目组长编制环境适应性大纲,经技术部经理审核,总工或副总工批准后实施。 5.2.3 大纲评审 由技术部组织产品环境适应性大纲的评审,以确保环境适应性大纲的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一般可以与产品可靠性、保障性、环境适应性大纲同时评审,需要时,也可以单独评审。 5.3 样品研制阶段

电子电气设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通用试验规范;完整版

电子电气设备环境适应性及可靠性通用试验规 范;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被测设备(DUT) Device Under Test(DUT).................... 3.2 负荷代码.................................................... 3.3 试验代码.................................................... 3.4 允许的试验参数公差.......................................... 3.5 温度和电压术语定义.......................................... 3.6 运行状态 Operating Type ..................................... 3.7 功能状态等级(FSC) Functional Status Class(FSC).......... 4 一般要求.......................................................... 4.1 电子电气零部件设计寿命...................................... 4.2 可靠性目标.................................................. 4.3 试验样品数.................................................. 4.4 试验代码....................................................

环境适应性大纲通用模板

XXXX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适应性大纲 项目名称: 项目型号: 项目代号: 项目负责人: 编制:时间: 审核:时间: 标准化:时间: 批准:时间: XXXX环境适应性大纲 1、范围 1.1 主体内容 本大纲规定了环境适应性工作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以及环境适应性评价等。 1.2 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XXXX电源变换器模块(以下简称电源模块)寿命周期内的研制、生产阶段,环境适应性大纲的编制、实施和检查。 2、引用文件 GJBGJB4239-2001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 GJB 1032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3、编制依据 研制合同书和技术协议书。 4、一般要求 4.1环境适应工作目的 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以满足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应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开展环境适应性工作,确定合理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并以合理的费用确保装备满足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4.2 环境适应工作基本原则和要求 4.2.1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并将环境适应性设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4.2.2环境适应性工作与产品整机和系统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 4.2.3采用成熟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控制新技术、新工艺、新器材在产品中所占得比例,并分析类似产品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a)一是采取改善环境或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b)二是采用耐环境能力强的结构、材料、元器件和工艺。 4.2.4加强对研制、生产过程中安全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环境适应性评审; 4.2.5产品设计、制造中器材和原材料应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 1)散热:用热交换的原理,将设备内部元器件产生的热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形式进行散热。元器件布局时要让发热元件合理分布,将模块内的热源分散放置,避免出现过热点。发热量大的元件必须要用陶瓷过度片或导热胶贴在外壳或散热面上。 2)隔热:在设计时应考虑对有源器件与无源器件、发热元件与非发热元件相对隔离,特别是对温度敏感的元器件加以保护,以减轻发热元器件对工作性能的影响;

生态效益评价.doc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设计 一个产品要成为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的商品,一个产品要成为一种招之既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武器,除了它的功能和性能外,就是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和使用的可靠性。 任何产品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运输和贮存。因此都逃脱不了这些环境的影响。特别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产品更是如此。产品环境适应性水平高低的源头是环境适应性设计,因此要研制出一个环境适应性好的产品,首先抓的是环境适应性设计,设计奠定了产品的固有环境适应性。 1、环境适应性的设计步骤 ⑴、明确产品的平台环境条件 当前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基本上以标准中的考核条件为设计依据的,其目的是交付,结果是使用中仍然故障不断,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实际所经受到的环境条件并不是标准中给出的环境条件(即标准中的试验条件或试验严酷等级)。所以当前国外的最新标准,对整机已不规定具体的试验条件(即试验严酷等级),只给出自然或诱发环境条件的参考量值。可见,作为环境适应性的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弄清产品的平台环境条件,特别是大型系统工程,各分系统、子系统、设备、分机所经受到的环境条件又不同于整个系统所经受到的环境条件。 ⑵、确定产品寿命期的环境剖面 一个产品从出厂到报废,除使用过程中的平台环境条件外,还要经受到运输和贮存环境条件;另外还涉及到经受各种环境因素的概率,所谓环境剖面就是产品全寿命期所遇到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出现概率。可见作为环境适应性设计的第二步,应知道产品全寿命期的环境剖面,并以此作为设计依据。 ⑶、制订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 一个产品通常有许多分机组成,特别是大型系统工程,会更有许多分系统、子系统、设备单元组成,因此要搞好环境适应性设计,必须制定能保证产品环境适应性的统一设计准则,让每一设计师进行环境适应性设计时有统一的依据。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应采用先进的、成熟的材料、工艺、结构等,并且有好的费效比。 ⑷、环境适应性设计评审 环境适应性设计评审是对环境适应性设计输入进行的全面、系统审查,从中发现环境适应性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设计降低设计风险。 ⑸、环境适应性设计输入验证 一个产品完成了环境适应性设计输入后,如果这种设计没有以前试验结果报告证实是可行的,则应进行设计验证试验来证明可行的。 2、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原则 进行环境适应性设计时,可按下列原则进行: ⑴、减缓影响产品的环境应力、增强产品自身耐环境应力的能力 环境适应性设计首先应综合考虑所设计产品可能经受到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其应力,采用减缓环境应力的措施、增强自身耐环境应力的能力,即用有效的防护设计、材料、工艺等来达到所设计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⑵、逐级明确防护对象和防护等级。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即从系统、整机、单元、零部件、模块、元器件到材料逐级明确防护对象和防护等级。 ⑶、建立有效、合理的防护体系。 环境适应性设计应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正确选择材料,严格进行计算并确定使用应力,选用稳定的加工、装联工艺,建立有效、合理的防护体系。 ⑷、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种环境因素可能产生多种不良影响;一种不良影响往往是多种环境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设计时应予以综合考虑。 3、耐高低温设计 为提高电子产品的耐高低温性能,其耐高低温设计应列入电子产品总体方案设计范畴。 电子产品的耐高低温设计应从下列三方面进行: 3.1、采用合理的结构

飞机对环境的适应性

飞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GJB4293《装备环境通用要求》中,环境适应性的定义为:“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功能、性能和( 或) 不被破坏的能力,是装备的重要质量特性之一”。从可靠性的概念可知,环境是可靠性设计和分析的第一要素,军用飞机在贮存、运输和执行任务的各个环节中,经受着相当严酷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机械、电磁等)的考验。大量事实表明,环境是导致包括军用飞机在内的各种武器装备失效和功能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温差大,西部风沙干燥,南方沿海温热盐雾,尤其是还有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造成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其气候环境、化学环境、高原环境都对装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对飞机而言,其不仅要在陆海空等范围内使用,军用飞机还将在敌方武器威胁环境、电子战环境,甚至生化、核环境等作战环境中使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必须对军用飞机的环境适应性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使之更好适应我国复杂多样的各种环境。 1、飞机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必要性 近几年, 我国的军用飞机建设的发展步伐十分迅速。飞机的研制由过去的重点考虑性能,转移到性能、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以及价格的综合考虑,尤其是装备的环境适应性在研制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重视,正逐步向系统化的方向迈进。因此提高飞机的环境适应性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加以高度重视。环境技术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军用飞机面对的环境可分为两大部分:自然环境和作战环境(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飞机环境适应性因素分类图

自然环境是指某地域作为战场之前已有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海情、植被、辐射,以及存在于地球表面及其附近的其他环境因素。作战环境指某一地域中以前并不存在,只是作为战场以后由于敌我双方的交互作用才产生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目标特性、电子战环境、火力、核辐射、化学武器、友邻部队情况等。这两类因素共同作用时,会对飞机的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军用飞机不适应预定环境而造成的损失比比皆是,美军沿海空军基地以此故障调查表明,引起故障的原因中,气候环境占73%,机械环境占27%。美国近年环境腐蚀( 化学损伤之一)损失达3000亿美元/年,约占其GDP的3%。军工产品的环境腐蚀更为严重。为此将增加修理、更换和后勤保障的难度,减少训练时间,降低装备的完好率,缩短使用寿命,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表1 部分环境对飞机的影响及典型故障 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某些资料来源不足的原因,同时鉴于对飞机环境适应性评价的多因素和多层次性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的随机不确定性, 因此,在诸多环境因素中,我们只能针对几个影响性较大因素来进行分析。 2、温度对飞机的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的报道,机载设备在使用中发生的故障有52%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其中温度的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 在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淤泥处理、河道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景观建设的建议。 8.1 效益评价 河道整治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规划期间通过河道疏竣,拓宽改道,以及水土保持等全面综合治理,将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增加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环境、防洪、排涝、灌溉(含低产田改造)及水土保持等部分。 1) 环境效益 根据对广州市天河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河道整治后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河道整治前(1997年) 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800元,1998年和1999年河道整治后,河道两侧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3500元,可见河道整治后,仅河道两侧住宅楼房价每平方米就增值1200~1800元;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温岭市城镇人口77万人,2020年为107万人,全市每年将增加住宅楼90万m2(按每人30m2,每年人口增长3万人计算);由于河道整治环境改善后增加的效益以每平方米500元计,河道整治工程范围内建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取为1/5,则温岭市河道整治后住宅楼的年增值效益为: (500元/ m2)×(90万m2)×(1/5)=9000万元 2) 防洪治涝效益 根据对温岭市历年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不进行河道整治的洪涝灾害情况如下: 现状50年一遇洪水经济损失为6.3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现状5年一遇洪水经济损失为1.7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利用频率法计算规划实施后温岭市防洪治涝标

生态效益评价doc

生态效益评价.doc

————————————————————————————————作者: ————————————————————————————————日期: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 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整车环境适应性试验要求规范--最终版

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ZX 03.05.022-2014 整车环境适应性试验规 2014-09-20发布2014-09-20实施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本标准由汽车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汽车研究院试制试验所归口。 本标准编制部门:试制试验所 本标准编制: 本标准审定: 本标准批准:

整车环境适应性试验规 1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辆在特殊环境下所要做的环境适应性试验的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兴公司开发完成的OTS阶段搭载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的M1、N1类车型。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QJZX 03.05.019-2011 汽车整车磨合试验规程 QJZX 03.05.001-2011 道路试验样车接收技术条件 QJZX 03.05.013-2013 汽车故障模式分类 GB/T 12678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 3.试验要求 3.1试验样车 3.1.1样车必须为OTS阶段及OTS阶段以后的样车,数量不低于2台。 3.1.2试验样车技术状态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3.1.3载荷变化方式为变载,试验整个过程须涵盖满载、半载、空载、定载荷工况,最大可能接近用户的实 际使用情况。 3.1.4试验过程及去往试验目的地的过程中,所用燃油尽量选用当地的正规加油站油品,车辆保养用品必须 在车辆所到地区的中兴汽车服务站购买更换。 3.2气象状况 试验进行应依据当地气候,在不影响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涵盖当时季节的所有气象条件。 3.3试验设备

环境效益费用分析

环境效益费用分析 第一节效益费用分析概述 一、效益费用分析 (一)效益费用分析的概念 效益费用分析(BenefitCostAnalysis)简称效费分析(Bc分析),它是一项活动所投入的资金(费用)与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在建设项目经济分析评价中,效费分析主要是对公共工程项目建成后,社会所得到的效益与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评价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效益费用分析主要运用经济学、数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程序、准则分析工程项目、建设规划、社会计划等将会给社会带来的效益与费用,为决策的作出或进一步地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在经济学中,效益费用分析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的一种应用,其目的在于改善资源分配的经济效率。 (二)效益费用分析的产生和发展 效益费用分析方法的思想产生于19世纪,1844年,法国工程师迪皮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其中一些主要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效益费用分析的基础。但效费分析的思想雏形和一些做法在17世纪就反映出来。早在1667年,英国的威廉·佩蒂爵士(Sir WilliamPetty)在伦敦发现,用于防治瘟疫的公共卫生费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取得了84比1的效益一费用率。

在美国,效益费用分析在1902年的《河流与港口法》以及1936年的《洪水治理法》通过后便取得了法定地位。这些法律的条文规定:各项工程必须通过效益(无论是谁受益)与费用的比较加以论证。较为完整的效益费用分析的应用则是在1965年由美国]:兵部队初步应用于水资源工程的前景评价上。在20世纪中期,效益费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1950年,在美国联邦河流流域委员会发表的《河流域项目经济分析的实用方法》中,第一次把两个平行独立发展起来的学科,即实用项目分析与福利经济学联系起来,更鲜明地显示了效益费用分析服务于公共福利评价的特点。同时福利经济学充实、完善了效益费用分析理论,并成为现代效益费用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一。 1970年,在英国伦敦第三机场的场地选择中,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效益费用分析,它几乎对所有的效益和费用都进行了量化,甚至包括旅客到机场的时间和噪声危害等。 美国的哈曼德是第一个把效益费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用于污染控制的经济学家。自公害事件屡屡发生以后,20世纪7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将效益费用分析应用于环境污染控制决策分析中来,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危害和效益进行评价。美国卡特政府曾经规定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必须进行效益费用分析。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也广泛开展了环境领域效益费用分析的研究与应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效益费用分析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被广泛采用。现在,效益费用分析已成为环境经济定量分析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概要

Q/KF KF X X X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KF·10L·CX701-2011 代替Q/KF·10L703-2003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编制:校核:审定: 标准化检查:复审:批准: 2011-07-15发布2011-08-01实施 XXX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Q/KF·10L·CX701-2011 产品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 和环境适应性质量控制程序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以下简称“六性”)的设计要求和实施方法。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六性”的设计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JB/Z 23-1991 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报告编写一般要求 GJB/Z 57-1994 维修性分配与预计手册 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 GJB/Z 768A-1998 故障树分析指南 GJB 150A-2009 环境适应性 GJB 190-1986 特性分类 GJB 368B-2009 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 GJB 450A-2004 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 451A-2005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JB 813-1990 可靠性模型的建立和可靠性预计 GJB 841-1990 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GJB 899A-2009 可靠性鉴定和验收试验 GJB 900-1991 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 GJB 1032-1990 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GJB 1371-1992 装备保障性分析 GJB 1391-1992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程序 GJB 1407-1992 可靠性增长试验 GJB 2072-1994 维修性试验与评定 GJB 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 1

环境适应性大纲通用模板

XXXX有限责任公司 环境适应性大纲项目名称:项目型号:项目代号:项目负责人: 编 审 标准 批

XXX)环境适应性大纲 1、范围 1.1主体内容 本大纲规定了环境适应性工作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以及环境适应性评价等。 1.2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XXXX电源变换器模块(以下简称电源模块)寿命周期内的研制、生产阶段,环境适应性大纲的编制、实施和检查。 2、引用文件 GJBGJB4239-200装备环境工程通用要求 GJB 1032电子产品环境应力筛选方法 3、编制依据 研制合同书和技术协议书。 4、一般要求 4.1环境适应工作目的 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以满足系统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要求,减少寿命周期费用。应在装备论证、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开展环境适应性工作,确定合理的环境适应 性要求,并以合理的费用确保装备满足规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4.2环境适应工作基本原则和要求 4.2.1遵循预防为主,早期投入的方针,并将环境适应性设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4.2.2环境适应性工作与产品整机和系统的研制工作统一规划、协调进行; 4.2.3采用成熟的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控制新技术、新工艺、新器材在产品中所占得比例,并分析类似产品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缺陷,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a)一是采取改善环境或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 b)二是采用耐环境能力强的结构、材料、元器件和工艺。 4.2.4加强对研制、生产过程中安全性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严格进行环境适应性评审; 4.2.5产品设计、制造中器材和原材料应满足环境适应性要求: 1)散热:用热交换的原理,将设备内部元器件产生的热能,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形式进 行散热。元器件布局时要让发热元件合理分布,将模块内的热源分散放置,避免出现过热点。发热 量大的元件必须要用陶瓷过度片或导热胶贴在外壳或散热面上。 2)隔热:在设计时应考虑对有源器件与无源器件、发热元件与非发热元件相对隔离,特别是对温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需要有可持续性的能源产出作支撑。但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已经多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目前,国内外都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党和国家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由于地源热泵技术在国内外均属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再生能源、改善环境的重要建筑节能技术之一,各国都在大力推广应用这一技术。采用地源热泵技术供热的工程,可大大降低供热的燃料消耗,在节能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燃烧矿物燃料而引起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及污染物的排放,地源热泵的设备安装使用较简单,可直接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的热泵机房里,减少城市供热管网的建设,对城市原有的道路也没有破坏性。 吉林省地下水资源量按地区的分布情况是: 长春市为12.38亿立方米,占全省地下水资源量的10.94%;综合吉林省的地理、地址和水文等条件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都适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热泵技术工程的推广将为长春市带来的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倡导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因资源紧张,己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工业废水及地下水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低品位热能,如果能把这些能量全部利用,将会非常可观。水源热泵系统没有锅炉,节省机房面积,保护环境。不用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宝贵的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气体,除使用少量的电能以外,其运行没有任何污染。 工业废水及地下水中蕴含着丰富的低品位热能均来自太阳能,太阳能被地球浅层土壤吸收,转化为地球浅层地热能,地表浅层的地热

智能视频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智能视频技术的环境适应性分析 日期:2010年5月13日 11:57 近年来,视频监控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安防领域,随着监控数据量的不断增长,使得监控人员需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对数据进行人工过滤,从中选择有用的视频信息,而繁重、重复的工作常常使他们力不从心。监控人员迫切需要有一种工作起来更轻松,更易于操作和管理的产品来替代原有系统。于是,智能视频技术应运而生,进入人们的生活。 智能视频技术(IVT Intelligent Video Technology)属于计算机视觉(CV Computer Vision)与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领域研究的一个分支,融合了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及图形分析等多项技术,其发展目标在于监视场景与事件描述之间建立一种映射关系。传统的视频分析技术大都是移动侦测,移动侦测技术仅判断某个区域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就报警,因此它所表达的结果并非是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着许多难以突破的地方。而智能视频技术则是一种上升到“识别及分类”层级的技术,回答的是“检测到的是什么?”的问题,具有检测精度高、虚警少的特点,可过滤各种干扰因素,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下面就智能视频技术的适应性进行分析。 图像噪声 图像噪声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视频监控应用环境中,摄像机成像噪声、线路噪声、电磁干扰环境和视频压缩的量化效应都会在图像上产生各种不同噪声表现,影响智能视频处理技术对目标检测的灵敏度。任何实际产生的监控图像都有不同程度的噪声,噪声水平较高时,会对智能视频处理技术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用户会看到较多的虚报或漏报现象。通过降低噪声水平,可有效降低智能图像处理设备产生的虚警和漏警。 从噪声的表现形式上看,由摄像机高增益引入的点噪声,可通过较为合适的图像预处理过程屏蔽掉;但如场不同步和强电磁干扰导致的画面滚动噪声,以及视频压缩的量化作用产生的噪声,则需要智能视频处理技术做到自适应调节灵敏度,并且使用时域空域等多种方法屏蔽掉大部分噪声干扰。 画面抖动 在实际监控环境中,常因刮大风、大型车辆通过等因素,导致摄像机抖动,造成监控图像不稳定,由此带来虚警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来解决。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可通过对连续的图像进行不间断地预处理,并与事先设定的稳定区域模板做比较,通过识别前后帧画面中的多个固定物体,把后帧画面摆放到正确的坐标,并针对稳定后的连续图像进行运动目标的检测。 利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解决画面抖动的问题 对目标变化的适应性 低对比度目标检测 对比度是指在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表示对比度越大,差异范围越小表示对比度越小。低对比度是指被检测的目标与背景的颜色、灰度很接近,很难将目标和背景分离出来,这种现象往往会引起监控系统产生漏报、误报,使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丢失。而视频分析技术是这样处理的,只要灰度值有差异,电脑肯定可以计算出这个灰度差值,并将背景和目标在有灰度梯度的边缘分离出来,将目标框定。另外,只要能检测出一个目标的几个部分,那么通过腐蚀膨胀的图形学处理,大致可以将目标还原,这样也可以将背景和目标分离。 不过,在实际应用环境中,有时会出现噪声区域与背景的灰度差值大于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差值的情况,这对智能视频技术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即使有对比度自适应能力,也很难在高噪声环境下解决低对比度识别问题。 因此,我们应尽量通过降低图像噪声,并提高算法检测灵敏度等手段来检测低对比度目标。 远距离、慢速度、小目标检测 在实际环境中会有距离远、体积小、速度慢的目标沿着摄像机轴线方向移动,由远及近的目标不但尺寸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