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炊煮器

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多用来煮粥。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

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

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汉代的盂则变为另一种形制,多小而浅腹,质地也多有不同,并从食器中消失,成为一般的器皿,如水盂之类。

簠,古器具。亦写作“胡”或“瑚”。多用作盛黍、稷等饭食。现所见的簠为青铜制品,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器与盖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盖可却置使用。器盖相合成一器,打开则为一对食器。簠在西周时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

豆。豆是盛放食物的器皿,除日常饮食、祭祀礼仪使用外,还被当作量器使用。豆原为陶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始有青铜豆,并且逐渐演变成一种礼器。豆的使用常以偶数组合,多少表示奴隶主贵族身份,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原有豆、区(ōu)、釜、钟等量器。由此推算,一豆的容量合约今820毫升。

3.酒器

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这种青铜酒器的格式和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除此之外先秦青铜器的种类还有觯,斝,尊,卣,壶,盉等。

青铜器用于贵族阶层的各种礼仪活动,成为礼制的工具,因而被称之为“礼器”。在中国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礼器只归贵族使用,是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死后大部分随葬到墓穴里。同时,奴隶主贵族内部等级森严,使用青铜器的数量和规模必须同他们的地位相当。如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决不能超越这个规定,否则就是非礼。被当反映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而严格地确立下来,便形成了“礼制”。

青铜器造型大都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作为礼器,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要体现一定的政治主题和宗教观念。在先秦时代,神和权力至高无上,人被鬼神化。青铜礼器造型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无疑有助于造成一种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气氛,体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兽面纹)、凤鸟纹、龙纹、夔纹、云雷纹、乳钉纹等。其次有蝉纹、蚕纹、鱼纹、象纹等。

饕餮纹是传说中的怪兽形象,是一种想象中的奇异动物。它由正面的动物颜面组成,包括虫、鱼、鸟、兽的部分形体特征,它运用综合或分解的手法组成图案,可能是由虎或象、牛的头、羊的角、鸟的羽和足、蛇的身等器官拼凑而成的。它表现精巧,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庄严,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凤鸟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鸟,头部有华丽的冠饰,嘴部为呈弯钩状的啄,体躯和尾部装饰性很强。凤鸟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有蜿蜒躯体的动物大都归属为龙纹。在中国神话中龙是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夔纹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张口、尾上卷。通常作侧面描写。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云雷纹是大多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底纹),以衬托主要文饰。

青铜器在造型方面,或为了提高实用功能,或因生产条件的发展,或因时代风尚,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各种器形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的创造满足着

一定的情感要求,富于变化的造型给人以多样的印象,有挺拔、茁壮、稳重、秀美等等不同的感觉。

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据《越绝书》卷十一“记宝剑”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又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之间,与《史记》的夏代纪年相当,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公元前16世纪前11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为代表,器形有鼎、觚、簋、钺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的重大历史事件;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出现、钟、等新品种,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克鼎及史墙盘,县出土的方彝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虎?等,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公元前8世纪前476年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虺纹与蟠螭纹;燕、赵、蔡等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越、楚等国出现鸟篆铭文。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螭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

成就。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鹅,壶身攀附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战国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传出洛阳金村、今藏日本永青文库的错金银骑土刺虎纹铜镜,表现了人们战胜猛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战国青铜器。此外,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表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继续发展;同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音调洪亮悦耳,造型恢宏庄严,堪称战国青铜器的杰作。

先秦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当时先进的社会文明,是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青铜器的产生 中国的青铜器应有独立的起源,但迄今为止早期铜器的发现尚不能说明其产生过程。特别是青铜器出现前有无以红铜器为主的阶段,有待更多考古材料的出现才能说明。 青铜器铭文的早期形态 目前已知最早的铭文见于商代前期,有的类似陶器符号(如东京博物馆鼎),其中有多少是可靠的,需要分析。商代后期存在的大量字数很少的铭文中,族氏铭文的性质、若干亲称(如子某、妇某)的解释等,也要研究确定。 商末青铜器 殷墟三、四期青铜器发现较多,可与非发掘品综合研究。铭文能与甲骨文联系的,更为重要。此外,还须专门考察商末和周初器物的关系问题。 周初的“月相” 西周铭文历日中的“月相”,久为学者争论的热点。最近,在岐山周公庙甲骨及有的青铜器上,发现了《尚书》、《逸周书》未见的“月相”词语,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线索。看来在这方面,周初的历法和西周中晚期应有所不同。 西周共和以下青铜器 西周器物铭文最多,不少有历日,但在分期(特别是编排历谱)上歧异甚多。由于共和以下年世明确,整理这个时期或包括厉王在内的青铜器最为有益。厉王到宣王,相隔年数不少,器物特点应有变化;宣、幽到东周初,情形也是一样。近年晋、虢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准备了条件。 秦、楚青铜器的演变 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列国青铜器中,秦、楚两国器物的特色明显,已发现标本易于构成序列的,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实丰富。两者分居西土、东土,对考察文字的变迁也很关键。 商至西周的荆楚青铜器 《诗》云商王武丁奋伐荆楚。今湖南、湖北多出商代重器,需要与中原同类器物进行对比研究。近期望城高砂脊、宁乡炭河里的发现,有更高的考古学价值,对

其制作年代等应深入讨论。 长江下游青铜器的序列。今江苏、浙江等地也屡有先秦青铜器出土,大多见于土墩墓。近年,土墩墓的分期已趋详细,其中的标志性器物,如原始瓷器,也得到专门研究。由此,争议较多的青铜器分期及其年代问题有望解决。 巴蜀青铜器文字的解读 四川、重庆及湖北、贵州一带所出战国至汉初的巴蜀青铜器多有文字,以兵器为最多(也见于玺印与其他器物),过去学者曾以为属于“图语”。现在材料已很多,有希望用现代技术方法加以解读。 汉初青铜器的特点 汉代早期青铜器多沿袭战国时期,又有若干发展。尤其是近年一些诸侯王、诸侯级墓所出青铜器,值得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详细研究,并与战国晚期青铜器相比较。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的器类 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 (1)食器 a、烹煮盛食器: 鼎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解字》 毛公鼎后母戊鼎 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 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 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簋高28厘 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 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簋腹内底 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 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官员利因参与 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 铜器。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

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 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 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豆盛食器和礼器。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 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 b、抑取器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 俎 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及转变规律。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

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 一、概况 1、先秦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 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的开始 * 奠定了中国文物典章制度的基础 * “诸子百家”的学说,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且还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2、夏商周三代纪年 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前期(迁殷前):公元前1600—1300年 后期(迁殷后):公元前1300—1046年 周代:公元前1046—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东周:公元前771—221年 春秋:公元前771—476年 战国:公元前476—221年 3、青铜时代 (1)[丹麦] 汤姆森:“青铜时代乃是以红铜或青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 (2)中国青铜时代的起迄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3)中国青铜时代的特征 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礼器; 青铜器数量和种类繁多,具有中心性,既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又是产生这种象征的因素。 4、什么是青铜 (1)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 三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2)青铜与红铜性能比较

红铜青铜 熔点1000 °C以上900 °C 硬度35度60度 流动性差好 耐腐蚀性差好 二、青铜器 1、研究概况 * 在古代,偏重于铭文和文字训诂研究。 * 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1092),是我国第一部青铜器图录。 王黼等编纂的《博古图录》(1119—1125),在体例和结构上,为后代青铜器图录所仿照。 * 王国维的贡献 * 青铜器作为一门现代综合性研究学科,是由郭沫若、容庚奠定基础的。 2、断代与分期 断代:确定器物所属绝对年代。 分期:确定器物所属相对年代。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首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作分期研究。基本轮廓虽大致正确,但依据的材料全是传世青铜器,故不够精细严密。 20世纪60年代,上海博物馆依据当时的研究状况,引入田野考古学的成果,重新校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 萌生期:夏代 育成期:商代早期 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更新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衰落期:两汉时期 3、类别(按用途分) (1)生产用具(农具和工具) (2)兵器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doc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 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 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 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 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 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 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 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 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 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 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 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 (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先秦艺术设计思想简论

先秦艺术设计思想简论 被史家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始于周平王东迁,即公元前%%$年,终于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公元前))(年,历时约2个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一谈到这一时代,史家和学者们就会想到这一时代的巨大历史进步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的确,这一时代在历史、思想、文化诸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开拓、创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轴心时代”。同样,这一时代在艺术设计方面,先秦诸子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世的艺术设计奠定了一系列基本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如人文关怀和实用为本、器以载道与文质合一等等。一、人文关怀与实用为本春秋战国之时,先秦诸子中的墨子、韩非子、管子等人在器物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特别重视以人为中心,以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墨子在机械设计与制作方面可谓是能工巧匠,曾巧妙制造了可以载重致远的车辖,改善了交通工具,其技艺之精湛,超过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公输盘(鲁班)。墨子之学说亦盛行于当世,当时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之说。墨学出身于草根阶层,墨学反映在艺术设计理念上很鲜明地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实用为本,主张造物应当体现人文关怀,为平民百姓服务,满足一般民众的物质需求。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服装、建筑、兵器和交通工具等的设计原则均作了分别阐述。如“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之中,足以为轻且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6789:-7); 这也就是说,冬天穿的生丝内衣使人感觉轻暖,夏天穿的麻布内衣使人感觉凉爽,达到这一点就可以了。圣人制作衣服,也就是使人的身体肌肤舒适和谐。这就是服装设计的原则。“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6(8<:-(); 墨子认为,圣王造舟车是为了便利人民,所造的舟车功能全、坚固耐用、轻便,可以载重物行远路,耗财很少而获利很大,因而,人民乐于利用它。这是舟车的设计制作原则。墨子进一步总结道:“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豂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6(8 <:(); 在这里,墨子一方面强调了其节用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亦揭示器物设计制作的本质。与墨子相类似,韩非子和管子亦都认识到器物的设计制作首先是以实用为本。管子认为: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生。韩非子则以两种不同器物如“玉卮”(玉制酒杯)和“瓦器”来比较地说明器物设计制造应以满足实用为原则。“堂#公谓昭候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候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候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6)8<:(*"; 在韩非子看来,再贵重的器物如千金之玉卮如果设计制作不当,不切于家用,那它也不如一种价格低廉却功能完好的瓦器。先秦时期,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典籍是《考工记》。《考工记》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此一时期的手工设计、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几乎每一类器物的设计制作,工艺标准和质量检验等均是以适于人用为基点。在这里“适于人用”与“实用”是不一样的。“实用”指实际用途、作用,而“适于人用”则是指器物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即人的特点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制造等技术问题的,这可以看作是现代人体工学的先例。例如《考工记》在对先秦时期最常用规模最大的器物如兵器的设计制造,就特别强调要符合人的尺度,适合于人所用。“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貹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6/8<:2**; 这也就是说,凡制作弓箭,不仅要依据使用者的体形,而且还要考虑到他的气质、意志等心理、精神性因素。长得矮而壮实者,其意念宽缓,行动较慢,那就要为他制作设计强劲、急疾的弓, 并且同时应当以柔缓之箭来配合强劲的弓。如果使用者刚毅果敢,行动急速,则应当设计制

一 比较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一比较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特点 1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重酒器以:角爵尊 周:食器居多鼎豆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弹形制基本相同 装饰特点 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二里头时期,青铜器素面居多,及时带有装饰也多味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 ②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一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兽面纹饕餮纹庄重神秘 ③西周中晚期,回归简单朴素,兽面纹简化,窃曲,重环,波带,瓦文,二方连续增多 2春秋时期造型特点 青铜器想实用和审美想组合的功能转化生活日用平增多设计更加符合人的实用标准(在商周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发挥了作为食器的功能 装饰特点 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出现了蟠——宴乐攻占纹,图案组合由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还出现了金银错镶红铜模印制贩,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二马王堆汉墓帛画内容及艺术成就 1天界部分 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有比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玉兔,月下有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有以批发人首蛇身天帝红色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以天门,有守卫门吏还有神龙神鸟异兽显示天界威严 2人间部分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墓主人拄拐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又侍从护送。 3地下部分 有以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托起一白色平台。象征大地,平台之下集古人同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游蛇 艺术成就 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道天上到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儿协调。高度的装饰风格和手法想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内容复杂却能处理的集缝补全副十分饱满,有相互有联系,丝毫不觉杂乱。既能突出主要内容,又有猪有次,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整幅画吧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的统一起来,无处不体现了个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称中华名族的艺术瑰宝。 三顾恺之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理论 作品: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 理论:五队通神以形写神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北方受王权礼制的约束,气体庄重,南方无约束而气氛活泼的影响,器体奇秀。这一时期的器物总的来说与商前期的相比铸造更精湛且种类繁多,新出现了形体活泼的各种鸟兽形的尊,以及乐器、车马器等。此时器物的纹饰出现主题花纹与衬托花纹,采用浮雕与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是从殷墟二期开始的,该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主题纹饰如兽面纹的躯干以浮雕手法来表现,地纹填以云雷纹,即我们说的三重花,总体纹饰刻划极为精湛。随着三重花器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并且流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次:1.在翻范以前,起首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那边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3).浇注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进步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设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楚。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集冷却后,即可去范、芯,掏出铸件。一次浇注成完备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群体浇铸”。商周器物多因此此方法铸成。凡以资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一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4).修整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骈枝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结。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烧焊法。在此就不先容了。二.掉蜡法掉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