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合集下载

先秦青铜壶形器几何纹饰论析

先秦青铜壶形器几何纹饰论析

>学术论坛·设计学艺术教育168ART EDUCATION 2012 · 08人类对于几何纹饰的认知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将各式各样的直线、曲线、旋纹、三角形、锯齿形等几何纹饰或刻画或彩绘在陶器、玉器上,但是,原始先民在陶器和玉器上刻画和彩绘几何图形的目的是为了装饰还是原始巫术?这至今仍是世界艺术史的未解之谜,学界的各方意见和争论颇多。

普列汉诺夫认为,“几何图形的装饰在原始装饰图案上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并且在第四纪的工具上已可以看到。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这类装饰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

在这里起特别巨大作用的就是陶器艺术……当人们学会了加工金属的时候,陶器上就开始出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曲线,和直线并列在一起。

总之,在这里,装饰图案的发展是和原始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最密切和明显的联系的”①。

罗樾(Max Loehr)认为动物纹饰是由几何纹饰发展而来的,其目的是纯粹的装饰。

李泽厚的观点与罗樾相背,他认为仰韶、马家窑时期的原始彩陶的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成抽象化、符号化的……这些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无具体意义的抽象几何图案,在当年则是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

②几何纹是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早在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有简单的几何纹饰。

从青铜器形制是对原始陶器的承继和模仿的角度,我们认为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应是陶器纹饰的再现,同时原始陶器晚期的美学风格逐渐由活泼生动走向神秘凝重,也反映出原始陶器纹饰对早期青铜器纹饰的影响。

先秦青铜壶形器上常见的几何纹饰主要有弦纹、直格纹、三角纹、连珠纹、圈点纹、云雷纹等。

这些被装饰于青铜壶形器上的几何纹饰,无一例外地遵循了美的形式法则,体现了重复、对比、单独、连续、多样、统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

一、云雷纹在几何纹饰中尤以云雷纹最为典型,在经历了青铜时代的转变以后,云雷纹逐渐发展为中国传统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之一——云纹。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

装饰。

图案组织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等。

)文化特征及转变规律。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

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

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

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

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秦汉青铜器,最后的绝响

秦汉青铜器,最后的绝响

秦汉青铜器,最后的绝响⼀、秦汉简史公元前221年,六王毕,四海⼀。

秦始皇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帝国,虽短短⼆世⽽亡,却是“百代都⾏秦政法”,他推⾏郡县制,中央集权,书同⽂,车同轨,统⼀度量衡,为后世政治制度树⽴了典范。

公元前206年,汉⾼祖刘邦建汉,打败了西楚霸王项⽻,定都长安。

正是在汉代,汉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代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斩杀匈奴单于[chán yú]后给朝廷的报捷⽂书,是汉帝国强盛的写照。

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新朝,进⾏了⼀场不成功的改⾰。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东汉,定都洛阳。

汉末政治腐败,外戚专权,黄⼱起义。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秦代青铜器秦代短暂,但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发掘,出⼟了号称“青铜之冠”的两座铜车马。

铜车马是实物⼀半⼤的模型,结构精细完整,每辆车由三千多个零件构成,集各种⼯艺之⼤成,代表了秦代青铜器的最⾼⽔平。

还有见证历史的⽂物——铭⽂是秦始皇诏[zhào]书的铜量器和铜版,铭⽂内容是:“廿[niàn]六年(秦始皇26年,即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平民)⼤安,⽴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wǎn](两位丞相名),法度量,则不⼀、歉疑者,皆明⼀之。

”是秦朝⽴国和统⼀度量衡的诏书。

三、汉代铜器青铜器⾛到汉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

青铜器作为礼器的作⽤已完全丧失,以⽇⽤器为主。

其他材料的兴起挤占了青铜的空间。

铁器质优价廉,迅速普及开来,兵器到汉代以铁制为主,中原钢铁业远远领先于塞外,是汉代武⼒强盛的技术保障。

漆器奢华,⼜更加轻巧实⽤,东汉瓷器烧制成功,美观易得,铜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汉代之后的铜主要⽤于铸造铜钱和铜镜。

汉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1、素⾯为主,风格质朴,纹饰简单写实。

以蟠螭[pánchī]纹、云纹、弦纹、动植物纹为主,不再具有先秦时期的肃穆和神秘。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先秦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代表着当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它们不仅具有富有创意和精湛的工艺,而且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仍然有着重要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结晶,铸造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世纪的商、周时期。

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先秦青铜器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成为了当时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载体。

先秦青铜器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为现代空间增添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气息。

先秦青铜器具有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造型。

它们可以是鼎、爵、觚等器物,也可以是饰带、图案等装饰。

这些形式和造型的丰富性为现代装饰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设计师可以借鉴先秦青铜器的形态来创造出具有古朴而不失现代感的装饰品,如吊灯、花瓶、壁画等。

这些装饰品不仅能够为室内空间增添一份传统的庄重感,还可以作为艺术品展示在公共空间中,为人们提供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在先秦青铜器的装饰中,图案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先秦青铜器的图案绘制精美,包括动物、人物、花卉等多种图案。

这些图案的线条流畅,构图独特,色彩鲜艳,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在现代装饰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借鉴先秦青铜器图案的构图和色彩,运用到墙纸、地砖、家具等装饰材料中,营造出具有浓厚历史气息和艺术感的室内环境。

在先秦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铸造。

铸造是一种将液态金属浇铸到模具中,冷却后获得所需形状的工艺。

现代装饰设计中很多金属制品,如灯具、家具等,都可以借鉴先秦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采用现代的生产技术与工艺,创造出具有古朴而不失现代感的金属制品。

这些金属制品不仅可以增添室内空间的艺术气息,还可以展现现代工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总结而言,先秦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神秘的历史背景。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先秦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在先秦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而且在艺术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青铜器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宗教、祭祀的重要用具,还在礼仪、宴会等各种场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铜器不仅在古代中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

先秦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先秦青铜器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它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制庄重:先秦青铜器在造型上往往表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无论是青铜器的形状、纹饰还是造型构图,都体现了一种古朴庄严的美感。

青铜器的形制多样,有尊、卣、簋、瓮、觚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或圆或方,或高或矮,或通体厚重,或上轻下重,都展现出青铜器的庄重肃穆之美。

2. 纹饰丰富:先秦青铜器上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多种纹样。

这些纹饰不仅丰富了青铜器的造型,还赋予了青铜器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纹饰的形态多样,线条流畅,刀法犀利,充满了浓厚而独特的艺术气息。

3. 工艺精湛:先秦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包括铸造、浇铸、打磨、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

铸造是青铜器制作中的重要工艺环节,铸造工艺要求技艺高超,对材料的选用、熔化和铸造工艺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以上这些艺术特点使得先秦青铜器在古代就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先秦青铜器已不再仅仅是一般的实用工艺品,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的装饰设计中,先秦青铜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挥着独特的魅力。

1. 餐具饰品先秦青铜器的造型庄重、纹饰丰富,在餐具饰品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在餐具的装饰设计上,可以采用先秦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几何纹等作为设计元素,使得餐具在时尚的又兼具了一种古朴庄重的美感。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设计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设计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大致上是跟夏、商、周三个朝代相始终的。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就把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分成四个期。

第一为萌生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基本上一夏代终止为分界线;第二是发展期,夏至商早期,至多到商中期;鼎盛期是商中晚期至西周晚期;衰落期是西周晚期以后。

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则是在走向衰落的时期,此时的青铜器艺术的辉煌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但尽管如此,在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器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一、秦汉青铜器设计概况秦朝青铜器设计以实用功能见长,纹饰较少,这种设计风格与秦朝崇尚纯朴自然的美学观有关,也与秦朝新政权倡导“实用”、“简朴”的政策有关。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之后,本来比较明显的地区特征逐渐消失了,青铜器的形式与规格日趋一致。

汉代青铜器大幅度向生活日用器皿发展,造型设计出了新品种,但装饰不如商周。

两汉时期(西汉,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的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用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朴素实用成为当时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所用的产品才显得豪华繁杂。

二、秦汉青铜器设计分类秦汉时期青铜器的设计制造出现了古代史上的又一个高潮,设计制造科学含量高,技术进步,规模大,品种多。

秦汉时期青铜器主要有礼器、日用器、科学仪器三大类,其设计与先秦相比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秦汉的青铜礼器包括:鼎、盒、壶、匜、蒜头壶等,汉代铜壶(又叫钫、钟)在设计上有了创新:一、壶除了作礼器,还作为量器(十斛为钟);二、汉代铜壶整体性状设计已成定式;三、讲究壶身的装饰设计。

图1图2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汉代铜镜按照设计特色分为三个时期:西汉初期到西汉末期;西汉末期到王莽时期;东汉时期。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

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

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

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炊煮器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

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

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

多用来煮粥。

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

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

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

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

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

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

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

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

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青铜器艺术及其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先秦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艺术在中国古代文明史
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青铜器艺术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
了后来的装饰设计。

现代装饰设计中,先秦青铜器的元素被广泛运用,为空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以运用先秦青铜器的造型和比例来设计家具和装饰品。

青铜器的造型具有丰富的曲线和流线,可以为家具、灯具等物品带来一种流畅而动感的感觉。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可以应用于
墙壁、地板、窗帘等装饰材料上,增添空间的层次感和神秘感。

青铜器上的神兽、云纹等
图案可以通过刺绣、雕刻、绘画等方式被运用在装饰材料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可以运用青铜器的材质和色彩来设计家居配饰。

青铜器的材质和色彩给人一种稳定、
厚重的感觉,可以用来制作花瓶、壁画等家居配饰,为空间增添质感和品味。

先秦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装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
意义。

通过运用先秦青铜器的造型、纹样、材质和色彩,可以为现代装饰设计注入传统文
化的元素,增添空间的独特韵味和艺术氛围。

也可以通过对先秦青铜器艺术的研究和传承,为现代装饰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灵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

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

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

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炊煮器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

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

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

多用来煮粥。

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

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

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

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

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

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

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

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

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

汉代的盂则变为另一种形制,多小而浅腹,质地也多有不同,并从食器中消失,成为一般的器皿,如水盂之类。

簠,古器具。

亦写作“胡”或“瑚”。

多用作盛黍、稷等饭食。

现所见的簠为青铜制品,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

器与盖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

盖可却置使用。

器盖相合成一器,打开则为一对食器。

簠在西周时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

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

豆。

豆是盛放食物的器皿,除日常饮食、祭祀礼仪使用外,还被当作量器使用。

豆原为陶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始有青铜豆,并且逐渐演变成一种礼器。

豆的使用常以偶数组合,多少表示奴隶主贵族身份,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原有豆、区(ōu)、釜、钟等量器。

由此推算,一豆的容量合约今820毫升。

3.酒器周朝时,对青铜酒器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这种青铜酒器的格式和规格一直沿袭到清代。

除此之外先秦青铜器的种类还有觯,斝,尊,卣,壶,盉等。

青铜器用于贵族阶层的各种礼仪活动,成为礼制的工具,因而被称之为“礼器”。

在中国古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所以,礼器只归贵族使用,是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死后大部分随葬到墓穴里。

同时,奴隶主贵族内部等级森严,使用青铜器的数量和规模必须同他们的地位相当。

如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决不能超越这个规定,否则就是非礼。

被当反映等级制度的行为规范而严格地确立下来,便形成了“礼制”。

青铜器造型大都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

作为礼器,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要体现一定的政治主题和宗教观念。

在先秦时代,神和权力至高无上,人被鬼神化。

青铜礼器造型端庄凝重,纹饰富丽而怪异,无疑有助于造成一种严肃、静穆和神秘的气氛,体现了早期奴隶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有饕餮纹(兽面纹)、凤鸟纹、龙纹、夔纹、云雷纹、乳钉纹等。

其次有蝉纹、蚕纹、鱼纹、象纹等。

饕餮纹是传说中的怪兽形象,是一种想象中的奇异动物。

它由正面的动物颜面组成,包括虫、鱼、鸟、兽的部分形体特征,它运用综合或分解的手法组成图案,可能是由虎或象、牛的头、羊的角、鸟的羽和足、蛇的身等器官拼凑而成的。

它表现精巧,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庄严,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力量和意志。

凤鸟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鸟,头部有华丽的冠饰,嘴部为呈弯钩状的啄,体躯和尾部装饰性很强。

凤鸟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

有蜿蜒躯体的动物大都归属为龙纹。

在中国神话中龙是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

夔纹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

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张口、尾上卷。

通常作侧面描写。

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云雷纹是大多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

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

多用作地纹(底纹),以衬托主要文饰。

青铜器在造型方面,或为了提高实用功能,或因生产条件的发展,或因时代风尚,各朝代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各种器形的美学价值在于形象的创造满足着一定的情感要求,富于变化的造型给人以多样的印象,有挺拔、茁壮、稳重、秀美等等不同的感觉。

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据《越绝书》卷十一“记宝剑”所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又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之间,与《史记》的夏代纪年相当,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有戈、戚、爵、铃、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等,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公元前16世纪前11纪的商代,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制造大量青铜礼乐器。

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以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为代表,器形有鼎、觚、簋、钺等;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为商代前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型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陕西临潼零口乡出土的武王征商簋,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的重大历史事件;淳化史家塬出土的兽首大鼎,通高117厘米,重226公斤,形制庄重,纹饰清新,堪称西周早期青铜器之杰作。

西周中、后期,奴隶制趋向停滞衰落,青铜器出现、钟、等新品种,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克鼎及史墙盘,县出土的方彝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四虎?等,皆属西周中、后期的典型器。

公元前8世纪前476年的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虺纹与蟠螭纹;燕、赵、蔡等国兴起在青铜器上镶嵌红铜及错金新工艺;吴、越、楚等国出现鸟篆铭文。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出土的蟠螭纹大铜禁及“王子午”列鼎,花纹繁密而剔透,器形奇巧而富丽,标志着失蜡法铸器的卓越成就。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鹅,壶身攀附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

战国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

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攻战、台榭等图案纹饰的广泛流行,是各国新兴的封建统治者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

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传出洛阳金村、今藏日本永青文库的错金银骑土刺虎纹铜镜,表现了人们战胜猛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战国青铜器。

此外,湖北随县曾侯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表现了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继续发展;同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音调洪亮悦耳,造型恢宏庄严,堪称战国青铜器的杰作。

先秦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应了我国当时先进的社会文明,是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