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无意识知觉理论引论)摘录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文艺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它将心理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人们理解艺术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阅读《文艺心理学》一书,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
二、艺术创作与心理1. 艺术创作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源于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摘抄:“艺术创作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源于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将内心的世界转化为外在的艺术作品。
”2. 艺术创作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能够满足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需求。
摘抄:“艺术创作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它能够满足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需求,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3.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情感、想象、认知和技巧等方面。
摘抄:“艺术创作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情感、想象、认知和技巧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艺术创作的进行。
”4. 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冲突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摘抄:“艺术创作中的心理冲突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解决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出新的创作灵感。
”三、艺术欣赏与心理1. 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涉及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摘抄:“艺术欣赏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涉及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投射到艺术作品中。
”2. 艺术欣赏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欣赏体验都是独特的。
摘抄:“艺术欣赏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欣赏体验都是独特的。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背景、文化素养和审美观念不同,导致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存在差异。
”3. 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和评价等方面。
摘抄:“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感知、联想、想象、情感和评价等方面。
这些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
”4. 艺术欣赏有助于人们心理健康,提升审美能力。
运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

运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受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的艺术形式,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也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那么,何谓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呢?对于如何运用这个理论来分析视觉艺术,本文将进行阐述。
首先,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是指人们在欣赏视觉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感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人们在欣赏视觉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包括感知、情绪、认知和意义等方面的要素。
那么,在运用视觉艺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入手呢?首先,我们要从视觉感知方面入手,分析视觉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视觉特征对人们视觉感知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时,它的造型美和色彩美往往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视觉感官,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此外,构图也是影响视觉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设置画面中的元素和空间关系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帮助观众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
其次,我们要从情绪体验方面入手,分析视觉艺术作品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一幅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唤起人们各种各样的情感,比如愉悦、悲伤、恐惧、惊喜等。
在欣赏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联系,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再者,我们要从认知体验方面入手,分析视觉艺术作品对人们认知的影响。
视觉艺术作品往往会通过表现手法和象征符号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
因此,在分析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要考虑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和象征符号等,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最后,我们要从意义体验方面入手,分析视觉艺术作品对人们意义的影响。
视觉艺术作品往往能够通过表达艺术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世界。
因此,在分析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也要考虑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意义体验。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
2.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
3.视知觉的理论基础
4.艺术创作与视知觉的实践应用
5.读书笔记总结
正文
艺术与视知觉读书笔记
艺术与视知觉密切相关,视知觉是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接收、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视觉信息,其创作和欣赏过程均离不开视知觉。
本文将从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视知觉的理论基础、艺术创作与视知觉的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包括形状、线条、色彩、质感和空间。
这些元素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艺术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和组合,创造出具有表现力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其次,视知觉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格式塔心理学、视觉心理学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优先于部分,视觉心理学则关注人类视觉系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
这些理论为艺术家提供了关于观众如何感知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宝贵信息。
在艺术创作中,视知觉的实践应用表现为艺术家如何运用视知觉原理来创作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例如,艺术家通过对形状、线条、色彩等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作品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从而达到表现作品主题和情感的目的。
同时,艺术家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视知觉习惯,以便使
作品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总之,艺术与视知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运用视知觉原理,以便创作出具有表现力和美感的艺术作品。
直觉183;想象183;情感--萨满视觉艺术表达的“无意识”心理探释(论)

摘 要:萨满视觉艺术是运用视觉造型艺术物化载体形式再现萨满信仰文化的观念意识。
萨满艺术表现过程中常常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联系的观念,使物象和观念、想象和事物融为一体。
本文根据心理学理论,以萨满信仰文化中对神灵崇拜心理的感知体验为切入点,以萨满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直觉、情感和想象所反映的“无意识”心理为研究依据,分析探究萨满艺术实践中的心理体验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关键词:直觉;想象;情感;萨满;艺术;无意识由于萨满艺术是源自于萨满宗教信仰文化,是对大自然、对神灵崇拜的物化载体和祈求欲望的精神传达,这种欲望“它积淀于人类心理底层,不为意识所知,但又决定着人的情感、知觉、想象、理解等种种心理行为,”[1]是隐藏在艺术创作者内心深层的意识——“无意识”。
因此,萨满视觉艺术创作是在萨满创作者的“无意识”心理作用下产生的,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会心理以及世界观审美的价值取向,成为萨满信仰文化的精神依托,通过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意识中的直觉、想象和情感心理得到人们对幻想和愿望的满足。
萨满艺术产生于东北亚氏族原始萨满宗教,是萨满信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视觉艺术是运用物化载体再现萨满信仰观念。
“萨满”是能沟通神、人、天、地的中介者,是这些人创造了原始宗教,并由他们主持各种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主持祭祀的巫师被称作“萨满”。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匈牙利学者迪欧赛吉在撰写的词条中这样写道:“萨满是一个心醉神迷的人被相信能治病,能与超世界交往”。
1978年版的美国百科全书上写到:萨满教是一种宗教,这种宗教的司祭者在做祭仪时会进入精灵附体状态,被相信受神灵支配,神灵通过他说话、行动,该司祭者称为“萨满”。
著名宗教学者埃利亚德在他的《萨满教》著作中提出:“萨满是在意识变化状态中出游的男人和女人”。
[2]因此,受这一巫术信仰文化的深刻影响,北方氏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原自于萨满的创作。
艺术理论丨艺术创作心理(二)

艺术理论丨艺术创作心理(二)意识与无意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必然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因此,对于艺术创作中意识的作用,得到普遍的承认。
但是,对于艺术创作中有没有无意识的作用,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相反意见了。
所谓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无意识主要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认为无意识就是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被意识所压抑着,只能在暗中活动。
弗洛伊德把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比作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意识如同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是整座冰山的一小部分,无意识犹如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冰山,占有主要的地位,科学、宗教、艺术等活动都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和影响。
对于艺术创作中无意识的地位和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种是完全否定艺术创作心理中无意识的存在,另一种如弗洛伊德则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甚至用白日梦来解释艺术创作活动,这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后来也受到许多批评,他的学生荣格就修正了他关于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性欲观点,扩大了无意识的内涵,并将其区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从总体上看,艺术创作无疑是艺术家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主要和支配的作用。
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又确实存在着一些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活动,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常常成为激发顿悟、灵感的契机,也常常成为表演艺术二度创作的最佳瞬间。
事实上,无意识或下意识并不神秘,它其实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
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构成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复杂的创造活动,为什么有时在“梦”和“醉”的情况下,艺术家能突然获得创作灵感呢?这就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大脑皮层暂时从紧张的创作状态中得到放松,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获得了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艺术与视知觉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N·谢克曼编著的专业书籍,该书探讨了艺术作品对人类视知觉的影响和启发。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艺术作品对我们的视觉感知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书中对艺术作品的视知觉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建筑等的研究,作者指出了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视觉形式和符号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情感。
例如,书中提到了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对人们的视知觉产生的影响。
这让我对艺术作品的视知觉效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艺术作品对人类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心理学分析,作者指出了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视觉形式和符号来触发人们的情感和情绪。
例如,一幅抽象的油画作品可能会让人感到迷惑和不安,而一幅充满阳光和希望的风景画可能会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这让我意识到了艺术作品对人们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如此深刻和重要,也让我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艺术作品的实验研究,通过这些实验研究,作者进一步验证了艺术作品对人类视知觉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这些实验研究让我对艺术与视知觉的关系有了更加具体和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阅读《艺术与视知觉》,我对艺术作品的视知觉效应和心理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用心去欣赏艺术作品,也会更加珍惜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视知觉体验和情感体验。
艺术与视知觉,让我对艺术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让我对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浅论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

艺术理论2010·01 美术大观浅论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On the Unconsciousness in Artistic Creation 文/ 彭博无意识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的心理活动” 么小。
我认为,贾珂梅悌这样做只是源自于因为它不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以及日常生活,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不例人类内心最原始的对“我”的理解。
每个人同样地,绝大多数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外。
甚至,弗洛伊德还认为无意识是艺术创作在潜意识中都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虽然必定会因社会因素的制约而规划一个符合社的动力。
但是,由于社会的约束,艺术家在进这在人类社会中会被斥责为自私,但这却是会需求的创作意图,而这种接受意识指导作行创作时通常更加理性,创作出的作品更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本能。
在贾珂梅悌的眼中除出的创作意图又必定会与艺术家的无意识产有意地向社会需求靠拢,而无意识所包含的自己以外的任何人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他们生冲突。
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总会无意真实情感却在作品中被压抑。
但是,也有少许组成了一个与自己有所距离的集合体,为了识地对作品作一些更为主观的处理来宣泄内人敢于在作品中追求主观感受,任由无意识实践这种对自我存在的理解,贾珂梅悌才会心真实情感,这就是无意识引发的冲突在作的内容被表现在作品中。
虽然,这样的作品往在不自觉中将对象处理成好似站在远处地平品中的爆发。
并且,创作意图越是明确的作往过于个人化,在一定时期里或许不被认可,线上一般,并且这些对象都具有一种相似的品,无意识同意识之间的冲突就越加明显。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时期的社会规则甚至道模糊的形象,以此来拉开他自己与别人之间17 世纪中叶,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曾德标准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曾经被排斥的作的距离。
当观众面对这些作品时,他们不仅接受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委托为其创作了品在今天看来未必不是一件出色的作品,而,同时还会被唤会感受到贾珂梅悌的“自私” 一幅肖像画。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1500字

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1500字艺术与视知觉读后感好书推荐/《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生于1904年,原籍德国。
1928年因对视觉表现心理学、哲学和美术音乐史的研究卓有成就而获得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对中国的美术界来说知名度是很高的。
同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教育问题也非常关注。
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最重要的贡献,应该表现在他对视知觉的重要性所作的令人信服的充分论证,从而为美术教育在我们社会和学校的中的地位确立了牢固的基础。
阿思海姆对美术教育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他的那篇《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的专论上。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了,视知觉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此,解剖生理学也证明了人的视神经实际上是脑神经的一部分,视神经与脑神经甚至有着一种一对一的联系。
观看的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大脑的话动。
知觉意味着对事物意义的识别和判断。
在这一判断过程中,阿恩海姆对知觉作了这样的解释:“所谓知觉,就是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形态的模态和样式(我称之为视觉概念或视觉范畴),与刺激达到一致(或用之取代它)。
”因此,知觉的过程必然包括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分离和突出某物等方法。
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阿恩海姆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视觉思维。
在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把握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心理意象。
这种心理意象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所谓心理意象,是具有一定的抽象程度能反映事物样式特征的形象。
它比实际事物更抽象,但比概念要具象,居于中间。
成为沟通两者的中介,将表象世界与抽象思维联系起来。
阿恩海姆高度评价了意象在思维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思想是借助于一种更加合适的媒介——视觉意象——进行的。
而语言之所以对创造性思维有所帮助,就在于它能在思维展开时,把这种意象提供出来。
”他主张专门从事概念思维的人,必须时时将思维向意象回复,否则,就会陷人一种“贫血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心理分析作者:安东.埃伦茨维希
二完形范围外的艺术形式
1 学习美术的人更容易观察从背景上切出的负像形体。
例如,人的肘部放在一把扶手椅上,其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形。
还有,学生必须采取一种单一形式去构成光影的块面,它们正好越过了真正图形的轮廓。
这些光影的块面又会构成一种跌置在真正图形上面的图案(明暗画法)。
学生所学的,相当于一种逆完形原则的知觉技能,将真正的对象分解成为抽象的片段,再重新把它们组成迭置的图案。
2 完形心理学理论提出的完形原则仅仅适用于有意识的表层知觉范围。
"深层心理”这个术语与“表层心理”对应,于表层知觉存在着根本区别,肯定存在一种无意识知觉,它不受意识完形(表层完形)的约束,它观察的对象是那些对抗形体组合,例如负像背景或者技法的细微形体,精神分析学认为,深层知觉不仅脱离了表层完形,而且遵循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形式法则。
例如:当我们的表层心理相当清醒,处于理智的最高张力状态时,只有这个时候,我们的眼睛才会敏锐地注意到我们周围的真实物体,竭力去观察尽可能简洁而单纯的完形。
但是,当我们将目光转向我们内心(如戏剧,艺术,白日梦,或是在入睡时的沉梦中)精神能量被从心理表层吸入心理深层,这时我们的视觉就失去了它的敏锐而界限分明的边缘,被观察的形体就变得模糊含混,浑然一体,并且在连绵的流动中断断续续了。
深度视觉中也包括迭置的视觉,而在表层视觉来说,这种迭置的视觉是不可能存在的。
在梦中,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梦中的形象往往似乎包括了几种截然不同的物体形象,例如,同时包括了一辆婴儿车一辆灵柩车和一门大炮,它们的形状似乎一个迭置在另一个上面。
儿童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在儿童眼里,世界上的物体
似乎比成年人所看到的分化更笼统。
儿童还没学会对外部世界加以分化。
所有的男人都是“爸爸”儿童说某个东西“烧起来了”,那可能是指热汤,蜡烛以及花园中的暑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