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余映潮谈现代诗歌的教学
余映潮的教案

余映潮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余映潮的作品与人生哲思教案目标:1.了解余映潮的背景与艺术成就,理解他对诗歌与人生的独特见解。
2.分析余映潮的作品中的主题与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诗歌与现实生活的思考,探讨余映潮的人生哲理对我们的启示。
教案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余映潮的照片和简介,向学生介绍他是一位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强调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2.理解与探究(15分钟)- 分组阅读余映潮的诗歌作品,每个小组挑选一首,并解读其中的主题和意象。
-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解读结果,并进行简要的点评和补充。
- 引导学生从余映潮的作品中体会他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3.思考对话(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余映潮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如对生活的关切、幸福与困苦、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进行互动交流与观点碰撞。
-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促进学生对余映潮的人生哲思有更多的领悟。
4.个人思考与写作(15分钟)- 要求学生以余映潮的诗歌或人生哲理为素材,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和人生的思考。
- 提供写作指导,如思维导图、关键词提示等,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5.分享与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短文,进行互相评价和评论,加深对余映潮作品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 总结教案内容,强调人生哲思对于我们的启示,鼓励学生在面对困境和追求幸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教案评估:通过小组的解读与分享、思考对话、个人写作和共享,以及学生对于他人短文的评价与互动,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于余映潮作品与人生哲思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表达来评估他们对于诗歌和人生的感悟与表达能力。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1

浅析余映潮现代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后感诗人艾青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的确,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意蕴丰满的情感,使诗歌成为文学的骄子。
中学诗歌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感受和积累美的语言,品味和运用美的语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纵观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
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余老师选择了十九篇课堂教学实录进行说课,其中就有四堂课是诗歌教学,除了一堂《律诗二首》是古诗教学实录,其余三首——《我愿意是激流》、《纸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是中外现代诗歌教学。
从余老师的三节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现代诗歌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贯穿其中的诗意手法,诗味浓郁,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共生的灵动过程,韵味无穷,令人赏心悦目。
一、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独创,也是其主流教学模式,在他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板块式教学表现出其特有的结构层次。
“板块”与“板块”之间总是那样灵动,总是不见其“板”,板块式教学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学结构清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
如:《我愿意是激流》的教学思路: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说整齐的句式,本身就像一首诗。
“听、读、品、说”的层进式的教学流程,余老师授课时昂扬的生命激情,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的生动讲析,显示出余老师对诗的品析鉴赏的深厚功底,余老师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评述语言,使整堂课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再如:《纸船》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1、深情地朗诵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如果说,《我愿意是激流》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体现在层进式的教学流程和诗意化的讲析方面,那么《纸船》这节课的板块式教学思路设计的诗意化,则是体现在学生的活动中。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教学赏析

2021年第6期中学教学笔者有幸阅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课中对余老师引导学生有味地朗读课文印象深刻,并为之拍手叫绝。
先来回顾余老师授课的教学实录: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有味”。
(屏幕显示)有味地朗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我读三个地方给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进行交流。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好,一起试一下。
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学生齐读课文。
师:第二个要求是——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安静呢?因为是“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学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第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
我们讨论后再读。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读出了一点淡淡的快乐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把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学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一、朗读意识之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表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于老师谙熟于课标的要求,始终将加强朗读教学贯穿在教学设计中,不管是本课教学亦还是其他的教学设计,余老师都会在课中巧妙设计朗读教学环节,并力求体现出朗读指导小步轻迈的特点,通过富有层次的朗读教学设计,体现出朗读教学的“组合美”,使它们的训练要求表现出一种细腻的层次之美,课堂教学由于它们的反复穿插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节奏感。
我爱这土地余映潮实录 《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

《我爱这土地余映潮实录《我爱这土地》教学实录》摘要:师上课学们!生(齐说)老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钢琴曲《黄河合唱》)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名吗?生(齐说)知道,(恍然悟学生报以热烈掌声)生(朗诵诗歌)师谢谢诗人艾青,(师放录音)师谁愿遍?生(信地)我!生(学生朗)三、组讨论、问答师非常有感情【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首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名是诗歌单元课而且学生是次学习现代诗因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基观总结现代诗歌方法培养学生诗歌兴趣面学习打基础对初学生而言把握课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学生做到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涵极其复杂情感理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我设计教学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主通多样诵训练让学生己程感悟和体验重让学生说出己感受、观引导学生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品味、想和想象诗境感悟、探究诗歌所深蓄情感及义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从而教学程落实课程标准欣赏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作品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做出己评价品位作品富有表现力语言要【教学目标】、通诵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课、引导学生理诗句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主题3、培养学生诗歌兴趣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体会诗人对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祖国挚爱情【教学程】师上课学们!生(齐说)老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钢琴曲《黄河合唱》)学们知道这首钢琴曲名吗?生(齐说)知道是《黄河合唱》师知道它写哪期吗?生(起信地说)写抗日战争期师说得很对关抗日战争相信定看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影视作品能谈下你感受吗?生我看电影《地道战》影片日鬼子被打得晕头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生对《地雷战》也是那人们真是了不起发明了各式各样地雷(唱了起)炸得鬼子魂飞胆散(学生笑)生我看电视剧《烈火金刚》我喜欢影片聪明机智身手敏捷侦察员肖飞影片日侵略者残忍行真让我痛恨不已师学们谈得真作国人我们定要了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还是屈辱抗日战争虽然带给国人民巨灾难但它也是段反映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现实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声疾呼以期上下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学习诗人艾青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起感受他那颗真挚心二、朗课、整体感知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位嘉宾现请让他做下我介绍(学生们诧异目光名学生走上台)生学们!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9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93年回国不久我被捕入狱狱我写成了诗作《堰河──我保姆》938年抗战初期日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广地区所到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国人民抵抗志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斗争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爱和对侵略者切齿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朗诵下我诗作(恍然悟学生报以热烈掌声)生(朗诵诗歌)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学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学精彩有朗诵现就请把己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学生们慷慨激昂地朗起)(朗完毕)师你认这首诗朗应什么呢?生我觉得诗感情真挚所以节奏不宜太快生诗节很多要重音和节奏师说得朗诵首诗要把握诗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准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准每句话重突出重音咱们听遍录音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师谁愿遍?生(信地)我!生(学生朗)三、组讨论、问答师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这首诗呢?组发表下己观提出己不理问题相讨论研究下(学生进行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学发表下己看法?生(名学生迫不及待地了起)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什么要用嘶哑形容鸟歌唱呢?生国人民日帝国主义铁蹄下遭受着苦难这样情况下鸟儿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吗?生对我身心都受着痛苦煎熬何动人歌喉再说鸟儿喉咙已嘶哑了都还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爱是多么深师非常精彩正是如诗人用嘶哑形容鸟儿歌唱方面影射了当社会现实另方面也表达了己对祖国无比挚爱朗要表达出种感情急抒发心情(朗)假如我是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喉咙歌唱师鸟儿用嘶哑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生我觉得土地指是国地可作者笔下土地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呢?生土地是祖国地象征我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呢?因当日帝国主义正国土地上肆横行残害姓所以这么说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日侵略者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地日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有苦难师理得非常诗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华民族祖国地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常见写作方法通某特定具体形象暗示另事物或某种较普遍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诗还多次运用学们定要理师正如所知道日侵略者所到处无恶不作残忍至极虎卧龙盘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白发苍苍老人还是母亲怀嗷嗷待哺幼儿统统被杀无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华侵略者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国人民志不会被摧垮(朗)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风和那林无比温柔黎明朗这部分定要表达出种慷慨激昂气势(学生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起)生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是不会屈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终战胜它国人民也是如我们会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我们生河流、风就是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象征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切师是胜利将终属我们因我们已看见了那林无比温柔黎明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林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重要是它有活力充满生机生我们游击队我们放区就林它不断壮就象黎明曙光穿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光明与希望生黎明已到了光明还会远吗?师说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抗战胜利做出己贡献(朗)然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土地里面朗要表达出种坚语气生鸟儿生要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土地贡献己份力量生这是因鸟儿对土地充满了依恋生诗人真是善表达情感鸟儿歌唱、鸟儿死羽毛腐烂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然事情但诗人笔下这些行都成了鸟儿主动追甘祖国歌唱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歌唱;即使死也希望羽毛腐烂作者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水库里当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激而下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我对这土地爱深沉朗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种如泣如诉深深依恋情生这是诗人感情然流露由衷倾吐生诗句问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深沉爱师诗人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眼里常含泪水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心让我们再次感受下他那强烈感情生(齐二节)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诗倾了己深沉情感现谁愿再遍全诗?生(刚才那学又了起)我再遍!(进步非常)师让我们他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下生(齐声朗)生(忽然很声音传出)我有问题不明白师勇敢提出你问题我们起生(了起)诗人什么要用鸟比做己呀?鸟力量多弱声音多啊!(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生对呀!把己比做雄鹰不更吗?(学生有摇头反对也有头表示正当沉思名学生信地起)生老师我知道了抗日战争初期人民力量还是很薄弱所以诗人用只鸟作比是很合适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鸟还用嘶哑喉咙歌唱甘献身足可见当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把鸟改成雄鹰不合当社会现实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全国人民那种悲愤情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称是悲哀诗人这样安排也是诗人身所具有特殊气质和性深情流露四、总结收获师我们通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爱国情通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生诗歌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义我也要诗歌创作运用它我现就想到了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脸得笑容)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爱我觉得谁不爱己祖国谁就不属人类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日子已离我们远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能忘记因牢记是了更地创造生说得我觉得只有了己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生日首相不顾国人民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国人民极心灵伤害我们定要让国更加强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昌盛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雄鹰展翅高飞搏击长空样生死依恋祖国师看学们收获颇丰优美诗歌不仅要欣赏朗更要把它熟记心能脱口而出丰富我们知识储备相信通节课学习定已把艾青这首诗背下了让我们起背诵吧!(师生齐背诗歌)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祖国挚爱情让我们歌曲《共和国恋》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五、布置作业师爱国情是绵延不绝课下请学们集有关爱国方面诗歌作品并将己对祖国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师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评】刘莹老师《我爱这土地》这课用新颖生动形式引导学生诗悟情教师善系学生已有信息储备激发起学生兴趣;美基础上师生动生生动平等对话;教师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出色表现赢得教师由衷赏识与称赞这种和谐上进氛围师生共鉴赏了美创造了美。
黄河颂教学设计余映潮

黄河颂教学设计余映潮这是黄河颂教学设计余映潮,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黄河颂教学设计余映潮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导入: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激发情感: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朗读诗歌:1、同学齐读诗歌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内容研讨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
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说说《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余映潮

说说《土地的誓言》的教学——特级教师余映潮《土地的誓言》,为“九一八”十周年而写,似乎是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热烈、深沉的爱国之情。
作品的语言是华美的,情感是炽烈的。
其精彩之处,在于用热烈的语言,美好的想象与回忆,表达作者内心不可遏止的激情。
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十年之久。
对于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于国人来讲,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
作者的笔下,故乡美好事物奔涌而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样如浪潮一样澎湃。
研读这一课,需要品析这样一个要点,那就是,作者在运用什么样的手法在抒情。
关于这一点,《教师教学用书》上有这样的分析: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这样一些分析,似乎没有说到点子上去。
我们用最简洁最概括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土地的誓言》,最优美的抒情手法是“反复”,那对故土深沉的、激越的、浓烈的赞美和思念之情,在各种各样的语言反复中得到了渲染和强化。
先看全文结构上表现出来的“双段反复抒情”。
这篇文章由两个大的段落构成。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而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第一段是“明”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想象,全段文字中用了六处“想”;第二段文字是“暗”写对家乡的思念,重在回忆,全段文字中没有用一个“想”字,但对家乡生活的回忆内容全部都是“想”。
余映潮诗词联读法

余映潮诗词联读法:多角度欣赏诗歌余映潮的诗词联读法是一种欣赏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以下是余映潮诗词联读法的一些特点:1.关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是诗歌的生命,也是其魅力所在。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2.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3.强调对诗歌语言的品味。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语言是诗歌的基础,是诗人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精炼、生动和形象等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魅力。
4.重视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余映潮认为,诗歌的意境是诗歌的精髓,是诗人通过意象和语言所创造出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结合多种文学手法进行分析。
余映潮认为,诗歌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文学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因此,在诗词联读法中,教师会结合多种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总的来说,余映潮的诗词联读法注重从多个角度欣赏和解读诗歌,包括音韵、意象、语言、意境等方面。
这种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1、异彩纷呈教《背影》——《背影》教例评析[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讨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原因。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级教师余映潮谈现代诗歌的教学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
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
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所以,必须加强对诗歌教学设计艺术的研究,以缩小这种落差。
就中外现代诗歌的教学与教学设计而言,从教师的角度,可进行这样一些探究:第一,全面理解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初高中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高质量地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地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志,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地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8.在有关诗歌学习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9.在高中选修课程“中国现代诗歌鉴赏”模块里进行以单个作家的作品鉴赏为内容的或以专题鉴赏为内容的教学活动。
第二,细节化地了解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选修课的开设,诗歌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素质要求,其中一些细节化的要求,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关注。
1.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认识诗歌的能力。
即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2.教师应该有很强的朗读诗歌的能力。
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等等。
教师要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
对诗歌作品,能感受到体味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能把握表达感情的基调,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能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
要善于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还要能进行配乐朗读的设想与设计,如进行情感类、形象类、背景类的配乐朗读设计等等。
3.教师应该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
诗歌的教学与学习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读教材,而且要有敏锐地认识课文教学作用的眼光,准确而灵活地处理教材,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课文的教学作用。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第一,总的来看,诗歌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知识教学,朗读训练,语言品味,赏析点拨,情志熏陶,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
第二,从文体教学的特点看,诗歌教学要突出如下方面的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
第三,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教师独到的创意。
要围绕课文的教学重点进行细节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
4.教师应该有很好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如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联系与对比、铺叙与用典、情味与意味、主旨与意蕴、议论与哲理、形式与风格等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
又如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绪,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错综、精练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升华等不同的手法,能从动静、曲直、隐显、视听、时空、虚实、景情的角度来品析作品的画面特点。
又如:能进行专题阅读,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能搜集众多赏析论文及其他资料对作品的品评,用来帮助鉴赏作品,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
再如,力求做到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有新的发现;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就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等等。
第三,要创新诗歌的教学设计。
创新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是时代的要求,是课改的要求,是现代化教学的要求,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
下面略作例说。
1.设计诗意盎然的训练点如:何其芳《秋天》的朗读训练:朗读基调设计:轻声,女声清脆,男声厚实。
情感基调设计:第一二节喜悦,第三节留恋。
配乐主体乐声:短笛声。
特别处理:最后一句三步轮读,声音渐慢渐小。
(女合:)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男合:)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女领:)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男合:)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女合:)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男领:)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男领:)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女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众合:)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女合:)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2.创造崭新的教学手法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悉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
教师讲析:五言诗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
《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
如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既表现出教师独到的见解,增加了课的文化氛围与知识含量,又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进行揣摩体味。
3.设想有创意的教学思路如《乡愁》的教学。
下面是笔者的两段记录:①日期:2001-06-24今天想到了《〈乡愁〉诗两首》的教学。
《乡愁》共两首,在教学中应该教成四首。
或者是用这两首带出其他两首《乡愁》。
或者是以余光中的诗带出一首余的诗,以席慕荣的诗带出一首席的诗。
教学余光中的诗要突出意象,教学席的诗要突出意境。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板块思路。
在读法上对席的诗要用轻声读,有时要用极轻的声音来读。
这一节课的任务就是读四首诗,背两首诗,形成气候;学习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也许还有一种更好的上法,或者以轻声朗读席慕荣的《乡愁》作为导语,或以师生共同朗读古今多首思乡之诗来导入,再学读余光中的《乡愁》,再加上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这样,一节课就上余光中的两首诗。
②日期:2003-07-30又想到余光中《乡愁》的教学。
这次的思路设想为“资料式穿插式思路”。
在教学进程中有机地进行穿插,以增加教学的厚度,调节教学的节奏。
穿插一:什么是乡愁诗。
穿插二:用余光中的一句话渲染氛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穿插三:用余光中的一段话进行思路点拨: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穿插四:用短小的赏析文和同学们对话,以对同学们的欣赏品析作小结。
如其中的两段:结构之美。
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各节行数、字数相等,格式相同。
四节诗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层叠式的结构,显现出特有的形态之美与建筑之美。
虽然节与节之间相互对称,但由于诗句的长短不同,全诗就于整齐之中表现出参差、活泼的动感,特别突出了它那秀美的细部线条——“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等四个诗句,极好地表达了幽深的乡愁。
音乐之美。
轻声朗诵,可感受到这首诗的音乐之美。
它首先表现在全诗的结构之中。
全诗由于格式相同的诗节而蕴含着相同的吟咏节奏,生动地形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韵律,表达出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意境悠远的抒情效果。
其次表现在诗节的选字、用词、写句上。
诗句长短的不同造成了停顿、节奏、语气与语调的变化,便于表达思念的深情;叠词的选用起着舒缓节奏、深化情感的作用,多个叠词的使用酿就了音节的回环之美;再就是表现在韵脚上,“头”字多次出现,不仅形成反复之美,而且组成了诗的又一旋律。
穿插五:用歌曲《乡愁》作课堂教学的收束,让此课的学习留有余韵。
4.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
如:①配读活动。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对话活动。
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
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③积累活动。
如《帆》《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帆”“萤火虫”,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④写作活动。
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
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⑤比读活动。
如《沁园春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⑥欣赏活动。
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
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⑦研讨活动。
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