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方《风景》的命运主题

合集下载

论方方《风景》中的亡灵叙事

论方方《风景》中的亡灵叙事

论方方《风景》中的亡灵叙事作者:张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风景》借用一个“死去的灵魂”——小八子来担任这部作品的叙事者,这是作者十分巧妙的构思。

本文将从《风景》出发试探这部小说独特的叙述魅力,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特色与独特的人文关怀进行一一阐释,并进一步品评这种新颖的亡灵视角中的另一道闪着人性光辉的艺术风景。

关键词:叙事;亡灵;方方作者简介:张晶,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2“1987年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被认为是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并且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

”[1]这里的“新空间”本人认为主要指的是《风景》创作中的叙事艺术。

在这部作品中,方方摒弃了作者生在其中的姿态,以及身临其境地讲述故事、操纵情节整体发展的叙述方式,选择了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如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等人所提倡的“作者退出”的观念,放弃了自叙的权利,着重突出偏离意识中心的边缘性主体,不介入文本发展,对其进行客观化的显现。

这是一种从西方思潮中学习吸收消化后的成果,因此在新时期小说中运用这种新颖的故事叙述方式,不仅在感情和阅读兴趣上重新召回了读者,并且在提高文章的审美艺术上也是卓有成效的。

基于以上结论,本人将以《风景》为本,从三个方面试探这部小说中故事叙述的独特视角,挖掘其中的特色以及人性关怀。

一、亡灵叙事视角的界定《风景》中的“小八子”是一个出生仅十六天便夭折的男婴,“父亲做了一口小小的棺材把小婴儿埋在了窗下。

那就是我。

我极其感谢父亲给我的这块血肉并让我永远和家人待在一起。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的世界”。

[2]他的自述开启了亡灵视角的大门,他以旁观者的“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汉口贫民窟河南棚子里的一个十一口之家,挤压在不足十三平方米的空间里,上一辈如何在生活的重压下劳作生存,儿女们又如何在污浊的环境和粗粝的磨难中变化成长。

浅析方方《风景》中的情节与人物

浅析方方《风景》中的情节与人物

浅析方方《风景》中的情节与人物作者:杨芃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叙述内容,一般就是指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了整个事件、事件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以及事件出现时的主要场景等,这也是指构成这个主题中所蕴含的故事内容。

本文要讲分析的作品——《风景》,是作家方方的中篇叙事小说。

这部小说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与生活,以及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甚至揭露了人性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特征。

这一切的内容,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又真实的“风景”。

本文就主要从事件以及人物这两个小的方面来对这部小说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让读者能够通过这篇文章对作者的在情节与人物写作的创作技巧有一定的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叙事作品;事件;情节;人物作者简介:杨芃雯(1995-),女,湖北恩施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风景》是作家方方的成名作。

方方,原名汪芳。

她于1988年荣获了1987-1988年度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正是因为她《风景》这部小说的发布。

因此,文学批评界也都普遍承认是她“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

《风景》这部小说是以“河南棚子”这样一个地方作为生存的背景。

这里地处湖北武汉,是武汉的一个著名的贫民窟。

并且,以小七子(也就是“七哥”)这样一个悲惨命运的人物形象为主线。

还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口吻即死去的儿子——“小八子”来讲述整个家庭的故事,描绘出“父亲”一家十几口人的为了生活而努力挣扎的状况和故事。

一、情节和事件1、作品中情节的描写与分析作者运用了巧妙地方式,把文章结构打乱,变成琐碎无序的生活片段,用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串联起来。

小说一开篇就是讲述了小七子晋升后的他,回到家中趾高气昂的模样。

如作者开篇就用“发疯的狗”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小七子,真实地描述出他进家门时候的情景。

对方方《风景》中叙述者的解读

对方方《风景》中叙述者的解读

对方方《风景》中叙述者的解读作者:李颖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摘要:方方代表作《风景》中叙述者是“我”,“我”又是一个亡灵,“我”被父亲埋于窗下永远和家人在一起,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与成长。

“我”的叙述是可靠性叙述,“我”对父亲的那份同情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但是由于“我”特殊的身份,又会时刻提醒读者“我”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关键词:风景;叙述者;叙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01从亡灵的视角来叙事,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存在的,但由于文学的虚构性,能够让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在作品中虚构出一个鬼魂的存在,从他们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人世界进行重述,因为作为一个鬼魂,他与人世界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的叙述几乎是不带任何私心杂念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叙述最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的生活,所以他们的视角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让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更加的深远和独特。

《风景》,方方的成名作,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

一部从亡灵视角叙事的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生下来半个月就夭折的婴儿——小八的视角,描述了汉口河南棚子里,他的家人:一对夫妻,八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故事。

小说的引言写道:“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看见那些奇异世界。

”这句话和亡灵视角的设置相得益彰,视角的距离空间一下子就被巧妙地拉伸开来。

从小八这个亡灵的视角去看待一切,《风景》从冷静平淡的叙述中拉开帷幕,但就是给人一种诡异莫测的感觉。

一个“亡灵”,他超脱了人世,在黑暗世界里,他的目光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个人的身上,冷静地叙述了一个十一口的家庭龟缩在十几平米的棚子里,几十年来的生活——吃喝拉撒、谩骂斗殴、庸碌凄惶,以及生活在里面的他的亲人——性情粗暴的父亲、风骚恶俗的母亲、还有一群像野草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兄妹。

论方方《风景》的叙述特点

论方方《风景》的叙述特点

翻 翻 豳 圜
到第 二节时 : “ 他 和母亲 在这里 用 十七 年时 间生 下 了他们 的九个 儿 女 。……然而 第十 六天小 婴儿 突 然 全身 抽 筋 随后 在 晚上 咽 了气 。
述方式 。然而在《 风景》 中, 读者初 读第一 节时 “ 七哥说 ……七哥 说
… …
方方 的《 风景 》 以一个 只活了半个
月大 的婴儿作 为叙述者 来讲述他
活 着 的亲 人们 沉重 苦 涩 的人 生 ; 用一个 死去 的埋 在 门槛 下 的孩 子 的 口吻 ,来逐个 讲述这 个奇特 的 家庭 中每个 成员的故事 : “ 父 亲买 了木 料做 了一 口小小 的棺材 把小 婴 儿埋 在了窗下 。 那就是我 。 我极
只 是一个 被 反 映者 而非 叙 述 者 。
得陌生化 的效 果 所谓 “ 陌生化 ” , 就是 对常规 、
常识 的偏离 , 造成读 者 的陌生感 。
读者在 长期这种叙 述方 式的熏 陶 下 ,早 已习惯 这类涉及 鬼魂 的叙
义就会有很 大 的出入 ,作 品所体
现 的艺 术构 思 效果 也不 尽 相 同 。
学教育
论方方《 风景》 的叙述特点
回 蒋 小方
内容摘 要 : 方方创作的 中篇小说《 风 景》 , 在 文本 中以亡婴作 为叙述 者 , 这是方 方在 小说创作 中对 小说 叙述 艺术的新的开掘与积极探 索。她摒弃传统 , 借鉴 了西方现代 主义 的叙述 方法并加 以创造性地运用 , 这种巧妙 的
在指 称意 义上 ,要使 那些 现实生 活 中为人们 所习 以为常 的东西化
为一 种具有 新的 意义 ,新 的生命 力 的艺术 形象 。新 奇 的艺 术感受 是陌生化的基础 。 方 方 曾在 一次被 采访 的过 程 中说 : “ 从创 作 技巧 的角度 上 , 我 在写 《 风景 》 的时候 , 特 别 想让 小 说有一种 叙述基 调 ,这 种叙述 基

方方《风景》的悲婉风情

方方《风景》的悲婉风情

母子 、兄弟姐妹问的仇视 、打骂等生活实际风景作 以充分曝光 。如果说生 在 生 存 境 遇 中根 本 就 谈 不 上 任何 超 越 的 可 能 。
活本身就是一部悲剧的话 ,那么风景就为我们直观地展示 了这样的一个
七 哥 在 莫名 其 妙 中便 进 了别 人 梦 寐 以 求 的 大学 ,而 这 12期
文化 教 育
方方《风景》的悲婉风情
平 秋 月
(绥 化 学 院 文 学与传 媒 学 院 2007级 ,黑 龙 江 绥化 152000)
摘 要 :从情 节 、人 物 、语 言三 个 方 面 浅析 方 方在 《风景 》中所表 达 的 悲婉 风情 关键 词 :情 节 ;人 物 ;语 言
相 当盲 目了 。他 为 了二 哥 的死 看 不 上 所有 的女 人 。这 种个 性 也 是 在 生 活 讽刺 与嘲弄 ,也充满着无奈与哀伤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中 的不 同 寻 常 的经 历 塑造 的。 大 哥 的形 象 更 加 干脆 ,中 国人 从 古 就 有 长 3 悲 婉 的语 言
分完整的。只有够够值得记忆 ,可惜够够却在这种曲折的经历中消失 了。 个 他们 丽言 ,在 河 南棚 子 的 底 层 生存 环 境 里 ,生 如受 难 ,死 若 解 脱 。 让 死
似 乎 没有 男 人 那 么 富有 变 化 ,但 在 性格 上 也 有 偏 向 恶 劣 和 冷酷 的 一面 , 们 劳 碌奔 波 ,看 着 他们 的艰 辛 和 凄 惶 。 ”
母 亲 、大 香 、小香 ,甚 至 杨 朗 、七 嫂 这 两个 高 干 女 儿 ,都 不 是 十分 光 彩 和 卜
以死 魂 灵 作 为故 事 的叙 述 者 ,荒诞 怪 异 的 气 氛 中 ,耐 人 寻 味 。对 于 二

一道美丽而荒诞的风景——评方方的小说《风景》

一道美丽而荒诞的风景——评方方的小说《风景》
到对传统 的反叛 ,对传统写实 主义所 固有的主题 情 感、 价 值判断和 中心意识 , 都在零度写作 和 中止判 断 的实际操 作中还原 为生 活的原生态 , 表现为深度模 式 的消解 , 恰与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拆 除深度 模式 相应 合。 ”[ 1 尤其 是方方 的《 风 景》 , “ 被公认 为描摹凡 俗人 生的新 写实小说的代表作 ” 埘 , 曾被陈思和誉为 “ 当代 生存 意识 的经典文本” 。 双 眼睛 在 看 风 景
一 一
可以很好 地还原人 物的生存本真 。 面对 这粗鄙 丑陋冷 酷的生存 景象 ,作 者不去作任何评论 和价值导 向, 因 为对于 生活 , 她“ 既不 能探究原 因 , 也不能指 示方 向 , 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被周围的世俗生 活淹没 , 站在高
高 的云端对人群 指手 画脚已失去 了意义 ”嘲 , 也 就索 性放弃解释意义和宣扬 价值 的权利 , 而把更大的 自由 留给读者。 这体 现了消解 中心 、 反 二元论 的解构思想 。
安徽文 学

ANHUI W ENXUE



m i a r
道美丽而荒诞的风景
评方方 的小说《 风景》
孑 L 佑 文
杨州 大 学文 学院

要: 作为新写实小说 的代表作 , 方方的《 风景》 是反映 当代 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 本文将 结合后 现代主义的
解构理论 , 来解读《 风景》 中的部分人物及其 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 : 孔佑 文, 女, 江苏南京人 , 扬 州大学文 学院学生, 研 究方 向: 中国文学 。
娄 爹 f z 。 6 年 - - 期 总 第 4 。 。 期

安 徽文 学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

方方《风景》读书笔记方方《风景》读书笔记篇一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但比较之下,《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

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

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家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这篇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小说正文前引波特莱尔的诗句作为题词“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

由死者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而凄惶:“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

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我对他们那个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

论方方《风景》的叙述的文学性研究.doc

论方方《风景》的叙述的文学性研究.doc

论方方《风景》的叙述的文学性研究8500字方方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颇具冷峻特色的女作家。

她的成名作——中篇小说《风景》被当成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评论家的批评焦点往往锁定在她反驳先锋写作的写实特色上,而忽略小说文本叙述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风景》中,方方一改常态,摒弃传统,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叙述方法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在小说叙述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本人就《风景》中独特的叙述者的分析,来进一步探究方方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叙述艺术的积极探索。

一.叙述者——亡婴谁是叙述者?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

任何一部小说,至少有三种人可能作为叙述者:一是作者本人,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三是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

作者究竟选择哪个作为叙述者,从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小说呈现的画面和展示的思想意义就会有很大的出入,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构思效果也不尽相同。

方方的《风景》以一个只活了半个月大的婴儿作为叙述者来讲述他活着的亲人们沉重苦涩的人生;用一个死去的埋在门槛下的孩子的口吻,来逐个讲述这个奇特的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故事:父亲买了木料做了一口小小的棺材把小婴儿埋在了窗下。

那就是我。

我极其感激父亲给我的这块血肉并让我永远和家人呆在一起。

我宁静地看着我的哥哥姐姐们生活和成长,在困厄中挣扎和在彼此间殴斗。

……原谅我以十分冷静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着他们劳碌奔波,看着他们的艰辛和凄惶。

以亡婴作为叙述者是方方在叙述方法探索中的独特表现之一。

开题报告lunl/方方采用一个亡婴作为叙述者超越了叙述艺术的规范,继承了西方略带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用这种不合传统的创新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

这是她在叙述方法上取得陌生化效果的独创性运用之一。

(二)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打破了传统苦难人自诉其苦的叙述方式,给读者造成的新奇感是达到陌生化效果的另一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路风景,一路变幻
浅析《风景》中生存环境对人物的塑造摘要:女作家方方是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大部分作品的取材都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旨在表现新写实小说的“凡俗化叙事”的特征。

方方的代表作《风景》描绘了“父亲”一家十余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状貌,表达了其生活环境对生活的意义,人的命运,以及人性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思想。

本文通过对《风景》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方方的创作倾向。

关键词:《风景》生存环境人物命运
方方说:“我的小说主要反映生存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塑造。

”方方的《风景》就是对生存状态的感悟,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风景》以武汉著名的贫民区“河南棚子”为生存布景,描绘了“父亲”一家十余口人的生存境况和生活状貌,展现了城市这一隅天地的独异的“风景”。

小说以一个死去的小儿子(小八子)的视点来观察这一家人的生活,并以小八子的语调来叙述者一家人的故事,使这篇小说笼罩着一层超现实主义的气氛。

小说展现的市民生存的艰辛:生存空间狭小——一间十三平方米的板壁屋子里挤着父亲母亲和七男二女的儿女们;温饱一直成问题,一家热终日奔波挣扎,生命的基本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更加无所谓精神需求了。

就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塑造了父亲、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母亲大香小香以及相对主人公七哥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以及各自的命运。

生存环境影响着这一家人。

一生潦倒,一生不被儿女所尊敬的父亲,一生都没能明白自己的生存村境况,因而他骄傲着自己的生活。

父亲是个苦大仇深的码头工人,一辈子回忆着打码头的那段“峥嵘岁月”。

每回喝酒都要没完没了地讲述他的战史。

这个时候他所有的儿子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坐在他身边听他进行“传统教育”。

不然,父亲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父亲一生都生活在码头文化里,纵然一家人生活粗劣,可他仍然希望有人继承他,希望他的儿子们沿着同样的生命轨道走下去,然而,当二哥坚持继续学文化而不去拉板车时,他会担心以后码头怎么办。

在我看来,这样的父亲多可悲,可悲的不只是他一生的困顿,而还有他居然“享受”这种生活,丝毫没有没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此颓败。

也许,这就是父亲想要的生活!父亲主观上没有意愿改变他的生活轮廓,年轻时“风光”的码头打手经历生存境况让他久久地沉浸在回忆里,安于现实,不求改变,更不满后代的“颠覆”。

所以大哥,在他与父亲的争吵中咒骂:这样的父亲,混了一辈子,却让儿女们没吃没穿的想猪狗一样挤在这个十三平方米的小破屋里,居然还有脸面在儿女面前有滋有味地活着。

这样的父亲,最终还是面对了现实,在七哥成为各人物后,他学会了忍住自己全部的骄傲去适应这个人物。

可是,他骄傲什么,他哪来的骄傲,他骄傲的是源于对自己境况的无知啊!
始终如一地追寻与抗争的二哥,最终放弃了生命。

他说:“不是死,是爱”。

若不是一件偶然事件改变了二哥的命运,二哥是不是会同家里人有什么质的变化的。

生命中的那次偶然际遇促使二哥步入一条与家人全然不同的轨道。

二哥愉快地在这轨道上一滴一滴地流尽鲜血而后死去。

二哥救了溺水的杨朦,由此结识了他们一家。

杨家人的和谐融洽,文质彬彬的生活氛围使二哥第一次感受到人性的真诚和温暖。

他也开始怀疑他一直几乎认定的事实:夫妻打架,兄弟斗殴,兄妹吵闹是每个家庭中最正常的现象。

文革时期,为了杨朗,为了爱情,他一次次放弃回城的机会,可这一切换来的竟然是爱情的背叛。

在理想和爱情双双遭到毁灭之后,他开始痛苦的思考:“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这之间又有多大差距呢?死者有没有可能在他们的世界说他们本是活着而芸芸众生则是死的呢?死,是不是进入生命的更高一个层次呢?”这种是对生命的困惑和迷茫而导致的无法解脱的痛苦。

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决然抛弃课这个丧失人性,泯灭良知的人世。

在咽气之前,他清晰地对杨朗说了一句“不是死,是爱”。

二哥坚定地选择对爱情对生命价值的执着,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与之相反,是七哥。

由不懈超越到屈从堕落的七哥,最终出人头地,完成了封建仕子的圆满跨越: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七哥幼年时期一直过着非人的生活,被父亲嫌弃,遭受母亲冷眼,忍受大香小香的讥讽凌辱,食不饱,穿不暖,在下乡以前只能一直蜷缩在床底睡觉。

但在人生的征途中,七哥从没有停止过尝试超越生存困境。

从小,七哥就羡慕小八子被父亲抱在怀里的温暖,后来,与够
够相遇,成为“这日子,是七哥最美丽和善良的日子”,但唯一的知心伙伴却不幸命丧车轮。

下乡后,七哥超越困境的尝试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开始对生和死的领悟,七哥对那些纷繁的议论充耳不闻。

七哥在小山村种种怪异行为和苦大仇深的家史,阴差阳错被保送到北大,命运齿轮还是扭转。

到北大,初来咋到的,七哥的魂灵还未改变。

直到苏北佬说“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的那番话,七哥开始屈从现实,开始改变寂然活着的生活,开始风起云涌。

七哥的际遇改变了人生的道路,改变了命运,之后的一切机会都已经注定属于七哥了。

工作后,七哥抛弃了既定的教师生涯,抛弃了即将结婚的美好女子,选择了一位刚遇上了不能生育且比他大七八岁却有个高官父亲的那人,七哥找到了他的终南捷径。

“七哥说,生命如同树叶,来去匆匆……殊路却又同归,有何必在乎是不是抢了被人的营养而让自己肥绿肥绿的呢?”七哥开始行走他的仕途康庄大道,只是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方方说:“他要改变命运只能这么做,只能靠手腕,碰运气才能出头。

”不然,以他的家世,不回河南棚子,当个老师已是万幸了。

七哥这样的活法,显然不同于父亲的,不择手段又如何,黑暗的生存环境给他做出了无奈的抉择。

七哥,绝对是生活的强者,但是很多读者也为之含泪叹息。

笔者认为无需叹息无需扼腕,他付出的远比他得到的要少的多。

还记得《风景》中有过这么段话:“有人写了一步小说叫悲剧比没有剧好,七哥没看过那小说但他觉得那题目棒极了。

有魔鬼比什么都没有要好。

七哥想她终会得出这个结论的。

”这段话是七哥向那个有高官父亲的女人直白地讲他是因为她父亲才追求她的。

那女人说七哥是魔鬼。

魔鬼又怎样,那个女人也同样被现实逼得接纳了魔鬼。

这个“有比没有好”的理论,俨然成为人间在正常不过的一幕了。

所有的亮点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被现实主义吞噬的征兆。

这也是方方作为新写实小说作家思想的体现吧。

生存环境不只对人物命运产生作用,也冲击着人性。

七哥曾经发过一个毒誓:如有报复的机会,他将当着父亲的面将他的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全部强奸一次。

这样污浊,畸形的人性!犹记得七哥每次听父亲说“看我们小七子,不就是老子拳脚教出来的么?要当个人物就得过些不像人的日子”时时怎样的心如刀绞。

所以,七哥对父亲的感情仅仅是一个小畜生对老畜生的感情。

亲情,人伦,道德荡然无存,血亲在艰难的生存中相互折磨,亲情退化为一种兽性本能。

方方以冷峻的笔调和理性的思考,将环境、性格、命运溶为一体,揭露了人性的丑恶,以此探究人性与人类生存境况之间的关系。

面对着残酷的生存境遇和困顿的命,作者也不是一味的冷酷无情,字里行间还是不禁流露出对普通人的深深理解和悲悯。

作者在《风景》的最后,以小八子的口道出人生的艰难和对底层人的理解:父亲母亲已经非常非常苍老非常非常憔悴非常非常软弱了。

三哥的脚步在告诉朋友,他累极了累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