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 (1)

文言文阅读1 (1)
文言文阅读1 (1)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150.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见曦.月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其间.千二百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B.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朝.而往,暮而归

C.属.引凄异属.予作文以记之

D.哀转久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______ ,______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能得人心故:______

②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兵: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译文:______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3.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 ④便要.还家______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仿佛

..若有光

B.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______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______。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4.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鸿儒(rú) B.苔(tái)痕C.德馨(xīng)D.案牍(dú)

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有仙则名②无丝竹之乱耳

③无案牍之劳形④往来无白丁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与情趣?

5.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①,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②货而亡。翌日③,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④,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注释:①刹(chà):寺庙。②越:抢劫。③翌(yì)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

④肆:店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含义。

(1)去杭州百里许()(2)遂越货而亡()

(3)僧怪之()(4)盖犬有智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______,___朝______家、书画家,被喻为

“______________”之一。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7.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缀行甚远( )

(2)弛担持刀( )

(3)目似瞑( )

(4)狼亦黠矣(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投以骨”的办法失败后,屠户产生了什么心理?之后,他又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最终结果如何?(用原文语句回答)

8.鹿亦有智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yōu)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以伐薪为生伐:_________ (2)是夜廘去去: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鹿亦有智”中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小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初,敦①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②将入,导呼顗

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昼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

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晋书》有删改》)①敦:王敦、王导的堂兄。②顗(yǐ):周额,字伯仁。

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1)下列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10.【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其:______

③臣闻.古之君人闻:______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日光,这里指太阳;飞奔的马;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解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遮挡了天空和太阳.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句意为: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奔:飞奔的马.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A项,当中,中间/一会儿;B项,都是“早晨”的意思;C项,连接/通“嘱”,嘱咐;D项,消失/隔断;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溯:逆流而上(的船);句意为: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答案:

(1)①日光,这里指太阳②飞奔的马

(2)B

(3)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词义积累: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

2.【答案】所以,因此;军队;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解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所以能够得到人心.故:所以,因此.

②句意为:异时曾经见到其提军队征赣之固石洞.兵:军队.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至今:到现在;句意为: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答案:

(1)①所以,因此②军队

(2)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3)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译文参考:

绍兴六帅,都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飞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他死的时候,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都一可以当百用.我曾经问过士兵,认为为勤惰必分,功劳和过错有区别,所以能够得到人心.从前曾经见到其提军队征赣之固石洞,军行的地方,秋毫无扰到现在,岳公飞独后出(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词义积累: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3.【答案】类;全,都;邀请;同“邀”,邀请;A;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热情好客;他们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

【解析】(1)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属:类;

②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悉:全,都;

③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④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A:的好像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古今意相同。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基本义)。

C: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绝境:古义: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

D: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论;不管。

故选:A.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句意为: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语:告诉;足:值得.句意为:桃源中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桃源人害怕外人破坏他们与世隔

绝和平安宁的生活。(与此大意相近即可)

(5)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答案

(1)①类;②全,都;③邀请;④同“邀”,邀请。

(2)A.

(3)①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

②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

(4)热情好客;他们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

(5)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即可)

译文参考: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词义积累: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未能通习吏事(通晓,掌握)

政通人和(顺利,顺畅)

通计一舟(整个)

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通报,传达)

中通外直(贯通)

4.【答案】【小题1】

C

【小题2】

②奏乐的声音。

③使……劳累。

④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小题3】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题4】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解析】(1)德馨(xīn)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劳”的使动用法。“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重点识记两个字的含义,常常考到。

(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斯”“惟”和2句中“何陋之有?”的倒装。

(4)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和交往人物的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志趣高雅,陋室不陋的情趣。

5.【答案】【小题1】

(1)距离

(2)逃亡

(3)以……为怪

(4)原来

【小题2】

有两个小和尚进入房间看见了尸首,非常惊讶。

【小题3】

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

【小题4】

一是说做了坏事会遭到报应;二是通过文章赞颂那条狗的机智,让我们认识到珍爱动物,珍爱自然,其实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本题中“去”属于古今异义词语,“怪”属于词类活用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这里应注意“之”“甚”等关键词的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子的结构、大概意思及停顿原则,本句可以这样划分: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于从文中得到什么感悟类的题型,回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参照注释,搞懂字词,弄清文意,领悟主旨。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阅读文本,根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感悟:一是说做了坏事会遭到报应;二是通过文章赞颂那条狗的机智,让我们认识到珍爱动物,珍爱自然,其实就是珍爱我们自己。

6.【答案】【小题1】

苏轼宋文学唐宋八大家

【小题2】

(1)想、考虑

(2)庭院里

(3)像天空一样清澈透明

(4)时间多余有闲情逸趣的人

【小题3】

(1)(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有闲情逸趣的人啊!

【小题4】

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小题5】

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家名篇的积累能力。用心读名家名篇,对其作品中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苏轼,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注意“念”“闲人”的解释,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户”、“欣然”的正确翻译;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但”、“闲人”的正确翻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和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明确概括散文线索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结尾一句既表达作者的欣喜愉悦性情,又呈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找到了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闲情逸趣,令作者陶醉,将远离人世凡尘杂事的拖累,表现出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7.【答案】

【小题1】【小题2】【小题3】

(1)连接,紧跟(2)解除,卸下(3)闭上眼睛(4)狡猾(1)骨头已经扔完了,而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

赶(着屠户)。

(2)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

洞,打算从通道进去攻击屠

户的后面。

心理: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

毙之,屠自后断其股。

结果:顷刻两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本题中应注意“弛”和“瞑”的解释。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翻译通常以直译为主,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将原文词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进行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中应落实“并驱如故、洞、隧入”的翻译。注意语句的通顺。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回答这类题,首先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与题干问题相关的信息,然后按照题干要求拟出切题的答案。提取信息时,抓住关键语句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对关键信息做整体的分析。阅读文章,文中屠户面对并驱如故的两只狼,非常窘迫,文中的语句是“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采取的行动是“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结果两只狼都被他杀死了(顷刻两毙)。

8.【答案】【小题1】

(1)砍伐(2)离开

【小题2】

然而猎人一连十天都没有打到鹿,就向李氏请求把鹿给他。

【小题3】

①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②鹿出,至暮必归。

③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小题4】

①从李氏角度看,人还需多善良,善始善终,不要优柔寡断,更不能被小利益诱惑。

②从鹿的角度看,信任也要有底限,注意防范潜在危机,多一分智慧。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词义的理解掌握能力。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此题注意“伐”译作“砍伐”;“去”译作“离开”,古今异义。

此题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要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翻译时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全,把倒装的成分理顺,尤其要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此题注意“旬、求”等词的正确翻译。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文言文内容来解答问题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阅读文段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来筛选并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本题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鹿”的智慧,分析文章可知,“鹿的智慧”表现为:①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②鹿出,至暮必归。③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李氏得鹿饲养,有人借鹿而犹豫,第二天鹿离开未归。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启示,①从李氏角度看,人还需多善良,善始善终,不要优柔寡断,更不能被小利益诱惑。②从鹿的角度看,信任也要有底限,注意防范潜在危机,多一分智慧。

9.【答案】(1)C

(2)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解析】(1)【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

A.举:兴,起;/举:被举用;

B.直:径直;/直接;

C.与:和;/与:和;

D.望:期望;/望: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周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说尽了好话,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据此可断句为: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根据本文所叙述的内容,可知周顗实际帮助王导向皇上求情,但是他没有对王导说,以至让王导以为周顗见死不救,所以后来王敦要杀周顗,他一直保持沉默。“导后科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表现王导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所以他后悔自己误解了周顗,所以“悲不自胜”。

10.【答案】(1)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

(2)C

(3)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这里注意“策”的解释。

(2)【分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字词的含义。“而”常见的用法有: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⑤表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解答】

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

A.连词,表修饰。故A不合题意。

B.连词,表并列。故B不合题意。

C.连词,表转折。故C合题意。

D.连词,表并列。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注意:骈死、以、且、况的解释。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阅读《马说》,从“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可知,“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阅读《千里之马》,从“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中可知,“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7.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③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④古人 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⑤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②/③/④/⑤⑥ 8.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按古今词义变化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④遇丈人以杖荷艹条。⑤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⑥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七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第十六课:《诫子书》 第一篇: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 险躁:过分急躁。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及鲁肃过寻阳() 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治,陶冶性情 2、B 3、(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附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怪之,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无出水处耳( ) 遽.辞不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尔,是欺之也。 。 3.“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怎样的品质? (二)父善游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正带着)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立即)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违反常理)矣。 1.请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 ) 而欲投之.江中( )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3.这则短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地写出来。 (三)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做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教以书.字()及其稍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他的成长?

参考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1.只是;于是。 2.不这样做(说),是欺骗对方。 3.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为人刚正不阿等。 (二)父善游 1.经过;代词,代“小孩”或“婴儿”。 2.即使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 3.任写一条,言之成理即可。1)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2)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3)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4)“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三)欧阳修苦读 1.写;年龄大。 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8文言文阅读1(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张玮,字席之,武进人。少孤贫,取糠秕自给,不轻受人一饭,为同里薛敷教所知。讲 学东林书院,师孙慎行。其学以慎独研几为宗。万历四十年举应天乡试 ..第一。越七年,成进 士,授户部主事 ....。调兵部职方,历郎中,出为广东提学佥事。粤俗奢丽,督学至,宫室供张舆马饩牵之奉甲他省,象犀文石,名花珠贝,磊砢璀璨,玮悉屏去弗视也。大吏建魏忠贤祠,乞上梁文于玮,玮即日引去。玮廉,归而布袍草履,授徒于家。庄烈帝即位,起江西参议,历福建、山东副使。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是岁,四方大旱,玮以军食可虞,奏请:“禁江西、湖广遏籴,而令应天、常、镇、淮、扬五郡折输漕粮银,赴彼易米,则小民免催科之苦,太仓无颗 粒之亏;他十库所收铜锡颜料皮布,非州县土产者,悉解折色 ..,且尽改民解为官解,以救民汤火。”所司多议行。迁南京光禄卿,召入为右佥都御史,迁左副都御史。时刘宗周、金光辰并总宪纪,玮乃上《风励台班疏》曰:“惩往正以监来。今极贪则原任巡按苏松御史王志举,极廉则原任南京侍御史成勇。勇与臣曾不相知,家居闻勇被逮,士民泣送者万辈,百里不休。后入南都,始知勇在台不滥听一辞,不轻赎一锾,不受属吏一蔬一果。桀绅悍吏为民害者,不少假借。委曲开导民以孝弟。臣离南中,辄扳辕愿借成御史,惠我南人。虽前奉严谴,宜召为诸御史劝。”疏上,一时称快。诏下志举法司逮治,成勇叙用。玮旋以病谢归,未几卒。福王时,赠左都御史,谥.清惠。 (节选自《明史·张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B.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C.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言之吏部/召为尚宝卿/进太仆少卿/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久之/起应天府丞/ D[先找出四个选项中不同的断句处,即“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坐事调南京大理丞引疾去”两处。根据涉及的人物来判断,“引疾去”的主语应是传主“张玮”,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中的“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与“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两处,不难看出“谓”是“认为”的意思,不是“说”的意思,后面的“言之吏部”是吴宗达的进一步行为,因而“大学士吴宗达谓/玮难进而易退”的断句不合适。故排除B项。]

文言文阅读训练1答案

文言文阅读1答案 一、10.(3分)B(原文为: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 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 11.(3分)B(江左,古指江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2.(3分)C(“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13.(10分) (1)孔稚硅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 (译出大意给2分;“以、息、乃”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译出大意给2分;“乐、盛、傍”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名叫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名叫灵产,泰始年间被罢去晋安太守一职。(灵产)有隐逸遁世 的情怀,在禹井山设立了馆舍,精心诚笃地信奉道教。元徽年间, 担任太中大夫。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太祖辅佐朝政, 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 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太祖最终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太 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招揽他担任主簿。州里察举他为秀才。初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齐太祖萧道成任骠 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 管各种公文的草拟。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因为要为去 世的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回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 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 杀了她。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 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改任骁骑将军,又兼任左丞。后升任黄门郎,仍旧 兼任左丞。不久改任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南一带一直承用晋朝张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课外文言文阅读1》及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又久之,方.命坐②觉饥甚而不敢去. ③旁置.菜羹而已④公取自食.之 2.下列句中“之”与“其人心已怪之”中“之”字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家人发箧视之 B.亦荆吴行胜之最也 C.事列《神仙》之传 D.至之市 3.翻译下列句子。 (1)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2)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 二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人。狙,猕猴。②家口:家中的人,这里指家里人的口粮。③诳(kuáng):欺骗。④芧(xù):橡实。 【阅读提示】 这个故事揭露了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其实橡实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却转怒为喜。现实生活中有些追求名利的人,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形式,却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只有一种。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自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解狙之意.()(2)损.其家口() (3)俄而匮.焉()(4)众狙皆.起而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文言文阅读答案一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17分) 9.(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10.B 11.(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1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二) 7.(3分)(1)各个(众)(2)靠近(3)命名(给……起名)8.(2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补充动词1分,“得”“寓”翻译正确1分) 9.(2分)一是饮酒,二是欣赏山水。 10.(2分)D 11.(2分)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画对两处得1分,画对三处得2分,多画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2分)忠臣对于(自己的)国君,一定要推荐贤能的人来辅佐他。(每句1分) 13.(2分)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 (三) 7、①略②略③赦免④劳动 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9、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四) 12. (4分) (1)澈:同“彻”,穿过,透。(2)犬牙:像犬牙(像狗的牙

齿)。(3)趋:快走。(4)观:景象(景观)。【每小题1分】 13. (4分) (1)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1分),寂静极了,幽深极了。(1分)。(翻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1分),心里很害怕(1分)。【每句2分】 14.(2分)(1)清(2)伟(奇)【每小题1分】 15.(2分) |选文|表达的感情l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滴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每主1分,意近即可。】 (五) 19.(1)摆放(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每个1分,共4分) 20.(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2分)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2分) 21.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 与民同乐.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和答案一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②秦青弗止() ③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五、眉、眼、口、鼻四者,毕有神①也。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曰:“我也不能与诸君厮②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那里?”(选自罗烨《醉翁谈录》) [注释] ①神:灵性。②厮:相互。 1.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吾能别香臭然后子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2.下列句子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日,口为鼻曰:“尔何能,而位居吾上?” A.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60)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班彪:当时著名学者。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竞_________辄_________ 2.翻译: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屯田都尉:职官名称。当:判决。文姬:蔡文姬。使驿:使者。文状:文书。明公:对曹操的敬称。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诣_________徒_________厩_________虎士_________ 2.翻译: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诚实相矜;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