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萃取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5章萃取分离法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5章萃取分离法萃取分离法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制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现代萃取分离法的原理、分类、应用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萃取分离法基于物质在两个不相溶的相之间的分配行为,利用两个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
其中,两个相分别称为萃取剂相和被萃取物相。
应用于萃取分离法的萃取剂种类繁多,包括有机溶剂、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
根据被萃取物的性质,可以选择合适的萃取剂。
根据萃取过程中溶液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可以将萃取分离法分为平衡态萃取和非平衡态萃取。
平衡态萃取是指分离过程达到化学平衡,主要用于溶质的常规萃取。
非平衡态萃取是指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过程不达到平衡,主要用于扩大分配系数以实现高效率分离。
萃取分离法有多种分类方法,包括萃取剂的化学性质、操作条件、设备类型等。
根据萃取剂的化学性质,可以将萃取分离法分为有机物萃取、无机物萃取、离子萃取等。
有机物萃取常用于天然产物的提纯和有机合成反应的副产物回收。
无机物萃取常用于金属离子的提纯和废水处理。
离子萃取常用于矿石中金属元素的分离和纯化。
根据操作条件,可以将萃取分离法分为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生物萃取等。
溶剂萃取是最常见的一种萃取分离法,利用溶剂对被萃取物的选择性提取实现分离。
超临界流体萃取利用超临界流体对被萃取物的选择性提取实现分离。
微生物萃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分离技术,利用微生物对被萃取物的选择性提取实现分离。
根据设备类型,可以将萃取分离法分为离心萃取、萃取塔、膜萃取等。
离心萃取是将混合物在离心机中进行分离,常用于小规模的分离操作。
萃取塔是一种连续式分离设备,可用于大规模的分离操作。
膜萃取是利用特殊膜对物质进行选择性分离,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能耗较低的优点。
萃取分离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化学工业中,萃取分离法常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副产物回收、天然产物的提纯等。
在石油化工中,萃取分离法常用于石油加工中的石脑油分馏、芳香烃的提纯等。
第5章 溶剂萃取

【5】、萃取体系表示法 被萃取物(起始浓度)/水相组成/有机相组成
〔萃合物的分子式〕
例:
Ta5, Nb5 100 克 升 4MH2SO4、8MHF 80%TBP 煤油 H2TaNbF6 •3TBP
表示被萃物是五价的Ta、Nb离子,萃取前它们 的浓度为100克/升,水相的组成为4M浓度的硫酸和 8M的氢氟酸。有机相的组成为80%的TBP作萃取剂, 20%的煤油作稀释剂,萃合物的分子式为 H2TaF6·3TBP及H2MbF6·3TBP。
• 根据离子的性质,大部分金属盐是强电解质,它 们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这不仅是由于水是极 性大的液体,能够使盐类离解成离子,而且水使 金属离子溶剂化而促进溶解.然而大部分简单的金 属盐,显著地不溶于有机溶剂中。因为有机溶剂 多半是非极性化合物。
• 只有当金属离子或其盐类与有机溶剂分子生成一 种在有机溶剂中比在水中更易溶解的化合物时才 有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与有机溶 剂分子具有相似的特点,即所谓“同类溶解同类” 规则。
(5)操作安全,无毒、不易燃、不挥发。 (6)稳定,便于储存。 (7)价廉,来源充足。
有色冶金生产中常用的萃取剂有胺盐、醇类、酮 类、羧酸类、磷酸类等。
萃合物:萃取剂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 不易溶于水相而易溶于有机相的化合物,通常是一种 络先要选用合适的萃取剂, 它是一种能将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化学反应从水相选择 性地转入有机相,又能通过另一类配位化学反应从有 机相转到水相,借以达到金属的纯化与富集的有机化 合物。
• 人们为寻找选择性更高的萃取剂开展了大量的稀土溶 液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稀土配位化学的发展 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是配位化学和分离化学成功的结 合。配位化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配位萃取。
第5章 萃取分离法

所需成分进行连续提取,使固体物质连续不断
地被纯溶剂萃取,
索氏提取器示意图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programs/view/Z0Vhlq_pHg4
B-811索氏抽提器——固液萃取仪(瑞士BUCHI)
索氏萃取特点
1. 有机溶剂用量少;
2. 提取时间显著缩短;
3. 萃取效率高; 4. 萃取液与基体相互分离,后续处理简单;
疏水基团:-CH3、-C2H5、-RX、-Ph、萘基等。
(二)分配定律 A(aq) 分配定律: A(org)
K D=
[ A]org [ A]aq
分配系数KD与溶质、溶剂特性和温度等有关。
分配定律适用范围:
(1) 溶质浓度很低(忽略离子强度影响);
(2) 溶质无离解、缔合等副反应,在两相中均以
单一相同形式存在。
均可使用。
二、仪器
加速溶剂萃取仪的基本构成
ASE快速溶剂萃取仪(美国戴安)
三、特点
有机溶剂用量少——萃取10g样品仅需15mL溶剂;
快速——完成一个萃取操作全过程只需15min;
基体影响小——相同条件可用于不同基体样品;
萃取效率高;
萃取选择性好;
萃取液与基体相互分离,后续处理简单;
取剂,经过多级分馏萃取,可以将全部稀土元素
一一分离出来。
5.1.1 液-液萃取平衡
(一)萃取过程的本质
例:Ni(H2O)62+(水相) Ni-丁二酮肟(有机相)
本质:从水相中将无机离子萃取到有机相, 即将物质由亲水性转为疏水性的过程。 亲水基团:离子、-OH、-SO3H、-COOH、
-NH2、>NH;
第五章萃取技术.课件

当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形成 反胶束时,水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 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线性增大。
通过测定有机相中平衡水浓度的 变化,可以确定形成反胶束的最低 表面活性剂浓度。
反胶束的形成是表面活性剂分子 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聚集体,是热 力学稳定的体系。
K a AH
(5-3)
其中,Ka为弱酸的解离常数;
[AH]和[A-]分别为游离酸和其酸根离 子的浓度。
如果在有机相中溶质不发生缔和, 仅以单分子形式存在,则游离的单分 子溶质符合分配定律,其分配常数为
Aa
AH
AH
(5-4)
其中,AH 表示有机相中游离酸的
浓度,Aa为游离酸的分配常数。
利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测得的水 相浓度为游离酸和酸根离子的总 浓度,故为方便起见,用水相总
3.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
物理萃取
定义:溶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两相间 达到分配平衡,萃取剂与溶质间不发生 化学反应。
应用:广泛应用于抗生素及天然植物中 有效成分的提取。如利用乙酸丁酯萃取 青霉素。
化学萃取
定义: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的化 学反应生成脂溶性复合分子,使溶质 向有机相分配。
应用:用于氨基酸、抗生素和有机酸 等生物产物的分离回收。
液体
双水相萃取
萃取剂
液固萃取(浸取)
固体原料 超临界流体
液体原料
2.反 萃 取
定义:调节水相条件,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 转入水相的操作。
作用:为了进一步纯化目标产物或便于后续 分离操作。
洗涤:常常加在萃取与反萃取操作之间,目 的是除去与目标产物同时萃取到有机相的杂 质,提高反萃取液中目标产物纯度。
湿法冶金第五章

五、主要溶剂萃取体系及萃取机理 萃取体系至少包括三个组分,即水、有机溶剂和一种
溶质,关于萃取体系的分类很不统一,根剧萃取剂的特 性和萃取机理,可把萃取体系分成:中性络合萃取体系; 酸性络合萃取体系;碱性萃取剂的萃取体系;协同萃取 体系。
1、中性络合萃取体系 特点:萃取剂是中性有机化合物(如:TBP、P350、
KD
Ci (or ) Ci ( aq )
KD-分配系数,Ci(or)是溶质i 在有机相中浓度;Ci(aq)是
溶质i在水相中浓度。KD >1,萃取能进行;KD <1萃
取不利于进行。
浓度较大时,分配系数应以溶质i在两相中的活度比Ka表示:
Ka
ai(or ) ai ( aq )
C i(or ) i(or ) KD
在萃取中,要求有机相具有最小的水溶性,工业萃取剂使 用的有机酸,含碳在C7-C16范围内。
四、萃取剂、稀释剂 1.萃取剂的选择 溶剂萃取中,萃取剂的选择十分重要。选择萃取剂
的要求主要有: ① 至少有一个萃取官能团,通过官能团可与金属离子 形成萃合物,常见的萃取官能团有含O、S、C、P的基 团,如:-OH、-SO3H、-SH、 、=NOH等; ② 油溶性大、水溶性小、须具备相当长的碳氢链或苯 环,但碳原子数过多或分子量大于500也不宜; ③ 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分离系数大;
(3)螯合萃取剂 有两种官能团,即酸性官能团和配位官能团。和金属离子形成
螯合物进入有机相,金属离子与酸性官能团作用,置换出 氢离子,形成一个离子键,配位官能团又与金属离子形成 一个配位键。常用的螯合萃取剂有:LiX63、LiX64、LiX64N ① 螯合剂必须含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官能团 ② 被萃金属置换-OH或-SH上的氢并与碱性官能团配位 而形成稳定的五原子环或六原子环状化合物。参加反应的 二个官能团之间要间隔2-3个碳原子,否则不能生成五环或 六环络合物。 ③ 入支链,使空间位阻增大,可以增加选择性,但引入支 链过多或位置不当也不行。 ④ -OH或-SH基的酸性越强,则形成螯合物的趋势越大, 即能在很低的PH下萃取。
生物分离工程-第五章-萃取技术PPT课件

mCl
[R Cl - ] [Cl - ]
则
mAKeC mlCl1[H K 2][K H 1 K ]2 21
43
-化学萃取平衡之分配平衡(2)
二(2-乙基己基)磷酸萃取氨基酸为例,其所对应的离 子交换反应
A2(H2RA ) R(3H H R )
KeH[A[AR]([(HH3R]R[2)H])]
氨基酸的表观分配系数为
6
生物产品萃取根据分子量大小划分
小分子类 化合物相对分子量约小于1000,如氨基酸、 抗生素、维生素、有机酸等,采用有机溶 剂萃取
大分子类 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如酶,抗体,蛋白 质等,有机溶剂不适用,可选用反胶团萃 取、双水相萃取等
7
工业上生产青霉素
大多采用醋酸丁酯为萃取剂,pH=1.8~2.2, 相比VO/VW=1/2~1/2.5,温度5℃,反萃取过 程采用碳酸氢钾或碳酸钾水溶液为反萃取剂。
A
A+
A+
AA+
A AClA
有机相
R+Cl-
RR++CA-l-
R+Cl-
R+Cl-
R+Cl-
42
化学萃取平衡之分配平衡
季胺盐萃取氨基酸为例,其所对应的离子交换反应
R C lA R A -C l
[RA-][Cl- ] KeCl [RCl- ][A- ]
氨基酸和氯离子对应的表观分配系数分别为
[R A- ] mA cA
51
2、双水相形成
当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之间存在相互排斥作 用时,即一种分子周围将聚集同种分子而 排斥异种分子,则在达到平衡时,就形成 分别富含不同聚合物的两相 。
萃取化学原理与应用第五章、螯合萃取体系和酸性萃取体系

组成。TG-DSC、IR、MS、(1H,13C) NMR、X-ray etc.
分离的方法:自然挥发法、变更溶剂法、重结晶法
4. 以HPBMP在硝酸溶液中萃取Pd(II)为例,说明萃取机理的确定方法
i) logD-log[Pd2+]:根据slope判断是单核还是多核萃合物; ii) 假设萃合物的组成为:Pd(PMBP)n • pH2O iii) H2O的配位数:利用Karl Fisher滴定的方法进行确认 iV) 假设萃取机理为:
的2倍时,可形成阴离子性螯合物。 如:NTA与Ca2+,可形成Ca(NTA)4-、Ca(NTA)-等。 Ca2+与EDTA,可形成Ca(EDPA)2-
第二节、酸性萃取体系的基本反应
1. 在两相之间的分配平衡
酸性萃取剂HA既能溶于有机相,也能溶于水相,它在两相之间有一定的 分配常数λ
HA(a)
HA(O)
wMn+(a) + yHA(a)
MwAy + yH+
Kex = [MwAy](O) [H+]y(a) / [HA]y(O) [Mn+]w(a)
D = [M](O) / [M](a) = w[MwAy(O) / [Mn+](a) = wKe[Mn+]w-1(a) [HA]y(O) / [H+]y(a)
OR
K2的数值随溶剂而不同而不同。 HDEHP:苯,K2=4000;CHCl3,K2=500; 这是由于CHCl3与HDEHP有缔合作用从而减少了HDEHP自身缔合成二聚 体的倾向。羧酸R-COOH在苯、CCl4、煤油等非极性溶剂中也有二聚作用。
第五章 固液提取

反胶度粉碎的药材置渗漉筒中,由上部不
断添加溶剂,溶剂渗过药材层向下流动过程中浸 出药材成分的方法。
渗漉属于动态浸出方法,溶剂利用率高,有效成分
浸出完全,可直接收集浸出液。适用于贵重药材、
毒性药材及高浓度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
较低的药材的提取。但对新鲜的和及易膨胀的药 材和无组织结构的药材不宜选用。该法常用不同 浓度的酒精和白酒作溶剂,故应防止溶剂的挥发 损失。
药材中所含浸出物质总量g25kgg100kgg400kg0008kg浸出分率为25000825999851如浸渍后药材中所含的溶剂量为1此时所加入的总溶剂量为m则em1m所剩分率为1em1m1e药材含20无效成分含30的有效成分浸出溶剂用量为药材自身重量的20倍药材对溶剂的吸收量为药材重量的4倍求25kg药材单次浸取所得的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量
• 萃取过程包括: 1、液相到液相(碘由水中转移到四氯化碳)-萃取 2、固相到液相(如用酒浸泡中草药)- “浸取”; 3、气相到液相- “吸收”。 液液萃取,要求接触的两种液体互不相溶,能够形 成两相,则液液萃取过程为物质从一液相转入与 其不互溶的另一液相的传质过程。 所谓相是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一致的部分。
54
简单接触法流程
• 指分批式单级接触法,使溶剂添加到装有 物料的浸提器中,经搅拌浸提后,使浸提 液与固体物料分离,分离后再重复另一次 的同样的操作 • 此法操作简单,但效率不高,处理能力也 较小。
55
平流多级接触法流程
• 数组简单接触法浸提装置,依序排列 。 • 操作时,每组装置称为一级,物料L0。经由第一级与溶 剂S1混合完成第一级浸提,得浸提液V1。经第一级浸提 后的物料用作第二级的进料L1。同理,第三级之物料为 第二级浸提后的进料,依次类推。但每级引入的溶剂 (S1,S2,S3,……,Sn)均为纯溶剂。 • 此法为简单接触法的改进。其依据为将溶剂分少量多次 进行浸提的效率高于同量溶剂一次浸提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生物类料液引起的乳化现象
a.种类——大多形成O/W型
b.原因——蛋白质是一种天然乳化剂
3.5去乳化方法
• • • • 加热、稀释、吸附 离心或过滤(乳化现象不严重 ) 加强电解质,破坏乳状液双电层 转型:加相反的界面活性剂,促使乳状液转型。(如:对
于o /w乳状液,加亲油性表面活性剂如SDS ,可使o /w向w/o 转化,但由于溶液条件不允许w/o的形成,从而达到破乳目 的,相反对于w/o型乳浊液,加入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可达到 破乳的目的)。
特点:操作简单、 快速,但对分配系 数不大的产物分离 时回收率低
2.多级错流萃取
a.过程: 原料由第1级混合器进,由 第n级分离器出;萃取剂由 每级的混合器加入,由每级 的分离器流出,最后合并所 有萃取相进行产物分离及溶 剂回收 b.萃取率
1 1 E 1
2
1 ( E 1) 2
n
AH BH+
解离常数 分别为:
[ A ][ H ] Ka [ AH ]
K [AH]有机相
A-+ H+ B + H+
[B][ H ] Kb [BH ]
表观分配 系数为
[AH]水相 [A ]水相
K0
[AH]有机相 [AH]水相
表观分配系数与pH的关系为
[H ] K K0 K a [H ]
青霉素 (light phase) 青霉素 = 青霉素- + H+(water)
3)红霉素萃取 红霉素是碱性电解质,在 乙酸戊酯和pH9.8的水相 之间分配系数为44.7,而 水相pH降至5.5时, 分配 系数降至14.4。 4)红霉素反萃取 反萃取操作同样可通过调 节pH值实现。如,红霉素 在pH9.4的水相中用醋酸 戊酯萃取,而反萃取则用 pH5.0的水溶液。
1.2溶剂选择方法:
(1)相似相溶的原理-结构相似、极性相似 (2)溶剂的极性-介电常数查表,介电常数相近,极性 相近 a.溶剂与溶质互溶度好,且与原溶剂不互溶 b.极性液体与极性液体易于混合,且溶解盐类和极性固 体 c.非极性液体易于混合,非极性化合物易溶于低或非级 性液体
1.3常用于生物产物萃取的有机溶剂:
二醇/ DEX等)
1.2非离子型高聚物和离子型高聚物(羧甲基纤维 素钠/葡聚糖DEX)
1.3两种都是离子型高聚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羧 甲基葡聚糖钠)
1.4高聚物和无机盐(磷酸盐、硫酸盐等)
2. 双水相体系形成的原因
2.1聚合物/聚合物体系——高聚物不相容性
a.各聚合物分子都倾向于周围有相同的形状、 大小和极性的分子
b.不同类型分子间斥力大于吸引力 2.2对于聚合物/无机盐双水相系统-主要是由 于盐析作用分相的 盐析作用使聚合物的溶解度降低,同时, 聚合物为亲水性,夺走盐中的水,从而分层.
(三)双水相系统的相图
a 系线 b
两相区
两相区 系线 双节线 均相区
双节线 均相区
临界点
图a和b分别为PEG/Dx和PEG/KPi(磷酸钾) 系统的典型相图
2 萃取的分类:按原理分:
物理萃取:溶质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在两相间达到分配 平衡,萃取剂与溶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利用乙酸丁酯萃取发酵液中的青霉素即属于物理 萃取。 化学萃取:利用脂溶性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 成脂溶性复合分子实现溶质向有机相的分配。 双水相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反胶团萃取
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和乙酸戊酯等
2.有机溶剂萃取的影响因素
(1)萃取剂的性质 a.分配系数及选择性-K及β大 b. S与B的互溶度-小(混合相少溶质A在E中浓度高) c. S与B的密度差-大(易分层,分离快) d. 粘度-小(粘度大,传质慢、流动性差;粘度小,传 质快、混合与分离均易进行) (2)原溶剂(B)的 pH值对弱电解质分配系数均具有显 著影响。弱酸性电解质的分配系数随pH降低(即氢离 子浓度增大)而增大,而弱碱性电解质则正相反。 如:青霉素-较强的有机酸 pH2.0时,乙酸丁酯萃取液中青霉素大于水中的 pH大于6.0时青霉素几乎全部在水相
•
•
加入表面活性更强的物质,把界面活性剂替代出 来的顶替法 凝聚或絮凝等预处理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剂萃取应用
1)青霉素萃取 青霉素是有机酸, pH值对其分配 系数有很大影响。很明显, 在较 低pH下有利于青霉素在有机相中 的分配, 当pH大于6.0时,青霉素 几完全分配于水相中。从图中可 知,选择适当的pH, 不仅有利于提 高青霉素的收率, 还可根据共存 杂质的性质和分配系数,提高青霉 素的萃取选择性。 2) 青霉素反萃取
3 分配定律
3.1 K-分配常数
a.定义: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达 到分配平衡时,在两相中的平衡浓度之比为常数。 b.公式:
C1 萃取相的浓度 K C2 萃余相的浓度
c. 应用前提条件 (1) 稀溶液 (2) 溶质对溶剂互溶没有影响 (3) 必须是同一分子类型,不发生缔合或离解 例如:青霉素游离酸(在乙酸戊酯溶解度大于水中45倍 pH2.5);青霉素G钠盐(水中大于乙酸戊酯)
第一级
分 离 器
R3 第二级 第三级
E 1 E n 1 1
E n 1 1 1 n 1 E 1
c.特点:萃取效率高, 萃取相中目标产物浓 度高;溶剂用量少。
4.分馏萃取-多级逆流萃取
a.过程:料液从中间位置引入,进料部位将萃取流程分为 萃取段和洗涤段。(如:萃取剂(L)从左端第一级加入,而从右端
3、乳化现象和去乳化
3.1乳化定义:
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分散相)的形式分散 在另一互不相容的液体(连续相)中。
如:水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有机相;或有机 溶剂以细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相中。 在发酵液的溶剂萃取中发生乳化现象后,水 相和有机相分层困难,影响萃取分离操作的进行; 且可能产生夹带:萃余相中夹带溶剂,目标产物 收率降低;萃取相中夹带发酵液,给分离提纯造 成困难。
乳化现象
有机相
乳化层 水 相
3.2乳状液及其类型
• • 乳状液——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分散在另一种互不相溶的 液体中所构成的分散体系,也称乳浊液。 类型——油包水(W/O )型和水包油(O/W )型两大类
水包油(O/W)型
油包水(W/O)型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 上的定向排列
3.3 乳状液形成的条件
a.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 b.表面活性剂使有机溶剂(油)和水的 表面张力降低
如:链霉素+月桂酸、青霉素+脂肪碱,柠檬酸+ TBP
第三节 有机溶剂萃取
1.有机溶剂的选择
1.1作为萃取剂的有机溶剂应满足以下要求: (1)萃取容量大(如青霉素) (2)有较高的选择性 (3)不与目标产物发生反应,并且与水相不互溶; (4)与水相有较大的密度差,并且粘度小,表面张力 适中,相分散和相分离较容易; (5)有链烃或芳烃,水溶性低 (6)价廉易得;容易回收和再利用; (7)毒性低,腐蚀性小,使用安全。
如:红霉素(碱性电介质),在乙酸戊脂和pH9.8水相 间分配系数44.7,而pH5.5时分配系数为14.4 (3)温度-适宜 a. T升高,溶解度增加,但过高互溶度增加,不易分 层 b. T 过低,溶剂粘度大,不利于传质 (4)盐析 a.降低溶质在水相的溶解度,使溶质从水相向有机相 转移,如:萃取青霉素时加入NaCl,萃取维生素B12 时添加(NH4)2SO4 b.降低萃取剂在水相中的溶解度,较小互溶度,易分 层 (5)带溶剂-化学萃取剂
Kb 对于弱碱性物质,有: K K 0 K b [H ]
如:青霉素pKa=2.75, 当pH<1.0,K≈K0 当pH>5.0,K随H+浓度的降低而成比例降低 当1.0 >pH < 5.0,由公式计算
4 分离因素(β)
• 如果原来料液中除溶质A以外,还含有溶质B,则由 于A、B的分配系数不同,萃取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 就不同于萃余相中A和B的相对含量。如A的分配系数 较B大,则萃取相中A的含量(浓度)较B多,这样A 和B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分离。萃取剂对溶质A和B分离 能力的大小可用分离因素(β )来表征:分配系数 的比值 • a.公式
第n级加入纯重相(H)。此纯重相除不含溶质外,与进料的组成相同 (如某种缓冲溶液),在进料级(k)的右端起洗涤作用,使萃取相中目标 溶质纯度增加(但浓度下降),因此第k级右侧的各级称为洗涤段,重 相H称为洗涤剂。在第k级的左侧,溶质从重相被萃取进入萃取相。)
b.过程:
c.特点:萃取效率高,目标物纯度高
红霉素 (light phase) 红霉素 + H+ = 红霉素+ (water)
第四节 双水相萃取
1.概述 2.双水相体系
3.相图
4.双水相系统的分配理论
5.影响分配的因素
6.双水相萃取工艺流程 7.双水相技术应用
(一).概述
1.定义——利用溶质在
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间分配 系数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一 种方法。
2.特点
(1) 条件温和,保留产物活性 (2) 通用性强(大分子及小分子 萃取) (3) 操作简单,可连续操作(除去 细胞的同时纯化蛋白质)、 易于实现放大和连续操作 (4) 细胞碎片不需要去除 (5) 分相时间短 (6) 成本高
(二)双水相体系形成 1. 双水相体系的类型
1.1 两种都是非离子型高聚物(PEG / DEX、聚丙
3.2 分配定律推导
溶质在互不相容两相达到平衡时,其化学势相等。即
当温度一定时,标准化 学位为常数
如为稀溶液,用浓度代替活度 K C1 萃取相的浓度
C2 萃余相的浓度
3.3 弱电介质的分配系数与pH的关系
如果在有机相中溶质不发生缔和,仅以单分子形 式存在,则游离的单分子溶质符合分配定律,分 配系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