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合集下载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集《四季》由12首小品构成,每首曲子都描绘了一个月份里的场景和情感。

其中《一月》描绘了冬季的寒冷和清晨的宁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作品。

整首曲子开始就有一种冰冷的气息,主旋律结构清晰,由一个四度的下行音符开始,然后在不断变化的和弦中发展出来。

使用了不少小跳音符,展现出雪花飞舞的效果。

在整首曲子中,重复出现且一次比一次强调的是至关重要的主题,这也是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典型特点之一。

整个曲子是在G小调中,但是不少旋律线索都是用一些有趣的和弦转换来表达。

例如,很多和弦都使用了二次和弦,这让听者觉得曲子里的节奏和和声都非常流畅。

而且,柴科夫斯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主题后,会将主题以不同的变奏形式来再次进行呈现,所以听起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熟悉的旋律片段,让人感到舒适和温暖。

整首曲子前半段是一些轻柔的旋律片段,描绘了从冬晨醒来,静静欣赏周围的环境,感受到冬天的清寂,然后窗外下起了雪,慢慢地盖满了整个世界。

这里借助了钢琴的动态效果来表现雪花的纷飞和覆盖,既有轻柔均匀的音符,也有深沉饱满的声响。

后半段则增加了一些戏剧性和情绪化的元素。

进入冬天后,虽然冬天给人带来很多享受,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严寒和极端的天气,这段时间我们会感到孤独和迷失。

为了表达这些情感,曲子的节奏加快,中间还穿插着不少小跳音的片段,让听者感到紧张和不安。

整首曲子最终在D大调中结束,这给人一种明朗和温暖的感觉,它象征着春天即将到来,人们可以离开冬天的困扰,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总的来说,《一月》这首曲子非常细腻,和弦的转换和音色的变化都很有意思,尤其是曲子前半段的表现力非常出色,而且也给听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

许多人认为这首曲子是四季中最美的一首,其原因在于它通过玲珑剔透的钢琴乐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冬季的寒冷、清晰、即将消失的静寂、以及未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和希望。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五月之夜》赏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五月之夜》赏析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套曲《四季》可谓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五月——五月之夜》更是备受喜爱。

这首乐曲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通过音乐形式生动地描绘了五月夜晚的景色和情感,引人入胜。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五月——五月之夜》这首曲子。

这首曲子是《四季》中的一部分,作为整个套曲的一部分,它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在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五月夜晚的独特理解,以及对这一时刻的深情表达。

曲子中通过琴键上的音符,仿佛勾勒出了五月夜晚的明月高悬、微风拂面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五月夜的宁静与美好。

我们将关注这首乐曲的旋律和曲式。

《五月——五月之夜》的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手法,如和弦的变化、颤音、装饰音等,使得整个曲子听起来充满激情和活力。

而曲式上,这首乐曲采用了典型的套曲形式,包括了快板、慢板等不同的乐章,为听众带来丰富多彩的音乐体验。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听觉层面感受这首乐曲给人带来的美妙享受。

当我们闭上眼睛,聆听《五月——五月之夜》时,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安静包围,而乐曲中流淌出的旋律仿佛轻轻拂过心灵的深处。

在旋律的吟唱中,仿佛能感受到五月夜晚的清风和月光,使人心旷神怡,沉浸在美好而怡人的情感之中。

让我们谈谈自己对于《五月——五月之夜》的个人理解与感悟。

作为一首富有浪漫色彩的古典音乐作品,这首曲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美好时刻的珍视和表达。

在忙碌嘈杂的都市生活中,这样一首充满宁静和温馨的乐曲,让我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挥去了一天的疲惫,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总结来说,《五月——五月之夜》作为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五月夜晚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

通过旋律优美、曲式丰富的音乐表达,乐曲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妙享受。

个人而言,这首曲子让我领略到了五月夜晚的宁静与美好,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安宁。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曲式结构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曲式结构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曲式结构分析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的《一月—炉边》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这首曲子描绘了冬季炉边的温馨场景,情感细腻,曲调悠扬,是柴可夫斯基音乐才华的杰作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一月—炉边》的整体结构。

这首曲子是由一个独奏钢琴和弦乐团共同演奏的,分为三个部分:快板—假大慢板—快板。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情感表达,整体上构成了这首曲子的曲式。

在第一部分的快板中,我们可以听到活泼轻快的旋律和跳动的音符,仿佛是冬季里孩子们的嬉戏声。

这部分的音乐旋律活泼轻快,富有活力,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

快板的节奏明快,旋律轻快跳动,仿佛是在描绘冬季炉边的欢声笑语和温暖氛围。

接着是中间部分的假大慢板。

这个部分的音乐曲调缓慢柔和,充满了温暖和温馨的情感。

琴键间的音符仿佛是雪花般落在炉火旁的木地板上,悠扬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弦乐团的悠扬旋律表达了冬天的静谧和舒适,让人仿佛置身于温馨的炉边之上。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非常清晰,分为快板—假大慢板—快板三个部分。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快慢轻重的变化,表达了冬季炉边的温馨和欢乐。

柴可夫斯基通过这首音乐作品,巧妙地描绘了冬天炉边的温暖场景,让人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一抹温暖和欢乐。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的艺术特色及曲式结构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的艺术特色及曲式结构

人 之歌 》 、八月 《 收获》 、九 月 《 行 猎》 、十 月 《 秋 之 歌》 、十 一 月 《 雪橇》 、十 二 月 《 圣诞 节 》 。
2 .音 乐形 象 的典 型 性
俄 罗 斯 是 一 个 擅 长 跳 舞 的 民族 .他 们 舞 蹈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都 和 日常 生 活 和 风 俗 习 惯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人 们 劳 动 时 。庆 祝 时 ,还 有 进 行 宗 教 仪 式 时都 会 用 舞 蹈 来 表 达 心情 。 比如 在 柴 柯 夫 斯 基 的 二 月 《 狂欢节》人 们在欢乐的节 E l 气 氛 中 ,喝着 美 酒 ,穿 着 华 丽 的 衣 裳 , 敲 打 着 乐 器 ,跳 着 舞 蹈 。乐 曲 中有 俄 罗 斯 特 有 的 节 奏 .
凄凉 。
2 . 2人 物 性 格 的 刻 画
口气 就 写 下 了十 首 描 绘 了 俄 罗 斯 春 夏 秋 冬 每 个 季 节
的不 同美 丽 景 象 ,可 是 六 月 和 十一 月却 一 时 写 不 出来 .
最后 他把 《 船 歌 》 作 为 六 月 曲 目 ,把 《 在 马 车 上 》 改 名为 《 雪 橇 》 作 为 十一 月 的 曲 目 , 出人 意 料 是 六 月 和 十一 月 竟 然 是 最 出 名 的 。他 的 十 二 首 乐 曲 分 别 是 一 月 《 壁炉旁 》 、二 月 《 狂欢节》 、三 月 《 云雀之 歌》 、 四月 《 松雪草 》 、五 月 《 白夜 》 、六 月 《 船歌》 、七 月 《 割 草
2 . 1以大 自然 为 主题
只要 提 到 俄 国 的作 曲家 。人 们 最 先 想 到 的 就 是 彼 得・ 伊里奇 ・ 柴 柯 夫 斯 基 。 在 中 国 他 还 被 人 们 亲 切 地 称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的和声技巧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的和声技巧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炉边》的和声技巧分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是一部为钢琴独奏而作的组曲,共有四首乐曲,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

第一首乐曲《一月——炉边》描绘了寒冷冬季里炉火旁的温暖和宁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作品。

本文将对这首乐曲的和声技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部作品。

在分析《一月——炉边》的和声技巧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乐曲的整体结构。

这首乐曲的调号是b小调,分为三个部分:前奏、主题A和主题B。

前奏部分以低音区的和弦和颤音开篇,通过反复的音型和和弦打击,在渐强的表现下引出后续的主题A。

主题A的旋律优美,富有活泼的表现力,充分展现了冬日里炉火旁温馨的氛围。

而主题B则是在主题A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音乐更加激昂,充满了活力。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月——炉边》的和声技巧。

在整个乐曲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一系列丰富的和声手法,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是和弦的运用。

在前奏部分,柴可夫斯基用到了大量的和弦,如b小调、F大调、D小调等,通过这些和弦的运用,使得音乐的氛围更加凝重和神秘。

而在主题A和主题B 中,和弦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不仅有简单的和弦进行,还有跳进和弦、跳过和弦等等,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其次是对位法的应用。

在整个乐曲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手法,通过音乐中不同声部的对位配合,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多变。

特别是在主题A中,钢琴的高音部分和低音部分呼应和交错,形成了一种交织的声音效果,营造出了一种温暖和宁静的冬日氛围。

最后是旋律与伴奏的关系。

在《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非常注重旋律与伴奏的关系,通过对旋律和伴奏的合理搭配,使得音乐更加和谐和统一。

在主题A中,旋律清晰,伴奏简洁,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

《一月——炉边》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柴可夫斯基通过精湛的和声技巧,将冬日里炉火旁的温馨和宁静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乐曲中,和弦、对位法、旋律与伴奏的关系等和声技巧的运用,使得音乐具有了很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深深地吸引着听众,让人感受到冬日里的温暖和美好。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的《一月》更是其中的一部分,这部作品展现了柴科夫斯基丰富的音乐才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探寻其音乐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品背后的意义。

柴科夫斯基的《四季》是一部以交响音乐形式创作的作品,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都有一首乐曲。

其中的《一月》以其深刻的音乐描绘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脱颖而出。

这首乐曲将冬季中的寒冷、静谧与孤寂融为一体,通过音乐的表达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冰雪覆盖的世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我们从乐曲的曲调和节奏上来分析《一月》的音乐特点。

这首乐曲以b小调为主调,曲调简单而富有悠扬的旋律,体现出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学。

整个乐曲的节奏稳定缓慢,仿佛在描绘大地被冰雪覆盖后的宁静和安宁。

柴科夫斯基运用了大量的颤音、长音和柔弱的音符,使得整个乐曲散发出一种深沉的冬季气息,令人为之倾倒。

乐曲中还出现了不少变化多端的装饰音,这些音符的变化使得整个乐曲更加生动丰富,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我们来分析《一月》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在这首乐曲中,柴科夫斯基通过音乐的表达手法,巧妙地描绘了冬季的景象和情感。

乐曲的开头便是以寒冷的音符和颤音引入,带给人一种冷冽的感受。

然后,乐曲逐渐进入了一个轻盈的旋律,仿佛是在描述冰雪覆盖下的世界。

整个乐曲的结构安排得井井有条,音乐的起伏变化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寂静的世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感受。

柴科夫斯基还通过使用不同的音色、音域和力度等手法,让整个乐曲更加生动立体,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一月》这首乐曲背后的意义和情感内核。

柴科夫斯基在这首乐曲中用音乐语言表达了他对冬天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这首乐曲,柴科夫斯基将冬季所特有的寂静、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乐曲中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仿佛是在描绘着冬季的景象,使人感受到了冰雪覆盖下的宁静和美好。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的作品分析柴科夫斯基《四季》是一部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的《一月》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乐曲。

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认为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杰作之一。

本文将对《一月》进行作品分析,从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等方面来介绍这首乐曲。

在音乐结构方面,《一月》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分别是快板、行板和快板。

快板部分以轻快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为特点,展现出冰雪覆盖的一月天气的活泼和生机;行板部分则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抒情的情感,勾勒出冬日静谧的景象;最后的快板部分则再次回归到明快的节奏和旋律,展现出冰雪融化后的春意盎然。

整个乐曲的结构紧凑,旋律流畅,表现出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创作才华。

在情感表达方面,《一月》通过音乐表现出了冬日的凛冽寒风和冰雪覆盖的景象,同时也传达出对冬天的美好和神秘的向往。

快板部分的轻快旋律和明快节奏,给人一种欢快和活力的感觉,仿佛在冬天的裹挟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行板部分则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抒情的情感,表达了对冬日静寂美丽的情感,给人以温暖和安逸的感受;最后的快板部分则展现出了冰雪融化后的春意盎然,给人以生机盎然和希望的感觉。

整个乐曲情感丰富,既有冬天的严寒与凛冽,又有春天的温暖与活力,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了四季的轮回和生命的律动。

在演奏技巧方面,《一月》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音乐表达能力。

快板部分的快速音符和活泼节奏要求演奏者有出色的指法和节奏感,能够准确地演奏出音乐中的变化和起伏;行板部分的抒情旋律则要求演奏者具备细腻的表现力和情感掌控能力,能够将音乐中的柔情和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快板部分则要求演奏者有出色的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地演绎出音乐中的生机和活力。

整个乐曲的演奏难度较大,要求演奏者具备全面的音乐素养和技术水平,能够准确、准确地诠释这首乐曲的内涵与情感。

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乐曲,其音乐结构紧凑,情感丰富,演奏难度较大。

试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音乐风格

试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音乐风格

试析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音乐风格摘要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是一部极具音乐特色的经典钢琴作品,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都值得广大钢琴爱好者以及相关研究者进行学习和研究。

至今,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钢琴套曲《四季》的简单介绍、钢琴套曲《四季》音乐的创作风格以及钢琴套曲《四季》音乐的作品风格来进行探析,希望对《四季》这部经典之作的音乐风格进行一个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此来加深对该作品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四季》;音乐风格引言钢琴套曲《四季》作为柴科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因其作品结构短小精巧、音乐风格清新自然,且富有丰富的音乐内涵,不仅备受广大听众喜爱,更是现在音乐教学中必学的曲目,可见这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这部兼具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气息的钢琴音乐作品,饱含了俄罗斯民族的风土民情特色,且有夜曲、船歌、猎歌等丰富的创作体裁。

这部作品不仅充满了作者对俄罗斯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该部作品音乐风格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作品中所呈现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对该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更深层的认识,还能够对欣赏和学习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钢琴套曲《四季》简介(一)创造背景1.时代背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音乐作品的诞生,所对应的时代背景是正处19世纪历史发展转折期的俄国。

当时,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导致与封建专制体制和农奴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与此同时,卫国战争的获胜以及党人的起义,使俄罗斯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也促进了俄罗斯社会思想的进步,正因如此,加强了人们反抗封建专制和农奴制的决心与勇气,俄罗斯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包含当时的音乐文化领域的发展也空前繁荣,俄罗斯人民也对整个社会发展进行了重新审视。

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动荡,这时的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动乱时期,思想意识的觉醒,令进步的艺术家们对整个社会现状产生了极大不满,并要求对生活进行根本的变革,在《四季》这部音乐作品中就有深刻体现,整部作品中既有人们对欢乐、喜悦、祥和的渴望与追求,又有人们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

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

在钢琴套曲《四季》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

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

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

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

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

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

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

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

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

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

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

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

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

第8-9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音以倚音方式出现,亦称无准备的延留音,这两个含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可看成辅助四六和弦,辅助四六和弦缺乏独立性,它成为属七和弦的装饰性和弦,当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以四六和弦形式出现时,既使主和弦的音响复杂化,又给属七和弦的解决以意外进行的感觉,形成与传统和声的阻碍进行相似的风格,这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重要特色。

第11、13小节分别为以留音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六度音的主和弦。

第10、12、14小节分别为以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含有附加四度音的主和弦。

第10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是由前面导音七和弦的五度音相隔一小节之后的装饰延留,与附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形成对置。

第12、14小节中主和弦的附加四度音像是前面II级和弦中的三度音从另一声部转化而来的装饰延留。

以留音或装饰延留方式出现的附加音和弦是传统和声中的常用方法,对活跃旋律的线条,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果将目光再投向例1 的第30小节与第34小节即可发现,当前一小节的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时,第2拍以琶音方式出现的两个三连音节奏的主和弦有两个附加四度音,它们分别为 IV级音和升IV级音,这一对同名半音附加于主和弦之上,具有和弦色彩对比的意义,当主和弦以三连音节奏、琶音的方式快速流动时,在附加音的点缀下,主和弦更具有表现上的意义,这种别具匠心的附加音处理方式,使和声音响显得新颖而风趣,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调性思维。

三、大调中降VI级大三和弦的用法交替大小调和弦,尤其是在大调中运用同主音小调的VI级和弦作为变格进行或变格终止,是该作品中的另一和声手法,也是19世纪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与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常用的和声语汇。

大调中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进行的力度,强化了音乐音响的抒情风采。

第50-60小节,是该乐曲中部的再现部分,变格进行是这段音乐的主要和声语汇。

第52、54、56小节中均使用同一和声语汇的重复,即在两个原位主和弦之间使用降VI级大三和弦作为辅助和弦,同名半音III级音与降III级音的对置,大主和弦与下方大三度关系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并列,带来新颖的和声音响。

此外,再看两个外声部的进行,上方声部以四分音符节奏出现的#f2-d2-#d2的旋律进行,音乐强劲有力,下方声部为八分音符节奏的主持续音(b),声部平稳进行,上下声部之间节奏错位,内声部以琶音形式出现的三连音节奏镶嵌其间,加强了音乐进行的流畅性,降VI级大三和弦的特殊音响与主和弦连用时,具有变格进行的性质,丰富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声语汇。

此外,在乐曲的终止处第96、98小节,A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置于主和弦与德国增六和弦之间,构成变格终止的特殊形式。

这里的音乐通过节奏、织体、力度、音区及和弦结构等方面形成综合对比,位于大调体系中的降VI级大三和弦的运用,加强了音乐的柔和性与抒情性,成为这一作品补充终止中有特色的和声材料。

通过以上的和声分析,可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戏剧性与柔和、抒情的性格特征在调性思维方面的一般表现。

增六和弦进行到主和弦,加强了作品中和声进行的戏剧性因素;含附加音的主和弦,增添了和弦的神秘色彩;大调中降VI级大三和弦的使用软化了大调和声进行的力度,强化了和声进行的歌唱性特征,这一些和声手法构成了柴可夫斯基调性思维的重要方面。

在曲式结构上,《四季》各有所不同。

一月《壁炉旁》三段体,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给人以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B 段音乐进入了沉思状态, 随着音乐的发展由e 小调转到了B 大调上, 情绪逐渐激动, 难以抑制, 好似刚从郁闷中解脱出来;A 段再现主题, 从情绪上更深一层, 这段弹奏需要触键更深;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炉火越来越小, 火光将尽。

二月《狂欢节》回旋曲式A B A C A:作者首先用回旋曲式表现狂欢节的热闹场面;A 段音乐热烈、节奏鲜明, 表现了舞蹈场面;B 段跳跃的音符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后半拍的节奏强音表达了人们尽情开心的狂欢场景;C 段音乐变得温柔、歌唱。

三月《云雀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音乐描述云雀欢快地在枝头玩耍;B 段音乐加快, 使得旋律更增添了活跃的气氛, 装饰音的出现, 使云雀的动态形象更加生动。

四月《松雪草》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柔美的音乐非常舒展, 好像松雪草刚刚从土地里钻出来;B 段旋律轻巧、典雅, 一系列的倚音和四句重复音乐表现了松雪草不畏严寒,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品质;尾声音乐越来越弱, 好像人们已经远离这里的美景。

五月《白夜》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旋律优美, 一串串波音好像在告诉人们神奇的白夜已经来到, 人们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B 段是活跃的快板, 人们载歌载舞, 表达了兴奋的喜悦之情;再现段与A 段略有不同, 它把节奏拓宽, 让人们沉浸在自然的美景当中。

六月《船歌》复三部曲式A B A 尾声:A 段旋律优美如歌, 发自内心的情感在指尖上流淌, 长线条触键要慢而深;B 段出现了新材料, 与A 段形成了对比, 速度转快, 节奏也活跃起来了, 连续不断地减七和弦琶音把音乐推向了高潮;A (再现) 段作者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 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尾声小船渐渐远去, 波浪拍击声慢慢消失在远方。

七月《刈者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主题开门见山, 直截了当, 表现出俄罗斯人豪爽的性格;B 段旋律变得活跃, 充满了生命力;A 段(再现段) 左手出现了三连音, 节奏上越来越紧凑,好像人们的干劲正在高涨, 此段要注意节奏必须一致。

八月《收获》复三段曲式AB A:A 段(第一段和再现段) 旋律热烈、奔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展现出农民欢天喜地迎丰收的场面;B 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 一下子弱了下来, 好象累了的人们在田间休息。

九月《行猎》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强节奏感使人们感觉到打猎者情绪之高涨, 精神之抖擞;B 段轻巧、灵敏, 好像猎人在机警地追寻猎物;再现段展现了猎人带着胜利品凯旋而归。

十月《秋之歌》单三部曲式A B A:A 段(第一段和第三段) 优美的旋律、略带凄凉的音调,把人带到了深秋, 仿佛看到了花瓣在凋谢, 树叶在坠落;B 段旋律的婉转动听、语气的悲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十一月《雪橇》复三段曲式A B A:A 段明朗、优美的旋律, 表现了赶车的人和坐车的人心情都格外欢畅, 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和追求;B 段音乐变得活波、欢快, 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

十二月《圣诞节》回旋曲式A B A C A B尾声:A 段圆舞曲节奏平稳、歌唱, 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圣诞节;B 段音乐变得渐渐明亮, 节奏紧凑, 人们的情绪随之高涨, 气氛热烈, 跳舞的人们在不停地旋转;C 段音乐由bA 大调转到E 大调, 情绪突然转变, 好像欢庆的人们在亲切地问候;尾声: 作者用轻巧、明亮的跳音, 结束了全曲。

钢琴小品《四季》用跳动的音符展现了俄罗斯人民朴实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倾注了柴可夫斯基最真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生命和艺术无限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