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外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和趋同论文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和趋同论文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和趋同论文中国文化对好莱坞的辐射影响已经持续了70个年头。

从最初生硬刻板的利用中国元素点缀电影,展现他们眼中负面的中国形象到对李小龙代表的中国功夫元素的着迷使用再到深入地探讨了解中国真实的传统文化、历史沉淀,努力展现中国人民认同的形象和文化符号。

这是一个文化认知的过程,好莱坞电影也成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

逐渐正确的解读中国元素,力图向世人展示一个更真实的东方中国形象。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析好莱坞电影中国文化元素的误读和趋同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近几年,中国元素逐渐变为必备要素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不仅成了好莱坞电影投资方在东方宣传的一个噱头,同时也勾起了东方观众的好奇求异心里。

从《阿凡达》中融入张家界奇幻美丽景观,《功夫熊猫》中音乐、词汇、服饰等充斥整部影片的东方元素,《黑衣人3》中对姚明等中国明星的调侃,以及2014年5月23日最新上映的《X 战警:逆转未来》中演员范冰冰作为中国面孔的出镜。

中国元素逐渐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好莱坞电影这一媒介呈现于全世界人们的面前,传播中国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同时也利用这一元素特点即文化认同感吸引票房支撑大户――广大的中国受众。

而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中国形象的建构也从起初的歪曲丑化即固定的“东方主义”烙印下西方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逐渐向反东方主义下民族真实传统文化的展现传承方向改变。

尽管无法避免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把握展现仍然存在着深层文化误读的现象,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霸权将渐弱,未来中美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趋同化势不可挡。

1 好莱坞电影中国元素梳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好莱坞电影刻画华人形象的开始。

由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种族主义偏见根深蒂固,加之中国的开放程度未像如今这样发达,还有自我民族对外传播的力度较弱,在理解和塑造东方中国形象时出现认识上的错位和误读,电影中塑造的中国形象倾向于以负面形象为主,即欧美人想象中的东方:19世纪末,落后愚昧腐朽的中国形象,20世纪初,在贫困边缘挣扎的“未开化”中国形象,“”前后“妖魔化”中国形象。

从电影《卧虎藏龙》探究中西文化交流

从电影《卧虎藏龙》探究中西文化交流

从电影《卧虎藏龙》探究中西文化交流作者:文蕾来源:《卷宗》2015年第08期摘要: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一直扮演着传递不同文化的重要角色。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荣获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并横扫国外各大电影节的重要奖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算是最被西方观众认可的华语电影。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卧虎藏龙》进行了叙事分析,探讨这部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并试图探究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该如何才能收到良好反馈。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卧虎藏龙》;文化差异;冲突与融合随着时代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愈发频繁和激烈,跨文化传播越来越引起重视。

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

本文探讨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指该定义的第二层次的传播,即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基于符号系统的差异,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与影响,以及由传播过程决定的文化融合、发展与变迁。

回顾传播的历史,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同的媒介和多元化的方式担当着跨文化传播的重任: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并且推动了新形式的语法和语言表达方式的繁荣”;西方的传教和航海探险活动也都曾为不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影像技术的出现和成熟,电影因其直观性、生动性而独具魅力,日渐成为跨文化传播重要的使者。

而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在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上斩获包括最佳外语片等4项大奖,无疑是最受西方人认同的一部华语电影,在这之后又有《英雄》、《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批中国导演的武侠电影作品冲击奥斯卡,但是都未获成功,这不禁令人深思。

《卧虎藏龙》作为这样一个迄今为止没能被超越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探讨一下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从文化视角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成功的因素

从文化视角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成功的因素

从文化视角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成功的因素《寻梦环游记》取材于墨西哥亡灵节文化,讲述了一个小孩在逐梦过程中误入亡灵世界,于是开启了一段奇妙而动人的冒险之旅的故事。

该片作为一部外国动画电影,当年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一路披荆斩棘,超越当年所有国内动画电影,不由让人反思其成功的原因,从而为内地动画电影制作提供思路和方向。

该电影的成功因素有很多,其中,对文化因素的选择、运用和表达值得人们去探讨。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分析电影中出现的剪纸、亡灵节、万寿菊等墨西哥文化元素,作为异国文化如何唤起中国观众的共鸣;第二部分则从亲情和友情等方面来分析电影中跨文化的情感共鸣;第三部分将分析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第四部分,即结语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内地电影制作的若干启示。

标签:《寻梦环游记》;电影;文化一、引言2017年的一部美国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在国内电影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该片在当年(2017)的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中夺得桂冠,获得约1.64亿美元的票房。

且中国票房在该片的全球票房中占36%,中国内地第一次成为皮克斯作品的全球第一大票仓。

〔1〕美国优秀电影近年来层出不穷,在国内电影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2017年在中国最成功的动画之一,《寻梦环游记》将异国文化与电影完美结合,为人们带来一段温暖的电影体验。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寻梦环游记》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并试图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如何发展国内电影行业的启发。

二、异曲同工的中墨文化(一)剪纸墨西哥剪纸起源于前哥伦比亚时期,与其传统的祭祀文化有關。

印第安人视剪纸为与神沟通的媒介,祭神祭祖时用它们来乞求神灵保佑、招吉纳祥。

〔2〕其中,墨西哥剪纸有多种颜色,如:绿色,紫色,红色等,其颜色不同,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除此之外,墨西哥剪纸多用敲凿的手法〔3〕制成,且多为方形。

在影片开头,创作团队就用了这样一幅幅蕴含墨西哥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来讲述电影的故事背景,既交代了故事起因,也暗示了故事发生时间(墨西哥剪纸主要在墨西哥传统节日亡灵节中用于装饰和祭祀),新颖的表现手法快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导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不同地域、历史、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电影《刮痧》是一部呈现中美文化差异的影片,通过展示中美两国不同的传统医疗方式和观念,深度开掘出中美两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根源,并引发对不同文化间对比与沉思。

下文将从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以及从社会文化层面的角度对这部电影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深度探讨。

一、中美传统医疗观念的不同中美两国在传统医疗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认为身体的健康与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休戚与共,强调的是整体性,从身体的内在调整来达到治疗效果。

刮痧作为中医药的一种韧度疗法,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增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而在美国,西方医学的理念以疾病对症治疗为主,强调疗效的可观察性,更加重视科学依据和临床试验。

传统中药疗法、如刮痧等在美国并不被广泛认可,甚至有些人认为其属于“迷信”。

这种观念的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刮痧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效果的不同《刮痧》电影中,中国的刮痧师在使用刮痧技术时,通常会运用刮板等工具,通过刮痧师的手法和力度来刺激皮肤,从而增进气血流通。

这种手法在中国被认为是分外有效的疗法。

而在美国,刮痧术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市场上的刮痧产品更多是自己在家中使用,通常接受刮痧板等器具,在皮肤上来回刮擦以增进血液循环。

两种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中美两国人对于刮痧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习惯的不同。

刮痧带来的效果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反映。

在电影中,中国人认为刮痧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治愈各种常见病,例如感冒、头痛、颈痛等。

这种观念与西医的治疗方式不同,西医更倾向于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痛苦或症状。

因此,刮痧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平时生活,成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而在美国,刮痧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疗法,虽然有一定的追随者,但并不被广泛接受。

这种差异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观念上的差异。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探究引言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其制作和传播的影片不仅在美国本土受到瞩目,同时也被海外观众广泛接受和喜爱。

然而,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形象屡屡受到争议和质疑。

本文旨在探究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如何被呈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期从更广泛的角度熟识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的演变1. 中国形象的早期呈现早在上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开始尝试将中国元素引入到电影中,通过刻画中国人的形象来吸引观众。

然而,这一阶段的中国形象往往被夸大和刻板化的描绘,以满足当时美国观众对“玄妙东方”的好奇心理。

2. 中国形象的转变与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多元化。

从严肃的历史剧、爱情片到战争片、动作片,中国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特征。

电影《红高粱》、《卧虎藏龙》等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刻板印象,而是展示了中国人的情感、智慧和心里世界。

3. 对中国形象的新定义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好莱坞电影开始尝试更加深度地了解中国,以更准确地呈现中国形象。

例如电影《功夫熊猫》中所描绘的中国功夫文化和漫画电影《大圣归来》中呈现的中国神话故事,都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尊重。

二、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原因分析1. 文化的差异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其制作和创作团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其观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好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形象屡屡带有西方观众的主观认知和刻板印象。

2. 市场的需求好莱坞电影是一项商业活动,其制作和推广需要思量到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和观众数量使得好莱坞电影期望通过呈现中国形象来吸引中国观众的注意。

这也导致了一些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过于商业化和符合传统观念。

三、好莱坞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影响1. 误导观众认知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观众较为熟识的电影品牌,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对于西方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

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

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

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

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

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看《英雄》、《十面埋伏》)§在中国电影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可以看作是符号的大约分为三个层面:1. 色彩和造型的图腾第五代电影中重现并强化的民族文化形象2. 人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展示旧时代和农村生活作为时空,家庭伦理作为母题3. 东方人文特征的叙事语言现实主义和艺术电影传统·夏衍的“八字真经”: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第二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其实,在感性的观影过程中,各种形象符号和形式结构并非独立的存在,而都消溶在人和故事的背后。

中国元素在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运用

中国元素在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运用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元素在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运用引言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上映,该电影改编自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

从漫威电影的跨文化叙事探究中国影业发展

从漫威电影的跨文化叙事探究中国影业发展

国际传播5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一、当下跨文化背景与概述(一)跨文化传播的冲突与障碍全球化以来人类社会加速发展,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而各国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随着全球化影响的扩张,逐渐相互渗透与影响,跨文化传播也引发了大规模的研究热潮。

正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理论中所说,文化冲突归结于原始的文化差异。

以广告界为例,美国的广告大多科幻新奇,融入了很多不同背景的元素,日本的广告大多以剧情、情感为导向,泰国的广告在大起大落后升华主题,兼顾营销与宣传,法国广告大多围绕浪漫元素而展开……之所以不同国家广告风格各异,就是因为文化背景有一定差异。

(二)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新媒体时代,国与国之间十分重视软实力的竞争,电影在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与技术手段的同时,也成了意识形态竞争的敏感领域,展示稍有不当便会引起舆论的狂潮海啸。

这就使得许多制作者避免涉及跨文化的有争议的领域,只局限于特定国家、特定事件或特定群体。

这样当然可以避免争议与不必要的麻烦,但同时也限制了电影走向多元、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除了避免涉及跨文化沟通交流的情节外,还有许多电影具有民粹主义、民族歧视、排外主义等缺陷,这是跨文化传播电影中的严重不足。

因此,要避免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这些不足,必须处理好政治、舆论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三)漫威电影成功之处漫威电影自问世以来,其艺术范式与市场效益极为成功,在全球电影总票房排名中名列前茅。

其完美的叙述技巧、鲜明的英雄角色、相互嵌套的故事,让它成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成功案例。

恰如罗素所说,“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学习东罗马帝国”[1]。

漫威电影的成功让人们开始关注它的叙事特征,并与中国电影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与启示。

二、漫威跨文化叙事分析(一)叙事文本叙事文本中必须提及的就是隐喻与转喻,可以说,它存在于任何叙事文本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探究外国电影中的中国文化班级:英语基础1班****:***小组成员:刘嘉丽,梁欣宜,黄嘉颖,潘玉婷,黄楚淇,伦明莉,莫梓裕1【研究背景】现代社会的文化交融日益加深。

备受关注的中国元素则是这种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观看外国电影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一些熟悉的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无法被绕开、无法被忽视的一部分。

以中国文化为首的东方元素在西方电影中的呈现只是世界整体化中的冰山一角,但我们能以这一角撞开世界的大门,从我们熟悉的中国元素走向新奇的西方文化。

【研究意义】由潮流热门的外国电影和电影中耳熟能详的中国元素吸引中国学生去关注并了解外国文化,而且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学习英语的兴趣。

【主要内容】现如今很多国外电影中都有些关于中国的话题,这些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有些作为主线存在,有些简单的一笔带过;有些较为重要,有些只是无意间的出现在某段对话之中。

将其收拾分类,西方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大可以分为三大类:神秘莫测的中国功夫、风情万种的中国场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化。

作为中国元素中最大卖点的自然是中国特有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在外国人看来,是既神秘又强大,功夫有着令人难以捉摸的奇妙神力。

很多电影人在早年间受到了香港功夫电影的深厚熏陶,开始在日后自己作品中不断向功夫电影发出致敬的信息。

在2008年英国的《杀手没有假期》中,中国50岁的糖果贩子都被认为会功夫。

这出现在两个杀手的一段诙谐幽默的对话中:Ken:我没杀多少人,而且当中大多不是好人。

除了那个人。

Ray:谁?Ken:丹尼阿里班德的兄弟。

他竭力保护自己的兄弟,就像你和我那样。

他只是个来帮忙的糖果贩子。

他用瓶子砸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我射杀了他。

Ray:依我之见,有人要拿瓶子砸你,那就是致命武器,他就要承担后果。

一个瓶子足以杀死你,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如果他赤手空拳,情况就不一样了。

Ken:严格意义讲。

赤手空拳也能杀人。

手也可以是致命武器。

我是说假如他会空手道。

Ray:你说他只是个卖糖果的。

卖糖果的怎么他妈会懂空手道?Ken:我只是假设。

Ray:他有多大?Ken:大概50左右。

Ray:一个他妈50岁的卖糖果的怎么可能懂空手道他是谁?中国的糖果贩子嘛??天呢!Ken!我该说什么……我杀了个小孩儿,而你却跟我提什么该死的卖糖果的!!虽然空手道不是中国功夫,但是该片中外国人眼里似乎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懂功夫,包括糖果贩子。

可见或许在写下这段台词的人心目中,功夫在中国极为盛行,简直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有的外国制片人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自己对中国功夫的独特理解。

在这些对功夫的表述中我们能看出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的看法。

《功夫之王》是由罗伯·明可夫导演的功夫片。

该影片有大量的中国武术元素,如太极、鹤拳等。

而该片的主演华人功夫影星成龙和李连杰也是一大中国元素卖点,这些武打明星在外国拥有固定的影迷群体,他们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国电影里中国功夫的形象,这也让外国导演编剧们舍不得放弃这块甜糕。

片中一切的开端——一根如意金箍棒则让中国观众们回想起蹲守在电视前追看《西游记》的童年回忆。

片中有一段对中国武术精义的阐释有一段行云流水的英文。

英文台词:Gongfu. Hard work over time to accomplish skill. A painter can havegongfu. Or the butcher who cuts meat every day with such skill...his knife never touches bone. Learn the form, but seek the formless. Hear thesoundless. Learn it all, then forget it all. Learn The Way, then find your own way. The musician can have gongfu. Or the poet who paints pictures with words and makes emperors weep. This, too, is gongfu. But do not name it, my friend, for it is like water. Nothing is softer than water...yet it can overcome rock. It does not fight. It flows around the opponent.Formless, nameless...the true master dwells within. Only you can free him.译文:功夫,勤学苦练才能习得其技!一个画家可以有他的功夫;又或庖丁解牛,也是功夫;从有形,进而为无形,从无形中悟出真谛;了解这一切,再忘记这一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个乐手可以有她的功夫,一个诗人,用文字描绘画卷,连帝王都为那诗文感动,这也是功夫。

但是,我的朋友,这样的功夫没有名字。

它就像是水!没有什么比水更柔软,但是水滴而石穿。

它从不斗争,但它从对手身边流过,包容掉一切。

无形、无惧、无名……真正的功夫在你的心里形成,只有你自己才可以释放。

图:《功夫之王》电影海报中国功夫凭着拳脚在外国电影市场打出一片天地,带着顽强的中国武术精神和强健有力的体魄风貌走出国门,改变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东亚病夫”的形象。

玄妙莫测的中国功夫已经在外国电影中打响了品牌,成为了中国元素在外国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最大卖点,想必将来还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广阔的舞台。

外国电影的另一大中国元素则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国领土辽阔,景色风光十分丰富多彩。

有茫茫漠北草长马肥、烟雨江南花娇莺啼、“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自然景观,也有红墙绿瓦的宫殿楼阁、白墙黛瓦的小桥人家、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等等的人文建筑。

这得天独厚的场景资源吸引了西方电影人为之驻足,并且录制到自己的作品中为作品添光添彩。

《功夫梦》虽是由中美合拍的好莱坞大片,但是由片名就透出浓浓的中国元素味道。

看片名就知道这部片子少不了刚刚才说完的功夫元素,片中武当的功夫,看似柔弱无骨,实则绵里藏针,让观众领略到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玄妙莫测。

而有了武当功夫,武当景色也没有被落下,武当金顶、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等武当胜景更充满着神秘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如恢弘典雅的故宫、气势磅礴的长城等古建筑,彰显着中国的传统古韵,引人入胜。

图:《功夫梦》剧照《神奇四侠2》里,先是炸烂了长城,又打到了上海。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上海”是在美国搭的外景。

虽然这个不是真的位处中国的场景,但是从这个“上海”可以看出外国人眼中的上海是怎么样的。

2006年《面纱》完全是在中国拍摄,电影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

《末代皇帝》是历史上第一步获准进入紫禁城拍摄的电影。

《赛车总动员》赛车在中国游览了北京的万里长城、上海的外滩、还去西安的“兵车俑”博物馆。

《谍中谍3》主人公穿梭于上海陆家嘴高楼、老城厢、西塘水乡古镇。

《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各种元素的原型大量取景于张家界、黄山。

《黄海》开场主人公生活在吉林延边。

出现在外国电影中的中国场景能令外国观众比较直接地欣赏到来自中国的美景,将不能移动的瑰丽风景宣扬出去,让海外看看中国的样子。

人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不难理解,遥远的东方的神秘景色会帮助外国电影增添几分耐人寻味,成为外国电影画卷上的一大抹“中国色”。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也是外国电影的大卖点之一。

中国的历史文化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即便是国人自己也未能了若指掌,不得不说是电影素材的一大值得挖掘的宝藏。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必要工具,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导致英语成为了一门极为强势的语言,大多数国家都在学习英语,英语勇夺世界通用语言的宝座。

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汉语也有流行的趋势,并且悄然被搬上了外国电影的荧屏。

《蝙蝠侠》布鲁斯流亡到了中国,被内地武警逮捕,在束手就擒前还说了一句中文——我没有犯罪!《午夜巴塞罗那》中有这样一段对话:Maria:你会讲西班牙语么?Cristina:不,我学汉语。

Maria:汉语?为什么?Cristina:我认为它听起来很美妙。

Maria:说点什么用汉语。

Cristina:我?(Maria点头示意)Cristina:嗯…你好吗?(汉语)近些年来,发展中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些成就。

虽仍比不上西方的发达,但或多或少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点影响。

来自各国的组织团体,也纷纷把眼光聚焦在这片大陆上,琢磨着与中国开展项目合作。

随即而来的便是各路相关研究,自然而然也就掀起了股“学中文热潮”。

使电影中的角色会说汉语有了顺理成章的理由。

中国风味的传说和神话不仅中国小孩喜欢,外国人对于这些奇幻的故事也很感兴趣。

《最后的气宗》,改编自一部动画片。

这部影片的故事具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世界被四大神力(气、火、水、土)支配着,刚强好斗且野心勃勃的火烈国挑起了战争并控制整个世界。

五行之说、轮回之说,电影中一招招类似太极的武打动作,都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中国风。

但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却又是典型的西方模式:逃避责任、柔弱,在经历了各种风雨后,终于成长起来,带领大家走上抗争邪恶的征程。

图:《最后的气宗》剧照动画电影《花木兰》以我国古老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以小朋友喜欢的动画形式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图:《花木兰》剧照这么中国的画面不是来自张艺谋或陈凯歌的电影,而是马丁斯科塞思的《纽约黑帮》。

戏曲是中国的特产,“戏曲之母”昆曲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年轻的京剧也有“东方歌剧”之称。

如果说中国山水未见过的外国观众难以认出,中国神话有些与西方神话有相似性,那么戏曲绝对是和汉语一样特征十足的中国元素的“活招牌”。

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最绚丽多彩的一朵花。

它在外国电影中的出现更需要导演、编剧对中国文化较深的了解。

中国历史文化能出现在外国电影里有力地说明了西方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兴趣变大,推动他们去更多地了解中国。

随着包含中国元素的外国电影越来越多,一部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一些电影里中国元素在片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

《功夫熊猫》就是这样一部就连中国观众都以为它是国产片的外国电影。

动画片《功夫熊猫》的场景设定在中国。

背景均以风格浓郁的中国画风格呈现,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

其中“和平谷”参考了中国丽江山谷及广西桂林的景色,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 的水平。

《功夫熊猫》,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2008年上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