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种马铃薯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作为较多民众都喜欢的一种食物,其具备较高的营养物质,同时自身适应土壤与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应加强防治技术的水平,提升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1、病害①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爆发原因,是真菌侵入而造成的。
主要感染位置是:一,植株的叶片位置,在感染了茄链格孢病菌之后,会在其表面呈现出多个黑褐色的斑点,在圆形的中间存在着同心轮纹。
二,块茎位置在感染的时候同样会出现与叶子同样颜色的圆状病斑,并且得病与健康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不仅如此,在叶片表面留有水珠,并且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时,会让病菌极易进入到健康植株内部,对其产生威胁。
②晚疫病晚疫病的产生是因真菌入侵感染造成的,疫病霉菌进入健康植株体内,来让其产生疾病,该病情是一种破坏力较为强劲的疾病。
主要危害位置有:一,地面上的茎干与叶柄,在爆发疾病时会呈现出条形状的褐色斑点。
二、叶片,会显示出圆形的绿褐色病斑,并且周围还具有绿色的晕圈。
三。
块茎在感染疫霉病菌时,会出现向内凹进去的斑。
感染速度较快的是叶子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将全部植株感染上。
2、虫害①蚜虫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出现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通过吸取并食用叶片中的汁液,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害虫体型呈现细小、椭圆、绿色的状态,在田间温度能够达到20摄氏度时,对该虫子的繁殖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其能够大面积的在田间爆发。
②块茎蛾马铃薯块茎蛾是种植区域内爆发次数多的害虫之一,在其幼虫期间会对块茎进行吸食,造成多个弯曲的孔洞,从而对其重要的根茎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该害虫成年期时,体长能够达到5-6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的颜色为灰褐色,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大多数生存的位置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等位置,幼虫每年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大面积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整片区域内减产四分之一。
谈马铃薯早晚疫病及虫害

Z i x u n t a i马铃薯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
马铃薯病虫害较多,一般因病虫危害减产10—30%,为了确保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采取关键措施防治病虫害。
一、马铃薯病害(一)早疫病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早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
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时,该病易发生和流行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当叶上有露或水滴,温度适宜,分生孢子经35—45分钟即可萌发,病菌从叶面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2—3天。
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2.防治措施。
①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
②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土壤肥沃、较干燥的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能力是防治此病的主要管理措施。
重病地最好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
加强管理,增施钾肥,及时灌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来源。
③合理贮运。
及时收获充分成熟的薯块,尽量减少收获和运输中的损伤。
贮藏马铃薯要病薯不入窖,贮藏温度以4℃为宜,不可高于10℃,并且要保持通风换气,及时剔除病薯。
④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发病前要及时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等进行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晚疫病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
如播种带菌薯块,将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

马铃薯16种病虫害图一直以来,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代表的马铃薯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成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在栽植马铃薯过程中除了这些病害,还有其他哪些病虫害?往下读,共梳理了16种。
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表现:受害叶片的叶尖、叶缘会出现暗绿色小病斑,边缘有灰绿色晕环,边缘分界不明显。
湿度大时,外缘会出现一圈白霉。
天气干燥时,病部会变褐干枯,质脆易裂。
病害严重时,病斑扩展到叶脉、叶柄和茎部,病叶枯死脱落。
被侵染的块茎最初出现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为凹陷的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防治措施:选择保护性药剂和治疗性药剂混合使用,合理安排间隔期。
保护性药剂:丙森锌、代森联、代森锰锌、噻唑锌、王铜、氢氧化铜。
治疗性药剂:氟菌·霜霉威、霜脲·锰锌、烯酰吗啉、氟啶胺等。
2.马铃薯早疫病危害表现:病害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征。
块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分明,病斑下的薯肉出现褐色海绵状干腐。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2)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增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2次。
发病较重时,用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噁唑菌酮·霜脲氰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马铃薯枯萎病危害特征: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
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苯甲·丙环唑,苯酰菌胺,恶菌灵,萎锈灵等。
4.马铃薯青枯病危害症状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
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当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

当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目前我省冬种马铃薯正处于生育后期,春种马铃薯处于生长中期。
此时的天气阴雨连绵,湿度很大,马铃薯极易发生病虫害,如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当,一般损失20%―50%,严重的会造成毁灭性损失。
马铃薯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和软腐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蓟马及地老虎、蝼蛄、沙蚕等地下害虫。
晚疫病又称薯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病菌可侵染叶、茎及薯块。
叶片多从叶尖开始发病,病斑黑褐色、水渍状,潮湿时叶斑边缘上生一圈白色霉菌,严重时植株一片焦黑,发出特殊的腐败臭味,后期叶片干枯脱落,全田一片枯黄。
茎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
薯块发病,病斑不规则,紫褐色,病菌可通过风雨传播。
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发病初期,叶片有黑色斑点,以后发展到茎部,严重时整株枯黄而死亡。
病菌侵染块茎时,薯块变软腐烂,发出臭味。
以上两种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一是清理环田沟,清除田间渍水;二是避免偏施氮肥;三是对发病中心的植株要及时拔除,并用药剂防治,每隔7―10天喷药1次。
其中晚疫病用硫磺胶悬剂、瑞毒霉锰锌800倍、消菌灵1000倍、代森锌1000倍、露克星500倍、安克1000倍、可杀得2000倍等防治,软腐病可用氧氯化铜800倍、农用链霉素4000倍、特效杀菌王2000倍等防治。
蚜虫和蓟马是马铃薯生产中后期的主要害虫。
这两种害虫的特点是吸食叶片和茎的汁液,同时传播病毒,使植株发生花叶病和变黄、矮化,最后枯死。
蚜虫和蓟马可用高效大功臣3000倍、康福多6000倍、超力800倍、蓟马威1000倍、七星宝600倍等药剂防治。
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金龟子等主要咬断植株的茎、叶,同时也咬伤薯块。
沙蚕主要咬食薯块,使薯块出现许多小沙眼,严重影响商品价值。
施放毒饵、人工捕捉及施用乐斯本1000倍、辛硫磷1000倍,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冬种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策略

1 2 环 腐病 .
该 病 是一 种 细 菌性 维 管 束病 害 , 主要 引起
地上部茎叶萎蔫和地下部块茎沿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 田
间发 病一般 在开 花期 以后 。初期 症状 为叶脉 问褪 绿 , 呈斑
驳状 , 以后 逐 渐变 黄 、 枯 。叶 片边 缘也 可 变黄 、 变 变枯 , 并 向上 卷 曲。 由于环 境条件 和 品种 抗性 的不 同 , 株 症状 有 植 明显 差异 。地上部 分 染 病 可分 为 枯斑 型和 萎蔫 型 。块 茎 外部 症状不 明显 , 切病 块 茎 可见 维 管 束变 黄 色 或褐 色 。 横
日暖夜凉 高湿环境 , 空气潮 湿或温 暖多雾 条件 下发病 重 。 1 4 病毒 病 . 常见马铃 薯病 毒病症 状有 花 叶 、 坏死 、 叶 卷
株 茎 叶全部萎 蔫死 亡 , 但仍保 持青 绿色 , 片不 凋落 , 叶 叶脉
褐 变 , 出现褐 色条纹 ; 有时一 个主 茎或 一个分 枝 萎蔫 , 茎 也
摘
要: 简要介绍 了中山市冬种马铃薯的几种主要病 虫害的 田间症状及其发 生规律 , 出了相 应的综合 防治措施 . 提 为
冬 种 马铃 薯 病 虫害 的 防 治提 供 科 学依 据 。 关 键 词 : 种 马 铃 薯 ; 虫 害 ; 合 防 治 ; 山 市 冬 病 综 中 中 图分 类 号 ¥ 3 5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 07—7 3 (02 0 7 1 2 1 )9—12—0 1 2
12 1
安徽 农 学 通 报 , n u Ag . c B l2 1 ,8 0 ) A h i r Si u1 0 2 1 (9 i . .
冬 种 马 铃 薯 的 主 要 病 虫 害及 综合 防治 策 略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精品PPT课件

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同 心轮纹和少量黑霉,病斑外面有黄色晕圈;茎部病斑同叶部 病斑基本相似;薯块
形成暗褐色圆形 病斑或不规则形 病斑,稍凹陷, 病斑下面组织干 腐变褐。
马铃薯早疫病为害叶片正、背面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E11.et Mart.] Jones
90.00 36.00 39.00
30.00 30.00 22.50 96.00
马铃薯晚疫病不同药剂防效(喷施4次,隔10日一次)
——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2008年
处理
用药量 防治效果
亩产公
克/亩 病情指数 相对防效(%) 斤
58%甲霜锰锌 90
10.6 83.5
1493.9
70%代森锰锌 75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循环图
四.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病害,气候条件 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温度,湿度 影响最大。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
(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 湿度为最适。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菌 丝生长适温20一23℃,孢子囊形成适温19—22℃,10一 13℃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24℃,孢子囊多直接萌发, 孢子囊形成要求相对湿度高于97%,萌发及侵染均要有 水滴。)
马铃薯真菌性疾病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 是一种导致马铃病流行的地 区和年份,植株提前枯死,损失20%-40%。
曾引起爱尔兰饥饿,导致约100万人死 亡。
. 常见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技术——预测方法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

种植土豆需要哪些农药防治种植土豆需要进行农药防治来预防和控制多种害虫、病害和杂草。
以下是常见的土豆农药防治措施及其使用情况的详细介绍:一、害虫防治:1. 马铃薯甲虫:马铃薯甲虫是其主要害虫之一,可通过使用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剂有毒死蜱、敌敌畏等。
在播种前或幼苗阶段使用种衣剂,对土壤中的甲虫幼虫起到初期防治作用。
在盛花期和盛果期使用叶面喷洒剂进行防治,以控制成虫的数量。
2. 蛴螬:蛴螬主要危害土豆的地下茎,可通过土壤喷洒剂进行防治。
如马拉硫磷、氯仿磷等。
3. 马铃薯斑潜蝇:马铃薯斑潜蝇危害马铃薯的地下茎和茎叶。
封闭式土壤处理是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使用三氟氯氟褪拉蚜胺等土壤喷洒剂进行针对性防治。
4. 马铃薯蚜虫:马铃薯蚜虫会引起马铃薯叶片卷曲、变黄等现象,严重时会影响产量。
可使用有机磷、吡蚧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
5. 马铃薯毒菌虫:马铃薯毒菌虫危害马铃薯的茎叶,使其发黄、畸形等。
常用的农药有乙氧对硫磷、乙氧对硫菊酯等。
二、病害防治:1. 水泡病:水泡病是土豆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可在种前用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2%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进行种衣剂处理。
另外,也可使用多菌灵、草铵螺菌素等进行叶面喷洒。
2.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是最具破坏力的土豆病害之一,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可使用22.5%金露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进行防治。
3. 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主要侵害叶片和茎。
可使用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烯菌酯等农药进行叶面喷洒。
4. 银斑病:银斑病主要影响马铃薯的地下茎。
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种衣剂处理。
此外,也可使用20%莠去津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土壤喷洒。
三、杂草防治:1. 干扰素:可通过施用干扰素来防治土豆田中的一些杂草。
干扰素可通过抑制草本杂草的调节物质,控制杂草生长。
使用干扰素可以减少对土豆生长的竞争,提高土豆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种马铃薯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大家都知道冬种马铃薯是马铃薯的一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期间由于气温下降、雨量适宜,适合马铃薯生长,因此是冬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期。
那么在栽培冬种马铃薯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病虫害呢?如何防治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冬种马铃薯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病毒病
病毒病能通过种薯传播,是马铃薯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病毒为害主要有两种:一是皱宿花叶,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混合浸染所造成。
二是卷叶,由马铃薯卷叶病毒引起,病株下部小叶向上卷曲,病叶又厚又脆,变黄,植株矮化。
马铃薯X病毒通过汁液擦伤传播,Y 病毒通过蚜虫和汁液擦伤均可传播,卷叶病毒通过蚜虫传播。
温度高时,病毒病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进行脱毒处理。
选用无病毒种薯,田间作业时,注意尽量减少人为传播,及时喷药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液喷杀。
晚疫病
又称马铃薯瘟,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病菌可侵染叶片、茎及薯块。
叶片多从尖端或叶缘开始发病。
病斑黑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病斑边缘上生一圈白霉,严重时植株一片焦黑,发出特
殊的腐败臭味。
基部受害形成褐色条斑。
薯块发病,病斑不规则,紫褐色,稍凹陷,组织变硬干腐,潮湿时变软腐烂,发出恶臭味。
病菌可通过风、雨传播,在气温20~23℃、湿度较大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及无病种薯,种植前进行种薯消毒,药剂(福尔马林)、温汤消毒均可。
及时拔去中心病株和进行中耕除草。
在当地发病前开始喷1:1:120~150的波尔多液预防。
或用80%代森锌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治。
环腐病
一般在开花期前后开始表现症状,病株枝,茎缩短,叶色褪黄凋萎,叶脉间变黄,产生黑褐色斑块,叶缘略向上卷曲。
轻病薯块外部无明显症状,重病薯块病部变黑褐色,生环状空洞,有时并发软腐病,以致全部腐烂。
病菌主要通过病薯传播。
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意刀的消毒。
发现病株时及时消除。
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疮痂病
疮痂病菌是一种卵菌,只侵害薯块。
发病初期在薯块上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小点,表面粗糙,呈疮痂状硬斑,一般只在薯块皮部发病。
温度高时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薯,留种和切薯前彻底淘汰病薯,切块时要注意刀的消毒。
发现病株时及时消除。
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冬种马铃薯有哪些虫害
虫害主要有马铃薯瓢虫、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
瓢虫主要是成虫和幼虫将叶片吃成穿孔状或仅留叶脉,严重受害时叶片干枯,全株死亡,喷药防治应掌握在成虫迁移和幼虫孵化初期进行。
可用50%敌百虫800倍、2.5%亚铵硫磷乳剂300~400倍液防治。
在这里,小编温馨提醒大家,发现病株时及时消除。
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实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
因此,以上的冬种马铃薯有哪些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