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移动教材环境下的教与学-张屹教授

合集下载

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习平台的实践

沉浸理论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构建的指导——基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学习平台的实践

者个体意识 的提 升使得研究性学 习成为人们关注 的重 点 。正
如 国 内 著 名未 来 教 育 学 信
习与教学模式 的探索 中,必须把 “ 三个世 界”( 经验世界,语
言文 字世 界 、 虚 拟 现 实 世 界 )的 学 习经 验 整 合 起 来 ,促 成 三 者 的 有机 结 合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正 好 为 这 个 三 个 世 界 的无 缝 融 合 提 供 了有 利 的 条 件 , 网络 学 习 支 助 系 统 、移 动 学 习 、教
此解释 当人 们在进行某些 日常活动 时为何会完全投入 情境当
中 ,集 中注 意 力 ,并 且 过 滤 掉 所 有 不 相 关 的 知 觉 ,进 入 一 种
育游戏等都 为 “ 三个世界 ”融合 的可行性和必然 性提 供 了有
力 的 证 据 。研 究 性 学 习 作 为 培 养 学 生 自主 探 索 能 力和 创 新 能
周 期 限 制所 带来 的缺 陷 , 使 得 “ 景 ” 延 续 成 为 可 能 。 沉 它 情 的 “
并不是九 个要素全部拥 有的时候才会有 沉浸体验 ,在 更多 的
时候 , 其 中 一 些 要 素 的 相 互 作 用 也 足 以让 人 们 沉 浸 其 中 。 基 于 沉浸 九 要 素 , 我 们 可 以将 其 归 纳 为 :
沉浸 的状 态。沉浸 体验 的发生往 往伴随着九个因素[.( )每 3 1 】

步 有 明确 的 目标 ( ) 对 行 动 有 迅 速 的 反 馈 ( )挑 战 和 技 2 3
力的一种学 习方式,为很多教师 所青睐 。技术 的发展 拓展 了 研究性学习 的空 间,众 多专家学者 、一线教师等都 已经开始 探索如何构建 网络环境下 的研究性学 习平 台, 者在参与 《 笔 教

川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7.1走进互联世界 教学设计

川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信息科技 7.1走进互联世界 教学设计

7.1走进互联世界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新课学习
(2)我们通过互联网收发邮件是在进行数据通信,在家里使用共享打印机打印文件就是在资源共享。

想一想还有哪些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呢?
请填写在书本第3页资源分享活动记录卡中。

任务二:互联网应用——“互联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我国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为工农业等传统行业领域带来创新应用,还创造了在线教育、无人经济、共享生活等新的发展业态。

小知识:
互联网+交通:我们现在常用的汽车导航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等都是“互联网+交通”的产物。

这些应用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实时交通信息,提供驾驶建议,帮助人们更便捷、安全地出行。

(1)无人驾驶汽车,也是“互联网+”的新应用,它是一种能实现自主驾驶的智能车辆。

想一想:如果未来都是无人驾驶汽车,城市、交通和生活方式会有哪些变化?你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优点有哪些?又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2)“互联网+农业”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让农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和现代化。

请和同伴介绍你知道的互联网+农业方法。

(3)向同伴介绍你知道的互联网+新生态行业,例如互联网+教育等。

课堂练习:
总结前面所学的网络的概念及应用,并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开动脑筋,思考几个新的互联网应用,把它记录下来。

写在书本第10页相应位置。

三、小结。

互联网+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关于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柴龙会+肖向红+张晶钰+张立娜+郝丽摘要:“互联网+”时代,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合形成的新形态教材,将成为教材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作者结合实践应用,探讨了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视教材纸质部分的编写,充分融合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已有数字化教学资源,重视读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开发支持多种智能终端的APP,优化数字资源内容。

考虑到数字资源在不同终端运行的兼容性和优化应用模式,提出应建设一支稳定的制作团队。

关键词: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材;教材建设G434 文献标志码:B :1673-8454(2017)02-0050-03一、引言“互联网+”战略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当前,随着教育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政策的不断颁布和推进实施,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完成一系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在精品课程与多媒体课件教改立项专项建设之后,又陆续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纸质出版物转向了电子化、数字化,适应“互联网+”时代。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不少教育出版机构已经或正在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公司,关注和研究课程、教材的数字化问题,并已出版和销售许多数字化教材。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5年秋季数字化产品目录中在售数字化产品近200套,其中生命科学类23套;2013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了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涵盖高等农林教育40门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學、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五大类)共计50种教材,该项目创新出版模式,将纸介教材、数字化资源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纸质图书+数字课程+平板电脑版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

移动学习APP在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APP在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19-01-10[作者简介]于潇东(1981-)ꎬ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教学部ꎬ讲师ꎮ移动学习APP在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于潇东(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ꎬ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㊀㊀[摘㊀要]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为国开)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ꎬ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ꎬ集中面授困难很大ꎬ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等等ꎬ这些问题阻碍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ꎮ而移动学习App的出现ꎬ让这些问题得以迎刃而解ꎬ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学习App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ꎬ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ꎮ结合国开教育的背景对移动学习App在国开教育的价值进行阐述ꎬ就国开教育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些个人建议ꎮ[关键词]移动学习App㊀国开教育㊀应用[中图分类号]G7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9)02-0106-04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19.02.026㊀㊀移动学习App指的是一些用户安装在手机上ꎬ通过将手机连入互联网㊁无线网后进行学习㊁获得知识的应用程序ꎮ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ꎬ智能手机的价格不断降低ꎬ功能不断丰富ꎬ智能手机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ꎮ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App也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的青睐ꎬ移动学习App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ꎬ比如优慕课㊁雨课堂等等ꎮ国开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当前国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ꎬ并对当前的移动学习App改进和完善ꎬ确保移动学习App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ꎬ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ꎬ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ꎬ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对方ꎬ从而更好地开展国开教育ꎬ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ꎮ一㊁国开教育广泛应用移动学习App的背景国开教育就是开放教育ꎬ取消了对于入学者的文凭㊁地区㊁年龄等条条框框的限制ꎬ各行各业㊁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报名参加国开教育进行学习ꎮ开放教育的理念是所有愿意学习的人群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ꎬ不单单只是教育对象的开放ꎬ也是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资源的开放ꎬ达到人人可学㊁时时可学以及处处可学的目标ꎮ(一)智能手机㊁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智能手机㊁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普及ꎬ为国开教育广泛应用移动学习App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ꎬ现在手机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㊁工作当中ꎬ成为了一种生活的 必需品 ꎮ同时ꎬ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快ꎬ部分手机的存储空间可达512GBꎬ少的也有64GB的存储空间ꎬ这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ꎮ(二)通讯资费的下降及4G网络全方位覆盖随着4G网络的普及以及通讯资费的不断下降ꎬ宽带网络的不断升级和普及ꎬ以及利用家庭宽带架设WIFI的广泛使用ꎬ都为移动学习App创造了601 内蒙古电大学刊JOURNALOF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No.2ꎬ2019(SumNo.174)2019年第2期(总第174期)必要的上网环境ꎮ以往普遍存在的网速太慢ꎬ流量费太贵等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ꎮ(三)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全方位覆盖使得我们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络时代ꎮ在以前无法想象的应用例如视屏通话㊁视屏会议以及观看视频等应用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实现ꎮ而各种手机App应用程序更是层出不穷ꎬ都为移动互联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ꎮ(四)国开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统一选择接受国开教育的学生往往已经有自己的工作ꎬ学习时间容易同工作时间冲突ꎬ所以ꎬ选择移动学习App进行网上学习更为适合他们ꎮ国开学生的学习时间也难以统一ꎬ教师无法将他们编排成班级㊁统一时间进行上课ꎬ所以ꎬ针对这一问题ꎬ通过移动学习App进行教学是最为合适的ꎬ能够让国开学生充分利用起自己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ꎮ(五)开放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象牙塔式的封闭教育ꎬ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方式ꎬ实施本专科学历教育ꎬ实现 人人㊁处处㊁时时可学可考 终身教育价值理念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ꎮ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ꎬ为构建学习型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ꎮ国家开放大学作为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ꎬ理应紧跟时代步伐ꎬ开拓进取ꎬ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阳光大道ꎮ二㊁移动学习App在国开学习中的价值鉴于国家开放大学教育的教育特点㊁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时代特征以及移动App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现状ꎬ在国开的教育中进一步推广使用移动学习App是势在必行的ꎮ首先ꎬ智能手机有着灵活方便的优点ꎬ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智能手机进入互联网进行交流㊁娱乐㊁学习ꎮ依托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App也有着灵活方便的优点ꎮ与此同时ꎬ智能手机的用户是非常多的ꎬ移动学习App可以通过微信㊁微博㊁QQ等社交软件来迅速推广ꎬ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用户ꎬ也方便在智能手机用户之间分享和传播ꎬ后续的用户增长速度也非常快ꎮ其次ꎬ移动学习App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ꎬ竞争十分激烈ꎬ开发者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胜利就会不断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ꎬ对开发的移动学习App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更新ꎬ不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ꎮ因此ꎬ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学习App进行学习会获得极佳的体验ꎮ第三ꎬ国开教育突破了普通高校围墙的限制ꎬ由此也带来学生太过分散ꎬ不利于集中学生进行统一面授的问题ꎮ中国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ꎬ部分边远地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ꎮ例如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很差ꎬ无法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ꎮ要求每位同学安装宽带㊁购置电脑进行网上教学很不现实ꎬ同时还会加重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ꎮ但是移动学习App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ꎬ随着社会的发展ꎬ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通信工具ꎬ而且随着4G网络的推广以及通讯资费的降低ꎬ推广移动学习App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已基本成熟ꎮ第四ꎬ学习移动App和微信结合进行推广使用ꎬ增进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了解ꎮ随着时代的变迁ꎬ微信已成为人与人交流最先考虑的沟通手段ꎬ从一开始的交换手机号码到后来交换QQ号ꎬ再到现在互加微信ꎬ微信已成为人与人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而移动学习App和微信的结合不仅可以让移动学习App更好地发挥作用ꎬ还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ꎬ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对方ꎮ而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ꎬ可以针对性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改进ꎬ使其更加符合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ꎬ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ꎮ第五ꎬ移动学习App能让学生的零碎时间得到有效利用ꎬ电大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的同时闲暇时间却得不到有效利用ꎮ国开的5分钟学习网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ꎬ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很充分的利用ꎬ而移动学习App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ꎮ学生可以在闲暇时间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很方便地在移动学习App上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ꎮ三㊁移动学习App在国开教育中的遇到的困难所有的应用都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ꎬ而移动学习App正是为了解决国开教育中遇到的问题ꎬ提出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解决方案ꎮ就笔者在国开从事教务教学工作多年的701于潇东㊀移动学习APP在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开放教育经验来看ꎬ国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ꎮ(一)难以有效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国开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多年ꎬ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积累ꎬ国开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ꎬ比如说网络中的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利用ꎮ部分参加国开教育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工作ꎬ工作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ꎬ难以及时进行国开教育的课程学习ꎮ同时ꎬ还有一部分参加国开教育的学生没有电脑等设备ꎬ也欠缺网络环境ꎬ难以有效通过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ꎬ手机的流量不足ꎬ无法接收教师传输的各种学习文件㊁视频ꎬ以及手机操作OFFICE文件比较困难等ꎬ难以有效利用网络中的教学资源ꎮ(二)国开学生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告诉教师并得到解决国开教育不需要将学生们整合成一个个的班级并规定时间进行统一教学ꎬ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时间ꎬ这有利于学生们利用起自己的空闲时间ꎬ不会和自己的工作时间起冲突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ꎮ但是在这种情况下ꎬ学生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告诉教师ꎬ因为教师不可能是一天24小时都在电脑㊁手机前为学生答疑解惑的ꎬ在教师不在的时候ꎬ学生遇到了难以自行解决的难题就没办法及时告诉教师ꎬ没办法寻求教师的帮助ꎮ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会使得学生无法开始接下来的学习ꎬ学习效率大大降低ꎮ(三)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ꎬ工作量很大国开学生的学习都是单独进行的ꎬ教师在解答完某一学生的问题后ꎬ可能会又来一个学生询问相同的问题ꎬ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们统一解决一些困难的问题ꎬ只能挨个回复学生们询问的问题ꎬ这大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ꎮ四㊁移动学习App在国开教育中的建议针对以上的问题ꎬ我们在推广使用移动学习App的时候可以做出针对性的改进ꎬ充分发挥移动App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升级完善的优点ꎮ逐步加强和完善移动学习App的功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用户体验ꎬ从而从侧面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ꎬ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ꎮ(一)开发的移动学习App应当灵活选择接受国开教育的学生大多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固定工作ꎬ平时的空闲时间较为零散ꎬ难以有大量的㊁连续的时间进行学习ꎮ针对这一问题ꎬ国开在应用移动学习App进行教学时ꎬ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较为零散的特点ꎬ选择开发㊁使用一些灵活㊁简便的移动学习Appꎬ让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移动学习App在短时间内对知识进行掌握ꎮ同时ꎬ在开发移动学习App的过程中ꎬ要将内容进行细分ꎬ一个知识点一条ꎬ这样方便学生在工作㊁生活中的零散时间内打开移动学习App进行学习和记忆ꎬ从而提高学生零散时间的利用率ꎬ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ꎮ(二)为教师和学生构建虚拟交流平台国开学生通过移动学习App进行网络学习ꎬ遇到的问题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解决ꎬ同时ꎬ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ꎬ移动学习App上的知识点㊁内容是十分冰冷的ꎬ没有真实课堂上的氛围ꎬ没有互动性ꎬ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效率ꎬ难以高效理解㊁记忆知识点ꎮ因此ꎬ国开在应用移动学习App时ꎬ要注意为教师和学生构建一个虚拟交流的平台ꎬ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构建的虚拟交流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ꎬ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进行统计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ꎮ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选择大家都空闲的时间进行见面ꎬ当面进行学习交流ꎬ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ꎬ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ꎮ(三)对移动学习App进行不断优化和升级开发者也要对移动学习App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升级ꎬ及时为开发的移动学习App补充㊁扩充知识点ꎬ确保学生能够从移动学习App上找到想要学习的知识内容ꎮ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App进行学习时ꎬ使用体验是十分重要的ꎬ如果移动学习App存在着功能不全㊁容易出现卡顿㊁知识点杂乱等问题的话ꎬ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就会很差ꎬ寻找自己想要的知识点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ꎬ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ꎮ因此ꎬ开发者需要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ꎬ对移动学习App进行优化和升级ꎬ不断完善移动学习App的内容ꎬ将知识点进行合理㊁有序的排列ꎮ开发者可以通过在移动学习App内开展调查问卷㊁在应用商店统计评论等措施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ꎬ最终提高移动学习App的质量ꎬ让学生们可以通过使用移动学习App来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ꎮ(下转封三)801育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ꎮ(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ꎬ提高教学效果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ꎬ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ꎬ教师的引导为辅ꎬ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ꎬ使之更积极主动地学习ꎬ则是远程教育教学需要思考㊁解决的课题ꎮ而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远程教育ꎬ学生不再是在众多学习资源中盲目地自主学习ꎬ还要与教师㊁同学进行互动讨论学习ꎬ还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ꎬ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完成学习任务ꎬ还要把学科理论学习融入对课程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ꎬ切实提高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ꎬ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ꎮ(三)充分利用资源ꎬ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ꎬ在项目教学过程中ꎬ教师不仅要建设这些教学资源ꎬ还要进行教学设计ꎬ为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学习提供指导ꎬ明确了每个阶段应该利用什么资源㊁以怎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㊁达到什么学习效果ꎬ这样就相对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学习资源ꎬ使其不再是 摆设 ꎬ从而发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ꎮ[参考文献][1]王巧玲.MOOC视域下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 基础 课教学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ꎬ2018ꎬ(10).[2]李㊀娟ꎬ王清树ꎬ刘成刚.多层次产学研及项目教学法在高等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ꎬ2018ꎬ(4).[3]刘世革ꎬ袁长勇.基于中职«模具制造»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ꎬ2018ꎬ(4).[4]周㊀忠.中职学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教学探索ꎬ2018ꎬ(5).[5]余㊀索.项目教学法在 媒介经营与管理 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视听教育连线ꎬ2018ꎬ(5).[6]吕临林.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Flash动画设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ꎬ2018.[7]刘仲宁.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践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ꎬ2016ꎬ(14).[责任编辑:王雪炎](上接第108页)(四)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利用移动学习App进行教学和利用国开学习网进行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ꎮ所以辅导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不能单纯地把网络资源进行转移ꎬ而是要根据智能手机的特点将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例如视频资源的格式转化ꎬ可以适当地降低清晰度以压缩视频文件 体重 ꎬ从而增加视频的流畅度并减少流量的损耗ꎻ对原有的文本资源进行重新编排ꎬ适应手机阅读的需求ꎻ原有的压缩文件进行转化ꎬ以降低学生操作手机进行学习的难度ꎮ总之ꎬ移动学习App的学习应当是简单易行的ꎬ繁杂的操作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ꎬ不利于移动学习App推广应用ꎮ综上所述ꎬ应用移动学习App进行国开教育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零散时间得到充分利用ꎬ大大提高国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ꎮ针对当前国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ꎬ我们要对移动学习App进行不断优化和升级ꎬ建立虚拟交流平台ꎬ开发更为简洁美观㊁灵活易用的移动学习Appꎬ使得移动学习App在国开教育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ꎬ从而使国开教育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ꎬ发挥更大的作用ꎮ[参考文献][1]魏初琪ꎬ王少锋.移动学习在国开开放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ꎬ2015ꎬ(5).[2]任红霞.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电大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ꎬ2012ꎬ(1).[3]杨水燕.移动学习App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ꎬ2018ꎬ(3).[4]鲍晓娟ꎬ曹树伟.浅谈移动学习App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5ꎬ(22).[5]陶孟英ꎬ范喜春.浅析基于App下的移动学习[J].中国科技投资ꎬ2017ꎬ(35).[责任编辑:刘㊀洁]。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

化志章 王昌晶 刘清华 黄小勇 郑蝉金 罗海梅 程晏蓓 熊小勇 杨丽华 叶继华 黄福生 聂晶 刘忠民 蒋梅鑫 柳敏 刘碧珍 曾广洪 汤舒俊 盛寿日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4 页,共 43 页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段卫东 吴伟伟 贾书磊 魏丹 袁新春 李春泉 黄伟 陈加祥 李小鹏 时影 汪艳璐 刘捷 王秋伟 sujunhua 刘敏 廖一静 孙翔 蔡丹 王振 徐晓芳 李静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第 2 页,共 43 页
2015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拟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申报学校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课题名称 基于“三化、三制、三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4S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 例 MOOCs课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的调查 地方高校创新学分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 后MOOC时代《口腔探密》课程SPOC教学模式的构建 CBLI模式在近代物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英临床医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双导师运行机制的研究 “卓越计划”下的材料成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伦理学课程教学中道德现场的运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 “互联网+”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高校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化学》MOOCs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线路实验课程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MOOC时代背景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 翻转课堂在《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创客教育视野下工业设计工作室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基于经济模型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学习效果评价 课题主持人 朱友林 阮征 陈洪玮 郑莉萍 王予江 蔡影祥 罗志军 周潘兵 胡志 费尚军 李样生 何世剑 李志美 伍军云 刘明萍 谢军 邹志文 王增 姚成胜 立项类型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重点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组课程报告为基础的《医学遗传学》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78401或040110 授予理学/教育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本学科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好的品德,乐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教育技术学科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备能独立地从事教育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能力。

4.热爱教师工作,具有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毕业生可在教育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中小学从事相关教学及科研工作,在企业从事培训教学系统和资源的设计与制作,在从事教育软件与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公司从事开发工作。

二、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形成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育系统设计与绩效评估、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政策、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知识服务&智能教学系统、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等研究方向。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内涵、外延及研究范畴;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及方法论;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及教育技术哲学思考;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与学科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技术引发学习方式变化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等。

2.教学设计与绩效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策略、模式、评价等基本问题;新媒体支持下的教学系统设计基本方法;绩效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企业或组织中的学习、培训或训练中的应用。

3.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本方向主要进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策略和机制研究、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型和方法学研究、区域教育信息化中信息资源与组织体系等建设理论研究。

互联网+_形态下多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交通安全课程为例

互联网+_形态下多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以交通安全课程为例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互联网+’新形态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003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金课建设”(2021003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20200031);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面向新工科的国家一流交通运输专业金课建设途径探索与教学改革实践”(JT2022YB011)。

作者简介:韩锐,讲师,博士;裴玉龙,教授,博士;丁庆国,通信作者,讲师;张文会、王宪彬,副教授,博士。

摘 要 “互联网+”理念不断推进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等毕业要求的多层次化,设计多维度教学目标框架体系以保证毕业要求的实现,并以交通安全课程为例进行专业课程目标的多维度设计分析。

以“互联网”为载体,将网络元素有机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立体化教学方式及多元化形成性考核过程,促进多维度教学目标实现。

关键词 互联网+;教学目标;交通安全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7-0092-050 引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毕业要求是在五年之内获得专业工程师资质,即成为具备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复杂交通运输问题的解决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能力则需要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

通常学生的能力培养分为初阶能力和高阶能力两个阶段。

若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简单的记忆、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则无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教育和培养。

在课程体系设计阶段,即应针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初阶和高阶的多维度教学目标设计。

1 多维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课程预先设定的,期待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的收获。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形态一体化”教育材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教材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需要更加注重融合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理念,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形态教材。

本文将从“互联网+教育”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教育是推动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教材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工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理念逐渐兴起,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教材的建设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有助于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材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对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以推动教育教材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互联网+教育是指将互联网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更加灵活、便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获取各种学习资源。

互联网+教育还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数据化和个性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反馈。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互联网+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2007
2008 2009
短期(1年内)
中期(2到3年)
长期(4到5年)
UserCreated Content (用户创 建内容)
Social Networkin g(社会性 网络)
Mobile
Virtual
Phones(移动 Worlds(虚
手机)
拟世界)
The New Scholarship and Emerging Forms of Publication (新型出版 形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21世纪的技能——生活和生计能力 Flexibility & Adaptability 灵活性&适应性 Initiative & Self-Direction 积极性&自我导向 Social & Cross-Cultural Skills 社交&跨文化交流 Productivity & Accountability 生产力&责任感 Leadership & Responsibility 领导力&责任感
Knowledge Webs (知 识网络)
2005
Extended Ubiquitous Learning Wireless (拓展学习)(泛在的无
线网络)
Intelligent Searching (智能搜多)
Educational Social
Context-
Gaming
Networks & Aware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21世纪的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 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 Media Literacy媒体素养 ICT Literacy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二)国际新媒体联盟组织地平线报告(高教版)
时间
短期(1年内)
Mashups
Intelligence Operating
(数据集合) (集体智慧) Systems
(社会性操
作系统)
Mobiles (移动设 备)
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
GeoEverything (地理位置定 位)
The Personal Web(个人 网络)
SemanticAware Application s(语义感 知应用程 序)
Simple
Gesture-
Augmented Based
Reality(简 Computing
易增强现实) (基于手势
的计算)
Visual Data Analysis (可视化数 据分析)
Electronic Books(电 子书)
中期(2到3年)
长期(4到5年)
2004
Learning Scalable
Objects
Vector
(学习对象)Graphics
(可缩放矢
量图形)
Rapid Prototyping (快速原型)
Multimodal Interfaces (多模式借 口)
Context Aware Computing (情景感知 计算)
目录
一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二 基于评价的APT教学模型 三 移动学习教学案例
4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教育信息化 的背景分析
国际新媒体联盟组织地平线报告 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来源: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一)21世纪的学习框架
21世纪的技能——学习和创新能力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育游戏) Knowledge Computing/
Webs (社 Augmented
会性网络 Reality (情
&知识网络) 景感知计算/
增强现实)
2006
Social Computing (社会性计 算)
Personal Broadcasti ng (个人 广播)
The Phones in Their Pockets (口袋里的手 机)
Massively Multiplayer Educational Gaming (大规模多 玩家教育游 戏)
Grassroot s Video (草根视 频)
Collaborati Mobile on Webs Broadband (合作网络)(移动宽带)
Data
Collective Social
Smart Objects(智 能物体)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二)国际新媒体联盟组织地平线报告(高教版)
时间
短期(1年内)
中期(2到3年)
长期(4到5年)
2010 2011
Mobile Computin g(移动
Content Books(电子
(开放内容)书)
Educational Augmented
Gaming
Reality and
(教育游戏) Enhanced
Visualizatio
n (增强现
实和视觉加
强)
ContextAware Environmen ts and Devices (情境感知 环境和设备)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二)国际新媒体联盟组织地平线报告(高教版)
• 教育信息资源
主题:project bridge 形式:静态资源—网络资源、专家资源、家庭资源
动态可再生资源—学生创作资源
研讨活动
•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PBL、虚拟实验、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混合式学习、 移动学习、连接式学习…
• 学习效果评估
认知:学习测验、学生作品 学习过程:合作与探究过程、课堂投入度… 情感与态度:学习兴趣、态度…
网络与移动环境下的教与学
华中师范大学 张屹 2015年 11月 2日
网络与移动环境下的 教学是怎样的

研讨活动
① 教学环境?
硬件 环境 软件平台
② 教育信息资源?
静态资源
动态资源
③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教学法 学习方式
④ 学习成果?
研讨活动
• 教学环境
硬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移动终端、3D打印 软件:学习管理平台、学习分析技术、云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