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考察报告
徽派民居建筑考察

徽派民居建筑考察也许是南方人的原故,我对徽派建筑情有独钟,暑假特别对家乡郴州的一些古村落进行了测绘和写生,其中阳山古村最为特别,去年冬季去过一次,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去具体实践调研。
继又查阅了一些关于安徽宏村、西递等典型村落的资料做对比。
他们同是徽派建筑群落,都是身居山辟、依山傍水、高墙飞檐、错落有致、房舍连片、小街深巷都是黑白灰的杰作。
但由于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同工异曲的效果。
阳山宏村一阳山古村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依地势而建,屋舍造型、布局相差不大,有的几乎完全相同,但却由于丘陵地形,呈现丰富的效果,安宁而又富有运动感。
宏村西递屋舍几乎都是平地而起,用房檐的高低错落烘托出村落的安静、平和,可见用不同的手法达到了以静衬动的奇妙效果。
阳山总平面图(一)规划布局:阳山古村综合考虑了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安全防卫、现状利用、书香设计和防灾等。
村前是一口池塘,这是藏风聚气的需要,也是人们浣洗、消防的水源。
古村入口是朝门,两侧的围墙把村子围起来,这是出于保安防盗,古村依山就势,南低北高,由南向北南按约为一米的等差递增,错落有致。
房屋东南西北的巷道左右对通,都用石板。
青砖或鹅卵石进行硬化厕所、猪圈、牛栏等杂房都置在村后,村内空气新鲜宜人。
居住建筑由朝门、围墙、住宅等是构成,其中住宅有单进厅、两进厅、三进厅、四进厅等四种形式,一单进厅为主,多为三开间,屋顶为双向坡屋顶,多为硬山,少数为悬山。
材料为木材,砖石。
公共建筑:包括宗祠,土地庙,分别只有一栋。
宗祠以祭祀为主,为合院式,中心大院为下沉式约四十公分,利于排水。
土地庙内供奉地神,是纯粹的精神建筑。
体现了“湖广田四川,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传播。
建筑材料以砖、石、木材、石灰等地方材料为主。
结构形式有砖木结构,木结构、土呸砖结构等四种,现存多为砖木结构。
(二)建筑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是一种入世的哲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儒家推崇和谐,但又强调:“和而不同”,能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因此能遇到家,佛家的修养,与人为善均成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徽州民居调研报告地点:徽州古城日期:2022年5月15日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民居的历史、特点及保护现状,为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对象:选择位于徽州古城的代表性徽州民居进行调研,包括明清时期的官宦人家和普通民居。
2.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调研发现及分析1. 历史沿革:徽州民居建筑起源于明代,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形成了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的建筑群落。
徽州民居注重布局、装饰和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2. 建筑特点:徽州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结构稳固。
墙壁、柱子、门窗等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和精湛技艺。
室内布局合理,分为正厅、厢房和内院,以及庭院、花园等景观空间。
3. 保护现状:目前,徽州民居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一些代表性的民居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修缮和保护工作,保留了徽州民居的原始风貌。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开发对古建筑造成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缺失。
四、建议和措施1. 建议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2. 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保存。
3. 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探索徽州民居的有效利用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4. 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工艺人才。
五、结论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当前,保护徽州民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徽州地区尤为盛行,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徽派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以徽州古建筑为代表,包括宅院、庙宇、祠堂、城楼、弄堂等各种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均沿袭了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徽州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精心设计。
徽派建筑的宅院通常由门楼、正厅、正殿、偏厅和后花园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严格按照传统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门楼、窗棂、檐口等处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徽派建筑的内部也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居室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光线和视线的效果,营造出舒适而宜人的居住环境。
居室内的家具、摆设和壁画都精心选材、制作,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之美。
此外,徽派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建筑材料的选取。
徽派建筑的外墙通常采用红色、白色和黑色的涂料,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抵御风雨和日晒。
建筑材料方面,徽派建筑主要使用土、木、石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保留了传统建筑的质朴和古朴之美。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徽派建筑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调研,我对其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美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徽州居民建筑游赏报告

徽州居民建筑游赏报告嘿,你知道徽州吗?没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徽派建筑”的发源地,听说过吧。
很多人提起徽州,都会想起那里的古老建筑,青瓦灰墙,石板路,仿佛走进了一幅画里。
徽州的建筑不仅仅是古老,它们还透着一股子庄重又不失灵动的韵味,怎么看怎么舒服。
而且啊,徽州的房子跟我们平时看的那些现代高楼大厦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真是一个别样的世界。
你一走进徽州,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叫“马头墙”的特色建筑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马头墙,你可得仔细瞧瞧,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建出来的,它那种像马头一样的形状,不光好看,还能起到防风的作用。
你想啊,古代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电风扇,万一刮起大风来,马头墙就成了挡风墙,挺有智慧的吧。
再看看那些屋顶,一层层的翘起来,像极了飞翔的翅膀,仿佛只要稍微轻一点风,就能腾空而起。
你站在屋檐下,看着那深深的屋脊线,心里不由得涌上一股古老的敬畏感,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的风声和人声。
说实话,徽州的建筑绝不是光好看,背后还有一大堆有意思的历史和文化呢。
你看那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简直像是无数个时间的积木拼成的。
每一砖每一瓦,似乎都有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走进一栋老宅子,拍拍墙壁,或者随便和院子里的老人聊聊,你就会发现这些建筑每一处的布局和装饰,都是有讲究的。
每个窗棂、每个门楣、每一块石雕的角度都不是随意的,它们全都是和当地的风水、气候、甚至人的命运紧密相关的。
你敢不信?那就得去徽州走一趟,亲眼看看那些原汁原味的老房子。
而且徽州的建筑那种独特的“徽派风格”,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了解清楚的。
你看它的雕刻,精致得让人心动,简直是走到了“工艺美术”的巅峰。
尤其是那些木雕、砖雕,细致到让你都不好意思摸一摸。
走在徽州的小巷子里,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转弯抹角之间,所有的房子都有着不同的面貌,但又又又都那么统一。
每个院落、每条走廊,仿佛都藏着无数的秘密,等你去一探究竟。
你在每一扇窗前驻足,都会觉得自己穿越了百年,仿佛回到了古代。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3)

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3)宏村徽派建筑考察报告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
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马头墙的跌落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
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五.传统木结构建筑宏村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
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
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
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徽派建筑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深入调研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徽派建筑进行系统性调研,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及现状,为传承与保护徽派建筑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 研究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2. 分析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了解其与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3. 调查徽派建筑现状,了解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4. 探讨传承与发展徽派建筑文化的可行性,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及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相关信息;2. 实地调查:选择徽派建筑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历史建筑群、样式和现状;3. 专家访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权威观点和建议;4. 参观交流:参观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项目,与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
四、调研结果1.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徽派建筑起源于安徽,兴盛于明清时期,以徽州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 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徽派建筑注重形式美学,以宏伟壮丽、完美对称、精雕细琢的特点著称;同时,其注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工艺;3. 徽派建筑的现状:部分徽派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修缮问题,存在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社会失衡等因素的影响;4. 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性的利用措施,将徽派建筑文化传承给后代。
五、调研建议1. 加强徽派建筑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规划;2. 加强徽派建筑的修缮工作,注重修缮材料和技艺的传承;3. 挖掘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徽派建筑的认知;4. 促进徽派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拓展其功能和利用途径。
六、结论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徽派建筑调查报告一、前言调查时间:8.24下午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阅调查内容: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
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屯溪老街我们主要参观了具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典型特色的徽派建筑,品尝了看着恐怖吃着香软的安徽特色小吃毛豆腐,品茗了安徽著名的黄山毛峰以及贡菊茶。
“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句话就是形容赫赫有名的主人公汪一挑馄饨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品尝就在外面留了影,也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调查目的:1、能够加深对徽派建筑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理解2、建立人文旅游资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能够对老街人文旅游资源背景进行分析指导老师:王瑾老师、刘佳雪老师、余子萍老师、孙景荣老师徽派建筑之安徽屯溪老街概述:区域位置:屯溪老街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坐落在横江、新安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处。
历史: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逐渐从八家栈逐渐像东延伸,形成老街。
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建筑: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
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居民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结语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结语徽州民居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通过对徽州民居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魅力,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在此结语中,我将对这次调研做一个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通过对徽州民居的调研,我们发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徽派建筑注重对天地人的认知,通过布局、装饰等手法,体现出对宇宙和谐的追求。
徽派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与山水、村落相互协调,形成了美丽的人文景观。
徽派建筑注重材料的选用和加工,建筑常用花岗岩、青砖、青石等材料,运用传统的石雕、木雕等工艺,使建筑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其次,徽州民居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徽州民居的传统价值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一些老旧的民居在改建或拆除的过程中损失了很多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另外,一些传统的建筑工艺也在逐渐丧失,新一代的建筑师和工匠对徽派建筑的理解和掌握还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保护好历史建筑,使其可以继续承载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
修复工作要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尽量保留原始的建筑结构和细节。
其次,要加强对徽派建筑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更多的人介绍徽派建筑的魅力和独特性。
可以开展展览、讲座等活动,增加人们对徽派建筑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要加强对徽派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培养。
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徽派建筑的学习与研究。
同时,要加强与相关学院、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徽派建筑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对徽州民居的调研,我们对徽派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希望我们的调研成果能够为徽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工专业考察报告
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
婺源县徽派建筑考察
学院、系环境艺术设计系
专业名称室内设计与工程管理
年级 2010 级
学生姓名谢德
指导教师刘延国
.
2012年4月2日
江西婺源徽派民居实地考察
绪论
现代人越来越认识装饰墙在居室中的作用,人们不仅仅喜欢具有实用性和现代性的设计风格,更是对既美观而又不繁琐,既多材而又环保的居室情有独终。
墙面是居室的重点。
在居室中人们的眼光往往首先集中在墙面上,其实色彩就是墙壁最“物美价廉”的装饰品,有时候,一面“好色”的墙最能体现主人的个性与风格。
从目前来看,很多家庭已开始利用彩色涂料、立体涂料、艺术涂料、质感涂料、墙艺漆、液体壁纸涂料等,把多彩的风景搬上墙,把墙涂上自己喜欢的风格,让家在艺术色彩中焕发出蓬勃的朝气与生命力。
每一种家装流行趋势的出现,都有现实社会的发展作为背景。
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开拓视野,2012年3月,对江西作了古民居考察的活动。
我们先后去了江西婺源的李坑和思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
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象一幅幅清朗明亮的水墨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
一、徽派建筑的规划与特点
徽派建筑是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徽州建筑艺术的典范。
与现在的建筑分类相对应分属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标志性或纪念性建筑。
(一)古村落规划
1、道路结构形式。
道路结合现状地形、水系等采
用自由式路网结构,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水土
流失,又达到村落步移景异,巷弄内景观丰富的效果。
2、规划布局。
建筑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建筑布
置“栉比鳞次,密密如织,错落有致”。
3、空间组合。
每个古村落都由民宅、公共建筑(祠堂、
书院等)和公共闲地(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组成,从街道,到
小巷,入庭院,上厅堂,进厢房,从公共空间层层递进到隐
秘的私人空间,庭院(半公共空间)是两者的过渡,也让邻宅
之间不会朴素遮光捂气。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些古村落的建设中,建筑工
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
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
讲到:" 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
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
效果。
4、市政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由于徽商又是儒商,
几乎安徽的每个古村落都配套有书院,没有宗祠和家祠
等公共建筑,又因为古村落是择水而居,他们的给水、
排水系统比较完善。
5、防灾方面。
古村落择水而居,引水入村,
有利于消防扑救,建筑采用与头墙,有利于切断火
势的蔓延,许多民居在门眉处结合门腰或门罩设计
了避雷针,可以防止建筑被雷击中,造成人和财产
损失。
6、景观设计。
规划将水、建筑和周边环境这
些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水墨中
国山水画。
(二)建筑特点
1、民居的主要特点为:粉墙黛瓦、马头墙和天井
(1)平面形式:民居(住宅)以“四水归堂”的
天井院落为单元,单元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
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明堂(现
在的客厅),两侧为厢房(卧室),较大的古民居有
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为礼仪场所,是男人
接待客人
和日常活
动的场所,后厅堂为供养长辈和女性活动的场所,
突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平面有口、
凹、H和日等几种类型,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堂前,
四合层天井设在厅中。
(2)结构形式:砖木结构,砖起维护作用。
(3)建筑色彩:粉墙黛瓦,朴素典雅大方。
(4)天井: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家
有天井一方,世世代代兴旺”,它起采光、
通风、排水、调节气温的主要功能,民居
中天井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
达24个、36个。
(5)马头墙:起到防火、防风和防盗
的作用。
(6)屋顶:徽商兴于明清,俗话说“无
商不徽,天下财产徽占三分”。
徽商视水为财,采用四面屋顶形式,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堂。
”
(7)外部造型:高墙深巷,外墙几乎不开窗,民
居的内向性、防御性显而易见。
这是因为成年男丁外
出经商,家中是老弱妇孺,一方面是基于安全考虑,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
低下,“大门不迈,二门
不出”、“庭院深深深几许”就
是当时的写照,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以头墙高出
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
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
起垫飞翘。
在蔚蓝的天际间,勾
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
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8)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木、石、砖。
(9)民居装饰:力求精美,大门上方装饰有门眉,门
眉多采用砖雕和石雕,门眉越高越气魄,表示该屋主越富有或官位越高,居民内饰充分发挥木雕艺术,在斗拱飞檐、门罩、花门栏杆等方面,精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渔
樵、仕学孝梯等民情。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徽商自称为“儒商”,他们喜欢读书写字,家中多有对联、字画、装饰,起警示、激励族人的作用。
(10)减灾防灾:除了马头墙外,民宅的大门一般有铁皮包着,起到延缓火势和防盗的作用。
结合门眉或檐口翘角图案,一般装有避雷针,起到避雷的作用。
(11)花园:民居一般有前面和后面,考虑到风水的忌讳原因,门前一般有庭园,他们叠假山、饰漏窗、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与自然和谐一体,造就了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园林。
三、徽派建筑的主要缺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徽派建筑中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的天井带来的潮湿、漏雨;二是高大马头墙的挡光;三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外墙”几乎不开窗,过厢、六面是木板的卧室的幽暗憋闷。
村民会越来越受不了老房子的破旧与生活不便。
四、徽派建筑对我们的启示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的一个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积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现在,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镇化,以旧貌变换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令许多城市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和文化危机,这一切,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理念、城市管理目标。
郴州是省级历史文化城,如何延续和发扬文化传统,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强化城市特色,增强城市活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地。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给我们带来以下四点启示:启示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创和谐城市。
徽派古建筑的布局,体现了风水理论指导村落建设布局的综合价值,其中水系的活用,赋予村落、宅院以生气和灵性,对于村落的生态、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为村落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生态环境,使村落更秀丽、妩媚、晶莹和亲切,体现了生态价值、实用价值和景观价值。
目前,风水文化正在逐步影响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发及道路系统的布置等,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和研究这一现象。
启示二:应控制好建筑风格的整体分布
在这次考察中,我们印象最深最令人震撼的是民居。
在大山绿色背景下,一片片错落有致、铺天盖地的房子仿佛天空落下的一朵朵游弋的白云,呈现出和谐安宁氛围,体现了建筑与山、水、自然环境整体美、协调统一美。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建筑风格的整体统一是一种最简单最朴素最有效的建筑美的创造。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
从城市整体形象上对我市建筑风格进行分布研究,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建筑风格向完整、协调、统一、有序又具有地方特色方向发展。
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建筑之间体量、色调及细节上的相互关联,是构建我市建筑景观特色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应该在一定的区域、组团内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比如推行“一街一品”和“一村一品”的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探索和实践。
致谢
报告终于结稿,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延国的悉心的指导,该报告曾数次修改,在这次考察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亲身体会到做学问的要点和精髓——欲速则不达,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延国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将使我终生受益。
刘延国老师对我的关心栽培和热心帮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