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课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优秀ppt课件10 (1)

1、确立时间:春秋战国
2、确立原因: (1)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出现了许多私田 (2)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 趋于瓦解 (3)为了增加收入,鲁国等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 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确立过程:
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剥削方式改变----统 治者税制改革-----土地私有加快-----各国改革,从法律 上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1.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4.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5.比较脆弱,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干扰
关注现实 — 今天的“三农”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1、刀耕火种
2、石器锄耕 ---耒耜的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阶段 3、青铜农具
4、铁器牛耕
骨耜
石锄
铁犁牛耕
1、出现:春秋战国
2、
---铁器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
---牛耕的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发展:
(1)牛耕普及全国 (2)铁农具广泛使用
3、影响:
影响:
拓展思维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 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 上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中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PPT29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手工业、商业
古代中国经济
专 的基本结构
题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 经济
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结
发展
阻
构 古代中国经济 碍
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专题概要】
• 本专题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 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 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
• 2、农耕技术的演进
• (1)原始农业: •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 (2)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 农具:出现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
锄、石犁 • 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 农作物种类:粟、稻、黍、麦、桑、麻等 • 人们的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主、大官僚手中。 根 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转让 影 响:政: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引起社会
动荡 经: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产生传统农民“平均”思想
抑制措施: 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
农业、手工业、商业
古代中国经济
专 的基本结构
题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 经济
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结
发展
阻
构 古代中国经济 碍
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专题概要】
• 本专题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 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还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介绍了古代土 地制度的变迁以及商业贸易政策的变化。
• 2、农耕技术的演进
• (1)原始农业: •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 (2)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 农具:出现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
锄、石犁 • 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 农作物种类:粟、稻、黍、麦、桑、麻等 • 人们的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生产力低下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主、大官僚手中。 根 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转让 影 响:政: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引起社会
动荡 经: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产生传统农民“平均”思想
抑制措施: 北魏至唐朝:实行均田制;
高中历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人民必修2

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赵过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 术
南方—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江南的耕作制度的 成熟
• 农作物品种
商周:粟稻黍稷麦桑麻; 西汉:西域葡萄、石榴等引进; 隋唐:茶叶的广泛种植;
明朝:玉米、烟草、甘薯、马 铃薯 等引进。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
古代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 280 609 755 1110 1195 1291 1403 1655 1741 1762 1790 1840
古代劳动工具的沿革
•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封建社会的“重农”思想
• 原因
(1)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并提高缓慢。 (2)农业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是封建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 表现
(1)战国时期:奖励耕织 (2)明清时期:帝王强调农业的“本业”地位
• 评价
(1)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2)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长期落后并阻碍中国向近代的过渡。
•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劳动力:(人力和畜力) 工具:生产、灌溉 技术: 农作物品种:
•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土地所有制: 赋税制度: 小农经济: 农业政策:重农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西汉:赵过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 术
南方—耕耙技术
宋朝以后:江南的耕作制度的 成熟
• 农作物品种
商周:粟稻黍稷麦桑麻; 西汉:西域葡萄、石榴等引进; 隋唐:茶叶的广泛种植;
明朝:玉米、烟草、甘薯、马 铃薯 等引进。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
•
古代中国人口变化曲线图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 280 609 755 1110 1195 1291 1403 1655 1741 1762 1790 1840
古代劳动工具的沿革
•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封建社会的“重农”思想
• 原因
(1)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并提高缓慢。 (2)农业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导,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
的主要来源,是封建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 表现
(1)战国时期:奖励耕织 (2)明清时期:帝王强调农业的“本业”地位
• 评价
(1)保证了农业的发展; (2)使中国社会发展缓慢、长期落后并阻碍中国向近代的过渡。
• 从生产力角度分析
劳动力:(人力和畜力) 工具:生产、灌溉 技术: 农作物品种:
•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
土地所有制: 赋税制度: 小农经济: 农业政策:重农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4 人民版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不包括
D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公私合营手工业
2.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D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C
3.原始瓷器的出现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4、陶瓷制造业是中国最古老的手工行业之一。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D.中国是世界上使用铁器最早的国家
6、《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B
A以家庭为单位的单纯的男耕女织 B汉代田庄的生产形式和生活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式C南北朝时期的田庄经济
D鼓励农民在四月及时耕种
7、《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3.(2006广东)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 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
C
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2001年春季高考)我国以煤为燃料冶铁始于
C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5、“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 C
材料二 (2)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 归纳这些经济信息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主要影响。(3分) 信息: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分) 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 势?(2分) 趋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 提高。(2分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课件

•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 【答案】 D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Fra bibliotek概括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此所谓得势 而益彰乎”主要强调了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经商活动广泛,影
响遍及诸侯,有利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因此D符合题意。材料引文中的
“得势”与选项B中的“依仗权势”相一致;A、C与题意无关,故选D。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答案】 C
• 【解析】 注意材料中“工匠计日受值”等信息,无主之匠与机户关 系更加自由,属于雇佣关系。因此说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为C。
比 •较2.资本资主义本萌主芽与义传生统手产工业劳动传方式统的区官别办 民间小手
项 关系的萌芽 目
手工工场 工作坊
生 购买劳动力,为 产
增殖利润而进 目 的 行的商品生产
只供官府和 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分工细致、 生
• (2014·哈六中高一期中)“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 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 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①经济: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工场手工业。②政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
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③思想: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 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
总结归纳
•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 【答案】 D
•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Fra bibliotek概括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此所谓得势 而益彰乎”主要强调了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他的经商活动广泛,影
响遍及诸侯,有利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因此D符合题意。材料引文中的
“得势”与选项B中的“依仗权势”相一致;A、C与题意无关,故选D。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答案】 C
• 【解析】 注意材料中“工匠计日受值”等信息,无主之匠与机户关 系更加自由,属于雇佣关系。因此说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为C。
比 •较2.资本资主义本萌主芽与义传生统手产工业劳动传方式统的区官别办 民间小手
项 关系的萌芽 目
手工工场 工作坊
生 购买劳动力,为 产
增殖利润而进 目 的 行的商品生产
只供官府和 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分工细致、 生
• (2014·哈六中高一期中)“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 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 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
•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①经济: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 芽——工场手工业。②政治: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
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③思想: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 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
总结归纳
•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PPT课件

关注现实 — 今天的“三农”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 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 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2005 年12月29日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 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 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 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拓展思维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 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 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 上仍属于小农经济;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 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小农经济)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实行精耕细作 4.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 5.比较脆弱,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的干扰
•
4、爱上你,缘于那一滴泪。晶莹剔透中饱含着凄美,轻轻滑落的瞬间,为我种下了今生刻骨的相思。
•
5、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曾经认为真正的爱不用说出来,但是我错了,其实爱要说出来,让她明白让她知道你的爱,但我却错过了。
•
6、要走的,任凭你怎么哭叫也呼唤不回来,不走的,任凭你怎么驱赶,也不会弃你而去远离你的!
2、发展过程: 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征PPT课件 人民版

画面四: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 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 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
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 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 阶级革命的胜利。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指依 靠手工劳动, 使用简单工具 的小规模工业 生产。 “Made in China”
手工业形态和生产部门
1、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2、部门:
青铜:新时器晚期出现 商周繁荣 春秋战国秦汉发展
冶金: 冶铁:西(出周现晚)期(--小--件-春农秋具-)----(-农---业战中国推--广--)---(汉东代汉杜(诗主水要力农鼓具风)冶铁)
炼钢: 制瓷:
春秋炼钢
魏晋南北 朝灌钢法
原始社---汉代---------唐代----------宋元--------------明---------清代
会晚期 制陶 青、白
南青 北白
青花瓷(元) 五彩瓷 珐琅彩 景德镇成
丝织: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为瓷都
2、西汉丝绸之路,明清丝织中心是苏杭,清中后“金宝地”
国家 政策
劳动力
国家重农抑商政 策,农民被局限 在土地上
农民极端 贫困,无 力购买商 品,缺乏 国内市场。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 地开垦, 出现私田(根本原因:生 产力发展)
(2)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3)各诸侯国相继税制改革, 促使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
安泰是个虚拟人物,他具有穿越时空隧道的特异功能。
半坡人面网纹盆
彩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2)陶瓷之路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发
展
概
况
原始末期
以物易物——产生原始商业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设官集中管理商人(官商)
春秋战国 ①出现私商;②黄金白银成为货币;③形成著名都会
魏晋南北 商业萧条,实物交换又抬头,废止铜钱、专用谷帛
朝 隋
唐
商贸发展:①长 洛 扬成为著名大都会;②西域、阿拉 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③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原因(目的):
表现:
保护小农经济,或者说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重要原因)
消极影响:
阻碍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化自然经济使 之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闭关锁国 ⒈原因:①② ③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⒉评价: 五.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和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地位 批判 动摇 继承
儒家思想发展轨迹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教” ,学思结合
;“因材施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
墨子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 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 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 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 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 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 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 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 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
(三)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与商 业关系
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
坊与市的 坊:居民居住区;市:商业活动场所
含义
发(
概
展况
、
历特
点
程)
严周
格 限 制
秦 迄 唐
阶
段
⑴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市长或市 令)设的市;②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 开(“市”与“坊”分开) ;③商业交易(市) 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生产力)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铁器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①农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1原始农业阶段:耒耜 “刀耕火种”: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经济发展原因的总结:
发展原因可从以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国家统一安定
下几个方面寻找
③民族之间的交流 ④生产技术进步
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⑥环境保护方面
活学活用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
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
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体现了家庭式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3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 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4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5唐代: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②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
2、简单协作——个体耕种(生产关系)
(1)商周时期: 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
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 耕作“公田”。 (2)春秋以后——小农经济 ①条件: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
6、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7.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 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明代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彩 瓷
清代 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出 开始时间 至迟从唐代起
口 概
影响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的象征
况 传入世界 17世纪风靡欧洲,18世纪遍销全球深入英国家庭
(二).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⒈春秋战国、西汉、隋唐、两宋、元、明、 清等时期的国内商业和城市
(1)商业的发展 (2)货币的发展 (3)城市的发展 ⒉西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
唐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长安)
放 松
宋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商业活动(市)的时间、 地点不受限制;③出现了集镇、夜市、晓市、鱼
限市等;④不再受官Fra bibliotek的直接监视。制
阶 段
明清
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 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
重农抑商和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特点
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 ①多样性;②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完整的作物体系
1.初步开发(江南)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孙吴、东晋、南朝 手工业和商业 建康
2.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北方:“戎事方殷”,战争频繁 南方: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
都加速发展
北宋首都汴京
经济的什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 方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 形成的原因
产生----------------发展----------普遍化 (4)影响: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
产积极性提高;②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促进新的生产 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
1、形成 (汉代 司马迁划分)
①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传统的农业区,
②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 全国经济重心 ③江南 (农业区,长江以南当时不利于开发,还没有开发) ④龙门碣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依长城分塞内、塞外)
春秋战国 秦 唐宋
①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白银;②外形多样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奠定以后 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铜钱(发行量日益增大)
北宋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
元朝
纸币流通兴盛——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
明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初:行纸币。
继:废行纸币。终:钱银并行)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
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
制形式
①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形式:公田(官田)
土地私有制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形式)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此同 消时 彼并 长存
②土地兼并问题
⑴盛行及无法解决的 原因:
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化;
东汉--唐朝:
演变: 成于东汉,兴于唐
田庄经济(田庄是最 特点(东汉)
唐:
大的土地经营单位) 田庄种类多,规模大,土地来源广
⑵ 表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现 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通过土地买
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特点: ③评价:积极、消极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 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 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不过,通常 所说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就其经营规模和 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 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不仅 自耕农,包括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实行 土地国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下分种小块耕地 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自耕农是其中占 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发展(概况-----表现、地位等)
青 铜
金 属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青铜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商周青铜文明:(数量多、种类齐、使用广、技艺精) 著名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商)
铁 春秋
汉代
、 钢
发明了冶炼生铁、 钢铁---冶铁史
发明了炒钢、铸铁 脱碳刚---中国独有
东汉晚期 烧出成熟的——青瓷
青
魏晋南北朝 飞速发展:区域由南扩北,数量、品种、装饰 瓷
发 北朝 烧出——白瓷(制瓷技术重大突破)
展 历 程
隋唐 臻于成熟:远胜前代;白瓷进入----成熟期 唐代 遍布南北,成独立生产部门,成为日常用品
白 瓷
宋代 “瓷都”——景德镇;出现地方瓷窑体
元代 系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
3.完全超过(北方)
两宋以后 “苏湖熟,天下足”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春秋战国、两汉、北宋、明清等时期的
冶铁业 2.商周、西汉、唐朝、南宋、元朝、明清
等时期的纺织业 3.东汉、东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制瓷
(一)商业的发展
时间
发
展
概
况
原始末期
以物易物——产生原始商业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设官集中管理商人(官商)
春秋战国 ①出现私商;②黄金白银成为货币;③形成著名都会
魏晋南北 商业萧条,实物交换又抬头,废止铜钱、专用谷帛
朝 隋
唐
商贸发展:①长 洛 扬成为著名大都会;②西域、阿拉 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③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原因(目的):
表现:
保护小农经济,或者说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重要原因)
消极影响:
阻碍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化自然经济使 之难以瓦解、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闭关锁国 ⒈原因:①② ③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⒉评价: 五.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和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地位 批判 动摇 继承
儒家思想发展轨迹
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提倡“仁”和“礼” 教” ,学思结合
;“因材施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
战国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墨家
墨子
自然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它的基本特点是:生产的目的不是 为了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本经济单位 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每一个这样的单位, 除了主要经营农业(少数则是畜牧业)以外, 还从事其它各种经济活动:从采掘原料开 始,直到最后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消费品, 都在本单位内部实现,和外界的经济联系 很少。例如,在封建制度下,农民个体经 济就是一种自然经济。
(三)城市的发展----坊市与城镇
城市与商 业关系
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
坊与市的 坊:居民居住区;市:商业活动场所
含义
发(
概
展况
、
历特
点
程)
严周
格 限 制
秦 迄 唐
阶
段
⑴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市长或市 令)设的市;②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民居隔 开(“市”与“坊”分开) ;③商业交易(市) 的时间、地点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⑵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生产力)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铁器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①农具的改进——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1原始农业阶段:耒耜 “刀耕火种”: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经济发展原因的总结:
发展原因可从以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 ②国家统一安定
下几个方面寻找
③民族之间的交流 ④生产技术进步
⑤劳动人民的贡献
⑥环境保护方面
活学活用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
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
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体现了家庭式
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是木、石、骨、蚌
3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 畜力取代人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4汉代:犁壁、播种工具耧车
5唐代: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②古代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
2、简单协作——个体耕种(生产关系)
(1)商周时期: 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称“耦
耕”。即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 耕作“公田”。 (2)春秋以后——小农经济 ①条件:A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
6、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7.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 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明代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彩 瓷
清代 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出 开始时间 至迟从唐代起
口 概
影响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的象征
况 传入世界 17世纪风靡欧洲,18世纪遍销全球深入英国家庭
(二).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
⒈春秋战国、西汉、隋唐、两宋、元、明、 清等时期的国内商业和城市
(1)商业的发展 (2)货币的发展 (3)城市的发展 ⒉西汉、隋唐、两宋、元、明、清等时期的
唐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长安)
放 松
宋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②商业活动(市)的时间、 地点不受限制;③出现了集镇、夜市、晓市、鱼
限市等;④不再受官Fra bibliotek的直接监视。制
阶 段
明清
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经济中心不 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以江南为盛
重农抑商和明清闭关锁国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特点
反映了全国经济区域已呈现出 ①多样性;②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完整的作物体系
1.初步开发(江南) 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 孙吴、东晋、南朝 手工业和商业 建康
2.逐渐超过(北方)
中唐以后
北方:“戎事方殷”,战争频繁 南方: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
都加速发展
北宋首都汴京
经济的什么特点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4.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 方水利施工技术 A.《农政全书》 B.《泰西水法》 C.《梦溪笔谈》 D.《河防一览图卷》
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 形成的原因
产生----------------发展----------普遍化 (4)影响: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
产积极性提高;②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促进新的生产 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
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
1、形成 (汉代 司马迁划分)
①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
传统的农业区,
②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 全国经济重心 ③江南 (农业区,长江以南当时不利于开发,还没有开发) ④龙门碣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依长城分塞内、塞外)
春秋战国 秦 唐宋
①以青铜为主,也有黄金、白银;②外形多样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半两钱”)——奠定以后 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
铜钱(发行量日益增大)
北宋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
元朝
纸币流通兴盛——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
明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初:行纸币。
继:废行纸币。终:钱银并行)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③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
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
制形式
①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制形式:公田(官田)
土地私有制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形式)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此同 消时 彼并 长存
②土地兼并问题
⑴盛行及无法解决的 原因:
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化;
东汉--唐朝:
演变: 成于东汉,兴于唐
田庄经济(田庄是最 特点(东汉)
唐:
大的土地经营单位) 田庄种类多,规模大,土地来源广
⑵ 表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现 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通过土地买
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②特点: ③评价:积极、消极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指建立在小块土地个体所有制 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以自己的劳动从 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业经济。不过,通常 所说的小农经济,主要是就其经营规模和 个体劳动而言,不限于生产资料的个体所 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下不仅 自耕农,包括租种小块土地的佃农,实行 土地国有制或村社所有制下分种小块耕地 的农民,都是小农经济。自耕农是其中占 统治地位的正常形式。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发展(概况-----表现、地位等)
青 铜
金 属
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青铜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商周青铜文明:(数量多、种类齐、使用广、技艺精) 著名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商)
铁 春秋
汉代
、 钢
发明了冶炼生铁、 钢铁---冶铁史
发明了炒钢、铸铁 脱碳刚---中国独有
东汉晚期 烧出成熟的——青瓷
青
魏晋南北朝 飞速发展:区域由南扩北,数量、品种、装饰 瓷
发 北朝 烧出——白瓷(制瓷技术重大突破)
展 历 程
隋唐 臻于成熟:远胜前代;白瓷进入----成熟期 唐代 遍布南北,成独立生产部门,成为日常用品
白 瓷
宋代 “瓷都”——景德镇;出现地方瓷窑体
元代 系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
3.完全超过(北方)
两宋以后 “苏湖熟,天下足”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春秋战国、两汉、北宋、明清等时期的
冶铁业 2.商周、西汉、唐朝、南宋、元朝、明清
等时期的纺织业 3.东汉、东晋、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