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文山歌词中的语言技巧_石兴慧

合集下载

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流行乐坛中的清风——试论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艺术特色方文山的歌词创作是一种对传统语言艺术化的过程,传统语言是按照词语之间内在的逻辑规律,通过一定的语法规范组织起来的,而艺术语言是对传统语言的“自动化、机械化进行反常化的语言,是加工了的、扭曲的、变形的语言,是为产生艺术感觉有意为之的语言”[1](P46),他的歌词往往不符合甚至是有意违背传统语言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方式,故意打破日常生活中已成习惯的词语搭配关系,将不同组合中的词语进行重组,如把抽象概念与具象名词相联结,或表现人特性的专用词语与表现物特性的专用词语相联结,或把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语言变形构成全新的独特意味,突显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主要从其歌词语言的超常规表达方式入手,谈谈方文山歌词创作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名词量词错位搭配什么名词使用什么量词,在普通话或方言里是约定俗成的,同时还“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名量词的形象色彩和与之搭配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状特征相符” [2],但在方文山的词作中,一些尚未被人们约定的、不符合传统组合规律的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现象屡见不鲜。

例如:(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东风破》)(2)她嘴上亮丽的唇膏有一股自信的骄傲/我看得到(《她的睫毛》)(3)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发如雪》)(4)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牡丹江》)现代汉语中,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通常前面只能加“种、类、点儿、些”等名量词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一般情况下不能受具体的数量短语的修饰。

以上几例却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这种语法规范,恰是用具体的数量短语来修饰抽象名词。

如例(1)中多用于修饰灯的量词“盏”,却用来修饰情感“离愁”;而现代汉语中的“股”作量词,多用来修饰成条的东西或者是气体、气味、力气等,有时还可以修饰成批的人,如“一股敌军”,但例(2)却用“股”来修饰抽象名词“骄傲”,将“骄傲”这种抽象的心理情绪拟人化、量化了。

方文山歌词语言之分析

方文山歌词语言之分析
the linguistics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s of Fang Wenshan. In paragraph 1,the writer makes a summarization to the lyrics and present
studies of Fang Wenshan,and present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ud姐ng ways of
this thesis.
In paragraph 2,the writer makes analysis on the intonation style of Fang Wenshan’S words on the terms of ffs musical rhythm.
In paragraph 3,the writer sums up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Style and the beauty of Fang Wenshan’S words.
终于,在1997年7月7日凌晨一点半,方文山接到了吴宗宪邀请他到音乐工作室 上班的电话。周杰伦曾经说过:“没有方文山,我的歌不会这么成功。”的确如此,这么 多年来,方文山为周杰伦创作了大量的歌词作品,共有《兰亭序》、《烟花易冷》等60 多首作品。这些作品让方文山在各大年度颁奖台上的人气始终居高不下,从2001年至 今,方文山因歌词创作出色共获奖37次,其中连续10次入围台湾第十二至第十九届金
Key words:Fang Wenshan language
rhetoric
speech
graIilmar
semantics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
方文山人,没有人会不知道方文山的。他个子不高,笑容羞涩,喜欢穿牛仔 裤和T恤衫,喜欢在满头的乱发上带帽子,正是这样普通的男子,创作出了许许多多脍 炙人口的作品。方文山低微的出身挡不住他惊世的才华,他的横空出世,令沉闷许久的 华语词坛掀起众多风暴,树立了不可替代的“方式”品牌。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艺术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艺术

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艺术——以《青花瓷》的歌词为例摘要:方文山擅长运用古典意象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中国式的情感,是典型的“中国风”创作,本文将以《青花瓷》为例,从歌词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押韵等几个方面来浅谈方文山“中国风”歌词艺术。

关键词:方文山;中国风;青花瓷;歌词艺术方文山歌词创作的“中国元素”之所以能够挤进时尚潮,关键还在于它契入了电子媒介时代的流行话语环境,并且擅长在这个话语环境中“出新”甚至“标新立异”。

一、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相结合。

首先是歌词的第一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中的一个“转”字。

这里的“转”,不仅描绘出作画时笔锋突转所带来的颜色改变,同时也暗示“我”正在作画时,突然想起了一南邂逅的“你”,此时“我”平静的心“你”而突然被扰乱。

其次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这句被誉为最为经典传神的一句,其中两个“等”字更是整句的关键字。

天青色是很难烧制的颜色,要达到这种颜色不仅要求技术好,还要有很好的天气——出窑时是烟雨天。

所以要想见到天空中的天青色,就得等待烟雨过后天晴而又未晴的那一瞬间。

本人认为《青花瓷》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等”字。

作者用这样的一种“等”彰显出女子于“我”的重要,也强调出爱情里的“等待”是多么无力和无奈。

再次“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句时尚化口语中的三个“惹”字。

一连三个“惹”字,虽然字义相同,但用法却不同。

作词人方文山说“惹”字是从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

在这里“惹”字是动态的动词,“惹”字有不请自来之意,主动性很强,让原本被动的物体仿佛有了生命,让芭蕉不再被动的等着雨淋,门环也不再被动的等着铜绿染身,接着串联出那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这个“惹”字,级细致的刻画出“我”偶然遇到“你”以后,“我”对“你”难以忘怀的情形。

作者通过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飘忽的氛围,更好地烘托出歌词主人公的心境,达到了动静结合的效果。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的运用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的运用

“中国风”歌词与修辞格运用——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风”歌曲的流行,我们发现这种新风格歌曲的美不仅得益于其东方古典音乐元素,还要归功于其中融入的一些汉语修辞格。

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使“中国风”歌词意境更加深远,感情更加充沛。

本文将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分析其在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关键词:中国风;歌词;修辞格;方文山一、引言:2003年,由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一首《东风破》横空出世,它是现代流行乐纯粹中国风与古典中国风的分水岭。

自此,乐坛上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中国风”歌曲之所以受到大众热捧,不仅是因为歌曲中融入了东方古典音乐元素,还因为其歌词的优美典雅。

而其歌词的优美要归功于其中融入的一些汉语修辞格。

二、正文:中国风词风注重语言的简洁,精炼及语境的意用,用一些诗词文的化用,通过汉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来以表现曲的意境,如《千里之外》、《青花瓷》等。

中国风歌曲的大热,除了歌词本身用词典雅外,其在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更是功不可没。

这些修辞手法使歌词“活了过来”,生动,整齐,优雅。

下面我们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例,分析其在歌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的定义众说纷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修辞被定义为“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1]。

虽然歌词的大众化特点使其必须规避矫饰和深奥,追求直白简明,但这并不是在拒绝修辞的加入。

“歌词,以其与诗的同根同源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文学色彩,并且由于受到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歌词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听众,修辞在此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2]修辞是一种使表达锦上添花的工具,歌词中对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会极大增加歌词的魅力,使之具有更加醒目的审美效果。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饰、对偶、用典和拈连等等。

1、比喻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运用的最广的莫过于“比喻”了。

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

浅析方文山歌词的修辞艺术
味 。在 语音 方 面 ,方 文 山主 要 使用 了押 韵 和双 声 叠韵 。
( )押 韵 一
再 结 合 “ ” “ 城 ” “ 河 ”和 “ 山 ”等 极 具 份 量 的 龙 长 黄 泰
中 国 元 素 作 为 歌 词 的 意象 ,准 确 地 传 达 出一 个 中 国 北 方 汉
押 韵 是汉 语 传 统 诗 歌 中 的 一种 非 常 重 要 的修 辞 手 段 ,
( )而你 的 脸颊 像 田里 熟 透 的 蕃 茄 ( 七 里 香 ) 6 ( 7)那 温 暖 的 阳光 /像 刚 摘 的 鲜 艳 草 莓 /你 说 你 舍 不
听 到 这 首 歌 , 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 唱 出 这 首 歌 的 人 都 会 被 那 种 伤 感 深 深 得 吃掉 这 一种 感 觉 ( ( 里香 》 ) ( 七
《 花 台 》 意境 悠 远 、哀 伤 婉 转 ,让 人 听 而 心伤 。 菊
二 、方 文 山 歌 词 的辞 格 运 用
( )比喻 一
1 明喻 .
方 , 于 是 就 尽 力 掩 饰 自己 心 中 的悲 伤 。 这 首 歌 的 歌 词 选 用
( )喜欢 的对 象要 自己挑她粉嫩 清秀的外表 /像是 多 5
浅析方文 山歌词 的修辞 艺术
口田 甜
摘 要 :本文选取 了被誉 为华语流行 乐坛第一词人——方文 山近年来创作的歌词 ,从语音修辞 、辞格运用两
方 面 解析 了方 文 山歌 词 的修 辞 艺术 , 旨在探 讨 其修 辞 艺术在 方丈 山歌 词 创作 中 的重要 作 用 。
关键 词 :方文 山 歌词 修辞
在 当今 的 华 语 乐 坛 , 随着 周 杰 伦 等 歌 手 的走 红 , 方 文 男 性 发 音 特 征 , 能传 达 出如 黄 河 奔 涌 般 的 厚 重 情 感 。在 方 山这 个 名 字 也 越 来 越 为 广 大 歌 迷 所 熟 悉 和 喜 爱 。 作 为 台湾 文 山创 作 的 爱 国题 材 的歌 词 作 品 中 , “ 东 ” 韵 的 使 用 对 中 著 名 词 人 , 近 年 来 方 文 山创 作 的 歌 词 作 品赢 得 了 空 前 的 赞 烘 托 主 题起 到 了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我们 以 《 龙拳 》 为例 : 誉 , 他 本 人 在 各 类 评 选 中 屡屡 获 得 最 佳 作 词 人 奖 。 在 他 笔

方文山歌词语言活用艺术研究

方文山歌词语言活用艺术研究

方文山歌词语言活用艺术研究我们普遍认为,词类活用是一种特殊用法,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词语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他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的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词汇角度来谈的。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一、方文山歌词语言活用现象的界定(一)句法成分、组合关系一般来说,处于句子中某个位置上的词的语法功能和组合能力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典型及物动词能处在核心谓语上,又能带宾语,假如某类非动词也放在了这样的位置上,也带了宾语,那么我们说这个词就属于活用作动词现象,同样,某类非名词处在主宾语的位置上,而且前加物量短语修饰,这类词也是活用作名词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依此类推活用为形容词的某类词往往前加很修饰,我们发现方文山歌词大致有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和活用为形容词三类现象,我们各举一例如下:街景一直在后退,你的崩溃在窗外零碎。

(《一路向北》)我温热着,被呵护的感受。

(《甜甜的》)被雨淋湿的唐装,那股叹息很东方。

(《双刀》)比如例子中“崩溃”就是动词活用作了名词,前面有领属成分性质的定语,而且“崩溃”本身作了句子的主语成分,其他的例子我们在活用分类里再作说明。

(二)意义判定法我们这里所说的意义判定法,说的是处于歌词中关键位置上的某类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这样的意义时,我们认为属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范畴。

各举一例如下:一身琉璃白,透明着尘埃,你无瑕的爱。

(《千里之外》)幸福了这个季节。

(《七里香》)形容词“透明”后面分别直接带上了宾语“尘埃”,这表明形容词带上宾语组成了动宾结构,含有致使义,表示“使尘埃透明”之意。

二、方文山歌词活用现象分类(一)名词活用1.活用为动词一般而言,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主要表现。

在方文山的歌词创作过程中,这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法给他的词作增添了另一种韵味,也更加能激起人们对歌词的兴趣。

论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特色

论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特色

论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特色论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特色方文山歌词的语言特色摘要文山的歌词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字,独特的类色中革,汲取命构有。

筑用他他的的善创音于作乐用素世通材界古,。

贯今并他的的能视运词角作用,对语言流从行自中色的中生,了重汲要取很构大有贡筑用的献他的。

影的创响音本。

作乐文素世分百材界别余,。

从首方的并他文歌的能山词运词歌作作用词品语对的是言流语他行自关键词:方文山歌词; 语言; 特色The rhetorical art of Fang W enshan 's lyricsAbstractFang Wenshan uses his unique words, distinctive artistic creation and a variety ofartistic techniques to promote the alternative music revolution. He is good at using the classical and new view. He can learn the creative material from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and he can use the language s'features to build his music world. His word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pop music. Hundreds of works are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 music.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Fang Wenshan 's lyrics in three areas. They are the voice,the vocabulary and the grammar.Keywords: Fang Wenshan 's lyrics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随着2000 年周杰伦的走红,他的“御用词人”方文山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是歌坛小天王周杰伦的最佳拍档,到目前为止,方文山已经为周杰伦创作了五十多首优秀的歌曲,首首经典,首首风行。

歌词里的文字艺术

歌词里的文字艺术

歌词里的文字艺术(2008-10-27 22:48:49)最近读了一本书,是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

我并不是周杰伦迷,但必须承认的是,方文山的歌词,的确让人叹服。

于是,我便有了撰写此文的想法,希望将歌词中的优美语句与巧妙写法做些注解,使同学们从歌词中摄取作文的技巧。

我们先从方文山为周杰伦写的《青花瓷》说起。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有“诗眼”一说,既一首诗歌中的某个字词或某句话,能对整首诗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诗眼”往往最能体现出诗歌中所要体现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很显然,其中的“闹”与“弄”,便是诗词中的“诗眼”。

在《青花瓷》中有这样一句话:“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这一“晕”字,写得巧妙,将月色铺洒下来缓缓映现结局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想,若是将这“晕”字换做“泼”字,那可真是大煞风景。

在《青花瓷》中还有一字用得极为巧妙:“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三个分句,用了三个“惹”,这一“惹”的动作极富拟人色彩,将芭蕉让人怜悯的娇,门环让人怀旧的古,还有江南小镇中让人心动的“你”刻画得力透纸背。

方文山的歌词中,景物的描写和渲染是其长处。

如《上海1943》中有这样的段落:“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

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铺着榉木板的屋内还弥漫,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

”这些景物,好似诗歌中的“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旧上海味道。

这样详细的景物描写,对整个歌曲的意境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同学们的作文中,要学会这种景物渲染、借景抒情的方法,这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方式。

但是我们也要分清详略,并不是大段的景物描写就一定是好的,有的时候采用“白描”的方式,既用简洁但能抓住要点的语句刻画出人物形象或景物特点,往往会更显语句的精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被称为“周杰伦成功背后的男人”。

他擅于打破语言使用的常规,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建构一种独特的词风。

方文山歌词的语言层面,通过对字词的锤炼、用韵、使用多种修辞格、打破常规语言习惯、大量化用诗句等语言表达技巧使他创作的歌词形象、生动、凝练而且具有音乐的美感。

一善用各种修辞格,增强语言色彩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时特别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

下面我们对其歌词中的修辞格进行分析。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方文山的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发如雪》中,把“白发”比喻成“雪”,就如同李白诗“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中把“白发”比喻成“秋霜”一样,取其相似点“白色”,黑发变成了白发,形象地表明等待的时间很长。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青花瓷》中,更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把“初妆的你”比喻成“瓶身描绘的牡丹”,取其相似点“美丽”;“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把“你嫣然的一笑”比喻成“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仍然是它们的相似点;“如传世的青花瓷在独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等都是比喻的典型,通过这些比喻,歌词中女主角如花般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既生动形象,又典雅秀丽。

再如《爱在西元前》中在“思念像底格里思河般的蔓延”里看到的比喻。

思念是抽象的,不可见的,但到了方文山手里却变成了能够“蔓延”的,形象具体可感。

此外还有“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新鲜草莓”、“琥珀色黄昏像糖”等等,也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

2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这种修辞手法在《东风破》中体现最为明显。

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这三句中,把“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孤单”等抽象的概念当作有形的具体事物来写,“离愁”、“漂泊”如酒一般可装入壶、盏之中,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切实感受到漂泊、孤寂、离愁和思念之情。

“烛火”、“不忍苛责我”,把“烛火”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突出此刻人的孤单和愁苦。

再如:《麦芽糖》中的“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东风破》中的“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青花瓷》中的“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菊花台》中的“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等,都是运了拟人的修辞格,使语言表达具体化,形象化。

3排比指用两个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字数不一定相同,使句子富有节奏美,并增强表达力度。

例如:《小小》中,“小小的感动雨纷纷;小小的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三个句法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在一起,共同表达童年的天真无邪之意,使“青梅竹马”的概念更加清晰明了,使句子感染力增强。

再如:《青花瓷》中,“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就是用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显现出句子的节奏感与律动,增强了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

4夸张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龙拳》中,“我把天地拆封,将长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把人的能力夸张到无限大,可以翻天覆地,移动山河,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再如《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起的牵挂,纠缠千万年,很好的呼应了歌词的名称,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牵挂思念的时间之长。

再如《青花瓷》中:“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5映衬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相异的事物做陪衬的辞格叫做映衬。

如:《花恋蝶》“你细腻触摸有他的一切,我在你周围你没感觉”,在这里用一方的“拥有一切”来映衬另一方什么也没有,突出另一方不被重视的失落与痛苦。

《祥龙十八掌》中“把懦弱炼成了炉火”,以“懦弱”映衬“炉火”,突出“炉火”的强壮,使人深切的感受到由弱变强的过程。

6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如:《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属于正对。

这样使歌词显得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富于节奏美。

再如:《双截棍》中的“耳濡、目染”与《祭魂酒》中的“断壁、残垣”,属于句中对,也就是句子中前摘要方文山在当今歌词创作领域的成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他创作的歌词掀起了一股中国风的浪潮,对流行歌坛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对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一书中收录的部分歌词进行了语言层面的分析,发现他在创作歌词时主要运用了修辞格、韵律和谐、超常搭配,锤炼字词、化用诗句等语言技巧。

关键词:修辞格韵律超常搭配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浅析方文山歌词中的语言技巧石兴慧193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艺术空间后两个词自为对偶。

使用对偶,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

7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这种修辞格在方文山的歌词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菊花台》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

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堪称绝句。

此外还有“有一种塌塌米的稻香叫禅”用了嗅觉和知觉的通感,“枫叶将故事染色”用了视觉和动觉的通感,“在硝烟中想起冰棒汽水的味道”用了嗅觉和视觉的通感;“我灌溉原则”、“把音乐收割”等都用了通感的修辞格。

8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也叫联珠。

如《黄金甲》:“情感漂泊,漂泊一世如我……千军万马万马,万马奔腾那骨肉相残如错”,通过使用顶真手法使句子结构显得紧凑,而三个“万马”更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二追求韵律和谐,语言严整有序方文山创作的歌词都押韵,音节匀称整齐,有节奏感,使人感到韵律的回环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如:《青花瓷》中,先以“淡、妆、然、半、藏、放”为韵脚,押“an或ang”韵,后以“你、里、比、意、底、密、地”等为韵脚,押“i”韵。

《菊花台》中,以“伤、往、霜、望、窗、乱、香、样、”等为韵脚,押“ang”韵。

《上海一九四三》中,以“上、安、缸、满、窗、墙、漫”等为韵脚,押“ang或an”韵。

《青花瓷》中用了两个韵,使歌词音律富有变化,《菊花台》和《上海一九四三》中,用了通韵的手法,即“an和ang”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用,使发音变化自然。

其他歌词中也都押韵,其中“an或ang”韵最为常见。

不难看出,方文山在歌词创作过程中,力求达到韵脚和谐,使歌词既严密整齐又富有变化,体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三超常搭配,语言新颖丰富方文山大胆突破词与词的常规搭配,把按照常规逻辑思维并不能搭配的词语搭配在一起,或者改变词语组合的常规线性排列,给人一种新奇感。

概括起来这种超常规现象体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与表示抽象意义的词语搭配在方文山的歌词里,主要表现为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词与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的搭配。

例如:一盏离愁孤独伫立在窗口。

《东风破》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发如雪》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东风破》一盏、一壶、一瓢原来分别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灯”、“酒”、“水”搭配。

“离愁”、“爱”、“漂泊”原来都是意义抽象的词语,这里分别看作是灯、酒、水的象征意义,方文山跳过具体词语“灯”、“酒”、“水”,直接用表示具体的数量词与有着象征意义的抽象词语搭配。

这里主要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与具体意义的动词、形容词搭配。

岁月在墙上剥落。

《东风破》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千里之外》方文山在这里把“岁月”比作年代久远的墙皮,与动词“剥落”搭配。

“韵味”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里比作可以触摸到的宝藏,与动词“收藏”搭配。

“未来”也是较为抽象的词语,这里比作一件可以拆的实体与表示具体动作的“拆”来搭配。

这里方文山跳过喻体,而把本体和与喻体搭配的动词直接搭配在一起。

2动词和宾语的超常规搭配主要表现在表具体意义的动词与表抽象意义的名词的搭配。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菊花台》我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

《龙拳》飘落了灿烂。

《菊花台》“勾住”这个词一般与具体实物搭配,这里与有抽象意义的词“过往”搭配。

“重”在这里意义也比较抽象,象征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拉开弓”的“拉开”搭配。

“灿烂”是形容词,意义抽象,这里与“飘落了花朵”的“飘落”搭配。

同样,方文山先把抽象名词比作具体事物,然后用原来与这些具体事物搭配的动词来与之搭配。

概括来说方文山歌词超常规搭配的本质,就是先以修辞手段如比喻为桥梁,连接具体事物和由修辞手段得来的抽象事物,然后撤去桥梁,将两者直接放在一起,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超常规的搭配借助了修辞手段,根据特定的语境进行搭配,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语言,不仅仅满足于准确,还要求生动、鲜明、形象。

人们总是想要打破常规的模式,说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语,想方设法的追求语言的新奇。

常规搭配往往不能满足特殊的表达要求。

于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创造者勇敢地打破常规、灵活地进行搭配。

这种超常规而又合乎情理的搭配使得语言新颖独特、别开生面。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搭配使得方文山的歌词卓尔不群,倍受广大歌迷的青睐。

四锤炼字词,语言准确自然1词类活用在构句时,方文山改变词汇原来惯用的词性,比如将形容词或名词转成动词来使用。

例如《娘子》的歌词“家乡的爹娘早已苍老了轮廓”,以及《发如雪》中“我等待苍老了谁”中都出现的“苍老”一词,就是从形容词转成了动词。

这种用法,不仅赋予既有的词汇新颖的用法,也使句子的陈述显得简洁扼要,却又包含丰富的语言意蕴,更让人感受时间无情催人老的压力与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