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 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 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版文言文专题:读2讲:山水游记类(讲义总结教师版)

2021年中考语文人教版文言文专题:读2讲:山水游记类(讲义总结教师版)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第二讲山水游记类【考点解读】《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考查从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来看,山水游记仍是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知识梳理】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游记类文言文分类:记事描景抒情类言志类说理类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基础)议论、抒情(升华)【精华提炼】1.规律:题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

考点:实词、虚词、句式、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方面。

2.方法技巧:筛选—概括—比较—揣摩首先,清楚文段所叙述的事情:何人游何景点,标明游踪;其次,找到文段所描写的景物:看景物的特点、景物的变化;再次,注意文段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思想、行为、态度品德、命运,影响最后,文段所蕴含的情理:对人、事、景的态度、情感;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情趣;人生哲理。

【考点突破】《小石潭记》【2021 东城一模】二、从下面两组题目中任选一...组.,按要求完成相应文言材料下的第7-10题。

(共10分)【第一组】选段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阅读(2)(名师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阅读(2)(名师讲义,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二)考点梳理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中考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考查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一、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能力实词考查一般包括: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主要考查对词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准确理解。

重点实词:今亡.亦死(《陈涉世家》)才.通人(《桃花源记》)一词多义:先自度.其足(《郑人买履》)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古今异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肉食者鄙.(《曹刿论战》)通假字:及反.,市罢(《郑人买履》)略无阙.处(《三峡》)词类活用:一鼓.作气(《曹刿论战》)鞭.数十(《幼时记趣》)小结:词语考查题突出了语言环境意识,突出了对语段中重点词语的全面、准确、灵活地掌握,体现了对词语的积累要古今贯通,在理解中加深记忆的导向。

二、了解句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通常被考查的有以下几类:1、文中的主旨句,语段的中心句、重点句。

2、流传至今的名言佳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或活用等特殊语法现象的语句。

“固以怪之矣”——涉及关键词、通假字、意动用法等。

4、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语句。

邹忌,齐国之美丽者也。

宁信度,无自信也。

5、用到修辞手法或者整齐句式的语句。

静影沉璧小结: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试题通常会与考查词语理解的试题在考点上交错分布,意在考查学生能否在理解单个词语的意义,了解一些特殊的词法、句法知识的前提下,凭借良好的语感,综合使用这些知识,准确、顺畅理解完整语句的能力。

三、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1、文章理解题2、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理解感受。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①②两段对第③段有何作用。

3、对选文局部重点内容的概括。

①②段中,先帝刘备哪些做法成为了作者“报先帝”的原因?4、对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

在作者看来,能够保证出师顺利北伐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第2讲 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卷版)

文言文阅读第2讲 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实词-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卷版)
①将军战河.北 古义: 今义: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①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古义:歌舞伎的老鸨。今义: 晚辈对与母亲同辈的女性的亲切称呼。
8.词义缩小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今义: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参考答案:①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古义:求学的人。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考点归纳]
类别
阐释
词义 古义的范围小于 扩大 今义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 今义,今义一般 包含在古义之中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表示的语义 较强,现在表示 的语义较弱
示例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 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 “稻谷”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 “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 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 个意思
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 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 牙齿”,比喻义是“武臣、重臣”, 现在属贬义词
假借义
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详 见“通假字”部分)
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 察、察看
(三)古今异义词 [针对训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7.词义扩大
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的准确性。
[针对训练]
利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何远)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
称赞
(2)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迫: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

2021年语文中考第二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2021年语文中考第二讲 课外文言文阅读
返回
2021年-2022年最新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孔祯是个怎样的人。(3分) 示例:①敢于直谏:敢于多次向曹王直言进谏;②执法严明:对 曹王身边欺凌百姓的人严惩不贷;③具有远见:预见曹王恃宠 而骄的结局。(每1点1分)
返回
2021年-2022年最新
【参考译文】孔祯,唐高宗时任苏州长史。曹王李明为刺史, 不遵照法令,孔祯常常进谏。李明说:“寡人是皇上的弟弟,难 道还怕丢失王位吗!”孔祯说:“恩宠不可倚仗,大王如果不奉行 国家法令,恐怕今天的荣位,不是大王所能保住的,难道没看到 汉代淮南王的事吗?”李明听后不高兴。李明身边的人欺凌老 百姓,孔祯逮捕并用杖刑处死了他。李明后来果然因犯法,被 贬谪到黔中。他对人说:“我惭愧没有听孔长史的话,以至于有 这样的下场!”
(2019)
B.遂之.北地田牧/能以径寸之.木 C.穷当益.坚/益.慕圣贤之道 D.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客从.外来,与坐 谈
实词 辞
实词/虚 之 词 益
实词 从
实词
词义
答案:C A.辞别/推托 B.到/的 C.更加 D.投奔/自
返回
2021年-2022年最新
篇目
考查内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
《旧唐 正确的一项是( )
课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
要求 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
品味。
返回
2021年-2022年最新
命题规律
近三年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型如下: 1.文言词汇题。近十年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①文言词汇勾连 选择题(2014~2019年考)。②文言词汇选择题(2020年考)。③ 文言词汇填空题(2011~2013年考)。2020年广东中考文言词汇 题的考查体现了课标命题下的题型不确定性,我们在平时的 备考时应该注意多种题型的组合训练。

22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句读和翻译

22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第2讲文言句读和翻译

题例精析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_潘__生__是__一__个__有__担__当__、__深__明__大__义__而__又__孝__顺__的__人__。__可__从__以__下__几__方__面__看__出___: _潘__生__在__家__人__因__食__物__缺__乏__面__临__死__亡__威__胁__时__,__主__动__外__出__赚__钱__养__活__家__人___;__ _穷__困__潦__倒__的__潘__生__帮__助__女__子__与__远__在__南__方__的__家__人__团__聚__,__又__不__图__回__报__;___潘__ _生__毅__然__放__弃__做__家__境__较__好__人__家__女__婿__的__机__会__,__执__意__回__家__侍__奉__母__亲__,___照__料__ _弟__弟__。__
题例精析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 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 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 道乞。
题例精析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 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 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 “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 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 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文言句子翻译时,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力求准确通顺流畅。
知识要领
一对:一般指把原文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 音词。

第六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 理解文言实词(原卷版)

第六板块  文言文阅读  第二讲   理解文言实词(原卷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文言文阅读专题第二讲理解文言实词【知识精讲】文言文是汉语文化的精髓,是打开古人智慧的钥匙。

其简练的语言,多样化的词汇,能让我们感受到古文的语言美。

其中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我们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读懂文言文。

因此,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1.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至关重要。

(1)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很多有同源关系,因此可由字音求字义。

许多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找到通假关系,可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示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与“背”的读音相同,是通假关系,可以推断出是“背叛”的意思。

“趣”是通假字,通“促”,2004年湖北卷第11题D项“昌宗从旁迫趣说”,意为“催促”。

(2)字形推断法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也有利于推断字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示例:金就砺则利。

(《劝学》)“砺”,“石”旁。

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可知“砺”意为“磨刀石”。

1998年全国卷第16题C项“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3)成语推断法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示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成语“闻名遐迩”中“迩”意为“近”,可推知,句中“迩”也是“近”的意思。

2003年全国卷第11题D项“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与“不务正业”的“务”相同,为“致力”的意思,不是“除恶务尽”中“务”的“务必”意思。

(4)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中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示例: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2(19张ppt)

2015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2(19张ppt)
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对于这一考点的明确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和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 要少得多,但掌握起来更困难。因为虚词的用法更灵 活,使用频率更高,与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更大。 但虚词的作用又极大,实词常要靠虚词的帮助 ( 组合、 连接、修饰、辅助等 ) 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 不同的语气。所以,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是 读懂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条件。
语。如“至丹以荆卿为计”“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
五城请易璧”“以勇气闻于诸侯”“间以诗记所 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父母之遗体行 殆”“以其无礼于晋”“树之以桑”“乃入见。问:
这几句中的“以”字后面都跟名词或代词,均为介词。 “以”作连词的时候,后面多跟动词或形容词。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
指示代词,或表示停顿;在句末用作语气词。例句分
别为“夫秦有虎狼之心” (《史记 · 项羽本纪》)“ 故为 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再如“其”字,在句 首一般作代词,如“其制稍异于前” ( 指示代词,
那 )“ 其 融 于 物 也 ” ( 代 词 , 它 )“ 其 自 视 也 , 亦 若 此
中比较识记,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见本书附录)。
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结构,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 (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 怎么办呢? )“ 若之何毁之?” ( 为什么毁掉乡校? ) 常 见的还有“何 …… 为”“何以 …… 为”“何 …… 之
有 ” “ 不 亦 …… 乎 ” “ 无 乃 …… 乎 ” “ 得 无 ……
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义。关于 代词的考查,在语境中辨析该词是代词还是非代词, 是一个常见设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 (1)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 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是 否为判断句。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词表被 动;二是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是否为被动句。
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 随意猜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但是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 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 这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详见“附录 3”]
文言虚词
【参考答案】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2)他父亲当时是大将,他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 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方法指导 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 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方法指导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就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照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归纳: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 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 等;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节选自清代吴敏树《书谢御史》)
附【乙】文参考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 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上书向赵王说道:“赵括不可以让他 做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 他父亲当时是大将,他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 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大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都把它们 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旦做 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看他的人;大王所赐赠的金钱丝
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
8.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把握人物形象 5.【真题 T24】【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将,说明 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的差别,说明她________;她讨得“无 随”的承诺,说明她________。(2 分)
【参考答案】 (1)肩负、扛 (2)覆灭 (3)放弃,放下不管 (4)称职
⇨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 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常用的几种方法: 1.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 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特殊现象。
【参考答案】 考虑问题周到,观察细致入微 见识深远、处事周密。
朗读节奏(断句) 3.【真题 T22】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 分)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能力。解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句意(此 句的意思是:现在赵括一旦做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看 他的人);其次要注意不能断开的词语(如:“军吏”“仰视”等);然后注意语句的内部结 构(如:“今括一旦为将”是主谓结构);最后,要锁定典型动词“为”“朝”“仰视”。 【参考答案】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 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不译。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 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 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第2讲 文言文阅读
考点技法点拨
(2019·黄冈)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 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 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 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 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赵括领兵出征后,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 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文言实词
1.【真题 T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荷.担者三夫( )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 (3)母置.之,吾计已决矣( )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
2.【真题 T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D.始龀,跳往助之./王终遣之.
)(2 分)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审清题干, 明确答题指向,选出相同的一组;其次要掌握常考虚词的常见用法(结合句意来推断其在 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最后再通过比较,采用排除法来确定答案。A.哪里/语气词;B.介 词,到/介词,向;C.介词,把/介词,因为;D.均为代词。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通晓全文大意,其次要抓 住关键语句,同时还要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通过语句“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 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父子不同,执心各异”,可知她考虑问题周到,观 察细致入微;通过语句“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可知她见识深远、处事 周密。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茅屋为秋风所破。(被动句) 茅屋被秋风吹破。 3.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之主谓倒装) 你也太不聪明了!
4.何陋之有?(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有什么简陋的呢? 5.马之千里者。(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日行千里的马。 6.能谤讥于市朝。(倒装句之介宾结构后置) 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
绸,他回家后也统统藏起来;而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田地房屋。大王您认为他像他 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您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 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 括的母亲说:“大王您最终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职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 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
【参考答案】 D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一般都有好几种意义和用法,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 成虚词的相关考题。(详见“附录 3 (一)常考虚词及例句集录”)
2.常见的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辨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句意分析法。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推 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检验法。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 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 同,我们可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文言句子的翻译 4.【真题 T2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 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结合 文段后的注释逐字逐句落实,将关键词翻译到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最后再按现代 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换、留、删、补、调)。翻译第(1)句 时应注意,关键词“彻”在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不若”是“不如,比不上”的意 思;“弱子”是“幼儿,小孩”的意思。翻译第(2)句时应注意,“以……数”是“以…… 这个数目来计算”的意思;“奉”是“俸禄”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