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抗肿瘤

食用菌抗肿瘤
食用菌抗肿瘤

食用菌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及在抗肿瘤作用上的研究

【摘要】:背景:以食用菌提取物制作的抗氧化剂、抗糖尿病制剂、降胆固醇制剂,抗肿瘤、过敏及提高免疫力的各种药品、保健品不断问世。研究表明,很多食用菌种类均具有抗肿瘤功效,如侧耳属、双孢蘑菇属、灵芝属、虫夏属、灰树花属等。目的:概述食用菌的生物活性及在抗肿瘤治疗上的作用。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文献资料并加以概述。结果:了解并综述了食用菌多种生物活性和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结论:食用菌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食用菌;生物活性;药用价值;抗肿瘤作用自古以来,食用菌一直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而被人们所喜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具有“药食同源”功效的食用菌的潜在价值的探索和开发,近年来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科学家预测,食用菌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生物制剂”,为人类健康造福[1]。

肿瘤是一类直接导致人死亡的疾病,由于这类疾病病理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困扰着医学工作者对此疾病的诊治。目前治疗肿瘤的药物因其明显的副作用严重危害着患者,因此寻找能够抵御肿瘤,而且无副作用或较少副作用的生物药物,一直是科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人们正在从一些特殊的食用菌品种中分离具有抗肿瘤特性的化合物,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食用菌作为一种辅助药品,能够抵御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如抑制恶心、止呕吐、增强骨髓的造血机能等[1]。从食用菌中分离出来的生物活性大分子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生物碱和精油类等物质。目前认为食用菌多糖是提高肿瘤患者免疫力最有效的物质。食用菌多糖是从食用菌子实体、菌丝体、发酵液中分离出的一类活性多糖,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2]。

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食用菌提取物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提高人们对食用菌潜在药用价值的重视,也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1.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主要食用菌种

具有抗肿瘤效应的食用菌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蘑菇属、侧耳属、灰树花属灵芝属、虫草属、猴头菌属、裂褶菌属等。下面介绍几种抗肿瘤功效研究较多的种类。

1.1猴头菇

猴头菌为多孔菌目齿菌科,是一种木腐生菌。子实体团块状、柔软、肉质。子实体中部和中下部被以圆柱状菌针。因猴头菌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功效,被广泛用于药品及保健制品的研制。

Lee等证明猴头菌能够降低肿瘤细胞c-FLIP蛋白的表达,进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3]。

1.2蘑菇

蘑菇属中常见的有双孢蘑菇和姬松茸等。姬松茸子实体粗壮,菌盖直径5 cm~11 cm,初为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至平展,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营养丰富的姬松茸纤维状鳞片。姬松茸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抗癌食物。药理学研究表明双孢蘑菇凝集素和姬松茸蛋白具有明显的增强免疫力效用。

1.3金针菇

金针菇又叫金钱菇、朴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金钱属。它含有氨基酸特别丰富, 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约44.5%,高于一般菇类, 被称为增智菇。金针菇所含的多糖物质有明显的增加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癌作用。从金针菇子实体的水提取液里分离得到的针菇素山对小鼠肉瘤180和艾氏腹水癌抑制率分别为 81%~100%和 80%。由于它的多糖结构与香菇多搪类似之处都是具有非特异的免疫功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促进剂[4]。

2.食用菌抗肿瘤作用

食用菌包含能够食用的真菌,常见的有香菇、平菇、茯苓等。食用菌提取物中很多具有抗癌作用,其中大部分主要来自食用菌中的多糖体。抗肿瘤作用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免疫细胞, 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从而间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提高并调整机体内部的防御能力[5]。概述如下:

2.1食用菌多糖抗肿瘤

食用菌多糖是目前被认为临床效果较为确切的一类低毒而免疫活性强的物质[6]。其中蘑菇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较少,下面就多糖的作用机理及抗肿瘤作用概述如下:

2.1.1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Lavi等报道,平菇多糖对肿瘤HT-29细胞系的恶性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利用热

水-醇沉淀提取法经过柱层析分离技术从平菇中提取的蘑菇多糖POPS-1,与抗肿瘤的化学药物相比,体外实验表明能够有效抑制HeLa细胞的增生,而对人的肾脏293T细胞的损伤作用却很小,说明POPS-1可以作为1个很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利用[7]。Kim等用猴头菌提取物饲喂患肿瘤的小鼠,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应;尤其是给患病的小白鼠饲喂从猴头菌中提取的多糖,效果更加明显。研究表明,把富含猴头菌多糖的提取物利用微波加热沸腾,冷却后注射到肿瘤细胞系,连续注射2周后,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生长速度降低了40%左右,推测猴头菌多糖能够刺激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激发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血管的再生,促使肿瘤组织变小[8]。Wong等从1种被称为虎奶菌的侧耳菌丝体中分离到了水溶性多糖,对人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进一步的细胞流式仪观察和蛋白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这种从菌丝提取的水溶性多糖能够通过降低细胞周期蛋白激酶的表达,而使肿瘤细胞停止在S期或G2/M期。

2.2.2抗肿瘤的临床研究

张世珍[9]等对33例老年癌症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联用香菇多糖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脂质过氧化物(LPO),超岐氧化酶(SOD)的变化与常规治疗组23例比较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与香菇多糖有清除自由基作用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耿建芳等的蘑菇多糖治疗晚期恶性肿瘤52 例临床观察结果:蘑菇多糖组27例,生存时间6个月例数、1年生存例数、6个月生存率、1年生存率分别为17例、11例,62.9%,40.7%;对照组25例,分别为12%,5%,48%,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KPS 蘑菇组27例提高、稳定例数、提高率、稳定以上率分别是15%,92.6%;对照组分别是:5%,16%,4%,20%,8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蘑菇组消化道症状、肿瘤引起的不适缓解消除。

2.2蛋白抗肿瘤

2.2.1凝集素

凝集素是一类具有凝集细胞或沉降复合多糖作用的非免疫起源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它能与糖专一地、非共价地可逆结合[10]。凝集素在食用菌的子实体及菌丝中分布较多,在孢子及菌核中也存在;食用菌凝集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凝集细胞、抑制肿瘤生长、激发免疫调节因子表达等[11]。。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1icum)[12]、草菇(V olvariella volvacea)[13]等所含凝集素对小鼠腹腔肉瘤细胞具有抑制活性,之后对食用菌凝集素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2免疫调节蛋白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是从一些高等担子菌子实体中提取的与植物凝集素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免疫功能相似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MAITI等从佛罗里达平菇(Pleurotus florida)和草菇(V.volvacea)等5种食用菌中提取出免疫调节蛋白CBAEP,它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对肿瘤细胞起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它可以提高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细胞毒性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14]。

2.3核酸降解物抗肿瘤

香菇中核酸降解物包括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胞苷(cCMP),环磷酸腺苷(cAMP)是一种调节代谢的活性物质,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可用于抗肿瘤治疗[15]。另外,腺苷是以核苷和嘌呤为基本构造的活性物质。香菇中的香菇素对胃癌、大肠癌和肺癌具有明显效果。

3.免疫调节作用

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持健康、避免发生各种疾病的防御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细胞免疫因子组成。通过对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等的作用提高、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16],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抑制肿瘤。

3.1 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据报道,猴头菌多糖在体外对淋巴细胞有促分裂作用,并可增强有丝分裂原诱导的T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17]。另外,灵芝多糖能增强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反应,提高免疫抑制药、抗肿瘤、应激和衰老所致免疫功能低下。通过促进T细胞增殖,IL-2 产生,从而影响T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18]。

3.2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姬松茸(岩出101株)能促进激活状态下的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I(IL-I)和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Ⅱ(IL-II),活化免疫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力。观察发现,服用姬松茸(岩出101株)后,白细胞介索的分泌量可显著提高[19-20]。茯苓多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水溶性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CMP),CMP能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21],提高其免疫系统。

3.3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耿长山等[22]报道,使小鼠口服黄芪多糖,能使脾重明显降低,增强正常小鼠对绵羊红

细胞诱导的抗体生成反应。还有报道称从液体培养的鸡枞菌菌丝体中提取的具有甘露糖红外特征吸收峰,且不具β-型糖苷键的多糖,对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PHA 刺激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4.其他生物活性

4.1抗菌、抗病毒活性

日本东北大学的角田和石田于1969 年从香菇中提取了一种能抗流感病毒的双链核糖核酸(ds-RNA)。这种物质能促进干扰素的分泌。从香菇中提取的这种核酸注入鼠体内,能进一步阻止鼠体内流感病毒(A-sw15)的增殖[23]。研究还证明,多糖对多种病毒,如艾滋病毒(HIV21)、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硫酸酯多糖衍生物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HIV—l的抑制作用[24]。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蘑菇中所含核糖核酸,能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可抑制病毒增生,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25-26]。

4.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降血压、抗血栓活性,其作用机理主要表现为促进胰岛索分泌及对糖代谢酶活性的调节,促使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作用,从而抑制糖异生网[27]。降血压: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中含有多量酪氨酸酶,长根菇(Oudemansiella radicata)发酵液中含有小奥德蘑酮(Oudenone)。香菇含有的酪氨酸氧化酶都有降血压作用[28]。抗血栓: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含有腺嘌呤核苷,是破坏血小板凝集的物质,它可以抑制血栓形成。灵芝可以改善血液的粘度。增加微循环血流。显示出预防血栓形成的功效。对心脏病、脑血栓具有临床治疗价值。

4.3降血糖

香菇多糖有显著的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增加体内肝糖原的作用。即通过调节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糖原分解,对糖尿病大鼠的心肌、膈肌和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29-30]。4结语

食用菌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史,如灵芝、茯苓、云芝、猪苓、冬虫夏草等均为常用中药材。其天然药用价值自古以来一直被东方医学所记录和传颂。贺兰山紫蘑(以下简称紫蘑)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丝膜菌科丝膜菌属[31],是生长于海拔2300-3100 m的贺兰山青海云杉林中以紫红丝膜菌(Cortinarius rufo-olivaceus)为主的数种丝膜菌的统称[32],包括紫红丝膜菌、蓝丝膜菌、白丝膜菌和血红丝膜菌[33]。其肉质滑厚口感纯正气味香醇含有丰富的粗纤

维总糖蛋白质多种矿质元素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被誉为贺兰山珍[34]。食用菌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丰富[35],长期食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防癌抗癌、抗衰老抗氧化、抗炎等作用[36],是一种纯天然的营养保健品,深受人们青睐。然而有关贺兰山紫蘑的化学成分却少有报道,仅见有关紫蘑多糖的报道[37],至今未见有报道研究其抗肿瘤活性物质。本项目拟以不同极性溶剂系统分离提取贺兰山紫蘑菇的次生代谢物,通过多种手段考察各次生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提高该菌经济价值,为深度开发提供依据。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了解食用菌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探索食用菌提取物的药用价值提供了依据。加速开发更多更好的食用菌生物制品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人们期待着在食用菌生物活性的王国里,寻找出战胜人类癌症和某些难治性疾病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柴慧霞,王杰敏,王家季.食用菌提取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食用菌,2013,(5).

[2]葛玉,肖红.真茵多糖的研究开发现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26(1):23-25.

[3] Lee YS,Kim YH,Shin EK et a1.Anti—angiogenic activity of methanol extract of Phellinus linteus and its fraction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10(131):56-62.

[4]曾小龙,曾绍海. 食用菌与癌症免疫疗法[J]. 广东科技,1998,(10).

[5]孙运凤. 食用菌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前景[J]. 社区医学杂志,2006,(2).

[6] 耿建芳,肖月升.食用菌多糖抗肿瘤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J].时珍国医国

药,2006,17(5):855-856.

[7] Tong H,Xia F,Feng K,et a1.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novel polysaeeharide isolated from the fruiting bodies of Pleurotus ostreatus[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1682-1686

[8] Kim SP,Kang MY,Kim JH,et a1.Composition and mechanism of antitumor effects of Hericium erinaceus mushroom extracts in tumor—bearing mice[J].Journal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1,(59):9861-9869.

[9] 张世珍,阮绍玲,赖明裕.老年癌症患者放、化疗联用香菇多糖对T淋巴细胞亚群、LPO、SOD 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1998,25(4):316

[10] 孙正祥,王瑞霞.食用菌中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9,16(2):85-90.

[11]NG T B.Peptides and proteins from fungi[J].Peptides,2004,25:1055-1073.

[12]WANG HX,LIU WK,NG TB,et a1.The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lectins from the mushroom Tricholomamongolicum [J].Immunopharmacology,1996,31:205-211.[13]SHE QB,NG TB,LIU WK.A novel lectin with potent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isolated from both fruiting bodies and cultured mycelia of the edible mushroom Volvariella volvacea [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8,247(1):106-110.

[14]MAITI S,BHUTIA SK,MALLICK SK,et al.AntiproliferatiVe and immunostimulatory protein fraction from edible mushrooms [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8,26:187-191.

[15]朱秀敏. 食用菌中的生物活性物质[J]. 甘肃农业,2011,(2).

[16] 王一心,李平.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大理医学院学

报,2001,10(4):63-65.

[17]熊绍员,刘成梅,涂宗财等.食用菌多糖的研究进展[J].江西食品工业,2002,(4):18-20.

[18]林志彬.灵芝多糖的免疫药理学研究及其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2,24(4):271.

[19]伊藤均.免疫活化食品岩出101株姬松茸[M].日本:姬松茸(岩出101株)研究会,2007,48—204.

[20]高益槐,高鹤.神农仙草——现代科学论灵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1]金茜,朱彬,罗宿星等.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遵义师范学院学

报,2010,12(4):75-78.

[22] 耿长山,邢善田,周金黄.黄芪多糖对去T细胞小鼠促进抗体产生机理的探讨[J].上海免疫学杂志,1985,5(2):69

[23]邹盛勤,陈武.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

学,2005,33(3):502-503.

[24]王长云,管华诗.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Ⅱ:硫酸多糖抗病毒作用[J].生物工程进展,2000,20(2):3-8.

[25] 严泽湘,严鸿文.蘑菇的营养与食疗[J].食用菌,2000,22(1):42 - 43.

[26] Oian Z I,Liu H J. PoIysaccharide peptide(PSP)restores immunosuppression induced by cycIophsphamide in rats[J]. Am J Chin Med,1997,25(1):27 - 30.

[27]彭红,欧阳友生,黄小菜等.南瓜多糖的生物活性及其开发前景[J].中草药,2002,33(7):5-7.

[28] 王慧杰.食用菌的药用保健价值[J].食用菌,2001,23(3):41-42.

[29] Kim SW.Hwang HJ.Baek YM.Lee SH.HwangHS,Ytin JW.Proteomie and transeripte,

m-analysis for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 pancreas inresponse to fungal polysaccharide treatments[J]. Proteomics.2008 Jun;8(11):2344--61.

[30]张听,张强,梁彦龙.香菇多糖的抗肿瘤和降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

事,2008,(22)2:149-154.

[31]张靠稳,杨振华,马爱瑛.贺兰山紫蘑菇营养成分的测定[J].北方园艺,2011(15),210-211

[32]张靠稳,杨振华,马爱瑛.酶法提取贺兰山紫蘑菇多糖的工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6),97-100

[33]吴华玉,刘敦华.贺兰山紫蘑菇中蛋白质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技,2011(1),184-187

[34]昝立峰,图力古尔,包海鹰,等.紫红丝膜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J].菌物学报, 2008 (2),284-288

[35]董文江,刘敦华.贺兰山紫蘑菇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保鲜与加工,2008(5),1-3

[36]巴图.紫色丝膜菌菌种分离与栽培研究[J].中国食用菌, 1999 ( 5),8-9

[37]贺永喜.贺兰山紫色丝膜菌的生态及分布研究[J].中国食用菌, 1997(3),26.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细谈抗菌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细谈抗菌肽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癌症是导致数以百万计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多由于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扩散。常规的治疗手段,如手术和化疗成功率均低,且存在复发的风险;同时,前列腺癌、胰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仅用化疗治疗效果较差。为避免肿瘤的复发和( 或) 发生转移,辅助治疗药物( 如DNA 烷基化剂、激素激动剂/ 拮抗剂和抗代谢药物等) 被广泛应用,但这些药物选择性较差,攻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损害较大,导致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 血细胞生成减少)、黏膜炎( 消化道炎症) 和脱发等。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使癌细胞产生耐药性,不宜长期使用。如今,随着与癌症相关的疾病数量的日益增加,面对常规疗法的缺点和不足,新的治疗方案呼之欲出。抗菌肽已被证实是一种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这种小分子多肽可有效进行组织渗透并被异质癌细胞吸收,进而杀伤肿瘤细胞。与现有疗法联合作用将极大改善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有害影响,它的开发与应用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1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的分类和选择性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具有抗癌活性的抗菌肽具有α- 螺旋或β- 折叠的构象[4],针对其靶细胞,可将它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对微生物和癌细胞具有活性而对健康的哺乳动物细胞无活性的肽,如cecropins 和magainins ;第二类包含的抗菌肽对微生物、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如人中性粒细胞防御素HNP-1。抗菌肽以溶膜或非溶膜机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基于这种选择性机制的溶膜肽的活性依赖于抗菌肽自身特点及靶膜的特性。抗菌肽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的哺乳动物细胞的选择性基于恶性肿瘤细胞膜带的净负电荷,这些负电荷由磷脂酰丝氨酸、O- 糖基化的黏蛋白唾液酸和肝素等赋予。此外,癌细胞膜具有典型的糖基化修饰且大多数癌细胞膜比正常细胞的流动性大,抗菌肽促使膜处于不稳定状态。然而,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为了应对抗菌肽的溶膜机制,细胞膜上通常富集较高含量的胆固醇[8]。同时,细胞表面积也是影响抗菌肽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恶性癌细胞上的绒毛数量和弯曲程度的增加使其具有更大的与抗菌肽分子接触的细胞表面积[5]。抗菌肽的抗菌特性和抗癌活性有着相似的选择性分子机制。然而,并非所有的抗菌肽都具有抗癌活性。

常用抗肿瘤药物大全

.抗肿瘤药物大全 15.1.烷化剂 苯丙氨酸氮芥L~Phenylalanine Mustard (D) 【别名】美法仑,爱克兰。Melphalan,Alkeran。【医保】乙 【应用】能进入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和一切增生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淋巴组织的细胞核分裂,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骨肉瘤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8~10mg/m2,每日1次,连用4~6日,每隔6周重复1次。 【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规格】片剂:2mgx25片/瓶,¥¥¥。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D) 【别名】环磷氮芥。ENDOxAN,CTx。【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被活化,释放出氮芥基,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亦通过杀伤多种免疫细胞而抑制抗体形成,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迟发性超敏反应。用于恶性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晚期肺癌、晚期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肉瘤及睾丸肿瘤。 【用法用量】口服:50~100mg/次,2~3次/日,1疗程总量10~15g。静注:联盒用药1次500mg/m2,每周1次,连用2次,3~4周为1疗程。 【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膀胱炎等。 【注意事项】(1)盒用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别嘌醇等肝药酶诱导剂时需注意。(2)肾功能异常慎用。(3)本品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应用时应多喝茶水。 【规格】粉针剂:0.2g/瓶,¥。 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 (D) 【别名】匹服平。Isofamide,Iphosphamide。【医保】乙 【应用】环磷酰胺同分异构体,对造血系统毒性较环磷酰胺低。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癌、食管癌。 【用法用量】静滴:常用剂量每次1.2~2.0g/m2,每日1次,连续5日,每3~4周重复1次。 【副作用】同环磷酰胺。 【注意事项】(1)对本品过敏、严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良、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2)注意骨髓、肝、肾功能改变情况。(3)本品应与泌尿系统保护剂美司那(见19.解毒药)盒用。 【规格】粉针剂:1.0g/瓶,¥¥¥¥。 甲环亚硝脲MeCCNU 【别名】司莫司丁。Semustine。【医保】甲 【应用】在体内其氯乙基部分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烷化发挥抗肿瘤作用。用于恶性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脑瘤、肺癌。 【用法用量】口服:单用100~200mg/m2,每6~8周给药1次,亦可36mg/m2 ,1次/周,6周为1疗程。盒用其他药物可75~150mg/m2 ,1次/6周或30mg/m2,1次/周,连给6周。 【副作用】迟发性骨髓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亦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和口腔炎、脱发、肝损等。 【规格】胶囊剂:50mgx5粒/瓶,¥¥¥。 尼莫司汀NIMUSTINE 【别名】丁禾青。【医保】乙 【应用】脑肿瘤、消化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等。 【用法用量】通常,本剂按每5mg溶于注射用水1ml的比例溶解下述剂量,供静脉或动脉给药。1.以盐酸尼莫司汀计,按体重给药,1次给2~3mg/kg,其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2. 以盐酸尼莫司汀计,将1次量2mg/kg,隔1周给药,2~3次后据血象停药4~6周,再次给药,如此反复,直到临床满意的效果。 【副作用】 1.重大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有时出现出血倾向、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等,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周围血象检查,若发现异常应作适当处理。(2)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偶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肺纤维症。2.其他不良反应:(1)过敏症:有时出现皮疹,若出现此类过敏症状,应停药。(2)肝脏:有时出现AST、ALT等上升。(3)肾脏:有时出现BUN上升、蛋白尿。(4)消化道: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呕吐,有时出现口内炎、腹泻等。(5)其他:有时出现全身乏力感、发热、头痛、眩晕、痉挛、脱发、低蛋白血症。禁忌:(1)骨髓功能患者禁用;(2)对本品有严重过敏症既往史患者。 【注意事项】 1.下列患者慎用:(1)肝功能损害患者。(2)合并感染患者。(3)水痘患者。2.会引起迟缓性骨髓功能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每次给药后至少6周应每周进行临床检验(血液检查\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等),充分观察患者状态。若发现异常应作减量或停药等适当处理。另外,长期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呈迁延性推移,因此应慎重给药。3.应充分注意感染症及出血倾向的出现及恶化。4.小儿用药应慎重,尤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出现。5.小儿及育龄患者用药时,应考虑对性腺的影响。给药途径:不得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7.本品与其他药物配伍有时会发生变化,故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盒使用。8.本品溶解后应迅速使用,因遇光易分解,水溶液不稳定。9.静脉内给药时,若药液漏于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硬结及坏死,故应慎重给药以免药液漏于管外。 【规格】粉针剂:25mg/瓶,¥¥¥¥¥。 15.2.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x)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姓名:黄迅 学号:100705038 班级:2010级5班 【摘要】目的介绍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方法根据近几年来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和评价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结果更多的让我们了解了紫衫醇脂质体制备方法和各种发展方向。结论在了解更多的制备方法和、发展方向,望将来能开辟更好的抗肿瘤临床新途径。 【关键字】紫衫醇脂质体抗肿瘤应用与发展制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 and evaluat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Results more let us know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nclusion in know more abou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ope in the future to open up new ways of better anti-tumor clinical. 【keywords】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antitumo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paration 紫杉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药物,但紫杉醇不溶于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均是溶于一种由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员颐员比例混合的复合溶媒中,而悦则鄄耘蕴可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使得临床使用紫杉醇前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处理以减轻过敏反应。可临床作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 1 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紫衫醇脂质体可用于治疗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也可以用于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紫杉醇脂质体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它的作用机理是 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并阻止其解聚也可导致整个细胞周期微管的排列异常和细胞分裂期间微管星状体的产生从而阻碍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生长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及多种药用溶媒,但脂质体是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它具有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优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采用脂质体这一药物新载体,解决了紫杉醇不溶于水的难题,不再使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从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一、抗菌肽概念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氨基酸数目小于100,常带正电荷,并具广谱抗菌性的一类小肽,是生物体免疫防御系统产生的一类对抗外源性病原体致病作用的防御性多肽活性物质,是生物体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干扰素、补体等组成了宿主的免疫防御系统,这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是非专一性的免疫应答产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它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均有抑杀作用,还可以抗原虫、病毒,杀伤动物体内的肿瘤细胞,却不破坏动物体内的正常细胞。抗菌肽抗菌时一般没有特殊受体,直接通过物理作用造成细胞膜的穿孔而达到广谱抗菌的效果,因而不会诱导抗药株的产生,它属于小分子多肽,在动物体内容易降解,并且无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问题,因而是绿色环保型药物。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菌性,包括抗革兰氏阴性菌(G -)和阳性菌(G +)、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尤其对耐药性细菌有杀灭作用。 二、抗菌肽分类 抗菌肽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来源不一,种类繁多,分类也多种多样。抗菌肽除了具有广谱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功能外,还具有抑制一些肿 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一)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分类 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可将其分为五 类:(1)单链无半胱氨酸残基的α-螺旋,或由无规卷曲连接的两段α-螺旋组成的肽。(2)富含某些氨基酸残基但不含半胱氨酸残基的抗菌肽。(3)含1个二硫键的抗菌多肽。(4)有2个或2个以上二硫键、具有β-折叠结构的抗菌肽。(5)由其它已知功能的较大的多肽衍生而来的具有抗菌活性的肽。 (二)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分 类 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4类: (1)昆虫抗菌肽包括天蚕素类和昆虫防御素。天蚕素是从美洲天蚕的蛹中分离到的抗菌多肽。此后,人们相继从家蚕、柞蚕、果蝇、麻蝇中分离到了此类多肽抗生素。第1种昆虫防御素(M-asturyama)于1988年在一种双翅目昆虫肉蝇中发现,至今昆虫纲中已有15大类30多种防御素被报道。杀菌肽类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而对真菌和真核细胞没有毒性。(2)植物源抗菌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能够防御环境中微生物侵害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包括硫素、 植物防御素、脂转移蛋白、橡胶蛋白类、打结素类、凤仙花素、蜕皮素等。(3)鱼类抗菌肽是鱼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小分子蛋白质,其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鱼类抗菌肤的分布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鱼类体表黏液、皮肤、鳃、血液、血清、小肠和肝脏组织等均有过分离得到抗菌肽的报道。成熟肽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制浓度多在毫摩尔水平。(4)哺乳动物中,抗菌肽在吞噬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主要有3类,分别是防御素、cathelicidins 和histatins。 三、抗菌肽作用机制 抗菌肽的结构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因为抗菌肽存在着多种结构所以其生物学活性也多种多样。 (一)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抗 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细菌都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种以上的不同细菌能被抗菌肽所杀灭。目前对于其作用机制并不是很清晰,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很多,但在认 抗菌肽研究及进展 王 涛,常维山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预防兽医系,山东泰安 271018) 胺一类药物时, 以间隔8 h 为佳。 2.中毒时注意停药和补充饮水。出现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充足的饮水,在饮水中加0.50%~1.00%的碳酸氢钠或5%的葡萄糖液。中毒严重的鸡可肌注V B121~2μg 或叶酸50~100μg。 3.产蛋鸡禁用。蛋鸡如果用了此类药物,此药物就会与碳酸酐酶 结合,使其降低活性,从而使碳酸盐的形成和分泌物减少,使鸡产软蛋和薄壳蛋。从而影响产蛋量。 4.配伍禁忌。磺胺类药物忌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氯化钙等) 配伍,用药期间,禁用普鲁卡因等含对氨苯甲酸的制剂。不能与拉沙菌素、莫能菌素、盐霉素配伍 5.肾受损伤及3周龄以内的雏 鸡应慎用。磺胺类药物体内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而出壳不久的雏鸡肝脏中的代谢酶系统不健全, 解毒功能低,容易发生中毒。 6.勿在免疫接种时使用。畜禽在接种活菌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否则会导致免疫效果差甚至失效。■

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1.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来源分: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2.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分: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芗、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和其他。 3.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分: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危险的疾病之一,肿瘤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化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按照抗肿瘤药物的传统分类和研究进展,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细胞毒药物;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其他抗肿瘤药物,包括生物反应调节剂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辅助用药。 一、细胞毒药物 1.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氮芥烷化剂类的代表药物,高度活泼,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结合,作用强但缺乏选择性。进入血中后水解或与细胞的某些成分结合,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作用短暂而迅速。G1期及M期细胞对氮芥的作用最敏感,大剂量时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注射于血管外可引起溃疡。 环磷酰胺周期非特异性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相同。在体外无活性,主要通过肝p450酶水解成醛磷酰胺再形成磷酰胺氮芥发挥作用。抗瘤谱广,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环磷酰胺口服后易被吸收,约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最高峰,在体内t1/2 4—6小时,约50%由肾脏排出,对泌尿道有毒性。大部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环磷酰胺临床广泛应用,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 【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一、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1、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 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张晓燕高永良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癌症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疾病。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1],全球2007年大约有760万人死于各类癌症。癌症的高发生率和复发率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领域成为热点。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数据显示[2],截至2008年3月31日,共有750种癌症治疗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等待FDA的批准。但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靶向性不明显,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利于癌症的治疗。1974年,Gregoriadis 等首次提出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效低毒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抗肿瘤药物脂质体(anti-tumor agent liposomes)更是其中研究和开发热点,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将各种手段修饰后的脂质体载药系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文献报道很多,本文仅对已经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阿霉素脂质体(liposomal Doxorubicin) 阿霉素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传统的阿霉素制剂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类型的肿瘤,但是其潜在的疗效受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严重的心脏毒性、骨髓抑制、口腔炎、粘膜炎、恶心呕吐和脱发等。最早上市的阿霉素脂质体是美国Sequus公司开发的“Doxil?(多喜)”,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以医治的卡巴氏肉瘤(Kaposi’s,KS)。多喜采用STEALTH?技术将阿霉素包裹于PEG化的隐形脂质体,由于PEG修饰对脂质体的立体稳定化作用,多喜可在体内的循环数日,从而提高了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阿霉素的心脏毒性[4],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除多喜外,阿尔扎/先灵葆雅公司开发的PEG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Caelyx?(楷莱)于2003年被批准上市,效果显著[5]。阿霉素脂质体如楷莱与传统脂质体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阿霉素心脏毒性,同时可明显减少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具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血浆半衰期长,清除率降低,循环时间延长(见表2);可在肿瘤组织中聚集,提高阿霉素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从而具有肿瘤靶向的作用(见图1)等。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 (一)细胞免疫 1.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的标志:CD3存在于所有的T细胞中;CD4存在于辅助性T细胞中;CD8存在于细胞毒性体细胞(CTL)中。以上3种常用于T细胞的鉴定。此外T细胞还可表达CD2、CD28、CTLA-4、IL-2R、LFA-1等 (2)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1)CD4+T细胞是MHCⅡ分子限制性T细胞,抗肿瘤效应机制为: a.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FN)激活CD8+CTL、NK和巨噬细胞增强杀伤效力。 b.释放IFN-、TNF,促进肿瘤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肿瘤细胞对CTL杀伤的敏感性。TNF可直接破坏某些肿瘤; c.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促进体液免疫杀伤肿瘤; d.少数CD4+T细胞识别某些MHC-II类分子与医药批发抗原肽复合体直接杀伤肿瘤。 2)CD8+T细胞是MHC-I类分子限制性T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CTL,其杀伤机制为: a.分泌穿孔素、粒酶、淋巴毒素、TNF等杀伤肿瘤; b.通过CTL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 NK不经致敏即可杀伤敏感的肿瘤细胞;IL-2、IFN可强化杀伤效应,扩大杀伤瘤谱。NK 细胞质中含有嗜天青颗粒,所以又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LGL)。 (1)NK细胞表面标志:CD16+(FcRIII)、CD56+等, (2)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NK杀伤作用受激活性受体(KAR)和抑制性受体(KIR)调节。肿瘤MHC-I类分子与抗原复合体的表达可关闭或降低NK的杀伤作用;反之则增则启动和促进NK杀伤作用。 2)通过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引起靶细胞溶解 3)通过NK上的FasL分子与肿瘤细胞上的Fas结合启动肿瘤细胞的凋亡途径。 4)释放NK细胞毒因子(NKCF)、肿瘤坏死因子(TNF)杀伤肿瘤 5)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3.巨噬细胞(macrophage,M) (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 巨噬细胞为CD14+。成熟M表达MHC-I类和II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B7-1(CD80)、B7-2(CD86)和CD40,还表达CD1、CD2、CD64(FcRI)、CD32(FcRII)、CD16(FcRIII)等 (2).巨噬细胞抗肿瘤作用 1)特点 a.只有激活的M才具有杀伤作用 b.非MHC限制性杀伤肿瘤 c.与肿瘤细胞周期无关 d.放、化疗抵抗的肿瘤仍可被杀伤 2)杀伤机制 a.与肿瘤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直接杀伤靶细胞 b.释放一氧化氮、TNF-α杀伤肿瘤 c.通过ADCC作用杀伤肿瘤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0 Apr;18(2)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是1969年从松链丝菌浅灰色变株(Str.peucetius var.caesius )中提取分离到的蒽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化疗指数较高,临床上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多柔比星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它主要通过嵌入DNA 碱基对之间并与 DNA 紧密结合,从而阻止DNA 的复制,抑制DNA 依赖性多聚 酶的作用,干扰RNA 转录过程。这种阻止细胞分裂的作用,并不能选择性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与大多数化疗药物一样,多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很多。除呕吐、恶心、脱发等常见副作用外,还由于阿霉素类化合物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能通过半醌代谢物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带来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虽然通过减少累积给药剂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阿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但同时会降低对肿瘤的控制效果。近年来,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肿 瘤药物开发中备受重视[2]。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技术对克服阿霉素心脏毒性尤为有效,阿霉素脂质体因此迅速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开发的热点,先后有多个药物上市,进入临床应用,其中以多柔比星脂质体为最多。 1脂质体制剂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 子层小囊泡。最初是在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Bangham 和 Standish 等发现的。他们用电镜观察到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由厚度约为4纳米的双分子层组成,囊泡中 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3]。1971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此后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与传统剂型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4]。首先,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能够被生物自身的分解酶代谢降解,不会在体内积累,免疫原性小、毒副作用小,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次,磷脂分子是典型的双亲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组成,可以包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特别是难溶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包裹于脂质体后,水溶性大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脂质体为纳米级的微球,这种类细胞结构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使其包裹的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器官靶向性,能够有效地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例如,阿霉素采用脂质体制剂,把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囊结构中,难以被吞噬能力较弱的心肌细胞吸收,从而大大减少了其对心肌的毒副作用[5]。此外,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被动靶向作用。由于肿瘤部位血管通透性增加,脂质体微粒在通过恶性肿瘤组织附近的血管时,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间隙进入肿瘤组织,在其中局部聚集。Matsumura 及 Maeda 首次提出了其作用机制为增强渗透与滞留(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PR)效应[6]。脂质体被生物降解后, 药物慢慢释放出来,使肿瘤组织局部的药物浓度高达正常组织的几十倍以上,大大增加了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增强其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在脂质体表面上连接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的分子能使其更加有效地到达作用位点,其中最有前景的是糖类化合物透明质酸。因为透明质酸受体CD44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比正常细胞中要高得多,这种受体与透明质酸能够紧密结合。在一项研究中,Rom 等[7]证实了透明质酸确实能靶向性地引导阿霉素脂质体到达透明质酸受体CD44高度表达的肿瘤细胞。他们发现,透明质酸介导的阿霉素脂质体到达白血病肿瘤细胞的浓度要明显多于游离阿霉素,表明用透明质酸介导的阿霉素脂质体能更有效地靶向治疗多种白血病。除化学修饰的方法外,还通过在脂质体中添加溶血卵磷脂,可以破坏肿瘤血管,增加阿霉素脂质体对深层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8]。 2上市的多柔比星脂质体药物 目前国外上市的多柔比星脂质体药物有2种:聚乙二醇 (PEG )修饰的长效循环脂质体(PLD)和非PEG 修饰的常规脂质体(NPLD)。PEG 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在欧洲(商品名Cae - lyx R ,楷莱)和美国(商品名Doxil R ,多喜)上市,主要用于 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AIDS 相关的卡巴氏肉瘤。 2.1长效循环脂质体(PLD) 2.1.1Doxil (多喜)美国Sequus 公司开发的Doxil (多喜)就 是一种PEG 修饰的多柔比星隐形脂质体,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治性卡巴氏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谢雨礼,苏 红 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上海201318 作者简介 谢雨礼,男,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合聘助理研究员,现任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E-mail:xieyuli@https://www.360docs.net/doc/6e15440818.html, 收稿日期 2010-04-07 修回日期2010-03-31中图分类号 R97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806(2010)02-107-05 107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实验方法学研究进展肿瘤转移是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在新的部位由于血管生成而继续生长,从而形成与原发瘤相同类型肿瘤的过程。主要经淋巴管、血道转移,它的出现往往标志着预后不良,大多数的癌症患者死亡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1]。肿瘤转移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大体归纳如下:即机体内原发部位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内部的骨架发生重排、变形,从而脱落侵入细胞外基质(ECM ),酶解ECM 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后,生成新的血管,瘤细胞在血管构建的“骨架”上增殖,形成一个新的癌巢,再脱离出循环系统,在机体某个点定居下来,并逐渐增殖成长为一个新的肿瘤瘤块的一系列过程。如果肿瘤细胞反复转移,后果则相当的严重。这是目前肿瘤难治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研究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而筛选、开发出新的能促进机体抗肿瘤转移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抗肿瘤转移机制的药理实验方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一般以大鼠、裸鼠为常用动物模型。将目标瘤细胞如SGC-7901 胃癌细胞株、S180肝癌细胞株等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箱条件为37 C, 5%CO2进行细胞培养,0.1%胰酶消化传代后制备细胞悬液,之后将细胞悬液以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的方式,将肿瘤移植入动物体内。黄挺[2]等人采用皮 下接种W256 癌肉瘤的方法建立了Wistar 大鼠的肝癌转移模型;魏锦来[3]通过腋下接种SGC-7901 细胞悬液的方式建立了裸鼠的胃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此外还有尾静脉注射、裸鼠脑部右尾状核注射人肿瘤组织制备的细胞悬液等方式接种。现阶段裸鼠的应用对于肿瘤方面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裸鼠体表无毛,其先天性缺乏T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别的实验动物,更容易进行异种肿瘤的移植。而大鼠由于价格相对便宜而应用较为广泛。此外也可用C57BL/6 小鼠等动物建立动物模型。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造模,以免细菌等微生物产生污染。 2. 观察转移情况 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建立以后,需对动物进行分组实验研究。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阳性药对照组等。薛晓红等人在进行乳宁冲剂及其拆方对裸鼠移植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时[4],将裸鼠分为6组,每组8 只,7 周后处死裸鼠,取出原发部位肿瘤和肺,分别称重、检测原发部位肿瘤体积和肺部肿瘤转移情况。观察转移情况的方法是:将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抗肿瘤药物一医学的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278.抗肿瘤药物(一) 一、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 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1.属于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为 A.阿霉素 B.紫杉醇 C.米托蒽醌 D.来曲唑 E.昂丹司琼 正确答案:B 2.以下哪个不属于烷化剂类的抗肿瘤药 A.美法仑 B.白消安 C.塞替派 D.异环磷酰胺 E.巯嘌呤 正确答案:E 3.下列叙述不符合环磷酰胺的是 A.在体外无活性,进人体内经代谢而发挥作用,因此本身是前体药物 B.含一分子结晶水为固体,无水物为油状液体

C.是根据前药原理设计的药 D.可溶于水,但在水中不稳定,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E.属烷化剂类抗肿瘤药 正确答案:C 4.为二萜类化合物的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A.乳腺癌、卵巢癌 B.脑瘤 C.黑色素瘤 D.淋巴瘤 E.白血病 正确答案:A 5.紫杉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 A.白血病 B.乳腺癌、卵巢癌 C.脑瘤 D.黑色素瘤 E.淋巴瘤 正确答案:B 6.化学结构式为的药物名称是

A.卡莫氟 B.美法仑 C.白消安 D.环磷酰胺 E.卡莫司汀 正确答案:B 7.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名称是 A.硝瘤芥 B.甲氧芳芥 C.美法仑 D.氮甲 E.塞替派 正确答案:C 8.抗肿瘤药卡莫司汀属于哪种结构类型A.氮芥类 B.乙撑亚胺类 C.甲磺酸酯类 D.多元醇类 E.亚硝基脲类 正确答案:E

9.化学结构为的药物属于哪一类 A.烷化剂 B.抗肿瘤天然产物 C.抗肿瘤金属配合物 D.抗代谢药物 E.抗肿瘤抗生素 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个药物是抗肿瘤抗生素 A.米托恩醌 B.阿霉素 C.紫杉醇 D.他莫昔芬 E.羟基脲 正确答案:B 11.抗肿瘤药的药物类型为 A.氮芥类,乙撑亚胺类,抗代谢类,抗生素类,金属配合物,其他类 B.氮芥类,亚硝基脲类,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天然抗肿瘤药物,金属配合物,其他类C.烷化剂,嘧啶拮抗剂,叶酸拮抗剂,植物来

抗菌肽的概念

抗菌肽的概念 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又叫抗微生物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抗生素肽(Antibiotics peptide),是在多种生物体内存在的具有广谱杀菌、抑病毒、抑杀肿瘤细胞等多种作用的一类活性多肽。1974年,瑞典科学家Boman等人向眉纹天蚕蛾(Samia cynthia)蛹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时,在血淋巴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类物质。随后诱导惜古比天蚕(Hyalophra Cecropia)蛹也发现了类似的抗菌活性物质。1981年,这种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被命名为cecropin,这是人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发现抗菌肽。目前科学家已在昆虫、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细菌的体内或分泌物中发现了上千种的抗菌肽。 1.抗菌肽理化特性和结构 抗菌肽一般由10~50 个AA组成,分子量较小,无(弱)免疫原性。富含疏水和碱性aa,所以多数抗菌肽都带正电荷。由于抗菌肽分子量小,大多数抗菌肽只具有二级结构,这就决定了抗菌肽耐高温能力较强,并且在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低或较高的pH值下仍可保持较强的活性。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包括(1)α-螺旋结构,如天蚕素(Cecropins),蛙皮素( Magainins)等。(2)β-折叠型,该类抗菌肽是在分子内有2~6个二硫键的抗菌肽类,有代表性的是动物防御素。β-防御素广泛存在于不同的上皮组织中,可能参与上皮和黏膜的抗感染防御。利用射线晶体衍射研究人嗜中性粒细胞中分离到的防御素(HNP-2)的结构时发现,在晶体状态下,防御素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的。每个单体都有3股反平行的折叠片以二硫键连接,不对称的2个单体分子紧密靠近,并对二次旋转轴对称。(3)伸展性螺旋结构,该类抗菌肽不含半胱氨酸,但富含脯氨酸和精氨酸或色氨酸等,由15~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两性分子内部形成分子内α-螺旋,如从蜜蜂体内分离到的apidaecins中脯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分别高达33% 和17 %。(4)环链结构,该类抗菌肽在C末端有一个分子内二硫键,在C末端形成一个环链结构,而N末端为线状结构。如青蛙皮肤细胞产生的brevinins和bactenecin。 2 .抗菌肽的分类 目前,抗菌肽的分类还比较复杂,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就对目前大家普遍比较认可的几种分类方式做一概述。 2.1根据抗菌肽对不同病原体的作用分 根据抗菌肽对细菌、真菌及肿瘤细胞的作用不同,可将抗菌肽分为抗细菌肽、抗真菌肽、抗肿瘤肽、既抗真菌又抗细菌的抗菌肽、既抗肿瘤又抗微生物的抗菌肽等。 2.2根据抗菌肽的结构分 根据其化学组成、二级结构以及功能来划分,Hoffmann1966年将抗菌肽根据空间结构分为线肽和环肽两类,随后Bomalm1998年根据抗菌肽基因研究的成果,将抗菌肽分为四大类[3],(1)不含半胱氨酸的线肽,包括具有α-螺旋和不具有α-螺旋两类;(2)含等量半胱氨酸的抗菌肽;(3)富含1-2种氨基酸的线肽,最早发现的该类抗菌肽是蜜蜂中的apidaecin,富含脯氨酸和精氨酸;(4)高突变的防御肽。 2.3根据抗菌肽的来源分 : 根据来源可将抗菌肽分为哺乳动物抗菌肽、昆虫抗菌肽、植物抗菌肽、细菌抗菌肽、病毒抗菌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