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姓名:黄迅

学号:100705038

班级:2010级5班

【摘要】目的介绍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方法根据近几年来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和评价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结果更多的让我们了解了紫衫醇脂质体制备方法和各种发展方向。结论在了解更多的制备方法和、发展方向,望将来能开辟更好的抗肿瘤临床新途径。

【关键字】紫衫醇脂质体抗肿瘤应用与发展制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 and evaluat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Results more let us know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nclusion in know more abou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ope in the future to open up new ways of better anti-tumor clinical.

【keywords】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antitumo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paration

紫杉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药物,但紫杉醇不溶于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均是溶于一种由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员颐员比例混合的复合溶媒中,而悦则鄄耘蕴可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使得临床使用紫杉醇前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处理以减轻过敏反应。可临床作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

1 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紫衫醇脂质体可用于治疗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也可以用于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紫杉醇脂质体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它的作用机理是

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并阻止其解聚也可导致整个细胞周期微管的排列异常和细胞分裂期间微管星状体的产生从而阻碍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生长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及多种药用溶媒,但脂质体是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它具有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优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采用脂质体这一药物新载体,解决了紫杉醇不溶于水的难题,不再使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从

而避免了因其引起的人体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本文研究比较了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紫杉醇注射液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和相关毒副反应。此外,因使用预处理方案,限制了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和溃疡病的肿瘤病人使用。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等为膜材料,采用特殊制备工艺将紫杉醇包裹在脂质体中,不再使用混合溶媒,避免了因使用混合溶媒而对人体所产生的毒副反应和临床使用的限制。

2 紫衫醇脂质体的制备

2.1 仪器与药品

L-2400高效液相色谱仪;RE5299旋转蒸发仪;Z-3高压均质机;RH-5倒置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Z-160M台式微量离心机。

Tax及其对照品;胆固醇;精制蛋黄卵磷脂;二硬脂酰磷酸甘油;葡聚糖磷胶;紫杉醇脂质体;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2、2 处方与制备

EPC660mg,DSPG77mg,胆固醇10mg,Tax25mg,氯仿-甲醇(3∶1)混合溶液5mL,磷酸盐缓冲液(PBS,pH714)20mL水化脂质体薄膜,即得脂质体。

分别称取EPC、DSPG、Tax各660、77、25mg,完全溶解于氯仿/甲醇混合溶液后,置于磨口梨形烧瓶中,于50℃水浴、100r?min-1条件下,减压蒸去有机溶剂,使磷脂成半透明或白色蜂巢状膜,用PBS充分水化薄膜,15000Psi高压均质循环2~3次,分别过200、100nm的聚碳酸酯膜各2次,即得。

2.3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及色谱行为

色谱柱:VenusilMPC18(150mm×41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0∶40);长:227nm;流速:110mL?min-1;温度:室温;进样量:20μL。

2.3.2溶液的配制

对照品贮备液。精密称取Tax对照品510mg,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置于4℃冰箱中避光保存。

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Tax脂质体溶液012mL,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醇破膜,摇匀,待溶液完全澄清透明后用乙腈-水(60∶40)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空白脂质体溶液。取不含主药以外的空白脂质体0.2ml。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7.5、6.0、3.0、1.5、0.75、0.15、0.03mL,10m 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进样分析,以峰面积对浓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A=161.48C—84107(r=0.9998)。结果,Tax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3~75μg?mL-1。

2.3.4 精密度试验

取“3.5”项下低、中、高3种浓度溶液,按“3.2”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处理样品,进样分析,以同日内每种浓度测定3次所得的Tax浓度计算日内RS D;以连续5d测得的Tax浓度计算日间RSD。结果,低、中、高浓度日内RSD分为

1.1%、1.0%、0.4%;日间RSD分别为1.9%、1.1%、1.4%,表明本方法精密度良好。.35

2.3.5回收率试验

用空白脂质体、对照品贮备液配制浓度分别15.00、18.75、22.50μg?mL-1(低、中、高浓度)的样品各3份,按“3.2”项下方的处理样品,进行分析,计算回收率。

2.3.6 样品含量测定

取样品3批,按“3.2”项下方法配制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测定含量。结果,3批样品中紫杉醇的含量分别为948、951、972μg?mL-1。

紫杉醇(Paclitaxel,Tax)是一种具有独特抗癌机制[1]的生物碱,对治疗多种晚期癌症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小,口服无法吸收,且现临床应用的Tax注射液为由聚氧乙烯蓖麻油/无水乙醇混合溶媒制成的浓溶液,临用前须稀释,不仅使用不便,而且会引起多种毒副作用[2~4],其中过敏反应最为严重,由此使其应用严重受限。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自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关注,所以本试验将其结合旨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高效低毒的Tax制剂。

3 紫衫醇脂质体研究发展

3.1 紫衫醇脂质体纳米粒

紫杉醇(paclitaxd,taxol,TAX)最初从红豆杉中分离和确定的,不久,KUSAMA 和MANDAl分别用线性合成法和会聚方法全合成得到TAX,但合成路线长、产率低、用于工业化生产有一定难度。2005 年美国 FDA批准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

粒注射混悬液上市,该药去除了助溶剂聚氧乙烯蓖麻油,能安全增加高紫杉醇的用药剂量,缩短滴注时间,并且在用药前不需要给予患者预用药以预防过敏反应。因此,TAX的高效低毒的靶向制剂的尤其是纳米粒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的热点。

3.1.1 纳米粒的优点

纳米粒是指大小为0.1~100 nm的粒子,其具有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吸附能力强等优良特性。静注的TAX药物时由于以下原因:①药物被吸收、转运、代谢过程中被网状内皮系统(RES)吸收[;②由于粒径在10nm-100nm之间,药物大部分滞留在血液中,未分布到肺、心脏、肝脏等器官;

③受实体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的影响,据统计每十万个单位只有1~10 个能够到达药用部位。纳米粒解决了这个难题:一方面,表面附着聚乙二醇等亲水多聚物,可以改善纳米粒溶解度和在体内的相容性,又可保护结合蛋白免受体内酶的降解。另一方面,纳米粒的表面可修饰性可与配体分子结合,增加药物的特异性,可提高药效,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等毒副作用。

3.1.2 纳米粒的制备

方法一:乳化聚合法

以水作连续相的,将单体分散于水相乳化剂中的胶束内或乳滴中,遇OH-或其他引发剂分子或经高能辐射发生聚合,然后通过聚合形成由103 ~105个聚合物分子组成的固态。 TAX聚氰基丙烯酸烷酯(polyalkylcyano- acrylate, PACA)纳米粒 PACA极易生物降解,在体内几天即可消除。在室温下的聚合反应以水中OH-离子作引发剂,反应式如下:

方法二:天然高分子材料凝聚法

TAX多糖纳米粒先将多糖溶于含TAX 的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加入丙烯酸环氧丙酯(或加有偶联剂),室温搅拌,反应10 天,离心分离,即得。其反应式如下:

方法三:液中干燥法

取20 mgTAX与400 mg PLA溶于2 ml氯仿中作为油相,与0.5%明胶溶液40 ml在15 ℃以下超声乳化45 min制得O/W型乳状液,升温至42 ℃挥发氯仿,再超声42 min除尽氯仿,离心,水洗后将NPS混悬于水,冻干2 天。NPS平均粒径为476 nm,纳米球收率80.0%,其中药物收率69%,载药量4.3%。

3.2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紫杉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药物,其与顺铂联合应用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紫杉醇是一种广谱植物类抗癌药物,通过与微管多聚体结合,并抑制微管解聚,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从而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但溶媒引起的过敏反应成为限制紫杉醇应用的主要原因。尽管应用紫杉醇前经过激素和抗组胺类药物处理,可使严重过敏反应降至5%以下,但轻度过敏反应率仍高达30%。Cr-EL也可在血液中形成微小颗粒并包裹紫杉醇分子,影响药物分子向组织间扩散,从而改变紫杉醇药代动力学,使其呈非线性分布,降低其抗肿瘤疗效。另外,外周神经病变也Cr-EL被认为是的效应之一。因此,使用另一种载体取代Cr-EL,对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耐药性,增强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桂蕾.局部抗肿瘤用PCL/F68载药紫杉醇纳米粒[J].纳米科技,2010,7(1):1.

[2] 傅德玲,等.仲丁威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J]. 农药科学与管理,1998,1.

[3] 张景勍,张志荣,钟国跃,等.磁质体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J].2001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728.

[4] 温志强,桂双英,王均,等.脂质体作为抗癌药载体的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9,18(9):788-792.

[5] 吴洪斌. 紫杉醇注射液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J]. 中国新药杂志, 2002,11(2):168-169.

[6] 黄义昆.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05, 8(7):549-550.

[7] 邓明辉戴玉容. 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2,8(2):2.

[8] 王洪星芦殿香李向阳. 紫杉醇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杂志2012,8(6).

[9] 赵晓晓,等.紫杉醇脂质体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院,2010,10(9):3-5.

[10] 奉建若.纳米药物技术研究报告[J].中国医学工程,2005,13(2):215-216.

[11]Johnson B. Magnetically responsive paclitaxel-loaded biodegradable nanoparticles for treatment of vascular diseas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tro evaluat ion of anti-proliferative potential[J].Curr Drug Deliv. 2010 ,7(4):263-73.

[12]K im S, Lee J.Folate-targeted drug-delivery systems prepar ed by nano-comminution.[J]Drug Dev Ind Pharm. 2011 Feb;37(2):131-8.

[13]Zhao H.RGD-bas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titumor activity of paclitaxel-loaded liposomes in nude mice xenografted with human ovarian cancer[J].Drug Target. 2009 Jan;17(1):10-8.

[14]Sun B.Multifunctional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mon tmorillonite (PLGA/MMT)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by Trastuzumab for targeted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J] Biomaterials. 2008 Feb;29(4):475-86.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_0

---------------------------------------------------------------最新资料推荐------------------------------------------------------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

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 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 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 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 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 1 EGFR-TK 抑制剂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 EGFR-TK 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 EGFR家族成员包括 EGFR、 ErbB2、 ErbB3、 ErbB4 等,其家 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 胞内区 3 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 2 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 有典型的 ATP 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 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多个 EGFR-TK 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 期。 1. 1. 1 代表品种 1. 1. 1. 1 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 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

紫杉醇抗肿瘤的不良反应综述

紫杉醇抗肿瘤的不良反应 丁晓晓,欧阳婷,钟理峰,杨琼梁 (湖南中医药大学12级制药工程01班长沙410208 中国) 摘要:紫杉醇作为从紫杉的树皮中提取的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目前已成为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线用药,其疗效也已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证实.紫杉醇作为天然抗肿瘤药物,其抗肿瘤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对紫杉醇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机制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紫杉醇;抗肿瘤;安全性 Untoward effects of anti-tumor effect of paclitaxel DING Xiaoxiao,OUYANG Ting,ZHONG Lifeng,YANG Qiongliang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class 01 of grade 12 of Hunan Univer 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Abstract:P aclitaxel as a model natural anti-tumor drug extracted from the bark of Taxus, has now become the first-line drug of lung cancer, breast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other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its efficacy has been confirmed in clinical practice. Paclitaxel as a na tural anti-tumor drug, its anti-tumor mechanism is complex.At present ,t he anti-tumor mechanism of taxol wer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P aclitaxel;A nti-tumor;Untoward effects 紫衫在中国植物学志中的学名为红豆杉,大多分布于北半球。紫衫为乔木或大型灌木,其紫杉醇含量因树种的不同和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60年代,NCL发现紫杉树皮的粗提物具有抗肿瘤作用,Wani等人[1]后来在1971年获得纯紫杉醇并证明其是抗肿瘤的有效成分。紫杉醇属于有丝分裂抑制剂或纺锤体毒,在细胞增殖周期的G2晚期和M期,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纺锤体和纺锤丝的形成,从而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形成。[2]和其他抗肿瘤药物一样,紫杉醇虽是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肿瘤药物,但其制剂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服用前需预先给予患者抗变态药物。以下综述了紫杉醇抗肿瘤作用不良反应的类型。 1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2]:紫杉醇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率相对比较高,而机率最大为I型。其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潮红、呼吸困难、恶心、弥漫性荨麻疹[3]、血管性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几乎都发生在给药后的2~3分钟左右,并且大多数患者发生于首次或第二次用药时,过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组胺的释放、患者接受放射线有关。紫杉醇给药前6~12小时给予地塞米松20mg静注或者口服,治疗前30分钟给予苯海拉明50mg静注,或者在治疗前30分钟给予150mg雷尼替丁静注,均可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虽并不能完全防止过敏反应的出现,但可将发生率降至1~3%。若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血压下降,出现全身皮疹、红疹,且伴有支气管痉挛时,必须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随时监护患者的心跳、血压、呼吸[4], 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后须禁忌再次使用紫杉醇治疗。 1.2 骨髓抑制反应:紫杉醇所致骨髓抑制[]作用是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有极少数患者引发败血症,因白细胞严重降低而死亡。它对骨髓的抑制与剂量有关,抑制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可逆但不蓄积。紫杉醇造成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可通过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抗肿瘤药紫衫醇脂质体的研究 姓名:黄迅 学号:100705038 班级:2010级5班 【摘要】目的介绍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方法根据近几年来国内相关文献,介绍和评价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制备和发展应用。结果更多的让我们了解了紫衫醇脂质体制备方法和各种发展方向。结论在了解更多的制备方法和、发展方向,望将来能开辟更好的抗肿瘤临床新途径。 【关键字】紫衫醇脂质体抗肿瘤应用与发展制备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ntroduce and evaluate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mechanism, prepa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of liposomes. Results more let us know 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various development direction. Conclusion in know more about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hope in the future to open up new ways of better anti-tumor clinical. 【keywords】the purple shirt alcohol liposome antitumo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paration 紫杉醇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化疗药物,但紫杉醇不溶于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均是溶于一种由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与无水乙醇员颐员比例混合的复合溶媒中,而悦则鄄耘蕴可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使得临床使用紫杉醇前需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处理以减轻过敏反应。可临床作用于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 1 紫衫醇脂质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紫衫醇脂质体可用于治疗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也可以用于肿瘤科,乳腺外科,妇产科。紫杉醇脂质体为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它的作用机理是 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并阻止其解聚也可导致整个细胞周期微管的排列异常和细胞分裂期间微管星状体的产生从而阻碍细胞分裂抑制肿瘤生长由于紫杉醇不溶于水及多种药用溶媒,但脂质体是一种新的药物载体,它具有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等优点。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采用脂质体这一药物新载体,解决了紫杉醇不溶于水的难题,不再使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溶媒,从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复习进程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 专科生毕业论文(设 计) 中文题目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何建梅专业药学 层次年级 1003高起专学号 201105982102 指导教师宋冬梅职称医师 学习中心山西公路系统奥鹏学习中心成绩 2013 年 3 月 9 日

摘要: 本文综述和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新进展。包括新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络铂类化合物、激素类药以及针对关键靶点的新型抗肿瘤药 ,如肿瘤新生血管 (TA) 抑制剂、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以及最具研究热点的基因疗法,大量的临床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制成功,为人类最终战胜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人类对肿瘤治疗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 肿瘤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

目录: 一细胞毒性药物 (3) 1 . 1 烷化剂 (3) 1 . 2 抗代谢药 (3) 1 . 3 有丝分裂抑制剂 (3) 1 . 4 抗肿瘤抗生素 (4) 二络铂类化合 物 (4) 三激素 类 (4) 四拓扑异构酶I 抑制剂 (5) 五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 (5) 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TA) 抑制剂 (5) 七抗癌中草药 (6) 八基因疗法 (6) 九小结 (7) 八参考文献 (8) 九致谢 (9)

引言:肿瘤仍是当今世界直接危及人类生命的一种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现有肿瘤患者约7600 万,每年新增700 万,因癌症死亡的达600 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 % ; 在我国,肿瘤在前十名主要疾病排名中列第二位,死亡率为8 . 58/ 10 万,占死亡总人数的21 . 58 % 。近几年来,肿瘤化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尤其是在对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方面。但仍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尤其是在致命性最强的实体瘤方面。20 世纪初以来,随着人们利用动物模型实验开展对包括生物化学、免疫学、治疗学等领域在内的学科研究,以及对肿瘤基因水平的认识和在生物学领域与技术方面的新进展,药学家和肿瘤学家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入手,才能提高疗效,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将抗肿瘤药物目前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细胞毒性药物 1 . 1 烷化剂 这类药有一个或多个活跃的烷化基,能与机体细胞的核酸结合而使癌细胞受到抑制破坏。临床目前常用的仍以传统的烷化剂为主, 如盐酸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噻替哌等。我国自行研制的烷化剂有N -甲酰溶肉瘤素、甲氧芬芥、抗瘤新芥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分别对睾丸精原细胞癌、卵巢无性细胞瘤、多发性骨瘤、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细胞癌、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有效率分别达到41 %、52 %、48 %等。但这些传统烷化剂的缺点是:对实体瘤的疗效差,不良反应严重且易产生耐药性。因此目前正在开发更好的同系物,如开发直接用于缺氧细胞的选择性细胞杀伤剂、可生物降解的亚硝脲氮芥聚合物制剂。用于脑癌手术后在肿瘤附近滞留并持续发挥疗效的药物, 如: adozelesin和carze2lesin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张晓燕高永良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100850) 癌症是目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疾病。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1],全球2007年大约有760万人死于各类癌症。癌症的高发生率和复发率令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领域成为热点。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的数据显示[2],截至2008年3月31日,共有750种癌症治疗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等待FDA的批准。但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肿瘤靶向性不明显,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利于癌症的治疗。1974年,Gregoriadis 等首次提出脂质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3]。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效低毒的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抗肿瘤药物脂质体(anti-tumor agent liposomes)更是其中研究和开发热点,为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将各种手段修饰后的脂质体载药系统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文献报道很多,本文仅对已经上市和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一些抗肿瘤药物脂质体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1.阿霉素脂质体(liposomal Doxorubicin) 阿霉素脂质体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肿瘤药物脂质体制剂。 传统的阿霉素制剂能有效地对抗多种类型的肿瘤,但是其潜在的疗效受不良反应的限制,包括严重的心脏毒性、骨髓抑制、口腔炎、粘膜炎、恶心呕吐和脱发等。最早上市的阿霉素脂质体是美国Sequus公司开发的“Doxil?(多喜)”,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以医治的卡巴氏肉瘤(Kaposi’s,KS)。多喜采用STEALTH?技术将阿霉素包裹于PEG化的隐形脂质体,由于PEG修饰对脂质体的立体稳定化作用,多喜可在体内的循环数日,从而提高了阿霉素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大大降低了阿霉素的心脏毒性[4],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除多喜外,阿尔扎/先灵葆雅公司开发的PEG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Caelyx?(楷莱)于2003年被批准上市,效果显著[5]。阿霉素脂质体如楷莱与传统脂质体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阿霉素心脏毒性,同时可明显减少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见表1);具有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血浆半衰期长,清除率降低,循环时间延长(见表2);可在肿瘤组织中聚集,提高阿霉素在靶组织中的浓度,从而具有肿瘤靶向的作用(见图1)等。

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前体药物的出现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的途径,前药能够优化药物传输,提高靶向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前药在心血管系统药物、透皮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前体药物;研究进展 前体药物是指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原型与前体基团所形成的衍生物在体内代谢转变为原型活性药物,故又称为生物可逆性药物。前体药物这一术语最先是由Albert提出来的[1]。早在19世纪,前药就已被用于临床,当时出现的乌洛托品及阿司匹林分别是甲醛和水杨酸的前药,也是前药应用的开端。近年来,应用前药原理在克服原药的缺点、降低不良反应、提高药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前药研制的文献报道,对前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神经系统药物 1.1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神经退化性失调。迄今为止治疗老年性痴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着眼于维持退化的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在脑内产生药理作用,因此,有必要将药物设计制成脑靶向给药系统。他克林(Tacrine)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2],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主要在脑内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起到增加乙酰胆碱的作用。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对老年性痴呆有改善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及治疗指数低,而且具有较大的肝脏毒性。为增加药物在脑内的浓度以增强疗效,同时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需增加原药的脂溶性。Nl羧酰5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则大大增加了药物在脑内的浓度,减小原药的全身毒副作用,增加了原药的脂溶性。 1.2 吗啡类镇痛药和拮抗剂。3羟基吗啡喃的低生物利用度可通过颊部或舌下给药得到改善,如小鼠口服纳洛酮、纳屈酮的生物利用度不到1%,而颊部用药可达70%。但由于这些药味很苦,不受病人欢迎。最近,Hussain等[3]研究认为,这类药物的苦味是由于其结构中的苯酚环与苦味受体作用所致。若将其3酚羟基酯化,得到无苦味前药,颊部用药生物利用度由5%提高到35%~50%。吗啡类药物结构中6酮基经化学修饰形成肟、烃基肟、酰腙、缩氯基睬等前药可优化药物性能,如纳洛酮的苯甲酰腙,动物实验表明它对吗啡的拮抗作用强度提高5倍,有效时间长达16 h以上,口服生物利用度可大大提高[4]。 2 透皮用药 皮肤是一个高活性的代谢器官,其中所含丰富的酶类可代谢各种天然和合成的生物活性分子,作为一个药物转连通道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药物,由于达不到所要求的全身活性而不适于皮肤局部给药。应用前药形式是利用皮肤代谢能力,提高药物转运性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华西药学杂志 W C J P S  2008,23(3):364~366 蒙、抗原疫苗等[8] 。中国在从事口服胰岛素方面的研究己有些成果。全球己核准临床使用的近一万多种药物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不到 120种。作者实验室提出的“ATTE MPTS ”生物大分子药物 传送系统己证实可以将溶血栓的t -P A 酶类药物的功能限制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不产生因药物而引起内出血的不良反应[9,10]。 212 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需克服的困难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使用及高效化面临着数项困难。对作用物的靶向选择性低,导致严重的附带性不良反应;多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存在强免疫原性)可引发宿主免疫系统的过敏反应;大多数蛋白质或基因药物易被体内酶类所降解,需要频繁给药;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形态学复杂,具有多晶型、多构象和多尺度,且不同尺度的晶体准晶的不同型态结构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传送系统的实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多依靠次级键维系,稳定性低,且易形成超分子组装的聚合体,可增加净化、分离与复制的困难。因此,从事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研究,除了致力于传送系统的设计与建立外,还需考虑其在传送系统制备过程中维持药物最佳结晶形态、最高结构稳定性和活性,以及在组织和器官上的分配特性。 3 展望 中国在蛋白质药物、纳米载体药物传送系统、创新口服剂型及透皮释药、抗体研究、药物结晶学和形态学以及给药系统的药代和药动研究的技术平台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基础。基于此,期盼国家能将发展前沿性、创新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的尖端技术及传送系统的基础研究列入国家在药物方面的重点研究与突破的领域之一,使国内外专家对生物大分子药物高效化研究方向达成 共识,成功地组织一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梯队,促进中国药剂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在国际药物市场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 李婧.浅谈研究开发医药制剂的重要性[J ].中国药事, 2000,14(5):302-303. [2] 徐铮奎.畅销世界的十大医药制剂及今后几年新药开发动向 [J ].中国制药信息,2003,19(12):33-34. [3] L anger R ,Lund D ,Leong K,et a l .Controlled release ofm acromol 2 ecules :B i o l ogi cal studies[J ].J Cont r ol R eleas,1985,2:331-341. [4] 杜光,刘东.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概况[J ].中国药 师,2007,10(6):547-649. [5] YR Duan ,WS Liu,ZR Zhang,et a l .A st udy on PELGE nanop arti 2 cl es as con tr o lleddrug deli very s yste m s for intravenous [J ].Key EngM at er,2005,288,163-166. [6] Xun Sun,You -Rong Duan,Zhi -R ong Zhang,et a l .PE L GE nanoparticles as ne w Carriers for the delivery of plas mid DNA [J ].Che m Phar m B ull,2005,53(6):599-603. [7] Hai -Tao SH I ,Tao GONG,Zhi -Rong Zhang,et al .A ds orp ti on and des orp ti on of insulin on Po r ous Hydroxya p atite M i cros p heres [J ].J Cera m ic Soci J apan,2005,1321(9):579-583. [8] Yang VC ,Park YJ ,S ong H ,et al .App licati on of t he ATTEMPTS for del i very of macr omolecular drugs [J ].J Con tr o ll R el eas e, 2004,101:35-45. [9] Yang VC,Park YJ,Nai k S,et a l .ATTEMPTS :A hepari n /p r o t a 2 m ine -bas ed triggered release syste m for the delivery of enzyme drugs without ass ociat ed side effects [J ].Adv Drug Delivery Rev,2003,55:251-265. [10] Yang VC ,Park YJ .B i oconjugates f o r effective d rug target i ng[J ]. Adv D rug Delivery Revi ews,2003,55:169-170. 收稿日期:2007-10 作者简介刘娱,女,从事医院临床工作。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刘 娱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西昌615000) 提要:综述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关键词:肿瘤;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103(2008)03-0364-03 60年来,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适中。文献[1] 统计了国内五省市肿瘤专科医院的 抗肿瘤药物中,植物类药、免疫调节剂、抗代谢类药分别居第 一、二、三位。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与临床应用 全球有组织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始于世纪5年代中 期。1955年,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L )成立了全国肿瘤化疗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全国抗肿瘤药的研究工作;随后欧共体联合组成了欧洲肿瘤治疗协作组织(E OR T C );日本的抗肿瘤药研发始于1973年;而中国抗肿瘤药的研究于1958年就已启动。氟尿嘧啶、环磷酰胺的研制是世纪5~6年代抗肿瘤药研制的第一个里程碑(表)。细胞毒性类、激素类 :120020001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药学与临床研究Pharmaceut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0 Apr;18(2)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是1969年从松链丝菌浅灰色变株(Str.peucetius var.caesius )中提取分离到的蒽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癌活性,化疗指数较高,临床上单独使用或与其他抗癌药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多柔比星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它主要通过嵌入DNA 碱基对之间并与 DNA 紧密结合,从而阻止DNA 的复制,抑制DNA 依赖性多聚 酶的作用,干扰RNA 转录过程。这种阻止细胞分裂的作用,并不能选择性地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与大多数化疗药物一样,多柔比星的不良反应很多。除呕吐、恶心、脱发等常见副作用外,还由于阿霉素类化合物与心肌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并能通过半醌代谢物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带来严重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1]。虽然通过减少累积给药剂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阿霉素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但同时会降低对肿瘤的控制效果。近年来,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载体,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在肿 瘤药物开发中备受重视[2]。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技术对克服阿霉素心脏毒性尤为有效,阿霉素脂质体因此迅速成为各大制药公司开发的热点,先后有多个药物上市,进入临床应用,其中以多柔比星脂质体为最多。 1脂质体制剂 脂质体(liposome)是一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磷脂双分 子层小囊泡。最初是在1965年由英国科学家Bangham 和 Standish 等发现的。他们用电镜观察到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由厚度约为4纳米的双分子层组成,囊泡中 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3]。1971年Ryman 等人提出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此后对其研究日益深入,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与传统剂型相比,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4]。首先,脂质体的主要成分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能够被生物自身的分解酶代谢降解,不会在体内积累,免疫原性小、毒副作用小,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次,磷脂分子是典型的双亲分子,由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组成,可以包裹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特别是难溶的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等,包裹于脂质体后,水溶性大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脂质体为纳米级的微球,这种类细胞结构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使其包裹的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器官靶向性,能够有效地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例如,阿霉素采用脂质体制剂,把药物包裹在一个微囊结构中,难以被吞噬能力较弱的心肌细胞吸收,从而大大减少了其对心肌的毒副作用[5]。此外,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被动靶向作用。由于肿瘤部位血管通透性增加,脂质体微粒在通过恶性肿瘤组织附近的血管时,可以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间隙进入肿瘤组织,在其中局部聚集。Matsumura 及 Maeda 首次提出了其作用机制为增强渗透与滞留(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 ,EPR)效应[6]。脂质体被生物降解后, 药物慢慢释放出来,使肿瘤组织局部的药物浓度高达正常组织的几十倍以上,大大增加了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脂质体还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增强其靶向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在脂质体表面上连接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的分子能使其更加有效地到达作用位点,其中最有前景的是糖类化合物透明质酸。因为透明质酸受体CD44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比正常细胞中要高得多,这种受体与透明质酸能够紧密结合。在一项研究中,Rom 等[7]证实了透明质酸确实能靶向性地引导阿霉素脂质体到达透明质酸受体CD44高度表达的肿瘤细胞。他们发现,透明质酸介导的阿霉素脂质体到达白血病肿瘤细胞的浓度要明显多于游离阿霉素,表明用透明质酸介导的阿霉素脂质体能更有效地靶向治疗多种白血病。除化学修饰的方法外,还通过在脂质体中添加溶血卵磷脂,可以破坏肿瘤血管,增加阿霉素脂质体对深层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8]。 2上市的多柔比星脂质体药物 目前国外上市的多柔比星脂质体药物有2种:聚乙二醇 (PEG )修饰的长效循环脂质体(PLD)和非PEG 修饰的常规脂质体(NPLD)。PEG 修饰的多柔比星脂质在欧洲(商品名Cae - lyx R ,楷莱)和美国(商品名Doxil R ,多喜)上市,主要用于 治疗复发性卵巢癌和AIDS 相关的卡巴氏肉瘤。 2.1长效循环脂质体(PLD) 2.1.1Doxil (多喜)美国Sequus 公司开发的Doxil (多喜)就 是一种PEG 修饰的多柔比星隐形脂质体,主要用于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人体免疫缺乏病毒(HIV)引起的难治性卡巴氏 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脂质体 谢雨礼,苏 红 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上海201318 作者简介 谢雨礼,男,博士,哥伦比亚大学合聘助理研究员,现任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物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E-mail:xieyuli@https://www.360docs.net/doc/7b4100892.html, 收稿日期 2010-04-07 修回日期2010-03-31中图分类号 R97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806(2010)02-107-05 107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3/5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 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21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超过70%的癌症死亡案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预测至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10万人死于癌症。 而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第二 大死亡原因,占死亡总数的22.32%,并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占我国城市死亡人数的1/4。我国的癌症死亡率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但高于亚洲国家如:日本、印度和泰 国等。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目前,药物治疗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受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居 高不下的影响,抗肿瘤药物的销售额也逐年上升。 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特别是使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 瘤的治疗尚未达到满意的疗效,仍有半数癌症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或耐药而最终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发现并开发新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药学家所必须面对的十分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与挑战。随着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飞速发展使肿瘤本质得以逐步阐明和揭示;大规 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进程;抗肿 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特点: 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 针对肿瘤 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靶点酶、受体、基因; 大规模快速筛选; 新技术的导入 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等。抗肿瘤药物正从传统的非选择性单一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 型抗肿瘤药物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然而,面对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最严重的、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特异性强的药物,这一 方面反映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还需要新理念、 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迎合了抗肿瘤药物研发的要求,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昭示 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提高了部分化疗耐药肿瘤的疗效,在耐受性方 面亦有一定优势,与化疗、放疗的联合,以及靶向药物之间的联合,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这一研究理念已经渗入到全球的抗肿瘤药物开发的各个领域,为提供高选择性、高效、低 毒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既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治疗

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2019年第14期广东化工 第46卷总第400期https://www.360docs.net/doc/7b4100892.html,·19·依托泊苷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杨芸,黄颖,梁梦艺,李明娟,计燕萍,黄嬛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Studies o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Liposomal Formulations of Etoposide Yang Yun,Huang Ying,Liang Mengyi,Li Mingjuan,Ji Yanping,Huang Xuan (College of Medicine,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314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epare Etoposide-loaded liposomes based o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previously studied in our laboratory and to evaluate their pharmacodynamics.Method:Etoposide liposomes were prepared,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and drug loading were evaluated by HPLC.The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were applied to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446cell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cells and the IC50was calculated to compare the inhibitory on the two tumor cells.Results:The entrapment efficiency of the prepared drug-loaded nano-liposomes was79.77%,and the drug loading efficiency was21.65%. Cell pharmacodynamic evalua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C50values of the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against H446cells were2.40μg/mL and1.56μg/mL,respectively;the IC50values of free Etoposide and drug-loaded liposomes against MCF-7cells were1.28μg/mL and0.35μg/mL,respectively. Conclusion:By applying the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 to the model drug Etoposide,the inhibitory of Etoposide 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H446cell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cells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Keywords:Etoposide;liposome;anti-tumor activity 依托泊苷(Etoposide)的化学名是9-(4,6-O-亚乙基-β-D-吡喃葡糖苷)-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是植物成分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的糖代谢产物[1]。依托泊苷是鬼臼毒素的半合成 衍生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它对于细胞周期晚S 期或G2期有特异性的作用,有抑制DNA拓朴异构酶II的作用[2-5],从而表现抗肿瘤作用。但该药物存在着比较存在严重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并损伤肝肾,属于典型的剂量限制性药物且在体内分布无选择性,高剂量治疗存在严重毒副作用。同时由于依托泊苷存在着剂型不稳定、水溶性差等问题,将其用载体包裹可以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改善安全性和稳定性。 已有相关文献报道[6-8]对其进行制备得到微球制剂,可明显改善了药物在体内的配置,减少药物向体内的渗漏。本论文将通过制备依托泊苷载药脂质体,对其进行细胞药效学考察。 1实验部分 1.1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依托泊苷标准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388-200401);单硬脂酸甘油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辛酸癸酸三甘油酯(GTCC,英国禾大公司);泊洛沙姆(沈阳药科大学集绮药业有限公司);色谱纯乙腈(Fisher Scientific);胎牛血清(浙江天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PMI1640medium(HyClone 公司);0.25%胰蛋白酶溶液(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青-链霉素溶液(吉诺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MTT,Sigma公司)。 H446和MCF-7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库)。 高效液相色谱法(Infinity1260,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超声波细胞粉碎机(JY92-IID,上海比郎仪器有限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载药脂质体的制备 依托泊苷溶解于乙腈/水混合溶液中,配成浓度为1mg/mL的溶液,留以备用。分别精密称取适量单硬脂酸甘油酯和GTCC溶于乙醚,取800μL的0.1%F68水溶液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和GTCC 乙醚溶液置于西林瓶中混合,精密移取200μL依托泊苷乙腈/水溶液加入上述液体,探头超声8min(300W,工作2s,间歇2s)。置于50℃水浴中加热,挥去乙醚,加入2mL的0.1%F68水溶液后盖上瓶塞继续搅拌3min,探头超声3min(200W,工作2s,间歇2s),即得依托泊苷脂质体。取制得的依托泊苷脂质体上清液8000r/min离心10min,使附着于脂质体表面的游离药物颗粒通过离心去除。 1.2.2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取离心后上清液0.5mL,加入相同体积甲醇0.5mL,45℃左右水浴超声破坏10min。 色谱条件: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100mm),柱温为35℃;流动相为乙腈(25%)-醋酸pH=4.0缓冲液(7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20μL。 用HPLC法测定总药物浓度(C0)。同时取离心后上清液,将其置于超滤离心管内,12000r/min高速离心10min,滤液用HPLC 法测定游离药物浓度(C)。按公式(1),(2)分别计算药物包封率(encapsulation efficiency,EE)和载药量(drug loading capacity,DD)。 包封率(EE,%)=(C0-C)×V/m0×100%(1)载药量(DD,%)=(C0-C)×V/[(C0-C)×V+w]×100%(2) C0为破坏后药物总浓度,单位为μg/mL;C为未包裹的游离药物浓度,单位为μg/mL;V为载药胶束体积,单位为mL;m0为投入药物总量,单位为mg;w为载体质量,单位为mg。 1.3细胞药效学测定 将H446和MCF-7细胞分别常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其中含有青霉素100IU/mL及链霉素100 IU/mL,于体积分数5%CO2、37℃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维持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调整细胞悬液浓度约为30000个/mL,分别接种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于96孔板,每孔加入0.1mL细胞悬液,置于5%CO2的37℃的孵箱中孵育培养。加入浓度梯度的药物,6个浓度梯度,每孔0.1mL,设5个复孔。加药后5%CO2的37℃的孵箱中孵育24~72小时,取出培养瓶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每孔加入10μL MTT溶液,继续培养4h。每孔加入100μL二甲基亚砜,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和630nm两个波长条件下检测各孔溶液的光密度值,其中630nm处的OD值为调零组OD值。以不同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以细胞存活率为纵坐标作图绘制细胞生长抑制曲线。 2实验结果 2.1依托泊苷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载药量 通过本法制备得到的载药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79.77%,平均载药量为21.65%(见表1)。 [收稿日期]2019-05-28 [基金项目]浙江省实验动物科技计划项目(2016C37109) [作者简介]杨芸(1987-),女,浙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